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戲曲創造八

戲曲創造八

發布時間:2020-12-12 14:40:42

❶ 中國著名戲曲有哪些

中國著名戲曲有:

《貴妃醉酒》《狀元媒》《三打祝家莊》《紅鬃烈馬》《是老安劉》《宇宙鋒》《西廂記》《紅娘》《謝瑤環》《白蛇傳》《四郎探母》《清官冊》《霸王別姬》《群英會》《羅成叫關》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鎖麟囊》、《大保國》、《貴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鍘美案》等等等

戲曲劇種:

中國戲曲劇種種類繁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各民族地區地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

一、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 )、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22])、黃梅戲、評劇、豫劇。 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十種,覆蓋教育、旅遊、戲曲、電影、網路、民俗、文化、電視、國學、藝術、漫畫等各領域。

2、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採用如此表述的書籍出版物有數種,即:1997年出版的《文化娛樂通》(郭沫勤主編)、2003年出版的 《戲劇影視文藝學》(劉曄原著)等。

3、而2008年在北京市出版的《黃梅戲》(中國文聯出版社)(金芝,楊慶生著)則特意用了「並稱」一詞。

二、全國聲腔劇種

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南京白局、高淳陽腔目連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北地方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

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

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

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崇陽提琴戲、通城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1)戲曲創造八擴展閱讀

譜色分類:

一般情況下,臉譜的腦門和兩頰部位的顏色構成臉譜的主色,譜色分類就是按照臉譜的主色來分類。

1、譜色有相對固定的象徵意義和特殊寓意,表現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徵。這是在長期的戲曲演出中,觀演之間互動對話、約定俗成的結果。

2、紅臉:表示忠勇耿直,有血性的勇烈人物。如關羽、趙匡胤、姜維等。但也有例外,如《法門寺》中反面人物劉瑾就勾紅臉,這里有諷刺之意,使人一看便知是個擅權的太監。

3、粉紅臉:表示年邁氣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如廉頗、袁紹等。

4、紫臉:表示剛毅威武、穩重沉著的人物。如常遇春、樊噲等。

5、黃臉:表示武將驍勇善戰、殘暴,如典韋、宇文成都等。表示文士內有心計,如姬僚等。

6、藍臉:表示剛直勇猛、桀驁不馴的人物。如竇爾墩、夏侯惇等。

7、綠臉:表示俠骨義腸、性格暴躁的人物。如程咬金、青面虎等。

8、黑臉:表示忠耿正直、鐵面無私,或粗率莽撞的人物。如包拯、張飛、夏侯淵等。

9、白臉:又分水白臉和油白臉。水白臉表示陰險奸詐、善用心計。如曹操、趙高、嚴嵩等。白臉多用於反面人物,但也有例外,如魯智深、楊延德(楊五郎)等。

10、瓦灰色臉:表示老年梟雄。

11、金銀臉:一般用於神、佛、鬼怪,象徵虛幻之感。如二郎神、金翅鳥等。也用於一些英勇無敵的將帥或番邦將帥。如李元霸、金兀術等。

❷ 戲曲的由來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❸ 中國的八大戲曲劇種有那些

中國的民族戲曲歷史悠久,劇種種類繁多,有據可考的就有近三百個劇種,「中華之聲——2006年名家名曲廣東演唱會」主要選了以下八大劇種——

1、評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

2、京劇: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改稱京劇。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

3、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4、越劇: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後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

6、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昆劇: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參見

❹ 戲曲角色創造的思維特徵是什麼 請舉例說明。。。

我講一下,戲曲角色創造的思維特徵共有兩點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貌離神合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是對戲曲舞台人物形象的總體研究。貌離神合是對戲曲舞台人物形象進行總體研究之後的理論概括。
貌離神合,阿甲先生解釋為程式的間離性與傳神的幻覺感相融合的審美特徵。

第一節 貌 離

「貌離」指戲曲的一切表演如唱、念、做、打都是程式的,用程式間離,與生活拉開距離,產生變形美、距離美。
「離」指程式的間離性。戲曲程式的間離性體現在舞台形象的各個方面,如人物造型、人物的聲音、人物動作、人物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等方面。

