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學是創造

教學是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4 08:00:53

❶ 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想像

一。創設有利於創抄造性襲產生的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餘地。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 2,解除學生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榜樣的是非常必要的 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精神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❷ 談談怎麼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點。自然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是學生創新與實踐的重要基地。在教學中,我著眼於自然小課堂,放眼於自然大課堂,努力挖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因素,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疑問乃創新之始
「疑問」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它能誘發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自然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的素質。
(一)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
由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習慣於教師的一問一答。在課堂上,學生只能被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少數教師也喜歡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對於常常提出問題的學生不感興趣,甚至譏諷挖苦,時間一長,學生不敢質疑,即使有疑也不敢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自由發展、充分展示個性的空間。如學習《信息的傳遞》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爸爸出差外地,我們怎樣通知他趕快回來。學生紛紛說出了各種辦法,如發電報、打電話等,還有的學生提出:「我能不能一邊打電話還能看到爸爸,給爸爸發一個E-mail可以嗎?」「到哪兒去發呀?」這樣,在老師創設的情景中,學生根據現代信息傳遞的一些方法,勇於質疑,開闊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二)積極開展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善於質疑
教師在學生敢於質疑的基礎上,必須培養他們善疑。小學自然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涉及面很廣,而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他們對許許多多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但是由於知識面窄,在他們的大腦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運用啟發式教學,適當點撥、啟發,教會他們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明白可以在難點處、困惑處、無疑處、關鍵處質疑,可以在課文開頭質疑,也可以在課文中間或結尾處質疑,從而提高他們的質疑水平。如學習《保護大自然》一課時,我提出了第一個問題:看了課題後,你想到了什麼?學生們紛紛提出下列問題:1、我國的環境受污染了嗎?2、環境污染嚴重嗎?3、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大自然呢?4、大自然與我們有什麼關系呢?在講到「環境亮出黃牌」時,為了讓學生認清環境污染的危害性,我講了一個故事。題目是「從衛星照片上消失的城市。」和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二、動手為實踐之基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和鏡子。」這就是說,只有讓學生動手,才能讓學生思維的結果得到強化。
在小學自然課中,安排了一些學生動手方面的內容,特別是教材中的「實驗」、「思考」小欄目及「製作」內容,為學生的動手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些內容,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動」起來,在動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主動動手活動中,思維會隨之展開,這樣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他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才會進一步被激發,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學習《紙風車》這一課時,有一個拼圖游戲:要求學生把課本最後一頁的「中國政區拼圖」剪下來,剪成各個省級行政區,然後以比賽的形式把打亂的省級行政區重新排列。目的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學中玩,在玩中學,初步了解我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和相互位置。小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這一活動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動手拼圖的積極性,以至於活動結束後,他們興致還很高。針對這一情況,我對學生說:你們能不能自己動手,繪制一幅中國政區圖?學生們立即行動起來,有的學生用白紙覆蓋在中國政區圖上來描,有的學生照中國政區圖來臨摹,其中一個學生創造性地用各色橡皮泥在玻璃板上拼成了一幅「中國政區圖」。這足以說明,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中,動手能力是不能忽視的。
三、自然大課堂是創新和實踐之源
小學自然課的突出特點是具有自然性,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僅靠課堂教學是不行的,必須引導學生走向自然大課堂,參加必要的自然實踐活動。因為能力是在自然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又是在自然實踐中得以表現的。恩格斯指出:「人的智慧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而發展的。」讓學生親自去探索、去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自然常識的理解,在實踐中驗證和運用所學的自然常識,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活動必須靈活多樣,可以由教師組織,也可由學生分組組織,也可個人實踐調查。活動前教師要確定活動的目的要求,活動的內容,然後再組織好活動的信息反饋。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讓他們用自己的頭腦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做,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其積極性。

