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除法的發明人

除法的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0-12-13 16:29:35

❶ 第一個使用除法的人是誰

除法運算所使用的除號「÷」被稱為雷恩記號,因為它是瑞典人雷恩在專1659年出版的一屬本代數書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他這本書譯成英文出版,這個記號得以流行起來,直到現在。
1666年,萊布尼茲在他的一篇論文《組合的藝術》中首次用「:」作為除號,後來逐漸通用,現在德國、前蘇聯等國一直在使用。

「÷」(除)的符號有兩種說法。一是該符號代表除法以分數的形式來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別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種說法,以分數表示時,橫線上下的「‧」是用來與「-」區別的符號。
德國知名科學家萊布尼茲,則認為「×」的符號,雖然使用普遍,卻容易和代表未知數的「X」混淆。所以他主張採用「^」符號來代替。他還主張以「:」替代「÷」的符號。不過這兩種符號,迄今並未實施。

❷ 除法的豎式是哪個數學家發明的只要名字和簡單的介

德國知名科學家萊布尼茲
全名: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威廉內·萊布容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他也自稱具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❸ 乘法是誰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和現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

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大約到了十三四世紀的時候,數學家們認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數學上的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所以才改過來變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這一行,一直沿用到現在。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3)除法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古巴比倫數學使用60進制,考古發現的一塊古巴比倫泥板證實了這一點。這塊泥板上有一個正方形,對角線上有四個數字1, 24, 51, 10。

最初發現這塊泥板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某牛人驚訝地發現,如果把這些數字當作60進制的三位小數的話,得到的正好是單位正方形對角線長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這說明古巴比倫已經掌握了勾股定理。

60進制的使用為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訣表的話,至少也得背1000多項,等你把它背完了後我期末論文估計都已經全寫完了。另一項考古發現告訴了我們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

考古學家們發現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內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

另一個公式則是ab = [(a+b)^2 - (a-b)^2]/4,這說明兩個數相乘只需取它們的和平方與差平方的差,再兩次取半即可。平方數的頻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倫人發現勾股定理的過程。

❹ 除法的來歷

【除法的由來】:

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掌握了數的除法運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時期,或更早一些。形成於那個年代的《筭數書》中,關於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類19種,涉及55條。

自公元前春秋戰國時代之前,我國出現了用「九九」表計算乘法以後,人們也總結了用口訣來計算除法的方法。《孫子算經》上說:「凡除之法,與乘正異。」當時我國主要是用算籌和口訣來計算除法的。

(4)除法的發明人擴展閱讀:

除法是四則運算之一。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非零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叫做除法。

兩個數相除又叫做兩個數的比。若ab=c(b≠0),用積數c和因數b來求另一個因數a的運算就是除法,寫作c÷b,讀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數,b叫做除數,運算的結果a叫做商。

被除數擴大(縮小)n倍,除數不變,商也相應的擴大(縮小)n倍。

除數擴大(縮小)n倍,被除數不變,商相應的縮小(擴大)n倍。

被除數連續除以兩個除數,等於除以這兩個除數之積。有時可以根據除法的性質來進行簡便運算。如:300÷25÷4=300÷(25×4)除以一個數就=這個數的倒數

在數學中,當一級運算(加減)和二級運算(乘除)同時在一個式子中時,它們的運算順序是先乘除,後加減,如果有括弧就先算括弧內後算括弧外,同一級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這樣的運算叫四則運算。

四則指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計演算法則。一道四則運算的算式並不需要一定有四種運算符號,一般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運算符號及括弧,把多數合並成一個數的運算。

加法: 把兩個數合並成一個數的運算/把兩個小數合並成一個小數的運算/把兩個分數合並成一個分數的運算

減法: 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

乘法 :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小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一個數乘純小數就是求這個數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

除法: 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舉例說明:

1° 乘法:①求幾個幾是多少;②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③求物體面積、體積;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

2° 除法:①把一個數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②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另一個數;③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3°加法:①求和;②減法逆運算。

4° 減法:①求剩餘;②比較;③加法逆運算。

加減互為逆運算;乘除互為逆運算;乘法是加法的簡便運算。

❺ 除法豎式計算是誰發明的

豎式的沿革沒有典籍記載我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主,取得了十分輝煌的成就.其中十進位值制記數法、籌算和珠算在數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和顯示出來的優越性

❻ 誰發明的乘法除法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回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答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❼ 加減乘除號分別是哪個國家的哪個人發明的

加減乘除等數學符號都是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到了十七世紀,才得到廣泛的使用。
加法專符號,開始使用的是英屬文plus的字頭p。在德國,使用了相當於英語「and」的詞「et」。隨著歐洲商業的繁榮,寫「et」也嫌慢,為了加快速度,把兩個字母連著寫,因此「et」慢慢地變成了「+」。
減法也是同樣,使用英文minus的字頭m,而它也是為了便於速寫,逐漸變成了「-」。
英國的奧特雷德首先使用了「×」作為乘號。據說乘法符號是根據加法符號得來的。乘法運算是一種特殊的加法運算,所以將加法符號「+」稍作變動,就變成了現在的成號「×」。
除法的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符號「÷」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像地表示了「分」。

❽ 除數是誰發明的

是除號吧!
大數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畢達哥拉斯同志來回答你的問題: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❾ 除法符號是哪個發明的除法符號又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

用這個符號表示除法,首先出現在瑞士學者雷恩於1656年出版的一本代數書中,在兩點中間放上一橫,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幾年以後,該書被譯成英文,才逐漸被人們認識和接受。

❿ 加減乘除法是誰發明的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內法,用M表示減法.容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閱讀全文

與除法的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