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視機的發展歷程和歷史
電視機歷史
一、機械式電視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Gottlieb Nipkow)早在1884年就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當時他只有23歲,還在德國讀大學。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
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這個專利中的尼普可夫圓盤據認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圖象光柵(television image rasterizer)。但是,尼普可夫本人從來也沒有做出一個模型來證明他的設計。直到1907年,放大器技術的進步才證明他的這個系統的可行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的螢火幕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幕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陰極射線管做電視的顯示器,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向1900年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波斯基的論文評估了機電技術的在當時的狀況,並提到了尼普科夫等人的貢獻。[3]1906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布勞恩的兩位助手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但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
1907年至1910年,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和他的學生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驗證了在發射機中用快速轉動的鏡面掃描裝置和在接收機中使用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的電視系統。
波瑞斯·羅星(Boris Rosing)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離開了人們的視線。而斯福羅金(Zworykin)之後去了美國無線電公司(the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工作。他在那裡建立了純粹的電子式電視系統。不過,他的這個系統最終被認為是侵犯了費羅·法恩斯沃斯(Philo Taylor Farnsworth)的專利。
二、電子式電視
1911年,工程師艾倫·坎貝爾·斯文頓(Alan Archibald Campbell-Swinton)在倫敦發表演講,同時在時代雜志中也被報道,描述了如何在發送端和接收端同時使用陰極射線管傳輸電視訊號的細節。在演講中,他還補充了在1908年撰寫的雜志文章自然雜志中第一次描述的電子電視傳送方法,這種傳送方法沿用至今。其他人在當時也完成了使用陰極射線管作為接收機的實驗,但是使用另外一個陰極射線管作為發送端的概念尚屬首創。
在19世紀20年代末,當機械電視還在普遍使用的時候,發明家費羅·法恩斯沃斯和弗拉基米爾·佐利金分別已經在研究全電子傳輸管的工作中。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弗拉基米爾·佐利金(茲沃雷金)原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移民美國,後在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
1923年,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影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子訊號傳送影像。他變賣了僅有的一些財產,並收集大量資料,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上,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貝爾德成功用電信號在屏幕上顯示圖像。
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同時也在實驗陰極射線管來產生和顯示影像。1923年在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 1886)工作期間,他研製了電子攝像管。但是在1925年的演示過程中,圖像模糊不清、對比度很低、解析度差,而且圖像是靜止的。
這種攝像管沒有走過實驗階段,但是RCA(獲取了西屋電氣公司專利權)相信法恩斯沃斯1927年影像分解器的專利條件過於寬泛,會排擠其他形式的電子成像技術。所以,RCA在獲取了1923年斯福羅金的專利應用之後,對法恩斯沃斯提出了專利抵觸訴訟。美國專利辦公室的檢察官否決了1935年的決議,制定了法恩斯沃斯的發明優先於斯福羅金。
在1939年十月,RCA在輸掉法庭上訴,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的生產商用電視機設備,RCA同意支付法恩斯沃斯1百萬美元(在2006年等同於1千3百80萬美元)在之後的10年期間內,使用法恩斯沃斯的專利,需要支付額外的授權費用。1929年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理想。
美國的ARC公司最終投資了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台電視機(使用鏡子把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成功使電視攝像與顯像方式電子化。
第一個半機械式模擬電視系統在1925年10月2日被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後來,他的這個系統被英國廣播公司(BBC)所採用。後在1937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終止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在那時電子式電視系統更受歡迎。
決定性的解決方案—電視的基本原理基於在整個掃描周期內持續釋放的電子流堆積和次要電子的儲存的原理上—由匈牙利發明家Kálmán Tihanyi首次發現於1926年,1928年完善了該技術。
在1927年12月7日,菲爾·法恩斯沃斯(Philo Farnsworth)在他的聖弗朗西斯科格林大街202號的實驗室里,首次使用影像解剖(Image Dissector)攝影管傳送了第一個圖像:一條簡單的直線。1928年,法恩斯沃斯研製了一套完整的系統給媒體進行演示,由電視傳送一個動畫圖像影片。
1929年,這個系統被更加的優化,去掉了電動發電機,現在他的電視系統沒有任何運動部件。同年,法恩斯沃斯使用了他的電視系統傳送了首個直播人類影像:一個3.5英寸他妻子Pem閉眼的動態圖像(也許當時光線太亮的原因)。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開幕。展會中電視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信號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無法顯示精細的畫面。
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擔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便會減少,圖像便會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缺陷導致這種技術的淘汰。
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研製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成立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
