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主素材

創造主素材

發布時間:2020-12-14 05:18:36

① 抖音app上的廣告怎麼投放

抖音廣告產品介紹:
1、抖音開屏廣告
廣告樣式:靜態3秒、動態4秒、視頻5秒。
售賣方式:CPT(開屏CPT產品輪播數由4輪增加至8輪,單輪庫存10000CPM)。
GD不支持定向,可支持第三方監測曝光及點擊。
備註:開屏CPT售賣需至少提前5天下單並提交素材,開屏CPM售賣需至少提前3天下單並提交素材。
2、抖音信息流廣告
素材類型:橫版視頻、豎版視頻。
售賣方式:
GD(單頁廣告):點擊廣告主頭像、昵稱、標題創意、「詳情」標簽、底部「查看詳情」通欄、蒙層「查看詳情」按鈕、視頻內容右滑操作,均進入推廣落地頁;支持點贊交互,不統計和顯示點贊數量,不支持評論、轉發;廣告主無抖音賬號,不可關注,沒有抖音主頁。 不支持定向,可支持第三方監測曝光及點擊。
GD(原生廣告):點擊廣告主頭像、昵稱、視頻內容右滑操作,進入廣告主抖音主頁;點擊標題創意、「詳情」標簽、底部「查看詳情」通欄、蒙層「查看詳情」按鈕,進入推廣落地頁;支持點贊、評論、轉發,支持關注廣告主抖音賬號。
競價廣告:支持應用下載、落地頁推廣目的,不支持落地頁-卡券廣告;支持cpc、ocpc、cpm、ocpm計費類型;目前支持地域、年齡、性別、首次激活時間、安卓版本、ios版本、網路、運營商、手機品牌等定向,暫不支持app行為分類、興趣分類等定向。
3、抖音貼紙產品介紹:
產品優勢:
使用場景原生,用戶主動使用,接受度高,互動時間長;
激發用戶主動傳播,分享傳播後,觸發二次使用;
廣告形式生動,提升品牌在抖音用戶中好感度。
產品價格:售價:凈價30萬/7天。
位置:3天抖音貼紙欄第一行第四位,4天位置隨機,連續購買,需要設計多款貼紙,以保證每周更換1次。
該產品屬於非標產品,不保量,不支持第三方監測。
抖音對貼紙是否具備上線標准具有最終決定權。
4、抖音達人合作產品介紹:
內容定製:為客戶提供符合抖音調性的視頻內容定製。
達人營銷:借力達人影響力和創意能力實現品牌營銷內容傳播。
原生傳播:達人合作視頻可正常進入推薦流,在抖音站內原生傳播。
二次傳播:視頻內容可用於其他平台二次傳播(僅限含抖音水印版視頻)。
視頻置頂:視頻在達人個人頁5小時置頂,保護期內達人不新增視頻。
視頻保留:合作視頻可在達人賬號下保留三個月,持續傳播。

② 《聊齋志異》的三大主題是什麼

《聊齋志異》的三大主題是:

1、愛情故事,占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2、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3、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2)創造主素材擴展閱讀

《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藉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大約在四十歲時,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創作《聊齋志異》。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搜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藉助這個方法,蒲松齡搜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聊齋志異》作者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③ 為什麼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

因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總專是屬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

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離開人的活動,恰恰是從人的活動,首先是從人的生產勞動中找到了打開歷史謎宮的鑰匙。




(3)創造主素材擴展閱讀:

卡爾·馬克思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之一,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馬克思是德國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④ 三民主義是什麼

三民主義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組成。

1、民族主義,反對滿清專治和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2、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3、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 孫中山設想通過三民主義的實施能夠「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進而實現國富民強、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三民主義其實是孫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國近代化的思考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和高度概括,這種思考與經驗上升為理論以後,又對後來孫中山本人及其追隨者的革命行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三民主義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復興中華大力量。然後三民主義有其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

(4)創造主素材擴展閱讀:

清末時期的社會從封建社會逐步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變革時期,社會的巨大變革,無疑對孫中山革命及民主思想的形成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孫中山看到積貧積弱的滿清政府在西方列強面前任人宰割,人民生靈塗炭、哀鴻遍野,才激發了其救人民於水火、攬大廈於將傾的歷史使命感,開始了其挽救中華民族的思考與探索。

這正如孫中山曾說過的:「今舉我國土之大,人民之眾,而為俎上之肉,餓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蠻力,雄視世界……余短才淺智,不足以擔任大事;而當此千鈞一發之秋,不得不自進為革命之先驅,而以應勢之要求。」並聲明,中國之革命是「為支那蒼生,為亞洲黃種,為世界人道」。

清政府各種救國方案先後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並用以指導了辛亥革命的實踐,還與孫中山的思想轉變有關。

因此,19世紀末滿清政府所面臨的一系列內憂外患的社會矛盾,就成了孫中山民主思想啟蒙及倡導「三民主義」的原動力。

三民主義的思想淵源與孫中山本人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孫中山因革命需要,先後有30餘年在海外度過。

因此,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的與中國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並深深根植於兩者之中。

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孫氏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的結合。孫氏相信一個獨特和自豪的中國,只要以儒教文明為基礎,就會在文化上復興。」