❸ 如何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一、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教態是教師講課時的情緒的外在表現,比如,教學心情、表情、體態動作、神態等,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輔助手段.學生在課堂上會通過教師有聲語言的講解而察其容,而且還會通過教師的教態而觀其色.教師的教態在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教學氣氛,學生在無形中感受到一種課堂氣氛.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直接影響課堂氣氛.
教師的教態有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於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誇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二、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關鍵在於教師能否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
1.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心態 .
任何學習過程都存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學生學習的表現與效果截然不同.當學生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時,學習情緒高漲,專心致志,課堂氣氛熱烈而愉悅.為此,教師應注意:(1)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能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思想走神、思緒信馬由韁時,充滿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學生迷途知返;當學生答問受挫時,滿懷鼓勵和依賴的微笑,能使學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當學生板演成功時,飽含肯定和贊賞的微笑,能使學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強的求知慾.教師親切的教態、愛撫的目光和鼓勵的言語,能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融洽的合作氣氛,使學生形成和保持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心態.(2)把成功帶給學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和不同的收獲,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個別要求.如在課堂作業的配置與處理上,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不同題量、不同難度的作業,並通過當堂批改或講評,及時滿足學生急於知道作業正確與否的迫切心理需求,開闊學生思路,使那些解題中別出心裁的學生得到贊譽.這樣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形成一種樂於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
2.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新知.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可採用:(1)展示知識魅力,激發探究興趣.數學知識本身蘊藏著一些有趣的規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師創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內在魅力,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探究慾望.(2)激發需要的火花,不斷激起認知內驅力.我們不僅要在課的開始創設情境,揭示矛盾,引發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興趣,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跳一跳,摘得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常地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不斷從內心迸發出需要的火花,始終保持一種緊張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狀態,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
三、創設懸念引發課堂氣氛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不願活躍課堂氣氛,也不知怎樣活躍課堂氣氛,惟恐一發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學生在聽話的聽教師講課,整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課堂上教師在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靜如一潭死水,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師生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導致了教與學被割裂開,處於對立面,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師必須改變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學生在懸念下產生認知矛盾,對疑問有了探究的慾望,自覺地去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大膽發言,組織討論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
總之,良好的課堂氣氛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有效的互動活動,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而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持久,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顯得尤為重要.如果課堂氣氛不適宜,呈現消極、沉悶的局面,學生的思維感到壓抑,窒息智慧火花,沒有學習的熱情.反之,學生學習情緒高昂,智力活動呈最佳狀態,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有很多,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去發現和總結,相信這樣的教學能把孩子們引入學習的自由天地,讓他們快樂地邀游在知識的海洋.

❹ 教學是教學生掌握知識還是教學生學會創造

首先要解開對學生的束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有自己合理的要求,專滿足學生內部需要屬。教師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置的作業也應該具有不同層次,體現課程的選擇性,適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學習的趣味性。心理學家認為,當某種事物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並能立刻創設這種能滿足學生興趣的情境時,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充滿激情的。

❺ 淺談如何進行創新教學

現代教育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僅是學到什麼,更重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習成績優秀學生之所以成績優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學習方法比較科學;學習困難學生之所以學習困難,也往往是由於學習方法不當。要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快速發展,教師必須加強學法指導。 一、指導學生會閱讀教材,培養自學能力 數學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學生要理解運用教材,首先要學會閱讀教材。我們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要逐步讓學生掌握預習質疑和讀(教材)劃(重難點)圈(關鍵詞語)想(含義、解法、規律)做(習題)檢(檢查、驗算)六字自學法。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讓學生通過實踐歸納出分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讀書,在初讀的基礎上,對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定義研讀分析、劃出重點詞,讓學生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是關鍵詞語?是什麼意思?去掉它或換一個詞行嗎?為什麼?通過這樣設疑、討論、思考、答問,引導學生,逐步推敲,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理解教材,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二、指導學生學會操作、培養創新能力 動手操作、善於創新的能力是未來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是從小學會學習、學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傳統教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方面,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創造條件,多讓學生進行試一試畫一畫換一換擺一擺變一變等創造技法的嘗試;引導學生在學習數學中不斷探求知識,尋找規律,不斷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發現創新,提高動手能力。 如教學平行四邊行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先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引導學生用自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一剪拼一拼的動手活動,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與底、寬與高相等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邊形與相應的長方形的內在聯系,最後引導學生總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並讓學生在以後學習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中都如此動手剪拼、測量,舉一反三。 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體積時都是這樣,讓學生自製模型,並找出火柴盒內匣,牙膏盒,魔方等實物讓學生用手摸它的面,切開看它的體,看增加的面,用正方體泥塊擺出體積等。來研究各種各樣的長方體的表面積不同計算方法和體積概念及計算方法。這樣的操作把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習興趣,培養了動手創新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發展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教給學生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訓練並加速學生的思維流程,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著重指導學生掌握思考方法。如結合觀察圖形指導學生按順序思考,引導學生綜合思考、分析思考、多角度思考。注意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通過說應用題的題意和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訓練求同、求異思維能力;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問一題多編,指導學生理解應用題的不同結構和解法,訓練學生集中或發散思維。要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發掘新奇思路,提出各自言之有理的新見解。即使離奇荒誕,也要先歸納,然後及時組織討論驗證,讓學生自己走出誤區,同時可培養學生思維辨析能力。對於發散思維獲得的多種解法,要再運用聚合思維,通過比較,選取最優解法,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提高。 四、指導學生討論,進行合作學習,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表達是鍛煉思維的重要措施之一。數學課堂上要展現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還在於用語言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但是人人都發言,時間不夠用。若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有優中差多類程度的學生結合。在小組里進行討論,每位學生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向同學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時還可以爭論,最後大家統一意見,由他們認為講得好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討論時,教師首先要當好組織者和參與者,要為學生設計好討論題目。引導學生有順序地完整地有條理地表達一個道理或者一個思路。例如教學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數與除法有什麼樣的關系?有什麼樣的區別?能用除法就是分數來說明嗎?你知道了分數有幾種意義?舉例說明。在討論中同學們人人發言,以好帶差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既深化理解了知識,密切了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培養了語言交際能力。