193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Vladimir Zworykin,茲沃雷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1934年8月25日法恩斯沃斯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富蘭克林學會首次給全世界演示一套完整的全電子電視系統。其他發明家之前只是展示了類似系統的部分功能,或者演示使用靜態影像或者動態圖片影片的電子系統。但是法恩斯沃斯是第一個把電子掃描電視攝像機和電子掃描電視接收機整合在一起,提供直播,動態,黑白圖像的系統。不幸的是,他的攝像機需要很強的光線,所以他的工作被迫中斷。
在英國,艾薩克·舒伯特(Isaac Shoenberg)使用斯福羅金的想法開發了馬可尼-電磁干擾(Marconi-EMI)自己的電子攝像管,這個設計構成了為BBC製造的攝像機的核心部件。使用這種攝像管,在1936年11月2日,一條405線的服務被架設在亞歷山大宮的攝影棚內,由安裝在維多利亞大廈頂上特殊製造的桅桿形天線進行廣播。
它暫時替隔壁的貝爾德機械電視系統進行播出,但是它更可靠,也具備更佳的清晰度。而桅桿形的天線一直沿用至今。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德國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擔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戲稱為電視大炮。
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
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二戰的爆發使得剛發展起來的電視的發展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
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電視工業便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從1百萬台升至1千多萬台,成立了許多家電視台。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在電視中播出。
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做出了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
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從未進行過公開展示,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
1956年,金斯伯格和安德遜設計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前進了一大步。因最初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傳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重放。錄像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大的卡式錄音帶,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錄制方法。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所使用的卡式錄音帶。
(1)電視的創造史擴展閱讀:
電視機(英語:Television)簡稱電視,屬家用電器。而這個詞語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如指將動態的影像和聲音轉換為電子訊號,並通過不同渠道傳輸電子訊號,再將電子訊還原為影像和聲音的技術,亦是電視訊號傳送和接受的技術;和可以接收並還原電子訊號為動態影像和聲音的裝置,通稱電視機;電視亦沒有單一發明者。
而是由不同國家科學家研究的共同結果。早在十九世紀時,人們就開始研究將影像轉變成電子訊號的方法。電視亦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商業活動,特指人群與人之間使用電視作為傳播載體進行資訊交流、訊息傳播的一種過程,諸如電視節目的製作、電視訊號的傳輸、電視訊號的接收和觀眾對於電視節目內容的評判和反饋等的各個方面。
屏幕尺寸
電視機的屏幕尺寸是一個衡量電視機可能的最小顯示畫面的參數,它以電視機屏幕對角線的長度量,單位通常是英寸。
液晶電視屏幕的尺寸是嚴格的產品說明書所標注的尺寸,因為液晶屏幕不存在被邊框遮蓋住的現象。
市場銷售的個別產品存在尺寸不實的現象,主要表現為比標注的標准尺寸少1-2厘米,即少了不到1英寸的距離。
『貳』 電視機的發展史
電視機的發展史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2)電視藝術在英國、美國的發展:教材強調了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建議教師結合教材,適當補充資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台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後,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福總統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遊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台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
(3)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建議教師從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時間及表現三方面把握教材。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製、電視轉播、電視節目製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表現:教材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1960年全美電視台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台,約有87%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台電視機,法國3萬台,加拿大2萬,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開始試播。當時,全國只有50多台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台32座。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電視,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圓盤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爾·尼普可夫還在中學時代,就對電器非常感興趣。當時正是有線電技術迅猛發展時期。電燈和有軌電車取代了古老的油燈、蠟燭和馬車,電話已出現並得到了普及,海底電纜聯通了歐洲和美洲,這一切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後來他來到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學。他開始設想能否用電把圖像傳送到遠方呢?他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1884年11月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
這是世界電視史上的第一個專利。專利中描述了電視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1.把圖像分解成像素,逐個傳輸。2.像素的傳輸逐行進行。3.用畫面傳送運動過程時,許多畫面快速逐一出現,在眼中這個過程融合為一。這是以後所有電視技術發展的基礎原理,甚至今天的電視仍然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使用了電視這個詞。可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機械電視,是在許多年以後才出現的。
貝爾德和機械電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發明家約翰·貝爾德看到了關於尼普可夫圓盤的資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設想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立刻意識到,他今後要做的就是發明電視這件事。於是,他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正是對發明電視的執著追求和極大熱情支持著貝爾德,1924年,一台凝聚著貝爾德的心血和汗水的電視機終於問世了。這台電視利用尼普可夫原理,採用兩個尼普可夫圓盤,首次在相距4英尺遠的地方傳送了一個十字剪影畫。
