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詩歌的意境是詩人的創造,同時也是欣賞者的再創造
詩歌鑒賞,同一般審美欣賞活動一樣,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種雙向運動專。在詩歌屬鑒賞中,詩歌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是讀者進行鑒賞活動的對象,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成為鑒賞主體進行審美再創造活動的客觀依據。另一方面,在詩歌鑒賞中,作為鑒賞主體的讀者並不是消極被動地反映和接受,而是根據自身的知識背景情感經歷,去積極主動地體驗玩味作者的心靈世界,進行著審美創造活動。只不過鑒賞主體的這種創造活動是憑借藝術作品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之為審美再創造。
2. 杜甫詩歌創作的4個階段分別有什麼不同
1、讀書游歷時期(712年-745年)
這一個時期就是杜甫在34歲以前讀書並且游歷的時期,杜甫自七歲起便已經寫詩了,到他43歲寫《進雕賦表》時,應該連詩帶文章有一千多篇了。那麼依此理推算,屬於杜甫34歲以前的作品,至少也有三四百首了。
可是,杜甫現存的詩,能確定是這個時期的詩,僅僅留存下來二十多首。
2、困守長安時期
這個時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長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長安所寫。這一個時期對於杜甫成長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著重大的意義,這個時期結束了他年輕時期的游歷生活,但另一個方面卻又是一個新的以政治內容與社會內容為主的游歷生活開始。
杜甫雖然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客居了十年,但他奔走獻賦,仕途失意,鬱郁不得志,也過著貧困的生活,由此也能接觸到下層人民的生活,因而豐富了他創作的視線。
3、陷安史叛軍中、為官時期
這個時期杜甫在逃亂時陷於叛軍中為時九個月,後又為官約兩年零兩個月。由於杜甫曾身陷叛軍中,親自嘗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而他這一時期作品最突出最顯著的特徵,便是杜甫的愛國精神。從作品質量來看,內容也非常的充實,已經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
4、漂泊西南時期
這一時期杜甫總共創作了一千餘首詩,算算相當於杜甫一生所創作詩歌的70%強,而這一時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可以算是從760年到766年,杜甫居住在成都草堂時,創作了四百八十多首。
第二階段是從766年四月一路流浪至768年正月在夔州居住,這一時期也創作了四百三十多首。第三階段是杜甫又漂泊於湖北和湖南,最終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這一階段杜甫也創作了一百五十多首詩。
(2)同創造詩歌擴展閱讀
杜甫出生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傳統的官僚世家,家庭給予杜甫正統的儒家文化教養和務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杜甫稱做官是他們家族的「素業」——世代相襲的職業,他的各種文化教養以及以後的種種行為都是在為追求仕途事業和為官行道相聯系。
即渴望在社會實際工作中建功立業,兼濟蒼生。三十五歲以前,是杜甫的讀書和壯游時期。正當開元盛世,杜甫的經濟狀況也較好,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時期。從二十歲起,他結束了書齋生活,開始了為時十年以上的「壯游」。
在這長期的壯游中,杜甫接觸到我們祖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不僅充實了他的生活,也擴大了他的視野和心胸,為他早期詩歌帶來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岳》詩可為代表。
但由於這種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現實,因此,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只是他的創作的一個准備時期。
3. 一種古體詩歌創作方法,從古人的詩歌中摘取不同的句子拼成一首,使之具有和諧的意蘊。這種創作方法叫什麼
集句
求採納~
4. 如何創作詩歌
要想寫好詩歌,一定要讀詩歌史。模仿前人的作品是學習寫作的好方法。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否則就不要寫,否則就不斷的改。好詩是有生命的,生命不易創造,我們的生命不發光就寫不出好詩,生的感悟是詩的結晶。詩要有意境,一首詩可以是宇宙也可以是一根蔥。詩人最好是個思想者是個哲學家,哲學家和思想者最好是個詩人。寫小我寫大我寫眾生寫蒼生。沒有情志的人不叫人,沒有情志的詩不叫詩。詩絕不等於浪漫,詩絕不等於美。 很多問題出在原本一句話就可表達出一首詩要表達的東西。一首詩的全部語言並未用來表達同一個內含,他們是四處散落的,玩弄語言的花樣對於一首詩是致命的傷害,多數語言的花邊與零碎是不必要的。不要用繁雜的語言去表達原本很簡單的東西,讓原本簡單的東西因那些文字而顯得繁雜。語言不應成為閱讀的障礙,不應讓讀者首先去穿過語言的森林,再去分辨那森林後面發生的事物,不要讓讀者看到你的語言,要讓他們看到你的心田,通過你的文字,讓他們看到你想讓他們看到的一切,而不是文字的瘴氣。不能讓讀者去猜疑你的文字,文字是不該被猜疑的,就是復雜的語句也應該是人類心意中存在的,否則那文字就是死亡的,沒有生命力的。文字的組織不能讓人的意識產生昏迷或者沉睡,我相信閱讀是讓人神志清醒的,不能讓人讀了迷迷糊糊,這樣的文字不是天書,天書的內含是相當偉大的,天書是讓人的意識讓人生命清醒的讀本。聲韻不能影響語境,聲韻與語境應該統一。 文字什麼都可寫,但不是什麼東西都叫詩歌,詩歌是一種高級精神,他所表達的東西不是庸俗的人能夠掌握的,要想寫詩歌,內心世界一定不能平庸,要想寫出偉大的詩篇就要有高尚的品質與光輝的精神。不是會寫字的人就能當詩人,也不是情感豐富的人就能當詩人。詩人是高級文明的代表之一,詩人也是最平凡的人之一,但詩歌絕對是偉大的,能稱為詩的事物非常多,但能稱為詩的文字在世上並不多。 詩歌的種類較多,學寫哪一種詩呢?只要是新詩,具體哪種詩並不限制,如內容上敘事詩、抒情詩都可以寫,形式上自由詩或散文詩亦可。 怎樣寫詩?在學過詩歌之後,應該在以下幾點加以注意: ①在感受生活的過程中提煉主題,要有鮮明的形象。"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我們寫作的源泉,平常我們寫作文,強調的總是寫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真實的感受。在寫詩歌時,我們同樣應該如此。對於自己真實的感受,要著眼於寫出具體的形象,用形象體現思想觀點。 ②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或事進行構思和立意,抒發充沛的感情。人總是有感情的,而詩歌是最要抒情的文學形式。因為,詩歌常常是有感而發的,而且,優美的詩篇也總是產生在感情激盪的時候,試看我們學過的《沁園春 雪》,哪一首不是詩人感情的噴發?在我們為某一人,某一事或某一物而動情之時,抓住自己的這種感受,通過詩歌的形式抒發出來,將自己的這種感情賦予詩歌之中,是寫好詩歌的基礎。 ③語言凝練、准確,生動流暢,富有韻律。詩歌究竟是詩歌,在語言運用上,它畢竟與其它文體不同。詩歌的語言比其它文體要精煉,我們要注意把握這一不同之處,捕捉生活中最好的鏡頭,用最精煉的語言勾畫出鮮明的形象;詩歌的語言有韻律感,我們可以在寫詩的過程中嘗試押韻,讓自己的詩給人以美的感受。 ④寫詩時,可以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和象徵、烘托等表現手法。
5. 創作詩歌
五一一〇原創詩歌…望君滿意…
《易經●風采》
成於上古
爐火純青
流傳至今
久勝不衰
攜黑白至理
攬陰陽奇形
八卦橫空
乃至無窮
天地山澤,聚八方高朋滿坐
水火風雷,顯四海英豪爭鳴
百家齊放異彩
千年國粹輝煌!
