❶ 急需分析性解決問題能力訓練與創造性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小游戲
分析「性」還是創造「性」,看A電影才是王道
❷ 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小課題研究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已經適應和熟悉了學校的學習環境,形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模式,隨著其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數學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方向也應隨之改變,為今後學業的發展、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
一、開拓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應根據新課標要求,對教學思路進行多方延展,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使學生不僅掌握某一知識點,學會解題,更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開拓性和創新性,課堂上通過學生之間開展討論、觀察和分析的形式,實現問題的應用和拓展。引導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由簡單的四則運算應用題向多種知識融合,加強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法則的推導、性質的應用,學習不再是孤立的數學式的思考,而是對數學知識的整合加工,體現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重視過程培訓,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課堂教學中應由重視解題結果轉化為重視解題過程,改變學生以往過於注重練習答案的習慣,著重掌握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了解學生的解題思路、發現和思考問題、採取策略和方法應用的過程,課堂上幫助學生以直覺、猜想、預測的形式進行推理,運用不同的知識點和不同的解題策略進行推敲,教學中注重課堂的交流,深入理解學生的思考習慣、計算程序,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錯誤,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運用傳統的解題模式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應用題的傳統教學方法包括圖形法、分析法和綜合法,教學中應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相互融匯,相輔相成,教學中教師可藉助多媒體教學、圖表演示等方法,幫助學生找到做題的思路和線索,合理運用聯系、想像、猜測、估算、驗算等解題策略和方法,進行適當模仿,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提高應用題解題的有效性。
四、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數學教學最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鼓勵和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由無意識的思考到有意識的創新,在教師肯定的鼓勵和認可下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強了數學思維和和創造性思維的融合,從對問題的不理解、質疑到分析問題,再到發現線索、實現突破,推進了學生思維創造性的演進,讓學生的思維在民主和自由的學習氣氛中前行。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現狀,進一步加強引導和鼓勵,在實踐操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品質的形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提高。
❸ 工作中是否需要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如何體現
在工作中,創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備的,要多幫領導排憂解難。
❹ 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能力是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個性心理特徵。它在心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是影響活動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動要求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
(一)傳統智力理論
傳統智力理論有獨立因素說、二因素說等。
1.獨立因素說
桑代克認為,人的能力是由許多獨立的成分或因素構成的。例如,抽象力、對社會關系的適應能力、對機械問題的適應能力等。根據這種學說,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沒有關系的,能力的發展只是單個能力獨立的發展。
這種學說很快受到人們的批評。心理學家們很快發現,當人們完成不同的認知作業時,他們所得到的成績具有明顯的相關。這說明各種能力並不是完全獨立的。
2.二因素說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根據人們完成智力作業時成績的相關程度,提出能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種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簡稱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潛能(能量),是決定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種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簡稱S因素,它是保證人們完成某些特定的作業或活動所必須的。由許多特殊因素與某種普遍因素結合在一起,就組成人的智力。人們在完成任何一種作業時,都有G和S兩種因素參加。活動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種作業成績的正相關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績的正相關就越低。
(二)多元智力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它由7種相對獨立的智力成分所構成。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這些系統可以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這七種智力分別為:
