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龍果是從哪個國家發明的
火龍果樹為仙人掌科的三角柱屬植物,原產於巴西、墨西哥等中美洲熱帶沙漠地區,屬典型的熱帶植物。火龍果後由南洋引入台灣,再由台灣改良引進海南省及大陸南部廣西、廣東等地栽培的植物。
② 中國14 15世紀具有世界影響的發明創造
1383年南京設京師觀象台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象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占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我國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yong)
2 數學 物理:
1450年吳敬撰<九章演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 (yu)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演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演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沖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3 醫學: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編成《普濟方》(載方六萬一千七百三十九個,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醫方書。)
1567年在寧國府太平縣試行中國人痘接種方法預防天花。(種痘預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開端,是醫學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紀我國種痘技術已相當完善,並已推廣到全國。我國種痘法於十七世紀初傳入歐洲。 )
1596年李時珍著《本草綱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
同期問世的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
1601年,楊繼洲著《針灸大成》
1617年,陳實功著《外科正宗》(收集了大量有效方劑。他注重實踐,勇於革新,創造性地進行了截趾(指)、氣管縫合等外科手術,對我國外科學作出了貢獻。書中對一些腫瘤也作了論述。)
1624年張景岳撰《類經>刊行,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
1640《景岳全書》64捲成書
1641年吳游性撰<瘟疫論>
王夫之在《思問錄·外篇》中提出了關於生物體的新陳代謝的觀念,他說:"質日代而形如一,……肌肉之日生而舊者消也,人所未知也。人見形之不變而不知其質之已遷,……"
4 農學:
1376俞宗本著《種樹書》(記載了多種樹木的嫁接方法,如桃、李、杏的近緣嫁接和桑、梨的遠緣嫁接等)
1406年,朱橚《救荒本草》問世(收集四百一十四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資料,載明產地、形態、性味及其可食部分和食法,並繪有精細圖譜)
1511年中國種植玉米
1547年馬一龍著《農說》(記載了水稻的精耕細耘、密植、育苗、移栽等的種植經驗,是我國第一部運用哲學觀點來闡述農業技術的著作。 )
1582年 藩薯傳入中國
1596年 屠本畯(jun)著中國現存最早的海洋生物專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沿海一帶以海生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主的二百多種水族生物的形態和生活習性等。)
1608年,喻仁(喻本元)、喻傑(喻本亨)合著《元亨療馬集》(著名的獸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對馬、牛和駱駝的治療經驗,至今仍有實用價值。)
1617年趙蛹著<植品>(有關西紅柿的種植技術等)
1628年徐光啟撰<農政全書>
5 地里學: 1405--1431年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
1425年<鄭和航海圖>編成
1536年黃衷著<海語>(記錄東南亞史地與中國南洋交通情況)
1565年胡宗憲編<躊海圖編>記錄中日交通及抗倭事
1639年開始顧炎武編著《肇域志》《天下郡國利病書》
1640年徐宏祖著《徐霞客游記》正式成書
6 化學、冶煉及化工:
1521年四川嘉州(今樂山)鑿成深達數百米的石油豎井
1596年<唐縣志>記載以火爆法的采礦技術
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二百七十六種無機葯物的化學性質以及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沉澱、燒灼等技術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述冶煉技術時,把鉛、銅、汞、硫等許多化學元素看作是基本的物質,而把與它們有關的反應所產生的物質看作是派生的物質,從而產生化學元素概念的萌芽。
1637年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五金》中有關於密封加熱冶煉"倭鉛"(即鋅)方法的記載。明代的錢幣"永樂通寶"(公元1403-1424年)有的含鋅高達99%。歐洲到十八世紀才開始冶煉鋅。