❻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激發個人潛能與開發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青少年時期是發展創造才能的黃金時代,如果青少年時期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受到壓抑而得不到發展,那麼,牢固的保守的觀念就會形成。想像力與創造潛能,只能藉助創造意識和慾望才能釋放出來,而保守觀念會把創造潛能磨光、扼殺掉。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馳騁想像,埋下創造的種子
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也是世界各國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趨勢。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興趣是促使學生自己探索學習的內動力。只有打動學生,震撼學生的心靈,滿足其喜好,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一般來說,人們是通過做某件事情而培養起對這件事的興趣的,而語文教學法卻相反,大多數學生正是通過學習語文而逐漸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語文課總是那樣的無趣和乏味,走進語文課堂常常聽到有學生說:不知怎麼學習語文,不知學什麼,不知學了干什麼等,這就要求教師改善以前的古板教學,讓課堂充滿活力,才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關鍵在於教師不要拘泥於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活動中善於啟發誘導,語言幽默風趣,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學生因學習緊張引起的心理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到知識,激發學習興趣。學生敢於說話,敢於爭辯,無所顧忌,往往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創造的萌芽。教師要做到「教得輕松,學得愉快」,讓課堂充滿情感的碰撞、情緒的體驗、生命的交流。
想像力是創新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會獨立思考,敢於思考,還要勇於創新。如果學生沒有想像力,他們的思維是一個模式,得出的答案是一樣的,那是很悲慘的事。因為愛因斯坦說過:「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的人,社會的發展就無法想像」。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貫徹落實。
2 激發學生的情感,組織課堂爭論,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的學習大部分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教師要用真情實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多種情景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萌發強烈的探究慾望,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教師要設計好有意義的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揭開疑惑,打開思路,不斷創新。提問是語文教學的常規武器,精心設計的提問,應該是富有啟發性的,它的外延內涵都應該是廣的,但要注意的是,由於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對作品的理解和鑒賞上很多時侯,都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因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勝於解答十個問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是確保學生主體地位的一條措施。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也是探求真理、創造發明的起點。有了問題才能引起思維,才能進行探索,學生學習、掌握知識也同樣如此。語文課文中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悲愴壯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橫生的神話傳說、有如詩如畫的山水景緻、也有激情滿懷的時代贊歌。教師要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創設情景、營造相應的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豐富的想像,從而有利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❼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三)開發右腦潛力,促進思維創造力全面發展。
(四)適應國家上級學校選才需要。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一)轉變觀念,把教的過程轉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樂於自覺求疑、主動探索的積極性與自學能力。如:黛玉教詩。
(二)在教學實踐中,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觀察、比較,「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思維習慣。
(三) 在處理理解、掌握、運用新老知識矛盾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1,由以知引導出未知過程中,培養聯想與想像能力;
2,由舊知過渡到新知結果中,消除思維定勢;
3,由具體到抽象,由抽象到具體,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系統能力;
4,由知識到技能,在實驗、實踐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
5,由內到外,由結果到過程,注重考試的啟發與創造性。
(四)注意不同年齡段學生認識過程的不同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不同教學活動。
(五)注意非智力因素在智力發展中的作用。