(1)言語智力:包括閱讀、寫文章或小說、以及用於日常會話的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包括數學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
(3)空間智力: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等。
(4)音樂智力:包括對聲音的辨別與韻律表達的能力。
(5)運動智力:包括支配肢體完成精密作業的能力。
(6)社交智力:包括與人交往且能和睦相處的能力。
(7)自知智力:包括認識自己並選擇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成功智力理論
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是一種用以達到人生主要目標的智力,是對現實生活中真正能起到舉足輕重影響的智力,亦稱為「惰性化智力」。斯騰伯格認為智力是可以發展的,特別是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變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決問題和判定思維成果的質量,強調比較、判斷、評估等分析思維能力;創造性智力涉及發現、創造、想像和假設等創造思維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涉及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包括使用、運用及應用知識的能力。
成功智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用分析性智力發現好的解決辦法,用創造性智力找對問題,用實踐性智力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三個方面協調、平衡時才最為有效。
二、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一)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所謂問題指這樣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問題包含四個成分:(1)給定信息(問題初始狀態);(2)目標(問題結果狀態);(3)障礙;(4)方法,即個體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程序和步驟。
問題分類:結構良好問題(具有明確的條件、目標和解答的問題);結構不良問題(沒有明確的結構或解決途徑)。
問題解決是指對問題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或概念、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問題解決有以下特點:(1)問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是新問題,即第一次遇到的問題;(2)問題解決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它將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據當前問題的要求進行重新轉換或組合;(3)問題解決是形成解決問題的原理或規則,並成為認知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問題解決是更為高級的一種學習形式。
(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對於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不同學者看法不一,目前主要有杜威的五階段論、華萊士的四階段論以及我國學者總結的四階段說。
1.杜威的五階段論
(1)開始意識到難題的存在;(2)識別出問題;(3)收集材料並對之分類整理,提出假設;(4)接受和拒絕試探性的假設;(5)形成和評價結論。
2.華萊士的四階段論
英國心理學家華萊士通過對名人傳記的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四個階段:(1)准備,即收集信息階段;(2)沉思,即處於醞釀狀態;(3)靈感或啟迪,即問題解決方案的突然出現;(4)驗證,即檢驗各種方法。
3.我國學者總結的四階段說
我國學者(陳琦等人)綜合各家理論模式和階段論,將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理解和表徵問題階段、尋求解答的方案階段、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決方案階段、對結果進行檢驗階段。
4.問題分類解決
(1)結構良好問題的解決過程
建立問題表徵;搜尋解法;手段—目的分析;想法檢驗;執行解決方法和評價。
(2)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過程
理清問題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確各種可能的角度、立場和利害關系;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評價各種方法的有效性;對問題表徵和解法的反思監控;實施、監察解決方案;調整解決方案。
三、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有關的背景知識,能促進對問題的表徵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決問題中不能替代實質性的知識。
(二)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智力水平的高低對問題解決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分析能力等對問題解決有重要影響,認知特點即對問題的敏感性、靈活性、沖動性、反省性等特點,對問題解決也有一定影響。
動機也影響問題的解決:對問題持漠然的態度,既不能發現問題也不能解決問題;但動機過於強烈,人處於高度的焦慮狀態也會阻礙問題的解決。
(三)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問題中的事件和物體將以某種特點呈現,如空間、位置、距離、時間順序等。這些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將影響人們對問題的理解和表徵。某些呈現方式能直接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便於尋找解答的方向、途徑和方法;某些呈現方式則可能掩蔽或干擾了解決問題的線索,增加解答的難度,甚至導入歧途。
(四)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反應定勢有時也稱定勢,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應的傾向。思維定勢是指人用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定勢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有時會妨礙問題的解決。定勢使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刻板化。
