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祝人物性格
故事把梁山伯創造成為一個不懂世故,敦厚多情,書生氣較濃的人物,因為他雖然回一方面受封答建禮教的壓迫較輕,但另一方面受封建禮教思想的毒害卻不能說不嚴重。正由於這樣,所以他的性格表現出來是敦厚而稍嫌拘泥,深情而顯得軟弱,在"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十八相送"、"樓台會"一系列情節中,都非常生動有趣的表現了這些特點,和英台相比,他缺乏對婚姻自主的主動性,所以當婚姻絕望以後,他只能消極的以死殉情。祝英台不僅要求婚姻自主,而且,還具有不惜沖破一切封建思想桎梏的勇氣。雖然在她的嘴裡,並沒有說出,也不必要說出男女平等的話來,但是她的形象卻表現了這種思想。就是說人民(尤其婦女)在塑造祝英台這個人物時,通過"避婚·求學"、"草橋結拜"、"書館談心"、"弔孝哭靈"、"祭墳"等情節,替封建社會受壓迫的婦女,大大的吐了一口怨氣。他們在這些情節中特別強調她的機智、大膽、熱情、堅貞、不顧習俗的一面;同時,又通過"思兄"、"樓台會"、"聞耗"、"逼嫁"等情節來表現她閨閣名媛的嬌羞和純潔的一面。所以當她女扮男裝時,既能機智地掩蓋破綻,而山伯殉情後她也敢於破俗弔孝和素服祭墳。在封建社會中只有一個能打破閨閫界限的大膽而知書的女性,才能有如此作為。
②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為什麼能走出國門,為世界人民所接受
《梁祝抄》原本只是民間傳說,作曲家吸取了越劇的民族音調,寫成西方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體裁形式,把民族的東西提升到了國際的水平。
但是其實說實在話,《梁祝》這一單樂章的協奏曲其實在外國人眼中並沒有我們中國人想像中的那麼紅,他們覺得有趣,但是並不一定欣賞。相對來說,像馬思聰的《第一迴旋曲》這樣更加嚴謹的寫作更會引起他們的喜愛,更容易為西方人所接受。
③ 梁祝是哪個朝代的人
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一個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位俠女,劫富濟貧,後為貪官所捕回,殺害,百答姓為了紀念她,為她在上虞立了碑,並將其葬在這里。
明朝時期,梁山伯來到這里做縣令,後來病死,百姓為他找了塊風水寶地,正是祝英台的葬身之地。百姓於是將祝的棺材掘出,並且將梁山伯的棺材與祝的合葬。
後來有比較富於想像的文人將其改編成了愛情故事。
④ 梁祝的創作人
1959年5月27日,由何占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蘭心大戲院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支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創世紀。
⑤ 梁祝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有,唐代有記載。
⑥ 《梁祝》是誰編寫的
陳鋼(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後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於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後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後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台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1957年,何占豪考進上海音樂學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時,他們經常下鄉演出,每次都拉外國曲目。何占豪慢慢發現,聽他們拉琴的人越來越少。他開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呢?於是,何占豪和丁芷諾、俞麗拿等6名同學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 起初,何占豪用越劇音調創作出了弦樂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嘗試用西洋樂器演奏中國戲曲音樂。 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陳鋼被派來與他合作。經過三個月的切磋琢磨,曲子終於完成了。有趣的是,當時曲子中並沒有「化蝶」這一段,因為他們執著地認為新中國的年輕人不應該迷信。音樂學院領導聽後哭笑不得,指出這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創作手法。他們這才「放心」地把「化蝶」補出來,於是就有了今天長達26分鍾、被譽為「我們中國自己的交響樂」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⑦ 梁祝作曲者陳剛、何占豪的人生經歷
陳鋼簡歷:
陳鋼教授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專彈屬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
在求學期間,他與何占豪合作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這首流傳最廣的中國交響樂作品《梁祝》曾先後榮獲五次金唱片與白金唱片獎。
除了我們大家熟悉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以外,還有《王昭君》、《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戀歌》、《我愛我的台灣》、《恩情》、《鼓與歌》、《刀舞》以及《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等等。
陳鋼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協理事、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
何占豪簡歷
1933年,何占豪出生於浙江諸暨,自小在農村長大,17歲參加浙江省文工團,才首次接觸小提琴。24歲轉往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作曲,26歲發表他的成名作《梁祝》。1964年,只有31歲的何占豪開始在母校上海音樂學院任教,至今已超過40年。文革十年,他被迫放棄音樂,在鄉間抄譜養豬。
⑧ 梁祝的創作人是誰
《梁祝》:由何占豪、陳鋼創作於1959年,樂曲內容來自於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回民間傳說:公元4世紀中葉,答在我國南方的農村祝家莊,聰明多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裡,她與善良、淳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真摯的友情。
⑨ 梁祝與祝英台是哪朝代人,源於什麼故事
梁山伯,祝英台的傳說,故事膾炙人口,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梁祝文化發端於晉代,距今已有1600多個春秋。梁祝文化源於宜興,流傳於全國,走向了世界。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祝故事的原型並非神話傳說,梁、祝、馬氏實有其人。據《義忠王廟記》載:「神諱處仁,字山伯,姓梁氏,會稽人也。東晉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生……」,「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氏已字馬氏子矣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事見《梁山伯寶卷》、《華山畿》樂府及《訪友記》、《同窗記》傳奇,又名《雙蝴蝶》。諸多的戲曲劇種都搬演過這一經典的愛情名劇,其中以越劇的《梁祝》和川劇的《柳蔭記》最為知名。該劇的大意是:東晉時,祝英台女扮男裝前往杭州(川劇為尼山)求學,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結為兄弟並同窗三載。後,祝英台歸家,行前托媒師母許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許。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時,祝父公遠已將女許婚馬太守之子馬文才。梁祝二人樓台相會,之後,梁山伯抱病歸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時,花轎繞道至梁山伯墳前祭奠,驚雷裂墓,英台入墳。梁祝化蝶雙舞。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曾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演繹出動人的傳說。據悉,「梁祝文化」正在申請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一種世界文化遺產)。
」
⑩ 王者榮耀梁祝的製作人
這個問題問天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