貝爾(1888-1946)英國發明家。1926年製造出機械電視系統。
電視的發明者——貝爾德
1929年的一天,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圖像時,無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們中間的電視發明者貝爾德(1888—1946),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貝爾德出生在英國,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時間就修好了幾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
無情的病魔纏住了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要把設計圖紙變成實物樣機,不是容易的事。一間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雖然疾病折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著,常常是日以繼夜,連夜戰斗,餓了吃麵包,困了和衣睡一會兒,沒有錢買實驗器材就以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編織針等代替。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後,貝爾德終於用電信號將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並有所成就。
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成立了。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電視屏幕上也首次出現了色彩。貝爾德本人則被後來的英國人尊稱為電視之父。
幾乎就在同時,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是,他們從未進行過公開表演,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幾乎同時做出了類似發明,這充分說明了機械電視的發明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擁有創造力的一個見證。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隆重開幕了。在這盛況空前的展示會中,最引人注目的新發明——電視機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了。從此,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認,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簡直無法再現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那樣,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想提高圖像細部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也微乎其微,圖像也必將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致命弱點困擾著人們。人們試圖尋找一種能同時提高電視的靈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於是電子電視應運而生。
電子電視
1897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屏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這種管子做電視的接收管,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國製造的第一台電子電視圖像接受機。
1906年,布勞恩的兩位執著的助手真的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不過,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1907年,俄國著名的發明家羅辛也曾嘗試把布勞恩管應用在電視中。他提出一種用尼普可夫圓盤進行遠距離掃描,用陰極射線管進行接收的遠距離電視系統。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英國電氣工程師坎貝爾·溫斯頓,在1911年就任倫敦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中,曾提出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設想,他提出了一種現在所謂的攝像管的改進裝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講演中幾乎完美無缺地描述了今天的電視技術。可是在當時,由於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術限制,這個完美的設想沒有實現。
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茲沃雷金曾經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遷居美國,進入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進行電子電視的研究。1924年茲沃雷金的研究成果——電子電視模型出現。
茲沃雷金(1889-1982)美國發明家。1923年發明電子電視攝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電視顯像管。
茲沃雷金稱模型的關鍵部位為光電攝像管,即電視攝像機。遺憾的是,由於圖像暗淡,幾乎同陰影差不多。1929年矢志不渝的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國的ARC公司最終投資了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了一項對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被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架電視機,再用鏡子把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
隨著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成為真正的信息傳播媒介。1936年電視業獲得了重大發展。這一年的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同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一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的比賽。那時許多人擠在小小的電視屏幕前,興奮地觀看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的動人情景,使人們更加確信:電視業是一項大有前途的事業,電視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員。
到了1939年,英國大約有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了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萬個好奇的觀眾。二戰的爆發使得剛剛發展起來的電視事業幾乎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以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一時間,電視工業猶如插上了翅膀,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來,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也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成立了數百家電視台。一些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常在電視中播出。千變萬化的電視節目的出現,在公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不長的時間里,公眾就拋棄了其它的娛樂方式,閉門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電視機前,同小小的熒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電視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1946年美國第一次播出黑白電視。圖為50年代電視節目錄制現場。