6. 詩歌的創作要求及規律
最本色的文學語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於描繪功能小的音樂。
B、有機信息系統,一個字,能產生神奇效用。如"朱門酒肉臭"中的"朱門",成了統治階級的代名詞,有很多含義,還有作者和讀者的感受。
C、獨立審美價值,可以把玩。小說可以拋開語言,復述故事,而詩歌不能離開語言。 D、總的要求是表現個性的心理感受,
具體要求有四: 一是多義性,既有表層義,又有深層義。主要用象徵手法。如松梅雪竹、長城、百合花等。傳統象徵過於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還有暗示、雙關、婉轉等。
二是跳躍性,超過任何文體語言。因為表現心理快速活動。不要任何介詞、連詞等中介質--關聯詞。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還可以邏輯混亂,任意交錯。如時間和空間交錯。如《背時的愛情》中詩人與古代的美人談戀愛。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體感和具體感(化抽象為具象)。詩中有畫。
四是音樂性,既有內在音樂性即情緒的律動,又有外在音樂性即聲音的回環(押韻、節奏和聲調)。對原始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 節奏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一字一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古詩:五言"二、二、一"。新詩自由開放,獨特創造,變化中有規律。
最早的詩都可以唱,詩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詩,主要的性質是音樂。我國自六朝沈約寫出《四聲譜》以後,詩從詩歌中開始分化。但是,詩與音樂還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唐詩有不少已被譜曲演唱。 詩歌的音樂性的作用是對原始、粗硬、強烈的感情起一種節製作用,使之轉化為一種有規律的運動,加深詩味,喚起讀者的審美注意,把一些實用的非詩的想法排開去。 內在音樂性是內心情緒的律動,即高低起伏、長短快慢等。外在音樂性主要表現在聲音的回環上,可以說是一種數的比例關系。主要有:押韻是使相關詩句末尾一個音節韻母相同或相似。對待押韻應持開放的態度,尊重詩人的藝術追求;只要完美地傳達出內在的情感,可有可無。無韻崐詩可以其它手段顯示音樂性,如詩行排列。
首先要選韻。同類的韻形成韻部。現在通行的是十三轍,即十三類:中東、人辰、江陽、言前、發花、懷來、灰堆、遙條、油求、梭波、一七、姑蘇、乜斜等。每個韻部發音部位、開口程度不同,音調音域也不一樣。有的響度高,昂揚、亢奮,如江陽、發花等。有的響度低,苦悶、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選韻,因情變韻。
其次是轉韻。較長的詩,情緒流動變化,這就要在語音形式上體現出來。如果一韻到底,易於給人單調、疲勞之感。轉韻可以使文氣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韻,流麗婉轉,委婉纏綿。
再次是押韻方式。主要有連句韻--每行都押、隔句韻--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隨韻--兩句一換如信天游、交韻--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等。其它還有抱韻,第一行與第四行押韻,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這是西方十四行詩的正宗韻格。
聲調 發音過程中音高和音長的變化。沈約《四聲譜》最早研究這個問題。新詩只能注意而已。特別是在朗誦詩歌需要時。
節奏 本是音樂術語,是詩歌外在音樂性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節奏。詩歌的節奏是事物的節奏和人的生理節奏--呼吸的調節及運動感覺的反映。 詩歌節奏是音組和停頓的有規律的安排。在漢語中,一個字一般是一個音節,有獨立意義的單音節、雙音節或多音節構成一個音組,每組後面有或長或短的停頓。
古詩的節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詩的節奏:自由開放,獨特創造;每行大致相當,變化中有規律。
詩歌分行
新詩沒有古詩詞的固定音樂規定,引進西方分行,加強節奏感和旋律感以達到音樂性的效果。 A、分行適應詩情而長短、疏密、參差。詩行遵從詩歌內在律--情緒節奏,其外形是將內心情緒視覺化展示出來的結構形式。惠特曼表現開國時開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詩行很長,猶如新大陸疆界的廣闊蒼茫。馬雅可夫斯基表現了十月革命的劇變,詩行呈現樓梯形,起伏大,參差不齊。
B、詩行運用省略、跳躍,隨意性較大,產生新的結構意義。如上下詩行並置產生新意:"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C、分行把視覺間隔化為聽覺間隔,顯示節奏。這是在閱讀中產生的效果。連在一起讀就無法顯示節奏。
D、分行引起審美注意,讓人用詩的心理來欣賞。
要求:A、注意行與行有機組合。關鍵是跨行--一句話占兩行以上。這是為了讓人停頓,集中注意力去欣賞下一行--強調最有價值、最光彩的語言。
B、分行是發展變化的,應有獨創性。如傳統的情緒圖案,變為象形圖案和會意圖案。 C、分行更重視詩的視覺效果,從"聽覺藝術"變為"視覺藝術"。這是因為新詩內在的復雜性和多層性,難以直接通過朗誦來表達,只能用文字排列來保持詩意。卡勒(美)認為,一段文字是否是詩,未必取決於語言本身,而是取決於文字排列即視覺形式。一條新聞可以排列成詩: 昨天在七號公路上一輛汽車時速為一百公里時 猛撞在一棵法國梧桐上 車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視覺上強調了關鍵詞語。如"猛撞",包含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觸目驚心。
辯證技巧
詩歌更為重視辯證技巧。詩歌是藝術生命,只有辯證技巧才能寫好它。
舉例:從主客體關繫上有主觀與客觀、有我與無我等; 從藝術構思上有形與神、虛與實、大與小、藏與露、全與不全、抽象與具象、有限與無限、似與不似、單純與復雜、誇張與寫實等;從藝術表達上有疏與密、曲與直、斷與續、出與入、正與反、抑與揚、巧與拙、生與熟等;從藝術風格上有華麗與樸素、自然與雕飾、強烈與沖談、陽剛與陰柔、沉著與飄逸等。
重點:
1.有我與無我:我,是自我意識。無我,是對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個性。無我,一是指忘我,即心靈自由馳騁,和外物交融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國家、民族和時代。有我才能真誠,有個性。無我才能不受限制並有普遍感和歷史感。