(六)要特別重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專指在創造性活動中的思維過過程。它是創造力的核心。而所謂創造力,是指為改善某一目標,在以往經驗、知識基礎上,經過反復分析、對比、聯想、想想、綜合等思維活動,提出新設想的能力,即發現新問題和創造性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創造性思維,一般認為有如下五種品質:
一敢懷疑、不盲從、勇於突破舊框框的求異性;
二善於由此及彼進行縱向、橫向、逆向聯想的品質;
三從不同角度想問題的多向性品質;
四省略思維步驟或跨越事物相關度差距及可觀度限制的跨越性品質;
五具有辯證分析能力和思維統攝能力的綜合性品質。
一,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呢?有以下四點根據。
(一)是貫徹教育方針,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的高度發展,要求人的自身發展去適應它、促進它。因此,從推動現代化建設出發,培養全面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就成為擺在教育面前的主要課題。
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在生理、心理兩方面的發展。心理,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人的心理現象的總體。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智力,即通常指的智慧,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包括觀察、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有別於再現思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改善人們智能結構,提高人的素質的需要。如愛因斯坦所說:「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
(二)是深化教育改革,適應為新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
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說:「明天的社會,將是人類在技術系統下處理情報資料,運用考察力,而從事於創造性的工作。至於機器則越來越僅是日常的例行工作。」培養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日本由七十年代開始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根本目標,就提出「為人的心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世界中的日本人」。著重培養適應未來科學發展的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包括「能從多方面觀察事物的敏銳思維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概念抽象能力;能抓住整體中復雜相關的各個部分和要素的分析能力;能全面的、變化的抓住事物的綜合能力;盡可能多的專門領域的知識,特別是邊緣學科的知識。」
這個目標的確定,出於它經濟競爭的需要,也是為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所決定的。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687年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與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志,與其相對應的,培根提倡科學教育,出現了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度與教學原則,以及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1873年),電磁波的被證實(赫茲於1888年),和電力的普遍應用為標志,與之相對應的,在教育領域提倡義務初等教育,普及中等教育,建立理工學院,發展師范教育。第三次,以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建立,原子能的開發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科學教育,強調專才教育,建立研究生制度。提倡中等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第四次,科技革命,,以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的建立及電子計算機的普遍應用為標志。在教育方面,提倡終身教育、智能教育、未來教育。博才教育育創造教育。由此可見,提倡創造教育,大力培養青少年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是教育自身發展內外部規律所決定的。
從提高人的自身素質看,進行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符合人類智能發展過程的。美國布魯納認為,人類發展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書本知識的識記、領會。第二階段,用原則概括來解決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的能力。第三階段,創造性思維的結合和評價。人類智能由低到高層次的發展,電腦的廣泛應用,為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必然性與現實性,開辟了難以預計的美好前景。
(三),是開發大腦潛力,促進思維全面發展的需要。
美國醫學、生理學家1981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獲得者斯佩里博士創立的右腦開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它們各有分工,又互相配合。左腦專管邏輯思維,右腦專管形象思維,負責繪畫、音樂、自然風光欣賞,憑直覺觀察事物,縱觀全局,把握整體。按大腦生理學來解釋,可分為類別認識能力、圖形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空間認識能力、繪畫認識能力、形象認識能力。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萬倍。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才思是否敏捷,主要取決於右腦。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內容重視數理與語言,而這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人們只重視左腦功能的發展,忽視了右腦。然而腦科學表明,左右腦半球同樣具有高級智力功能,只是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及功能。左大腦半球善於分析、抽象、計算和求同,是人腦處理語言、數學,進行抽象邏輯思維、集中思維、分析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心;而大腦右半球則善於想像、虛構、感受和求異,是人腦處理表象、進行具體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的智力活動控制中樞。左右兩半腦在功能上雖有分工,但也有一定互補能力,是相輔相成、協調統一,缺一不可的。然而我們的教育只注重大腦一半功能的開發,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浪費!特別是與創造活動直接有關的許多高級智力功能,如具體的、形象的、直覺的、綜合的思維能力,都有在於人腦的右半球。加強形象思維的培養,發展創造思維能力,必然促進右半腦智力的發展和整個大腦的生理發育,充分發掘人類自身的最大的潛力。