電視家族的主要成員
自從全電子電視出現以來,電視家族迅速興旺發達起來。電視機的數量急劇增長,電視機的形狀變得五花八門,電視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令人目眩的新型電視機正以鋪天蓋地之勢源源不斷地湧向人們的生活中。在這電視機的洪流中,電子錄像、衛星傳播,以及各種新媒體更是倍受人們的青睞。
電子錄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遜1956年設計製作的Modoll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以前,人們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記錄和重放,失去了作為資料的歷史價值。可見,以往的製作方法都有一種無法克服的缺憾。錄像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絲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在紐約製作的節目帶到世界各地播放,讓人們同享歡樂。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的盒式磁帶,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制方法。這種盒帶看起來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時至今日,錄像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種型號和功能的錄像機爭奇斗艷,畫面、聲音、清晰度也越來越好。
衛星傳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將一顆用於通信的衛星送入了廣袤的太空。盡管這顆衛星只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球,只能用於反射無線電信號,但是,它開創了衛星通訊的先河。隨著「信使者」及「電星」1號衛星成功升入太空,進入地球軌道,衛星通訊進入實用階段。
隨著通信衛星的出現,電視的傳播速度更快了。通過實況轉播,各種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和重大科技信息,轉眼之間傳遍整個世界,電視傳播的范圍更廣大。1982年有140多個國家的百餘億人次在電視中看到了世界盃足球賽的比賽實況,觀看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電視傳播的地域界限縮小了。從1965年到1980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共發射了5顆國際通信衛星,完全實現了全球通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通信衛星加強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相互了解。在高懸於太空中的通信衛星的照耀下,地球彷彿變小了,「全球村」時代來臨了。
新媒介——家庭錄像、電纜電視、衛星直播電視、多功能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帶來了電視發展的一個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轉變。
自從1/2帶寬的家用錄像機於1975年首批投放市場以後,家用錄像事業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起來。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更自由地隨時隨地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而不再受制於電視台的時間表。人們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節目時,可以利用錄像機的定時裝置把它錄下來供人們欣賞。錄像機也可用來存貯資料和指導學習。當人們有興趣時,還可以用家用攝像機拍下自己外出旅遊、生日宴會和家庭節日聚會的情景,留作未來的回憶。
人們總希望能在電視中輕易地看到自己所喜愛的節目,有選擇地收看某些節目。迎合這種心理,有線電視應運而生。有線電視一反過去電視節目大眾化的作法,實行窄播傳遞,提供專門的娛樂節目頻道、兒童節目頻道、體育和新聞節目頻道等滿足部分觀眾的需要。
今天,電纜電視十分發達。到1980年,美國已有近1萬個電纜電視系統,電纜電視用戶近5百萬戶,占家庭總數的52%。有線電視正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無線電視的強大競爭對手。
衛星直播電視——1983年11月5日,美國USCI公司首次開始衛星直播。以前的衛星傳播,要經過地面的接收,再把信號通過無線電或電纜傳送出去。衛星直播電視與此不同,只要在同戶家中裝備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小型拋物面天線和一個調諧器(用來對信號進行解碼),就可以直接接收衛星的下行信號。這對偏遠地區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多功能電視——自從1949年第1台蔭罩式彩電問世以來,短短幾十年,電視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從電子管電視、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伴隨著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邁進。
如今的電視不僅用於收看電視節目,同時又可以是家用計算機、電子游戲機並可以預制錄像帶。人們不僅利用電視消息,而且可以通過衛星和電視進行遙感式診病,使用家用電視控制家裡的電器,進行電視報警、購物、記錄、學習等等。此外,立體聲電視、超大屏幕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激光視盤、家庭資料庫等也不斷地發展起來。也就是說,現代電視已經從一種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變成了包含眾多信息系統的家庭視頻系統中心。
1954年彩色電視試播成功。圖為現代電視導播控制中心。
電視的發明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不但使人們的休閑時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傳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開始變小。如今,電視已成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電器之一,而電視新聞、電視娛樂、電視廣告、電視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電視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視覺革命。
『叄』 電視機是誰發明出來的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名的電視機。 其實電視不是哪一個人的發明創造。它是一大群位於不同歷史時期和國度的人們的共同結晶。
電視機是由費羅·法恩斯沃斯、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貝爾德三人各自獨立發明的,但是三人發明的電視是有區別的,貝爾德(他全名是約翰·洛吉·貝爾德)的電視是機械掃描電視,費羅·法恩斯沃斯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的電視是電子電視。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