一、造型的間離

生、旦、凈、丑的扮相都是間離的,如花臉、小花臉的臉譜,即使是生、旦的俊扮與生活也有距離。造型有真、善、美三條標准。「真」指有生活的依據,如《艷陽
樓》中高登的臉譜畫黑眼窩說明酒色過度。「善」指道德的評價,褒貶批評在造型上表現出來,如包公的黑臉代表鐵面無私,關羽的紅臉代表忠,曹操的白臉代表
奸,前面兩者屬於真臉的誇張,後者屬於假臉的掩蓋。「美」指強調藝術的表現,如張飛的笑臉、項羽的哭臉,鍾馗用扎判表現其是畸形人,但外形仍是美的。
人物服飾造型原則是「三個不講究,八個講究」,即不講究朝代、季節、地域的不同,講究男女有別,老少有別,貧富有別,貴賤有別,番(少數民族)漢有別,褒貶有別,情景有別(如犯人戴刑具,出征的主帥斜蟒等)。

二、聲音的間離

戲曲的唱、念都是音樂化、韻律化的,與生活產生很大變化,尤其是哭、笑,也都是程式化的,與生活拉開了距離。

三、動作的間離

動作包括靜態的亮相和動態的身段。靜態亮相追求雕塑感,動態身段追求線條感。
戲曲是線性藝術,如服裝不追求表現體型,耍水袖、甩發、髯口和翎子都追求線條美,類似書法;還有龍套的調度,音樂的單旋律都是線性的。戲曲動作、舞台調度強調太極圖式的弧線。
戲曲強調「圓」,即圓、曲、擰、傾的弧線美,都來自於太極圖。來源於幾何學的西方藝術則追求直線美,如芭蕾舞強調開、綳、直、長,與戲曲不同。

四、時間的間離

在時間觀念上,話劇同生活里的時間概念、時間長度基本一致。戲曲可以超脫,不受現實時間長度的約束,可謂自由時態。
一種是縮短,如《文昭關》從入夜到天明,只用在台上唱幾段,並配合更鼓即可表現;
另一種是延長,如山西梆子《掛畫》中,掛畫的過程在生活里最多幾分鍾,台上卻用幾十分鍾來表現。再如《挑華車》中,高寵打敗敵人後並不追趕,而是用耍「大
槍花下場」表現他在勝利的一剎那內心的喜悅和驕傲,槍花是心花的外化。京劇《坐樓殺惜》中卻在幾分鍾之內表現一夜時間的流逝;京劇《伐子都》卻把一瞬間的
自然時間放大到幾十分鍾來表現。
還有時間的變形,如《三岔口》,台上燈光明亮,卻表現兩人在黑夜中摸黑對打。

五、空間的間離

戲曲舞台「布景」在演員身上,是表演中出布景。
演員與舞檯布景的關系表現為「人在景在」、「人走景無」、「景隨人移」。
戲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是一種中性裝置,必須跟人物結合才表現具體的空間。而且它很靈活,用椅子表現座位、牢門或窯門,用桌子表現床、房或山等。「圓場」則化方為圓,巧妙地把有限的直線運動變成無限的弧線運動。
空間的間離在戲曲里有很多種:
相對固定空間,如《群英會》中周瑜在大帳接待蔣干;
流動空間,如《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越劇《十八里相送》,崑曲《林沖夜奔》和川劇《秋江》
多重空間,如《坐樓殺惜》中在同一平面上表現樓上、樓下兩個表演區;
心理空間,如《徐九經陞官記》中台上出現代表徐九經「良心」和「私心」的兩個幻影(由兩個演員分別扮演)與徐九經的「三人舞」,外
化了徐九經內心的激烈斗爭。