2.有限與無限:有限指具體的詩句;無限指詩句中的內涵。關鍵是寫好有限。
3.虛與實:實是通過對客觀形象的描繪而直接傳達給讀者的信息。虛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像而間接獲得的信息。虛實結合一是化實為虛,?quot;化景物為情思",二是化虛為實,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運用比喻。
4.小與大:小與大指的是描寫對象。一味寫小會限於瑣屑;一味闊大則流於張狂。浪漫主義比較闊大。愛情詩易於瑣屑。毛詩過"大"。一是應當小大相形,如"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二是以小見大,"紅杏枝頭春意鬧","窗含西嶺千秋雪"。
詩歌模式
模式對教學作用很大。有人不贊成,認為束縛作者。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沒有掌握創作和教學的要領。文體就是模式。不過初學者不必照搬,創作一段時間後要有意識地拋開模式,發揮創造力,任意起草。詩歌模式大致有九種。
【象徵模式 】
這一模式可以說是詩歌的傳家寶,又稱多層式:在文字元號的視覺層面上給人以形像, 同時在聯想的深層給人以意義(某一實體事物或精神內容) 盡可能無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徵體是表層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傳統理性所規定的,如梅蘭松竹、長城等。而被象徵的本體卻是隱蔽的、模糊的。 兩者關系要有任意性,便於發揮創造性。天才詩人把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內外意象通過類似聯想起來,形成令人稱奇的構思。關鍵是抓住兩者之間共同點,而其它屬性相距越遠越好。
中心方法是選擇形象,形成象徵意象。意象, 又稱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構成文學藝術大系統的細胞。意--人的意識(包括情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的審美需要和認識需要),最終在文學藝術上表現為作者個體生命的投射和表現。象--客觀事物, 外在於作者,但最終為作者生命本質所對象化。兩者結合為意象,而兩者成分的多少及關系的隱顯疏密等造成了兩種基本上的文藝創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義和重象的現實主義, 也成為表現論和反映論的淵源。象徵意象比一般意象來說, 有特定的要求:成為全詩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徵意象,其涵義是無限的,盡可能表現作者內心世界,成為一個藝術個性的宇宙。
一般來說,這類詩歌標題就寫出了象徵體(甚至是人物)。但是,內層的本體即作者個體生命的感受才是詩歌真正要寫的。
【橫斷模式】
這類詩歌截取一個生活片斷或者意識片斷,描寫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發作者感情,表現作者的意識。許多寫景詩正是這樣。要盡可能創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縱貫模式】
這類詩歌以作者觀察點的推進為線索,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空間的展開,把所見所聞所感觸融成一體。如賀敬之的《回延安》。這類詩歌一般較長,多是敘事詩。
【升華模式】
這類詩歌一般分為兩部分,前邊是較平緩的鋪墊,後邊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進,使情思與意境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言志"的舊體詩詞大都採用這種模式,前邊寫景,情景交融, 後邊寫"志",志中有情。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串珠模式】
這類詩歌由幾個並列的相同結構並有部分相同詩句的部分組成。反復詠嘆。《詩經》較多這類詩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發感情,使用論斷式的議論,又稱議論模式。淵源流長,浪漫主義大都採用抒情化議論,即自白。政治詩、哲理詩許多屬於這種"傳統自白"。這種自白不容易寫好,首先作者必須達到一個時代最高層次的認識及體驗的水平。在西方現代派中,惠特曼的《草葉集》承前啟後,大量使用自白,以至於美國詩歌自50年代後以艾倫·金斯堡的《嚎叫》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據主流地位。我國80年代"第三代"詩歌大部分都屬於"自白"詩。與前期浪漫主義自白不一樣,當代詩歌中的自白可以稱為"反傳統的自白":有意擺出反傳統--反對文化、審美、個性、理性乃至詩歌自身的架式,其實不過將題材限定在個人生活體驗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裡。多用第一人稱,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語袒陳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甚至隱私,有時觸及社會,進行某種程度的批判。"自白"詩歌對語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強調,甚至寫娛樂性的記錄性的詩歌,自稱為"玩"詩歌。作為詩歌整體的一種探索,"自白詩"可以說有從社會批判意義轉為個體生命肯定意義的歷史作用。
【象形模式】
詩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狀,成為象形圖案。如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被刺殺的和平鴿》。 又如台灣詩人白荻的詩歌,猶如一幅山水畫(詩行從右到左,字詞從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遠離山林湖水的一株絲杉。
【現代模式】
