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造紙術最早是哪個朝代的誰發明的
造紙術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見之古籍記載,《後漢書·蔡倫傳》中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筒;其用縑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遂尊他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 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據史書記載:漢和帝曾到緱氏巡視過,有可能是參觀這里的造紙作坊)和紙庄(現分前紙庄和後紙庄,位於洛陽漢魏故城東約2000米,面臨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作坊所在地。這兩個地方,附近有造紙需要的優越的地理環境,有比較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楮林等)。
近年來,在其附近的漢代墓葬中,發現有數百塊形狀各異的空心磚磚的規格為長140—169公分,寬52—70公分,厚14—17公分),既有不同的磚孔,又有不同的榫口,如同現代建築的預制構件,象是按一定程序裝配的。漢代造紙的焙乾體是什麼樣式,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焙紙先以磚砌成夾巷。用磚蓋夾巷,火薪從頭穴燒發熱,濕紙逐張貼上焙乾,揭起成帙」相對照,這些特製的大型空心磚很可能是漢代用於修築紙焙乾體的原材料。在這些出土的大型空心磚的磚面上,繪制有很多楮樹、木芙蓉、扶桑的圖案,這些樹皮都是造紙原料,很可能反映了當時造紙的現實。如果我們按照空心磚孔、榫口、傳熱程序來研究恢復造紙所用的焙乾體,將會使研究漢代造紙工藝取得新的突破。
⑵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王朝網路
目前很難確定中國的造紙術具體出現時間,我們多以東漢年間蔡倫改進的蔡侯回紙為教材的原因是這樣的:答
西漢早於東漢,時間為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據《羅布淖爾考古記》記載,我國於1933年由黃文弼在新疆發掘出西漢(公元前1世紀左右)麻紙,但因戰火導致此證毀失。
1957年出土灞橋西漢古紙,簡稱灞橋紙。此紙經由驗證,初步肯定是由西漢無名勞動者製作,蔡倫僅僅是改進。這一結果,在1978年扶風出土了中顏紙後得到了再次肯定。
但是事情並未結束,在1975年於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的戰國至秦墓中,發現有大量保存相對完好的竹簡。其中的《日書》,在1990年由美國加州大學的Donald Harper博士發現,有關「詰」字的章句中,有一個紙字。(下為圖文)
上述這些,就是目前我國關於紙的情況,也正因為無法肯定睡虎地秦簡中的這個紙字,所以無法斷定中國的紙,具體是從哪一朝代出現的。
⑶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歷次出土紙的年代都經考古學家用科學方法斷定,且有正式發掘簡報公布,在歷史、考古界基本已形成共識。化驗工作除我們外,還有國內外其他專家多次重復進行,結論基本一致。中國造紙起於公元前2世紀西漢之說在中外學術界已獲得廣泛承認。雖然仍有少數人堅持蔡倫發明紙的舊說,也改變不了歷史本貌。以事實糾正書本誤導,將造紙起源上溯至西漢是件好事,說明中國這項發明源遠流長。蔡倫雖不再是發明者,但其歷史地位並不會因此化為烏有。他的歷史貢獻在於總結了西漢以來前輩造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大批優質麻紙獻於朝廷,利用官方力量使之改進與推廣。他倡導研製楮皮紙,完成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這應算是一項發明。皮紙的製成擴充了原料來源,推動了造紙術發展。總之,蔡倫是承前啟後的造紙技術革新家。
但具體是誰發明的,考古學家尚未發現。
其淵源: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⑷ 造紙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造紙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1800多年前,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總結西漢(西漢武帝時期)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利用樹皮、碎布、麻頭、舊漁網等原料,經過精工細作,制出優質紙張,於公元105年獻給東漢和帝,受到高度贊揚,從此造紙術得到推廣。蔡倫造紙術之所以能夠發揚光大,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採用了多種植物原料,解決了造紙原料資源不足的問題。破布(當時是麻布)、麻頭和破漁網等廢棄物資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來源,又降低了紙的成本。尤其是用樹皮做原料,更是重大的創造,可以說開創了近代木漿紙的先河,為造紙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其次,工藝上有比較大的進步。多種原料的利用,對工藝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造紙技術的改革。由於史書缺乏具體的記載,對當時的實際操作難以詳細了解。今天,手工造紙已經基本上被機器造紙所代替,但是造紙的原理和基本的生產工藝並沒有什麼根本的變化。
最後,造紙從此成為獨立的行業。以前,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技術上的改進也很受局限。新原料的開辟和新技術的採用,使造紙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這是造紙發展史上意義重大的轉折點。
後來,我國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五大洲,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⑸ 造紙術發明於哪個時期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厘米,寬2.6厘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具體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了。
⑹ 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在東漢時抄期發明的。
人們一直認為造紙術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
(6)造紙術是哪個朝代發明的擴展閱讀:
磨木紙漿(Groundwood Pulp) 利用機械碾磨力以取得木材纖維,又稱為機械紙漿(mechanical pulp),主要可再分為一般機械漿、精製機械漿、熱磨機械漿等。
化學紙漿(Chemical Pulp) 利用化學法將纖維與木質素分開以取得木材纖維,主要可再分為蘇打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紙漿(Semichemical Pulp) 結合機械法與化學法之制漿方式,可再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蘇打漿、化學機械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