功能固著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鄧克爾提出的,它是指一個人看到某個製品有一種慣常的用途後,就很難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人們通常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由於他們很少考慮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這就是所謂的功能固著性。
(五)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原型啟發:類似事物即稱原型,它對人的創造活動所起的作用叫原型啟發。原型所以能起啟發作用,一是由於原型與所要創造的新事物之間具有共同之處或類似之處,二是由於人們可以從原型中發現某種原理,從而引起模仿。原型啟發法就是通過與假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東西,來啟發人們解決新問題的途徑。
醞釀效應:當反復探索一個問題的解答而毫無結果時,把問題暫時擱置幾小時、幾天或幾星期,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這時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決方法,這種現象稱之為醞釀效應。醞釀效應打破了解決問題不恰當思路的定勢,從而促進了新思路的產生。
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
知識和能力內在關系的規律揭示出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提高受制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教師對學生知識基礎狀況的精確洞察與把握;另一個是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的知識准備。
(二)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
分析問題即了解「四成分」——已知、目標、障礙、方法。教學生分析問題的步驟是:①教師帶著學生分析問題;②和學生一起分析問題;③讓學生獨立分析問題。
對問題解決規律的把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普遍規律和具體規律。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研究性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主動性,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四)教授問題解決策略,靈活變換問題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維過程中,從大的角度來考慮思維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問題解決策略,是人們長期問題解決的經驗總結,它對於解決特定問題很有效。因此,教師要經常教給學生一些好的問題解決的策略。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覺地總結自己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並靈活運用。
(五)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合理、科學的猜想是直覺思維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鼓勵學生勤於觀察,大膽地提出猜想,允許學生提出各種「異議」,啟發學生進行多向猜測、多向思考。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踐驗證。
五、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的基本概念
創造性是一種個性特質,具有這種個性特質的人具有創造力,即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從本質上來講,創造也是一種問題解決的過程,是最終產生新穎的產品的活動過程,因此,可以將它看作是問題解決的最高形式。
創造性思維是發散式思維和聚合式思維的統一。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
(1)思維的流暢性:在限定時間內產生觀念數量的多少。①用詞的流暢性;②聯想的流暢性③表達的流暢性;④觀念的流暢性。
(2)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擯棄以往的習慣思維方法,開創不同方向的能力。
(3)思維的獨創性(獨特性):產生不尋常的反應和不落常規的能力,此外還有重新定義或按新的方式對人們的所見所聞加以組織的能力。
除此以外,創造性思維者還要對新穎獨特的觀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精密性。
(二)創造性的基本結構
1.靜態結構
(1)艾曼貝爾結構說
個體的創造性主要包括三種成分:有關領域的技能,包括實際知識、專門技能和該領域的特殊天賦,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套解決問題或從事某項特定工作的認知途徑;有關創造性的技能,包括認知風格、有助於探索新的認知途徑的知識和工作風格,這些決定了個體創造力發展的成果或反映能否超越該領域以前的水平;工作動機,包括工作態度和對自己所能接受工作的理解,它是個體創造力發展與展現的推動力量。
(2)吉爾福特結構說
創造力可以分解為以下六種主要成分:敏感性,即容易發現新事物,接受新問題;流暢性,即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對特定的問題情境能產生多種反應或提出多種建議;靈活性,即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適應性;獨創性,即產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再定義,即善於發現特定事物的多種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認清其內在含義和特性。
2.動態結構
現代信息加工學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認為,發明創造實質就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創造力是在產生有價值的新信息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智力品質的總和。一般包括如下成分:發現問題的能力;明確問題的能力;闡述問題的能力;組織問題的能力以及輸出問題解決方案的能力。
(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1.腦激勵法