邏輯學家費斯德說:「知識的高速發展部分的必須歸於人類業已積累起來的背景知識所起的背景知識所起的積累作用-----但是,自從十六世紀以來,促使人類長足進步的主要是思維方式亦即科學方法。」因此,腦力的開發,人類自身素質的提高將給人類帶來不可想像的巨大財富。促使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的巨大變化。
(四)是適應國家為上級學校選才標準的需要。
國家高考的試題,時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教材決定的。反過來,也必將推動教學向著人才培養目標方向發展。幾年的考題都注重基礎知識和運用能力的考察。測驗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敏捷性。八七年語文卷十六頁,五千五百多字,沒有機敏的頭腦,根本適應不了要求。
創造學在國際上的研究,已有五十年的歷史,只是把它作為一門技術訓練課程,納入學校教育中還是近年來在個別國家的事。近兩年,我國語文界有些同志結合教學對創造思維某些方面能力的培養,做了很好的探索,這是被語文課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作為基礎工具課的語文分語言和文章。從語言作為人的意識符號看,他是與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第二信號系統)相聯系的。它不僅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意志的工具,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語言的一種內部功能。從文章與文學作品角度看,一百九十是篇精選課文幾乎都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創造性成果,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好教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自覺的、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探索,一定會把語文教學水平提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二,怎樣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呢?
(一)轉變觀念,注意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自覺求異的學習積極性與自學能力。
據說外國父母在孩子放學時,總愛問「你今天又向老師提什麼問題了?」而中國父母則問:「老師今天又教你什麼了?」中國老師往往喜歡那種「終日不違如愚」式的學生,而外籍教師則抱怨中國學生不好教,不知提問題。只有把立足點移過來,把教的過程變為學生學的過程,才能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作用。
我國古代很注意啟發性教學。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和學記中的「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都是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探索,自覺求異。「憤、悱」就是在疑難面前,欲解不能的狀態。後三局就是誘導啟發增強自信。《紅樓夢》林黛玉很懂這個道理。在她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領略她循循善誘的師德師能,更能領會出她關於構思詩的感性思惟狀態及詩的標準的論述。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學詩分這樣幾步:
一注重自學,加強指導。開始主要布置香菱自已多讀範文,從旁指導。
1,去其畏難,鼓其自信心,破其迷津。黛玉接手後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2,導其方向,破其迷津。香菱說她最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在學不出來的。」
3,精選教材,要學生細心揣摩。王維五律100首,老杜七律120首,青蓮七絕1--200首。肚子里先有這三個人在做底子,然後再讀其它。
二抓住重點、難點,平等討論。也不說的很多,而是順人思路,藉以破難,因勢利導。一日,黛玉道:「可領略了些滋味沒有?」香菱笑道:「領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說與你聽聽。」黛玉笑道:「正要講究討論,方能長進。你且說來我聽。」香菱笑道:「據我看來,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 有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這話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從何處見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聯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再還有`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白'`青'兩個字也似無理。想來,必得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念在嘴裡倒象有幾千斤重的一個橄欖.還有`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這`余'字和「上」字,難為他怎麼想來!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誰知我昨日晚上讀了這兩句,倒象我又到了那個地方去了。」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黛玉笑道:「你說他這`上孤煙'好,你還不知他這一句還是套了前人的來。我給你這一句瞧瞧,更比這個淡而現成。」說著便把陶淵明的"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了出來,遞與香菱。香菱瞧了,點頭嘆賞,笑道:「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兩個字上化出來的。」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三是苦練實練,激發靈感。香菱接受作業後苦到什麼程度呢?寶釵說;「這個人定是瘋了」。「可真詩魔了」。詠月詩寫了兩遍不合格,被退回重寫。最後終至精血誠聚,靈感來潮,激發潛能,「忽於夢中得了八句」。總算成功了。