第二節 「貌離」與「神合」的關系

一、「神合」即傳神的幻覺感

這種幻覺感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觀眾的心目中,是觀眾腦子里主觀想像的、富於詩情畫意的「意象」。
「神合」是人物內在的真實在舞台上的展現。即與生活相合。
戲曲觀眾獲得的藝術真實是人物內在的真實。之所以說是人物內在的真實,那是源於我們的舞台藝術真實觀:從中國美學自己特殊的藝術真實論來說,「妙」是最高的真實。演員把一個人物演活了,觀眾覺得「妙」。
觀眾的「妙得」,即看到一個人物形象,得到真實的感受,這種審美的真實是在觀眾腦子里主觀想像的人物內在的真實,是觀眾獲得的審美意象的魅力所在。
所謂觀眾獲得的審美意象,即觀眾的「意」與舞台上的「象」的統一。(從演員創造角色的角度來說,是演員的「意」與文本的「象」的統一。)
「意」與「象」的統一就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是情與景的交融。
先解釋一下「象」,所謂「象」,西方藝術家喜歡稱之為「形式」,中國古代藝術家則常常稱之為「物色」或「景色」。「象」不等於「物」(物質實在)。一座山,它作為「物」,相對來說是不變的,但是在不同時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卻在變化。
中國古人說「橫看成嶺側成峰」,又說「暖雲、苦海」。西藏的那木錯湖猶如一個賢惠的妻子,而湖岸的念青唐古拉山是她的丈夫。
「象」的呈現離不開「意向性」。「意向性」是現象學的常用語。簡單地說,它表示意識對對象的構成性能力——需要培養才能養成的藝術能力,也就是「意」。二者的統一就是「意象」。藝術品是「意象」的物化。演員塑造的角色就是「意象」。
「意象」是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中國古典美學認為,「情」、「景」的統一乃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並強調:「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
由此看來,所謂「神合」,所謂「傳神的幻覺感」其所指的內容就是審美意象的魅力,是由演員創造的、付諸於觀眾審美並在傳達人物內在神韻上相合的審美目標的實現。
「貌離神合」是對戲曲審美意象特徵的概括。
從這個意義上講,「神合」是戲劇藝術塑造人物形象的共同追求,因此並非我們的主要話題,我們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神合」與「貌離」的關繫上。

二、「貌離」是手段「神合」是目的

戲曲角色創造的審美特徵是「貌離神合」,以「貌離」的途徑達到「神合」的目的,這是戲曲角色創造的美學追求。
話劇則是貌合神合,模仿生活,盡量跟生活一樣,不讓觀眾感覺出有距離,通過近似生活的模仿的表演達到「神合」的目的。話劇與戲曲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手段不同,途徑不同,目的是相同的,可謂殊途同歸。
戲曲與寫實話劇這種差異的根源是這樣的:
西方藝術來源於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對藝術下的定義:藝術就是對生活的模仿。提倡藝術模仿論,追求模仿生活,強調與生活的一致性,重客觀,即客觀事物的再現,這是一種再現性藝術。正如油畫要寫生,注重光感、質感一樣。
戲曲審美特徵來源於中國民族藝術的審美追求。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則提倡「物感論」,強調主觀抒情,認為藝術是抒發創造者主觀感情的,不是客觀事物原貌的再現。
如鄭板橋畫墨竹;「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於物也。」(《樂記》);「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貴在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追求「不似之似」,形不似而神似。而始終把藝術與生活完全一致看作是低級的,認為「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蘇軾)
中國傳統審美的「神似說」,決定了中國戲曲表演追求的「貌離神合」。
而「貌離神合」的關鍵不在「神合」——角色創造的目的,在於「貌離」——角色創造的手段。

三、通過「貌離」的手段達到「神合」目的的內在規律

戲曲角色創造為什麼能夠通過「貌離」的手段達到「神合」目的?
竅門就在於戲曲演員是「以遠離生活之法去表現生活的」(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125)。這種藝術方法就是「寫意」,他們就是用這種方法實現了使人物「
思想感情形象化」(焦菊隱)這一創作目的的。
這就是戲曲意象創造的規律。
這一規律實現了戲曲角色創造中真善美的高度統一。

❺ 戲曲從什麼年代開始

1、中國戲曲的孕育與形成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卧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朴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朴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二字,取自其撐奩娌淮??藪?黃鏀之特色。其劇本文學曲詞典雅,體制龐大,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為戲曲文學絕盛之時。表演上則日趨成熟,多用崑曲演唱。

5、明代四大聲腔

所謂明代四大聲腔是對中國明代南曲系統的浙江海鹽腔、浙江餘姚腔、江西弋陽腔和江蘇崑山腔的合稱。明代戲曲,在音樂上出現明顯的地方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地方聲腔的崛起。對後世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後兩種,即弋陽腔和崑山腔,前者發展為全國影響廣泛的高腔系統;後者發展成典雅細膩的崑曲。

6、中國戲曲的轉型期──清代地方戲的興起

自清代前期起,戲曲舞台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先是崑曲、高腔摺子戲的盛行,後是地方戲的興起。從此,戲曲舞台不再是傳奇戲的天下,崑曲與高腔有了來自民間的競爭者。戲曲的表演場所也由廳堂氍毹變為了茶肆歌台。