從西方現代派詩歌移植而來的。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傳統詩歌明顯不同,而且認為內容即形式、形式即內容,因此更加重視形式創新。寫的是個人與社會、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誕,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展所帶來的精神危機、變態心理、悲觀絕望和虛無主義。強調表現內心--實際上只是變幻多端,高深莫測的本能(慾望,尤其是性慾) 和下意識。採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覺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觀念和具體形象直接結合, "象你聞到玫瑰香味那樣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詩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濕的靈魂在發芽"。②自由聯想。 這種聯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為大家所公認的,而是憑個人的直覺和幻覺寫出來的聯想。 如"陽光是從太陽里踢出的足球"。③語言形式隨心所欲地變化, 用於暗示某一瞬間的感覺、想像和精神狀態。
【會意模式】
這類詩歌的一些詩行排列成抽象的圖形, 顯示某種意義趨向。如《太陽下山》後半首的詩行排列, 暗示鍾聲在大風中高低起伏。
詩歌寫作技巧
1.熟讀唐詩三百篇 不會做詩也會吟
多讀,多想,注意觀察,多行動,試著做幾首,認真一點
注意到這些方面就差不多了
2.富有詩意,節奏韻律加強。
詩意的語言不僅僅是口語、書面語的簡單組合,而是為創設意境、表情達意兒提煉 組織的富有詩意的語言(舊體詩詞的語言在文言詞語中提煉,新詩的語言在口語的基礎上提煉)。詩意的語言不像作文語言那樣要求通順、流暢、直白,而是要求含蓄、委婉。比如我們同樣圍繞《趕場》這個題目,作文語言可以這樣寫: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了集市上,人一會兒就多起來了,熙熙攘攘,川流不息,他們有的買賣糧食,有的交易牲畜……而用詩意的語言來寫趕場,就可以變成這樣:各色目光被心願頒布/日子/在鄉村農脈上快速懷孕/趕場天/汗流浹背的衣衫/儼然一幅立體的水墨畫/掂來掂去的山裡人/穿梭在五穀六畜與電器里/完美的憨笑/感動又溫暖著一張張鈔票……
詩歌的語言還要講求節奏和韻律,雖然寫新詩可以押韻(如《天上的街市》),也可以不押韻(如《紙船》);可以分節(如《靜葉》),也可以不分節(如《色彩》);可以加標點符號(如《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也可以不加標點符號(如《鄉愁》),這在以前的詩歌教學中提及過。它是自由的,完全由作者自己選擇,完全為表情達意、營造意境服務。但是節奏韻律加強了的詩的語言,它讀起來琅琅上口,它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聽覺上的享受。如《我是一條小河》這首詩:我是一條小河/我無心由你的身旁繞過/你無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兒/投入我軟軟的柔波。
3、 組合靈活,超越語法規范
詩的語言超越一般的語法規律,它具有跳躍性、顯像性和超常性的特點。它組合靈活,比如我們可以把不同官能的修飾語進行交錯搭配,可以說「烏黑的嘆息」「浮著油沫的夢」「粉紅的回憶」「溫暖的寂靜」「乳白色的歌聲」等等,用這種常規上不可思議的表現手法,來表現現代人復雜的情緒(當然這也是修辭中的一種叫做通感的手法)。
詞性的轉用也是詩歌語言的一種常規手法。如洛夫的詩中「夏也荷過了,秋也蟬過了」(《今日小雪》)「我們風過霜過」(《湖南大雪》),這兒就是把名次用作了動詞,不僅能激起讀者相應的形象感覺,而且包含著豐富的經驗體會。「荷」字給人以熱烈與衰敗的感覺,「蟬」字給人以浮躁與凄涼的形象,「風」「霜」二字,給人磨難與成熟的人生體驗。
4、 錘字煉句,營造和諧氛圍
錘字煉句是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大多數詩人都是錘字煉句的能手。杜甫一生追求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李白則被人稱為「才大語終奇」,很多千古傳誦的名篇佳句,就是通過錘字煉句而來,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一「驚」一「鳴」,互文修辭,靜態景中呈現動態美),如「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關不住」的不僅是春色,還有賞春的欣喜和激動),「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的豪情,「問明月」的氣概,淋漓盡致,瀟灑飄逸),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這些「看」、「風景」、「裝飾」反復出現,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情調,令人深思)。
我們寫詩,在駕馭語言、推敲字詞上既要著重修辭學意義上的准確生動,也要努力站在精神體驗的高度,尋找最能體現人們情緒的字句,營造和諧的、詩意的氛圍。
總結:詩歌語言最大的禁忌是直白和晦澀。直白的語言沒有感染力,吸引不了讀者;晦澀的語言讓人讀不懂,更不會有讀者欣賞。
很多人覺得現代詩少了格律的束縛
往往更容易寫
其實不然
這樣反而要求更高
要有真東西
平時多讀
多游歷,增加自己的胸襟和經歷才是根本之道
否則文字再優美也只是無病呻吟
讓人看了反感
所以不妨從自己的身邊做起
一點一滴記錄自己的感受
再去豐富自己的生活
適當閱讀些文學作品
如何學寫現代詩
近來上網翻閱網路寫手的古詩和現代詩,覺得幾點:
1。雖然魯迅說,唐宋後再無詩詞,但是不可否認,現代很多優秀的民間詩人,吸取了前人的精華,寫出了不少精品。但是,只是局限於古詩。現代詩的質量明顯不如古詩。
為何?這和古詩的獨特性有關。中國人的方塊字一字一音,有形聲、會意等結構,字的語意模糊性很強,很合適創作需要意會的古詩。很多古詩譯成現代詩後味道全無,說明古詩的寫作主要重在意境,而意境的創造主要靠單個字的語意模糊,比如「千山鳥飛絕,萬跡人蹤滅」;「推窗千年雪」;等等,讀者可以聯想出無窮的內涵;而現代詩由於有相對明確的話語結構和詞的語意,因此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較少,在意境的刻畫上明顯先天不足,所以要求作者更加高的寫作技巧來彌補;因此,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寫出優秀的現代詩,相對需要更大的文學修養。「春風又綠江南岸」,作者故意用「綠」,這就是古詩的優勢,如國翻譯成現代詩,一定會翻成「吹綠了」讓人無法有想像空間的具體動詞,意境大大消失了。
當然,古詩的寫作要寫好,也一樣需要,只是他的入門在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功底後,相對容易 。 因此,古詩在現代網路上的繁榮,並不意外。但是,這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在繼承的同時,如何發揚光大,和現代的語言更好的一致呢?我們決不能滿足於重復老祖宗說過的東西,已經存在的事務,永遠這樣,中國詩歌將沒有前途,失去創新。而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龐德,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勇於創新,吸收了王維等詩人的優點,創作了意向派詩歌。而我們自己,卻沒有繼承和創新,要麼一直跟在外國人後面,寫出了什麼朦朧詩、象徵派等等,要麼一直跟在古人後面,寫來寫去就是一些古人早就玩過的玩意兒,卻沒有自己的好東西。這一點,日本人做的比我們更好,他們學習了我們的唐詩,卻創作了俳句;他們吸收了法國象徵派,卻保持著古詩格律的風格。