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俄羅斯人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他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闆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和1927年費羅·法恩斯沃斯兩人也分別發明了電視。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維拉蒂米爾·斯福羅金和費羅·法恩斯沃斯的電視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第一台電視機面世於1924年,由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發明,到1928年,美國的RCA電視台率先播出第一套電視片《FelixTheCat》,從此,電視機開始改變了人類的生活、信息傳播和思維方式。從此 ,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球面到平面。
『肆』 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電視技術發展歷史回顧[轉帖]
1883年聖誕節,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採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後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1973年,數字技術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 1976年,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並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於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採用了松下獨家研製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舉行的築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牆亮相。它位於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有14層樓房那麼高。相當一台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並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路。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採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我國在1958年9月2日,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伍』 電視的發展史
最早是在英國出現的黑白無聲電視機,後來出現了有聲電視,再後來是出現了彩色的回電視機,當時的彩色電視答是用的專用頻率,沒有辦法和黑白電視兼容的,後來開發出來能兼容黑白電視的NTSC制式,由於受干擾比較大,後來出現了逐行倒相的PAL制,再後來出現了數字電視電視機。電視機內部最早是電子管的,後來是晶體管的,最後是集成電路的。
『陸』 電視機的發展歷史是
電視技術發展歷史回顧
1883年聖誕節,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解析度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採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台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製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製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後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日本研製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1973年,數字技術用於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於衛星通信。 1976年,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英國研製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並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製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於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採用了松下獨家研製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舉行的築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牆亮相。它位於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築有14層樓房那麼高。相當一台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並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路。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採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我國在1958年9月2日,開始播送黑白電視,並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柒』 中國電視機的發展歷史
1958年3月17日,是我國復電視發展史制上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晚上,我國電視廣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試播電視節目,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後改為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研製的中國第一台電視接收機實地接收試驗成功。
這台被譽為「華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電子管黑白電視機,如今擺在天津通信廣播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我國在1958年以前還沒有電視廣播,國內不能生產電視機。1957年4月,第二機械工業部第十局把研製電視接收機的任務交給國營天津無線電廠,廠領導立即組織試制小組,黃仕機同志主持設計。當年,試制組多數成員只有20歲上下,他們對電視這門綜合電、磁、聲、光的新技術極其生疏,沒有見過電視機,參考資料也很少,通過對資料、國外樣機、樣件的研究,他們根據當時國內元器件生產能力和工藝加工水平,制定了「電視接收和調頻接收兩用、通道和掃描分開供電、採用國產電子管器件」的電視機設計方案。
我國第一台電視機的試製成功,填補了我國電視機生產的空白,是我國電視機生產史的起點,今天我國已成為世界電視機生產大國。
中國第一台電視機1958年3月由天津無線電廠試製成功。為了紀念這台電視機的誕生,它被命名為「北京」。
『捌』 電視機是誰發明創造的
發明者:貝爾德
1924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了最原始的電視機,用電傳輸了圖像。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准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由於射頻信號在空中傳輸的過程中要混入一些干擾信號並隨著傳輸距離的增大而衰減,電視機從有線或天線(RF-IN)接收到微弱的射頻電視信號後,首先要通過調諧器對它進行解調,經過放大、混頻和檢波,濾掉高頻載波分量,得到PAL、NTSC或SECAM制式的復合全電視信號。
從全電視信號中分離伴音信號和視頻信號。音頻信號經音頻電路處理後送揚聲器輸出。
視頻信號經視頻放大,並把亮度、色度信號分離開,得到YC分量信號。最後,把YC分量信號轉換成YUV、進而轉換成RGB分量信號並送顯象管顯示。