7、徽班進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為慶祝乾隆的八十壽辰,撊?鞌徽班進京獻藝,帶來了與崑曲皆然不同的一種地方曲調棗徽調,給京城觀眾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後,撍南朧、摯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繼進京。徽調以其通俗質朴之氣贏得了京城觀眾的歡迎,從此在京城紮下了根。

8、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京劇形成

繼徽班進京之後,湖北漢調藝人也於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進京與徽班藝人同台獻藝,他們同徽調藝人一樣唱皮黃腔,只是更具湖北風格。徽、漢皮黃在京城和流,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終於在1840年前後,形成一種獨具北方特色的皮黃腔棗京劇。

9、京劇的第一個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緒年間

京劇形成後不久,即迎來了它的第一個繁盛期,時間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出現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並在此時引起了宮廷官方的喜愛。宮內優厚的物質條件促進了它藝術上的成熟。

10、京劇的第二個鼎盛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

20世紀初撔攣幕?碩瘮所帶來的新思潮極大地促進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繁盛期。這一時期京劇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優秀京劇演員的層出不窮上。而且,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流派產生最多的時期,旦行的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撍拇竺???;生行的余(叔岩)派、馬(連良)派、麒(麟童)派;凈行的金(少山)派、郝(壽辰)派、侯(喜瑞)派、醜行的蕭(長華)派等。每個流派的創始者擁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劇目,所以這個時期也是京劇文學的繁榮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

11、京劇的第三個鼎盛期──20世紀50年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全國處處呈現出萬象更新之貌。京劇也因此迎來它藝術上的春天。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到1959年前後,它的藝術生命又到了第三個頂峰。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演員陣容的強大,梯隊的完整為標志的。《白蛇傳》、《將相和》、《穆桂英掛帥》、《野豬林》等優秀劇目的出台,也將京劇文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峰。

12、新興地方戲的產生──越劇、評劇、黃梅戲等

20世紀初,一批新興地方戲開始在各地戲曲舞台上出現,包括越劇、評劇、黃梅戲等。它們均由民間小戲發展而來,具有極為濃郁的民間鄉土氣息,進入城市後,它們吸收京劇、梆子等老劇種的藝術營養,表演上得以成熟。

13、毛澤東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951年,中國戲曲研究院成立。毛澤東為其題詞摪倩ㄆ敕牛?瞥魯魴聰,以後便成為戲曲發展的指導性方針。即要求戲曲藝術既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又要求各個劇種在自由競賽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4、京劇現代戲匯演舉行

1964年,北京舉行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共推出35個劇目,其中著名的有《紅燈記》、《蘆盪火種》、《奇襲白虎團》、《智取威虎山》、《黛諾》、《六號門》、《紅嫂》等。這是京劇編演現代戲的一次成果展示。

15、戲劇梅花獎設立

為表彰戲劇優秀演員而設立的獎項,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1983年設立,每年評選一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全國性戲劇演員評獎活動。

16、第一屆中國京劇節在天津舉行

1995年11月在天津舉行了第一屆中國京劇節,設立金、銀、銅三類獎項,推出一批優秀京劇劇目。其中獲獎的劇目有《曹操與楊修》、《狸貓換太子》、《岳雲》、《西施歸越》等。

17、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

1998年12月第二屆中國京劇節在北京舉行。此次京劇節也推出一批優秀的京劇新創劇目,如《駱駝祥子》、《貞觀盛世》、《風雨同仁堂》、《大腳皇後》、《千古一人》等。其中的《駱駝祥子》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是眾多劇目中的佼佼者。

18、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

1999年8月15日至10月15日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優秀劇目獻禮演出在北京舉行。此次活動旨在推出一系列優秀的新創劇目(話劇、戲曲、舞劇、音樂劇等),以此繁榮全國的戲劇創作。此次活動涌現出來的戲曲優秀劇目有黃梅戲《徽州女人》、川劇《金子》、京劇《寶蓮燈》、《貞觀盛世》、淮劇《金龍與蜉蝣》、《西夢霸王》等。

