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器人是如何發明的
自從世界進入技術時代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自動化技術的探索,幻想能夠製造出一種自動化的智能工具來代替人的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去做一些靠人的自身能力很難做到的事。於是一個用電器元件或電子儀器控制的,能夠模擬人的四肢動作和部分感覺(甚至具有思維能力)的機械裝置便在人們的頭腦中誕生了,這就是機器人。
這個長期以來的願望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被實現。1966年,一個具有極簡單智能的機器人雛形問世了。這是一種只能聽從固定和變換工作程序的指令,並能進行簡單機械動作的裝置,被稱為第一代機器人。當時,一架載有氫彈的美國飛機在地中海上空不幸遇難,一枚氫彈墜入海中。為了避免彈體核燃料因破損滲漏產生輻射對打撈人員造成傷害,一個裝有電視眼和機械手的簡易裝置被製造出來。利用它,科學家們毫不費力就將氫彈安全地打撈了上來。同年,美國某家醫院安裝醫療裝備放射線源時,有半支香煙頭大小的放射性鑽C60掉了出來,結果也是用這種簡單的機械人拾起,並放入鉛盒內的。
從此,機器人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注意和研究。僅在1967年,美國就有75台機器人用於生產。這一年,蘇聯的人造月球衛星就是指派機器人挖取月球岩石和土壤試樣的。
第二代機器人已經具有視覺和觸覺功能,能在「理解」周圍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小型電子計算機廣泛推廣使用和價格降低的條件下出現的。它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存貯和處理周圍環境反饋的信息,進行判斷,然後按既定的要求進行操作。製造第二代機器人的設想早在1958年就在美國被提出來。1961年底,科學家研製出的用電子數字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模型,在近10年後才得到推廣使用。1970年,丹麥人索倫森製成一個可以操縱挖掘機的電子液壓控制式機器人;美國同時也研製出模仿人的肩、肘、腕和手指動作的機器人,可以用幾種速度連續行走。以後世界上又陸續出現了有觸覺和重量感的機器人。
第三代機器人是具有人的簡單智力和學習功能的機器人。它能滿足兩種基本要求:一種是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能在復雜條件下完成多種處理物品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的任務;另一種是具有識別環境及其變化,並作出正確判斷和進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進行聯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科學家研製成功具備「手—眼」裝置和帶觸覺手的智能型機器人。它有兩隻眼,一隻眼用於看圖紙,另一隻眼協助機械手進行裝配,依靠兩隻眼的協調配合,完成對圖紙設計的實際裝配工作。1973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製成一種有腿的機器人。它具有人造耳,可根據人們的口頭指令作出反應。它還具有識別物品的人造眼和有觸覺的人造手,以及可作出簡單回答的人造口。這項研製標志著機器人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7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省理工學院又研製成具有電視攝像機和激光器功能的人造眼和編入幾千個指令的電腦,用於對月球表面進行科學考察。
到1978年,智能機器人已發展成具備某些視覺、觸覺和溫度感應功能,能講簡單的語言和識別圖紙與圖像,並能對指令作出反應和執行操作。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機器人已大量應用於生產線上,在陸上、水下和月球表面等人難以或不可能進行工作的地方,機器人都可以大顯身手。
目前,全球科技工作者對機器人的研製正向著進一步模擬人的部分智能和感覺的方向迅速發展。2000年底日本幾家公司還研製成功了能與人一樣行走和打乒乓球的機器人。
Ⅱ 怎樣發明機器人
想做機器人是嗎?