在全電視信號中,由於色度信號佔用了2.6MHz的帶寬,電視機的電子電路在亮度、色度信號分離處理時有的直接截取亮度低端約3MHz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電視機的熒光屏可以達到水平約500線的分解率,實際從天線輸入的電視信號其水平分解率只有約260線。另外,不同頻道的信號強弱不同,最終反映到熒光屏上的圖像分解率也不同。
發明者:約翰·貝爾德
1929年的一天,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圖像時,無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們中間的電
視發明者貝爾德(1888—1946),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貝爾德出生在英國,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
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時間就修好了幾
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
無情的病魔纏住了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
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
「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
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要把設計圖紙變成實物樣機,不是容易的事。一間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雖然疾病折
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著,常常是日以繼夜,連夜戰斗,餓了吃麵包,困了和衣睡一會兒,沒
有錢買實驗器材就以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編織針等代替。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後,貝爾德終於用電信號將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
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
究,並有所成就。
電視機的誕生
上世紀初期,無線電技術廣泛運用於通訊和廣播以後。人們希望有一種能夠傳播「現場實況」的電視機。世界上許多科學家都在著手研究。
1906年,18歲的英國青年貝爾德雄心勃勃,開始研究電視機。貝爾德家境貧寒,沒錢購置研究器材,只得就地取材,把一隻盥洗盆與從舊貨攤覓來的茶葉箱相連,作為實驗的基礎設備。箱子上安放著一台舊馬達,用它來轉動「掃描圓盤」。這掃描圓盤是用馬糞紙做成的,四周戳著一個個小孔,可以把場景分成許多明暗程度不同的小光點發射出去。這樣,一台最原始的、只值幾英鎊的電視機便問世了。
經過18年夜以繼日的努力,他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1924年春天,他把一朵「十字花」發射到3米遠的屏幕上,雖然圖像忽隱忽現、十分不穩定,但是,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套電視發射機和接收器。
接著,他想到應該把圖像發射得遠一點、清晰一點。他把幾百節干電池串聯起來,使電壓達到了兩千伏,這樣,馬達就會轉動得更快,使「掃描」圖像的速度加快,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可是,他在操作時太大意了,不當心左手觸到了一根裸露的電線上。他只覺得渾身一麻,就被彈了出去,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幸虧被人及時發現,對他進行了搶救,貝爾德才大難不死。
第二天,倫敦《每日快報》用「發明家觸電倒地」的大標題報道了他觸電的新聞,也介紹了他不懈努力研究的情況。
在這之後,貝爾德的實驗毫無進展,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更無錢付房租,他只得把設備上的一些零件賣掉,換錢糊口。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探索並在親友的資助下,1925年10月2日,貝爾德的實驗有了突破,他將一個人的圖像發射到了屏幕上,而且十分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眉毛和頭發都清晰可見。一架有實用意義的電視機宣告誕生了。
1941年,貝爾德又研究成功了彩色電視機,可是,當英國廣播公司1946年6月第一次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時,他沒能看到,不久,他便與世長辭了。
貝爾德(1888-1946),電視機的發明者。他的發明成功後,申請在英國開創電視廣播事業,英國廣播公司不願意,後經議會決定才獲准。1936年秋天,英國廣播公司開始在倫敦播放電視節目。
他發明的第一架電視機,現被陳列在英國南肯辛頓科學博物館中。
『玖』 電視機的發展史簡史。
電視機的發展史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鍾。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採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製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於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鍾,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台,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2)電視藝術在英國、美國的發展:教材強調了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建議教師結合教材,適當補充資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並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台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後,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福總統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遊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台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
(3)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建議教師從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時間及表現三方面把握教材。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製、電視轉播、電視節目製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表現:教材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1960年全美電視台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台,約有87%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台電視機,法國3萬台,加拿大2萬,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擁有至少一台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開始試播。當時,全國只有50多台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台32座。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電視的誕生,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現代社會里,沒有電視的生活已不可想像了。各種型號、各種功能的黑白和彩色電視從一條條流水線上源源不斷地流入世界各地的工廠、學校、醫院和家庭,正在奇跡般地迅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形色色的電視,把人們帶進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尼普可夫圓盤