❻ 五大戲曲的興衰時期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發展、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 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 集成時期--清初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近代 萌芽時期--先秦至唐代戲曲理論的發展是與戲曲藝術本身的發展過程相表裡的,先 秦至唐代是古代戲曲的萌芽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組成戲曲的各種藝術因素在自身發展的 同時,又相互融合,逐步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同樣,在這一時期里,藝術評論家 們對各種戲曲藝術因素的記載與評論,便是古典戲曲理論的萌芽,對後世戲曲理論的形式 具有一定的影響。 雛形時期--宋金時期在宋金時期,各種表演藝術經過發展融合後,形成了中國古代 戲曲的雛形,即宋雜劇和金院本。伴隨著雜劇和院本這一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藝術評論 家們也對它們的淵源、形式原因、藝術特徵及發展情況等加以了探討與論述,這些論述, 便構成了古典理論的雛形。 成熟時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國古代戲曲正式形成後的第一個黃金時期,無論是 南戲還是北曲雜劇,都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戲曲作家與作品。同時,在民間,戲曲演出 活動十分活躍。戲曲的正式形成與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奠定了基礎。 發展時期--明代嘉隆年間古代戲曲經過明初的沉寂後,到了明代嘉靖、隆慶年間, 又趨於活躍,而這也使得元代開始成熟的戲曲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不僅戲曲論著的數量增 多,而且理論成分大為增強。 繁榮時期--明代萬曆年間明代萬曆年間是古代戲曲史上繼元代雜劇繁榮以後的又一 個黃金時期。戲曲創作與戲曲演出的繁榮,也促進了戲曲理論的發展與繁榮。在這一時期 里,出現了一大批戲曲論著,而且曲論家們的思想活躍,就某些戲曲創作中的問題了 討論。同時,曲論家們的研究范圍比前人有了較大的開拓。在這一時期里,出現了戲曲理 論史上第一部較系統完善專著--《曲律》。 集成時期--清初古典戲曲論經過成熟、發展、繁榮、深入等發展階段後,到清代初 年已積累了豐厚的理論與材料。清初曲論家們便對前人的理論作了全面在總結與完善如這 一時期所產生的李漁的《閑情偶寄》與金聖嘆的《西廂記》評點,皆具有系統、精深的特 征。 轉折時期--清代中葉清代中葉,隨著整個曲壇上所出現的兩轉移,即由劇本創作為 中心轉移到以舞台表演為中心、由雅部為中心轉移到花部為中心,戲曲理論也隨之出現了 重大的轉折。一是舞台表演問題成為這一時期戲曲理論家們研究的重點,出現了一大批戲 曲表演論著。二是出現了眾多的有關花部的論著。 終結時期--近代近代是新舊文化交替的時代,同樣,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中,也 體現出這一特點,一方面是對傳統戲曲理論加以總結,另一方面是開創和建立新的戲曲理 論與研究方法。