有人曾說,中國無詩人,有某個網路詩人大聲反駁,「我,就是!」很好,中國需要詩人,但是他還只是一個寫作古詩的現代作者。缺乏創新,他的詩歌註定將湮沒無聞,要是有創作現代詩歌的人能勇敢地站出來,說,「我,是中國真正的詩人!」那麼,中國的詩歌才有希望。
詩歌的意義、詩歌的真理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輩業余作者妄談這一話題多少有些貽笑方家。談論這一話題需要認真深刻的思考與對詩歌本身歷史的研究與思考,還須詩人本身具備深厚的詩歌理論修養。
有人說詩歌是為自己寫的,我不太贊同,但也不全然反對——人是社會的人,詩人也一樣,具有社會性,詩人永遠是社會的一分子,沒有詩人不食人間煙火竟能寫出絕世華章。水、沙粒、雲霞,只是大海或者小溪中的一滴水,沙漠中的一粒沙,天上的一片雲。詩人是社會的,同時也是他自己,是個體,有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與這個社會有共性的東西也有本身的特質,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質地的分別。這些都可以在某位詩人的詩歌中得到展現——「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首詩在我理解,純為個人心靈與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它的社會價值並不積極,在這里也無客觀體現,但這絲毫不影響它作為優秀詩篇留傳後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尋找光明。」純粹而簡潔的現代詩,類似真理的詩歌,於社會的價值卻同樣在這首詩中沒有徹底展現,對靈魂的啟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視。對比二者,到底是古詩出色還是現代詩歌優秀,誰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無論詩人是孤獨無比,靈氣非凡還是高瞻遠矚放眼未來鐵肩擔道義,從本質上說,仍然屬於這個社會,同時屬於個人。
古體詩詞與現代詩歌,形式上的區別是最明顯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尤其是在平仄的講究上。計較形式,也就是說,固執地以為,寫詩一定要精通格律並按照規定的格式字數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於利。現代詩歌緣何興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現代詩歌創作,是這個時代乃至更遠的將來詩歌創作的主流,這從我們在網路與傳統刊物中所發表的詩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古體格律詩主流地位的約束,只怕現代詩的水平早已超過古體詩了。細說的話,我想古詩與現代詩沒有內容上的時代意義與歷史意義之分,喜歡古體詩還是精通現代詩,與作者個人的愛好與創作方式有關系,與詩歌質量本身沒有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與詩歌創作要求沒有沖突(格律詩和現代詩都要求具備音樂美、跳躍性、辯證法、可以觸摸得到的生命體驗)。
現代詩歌在中國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頌》、《懷沙》《離騷》、《橘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哪一首又講究了格律了呢?其中無論是內容還是音樂韻律同樣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無所限制影響了它們作為千古名篇的地位嗎?究其原因,無外乎是這些詩歌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成就了其偉大。為何我們對此卻一直視而不見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於中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遺憾的是,中國古代這樣的不為形式所限的詩歌在唐代後受風潮的影響直接沒落了,沒有得到深化和發展,這與當時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銦以及他們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律詩在中國長期的統治地位,極其殘酷地限制了現代詩的發展,以至於中國自由詩歌的創作最終沒有形成氣候,幾近絕跡,被中國古體格律詩的成規制約並扼殺,及至到了清代,幾乎完全走向了沒落,落日的餘霞也見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國,現代詩居然需要從國外引進,足見其貽害之深,可是,這一點,上世紀三十四年代前有誰看到過?當代中國詩壇真正的詩歌創作者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古體詩歌創作有利於中國古體詩歌的發展,它的嚴格與風格的確為全世界別的國家難以望其項背,並使之成為一座不可撼動和超越僅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認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觀想當然否認它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但我們又不能不說它不是中國詩歌藝術的悲哀,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遲滯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當代詩人創作的古體詩幾乎無人問津,並不是因為質量問題,也不是因為缺少優秀詩篇,它深刻地反映了詩歌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無可抗拒的歷史趨勢,畢竟詩歌需要發展。
什麼是真正好的詩歌?當我提出這樣的疑問時,想了又想,我覺得還是這樣把握比較合適:只有內容與形式和諧統一,真正反映靈魂對生活,生命,現實的體驗並且能夠打動人心,引起思考與共鳴的詩歌,才可能成為優秀詩篇。