黛玉教詩,是一篇完整的創造思維教學過程。從中可見,教者首先必須深諳教材真髓,才能名師出高徒。黛玉的詩道、品格合於一身:「透徹玲瓏……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也。豈冬烘翁可比?
縱觀近年語文教改中,涌現出的優秀教師,盡管具體做法有異,但都貫穿了這條誘導啟發基本精神。
1,加強預習,強調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帶著老師提出的問題去自學、思考,還要進一步探討老師為什麼要這樣提出問題,主動的把懷疑、評價預想加到裡面,學會自己提問題。不僅解疑,而且質疑。這樣在邊讀邊思考中,是自己處於主動支配地位,從而提出反映鞥新的因果聯系、新的信息組合的較高層次的問題。這樣問題的提出就標志著認識已跨進新創造的大門。愛因施坦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這里,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愛葉老說:「可獲得獨創成功的快感」,(包括能向老師提出創設性的問題)、「作比量長短的思考」 、「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和第一次閱讀新教材的新鮮求知慾。這種心理是繼續向下學習的巨大內動力。布魯諾說「學習最大的刺激乃是對新教材的興趣。」
2,導讀、討論,是學生在進一步精讀教材的基礎上解疑問難,和師生討論啟疑解疑的過程。讀書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邊讀邊勾劃圈點。隨疑隨記,隨得隨評,隨積累隨歸納整理,養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在課堂導讀過程中,教師最應忌諱的就是炫耀多知善講。仍要注意引導學生思路發展。自己則「引而不發,躍如也」。為學生設疑、啟疑、點疑,以便使學生在師生在共同解疑中,不斷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把問題逐漸引向深入。
朱熹是提倡讀書有疑的。他說「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方始是學。」但是他未能向前邁一步,在似乎無所疑之中去創設新疑,這才是創造性思維所要求的,這「 方始是學」的根本目的倘不能在學思結合有所創新上下工夫,那學得再多又有什麼用?美國亞克敦,除了博覽圖書館書以外,把家中收藏的七萬冊書全部讀完了,而且做了讀書附記與校勘,但終生無任何創造性建樹,無一專著發表。鄭板橋曾說:五經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讀是書獃子,漢魏六朝,三唐(初盛晚)兩宋詩人,字字都學,便是蠢人。
在討論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保護學生積極性。氣氛輕松活潑,學生智力才能處於最佳狀態。學生不愛發言有兩個障礙,除了不相信自己,習慣於照抄書本與老師的話,主要是怕答不好丟面子,自尊心特別強。因此老師不要輕易說這也不行那也不對,把課堂搞的緊張兮兮的。還要特別注意保護好那種好提新問題的冒尖學生。
西德心理學家海特納教授,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出12條訓練法,對我們很有啟發。例如第二條他說:「不以權威態度對待學生」,第五條,「不要向學生予示結果和方法,要推遲判斷。」第七條,「鼓勵學生獨自評價他人的進步、成績。」第十一條,「培養挫折忍耐力」及十二條「抓住整體結構,不讓學生過早研究一個孤立組成部分。」以免過早單一化
或鑽牛角尖里出不來。這些對語文教學的導讀、討論這一步,都有重要啟示(見《創造學》)。
3,練習與考試。很多成功的語文教師都十分注意在聽、說讀書訓練與考試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思維的培養。
習題的設計,深淺適度,靈活多樣,富於思考。題,出的好,學生對這個思維發散點興趣能厚,可以在比較、聯想、想像中「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調動各種接受器官參與活動,使學生感到勞動創造的愉快。在愉快中進取。這樣就要求練習題注意目的性、多樣性、趣味性、啟發性、差異性。而在考察題目的類型上也注意從判斷、選擇、配對、比較、填充、分析、綜合、量大、題活、綜合性強等多方面考慮,以便於有助於發展人的創造思維。
(二)注意結合教學,培養學生「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觀察能力。
觀察,包括注意與知覺兩個階段,是有意的知覺活動。由於知覺同思維密切聯系是觀察的主要特徵,故觀察有時也被稱為思維的知覺。有人把大腦功能分成四種能力:吸收能力、貯存能力、運行能力與創造能力。觀察與注意即屬於吸收能力。觀察,不僅在耳聰目明,更表現為心智腦力敏銳深刻,注意力的集中。而這正是創造思維所需要的品質。
達爾文曾經說過:「我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中人之上。」作家、美術家、科學家、發明家,無不得力於觀察力的敏銳。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為朋友畫貓多幅不中意,直到有一晚上爬上房頂,親自觀察了一隻又驚又怒的貓,才華除了傳世的《狸貓圖》。中學課本吳丞相為歐陽修品畫,也說明了觀察的重要。
觀察,一要進行細致的比較,找出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比如有這樣一個智力測驗題: 「南來的北往的兩隊人要同時過一座獨木橋,怎樣過?」粗心的孩子就可能想加寬橋面,機智的孩子可能想一個抱一個調換位置。而善於觀察的孩子可能發現,題給的條件,從南來和向北往實際上是一個方向,按次序走就可以了。這里用的南來北往,不是習慣用語的固定含義,有向南去的,有向北去的,而是就字面取義。傳說福樓拜教莫伯桑寫作時就要求他觀察一堆篝火和樹,寫出這堆篝火和這棵樹的特點;還曾要求他寫出與別個不同的雜貨商與守門人的特點,而且要他用一句話讓人知道一匹馬與前後五十匹馬的不同之處。
二要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就觀察到的東西進行聯想、推理,像福爾摩斯那樣。
四要注意敏捷,講究速度。高考語文題量很大,反映慢的,不等弄明白,下課了。
(三)在處理理解、掌握與運用知識過程中,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❽ 如何在課堂創造教學節奏

