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賀詩歌意象創造的特點是什麼
(1)藝術思想的逸出常軌
(2)遣詞造句的刺激狠透
(3)修辭設色的慘淡經營
(4)意象結構的古怪新生
參考資料《中國文學史》第二版第二卷269頁
B. 蘇珊·朗格為什麼認為建築家創造了它的意象
蘇珊·朗格說道,建築家創造了它的意象:一個有形呈現的人類環境版,它表現了組成某種文權化的特定節奏的功能樣式。這種樣式是沉睡與蘇醒、冒險與穩妥、激勵與寬慰、約束與放任的交替;是發展速度,是平靜或跌宕起伏的生命過程;是童年時的簡單形式和道德境界充滿時的復雜形式,它標志著社會秩序神聖和變化莫測的基調的交替。如果說在中世紀「人是依上帝的形象與意願創造的」,那麼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者重新提出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rotagoras)的格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希臘人認為,具有美感的男性和女性的身體,四肢與整體間都具備了上述優美的比例關系。古羅馬維特魯威認為完美的人體比例應是兩手的寬度等於身高,而形成一正方形,而且雙手與雙足可以頂立在以肚臍為圓心的圓周上。由於正方與正圓是完美的造型,這人體因而完美。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芬奇將維特魯威的這個理念在其筆記簿中描繪了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原有的「天圓地方」的宇宙圖形,也是人體圖形,這才是文藝復興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的真正要義。
C. 龐德根據什麼創造了意象詩派
意象派的產生最初是對當時詩壇文風的一種反撥。首先,在19世紀後期英國迴文壇,象徵主義、唯美主答義與浪漫主義結成一體,形成新浪漫主義。意象派是在其基礎上演變而
柏格森
成的。到20世紀初,傳統詩歌,尤其是浪漫主義、維多利亞詩風蛻化成無病呻吟、多愁善感和倫理說教,只是「對濟慈和華茲華斯模仿的模仿」。龐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規」「革新」地進行詩歌創作的主張。其次,20世紀初柏格森熱流行,這是自叔本華以來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想在文學界影響的延伸。意象派的開創者休姆就直接受教於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覺主義、生命哲學全盤為意象派所接受,成為其主要的理論依據和哲學基礎。意象派詩特別強調意象和直覺的功能。同時,象徵主義詩歌流派為意象派開創了新詩創作新路,尤其是詩的通感、色彩及音樂性,給意象派以極大的啟發。
D. 建築家創造的城市的意象是怎樣的
建築家創造了城市的意象:一個有形呈現的人類環境,它表現了組成某種文化的特定節奏的功專能屬樣式。這種樣式是沉睡與蘇醒、冒險與穩妥、激勵與寬慰、約束與放任的交替;是發展速度,是平靜或跌宕起伏的生命過程;是童年時的簡單形式和道德境界充滿時的復雜形式,它標志著社會秩序神聖和變化莫測的基調的交替。
E. 「意象」創造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意象」本身是一種特殊的「符號形式創造」,是一種「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內」容創造。在朗格看來,「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以作為抽象之物,可以作為象徵——即思想的載荷物……它的意義在於:我們並不用它作為我們索求某種有形的、實際的東西的先導,而是當作僅有直觀屬性與關聯的統一整體。
F. 第三節運用了哪些意象創造了怎樣的意境
怎樣的意境?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麼?(4分) 答:作者通過想像寫專成群的鳧雁屬在水中嬉戲,表現歡樂的氣氛,從而反襯旅居在外的遊子思鄉之悲。 9「枳花明驛牆」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請說出妙在何處。 答案:「明」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為「照亮」之意。枳樹白花照亮驛牆,襯托出拂曉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意對即可)
G. 意象在藝術創造中的地位
意象這個概念在中華大地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們祖先對自然萬象審視精神和思維方法的總結,同時它也賦予我國審美、藝術構思和繪畫表現的特色。意象,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是「客觀形象與主觀心靈的融合而帶有某種意蘊與情調的東西」。《中華美學大辭典》中這樣解釋道:「意象,美學范疇。⑴指文藝家構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梁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⑵指藝術形象。⑶指饒有意味、飽含情思、充滿理趣的形象。『言征實則寡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與郭價夫學士論詩書》)」。①而西方人則認為「具象和抽象為兩極,意象置於其中。根據物體表象特徵減少和主觀因素增多的趨勢,由兩極的具象和抽象確定一個尺度,中間部分就是意象范疇」。②概括來講,意象是指客觀事物反映到畫家的主觀意識裡面,並經過一番處理的影象,是畫家主觀的意念、情感、創作手法和客觀的事物包括一切人景物等形象的統一體,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這樣看來,中國畫藝術確實最具「意象」特徵。 