教師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最重要的一步,是讓學生知道他們的創造性會受到贊揚。「腦激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產生想法和評價這種想法區分開來。
其基本做法是:教師先提出問題,然後鼓勵學生尋找盡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慮該答案是否正確,教師也不作評論,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來了為止。用這種方法,一種想法可能啟迪另一種想法。
2.吉爾福特的策略
吉爾福特在總結了大量的有關培養創造力的文獻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前後有序的培養創造力的策略:
拓寬問題:例如,人們不應該問:「我們如何改進滅蚊器?」而是應該問:「我們怎樣才能消滅蚊子?」這樣就為尋找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打開了大門。
分解問題:問題越具體、越明確,就越有可能為人們提供提取信息的線索,從而增加問題解決的機會。
常打問號: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一個特徵是不斷發出疑問,通過訓練,人們可以形成提問的習慣,在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不同特徵的問題。
快速聯想與中止評判:這種策略一般是在群體思維或小組討論時使用的,但個人也可採用。快速聯想要與中止評判策略結合起來使用,若沒用中止評判,很可能會產生抑制的效果。在這期間,要嚴格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批評。這就是說,要鼓勵學生「自由放任」,想提什麼觀念就提什麼。
延長努力:產生觀念的努力不應過快地終止。一般說來,產生觀念的速度是剛開始時最快,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慢。但觀念的質量一般是隨時間推移而提高的。
列舉屬性:採用列舉屬性的策略,可以對事物重新分類,從而使它們更便於使用,更適用於不同尋常的場合。
形成聯系:獲得新奇觀念的一種可能的途徑,是迫使自己把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這種聯系是自己以前從未聽到過的,如帶橡皮的鉛筆就是橡皮與鉛筆的組合。
嘗試靈感:對某一問題的實際工作停頓一會兒,但仍保持解決該問題的願望,而得到的,往往是靈感,即在沒有料想到的情況下,突然涌現出很好的想法。
3.分合法
本義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關的元素加以整合」,包括兩種心理運作過程:「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
主要是運用類比和隱喻的技術來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形成不同觀點。
4.在教學中培養創造性思維的幾條建議
(1)接受並鼓勵發散思維;
(2)容納異議;
(3)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判斷;
(4)強調每個人都能以某種形式進行創造;
❺ 應試教育害了孩子,中國的孩子創造力世界倒數第二,做題能力第一,唉,中國要沒落了,又要被西方列強瓜分
你想多了。人生來就是有差別的人,說這種話的人是半路被淘汰,才有那閑功夫在那埋怨
❻ 如何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解決問題是指個體在一種新的情境下,根據獲得的有關信息對發現的新問題採用新的策略尋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活動。數學解決問題是以數學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它可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應用數學的意識。
如何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初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呢?下面,就「解決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由趣生疑,激發探索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心理學表明,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求新知的內驅力。課開始,我問學生「小朋友,今天我們一起去逛逛游樂園,好嗎?」學生高興地拍手叫好。如此簡短但有吸引力的話語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激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悅。在復習導入後,請小朋友到游戲區觀察各游戲點,同時提出請他們做游戲的喜訊,學生一下子興奮不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做游戲之前,先要到你喜歡的游戲點領~張入場券。不過,這張入場券,比較特殊,上面有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只有動腦筋把問題解決了,這張入場券才有效。」這樣,以做游戲為動力,讓學生自由選擇入場券,改變了教師一題一題的出現,領著學生學會知識點的教學呈現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問題,就會饒有興趣的想方設法去解決,學習就有了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實,各游戲點的入場券上的數學問題,正是本課的教學內容。在新投前讓學生自由去感知、探索新知識,從而發現新問題,提出新問題,給學生更大的學習空間。
二、由愛導思,——體會探索問題的樂趣
1、提供探究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再思考,思考是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核心,思考是學習的消化階段。發展學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學中給充分的思考時間,採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引導形式仔細去想,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學生領著游樂園的入場券回到位置後,我請他們不急著動筆,先看清題目的要求,有不懂的先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接觸到新的知識點,一下子不知「從何下手」,有點茫然。但認真再看一下題目,他們許多人就發現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頓時笑逐顏開。