❼ 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熱點導讀】:理解人物和體現人物 論中國現代幽默喜劇的英雄化 「反思十七年」與中國戲劇的當代 更多精品源自 3 e d u 教案 摘要:本論文就,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實踐感悟,分不同的方面進行一定的理論概括與總結,提出了戲曲導演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工作方法。 關鍵詞:戲曲導演;指導演員;角色創造 戲曲它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是以演員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藝術形式。作為這個創作集體的組織者、指揮者——導演來說,除了了解自身藝術的基本特性即: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節奏性的藝術,二度創作的藝術,組織舞台行動的藝術,去履行導演藝術的職能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工作環節,那就是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阿甲先生對戲曲導演的工作職能作過這樣的定位:「戲曲導演要幫助演員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幫助他們認識戲曲藝術的基本特點,並善於運用這些特點以創造典型的藝術形象。這是戲曲導演很重要的工作。」因此,探討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是很有意義且必要的。 一、導演和表演的關系 「導演一詞是從西方戲劇移植過來的。雖然在戲曲發展道路中有無數先輩們在實際地從事「導演」的工作,但傳統戲曲藝術並沒有確切關於「導演」一職的專業稱謂。很顯然,戲曲導演的出現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那麼,如何理解和認識「戲曲導演」在我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呢?馬克思說:「任何事物都不能從名詞概念出發,只能從歷史的客觀實際出發」。表面上,我國戲曲在孕育之期是沒有專職導演的,「導演」工作是由文人或其他藝人兼行其職能的,有句俗話為演優則導。「導演藝術」是創造戲劇舞台演出的藝術。凡有戲劇性舞台演出的地方,就應有「導演藝術」。 戲曲導演藝術的價值體現,應該說主要是通過戲曲表演藝術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現而得以最終體現的。可以說,表演和導演本身就是一對難以分割的孿生兄弟。導演的「導」和演員的「演」,都是建立在遵循戲曲藝術自身的美學原則與創作規律的基礎之上的。一部戲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最後的演出呈現,而演出呈現的主體就是演員的表演。可以說,演員的完美呈現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導演的工作之上的。「幫助演員去認識戲曲表演中的「體驗」性質,為創造角色服務,是戲曲導演的重要任務」。 (一)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戲曲是誇張的藝術,屬於表現型藝術,戲曲是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的舞台藝術。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則是戲曲表演藝術賴以進行人物創造的最基礎的外部技術手段,其中包含了誇張、凝煉、美化、傳神、虛擬、等程式特徵。有人說戲曲的程式困縛了戲曲的表演,取消了程式才自由。阿甲先生說過:「沒有程式就沒有中國的戲曲;沒有體驗,固有的程式就不能突破和發展。」可以說程式是戲曲區別於其它的藝術形式最主要的特徵。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先生在生活中通過用心觀察老鷹展翅形態,是仿其形而提之神,創造出獨具特色「鷹展翅」的蓋派身段。 如樣板戲《紅燈記》,李玉和被鳩山抓進了地獄般的牢房,逼他交出密電碼,李玉和臨危不懼卻受盡了折磨,高唱共產黨員的意志是永遠摧不垮的。那怎樣突出表現一個共產黨員威武不屈的高大形象呢?演員此時運用了大幅度的蹉步、跨腿、轉身、拋撒鐵鏈等一系列形體動作,准確完美的完成了人物神與形的結合。演員雖然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但是通過藝術家們運用戲曲--程式的技巧和手段,對生活的感受去進行創造,不是生活體驗的復制,而是生活體驗的間接創造。「戲曲的體驗和表現不是直接對生活的模仿,它是很奇特、很強烈的形體和心理的表現」 (二)從人物出發 1.有戲更有人 演員的目的是扮演出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物,而導演的最高目的,則是要全盤把握,盡其所有,來幫助演員進一步塑造好人物。一出戲好不好,並不在於表現樣式有多麼的花哨,形式多麼的精彩,更主要是看演員的表演是否能撞擊觀眾的心靈,能不能達形神兼備,這既需要通過表演來完成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需要依託情、理、技來予以支撐。在這基礎上塑造出鮮活的人物形象,也需要戲曲表演者對生活細致的觀察、感受、想像、提煉。一個戲能不能使人信服,人物形象能不能使觀眾留連忘返,是決定一出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沒有鮮活的人物形象,就如同一個腐朽的軀殼,沒有靈魂的寄託,不可能存世。