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特徵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意象性」。雖然在傳統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寫實的表現形式,但終究沒有形成主流,意象形態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這也是中國傳統繪畫觀念同西洋傳統繪畫觀念本質上的差異。中國畫重在表意,強調主體的特徵,與西方繪畫重在摹仿,強調客體,顯然有別。追根求源,我們就不得不從中國先哲的思想談起,因為中國畫的精神、畫理、思維方法以至表現手法無不受其影響,它可謂是中國畫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根基。自古以來有關的繪畫理論雖然說法不同而宗旨都一樣,中國畫一直是主張意象創作的。 二 在中國先哲的思想中對中國畫產生巨大影響的首推道家思想,意象之說中的所謂的「象」就是來自於中國道家的太極思想,中國畫的藝術理論正是受到太極陰陽關系的影響,同時又融入了人的主觀意識,才產生了中國畫對「象」的認識。在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周易》中也強調「聖人立象以盡意」,法家代表著作《韓非子》中雲「人稀見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皆謂之像也」,從中我們已能體會到「意象」指的是人們對客觀物象的主觀意念和想像。到梁劉勰終於首次提出「意象」概念,指明了繪畫創作中「物我感應」的關系。而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關於「遷想妙得」的藝術創作主張,可以說是對中國畫「意象性」的最貼切的詮釋了。「一幅畫既然不僅僅描寫外形,而且要表現出內在神情,就要靠內心的體會,把自己的想像遷入對象形象內部去,這就叫『遷想』;經過一番曲折之後,把握了對象的真正神情,是為『妙得』。頰上三毛,可以說是『遷想妙得』了——也就是把客觀對象真正特徵,把客觀對象的內在精神表現出來了。」③這種經過畫家主觀創造、反映物象內在精神的畫面自然是具備意象趣味的。隨後南齊謝赫提出了「六法」論幾乎涉及了繪畫的所有問題,中國畫的「意象性」不言而喻。唐代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更是把畫家胸中意象的產生描繪得精闢而獨到。北宋蘇東坡詩雲:「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畫家旨在以有限的形表達無限的神,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意象妙境。後來倪雲林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黃賓虹的「惟絕似又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和白石老人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均指此意。④ 三 雖然中國先哲思想的宗旨和對繪畫影響的方向性是一致的,但「意象」這一特質在中國畫中的不同畫種中的反映卻是不盡相同的。其中的水墨畫本身就是介於似與不似之間,這樣的寫意性自然就體現了意象趣味,而工筆畫這一畫種的特點是以其嚴謹的方式來表現對象、抒發性情,所以它主要是以其獨特的裝飾性來呈現其特殊的意趣,舍此便難以展現。 在中國水墨畫的表現中,用筆用墨、構圖中的留白、取景造型等等都是講究意象性的。畫家一筆畫下去可稱之為樹干,再加上幾筆即可成枝,點上一些墨點即可成葉。這完全是在「意」與「象」之間產生的一種藝術形象,中國水墨畫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體現出的完全是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同時有沒有脫離客觀物體的基本形狀,即為「寫意性」。所謂「墨分五色」、「水墨為上」完全體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意象色彩觀,水墨畫不僅把物象繁雜的明暗關系主觀化,而且還把豐富絢麗的色彩轉換為「隨類賦彩」的意象黑白。中國水墨畫自古以來就講究「惜墨如金」、「計白當黑」,構圖常常講究留白,為了突出主體,省略其它東西,留出大片空白,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畫家的獨到意象創作手法,以達到「意到筆不到」的妙境。如南宋的馬遠、夏圭,人稱「馬一角」、「夏半邊」,他們在章法上大膽取捨,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畫面上留出大幅空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中國畫家的獨到匠心不僅僅局限於章法上,畫內景物的取材也往往不顧四季,僅憑興致所為,可謂水墨山水的創始人之一的
H. 試舉例闡述如何創造豐滿的意象形
切近實際,有血有肉,符合人物形象,如《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I. 《天凈沙秋思》運用意象羅列,創造了什麼的意境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給人感到幽雅閑致。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
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
「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