2、提供討論的時間,交流對知識的探索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假如你手中有一隻蘋果,我手中有一隻蘋果,彼此交換一下,那麼你我手中仍只有一隻蘋果;但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這些思想,那麼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的確,課堂討論,能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啟迪,打開思路,舉一反三,互相促進,各有所得。
因此,教學時,我提醒他們可以發揮同伴的作用,討論解決問題。「缺少問題,不能算,怎麼辦?」「根據已知的兩個已知條件到底該選哪個問題或該提什麼問題?」「為什麼選這個問題,為什麼提那個問題?」學生帶著對一個個問題的探索,交流學習體會。對問題的不同認識和看法相互碰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刺激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誘發了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了他們求知的慾望之火。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新知的理解,促進消化吸收,促進鞏固記憶。
3、給更大的思維空間,培養多種能力根據兩個已知條件可提的問題,有時並不唯一,所以,新授部分,我設計了根據條件可以提3個問題的題目,先拓展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海濱售貨亭里(圖),設計讓學生從圖中任意找兩個條件提個問題。學生根據這幅圖,學生可找的條件很多,提的問題與條件所組成的應用題類型多種,再次拓寬學生的思路。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的思維空間更大了、學生通過動手擺小棒後,根據自己所擺的圖形找兩個已知條件再提個問題。這樣,在理解的基礎上曲進行開放性的探索,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求異性,同時進行逆向思維的培養。
三、結合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注重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與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小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培養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理解知識的來源與應用。
1.在教學中,我注重了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應用數學問題,從而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復習導人,我創設了買門票的情境(課件出現畫面):「進入游樂園,要買門票。我們班有同學29人,老師1人,你們說要買多少張門票?如果游樂園的門票一張是1元,老師用50元向售票阿姨買了30張門票,誰來說說老師找回了多少元?」這樣,既起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又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問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起。
2.在學生解決了入場券的問題後,讓做對的同學到黑板前,從40顆智慧星摘一顆獎給自己,表示自己很聰明,既鼓勵自己,又增強向困難挑戰的信心。然後,老師順勢問:「現在剩下多少顆智慧星呢?(現在剩下16顆智慧星。)原來有幾顆?(原來有40顆。)」學生答後老師板書,然後老師根據板書提問:「原來有40領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後,還剩 16顆。根據這兩個已知條件,可以提什麼問題?」學生應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樂此不被,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顆智慧星?」這一問題。「那你們摘走了多少領智慧星呢?」學生脫口而出: 24顆。接著,我繼續引導:「小朋友這么厲害,一共摘走了24顆的智慧星,哪一組搞的多呢?請組長以最快的動作統計一下.」當組長統計後匯報本組所摘的智慧星的領數時,及時板書:第一組8顆,第二組9顆,第三組7顆。「根據這些條件,可以提什麼問題?請四人小組討論討論,老師將把剩下的智慧星獎給討論得最激烈,提出最多問題的小組。」這樣鞏固新知,既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掀起本節課的高潮;又緊密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❼ 腦袋裡面空空的 曾經的創造性思維 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都沒有了
各種思維和智力復的發展不制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有起有伏的波浪式或螺旋式發展模式的!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會有好、壞的時候,現在不好,不等於過段時間也不好。不好的時候學會積極閱讀思考、積累和醞釀各種相關知識,等到時機成熟了、積累豐富了,又會迎來新一輪的思維能力的狂飆期了!
❽ 論述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問題解決能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一、當代有關能力的基本理論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智力研究領域基本為傳統智力理論所統領。傳統智力理論,以心理測量學為基礎,認為智力由因素構成,通過因素分析可以探索這些因素,進而認識智力的內核。許多頗有影響力的智力理論,比如斯皮爾曼的二因素論、瑟斯頓的群因素論、吉爾福德三維結構的多因素理論、卡特爾的三層智力理論等,都從屬於這一理論陣營。
(一)傳統智力理論
1.智力二因論 即人類智力包括兩種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認為人類智力的個別差異,既表現在一般因素,也表現在特殊因素上。兩種因素之間的關系並不一定的。
卡特爾將智力分為流動智力和晶體智力。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等人,根據智力的不同功能,將智力劃分為兩種: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指人不依賴於文化和知識背景而對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識整合力、思維的敏捷性等。晶體智力則是指人後天習得的能力,與文化知識、經驗的積累有關,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等。從時間上看,流體智力在人的成年期達到高峰後,就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體智力自成年後不但不減退,反而會上升。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提出二因素說,他將人類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是普遍因素,又稱G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動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是特殊因素,又稱S因素,是在某種特殊的智力活動中所必備的因素。二者相互聯系,完成任何作業都需要G因素和S因素的結合。