1637年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許多成就,如冶煉生鐵和熟鐵(低碳鋼)的連續生產工藝,退火、正火、淬火、化學熱處理等鋼鐵熱處理工藝和固體滲碳工藝等。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7中記載了煉焦炭的方法:"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曰礁。"歐洲到公元1771年才開始煉焦。
7 機械製造:
(1372年造碗口銃,口徑11cm,上有銘文說明為水軍裝備.附圖)
1377年造手銃(小口徑管形.附圖)
14世紀著《火龍經》
14世紀末發明「神火飛鴉」(附圖)
1405年鄭和船隊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的遠洋船隻"寶船",船長150餘米,容千餘人
1453年造銅火銃(滑膛式.附圖)
1524年在北京鑄造佛朗機炮
16世紀中葉發明「火龍出水」。箭頭上龍頭下圓柱,柱體分層裝火箭,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多級火箭(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附圖樣。 )
1558年造出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
1580年戚繼光發明"自犯鋼輪火"(其效類似地雷)
1598年趙士禎呈<神器譜>,記載銃器製作及使用方法(附圖樣)
1626年王鉦編成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機械工程專著<新制諸器圖說>
1637年宋應星撰成中國科技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③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分別是誰發明的
1、指南針: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沒有具體追溯到某一人發明,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2、造紙術:蔡倫。人們都知道蔡倫造紙,實際上,在東漢蔡倫大規模造紙之前,中國人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20世紀在中國各地出土的許多西漢時期的古紙片,可以證明這一點。
3、火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元代,著名道家學者、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
(3)火龍發明擴展閱讀:
新四大發明是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
2017年12月,入選「漢語盤點2017」活動年度候選字詞五大候選國內詞。 2018年3月5日,委員建議鼓勵移動支付「出海」 新四大發明引領世界潮流 。
理由:「出門不用帶錢包,就帶手機」、「外賣、快遞都非常快」、「高鐵很棒」、高鐵更加舒適,而且可以在旅途中用網路處理一些事情。讓旅途更加充實。
④ 我國是不是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
中國是火箭的故鄉
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9年,美國「阿波羅」載人宇宙飛船登月成功。它們標志著人類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航天飛行器都是依靠火箭發射的。然而,作為發射航天飛行器的基礎技術——火箭,卻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
「火箭」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丞相諸葛亮率兵攻打陳倉(今陝西寶雞市東)。魏國守將郝昭指揮士兵用火箭沖架雲梯攻城的蜀軍怒射,雲梯燃燒,蜀軍受挫。不過,魏將郝昭使用的火箭只是在箭桿上綁上易燃引火物,點燃後靠弩弓放射出去的,這還不是我們所說的火箭。我們所說的火箭,是靠自身攜帶的燃料燃燒產生的氣體噴射的反作用力推進的。它跟火葯的發明密切聯系在一起。
火葯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中國古代道家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火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晉時期。晉代有位著名的道士,叫葛洪。在他撰寫的《抱朴子·仙葯篇》里有用雄黃、硝石、豬大腸油和松脂共煉丹葯的記載。雄黃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強化劑,豬大腸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葯的基本成份,這實際上已經是一種火葯了。迄今為止,有可考的最早的火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虛子撰寫的《鉛汞甲庚至寶集成》卷二之中,稱「伏火礬法」。其內容為:「硫二兩,硝二兩,馬兜鈴(草葯,燒燋即炭)三錢半。……入葯於罐內與地平。將熟火一塊、彈子大,下放裡面,煙漸起。」中唐時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書里記載:「以硫黃、雄黃合硝石並密燒之,焰火燒手面及燼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黃(即硫黃、雄黃和雌黃)等燒,立見禍事。」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火葯燃燒和爆炸的性能。中國人民至遲在公元9世紀已發明了火葯。