這很簡單呀,所謂機器人就是可以模仿人類的行為去做一些動作或者回簡單的答事情的機器。當然真正做的好,還是需要一些機械知識和技能的。
歡迎您有時間光臨網路(機械工程)我是機械工程吧吧主
手把手教你搞發明
http://tieba..com/f?kz=789125946
Ⅲ 機器人的發明講了什麼
年1月7日,美國空軍進行空中補給燃料的訓練。只見一架大型轟炸機和一架加油機,如箭離弦,直插雲霄。
不料,兩架飛機在空中開始相互靠攏時,因沒有控制好速度,相互擦了一下,引起兩機起火。飛行員只好棄機跳傘,隨後飛機墜落。轟炸機上裝載的4顆氫彈,除3顆掉在陸地上,被安全收回外,還有一顆則落到地中海里。
一顆隨時可能」發脾氣「的氫彈在海底,自然引起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抗議。美國總統為此傷透了腦筋,只好命令海軍和空軍聯合打撈氫彈。
經過嚴密搜尋,那顆氫彈找到了:它躺在765米深的海底。顯然,任何人都無法下去打撈,因為如此深處的水壓力是誰也無法承受的。
此時,有人提議請一個名叫」科沃「的機器出馬。」科沃「是剛問世不久的機器人。它其貌不揚,身體像一個長方形的箱子,胸前有一隻大鋼爪。不過,它干起活來,毫不含糊。它的爪子可以一下子抓起幾噸重的東西。它聚集著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成果:它的腦袋是電子計算機,眼睛是攝像機,耳朵是聲波探測器,腳是身體的螺旋槳。
果然,」科沃「不負眾望,穩穩當當地將氫彈抓上來。
機器人的」能幹「由此可見一斑。
年,美國工程師喬治設想研製一種可用於工業生產的機器人。
這種機器人能代替人,從事簡單、單調的」重復性作業「。喬治將他的設想寫成書面報告,向政府提出申請。
不久,喬治的申請被批准了。於是,喬治立即組建了機器人研製小組,並購買了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為了加工一個零部件、解決一個技術難點,喬治和他的同事不知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春去秋來,7年過去了。喬治和他的同事在經歷一次次的失敗之後,在1961年成功地研製出了兩個機器人——」萬能生產者「和」靈活搬運工「。它們的外形雖有所差別,但都只有一隻機械手。這只」手「格外靈活,手腕可以擺動、轉動,手臂可以伸長、縮短,而且手勁還特別大。它們工作效率高,得到人們的稱贊。
此後,隨著科技水平,特別是電子計算機研製水平和機械工業水平的提高,機器人越發聰明能幹。
年代,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科沃「一樣的機器人。它們具有視覺、聽覺、觸覺,並有一定的記憶和識別能力。在人的控制下,能從事較復雜的工作。
進入70年代後,科學家又推出了」會動腦筋「的機器人(智能機器人)。它們裝有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不僅具有各種感覺,而且還具有分析、判斷、推理、計算和學習等功能,在一些不利於人們健康的生產領域以及水下、空中、高壓、高溫等危險環境的作業中大顯身手。它們還能下棋、繪畫、寫字……
Ⅳ 機器語言是怎麼被人類發明出來的
現在我們所說的計算機,其全稱是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通用」是指計算機可服務於多種用途,「電子」是指計算機是一種電子設備,「數字」是指在計算機內部一切信息均用0和1的編碼來表示。計算機的出現是20世紀最卓越的成就之一,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一、計算工具的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類就在不斷地發明和改進計算工具,從古老的「結繩記事」,到算盤、計算尺、差分機,直到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計算工具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手動到自動的發展過程,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回顧計算工具的發展歷史,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1. 手動式計算工具 人類最初用手指進行計算。人有兩只手,十個手指頭,所以,自然而然地習慣用手指記數並採用十進制記數法。用手指進行計算雖然很方便,但計算范圍有限,計算結果也無法存儲。於是人們用繩子、石子等作為工具來延長手指的計算能力,如中國古書中記載的「上古結繩而治」,拉丁文中「Calculus」的本意是用於計算的小石子。 最原始的人造計算工具是算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最先創造和使用了這種簡單的計算工具。算籌最早出現在何時,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算籌使用的已經非常普遍了。根據史書的記載,算籌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算籌採用十進制記數法,有縱式和橫式兩種擺法,這兩種擺法都可以表示1、2、3、4、5、6、7、8、9九個數字,數字0用空位表示。