2.智力群因論 塞斯頓認為智力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的組合。認為人類智力由七種基本能力組合而成。。他認為,智力包括七種彼此獨立的心理能力,即語詞理解(V)、語詞流暢(W)、推理能力(R)、計數能力(N)、機械記憶能力(M)、空間能力(S)和知覺速度(P)。瑟斯頓為此設計了智力測驗來測量這七種因素,測驗結果與他原來認為各種智力因素之間彼此無關的設想相反,各種因素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3.智力結構論 布爾福特認為智力結構包括三類事件:①引起 思維的材料,決定思維的內容;②進行思維的心理活動,決定思維的運作;③整理思維的結果,獲致思維的產物。他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的第一個維度是操作,即智力活動過程,包括認知、記憶、分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5個因素;第二個維度是內容,即智力活動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行為4個因素;第三個維度是產品,即智力活動的結果,包括單元、門類、關系、系統、轉換、蘊含6個因素。把這3個變項組合起來,會得到4×5×6=120種不同的智力因素。吉爾福特把這些構想設計成立方體模型,共有120個立體方塊,每一立方塊代表一種獨特的智力因素。
(二)多元智力理論
霍華德.加德納認為智力由七種(後來發展為九種)獨立成分或模塊構成,分別是:語言的、邏輯一數學的、音樂的、空間的、身體一運動的、人際關系的、反省的、(自然主義者、精神性/存在主義的)。加德納強調,這九種都是各自獨立的、不同類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種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種智力代表了以大腦為基礎的一個能力的模塊,這也是加德納和傳統智力理論的一個根本區別。
加德納認為傳統上根據智力測驗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官化到適於書本知識的學習能力,他認為至少包括七種不同智力:語文智力、數理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體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納智力理論的創新在於突破了傳統的智力范疇,提出了多維智力的理念,並相應引發了人們對教育、人才、智力開發、教育評價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經生理學證據,又不忽視社會文化作用,也使得其理論更具說服力。因此,其理論在世界范圍內對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都有極大的影響力。
(三)成功智力理論
由斯騰伯格提出的智力的三元理論,他認為智力是適應、選擇和塑造環境背景所需的心理能力。該理論由三個子理論:背景子理論、經驗子理論、成分子理論構成。斯騰伯格認為三元智力仍不足以解釋現實社會中的人類智力,因此,1996年斯騰伯格在三元智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更具實用和現實取向的成功智力理論(又稱成功智力的三元理論),強調智力不應僅僅涉及學業,更應指向真實世界的成功。
他認為成功智力有四個關鍵元素:(1)應在一個人的社會文化背景內,按照個人的標准,根據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定義智力;(2)個體取得成功的能力依賴於利用自己的力量改正或彌補自己的不足;(3)成功是通過分析、創造和實踐三方面智力的平衡獲得的,其中分析性智力是進行分析、評價、判斷或比較和對照的能力,也是傳統智力測驗測量的能力,創造性智力是面對新任務、新情境產生新觀念的能力,實踐性智力是把經驗應用於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能力;(4)智力平衡是為了實現適應、塑造和選擇環境的目標,而不僅僅是傳統智力所強調的對環境的適應。斯騰伯格還強調,成功智力的基礎是跨越文化普遍存在的智力加工過程。
二、問題解決的實質與過程
(一)問題及其問題解決
問題是這樣一種情境:個體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這件事所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包含四個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識技能③障礙④方法WT解決是指對WT形成一個新的答案或解決方案。這一答案不是簡單應用已經學過的規則,而是對已有的知識、技能和概念或原理進行重新改組,形成一個適應問題要求的方案。
問題解決是一種以目標定向的搜尋問題空間的認知過程。其中原有知識經驗和當前問題的組成成分必須重新改組、轉換或聯合,才能達到既定目標。
這一定義包含四個要點:1.問題解決是以目標定向的,無目標的幻想不算問題解決;
2.問題解決是在頭腦內或認知系統內進行的,只能通過解題者的行為才能推測它的存在,如用繩打結不算問題解決,只是一種技能;
3.解決活動包括一系列心理運動算,如回憶朋友電話號碼太簡單也不是;
4.問題解決是個人化的,對這個人不是問題可能對另一個人是。
(二)問題解決的基本過程
理解和表徵問題,尋求解答的方案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對結果進行檢驗。
1.理解和表徵問題階段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確定問題到底是什麼,也就是要識別與問題相關的信息。
2.尋求解答階段
在尋求解答時,可能存在這樣兩種一般的途徑:演算法式和啟發式。
(1)演算法式
一個演算法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目標或解決某一個問題而採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圖,存在一種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決問題。
(2)啟發式
所謂啟發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試圖去解決問題。這種一般的策略可能會導致一個正確的答案。常用的啟發式方法有:
手段目的分析法:將目標劃分程序多子目標,將問題劃分成許多自問題尋找解決每一個字問題的方法。
逆向反推法:從目標開始,退回到未解決的最初問題,這種方法對解決幾何證明題又是非常有效。
爬山法:基本思想就是先設定一個目標,然後選取與起點鄰近的未被訪問過的任意一點,向目標方向移動,逐步逼近目標。