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特別愛好,但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某種類型的詩歌,或者覺得它晦澀難懂個人單方面主觀認為它只是個人的東西而對不負責任地橫加指責,有時直接點不到要害,或者認為詩歌創作純粹是吃飽飯沒事乾的傢伙們在無病呻吟,這是要不得的,最起碼,那不是對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的一種尊重。當然,在對待創作態度不嚴謹的詩歌上,我們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詩歌本身存在的不足,畢竟這有利於交流與提高。
至於不同讀者對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眾說紛紜,我以為是讀者層次與解讀詩歌的態度,或者個人生活經驗之間的差別所造成的,我記得某位詩歌大師在不同時期讀自己的同一首詩歌的時候,告訴我們說,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詩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況他人。至於前些時日有朋友告訴我說某位獲一等獎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維,幼稚的說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對他獲獎的作品徹底理解之後,再談其它。
同樣是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有著很大的區別,甚至是本質的區別。簡單的說,散文表達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緒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說是角色的經歷,而這些東西都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一串串文字本身並不具有意義,當它們被組合起來並被讀者整體感知後,才獲得了價值,這時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載意義的載體,所以在評判散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作者寫要表達的價值是什麼,是什麼樣的構思,然後才是作品是通過什麼樣的詞語被表達出來的。好的構思加准確、優美的詞語構成了好的作品,意識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但現代詩是什麼呢?它的作者抽離出了由文字構成的意義世界,並俯視和欣賞文字。正如我們來到了大花園,仔細凝視每一朵盛開的鮮花。此時的作者成了園藝師,將自己喜歡的各色花朵收集起來,編織出好看的圖案。至於這圖案代表什麼,他並不在乎。
現代詩歌也是由一個個作者覺得好看好聽的文字組成的,每個字都給人美好的感覺。也許他們背後也有著被人們賦予的各種價值和意義,但這巧妙的組合並不是靠意義支撐的,同時,它們組成的整體也不代表某個意義或價值。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樣 ,音符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個特定的意義,關鍵在於好聽。這也難怪詩和歌被別人組成了一個詞:詩歌。很顯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現代詩的目的。
所以,評價一首現代詩,我們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夠給我們自然的美感,然後它的意義和價值,讀者可以自由的賦予。
7. 什麼是詩歌創作
詩歌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直到最近,詩歌還是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古時候,詩歌如同糧食、房屋和服裝一樣至關重要。人們經常在一些重大公眾場合吟誦詩歌,受過教育的人把詩歌學習看作自己基本知識裝備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
一百年前,任何一位有志於成為作家的人事實上都寫過詩歌,因為寫詩被認為是學習秩序和准則最好的途徑。學習如何寫詩就是學習如何創作藝術。
如今,詩歌的地位已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變化速度之快,如同籃球明星丹尼斯·羅德曼的頭發顏色。在過去的75~100年間,詩歌逐漸從一種高貴藝術衰落成了次要的文學形式,只有很少一些人還在為一個詩人頭銜相互競爭——詩歌已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以及大量的讀者。幸運的是,仍有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還出版詩集,仍有一群熱心執著而且忠實的讀者還在讀詩。
在這一章里,我先介紹詩歌的基礎知識,然後詳細地講述不同的詩歌形式,這樣你可以自己決定哪種詩歌適合你的口味和才能。另外,我還提供了許多名詩片斷作為具體的例證,你可以用來參照模仿。最後,我會要求你寫出一首小詩,讓你的創作活力釋放出來。
什麼是詩歌?我為什麼要寫詩。
詩歌如同性感:誰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又很難給它下一個定義。埃德加·愛倫·坡認為,詩歌是「美的有節奏的創造」;而羅伯特·弗洛斯特則認為,詩歌是「對表達的探索和尋求完美的努力」。珀·比·雪萊道:「詩歌以其永恆的真理表現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最優秀的頭腦對最美妙、最幸福時刻的記錄。」
試用下列定義,看看哪些更適合你的想像力。詩歌這種文學形式:
●所用的詞均是經過精心選擇的,以表達美感、聲音和增強情感表達的力度。
●所使用的語言比日常用語更熱切,更富於表現力。
●能體現詩人被美,體驗或情感所喚起的激動情緒。
●能提供一種清新的、出乎意料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無論是在感覺方面,情感方面,還是在思維方面都會使人愉快。
在艾米莉·狄金森看來,詩歌是
…my letter to the World
That never wrote to Me,
The simple News that Nature Told
with tender Majesty
Her Message is committed
To Hands I cannot see
For love of Her—Sweet—countrymen
Judge tenderly—of Me.