算籌的記數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就可以表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是算盤,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首先創造和使用的。算盤由算籌演變而來,並且和算籌並存競爭了一個時期,終於在元代後期取代了算籌。算盤輕巧靈活、攜帶方便,應用極為廣泛,先後流傳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等國家,後來又傳入西方。算盤採用十進制記數法並有一整套計算口訣,例如「三下五除二」、「七上八下」等,這是最早的體系化演算法。算盤能夠進行基本的算術運算,是公認的最早使用的計算工具。 1617年,英國數學家約翰·納皮爾(John Napier)發明了Napier乘除器,也稱Napier算籌。Napier算籌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每根木棍的表面雕刻著一位數字的乘法表,右邊第一根木棍是固定的,其餘木棍可以根據計算的需要進行拼合和調換位置。Napier算籌可以用加法和一位數乘法代替多位數乘法,也可以用除數為一位數的除法和減法代替多位數除法,從而大大簡化了數值計算過程。 1621年,英國數學家威廉·奧特雷德(William Oughtred)根據對數原理發明了圓形計算尺,也稱對數計算尺。對數計算尺在兩個圓盤的邊緣標注對數刻度,然後讓它們相對轉動,就可以基於對數原理用加減運算來實現乘除運算。17世紀中期,對數計算尺改進為尺座和在尺座內部移動的滑尺。18世紀末,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獨具匠心,在尺座上添置了一個滑標,用來存儲計算的中間結果。對數計算尺不僅能進行加、減、乘、除、乘方、開方運算,甚至可以計算三角函數、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它一直使用到袖珍電子計算器面世。即使在20世紀60年代,對數計算尺仍然是理工科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功,是工程師身份的一種象徵。 2. 機械式計算工具 17世紀,歐洲出現了利用齒輪技術的計算工具。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發明了帕斯卡加法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台機械式計算工具,其原理對後來的計算工具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帕斯卡加法器是由齒輪組成、以發條為動力、通過轉動齒輪來實現加減運算、用連桿實現進位的計算裝置。帕斯卡從加法器的成功中得出結論:人的某些思維過程與機械過程沒有差別,因此可以設想用機械來模擬人的思維活動。 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G .W .Leibnitz)發現了帕斯卡一篇關於「帕斯卡加法器」的論文,激發了他強烈的發明慾望,決心把這種機器的功能擴大為乘除運算。1673年,萊布尼茨研製了一台能進行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器,稱為萊布尼茲四則運算器。這台機器在進行乘法運算時採用進位-加(shift-add)的方法,後來演化為二進制,被現代計算機採用。 萊布尼茨四則運算器在計算工具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小高潮,此後的一百多年中,雖有不少類似的計算工具出現,但除了在靈活性上有所改進外,都沒有突破手動機械的框架,使用齒輪、連桿組裝起來的計算設備限制了它的功能、速度以及可靠性。 1804年,法國機械師約瑟夫·雅各(Joseph Jacquard)發明了可編程織布機,通過讀取穿孔卡片上的編碼信息來自動控制織布機的編織圖案,引起法國紡織工業革命。雅各織布機雖然不是計算工具,但是它第一次使用了穿孔卡片這種輸入方式。如果找不到輸入信息和控制操作的機械方法,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式計算工具是不可能出現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穿孔卡片這種輸入方式還在普遍使用。 19世紀初,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巴貝奇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興起之時,為了解決航海、工業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復雜計算,許多數學表(如對數表、函數表)應運而生。這些數學表雖然帶來了一定的方便,但由於採用人工計算,其中的錯誤很多。巴貝奇決心研製新的計算工具,用機器取代人工來計算這些實用價值很高的數學表。 1822年,巴貝奇開始研製差分機,專門用於航海和天文計算,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差分機歷時10年研製成功,這是最早採用寄存器來存儲數據的計算工具,體現了早期程序設計思想的萌芽,使計算工具從手動機械躍入自動機械的新時代。 1832年,巴貝奇開始進行分析機的研究。