類比思維:當你面對某種問題情景時,你可以運用類比思維,先尋求與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
3.執行計劃或嘗試某種解答階段
4.評價結果階段
三、問題解決的影響因素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是很多的,歸納起來,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有關的知識經驗
有關的知識經驗是影響問題解決的個人因素,如果個體有與問題相關的背景知識,則可以促進問題的表徵和解答,只有依據有關的知識才能為問題的解決確定方向、選擇途徑和方法。
(二)個體的智能與動機
個體的智力水平是影響問題解決的極重要的因素。因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記憶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響著問題解決,也影響到問題解決的方法。動機是促使人問題解決的動力因素,對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有重要影響。動機的性質和動機的強度會影響問題解決的進程
(三)問題情景與表徵方式
問題情境是指呈現問題的客觀情境(刺激模式)。問題情境對問題的解決有重要的影響。
1.情境中物體和事物的空間排列不同,會影響問題的解決;
2.問題情境中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越接近,問題就越容易解決;
3.問題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實太少或太多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問題。
表徵是問題解決的一個中心環節,它說明問題在頭腦中是如何表現的。問題表徵反映著對於問題的理解程度,涉及到在問題情境中如何抽取有關信息,包括目標是什麼、目標和當前狀態的關系,可能運用的運算元有哪些等。問題表徵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解決方案,它直接影響問題解決。如果不能恰當地進行問題表徵,在一個錯誤的問題空間搜索,就會導致問題解決的失敗。
(四)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定勢是指由先前的活動所形成的並影響後繼活動趨勢的一種心理准備狀態。它在思維活動中表現為一種易於以慣用的方式解決問題的傾向。定勢在問題解決中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當問題情境不變時,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積極的作用,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當問題情境發生了變化,定勢對問題的解決有消極影響,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對於電吹風,一般人只認為它是吹頭用的,其實它還有多種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跡等的烘乾器;磚,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建築,然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當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著影響人的思維,不利於新假設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實驗:如讓被試把三支點燃的蠟燭,沿著與木板牆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牆上。發給被試的材料是三支蠟燭、三個紙盒、幾根火柴、幾個圖釘。把發給第一組的所有材料分別裝進三個紙盒裡,而發給第二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個紙盒之外。結果是:第二組有86%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第一組只有41%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為什麼第一組被試的成績不如第二組被試呢?原因在於第一組被試一開始就把紙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裝東西的容器,而沒有看到紙盒還有當燭台用的功能,所以沒能順利解決問題。第二組被試一開始就沒有把紙盒看成僅僅是裝東西的容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想到了當燭台用,所以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五)原型啟發與醞釀效應
原型啟發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現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其中具有啟發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叫做原型。作為原型的事物或現象多種多樣,存在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日常生活之中。
當一個人長期致力於某一問題解決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如果他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暫時停下來去做別的事情,幾小時、幾天或幾周之後,他可能會忽然想到解決的辦法這就是醞釀效應。
四、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已有經驗,形成知識結構體系
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知識結構是有效解決特定領域問題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首先要促使學生盡快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知識傳授中,不僅要重視陳述性知識的講解,更重要的是要重視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程序性知識對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告訴學生「是什麼」的同時,關鍵要教會學生「為什麼」和「怎樣做」,使他們獲得大量牢固的「如果——那麼」的產生式系統。
(二)分析問題的構成,把握問題解決規律
問題解決需要一個過程,掌握問題解決的基本程序有利於問題解決。在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通用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和思維策略,會有效提高他們問題解決的能力。