一場真正激烈的爭斗:詩歌與散文
塞繆爾·泰勒·科勒律治曾斷言,「散文是由以最精美的順序組織起來的詞構成的,而詩歌是由以最精美的順序組織起來的最精美的詞構成的。」詩歌與散文的主要區別是具體性。詩歌中的一個詞,比起散文中的一個詞,所表達的意義要深遠得多。這是因為詩歌的語言有著特殊的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講,詩人是以簡潔生動的語句提煉意境,也就是說,詩人運用簡練的語言和暗示喚起讀者的反應。
說不如做:成為一個詩人
寫詩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當今世界!),而且大多數人並不願意做這種耗神費力又得不到多少酬金的工作。不過,假如你能寫出一行可與莎士比亞詩句媲美的十四行詩,你就可以永遠稱自己為作家。
但是,無論最終你寫出什麼樣的詩來,寫詩在你成長為一個作家的過程中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會在嚴格的形式范圍內進行寫作,找到有力的節奏,選擇並運用合適的詞語,精心創作詩歌,所有這一切都有助於你成為一個很好的作家,無論你從事哪種類型或體裁的文學創作。
8. 曹植詩歌創作前後期的變化及其原因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
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前一類作品如《斗雞》、《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寫游樂宴享之事,內容比較空虛浮泛。另一類作品有《泰山樑甫行》、《送應氏》等。《泰山樑甫行》描寫了濱海地區人民的困苦生活,"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從這些樸素而真實的描寫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對下層百姓所懷有的同情。《送應氏》二首,送別好友應□,作於建安十六年隨軍西征途經洛陽時。詩中除敘述友情外,著重寫了東漢皇都洛陽在戰亂以後"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殘破荒涼景象以及詩人的內心激動,反映了漢末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大破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詩中寫到"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同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王粲"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寫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寫京洛少年的"騎射之妙,游騁之樂",前人以為有譏刺之意,但從內容看,當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寫照。他的《白馬篇》則寫"幽並游俠兒"的高強武藝和報國立功的壯志,以"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等句作結,表現了建功立業的抱負。詩風雄健剛勁,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怨歌行》、《□□篇》、《雜詩》等 6首。《野田黃雀行》大約作於曹丕繼位之初,詩中以黃雀上遇鷂鷹、下逢羅網,來比喻他的好友丁儀、丁□被曹丕所殺。《贈白馬王彪》是一篇力作。詩作於黃初四年,其年五月,諸藩王俱朝京師洛陽,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諸王還國,曹植與曹彪(白馬王)同路,又被監國使者所禁止,詩人"意毒恨之",憤而成篇,以贈別曹耄
9. 杜甫跟春望同一時期創造的詩歌有哪些
杜甫 《春望》詩歌翻譯及賞析
杜甫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參考譯文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參考譯文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10. 文藝精品創作扶持 詩歌是以組詩還是單獨的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中國2000年間的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和藝術底蘊。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楚辭的奠基人和主要作者屈原,運用這種形式創作了《離騷》、《九歌》、《九章》等不朽詩篇,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為宏偉瑰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之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辭作家。楚辭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發展到詩人獨立創作的更高階段。《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漢樂府民歌繼承《詩經》民歌「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傳統,多「感於哀樂,緣事而發」,通俗易懂,長於敘事,富有生活氣息,句式以雜言和五言為主,體現了詩歌藝術的新發展。《陌上桑》與《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民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也是敘事詩的代表作。《孔雀東南飛》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篇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長篇敘事詩,凡353句,1 765字,被稱為「長詩之聖」、「古今第一首長詩」。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這是—組由寒門文人創作的抒情短詩,情調感傷,言短情長,委婉含蓄,質朴精練,被譽為「一字千金」、「實五言之冠冕」。
漢末魏晉時期,文學進入自覺時代。建安時代,「世積亂離,風衰俗怨」,文人詩歌卻呈現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局面,以「三曹」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為中心組成鄴下文人集團。他們的詩作大多反映時代動亂和人民疾苦,抒寫個人理想抱負,具有「慷慨以任氣」、「志深而筆長」的風格,此即後世稱道的「建安風骨」。建安詩歌以曹植和王粲的成就最為傑出。魏晉之交,世風變易,「竹林七賢」是正始時期的代表詩人群體,其中阮籍、嵇康名聲最著,成就最高。阮籍的82 首《詠懷詩》是我國第一部規模較大、內容豐富的個人抒情五言組詩,嵇康則開拓了四言詩的新境界。西晉太康年間,詩壇上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陸機、張協、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麗辭縟采,開中國詩歌雕琢堆砌的流風;左思則獨樹一幟,繼承建安文學傳統,其《詠史》8首借詠史來抒懷,情調高亢,筆力矯健,有 「左思風力」之稱。東晉玄言詩泛濫一時,直到東晉末年陶淵明的出現,才使詩壇驟添異彩。陶詩多寫田園生活,風格自然沖淡,「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軾語),對唐代山水田園詩派有直接影響。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代表詩人有謝靈運、謝、鮑照等。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實現了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謝受其影響,正於描寫山水,與謝靈運合稱為 「大小謝」。鮑照擅用七言古體抒發憤世嫉俗之情,風格俊逸豪放,為唐代七言歌行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北方最有成就的詩人是由南入北的庾信,他以剛健之筆寫鄉關之思,融合南北詩風,成為六朝詩歌的集大成者。南北朝樂府民歌足與漢樂府前後輝映。南朝民歌清麗婉轉,代表作是《西洲曲》;北朝民歌粗獷剛健,代表作是《木蘭詩》。
唐代是中國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詩體完備,流派各異,名家輩出,成就卓著。「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頹靡詩風,發出清新健康的歌唱,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盛唐時期首先出現兩大詩歌流派:一是以王維、孟浩然等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多摩山范水,抒寫閑情逸致,風格清新自然;二是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多寫邊塞風光和軍旅生活,或慷慨悲壯,或雄奇瑰麗。接著李白、杜甫橫空出世,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雄視古今的「雙子星座」。「詩仙」李白繼承和發揚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歌頌祖國大好河山,表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奔放熾烈,風格豪放飄逸。「詩聖」杜甫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其詩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風貌,被譽為「詩史」,感情內在深沉,風格沉鬱頓挫。李、杜分別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成就而成為澤被百代、彪炳千秋的偉大詩人。安史之亂後,進人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過渡,唐詩呈現第二次繁榮。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他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創作了《新樂府》、《秦中吟》等針砭時弊的諷喻詩。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古代長篇歌行名篇,扣人心弦,傳誦至今。與元白詩派追求平易通俗不同,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崇尚險怪,以散文手法作詩。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詩人還有劉禹錫、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現的「詩鬼」李賀,其詩冷艷深幽,恢奇詭譎,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晚唐之世,詩風趨於卑弱,感傷色彩較濃,惟杜牧、李商隱成就最高,有「小李杜」之譽。杜牧擅七絕,詠史懷古、抒情寫景,無不清新俊逸,風姿絕代。李商隱工七律,風格深情綿邈,綺麗婉曲,尤其是「無題」詩,更是意蘊雋永,興寄深微,沉博絕麗,獨擅勝場。
