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不要抑制創造的根源
我們極少用到傳統的弗洛伊德理論,我們的資料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反駁這種理論。他的理論本質上(或者說曾經)是伊特(舊)心理學,是一種對於本能沖動及其變化的研究,而且,最終是在沖動和防禦沖動之間看到基本的弗洛伊德辯證法。但是,對於理解創造力(以及游戲、愛、熱情、幽默、想像和幻想)的源泉來說,比壓抑沖動更重要的是原初過程,這個過程本質上是認知的,而不是意動的。我們一旦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人的深蘊心理學時,我們就會立即發現,從心理的角度分析自我心理學,即克里斯米爾納、埃倫茲魏格、容格的心理學和美國的「自我與成長」心理學之間,有許多一致的東西。
在通常情況下,能夠不斷從認知和意動兩個方面成功地抵制許多深蘊人性的人——正常順應或順應良好的人。對現實世界的良好順應,意味著人的割裂,意味著這個人把他的後背對著他的自我,因為它是危險的。
但是,現在清楚了,他這樣做的損失也是很大的,因為這些底蘊也是他的一切歡樂、熱愛和能力等的源泉;而且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也是創造的源泉。為了保護自己而去反對自我內部的地獄,結果也就把自己同自我內部的天堂割裂開了。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就成了平庸的、封閉的、僵硬的、淡漠的、拘束的、謹小慎微的人,成了不會笑、不會歡樂和愛的人,成了愚笨的、依賴他人的、幼稚的人了。他的想像,他的直覺,他的溫暖,他的富於感情,全都逐漸被扼殺或被歪曲了。
心理分析的最終目標是作為一種整合性的療法,成就則是通過頓悟達到這種基本分裂的癒合。因此,遭到壓抑的東西就變成意識到的或者前意識的東西了。但是在這里,作為研究創造性的深邃根源的結果,我們還可以做出某些修正。我們與我們的原初過程的聯系,同我們與我們的不能接受的希望的聯系,並不是在一切方面都是一樣的。馬斯洛認為,原初過程並不像被禁止的沖動那樣危險。
在很大程度上,原初過程並不是被壓抑或被潛意識壓抑的,而是被「遺忘」的,或者也可以說是避開壓制(不是壓抑)的,因為我們必須順應嚴酷的現實,而這個現實要求的不是幻想、詩意和歡樂,而是有目的和實用主義的努力。
或者也可以說,在富足的社會中,情況會是另一種樣子,即對原初過程的遏制必定要少得多。很少做減輕壓抑「本能」的事情的現行教育,在承認原初過程並把它整合到意識或前意識中有很大的用途。藝術、詩歌、舞蹈方面的教育,從原則上說在這方面是大有可為的。
動力心理學方面的教育,同樣也大有可為;例如,多伊奇和墨菲以原初過程語言的方式說話的「診療交談」,可以看成是一種詩作。米爾納的非凡著作《論不能作畫》說出了我的心裡話。
馬斯洛試圖概略分析的這種創造性,由爵士樂或孩子式即興創作的畫提供了最好的範例,而不是由稱之為「偉大的」藝術作品證明的。
在前一種場合,偉大的作品需要偉大的天才;在後一種場合,偉大的作品不僅要求思想的閃光、靈感、高峰體驗,而且也要求艱苦的勞動、長期的訓練、嚴格的修改以及完美的規范。換句話說,繼自發性之後是深思熟慮;繼完全認可之後是批評;繼直覺之後而來的是嚴密的思維;繼大膽之後而來的是謹慎;繼幻想和想像之後而來的是現實的考慮。繼之而來的是這樣一系列問題:「這是實際情況嗎?這能被其他人理解嗎?它的結構是健全的嗎?它能經受得住邏輯的考驗嗎?我能夠證實它嗎?等等。」這時,推測之後的冷靜思維、比較、判斷、評價、選擇或拒絕的時刻就到了。
我們如果說繼原初過程之後感興趣的是二級過程,繼幻想主義之後感興趣的是實用主義。那麼,自願復歸我們的底蘊現在就結束了,必要的靈感或高峰體驗的被動性和感受性,現在就必須讓位給主動性、控制以及艱苦勞動了。在一個人的身上,高峰體驗是偶然發生的,但偉大的作品卻是由此而創造出來的。
嚴格說來,馬斯洛所調查研究的只是高峰體驗的到來。作為一個整合的人或這個人內部暫時統一的自發表現,這種體驗是順利的和不需經過努力的。只有當一個人的底蘊對他起作用時,只有當他不怕自己的原初思維過程時,高峰體驗才會到來。
馬斯洛將把那種出自原初過程,並且應用原初過程多於應用二級過程的創造力稱之為「原初創造力」,而把那種多半以二級思維過程為基礎的創造力,稱之為「二級創造力」。後面這種類型包含著絕大部分的世界生產成果,橋梁、房屋、新的機動車,甚至許多科學實驗和許多文學作品都在其中。所有這一切,本質上都是精練和延伸拓展他人的思想。
兩種創造力之間的差異,類似於突擊隊員和預備役之間的差異,類似於拓荒者和移居者之間的差異。那種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運用兩種過程的創造力,我將稱之為「整合的創造力」。偉大的藝術、哲學、科學產品的出現,正是來自這種整合的創造力。
在創造性理論上,日益強調整合的作用充分概括說明了所有這一切發展的結局:使二歧式轉化為更高級的、更廣泛的統一體,也就是治癒了人的分裂,並使他更一元化了。由於在人的內部有我談到過的這種分裂,所以就等於有一種內戰,即這一部分反對他的那一部分。
總之,就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來說,更多地是直接來自原初過程和二級過程的融合,而不是來自鎮壓和控制被禁止的沖動和希望。當然,由於害怕這些被禁止的沖動而產生的防禦,也可能在全面的、不加區別的、恐慌的戰爭狀態中,把原初過程封鎖到內心深處。但是,這種不加區別的戰爭看來是沒有原則性的。
簡單來說,自我實現者的創造性,首先看重的不是成就,而是人格,成就充其量只是這種人格魅力閃現的副產品。因此,就成就與人格來說,成就是第二位的。
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強調的是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自發性、明晰、整合、自我認可,即一切能夠造成這種普遍化的自我實現創造性的東西,在創造性生活中那些表現自身的東西,或者說是強調創造性的態度、創造性的人。