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爾·尼普可夫還在中學時代,就對電器非常感興趣。當時正是有線電技術迅猛發展時期。電燈和有軌電車取代了古老的油燈、蠟燭和馬車,電話已出現並得到了普及,海底電纜聯通了歐洲和美洲,這一切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後來他來到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學。他開始設想能否用電把圖像傳送到遠方呢?他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經過艱苦的努力,他發現,如果把影像分成單個像點,就極有可能把人或景物的影像傳送到遠方。不久,一台叫作「電視望遠鏡」的儀器問世了。這是一種光電機械掃描圓盤,它看上去笨頭笨腦的,但極富獨創性。1884年11月 6日,尼普可夫把他的這項發明申報給柏林皇家專利局。在他的專利申請書的第一頁這樣寫道:「這里所述的儀器能使處於A地的物體,在任何一個B地被看到。」一年後,專利被批准了。
這是世界電視史上的第一個專利。專利中描述了電視工作的三個基本要素:1.把圖像分解成像素,逐個傳輸。2.像素的傳輸逐行進行。3.用畫面傳送運動過程時,許多畫面快速逐一出現,在眼中這個過程融合為一。這是以後所有電視技術發展的基礎原理,甚至今天的電視仍然是按照這些基本原則工作的。
1900年,在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第一次使用了電視這個詞。可是最簡單最原始的機械電視,是在許多年以後才出現的。
貝爾德和機械電視
一個偶然的機會,英國發明家約翰·貝爾德看到了關於尼普可夫圓盤的資料。尼普可夫的天才設想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他立刻意識到,他今後要做的就是發明電視這件事。於是,他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正是對發明電視的執著追求和極大熱情支持著貝爾德,1924年,一台凝聚著貝爾德的心血和汗水的電視機終於問世了。這台電視利用尼普可夫原理,採用兩個尼普可夫圓盤,首次在相距4英尺遠的地方傳送了一個十字剪影畫。
貝爾(1888-1946)英國發明家。1926年製造出機械電視系統。
電視的發明者——貝爾德
1929年的一天,當英國人第一次看到電視圖像時,無不興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們中間的電視發明者貝爾德(1888—1946),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貝爾德出生在英國,從小體弱多病,好多次差一點被病魔奪去生命。然而,身體的脆弱磨煉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大學畢業後,他在電氣公司工作。他對工作一絲不苟,很短時間就修好了幾台幾乎淘汰的機器,深受公司器重。
無情的病魔纏住了他,只好辭職養病。1923年的一天,一個朋友告訴他:「既然馬可尼能夠遠距離發射和接收無線電波,那麼發射圖像也應該是可能的。」這使他受到很大啟發。貝爾德決心要完成「用電傳送圖像」的任務。他將自己僅有的一點財產賣掉,收集了大量資料,並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研製電視機上,最後,完成了電視機的設計工作。
要把設計圖紙變成實物樣機,不是容易的事。一間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雖然疾病折磨著他,但他仍頑強地工作著,常常是日以繼夜,連夜戰斗,餓了吃麵包,困了和衣睡一會兒,沒有錢買實驗器材就以舊茶葉箱、舊帽子盒蓋、編織針等代替。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後,貝爾德終於用電信號將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務。30年代以後,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並有所成就。
經過不斷地改進設備提高技術,貝爾德的電視效果越來越好,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後來「貝爾德電視發展公司」成立了。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貝爾德電視的傳送距離有了較大的改進,電視屏幕上也首次出現了色彩。貝爾德本人則被後來的英國人尊稱為電視之父。
幾乎就在同時,德國科學家卡羅魯斯也在電視研製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42年,卡羅魯斯小組(包括兩名科學家,一名機械師和一名木工),造出一台設備。這台設備用兩個直徑為 1米的尼普可夫圓盤作為發射和接收信號的兩端,每個圓盤上有48個1.5毫米的小孔,能夠掃描 48行,用一個同步馬達把兩個圓盤連接起來,每秒鍾同步轉動10幅畫面,圖像投射到另一台接收機上。他們稱這台機器為大電視。這台大電視的效果比貝爾德的電視要清晰許多。但是,他們從未進行過公開表演,因而他們的發明鮮為人知。不同國度的科學家幾乎同時做出了類似發明,這充分說明了機械電視的發明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是人類在自然界面前擁有創造力的一個見證。
1928年,「第五屆德國廣播博覽會」在柏林隆重開幕了。在這盛況空前的展示會中,最引人注目的新發明——電視機第一次作為公開產品展出了。從此,人們的生活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然而,不能否認,有線的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簡直無法再現精細的畫面。因為只有幾分之一的光線能透過尼普可夫圓盤的孔洞,為得到理想的光線,就必須增大孔洞,那樣,畫面將十分粗糙。要想提高圖像細部的清晰度,必須增加孔洞數目,但是,孔洞變小,能透過來的光線也微乎其微,圖像也必將模糊不清。機械電視的這一致命弱點困擾著人們。人們試圖尋找一種能同時提高電視的靈敏度和清晰度的新方法。於是電子電視應運而生。
電子電視
1897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布勞恩發明了一種帶熒光屏的陰極射線管。當電子束撞擊時,熒光屏上會發出亮光。當時布勞恩的助手曾提出用這種管子做電視的接收管,固執的布勞恩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1906年德國製造的第一台電子電視圖像接受機。
1906年,布勞恩的兩位執著的助手真的用這種陰極射線管製造了一台畫面接收機,進行圖像重現。不過,他們的這種裝置重現的是靜止畫面,應該算是傳真系統而不是電視系統。1907年,俄國著名的發明家羅辛也曾嘗試把布勞恩管應用在電視中。他提出一種用尼普可夫圓盤進行遠距離掃描,用陰極射線管進行接收的遠距離電視系統。特別值得指出的是,英國電氣工程師坎貝爾·溫斯頓,在1911年就任倫敦學會主席的就職演說中,曾提出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設想,他提出了一種現在所謂的攝像管的改進裝置。他甚至在一次的講演中幾乎完美無缺地描述了今天的電視技術。可是在當時,由於缺乏放大器,以及存在其它一些技術限制,這個完美的設想沒有實現。
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雷金,開辟了電子電視的時代。茲沃雷金曾經是俄國聖彼德堡技術研所的電氣工程師。早在1912年,他就開始研究電子攝像技術。1919年茲沃雷金遷居美國,進入威斯汀豪森電氣公司工作。他仍然不懈地進行電子電視的研究。1924年茲沃雷金的研究成果——電子電視模型出現。
茲沃雷金(1889-1982)美國發明家。1923年發明電子電視攝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電視顯像管。
茲沃雷金稱模型的關鍵部位為光電攝像管,即電視攝像機。遺憾的是,由於圖像暗淡,幾乎同陰影差不多。1929年矢志不渝的茲沃雷金又推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模型,結果仍然不很理想。美國的 ARC公司最終投資了 5千萬美元,1931年茲沃雷金終於製造出了令人比較滿意的攝像機顯像管。同年,進行了一項對一個完整的光電攝像管系統的實地試驗。在這次實驗中,一個由240條掃描線組成的圖像被傳送給4英里以外的一架電視機,再用鏡子把 9英寸顯像管的圖像反射到電視機前,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