(三)開展研究性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意訓練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對問題展開全面分析,並使他們搞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及與其他知識點的聯系,以達到深刻地識別問題的目的。通過這種學生的自主探究,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問題解決中得以發揮。
(四)允許學生大膽猜想,鼓勵實踐驗證
幫助學生習得多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培養學生問題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啟發式策略最能有效地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因為一般的啟發式策略能適用於較廣的范圍和領域,並可以轉化為具體學科的思維方法。經常採用的啟發式策略主要有: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聯想法、簡化計劃法等等。
五、創造性及其培養
(一)創造性的基本概念
指根據一定的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能力。它有兩種理解方式:其一,指在問題情境中超越已有經驗,突破習慣的限制,形成嶄新產品的心理過程;其二,指不受成規限制,能靈活運用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超常能力。這兩種理解的共同之點是把創造性視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心理活動,不同之點是前者視創造性為一種思維過程,後者則視之為一種思維能力。因此,心理學上各有側重的兩個方面,一是側重研究創造性思維,旨在了解創造是個怎樣的過程;一是側重研究創造力,旨在了解創造究竟包含哪些能力。
(二)創造性的基本結構
包括創造力和創造性人格兩個部分,前者指的是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在能力方面的特徵,而創造性人格主要指一個人的創造性表現於氣質和性格方面的特徵,它們是完成創造活動必不可少的兩種因素。根據創造性的內容,創造性的基本結構可以說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意識、創造人格、創造性思維、創造方法。
1.創造意識及其培養措施
創造意識就是指一個人想不想創造,這不僅會影響到他的創造動機的強弱,而且會影響到他的創造能力的發揮。一般來說,沒有強烈的創造意識,創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培養創造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2.創造人格的培養
創造人格,是個體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創造人格的訓練,即在於培養讓個體形成有利於創造的各種人格品質,包括強烈的創造動機、濃厚的創造興趣、積極的創造情緒和堅強的創造意志,使之成為一個具有高創造性的人。
學生創造興趣的培養,包括培養對各種事物的廣泛持久而有中心的興趣;培養對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究心理;培養成鑽研興趣和創新興趣等。
學生創造情緒的培養,包括培養對生活、對創造充滿熱情,保持愉快的情緒;培養對創造美的真心感受,讓情感在創造中升華;培養對創造的自信心和幽默感,不輕易放棄創造,不輕易對創造失望等。
學生創造意志的培養,包括要樹立為科學而獻身的崇高思想;培養知難而進的膽略;培養在創造中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3.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一項最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辯證性訓練等。較有代表性的訓練方法有:
(1)頭腦風暴法又叫智力激勵法,由奧斯本於1945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體討論或一組人員運用開會的方式進行,鼓勵參加者盡可能多盡可能快提出各種各樣的、異想天開的設想或觀點,相互啟迪,激發靈感,從而引起創造性思維的連鎖反映,形成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2)直覺思維訓練與頭腦體操法。直覺思維也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是一種跳躍式的思維,不經過明顯的中間推理過程,就能得出結論。「頭腦體操」即是一種訓練直覺思維的有效方法。頭腦體操,即當問題出來,馬上憑直覺去想到一個正確答案。此時,問題解決者也可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4.創造方法是指人們在創造活動過程中運用創造的具體思維方法和創造技能,創造方法的訓練可以誘發個體的潛在創造性。目前人們常用的創造方法有類比模擬法、聚焦發明法、設問探究法、列舉法、移植法、逆向求索法等。
(1)類比模擬法
類比是用發明創造的客體與某一事物進行類比對照,從而獲得有益的啟發,提供解決問題的線索。
(2)聚焦發明法的訓練
聚焦發明法,就是以某一事物或問題為中心焦點,然後分析這一事物或問題的周圍環境,由此得到啟發,進行強制聯想——盡可能將周圍的事物與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起來,創造出新事物。
(3)設問探究法
設問探究法是通過書面或口頭形式提出問題而引起人們的創造火花,捕捉到良好的設想的一種方法。它對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極其重要的。
(4)列舉法
列舉法是將研究對象的特點、缺點、希望點羅列出來,發現規律,提出改進措施,形成一定獨創性的一種方法。
(5)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將某一學科的理論、概念,或者某一領域的技術發明和方法應用於其他學科和領域,以期取得新的發明和創造的方法。
(6)逆向求索法
逆向求索法是逆向思維的具體運用,它是從已有的事物、現象的相反功能、狀態、位置、方向、方式、順序等方面進行反習慣性思路的反向思考和創新的一種方法。
(三)創造性的培養措施
1.創設一個民主、開放的學與教的環境;
2.培養好奇心、激發求知慾;
3.鼓勵青少年的獨創;
4.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5.積極開展創造性活動;
6.培養創造性的個性;
7.鼓勵在實踐中解放思想
❾ 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是創造力不夠的表現
延遲滿足能力與哪種能力關系最小? (C) A 解決問題的能力 B 人際關系能力 C 創造能力所謂的延遲滿足,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麼就要什麼,這是一個很通俗的解釋。
❿ 對於創造而言,個人的什麼能力最重要 a解決問題的能力 b分析問題的能力 c提出
c如果是 提出問題的能力 那就選c,不然就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