戲曲舞台上「活武松」「活曹操」等一系列的贊美詞語,無疑是對戲曲演員在創造角色上的最佳贊譽。有位哲人說過:「沒有靈魂的人,只能等待死亡」。話雖簡朴而其意深遠。 常德漢劇《八義圖,打鞭,法場》中程嬰被迫拷打公孫杵臼,後觀望行刑,見年邁之人受苦,懷中嬌兒慘死的景象,我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人物內心的劇烈掙扎。怎樣表現才貼切,怎樣的形式才完美,老藝術家們創造了一個本劇特有的技巧——「拗馬軍」。(「拗馬軍」就是通過軟高方巾、髯口、水袖、皮鞭四者結合,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表演。難度技巧非常高)。這一創造,將程嬰此時內外不一的劇烈掙扎與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恰如其分。左一鞭無奈痛苦,右一鞭忍痛狠心,上升到心理層面,是對於人物內心的剖析,是人物內心與外在形態矛盾的表現。「拗馬軍」這樣藝術手段的創造,充分的揭示了人物的內心矛盾,做到了有戲更有人。 2.體驗與表現的辯證關系 「戲曲體驗不是一般的強調把自己的感情貫穿到形象中去就算了,而是要把這種感情凝結在高度的技術里,達到好像肌肉筋骨也能思維的敏感程度,從而使體驗和表現高度結合而又相對間離而且互相轉化。不懂得特殊的體驗性質,就不能理解如何把、體驗和表現結合起來發揮戲曲藝術強大的吸引力。」體驗要從生活出發,表現要從技術入手,但是很顯然二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是辯證統一的。體驗與表現均為雙重的,如「起霸…『走邊」「趟馬」等都是通過生活的體驗上升為技術的具體表現。可見對於生活動作的的提煉可以演變成觀賞性動作,產生形式美、程式美,這就是辯證關系的體現。 「舞台藝術是直接靠演員的形體、思想、情感來創造的,不但需要體驗生活,還要准確的表達生活,不但是角色的創造者,也是角色自身。」梨園行內有這樣的一件趣事:梅蘭芳先生在一次排演《斷橋》中,唱到(白:冤家,唱:誰的是誰的非你問問心間)時,有一個輕指許仙腦門的動作,在沒有配合好的情況下,許仙的演員險些跌坐在地上,梅蘭芳先生急忙伸手將其扶住。然而這樣一次小小的意外,確更充分的把白素貞對許仙的愛恨都表現在其中。這一個動作成為了以後演出中的保留動作。梅先生能把舞台上的意外事故變為劇中有趣細節,正是由於他充分把握住人物,能夠生活於角色之中。敏於感受——體驗,才能即興地產生合乎角色思想邏輯和角色性格的行動——表現。戲曲表演要情動於衷而形於外,以情統領。名家湯顯祖說:「世間唯情難訴」。是的,外在動作要用內心的感情來推動,沒有情感的存在就沒有藝術的升華。「演員一身藝,千古一劇情,既是劇外 人,又是劇中人,劇外和劇中,真假一個八。」這些精闢的論述都道出了表演藝術體驗與表現的實質。 (三)把握規定情境 把握規定情境是能夠產生演員行動的根本。分析人物形象,幫助演員揣摩人物心理,是導演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由於戲曲演員,常常不自覺地被豐富的程式化手段牽住鼻子,卻忽視研究規定情境」。首先導演必須讓演員心裡有人物形象,一定要讓演員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麼人?有什麼樣的性格?同時還要讓演員抓住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獨特的品性。曾看過這樣的一出《盜仙草》,大家都知道此時的自素貞已是身懷有孕,為了搭救許仙性命,無奈之下私闖南山盜取靈芝仙草。此時的規定情境是白素貞有孕在身,而演員為了展示其技術技巧,在舞台上完成了鍵子小翻、倒爬虎、滿台旋子等高難技巧。戲曲雖然是屬於表現型藝術,但是一味的為了表現而表現也是不可取的。由於演員的觀點不同,藝術修養的不同,有些演員能合理的運用這些技藝在規定情境中,有的則不能,而是離開戲情大顯身手。導演在這些方面做到了對演員地准確指導,演員的塑造才會錦上添花。 (四)開掘演員潛能,揚長避短,展現技藝 「了解演員,量體裁衣」。戲曲導演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首先要了解演員。戲曲導演如果不了解演員就如大海航行沒有坐標一樣,就會無從下手。導演在排戲時要充分的調動起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循善引導,讓演員自己有意識的進入角色創造之中來。導演在導戲時還要知道都有什麼樣的演員,他們都有什麼樣的特長技能水平,合理分工,幫助演員做到揚長避短。程硯秋先生嗓子不亮,身材高大卻要飾演女性角色,這是何等的困難,可是他避開了自己天生條件的不足,「擇己普者而從之」,創造了沉鬱、幽怨的程派唱腔和極富特色的舞蹈動作,主攻悲劇。周信芳先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出了「麒派」蒼勁有力的表演風格,別樹一幟,瀟灑不群。 三、結語在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戲曲藝術要健康穩步的向前邁進,戲曲導演的作用是不可被忽視的。戲曲指導演員進行角色的創造時,應該牢牢的把握住「以歌舞演故事」的思維。在戲曲藝術形式的框架內指導演員進行角色創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去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去不斷的創新。普及戲曲美學知識,提高廣大觀眾的藝術鑒賞力和審美情趣。幫助觀眾克服園藝術欣賞習慣的不同而產生的審美隔閡,從而使戲曲藝術擁有更多的觀眾,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更多精品源自 3 e d u 教案