⑤ 與藝術有關的四字詞語

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藝術是藉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化。好的藝術往往具有美學價值或者哲學價值,但不一定具有大眾層面的娛樂性。與科學相比,藝術離不開情感的表達。在中國古代主要指六藝以及術數方技等各種技能或特指經術。語出《後漢書·伏湛傳》:「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蓺術。」
藝術通常會藉助語言、文字、繪畫、音樂、形體等表達。現代藝術包括語言(含文學)、美術(繪畫、雕塑等)、表演(音樂、舞蹈)、綜合藝術(戲劇、電影)等等。藝術是語言重要補充方法,就像講話中我們會用大聲代表生氣,用笑聲代表開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來傳遞給對方。所以,每件藝術品都應該有它獨特的訴求,這種訴求就是藝術的生命力。同時,藝術也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藝術可以是宏觀概念,也可以是個體現象,是通過捕捉與挖掘、感受與分析、整合與運用(形體的組合過程、生物的生命過程、故事的發展過程)等方式對客觀或主觀對象進行感知、學習、表達等活動的過程,或是通過感受(視覺、聽覺、觸覺)得到的形式展示出來的階段性結果。
中文名
藝術
外文名
Art
概念
指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拼音
yì shù
著名藝術家
趙佶、劉松年、趙孟頫、齊白石等
快速
導航
分類標准四大類型藝術理論流派關系辨析
特徵
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
形象,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正如鄭板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了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家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了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別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北宋 趙佶《枇杷山鳥圖》
同時,藝術形象的創造又不能離開理性,藝術中的形象是有意味的形象,是滲透了藝術家深刻理性思考的形象。它不是客觀生活圖景隨意照搬,而是藝術家經過選擇、加工並融入藝術家對人生理解,對社會事物的態度和理性認識的外化和彰顯。魯迅先生就曾說過:畫家所畫的,雕塑家所雕塑的,表面上是一張畫、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另外,藝術家從事創作活動中的理性思維,在把握時代氛圍,遴選素材和題材,構思主題和情節,選擇表現形式等方面均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活動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有機統一。
南宋 屈鼎《夏山圖》
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情感主宰著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貫串在藝術創作的整個心理過程之中。藝術活動中的「感覺」,受到「享受」的慾望的支配,總是被對象的能引起自己愉快的色彩、聲音所吸引;藝術活動中的「知覺」往往按照情感的需要去選擇並加工對象,按照情感圖式去選擇與「判斷」對象;藝術活動中的「想像」按照主體的情感要求的走向去創造合乎自己情感和目的的形象。藝術活動中的「理解」往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認與感悟,通過體悟獲得對生命與人生意義的深切理解,它無疑是一種飽含著情感的活動。
南宋 李嵩《貨郎擔圖》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於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1937年4月,德國法西斯發動了40多架飛機對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激起了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強烈義憤,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畫史的、伸張正義與控訴罪行的力作《格爾尼卡》。
元 佚名《藻魚圖》
在審美以及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活動中,情感不僅與形象聯系在一起,也同認知聯系在一起,是隨著審美認知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現象,其基礎是審美認知。經過審美認知,及其復雜的思想活動,生活中的美才能被發現、被感悟。
一個思想空虛,缺乏對社會與人生具有深刻認識的人是難以產生豐富、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因而也就不會成為優秀的藝術家和出色的欣賞者。在藝術活動中,情感與思想認知是交融在一起的。沒有情感的說教不是藝術,沒有思想的情感也不能產生藝術。真正的藝術活動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元 顧安《畫竹》
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
藝術的審美特性是區別於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標志。所謂審美特性,是指藝術作品所具有的美學品質和審美價值。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審美理想的結晶,是美的創造的結果。它不僅以情動人,更以美感人,使人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享受。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由於集中、濃縮了生活中的形象美,因此比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的形象更具有形而上的審美特性。中國傳統繪畫中的梅花形象,往往老乾虯枝,橫斜逸出,凌寒傲霜、迎春怒放,體現了一種老樹新花、青春勃發的審美內涵,使人產生比觀賞生活中的梅花更豐富的美感。藝術作品表現生活中美的形象,使之更加突出順暢,表現生活中的丑,同樣可以化生活丑為藝術美。藝術家在作品中,通過對生活丑的嘲諷和鞭笞,充分暴露出其丑惡的本質,引起人們對丑的厭惡與鄙視,從而去消滅丑、根除丑用以激發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嚮往,此時的生活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美學意義與價值。譬如,以反腐倡廉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通過對腐敗現象的暴露和批判,充分揭示了社會腐朽現象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危害性、並給世人以警示,同樣達到了化腐朽為神奇的震撼力,使欣賞者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美感。