一、通過教學語言的變化創造節奏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走一條長距離的直線路程感覺很枯
燥、很費勁。而走一條迂迴曲折、高低起伏的山路就不一樣了,因為沿
途的風景在不斷變化著,人們走在這樣的路上感覺很新鮮,新鮮的東西
容易被人接收。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亦是如此,富於變化的教學語言能讓每個學
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使課堂氣氛活躍。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教學
的藝術勝於科學,教師的語言能滿足人類最偉大的要求——個性的完
美。
‛我想,這是每個教育者的終極目標。

這里,我們所說的教學語言包括教師的口語、態勢語以及為教學服
務的場景語等。一節完美的課堂,教師的口語表達應富於變化,根據教
學內容的需要,或低沉,或高亢,或激動,或悲傷,在此基礎上,並恰
當配以動作、表情,使學生的心弦隨著教師的‚彈撥‛而‚奏‛出不同
的‚旋律‛


千萬不要把學生當作完完全全的看客、聽客,要讓他們在課堂上有
更多的表現。學生如果想表現,
樂意表現,
這里所說的教學內容的變化並非
‚移情別戀‛

而是對所教內容加以
展開,做到放開去,收攏來。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把主要的教學內容
放在重點語句的理解上,其教學內容指向文本本身。二是旁徵博引,對
文本相關的審美理念進行詮釋,其教學內容指向文本之外,但不脫離文
本本身。

關於對文本重點詞句的理解,一般來說是學生難以把握的。既然是
重點,學生又必得要掌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開的葯方是——變通處
那麼作為教師的我們就
‚彈‛
到位了。
二、通過教學內容的變化創造節奏

❾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造性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的想法!比如,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為什麼?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啟蒙教育的課文,比如,《兩個錢球同時著地》中體現的實踐的觀點;《條條道路通羅馬》中體現了實事求是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有助於在發展語言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應如此。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應模式化。因此,教師要根據級段的不同,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如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值得我們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探究與發現,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的環節,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對學生的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激發想像,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對於留有想像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比如學了《橋》讓學生說說,你們最想對老支書說些什麼?學了《新型玻璃》讓學生說說,你們還想發明什麼樣的玻璃?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麼想,怎麼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像,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成為創造。

❿ 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及其分析

近年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雖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在傳統觀念的束縛和升學考試的重壓下,學校教育特別是課堂教學中長期存在的一些問題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諸如重書本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間接知識的學習,輕直接經驗的獲得;重教師的講授,輕學生的探索;重視考試成績,忽視整體素質提高等弊端依然在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這一切不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負擔加重,探索精神萎縮,而且極大地妨礙了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影響了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影響了創新人才的培養。從新課程標準的角度來審視,當今的課堂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上,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著很多弊端,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弊端一:亂用權威,缺少交流。新課程改革後,學生們普遍反映,現在的課堂教學,形式多樣,經常開展討論、交流和合作學習,讓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時的課改活動中,我們也看到有的教師面對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多樣,怕課堂出「亂」,就制訂了煩瑣的課堂規范,課堂組織按照教師的指令,井然有序的進行,這樣就使整個課堂處於教師的嚴密控制之下。因為教師牢牢控制了課堂,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勢必受到制約,常常出現課堂討論不到位,活動放不開手腳等現象。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往往只有機械的討論和活動,討論不到位,活動不充分,思維不深入,這樣師生之間就不能真正達到情感互動和思維碰撞。這種模式使學生不會交流,不會思考,不會質疑,這種沒有交流的課堂效率極為低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無條件地尊重教師,甚至屈從於教師的權威,必然導致盲從和迷信,其直接後果就是學生缺乏創造性、主體性。

2.弊端二:無所適從,放任自流。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課堂上不再是老師唱主角,新的課堂中,師生「動」起來了,學生「活」起來了,這勢必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部分教師面對課堂變化,一時束手無策,不知該怎樣去管理。他們不敢再用「規矩」去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學生」的帽子,擔心違背了新課程理念。正因為在課堂教學管理上存在著認識誤區,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教學管理不到位、不得法,無所適從。新課程下課堂教學一旦缺乏了有效的管理,勢必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在課堂上學生想說就說,胡亂插嘴,旁若無人;或者人聲鼎沸,高談闊論,游離主題;或者想動就動,東張西望,自由離開座位。這樣課堂目標的落實和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勢必成了一句空話。

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所謂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非都要像科學家、發明家那樣,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有什麼驚人的發現,有什麼偉大的發明,只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書本,不迷信老師,不死記硬背,敢於標新立異,大膽思維質疑,有所發現,有所發展地掌握所學知識,即是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體現。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很多,其中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堅持不懈的、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我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做了許多嘗試。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家陳景潤因為愛好數學而發明「哥德巴赫猜想」;瓦特小的時候觀察到壺里的水沸騰後壺蓋會跳動而深受啟發,長大後發明了蒸氣機。興趣是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打破教材的條條框框,努力創新,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集聲、像於一體的教學場面,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獲取新的感受、新的想法、新的發現,進而激發其濃厚的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萌動創新意識。