火葯發明以後,很快就應用於軍事方面,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火葯武器,其中之一是「火箭」。它的構造是在一支普通箭桿上綁住一個火葯筒,火葯筒後部有根引火繩,火葯燃燒產生氣體,藉助氣體後噴的反作用力,箭飛向前方。這跟現代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火箭。公元969年,北宋軍事機關曾經試驗過火箭。公元975年,宋太祖滅南唐,就使用火箭作戰。公元1000年,北宋神衛水軍隊長唐福曾因製造火箭等武器受到朝廷嘉獎。
火葯武器的出現,受到軍事家們的高度重視,發展很快。宋朝的火箭全是單發的,點燃一根火繩發射一支火箭,叫單發箭。到了明代就出現了多發火箭,點燃一根火繩,可以發射出幾支、幾十支,甚至上百支火箭。多發火箭種類很多,如五虎出穴箭(5支)、火弩流星箭(10支)、火龍箭(20支)、長蛇破敵箭(30支)、一窩蜂(32支)、群豹橫奔箭(40支)、百虎齊奔箭(100支)、神火箭牌(100餘支)等等。
16世紀中葉,人們又發明一種新式火箭,名叫「火龍出水」。關於「火龍出水」,在明代後期出版的《武備志》、《火龍經》等兵書中都有記載,並附有圖樣。
這種新式火箭採取龍的形象,其目的在於壯聲勢,驚敵人。據《武備志》介紹,它的製造方法:先截取一根五尺長的毛竹,去節,刮薄,作為龍身;再用木頭雕成龍頭、龍尾,分別安裝在龍身前後,這樣就成為一條龍。龍腹內裝有幾支單發式火箭,把它們的引火繩總連在一起,從龍頭下面的孔洞中引出來。又在龍身的前、後兩部,分別傾斜安裝上兩支大火葯箭,把的引火繩也總連在一起。最後,把龍腹內引出的總引火繩連在前部兩個火葯筒的底部。這樣,一個火龍出水的新式武器就完成了。
火龍出水用於水戰,面對敵艦,點燃安裝在龍身上的四支火箭,這是第一級火箭,它能推動火龍在水面上飛行二三里遠;待第一級火箭燃燒完畢,就自動引燃龍腹內的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這時,從龍口裡飛出的火箭射向敵人,焚燒敵艦。
1981年,在加拿大渥太華市舉辦的中國古代傳統工藝展覽會上展出了「火龍出水」模型。許多外國學者觀看之後,都驚嘆中國古代軍事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認為這種以火箭為動力,飛翔於水面上的海戰武器,可以說是現代魚雷的雛型。還應當看到,火龍出水的發射原理跟現代多級火箭發射的原理是相同的,也可以說它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始祖。
在人類的歷史上,世界各民族都創造過很多飛行太空的神話故事。黃帝乘龍升天和嫦娥吞葯奔月的神話,表達了古老的中華民族企圖藉助自然物的動能遨遊太空的理想。後來,戰國時期墨翟作「竹鵲」,東漢時代張衡制「木雕」,反映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人們企圖研製人工飛行器,去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然而,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
火箭發明以後,給人們實現遨遊太空的理想帶來了新的希望。明代中期,公元1500年左右,有個煙火工匠,名叫王古。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操縱的飛行器很象兩條連在一起的飛蛇,上面有坐椅,坐椅後面緊連著一個特製的木架,木架上安裝著47支巨型火箭。據說,有一天,王古坐在坐椅上,手持兩把大蒲扇,叫人點燃47支火箭,想藉助火箭的推力和蒲扇撲動的力量飛向太空。可惜,這次試驗失敗了。一聲巨響,火箭爆炸了。在火光和硝煙中,這位勇敢的發明和實驗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王古的實驗當時在中國似乎沒有引起重視。但是,當時一些在中國游歷的外國人卻對這件事情發生了濃厚的興起,把它記錄下來。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只大風箏,有的記載說他手裡拿著的是兩把大蒲扇;有的記載說乘坐的是木椅,有的記載說他乘坐的雪橇。但是,他們所記載的故事的基本內容是一致的。結合當時的背景去分析,中外學者都認為,這個故事是可信的。
外國學者對王古的試驗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的設想有很高的預見性。1958年出版的B·N費奧多古耶夫和T·Б西西列夫合著的《火箭技術導論》中這樣說:「中國人不僅是火箭發明者,而且是首先企圖利用火箭將人載到空中去的的幻想者。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月面環形山命名工作小組為了永遠紀念王古這位火箭技術的發明家和開拓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這座山位於東方海、赫茲史普隆(外國天文學家名)環形山、科洛列夫(外國宇宙火箭專家)、阿波羅(紀念阿波羅飛船登月成功)環形山之間,居這五座環形山之首。
⑤ 有哪些看似不起眼但很賺錢的行業
不起眼但賺錢的行業有:補課班,眼鏡店,果蔬批發商和小吃攤。
現代人賺錢的方式五花八門,今天就給大家整理幾個不起眼但非常賺錢的行業。
他們銷售的商品已經離其實際價值很遠了,比如你買這樣的商品,知道他的運營模式,你難過嗎? 不要! 但是信息不對稱可以合理地應用。 否則,我現在做不了這么多微商。 信息不對稱存在於各個行業。 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工作中,細心觀察、理解和調查,發現這個信息的不對稱,合理應用,解決目標客戶群體的問題是真正的創業機會。
非常賺錢是刑法里寫的。 其實,世界上真的有非常賺錢的行業。 看不見,沒有成本,還不累,不露面,被罵,只要臉皮厚,賺錢是不夠的。