在分析機的設計中,巴貝奇採用了三個具有現代意義的裝置: ⑴ 存儲裝置:採用齒輪式裝置的寄存器保存數據,既能存儲運算數據,又能存儲運算結果; ⑵ 運算裝置:從寄存器取出數據進行加、減、乘、除運算,並且乘法是以累次加法來實現,還能根據運算結果的狀態改變計算的進程,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條件轉移; ⑶ 控制裝置:使用指令自動控制操作順序、選擇所需處理的數據以及輸出結果。 巴貝奇的分析機是可編程計算機的設計藍圖,實際上,我們今天使用的每一台計算機都遵循著巴貝奇的基本設計方案。但是巴貝奇先進的設計思想超越了當時的客觀現實,由於當時的機械加工技術還達不到所要求的精度,使得這部以齒輪為元件、以蒸汽為動力的分析機一直到巴貝奇去世也沒有完成。 3. 機電式計算機 1886年,美國統計學家赫爾曼·霍勒瑞斯(Herman Hollerith)借鑒了雅各織布機的穿孔卡原理,用穿孔卡片存儲數據,採用機電技術取代了純機械裝置,製造了第一台可以自動進行加減四則運算、累計存檔、製作報表的製表機,這台製表機參與了美國1890年的人口普查工作,使預計10年的統計工作僅用1年零7個月就完成了,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利用計算機進行大規模的數據處理。霍勒瑞斯於1896年創建了製表機公司TMC公司,1911年,TMC與另外兩家公司合並,成立了CTR公司。1924年,CTR公司改名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這就是赫赫有名的IBM公司。 1938年,德國工程師朱斯(K.Zuse)研製出Z-1計算機,這是第一台採用二進制的計算機。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朱斯先後研製出採用繼電器的計算機Z-2、Z-3、Z-4。Z-3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通用程序控制計算機,不僅全部採用繼電器,同時採用了浮點記數法、二進制運算、帶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這些設計思想雖然在朱斯之前已經提出過,但朱斯第一次將這些設計思想具體實現。在一次空襲中,朱斯的住宅和包括Z-3在內的計算機統統被炸毀。德國戰敗後,朱斯流亡到瑞士一個偏僻的鄉村,轉向計算機軟體理論的研究。 1936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數學教授霍華德·艾肯(Howard Aiken)在讀過巴貝奇和愛達的筆記後,發現了巴貝奇的設計,並被巴貝奇的遠見卓識所震驚。艾肯提出用機電的方法,而不是純機械的方法來實現巴貝奇的分析機。在IBM公司的資助下,1944年研製成功了機電式計算機Mark-I。Mark-I長15.5米,高2.4米,由75萬個零部件組成,使用了大量的繼電器作為開關元件,存儲容量為72個23位十進制數,採用了穿孔紙帶進行程序控制。它的計算速度很慢,執行一次加法操作需要0.3秒,並且雜訊很大。盡管它的可靠性不高,仍然在哈佛大學使用了15年。Mark-I只是部分使用了繼電器,1947年研製成功的計算機Mark-Ⅱ全部使用繼電器。 艾肯等人製造的機電式計算機,其典型部件是普通的繼電器,繼電器的開關速度是1/100秒,使得機電式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限制。20世紀30年代已經具備了製造電子計算機的技術能力,機電式計算機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很快被電子計算機替代。事實上,電子計算機和機電式計算機的研製幾乎是同時開始的。 4. 電子計算機 1939年,美國依阿華州大學數學物理學教授約翰·阿塔納索夫(John Atanasoff)和他的研究生貝利(Clifford Berry)一起研製了一台稱為ABC(Atanasoff Berry Computer)的電子計算機。由於經費的限制,他們只研製了一個能夠求解包含30個未知數的線性代數方程組的樣機。在阿塔納索夫的設計方案中,第一次提出採用電子技術來提高計算機的運算速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教授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他的研究生普雷斯帕"埃克特(Presper Eckert)受軍械部的委託,為計算彈道和射擊表啟動了研製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的計劃,1946年2月15日,這台標志人類計算工具歷史性變革的巨型機器宣告竣工。ENIAC是一個龐然大物,共使用了18 000多個電子管、1 500多個繼電器、10 000多個電容和7 000多個電阻,佔地167平方公尺,重達30噸。ENIAC的最大特點就是採用電子器件代替機械齒輪或電動機械來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存儲信息,因此,同以往的計算機相比,ENIAC最突出的優點就是高速度。ENIAC每秒能完成5 000次加法,300多次乘法,比當時最快的計算工具快1 000多倍。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能真正運轉的大型電子計算機,ENIAC的出現標志著電子計算機(以下稱計算機)時代的到來。 雖然ENIAC顯示了電子元件在進行初等運算速度上的優越性,但沒有最大限度地實現電子技術所提供的巨大潛力。