比如在講授重力時,我對同學們說:千百年來,「蘋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們只看到「蘋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有一個人──牛頓卻獨具慧眼看到了「重力」,並由此推廣到宇宙間的萬有引力,再介紹後來人們根據這一引力定律推導出了海王星的運行軌道,並導致海王星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及知識的力量所在,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創新的激情。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科學家為追求真理而不怕艱辛、百折不撓的研究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知難而上,不怕挫折和失敗的堅強意志。從中充分開拓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在創造背後所隱藏著的鮮明的個性。

2.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情感場。加強師生情感的溝通,創造平等、和諧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關鍵。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特別注重教室的布置、板報的設計、牆上懸掛條幅的選擇等,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物態文化,學生會在不自覺中的狀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啟迪,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幾年的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每一名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潛在的創新能力。只是有的學生可能在這方面表現突出些,有的學生可能在那方面表現突出些。要想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就應在教學過程中,為他們營造一個創新學習的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一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對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及手段,都應給予理解和重視,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以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克服那種滿堂灌,一切都教師說了算的教學方法。二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教態要和藹可親,語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即要有嚴父般的諄諄教誨,又有慈母般的暖暖愛心,使學生在學習中敢想、敢說、敢做。即使學生說錯或做錯了,教師也不要諷刺挖苦學生,以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三是要多鼓勵少批評。鼓勵和支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學習過程中答錯了允許重答,答不完善允許補充,不明白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樂於探究的良好環境,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努力把教學活動變成活躍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創新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

3.激勵學生質疑問難。要實施創新教育,我們就必須打破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渴望創新,追求創新,參與創新。幾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才能產生創新意識,因此,教師首先要注意,捕捉那些善於質疑,敢於發問,思維敏捷,好奇心強的學生,並善於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克服老師主宰課堂,只有教師提問學生,不準學生向教師質疑的弊端,要把學生提問、講座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的思維從狹窄的封閉的圈子裡解放出來。對能提出一些創見性問題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其次要根據學生好奇好問好動的年齡特徵和教材本身特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互相討論主動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歸納總結、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我模仿「氣功」大師,通過憋氣、運氣、跺腳、伸腰等一連串優美而誇張的動作,將一隻手插入半盆水中,然後大喊一聲,將臉盆用一隻手吸了起來。同學們看得目瞪口呆,不知老師用什麼辦法能把半臉盆水提起來。等老師把手伸出,原來手中有一塑料吸盤,這種吸盤可以貼在鏡子或牆壁上,可用來掛衣物等,用手將吸盤內空氣擠出後,利用大氣壓,便可把臉盆吸了上來。從而順利引出了《大氣壓強》,並揭穿了生活中的「空手取物」偽科學表演。使學生認識到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辦」就會發現處處有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4.重視學生的主動探究。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不拘泥課本,不依常規,標新立異、別出心裁、積極地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觀點、新思路、新設計、新意圖、新途徑、新方法。以「科學探究」為主要形式,通過探究性實驗增加學生探究過程體驗,學生能夠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領略自然現實中的美妙與和諧;能夠保持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理。通過一個個探究性實驗,來辨析真偽引發認識沖突,激起探究的深入,從而達到成功的彼岸,體會成功的樂趣,為以後創造、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重讓學生「在興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學習」,帶給學生一種創造的激情。如在《光的傳播》一節時,以探究光的直線傳播條件為核心,重視光的直線傳播的應用,從教學模式上突出「探究」,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去表達,去感悟。傳統教學常常將「光的直線傳播」作為介紹課來處理,忽略了課題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養。因此筆者力圖將本課題的教學變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探究課。設計引入課題從常見的「人眼看物體」開始討論,以激發學生認識光的興趣並對學生進行勞動創造人類文明的思想教育。問題提出後,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研究,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光的直線傳播的條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對於一些抽象的物理現象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直觀化,讓學生從直觀的物理現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參與探究的狀態之中,充分展現物理課教學的特點和魅力。由於教師在課堂上採取比較靈活的方法,使學生產生獲得知識的滿足感。在教學中教師不失時機地安排「個體探究」、「小組探究」、「集體探究」、「師生共同探究」的環節,讓學生體驗到「發現規律」的快樂,達到深化知識,弘揚個性,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5.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新課標教材中很多知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極好的教材,而且各知識點都是彼此的聯系,按一定邏輯順序組成的,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教師要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大膽創新。

閱讀全文

與教學是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