❽ 戲曲方面的

老大 你的問題也忒多了吧
10 答 中國臉譜網 http://www.lianpu.com.cn/ 自己到網站上找
9 答 「梅、尚、程、荀」四大流派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評選「首屆京劇旦角最佳演員」活動,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當選,被譽為京劇「四大名旦」。

梅蘭芳(1894—1961),出生於京劇世家,8歲學戲,11歲登台,擅長青衣,兼演刀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梅蘭芳對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都有創造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斷橋》、《奇雙會》、《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梅蘭芳曾率京劇團多次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享有國際聲譽的戲曲表演藝術家。

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講究音韻,注重四聲,追求「聲、情、美、水」的高度結合,並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程派」。程硯秋擅長演悲劇,編演過《鴛鴦冢》、《荒山淚》、《青霜劍》、《英台抗婚》、《竇娥冤》等戲,大多表演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

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荀灌娘》等劇著名。
8 答 中國戲曲之特點,一言以蔽之,「謂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學者王國維語)。戲曲與話劇,均為戲劇之屬,都要通過演員扮演人物,運用對話和動作去表現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所不同者,戲曲是運用音樂化的對話和舞蹈化的動作去表現現實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們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21201/ca72520.htm
剩下的I don't know 自己慢慢找吧 給點分吧 謝謝

❾ 戲曲家及其戲曲

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講究唱、做、念、打,富於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別於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但是近幾年來,戲劇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日趨衰弱,受到了新生藝術的沖擊。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湧入內地,學生追星捧星,趨之若騖,對我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卻是知之甚少。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元雜劇是在民間戲曲肥沃土壤上,繼承和發展前代各種文學藝術的成就,經過教坊、行院、伶人、樂師及「書會」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進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台藝術。在形上,元雜劇用北曲四大套數安排故事情節,不連貫處,則用楔子結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長篇,共寫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結尾用兩句、四句或八句詩句概括全劇的內容,叫「題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詞、說白(賓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詞是按導師情需要的曲牌填寫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詞或歌詞。其作用是敘述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全部曲詞都押同一韻腳。說白是用說話形式表達劇情或交代人物關系的一種藝術手段,分對白(角色之間的對話)、獨白(角色獨自抒發個人感情和願望的話)和旁白(角色背著台上其他劇中人對觀眾說的話)、帶白(插在曲詞中的說白)等。科是動作、表情等。一本劇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來唱,其它腳色有白無唱。正末主唱的稱「末本」,正旦主唱的稱「旦本」。
腳色: 末:男角。元雜劇中的正末是劇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劇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凈:俗稱「花臉」「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像貌上有特異之點的男性人物。如《竇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屬凈。 丑:又稱「三花臉」或「小花臉」多扮演性格詼諧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雜劇中有外末、外旦、外凈等,是末、旦、凈等行當的次要角色。監斬官——外末。 雜:又稱「雜當」。扮演老婦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說是空間藝術,是因為戲曲要在一定的空間來表現,要有造型,而它在表現上又需要一個發展過程,因而它又是時間藝術。
中國戲曲另一個藝術特徵,是它的程式性。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動作的規范化,是賦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如騎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的,是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是生活動作的舞蹈化。戲曲表演動作,要求讓人看得懂,但不能照搬生活,要把生活動作加以美化和節奏化,也就是舞蹈化。程式是從具體角色中逐漸產生的,起初是個別演員進行的創造,大家看了以後覺得易於接受,並且認為用在同類人物上也合適,於是就採用,也就逐漸形成了程式。程式在戲曲中既有規范性又有靈活性,所以戲曲藝術被恰當地稱為有規則的自由動作。

❿ 中國八大地方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人物是哪些

1、評劇: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它源自河北東部一帶的「蓮花落」,並吸收京劇、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樂和表演發展而形成的。這個劇種從農村進入城市後,受到話劇和京劇的影響演了許多新戲,擅於表現小市民生活。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口語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氣息濃厚。
2、京劇:流行全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它的前身為徽調,通稱皮簧戲,曾一度稱為「平劇」,後改稱京劇。表演上歌舞並重,融合了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節奏感強,創造了許多程式性的表演動作。演唱時講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樂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劇藝術體系,對各地劇種影響很大。
3、豫劇: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4、越劇: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發源於浙江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是由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的。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黃梅戲:安徽省地方劇種,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區,以黃梅採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發展而成。初以演出「兩小戲」、「三小戲」見長,後受青陽腔和徽調影響,逐漸發展為演出完本大戲。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動人,在表演上保持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
6、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是相當古老的劇種。
7、昆劇:我國的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戈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的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曲調清新婉轉,表演優美動人。昆劇的音樂曲牌、表演舞蹈對其他劇種影響很大。
8、晉劇: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劇種,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它的活動地區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晉中一帶。中路梆子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獨特風格。

閱讀全文

與戲曲創造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