馬斯洛也強調過自我實現創造性的表現或存在的品質,而不是強調其解決問題或製造產品的性質。自我實現的創造性是散發到或投射到整個生活中的,正如一個激動的人沒有目的地、沒有謀劃地、甚至是無意識地「放射出」興奮一樣,它像陽光照射一樣,它傳播到各個地方,它使萬物得以成長(那種能成長的東西),而且它也浪費在岩石和其他不能成長的東西上。
馬斯洛試圖推翻那種得到廣泛承認的創造力概念,而又沒能提出一個精密的、明確定義的、完全區別開的代替概念。自我實現的創造性是難下定義的,因為有時它正如莫斯塔卡斯已經指出過的那樣與健康本身似乎是同義的。而且,由於自我實現或健康最終必須定義為實現最完全的人性,或實現這個人的「存在」。因此,自我實現和自我實現創造性,看來也幾乎是同義的,或者說自我實現創造性是自我實現的絕對必要的方面,或是它的標志性的特徵。
② 中國人的群體意識會不會抑制了個體的創造力
顯然,中國人不止有群體意識,外國人也不見得沒有群體意識。
③ 高考如何抑制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高考來並沒有抑制學生的想源象力和創造力,限制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1、以成績為教師績效考核標準的弱智教育制度;
2、以高考為目標的教學而不是以教育為目標的教學;
3、低素質的教師豬一樣的課堂教學;
4、無視學習規律的荒謬的輔導方法。
說實話,跟高考本身真沒什麼關系。
④ 日本人抑制個性,強調和別人一樣,為什麼他們還那麼有創造力
其實不能如此概念化、而且如此片面地看待日本的所謂的磨滅個性。在任何國家內,個性張揚和服容從集體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此,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服從團隊這件事兒都是存在的,在日本,個性的東西也存在。而日本公司,精英層從來就是存在的,他們也是個性的。舉個例子:他們對於優秀員工要求是,既要像獅子一樣統領全局,又要像羚羊一樣順從,你能理解嗎?
⑤ 儒家思想是如何抑制古代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
儒家思想中對「工」很排斥。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加上儒家又是統治思想,故對科技的發展很不利,但是對精神文明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不差。
真正儒家開始全面抑制的時候是自程朱理學興起和八股文的流行開始。
⑥ 佛學是如何抑制人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
佛學,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修養,可以指導我們探索真理,增加創造內力。
中國幾千年的歷容史中,佛學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幾千年來文化不衰,佛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的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這幾個朝代的初期,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創造力不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遜色。五千年以來,中國在世界上當老大的時間,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要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雖然,近代中國國力衰弱,但現在中國正在崛起,現在已經是世界最強的三國之一,而佛學,依然是當今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⑦ 日本人那麼古板、抑制個性、沉悶,為何還那麼有創造力為何還那麼發達
島國,人口眾多,資源匱乏,危機感很強。所以就得在其他地方另闢蹊徑
⑧ 從眾心理可能抑制我們的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所以我們不能有從眾心理。___(判斷對錯)
從眾心理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題干描述只是強調了盲目從眾心理的消極作用,沒有正確認識到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所以題干所表述的是錯誤的觀點.
故答案為:錯誤.
⑨ 辯論賽經驗抑制創造力的辯詞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72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回59.4%的人認為家答長過多灌輸經驗和好惡,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另有20.1%的人對此持相反態度,其餘20.5%的人覺得「不好說」。
受訪者中,68.9%的人是家長;「80後」佔36.9%,「70後」佔37.6%,「60後」佔16.6%。
⑩ 日本人抑制個性,循規蹈矩,為什麼那麼發達那麼有創造力
循規蹈矩過一生,看似沒什麼出息,更不會發達,但最起碼心安理得,平穩快版樂。磕磕碰碰權的,要知道每跌到一次,就意味著要付出代價,那樣的笑,也只能是一種苦笑、辛酸的笑!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心態也不同,不能同一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