宋詩總體成就不如唐詩,但別開天地,自有特色。對比而言,唐詩主情韻,開朗俊健,以境取勝;宋詩主理致,深幽曲折,以意勝。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李商隱,號西昆體。王禹俘、梅堯臣、蘇舜欽等反對西昆體,反對只講聲律辭藻與缺乏社會內容的流弊,奠定了宋詩健康發展的基礎,歐陽修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恢復關注現實的傳統,宋詩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傾向愈益明顯。北宋詩壇影響最大的是「蘇黃」。蘇軾是宋代文藝創作成就最為全面的作家,其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宗主,注重詩歌語言的借鑒和創造,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無一字無來處」,其詩宗尚杜甫,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還有陳師道、陳與義等人。南宋詩人的傑出代表是「中興四大詩人」(陸游、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而終能自成一家。陸游是宋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存詩近萬首,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南宋後期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他們的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為宋代詩壇添上了最後一抹光彩。金代最傑出的詩人是元好問,其詩內容豐富,「沉摯悲涼,自成聲調」(趙翼語)。
由於北方少數民族樂曲傳人中原地區,元代出現了一種配合當時流行曲調清唱的抒情詩飼——散曲。與傳統詩詞相比,它大大擴展了表現范圍,形式更自由,語言更活潑,具有濃厚的市民色彩,給詩壇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套曲)兩種形式:小令是單支曲子,套數是由兩支以上屬同一宮調的曲子依次連綴而成。前期代表作家是關漢卿、馬致遠,其作品通俗平易,詼諧潑辣;後期代表作家是張可久、喬吉,他們一改前期散曲的本色,趨於雅正典麗。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啟、劉基等人的詩歌較有社會現實內容,但接著興起以朝廷輔弼大臣為首的「台閣體」詩派,歌功頌德,空廓浮泛。明中葉以後,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 「前七子」和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後七子」,先後發起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但他們盲目尊古,一味模擬,受到有識者的批評。先有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起而矯之,繼有以袁宏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極大地沖擊了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稍後的「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等人,主張與「公安派」相仿,但追求幽深孤峭的詩風。清初,遺民詩人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詩歌具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錢謙益、吳偉業等在清初詩壇影響很大。王士禎提倡「神韻」說,成為當時詩壇領袖。清中葉以後,考據學風盛極一時,影響到詩壇,遠離現實、重視形式和以學問為詩之風大熾,唯鄭燮反映民情之作、袁枚直抒性情之作、黃景仁獨寫哀怨之作較有特色。道光、咸豐年間,內憂外患日益嚴重,龔自珍以詩為武器,揭露社會黑暗,抒發報國大志,成為近代詩歌史上開一代風氣的第一位大詩人,贏得了「三百年來第一流」的稱譽。
詞是配合燕樂演唱的新詩體,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之後文人填詞者漸多,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在作詩之餘間或作詞。晚唐溫庭筠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力作詞的人,他確立了詞體規范,開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鼻祖」。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第一部文人詞集《花間集》問世。西蜀韋庄名列花間,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以清麗疏朗見長。南唐馮延巳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抒寫個人生活感受,「開北宋一代風氣」(王國維語)。五代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以詞寫自己的人生際遇和真實性情,寫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不事雕飾,緣情而行,語言樸素自然而又流轉如珠,王國維評雲:「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土大夫之詞。」
詞在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宋初詞家如晏殊、歐陽修等,主要還是沿襲晚唐五代詞風,寫的多半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范仲淹詞中的某些詞作開始呈現境界開闊、格調蒼涼的風格,給宋初時期的詞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期的柳永對宋詞進行了第一次革新,創制並寫作了大量的慢詞,以寫相思旅愁見長,多用鋪敘和白描的手法,語言俚俗,富於平民色彩,產生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廣泛影響。詞至蘇軾而又一變,蘇軾打破詩詞界限,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開創了豪放詞派,使詞擺脫了音律的束縛而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北宋後期詞壇主流又復歸婉約,代表人物為秦觀、賀鑄、周邦彥。秦詞柔婉清麗,情辭兼勝,被奉為婉約派正宗,與黃庭堅並稱「秦七黃九」。賀詞筆調多變,剛柔相濟。詞至周邦彥再一變,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周邦彥精通音律,善作慢詞,以思力取勝,詞風典麗精工,對南宋格律派、風雅派詞人影響極大。南北宋之交出現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創言淺意深、本色當行的「易安體」。她善於煉字煉意,擅長白描,令慢均工。前期詞多寫閨情相思,清俊曠逸;後期詞抒身世之感、家國之思,蒼涼沉鬱。南宋初期詞人如張元干、張孝祥、朱敦儒等,多親歷靖康之變,故以詞為武器,抒發愛國情懷,上承蘇軾,下啟辛派。辛棄疾是南宋最偉大的愛國詞人,主承蘇軾但取徑更廣,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在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辛詞風格多樣,或壯懷激烈、豪氣逼人,或纏綿哀怨、清新活潑,尤能寓剛柔為一體。在辛棄疾的影響下,陳亮、劉過和稍後的劉克庄、劉辰翁等人形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辛派愛國詞人群體。
在宋金對峙、政局相對穩定的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吳文英、史達祖、張炎、王沂孫等為代表的格律詞派。其中突出者要數姜夔、吳文英,他們同是宗法周邦彥,但姜詞清空騷雅,吳詞工緻密麗。
詞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興氣象。清初,陳維崧效法蘇、辛之豪放,開「陽羨詞派」;朱彝尊推崇姜、張之清空,開「浙西詞派」;納蘭性德善作小令,長於白描,以情取勝,風調酷似後主李煜。清中葉後,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糾浙派之偏,論詞主比興寄託,重視詞的社會作用,其影響直達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