ENIAC的主要缺點是:第一,存儲容量小,至多存儲20個10位的十進制數;第二,程序是「外插型」的,為了進行幾分鍾的計算,接通各種開關和線路的准備工作就要用幾個小時。新生的電子計算機需要人們用千百年來製造計算工具的經驗和智慧賦予更合理的結構,從而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1945年6月,普林斯頓大學數學教授馮"諾依曼(Von Neumann)發表了EDVAC(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離散變數自動電子計算機)方案,確立了現代計算機的基本結構,提出計算機應具有五個基本組成成分: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和輸出設備,描述了這五大部分的功能和相互關系,並提出「採用二進制」和「存儲程序」這兩個重要的基本思想。迄今為止,大部分計算機仍基本上遵循馮"諾依曼結構。 需要強調的是,EDVAC方案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馮"諾依曼的偉大功績在於他運用雄厚的數理知識和非凡的分析、綜合能力,在EDVAC的總體配置和邏輯設計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可以說,現代計算機的發明決不是僅憑傑出科學家的個人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業,研製電子計算機不僅需要巨大的資金,而且需要數學家、邏輯學家、電子工程師以及組織管理人員的密切合作,需要團隊的共同努力。
Ⅳ 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發明的時間
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發明於1959年,發明第一台機器人的正是享有「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先生。
恩格爾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並於195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他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83年,就在工業機器人銷售日漸火爆的時候,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們毅然將Unimation公司買給了西屋公司,並創建了TRC公司,開始研製服務機器人。
恩格爾伯格創建的TRC公司第一個服務機器人產品是醫院用的「護士助手」機器人,它於1985年開始研製,1990年開始出售,目前已在世界各國幾十家醫院投入使用。「護士助手」除了出售外,還出租。由於「護士助手」的市場前景看好,現已成立了「護士助手」機器人公司,恩格爾伯格任主席。
「護士助手」是自主式機器人,它不需要有線制導,也不需要事先作計劃,一旦編好程序,它隨時可以完成以下各項任務:運送醫療器材和設備,為病人送飯,送病歷、報表及信件,運送葯品,運送試驗樣品及試驗結果,在醫院內部送郵件及包裹。
該機器人由行走部分、行駛控制器及大量的感測器組成。機器人可以在醫院中自由行動,其速度為0.7米/秒左右。機器人中裝有醫院的建築物地圖,在確定目的地後機器人利用航線推演算法自主地沿走廊導航,由結構光視覺感測器及全方位超聲波感測器可以探測靜止或運動物體,並對航線進行修正。它的全方位觸覺感測器保證機器人不會與人和物相碰。車輪上的編碼器測量它行駛過的距離。在走廊中,機器人利用牆角確定自己的位置,而在病房等較大的空間時,它可利用天花板上的反射帶,通過向上觀察的感測器幫助定位。需要時它還可以開門。在多層建築物中,它可以給載人電梯打電話,並進入電梯到所要到的樓層。緊急情況下,例如某一外科醫生及其病人使用電梯時,機器人可以停下來,讓開路,2分鍾後它重新啟動繼續前進。通過「護士助手」上的菜單可以選擇多個目的地,機器人有較大的熒光屏及用戶友好的音響裝置,用戶使用起來迅捷方便。
Ⅵ 機器人的發明厲程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他的科幻小說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造出「機器人」這個詞。
索尼公司QRIO機器人
1939年 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展出了西屋電氣公司製造的家用機器人Elektro。它由電纜控制,可以行走,會說77個字,甚至可以抽煙,不過離真正幹家務活還差得遠。但它讓人們對家用機器人的憧憬變得更加具體。
1942年 美國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機器人三定律」。雖然這只是科幻小說里的創造,但後來成為學術界默認的研發原則。
1948年 諾伯特·維納出版《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闡述了機器中的通信和控制機能與人的神經、感覺機能的共同規律,率先提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工廠。