南宋 李迪《風雨牧歸圖》
藝術不僅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具有審美特性,而且藝術仍屬於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態,具有意識形態性質。歸根結底,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精神把握的方式,人們通過藝術達到對世界的認識,也包含著人對自己的認識。而且,藝術中的審美性是其最根本的本質屬性,其意識形態特徵則是隱藏在審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藝術的審美世界具有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內涵,因此,我們說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1]
分類標准
迄今,還沒有公認的藝術分類標准。各個藝術理論的派別有不同的分類方式,而且互有交叉,在時間上越靠近現代的藝術分類,就越顯得繁復而且具有爭議。
藝術傳統上包括以下種類:語言藝術(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播音主持),視覺藝術(繪畫、雕塑,設計),表演藝術(舞蹈、音樂、相聲)。
一般來說,根據表現方式和用途的不同,藝術可分為:
語言藝術(文學、播音等)
造型藝術(繪畫、雕塑、建築等)
表演藝術(音樂、舞蹈、相聲等)
綜合藝術(電影、電視、歌劇、音樂劇等)
比較新的分法,則根據時空性質將藝術分為:
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綜合藝術
四大類型
藝術體現和物化著人的一定審美觀念、審美趣味與審美理想。無論藝術的審美創造抑或審美接受,都需要通過主體一定的感官去感受和傳達並引發相應的審美經驗。對藝術的審美分類,主要應根據主體的審美感受、知覺方式來進行。依據這個原則,藝術可以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四大類。
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主要指文學。文學以文字語言(詞語)為媒介,以主體的感知覺為渠道,終作用於大腦,引發主體進行思考,並在思考的過程中體驗並構造審美意象。
作為一個龐大的藝術種類,文學通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等不同體裁。其中,詩歌是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體裁。它以富有節奏韻律性的語言,直接觸及人的情感,創造了一個超越現實而又只存在於人的心靈之中的情感世界。散文則是較為自由地通過描述某些事件來表達主體思想情感、揭示社會意義的文學體裁,具有題材內容廣闊、語言不受拘束的特點,其審美特點在於藝術表現的自由、靈活和風格的多樣化。而小說以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為主,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多側面地塑造人物形象。
簡單地說,文學的審美特徵主要表現為形象性、總體性、間接性和深刻性四個方面。
第一,文學是用文字語言(詞語)來創造形象的藝術。沒有文字語言作為表達手段,文學就不成其為文學,所以高爾基把語言稱之為「文學的第一要素」。當然,僅僅是使用語言還不成其為文學,文學語言乃是形象、優美的藝術性語言,能夠自然地表達特定的審美意象,把閱讀者(文學接受主體)引入文學作品的審美天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就是一種文學(詩)的藝術性語言,它情景交融而又優美動人,使人讀之回味無窮、引發共鳴。
第二,文學可以全面而廣泛地反映人的生活面貌和本質。一方面,文字語言(詞語)與現實世界有著最廣泛的聯系,它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最主要載體,因而,以文字語言(詞語)為表現手段的文學,能夠表現無比廣大的外在世界和復雜的內心世界,有著比其它藝術更全面、更廣闊的認識和表現功能。另一方面,文學可以深入而全面地反映人的社會關系,它所揭示的乃是人同世界的一種總體關系。
第三,文學通過文字語言(詞語)來塑造藝術形象,但文字語言所塑造的形象又必須通過主體想像活動來完成,因此,文學又具有間接性的審美特徵。這就是說,作家用文字語言描寫的形象,只能是一個用語言符號的一定組合所代表的形象,而不是一個物質實體的形象,它必須通過閱讀者的視覺感受能力,誘發再造性想像,並在閱讀者一定心理經驗的參與下,才能在頭腦中轉化為形象。文學中所謂「如臨其境」、「如聞其聲」,說的就是在閱讀者頭腦中的所見所聞。
第四,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文學對人類生活以及藝術家思想情感的反映、表達,有著一定的理性深度,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同時,由於文學作品中的詞義所提供的一切,要受到思維確定性的規范,因而它往往比其它藝術形式更易明確表達創造主體的思想,有著更為明顯的理性力量,能夠使閱讀者由審美體驗直接地趨向認識和思考活動,進而達到明確、深刻的理解深度。可以說,正是由於文學具有這種深刻、細致地表達主體思想的特點,使文學成為所有藝術中蘊含理性內容最為深厚的藝術形式。
造型藝術
所謂視覺藝術即美術,是指通過人的視覺感官(眼睛)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手段去傳達和接受審美經驗的藝術。[2]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中,視覺最為復雜、細致和靈敏,同時也是人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外在世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常常通過視覺活動而被人感知。因而,視覺藝術的種類和樣式也最為豐富,甚至其他藝術也往往需要以視覺感受為基礎來構造藝術形象。
元 吳鎮《漁父圖》
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視覺造型的探索,留下了最早的繪畫和雕塑。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以視覺為審美途徑的藝術種類和手段也日漸增多,繪畫、雕塑、建築、工藝美術、書法、攝影等是最為典型的視覺藝術種類。
直觀性是視覺藝術最基本的審美特徵。視覺所直接感知的,是直觀的形狀、色彩(或色調)和質感(質地或體量)及其構成關系。因此,在視覺藝術中,無論是平面(繪畫、書法與攝影)還是立體(雕塑、建築)的造型,都十分重視形式美規律的運用,多樣統一、對稱、均衡、對比、和諧以及圖與底的關系等,都是構成視覺藝術審美特性的重要因素。在視覺藝術中,形式和內容、形象與意味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構成了視覺藝術無比豐富的審美魅力。例如,基於對生命運動變化和不同質感或量感的高度概括能力,線條可以產生直接的審美感染力,不同的線條則能給人不同的審美感受,因此,線條不僅成為繪畫的主要語言要素,也是其他視覺藝術的重要語言。

閱讀全文

與創造主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科學院無形資產管理辦法 瀏覽:67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