我相信大家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消息:在北京賣煎餅的奶奶月收入6萬,饅頭夫婦店一年買三套房。 另外,最近兩天爆發各新聞的上海西紅柿批發哥哥,年銷售額1000萬,凈利潤200萬,但這些行業是暴利的,但辛苦的是別人不知道。 所以,很多人知道他們賺了很多錢,但很少有人做這個行業。
⑥ 有關月亮的一些文化
自古以來,人們賦予月亮各種文化意義,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謎語、音樂、繪畫,還有與月亮有關的民風民俗、風景名勝。
現在,有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這些傳說最早載於《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這為中國日後研究月球有很多可參考的價值。在民間一直流傳著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義等故事。
月亮可以說是藝術的代表,在屈原寫的《楚辭• 天問》中是這樣說的: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翻譯成現代問就是:月亮具有什麼特性,消亡了又再長起?那好處是什麼,而撫育一個兔兒在懷里?杜甫曾說過:「昕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由此更可以看出月亮這一美麗事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來贊美。
(6)火龍發明擴展閱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⑦ 人類從動物身上受到什麼啟發有什麼發明創造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⑧ 火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簡史
火箭起源於中國,是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之一。中國古代火葯的發明與使用,為火箭的發明創造了條件。
北宋後期,民間流行的可升空的「流星」
(後稱「起火」),就利用了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按其工作原理,「流星」一類的煙火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於觀賞的火箭。南宋時期,不遲於12世紀中葉出現了軍用火箭。到了明代初年,軍用火箭已經相當完善並被用於戰場,稱為「軍中利器」。明初時期的兵書《火龍神器陣法》和明代晚期的兵書《武備志》等有關文獻,都詳細記載了中國古代火箭的製作和使用情況,僅《武備志》就記載了20多種火葯火箭,其中「火龍出水」火箭已是二級火箭的雛形。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
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
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⑨ 中國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是
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
四大發明是中國先民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跡,是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象徵
①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掀起一場人類文字載體革命。
②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③指南針的發明:為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提供了條件。
④火葯武器的發明: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火槍,火箭,火炮等武器全部由中國發明,宋朝由於單兵作戰素質不高,因此大力發展軍事科學技術,以求平衡,影響世界的火葯武器由此誕生。明朝期間對各種火葯武器都進行了相當多的改造,因此明朝的軍事科技達到了世界的巔峰。同時明朝還積極地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從17世紀開始,當西方國家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清廷統治者卻開始對外實施徹底的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無所知,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各國。
望採納
⑩ 中國古代的二級火箭是宋朝還是明朝發明的
明代.
明代後期創制了「火龍出水」等二級火箭.「火龍」有龍身、龍頭、龍尾.龍身是為內約1.6米長的薄竹筒容製成的箭身,前邊裝一個木製龍頭,龍口昂張,利於火箭射出.後邊裝一個木製龍尾.箭身頭尾下部兩側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飛火箭,箭身內部安置有神機火箭數枚,引線全部扭結一起.龍身下前後共裝4個火箭筒,前後兩組火箭引線各將其引線扭結在一起,前面火箭葯筒底部和龍頭引出的紐結線相連.兩種火箭之間有火線相聯.發射時,先點燃龍身下部的4個火葯筒,推進火龍向前飛行.當起飛火箭的火葯線燃盡時,龍身內的神機火箭即被引燃,從龍口射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