1954年 在達特茅斯會議上,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對智能機器的看法:智能機器「能夠創建周圍環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問題,能夠從抽象模型中尋找解決方法」。這個定義影響到以後30年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6年 美國人喬治·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編程的機器人,並注冊了專利。這種機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從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3]
1959年 德沃爾與美國發明家約瑟夫·英格伯格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隨後,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Unimation公司。由於英格伯格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宣傳,他也被稱為「工業機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國AMF公司生產出「VERSTRAN」(意思是萬能搬運),與Unimation公司生產的Unimate一樣成為真正商業化的工業機器人,並出口到世界各國,掀起了全世界對機器人和機器人研究的熱潮。
Ⅶ 世界上第一台機械計算機是誰發明的
算盤、比例規、對數計算尺等等,不能自動連續地進行運算,也不能儲存運算結果,運算速度也不夠快,因而人們就想製造一種能代替人工並進行快速計算的機器。
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機械計算機。這台計算機是像鍾表那樣利用齒輪傳動來實現進位,計算時要用小鑰匙逐個撥動各個數位上的齒輪,計算結果則在帶數字小輪的另一個讀數孔中顯示出來,計算結束後還要逐個恢復0位。這台計算機只能做加減法,操作也非常復雜,但在當進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成了計算工具變革的起點。以它為基礎,此後人們發明了手搖計算機。
手搖機械計算機及後來的電動計算機,由於四項運算都需要計算人員的親自操作使得計算速度受到限制。為了這一缺點,英國的數學家和管理學家查爾斯·巴貝奇,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於1833年構思了一種分析機。這種分析機用刻有數字的輪子來存儲數據,通過齒輪的旋轉進行計算,用一組齒輪和杠桿構成的裝置傳送數據,用穿孔卡片輸入程序和數據,用穿孔卡片和列印機輸出計算結果。由於受當時技術條件的局限,巴貝奇耗費了大量資金也沒有獲得成功,只是搞了一個機器模型。但是,他的設想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因而這個機器模型至今還被英國康辛頓博物館收藏著。1890年,霍勒力斯依據巴貝奇的設計,製造了一台機器,在美國人口普查工作中大放光彩。
Ⅷ 哪項重大發明推動了人類社會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
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和1769年詹姆斯·瓦特製造了早期的工業蒸汽機。人們將蒸汽機的發明定義為工業時代的開始。
Ⅸ 機械加法器是在幾年由誰發明的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巴斯卡(Pascal,1623一1662),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科學家。水壓機原理就是他發現的。他的著名的Toricelli實驗,證明了空氣是有壓力,轟動法國一時。那時他才23歲。在物理上他奠立了流體靜力學的基礎理論。在數學上,他的貢獻也是不少。
在19歲時,他為了減經父親計算稅務的麻煩,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只有加減的運算罷了,但是所用的設計的原理,現在的計算機還是用到,數學上的數學歸納法是他最早發現。
(9)機器發明擴展閱讀:
在1654年的11月的一天,巴斯卡在巴黎乘馬車發生意外,差一點掉進河裡去,他受驚後覺得大難不死,一定有神明庇護,於是決定放棄數學和科學而去研究神學了,只有在偶爾牙痛時才想些數學問題,用這個方法來忘記痛苦。
後來他更極端,像苦行僧一樣,他把有尖刺的腰帶纏在腰上,如果他認為有什麼不虔敬的想法從腦海出現,就用肘去打這腰帶,來刺痛身體。巴斯卡不到39歲就去世了。
巴斯卡非常接近發現微積分理論。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後來寫道:「當他讀到巴斯卡的著作,使他像觸電一樣,突然悟到了一些道理。後來才建立了微積分的理論。」
Ⅹ 古代人們根據動物發明機器的案例有什麼
古代人們根據動物發明機器的案例有:
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電魚與伏特電池;
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
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
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