隨著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成為真正的信息傳播媒介。 1936年電視業獲得了重大發展。這一年的11月 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這台完全用電子電視系統播放的節目,場面壯觀,氣勢宏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同年在柏林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一共使用了 4台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佐爾金發明的全電子攝像機。這台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 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這4台攝像機的圖像信號通過電纜傳送到帝國郵政中心的演播室,在那裡圖像信號經過混合後,通過電視塔被發射出去。柏林奧運會期間,每天用電視播出長達 8小時的比賽實況,共有16萬多人通過電視觀看了奧運會的比賽。那時許多人擠在小小的電視屏幕前,興奮地觀看一場場激動人心的比賽的動人情景,使人們更加確信:電視業是一項大有前途的事業,電視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員。
到了1939年,英國大約有 2萬個家庭擁有電視機,美國無線電公司的電視也在紐約世博覽會上首次露面,開始了第一次固定的電視節目演播,吸引了成千上萬個好奇的觀眾。二戰的爆發使得剛剛發展起來的電視事業幾乎停滯了10年。戰爭結束以後,電視工業又蓬勃發展起來,電視也迅速流行起來。1946年,英國廣播公司恢復了固定電視節目,美國政府也解除了禁止製造新電視的禁令。一時間,電視工業猶如插上了翅膀,飛速發展起來。在美國,從1949年到1951年,短短三年來,不僅電視節目已在全國普遍播出,電視機的數目也從1百萬台躍升為1千多萬台,成立了數百家電視台。一些幽默劇、輕歌舞、卡通片、娛樂節目和好萊塢電影常常在電視中播出。千變萬化的電視節目的出現,在公眾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在不長的時間里,公眾就拋棄了其它的娛樂方式,閉門不出,如醉如痴地坐在起居室的電視機前,同小小的熒屏中展示的一切同悲共喜。電視愈來愈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了。
1946年美國第一次播出黑白電視。圖為50年代電視節目錄制現場。
電視家族的主要成員
自從全電子電視出現以來,電視家族迅速興旺發達起來。電視機的數量急劇增長,電視機的形狀變得五花八門,電視機的功能也越來越全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令人目眩的新型電視機正以鋪天蓋地之勢源源不斷地湧向人們的生活中。在這電視機的洪流中,電子錄像、衛星傳播,以及各種新媒體更是倍受人們的青睞。
電子錄像——金斯伯格和安德遜1956年設計製作的Modoll VRllo錄像機的問世,使電技術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以前,人們製作電視節目一般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電視膠片把節目拍攝下來,沖印,再通過電子掃描播出。採用這種方法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無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實況轉播。另外一種是用攝像機直接把信號播出去。這雖然滿足了那些希望目睹現場情景的觀眾的需要,但是它不能記錄和重放,失去了作為資料的歷史價值。可見,以往的製作方法都有一種無法克服的缺憾。錄像機的出現完全改變了這種狀況。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絲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在紐約製作的節目帶到世界各地播放,讓人們同享歡樂。
1972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種3/4英寸的盒式磁帶,從根本上改變了電視節目的制方法。這種盒帶看起來普普通通,非常小巧,它卻是世界上第一個專業彩色錄像放映系統。時至今日,錄像技術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黑白、彩色、提式、盒式、各種型號和功能的錄像機爭奇斗艷,畫面、聲音、清晰度也越來越好。
衛星傳播——1960年8月12日,在熊熊的烈焰中,又一枚火箭騰空而起,將一顆用於通信的衛星送入了廣袤的太空。盡管這顆衛星只是一個巨大的金屬球,只能用於反射無線電信號,但是,它開創了衛星通訊的先河。隨著「信使者」及「電星」 1號衛星成功升入太空,進入地球軌道,衛星通訊進入實用階段。
隨著通信衛星的出現,電視的傳播速度更快了。通過實況轉播,各種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和重大科技信息,轉眼之間傳遍整個世界,電視傳播的范圍更廣大。1982年有140 多個國家的百餘億人次在電視中看到了世界盃足球賽的比賽實況,觀看人數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電視傳播的地域界限縮小了。從1965年到1980年,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共發射了 5顆國際通信衛星,完全實現了全球通信。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通信衛星加強了人們的社會交往和相互了解。在高懸於太空中的通信衛星的照耀下,地球彷彿變小了,「全球村」時代來臨了。
新媒介——家庭錄像、電纜電視、衛星直播電視、多功能電視等新媒介的出現,帶來了電視發展的一個新的潮流——由公共媒介向家庭媒介轉變。
自從1/2帶寬的家用錄像機於1975年首批投放市場以後,家用錄像事業以不可阻擋之勢發展起來。有了錄像機,人們可以更自由地隨時隨地觀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而不再受制於電視台的時間表。人們有事外出而看不到想看的節目時,可以利用錄像機的定時裝置把它錄下來供人們欣賞。錄像機也可用來存貯資料和指導學習。當人們有興趣時,還可以用家用攝像機拍下自己外出旅遊、生日宴會和家庭節日聚會的情景,留作未來的回憶。
人們總希望能在電視中輕易地看到自己所喜愛的節目,有選擇地收看某些節目。迎合這種心理,有線電視應運而生。有線電視一反過去電視節目大眾化的作法,實行窄播傳遞,提供專門的娛樂節目頻道、兒童節目頻道、體育和新聞節目頻道等滿足部分觀眾的需要。
今天,電纜電視十分發達。到1980年,美國已有近 1萬個電纜電視系統,電纜電視用戶近5百萬戶,占家庭總數的52%。有線電視正在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無線電視的強大競爭對手。
衛星直播電視——1983年11月 5日,美國USCI公司首次開始衛星直播。以前的衛星傳播,要經過地面的接收,再把信號通過無線電或電纜傳送出去。衛星直播電視與此不同,只要在同戶家中裝備一個直徑1米左右的小型拋物面天線和一個調諧器(用來對信號進行解碼),就可以直接接收衛星的下行信號。這對偏遠地區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多功能電視——自從1949年第 1台蔭罩式彩電問世以來,短短幾十年,電視獲得了驚人的發展。從電子管電視、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伴隨著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電視正在向智能化、多功能和多用途化邁進。
如今的電視不僅用於收看電視節目,同時又可以是家用計算機、電子游戲機並可以預制錄像帶。人們不僅利用電視消息,而且可以通過衛星和電視進行遙感式診病,使用家用電視控制家裡的電器,進行電視報警、購物、記錄、學習等等。此外,立體聲電視、超大屏幕電視、高清晰度電視、激光視盤、家庭資料庫等也不斷地發展起來。也就是說,現代電視已經從一種公共媒介的收看工具,變成了包含眾多信息系統的家庭視頻系統中心。
1954年彩色電視試播成功。圖為現代電視導播控制中心。
電視的發明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它不但使人們的休閑時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更重要的是它加大了信息傳播空度和信息量,使世界開始變小。如今,電視已成為普及率最高的家用電器之一,而電視新聞、電視娛樂、電視廣告、電視教育等已形成了巨大的產業。電視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視覺革命。
『拾』 關於電視發明的歷史
第二次科技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