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貿易創造

中國貿易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2 13:08:56

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有哪些以及建立的意義

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與東盟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有利於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有利於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也有利於東盟在國際事務上提高地位、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和東盟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能力,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利。與此同時,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有利於推動東盟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增長也有積極作用。
政治意義 1、從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系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助於中國和東盟全面、深入、快速發展友好關系。維護東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2、從建立國際新秩序來看,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 。
3、從提高東盟的國際地位來看,建立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助於東盟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
經濟意義 1、使雙方獲得「貿易創造」效益 。
2、使雙方獲得投資增長效益 。
3、使雙方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
4、推動雙方經濟發展

㈡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淺析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
發布處室:外商投資促進處 信息來源:《商業時代》2009年第24期 發布日期:2009-10-20 點擊數:155
【字體:大 中 小】 保護視力色:
摘 要:國際直接投資是一國融入全球化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一種重要模式。從理論角度來看,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主要有替代效應和互補效應,即國際直接投資可能減少(替代)貿易,也可能增加(互補)貿易。擴大出口,促進貿易增長,是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本文分析了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國直接投資,外貿收益,影響效應

國際直接投資分為外國直接投資(Inward FDI)和對外直接投資(Outward FDI),它對一國的外貿收益有著重要影響。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國公司一體化國際生產體系的形成與發展,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相互促進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重點之一。20世紀50年代,蒙代爾、弗農和小島清等人對此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馬庫斯、斯文森和鄧寧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做了更為深入的分析,並對傳統的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理論進行了綜合;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Bhagwati和Dinopoulos等經濟學家又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對國際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進行了研究。而後又有研究將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對外直接投資納入國際貿易理論體系,探討了不同類型國家之間貿易與投資的相互關系。研究表明,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國或地區對外貿易的影響並不是孤立的,對外貿易規模發展越快,對外資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而外資對東道國的出口增長也能起到明顯的帶動作用。本文就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進行分析。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外貿收益的影響效應分析

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出口導向型政策,再加上我國有豐富的、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所以連續十多年一直是發展中國家吸收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吸引外資約佔全部發展中國家總額的1/5, 2004年中國吸引FDI突破50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FDI最大的受資國。外商投資企業的生產總量不斷增加,為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對中國的出口增長起到了很強的促進作用。

(一)數量效應:增加我國外貿總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外國直接投資對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發展,增加我國的外貿總額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從1991年的120.47億美元增長到2005年的4442億美元,增長了36.87倍,年平均增長率達193.62%,增長速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並且呈現加速的形勢。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自1991年的16.75%開始逐年遞增,1995年時突破30%,1997年則突破40%,2001年達到50%,至2005年已經上升到58.29%,之後年份小有波動,仍呈上升態勢。從出口增加額的角度看,盡管因為受世界經濟形勢的影響有過較大波動(如1994年外商直接投資企業的出口增加額佔全國出口增加額的比重只有32.38%,而在1996年則高達637.20%),但總體上外商直接投資的出口增加額占據了全國出口增加額的主要份額。

2007年,中國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躍居世界第二位。中國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外國直接投資具有重要作用。外國直接投資有著極強的外向拓展力,沒有外資企業的出口績效,我國就難以實現對外貿易的平穩快速增長,也就是說,在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尤其是貿易創造和市場擴張效應是極其明顯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和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對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促進外貿總額的增加。

(二)結構效應:促進貿易結構優化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優化調整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對貿易結構的轉變有直接效應,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我國出口結構與外貿企業增長發生著相隨的變化,在外資企業迅猛增長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結構也基本實現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向以製成品為主的根本性轉變。目前我國製成品出口的比重達到85%以上,機電產品、服裝紡織、皮革、家用電器、文體用品、塑料及金屬製品和電子通訊設備等外資進入比較密集,且外資出口比重高、增長快、貢獻率大的行業的迅速增長在我國貿易結構轉變中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外國直接投資有間接貿易效應,即經由生產技術和營銷知識的外溢、市場網路的轉移和示範效應等,帶來國內製成品企業出口狀況的改善,從而帶動中國企業出口的發展。外國直接投資內含的人力資本、研發投入和先進生產力等要素通過各種渠道非自願擴散, 為我國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設備以及科學的管理經驗與管理模式等,實現了技術知識的外溢,帶動和加快了我國產業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這有利於擴大我國企業產品的出口競爭能力,增強了國內企業的競爭意識,促進我國生產率增長和貿易結構優化,在我國經濟建設的轉軌時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的建立以及市場機制的完善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外國直接投資在帶給我國收益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問題。首先,從整體上看,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在我國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格局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比重很小,投向第二產業的資金占據主導地位,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結構的深層次優化,即在促進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其次,外資企業進口增長過快,以及進入成熟期的外資企業利潤匯出的逐步增加,給國際收支平衡造成壓力。再者,部分外國直接投資落戶中國後憑借其技術、規模、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擠占我國市場並形成壟斷, 尤其在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部分外國企業已佔據絕對優勢,對我國產業安全構成威脅。

提高外國直接投資外貿效益的政策建議

目前,我國外貿發展呈現進出口增長速度雙雙回落,貿易順差明顯縮小的特點。在國際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形勢下,外商投資企業出口依然保持了13.4%的增長率,所以當前我國在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要繼續強化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政策建議如下:

利用我國勞動力和資源等比較優勢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資企業出口實施更為有效的管理,保持其貿易高速、穩定的增長。各種旨在提高外商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努力,都應以促進結構優化為核心。

優化宏觀環境,進行稅制、外貿體制改革,促進國內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聯合與競爭。加速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加速銀行商業化進程,健全資本市場,增加金融產品種類,拓寬儲蓄轉化投資渠道,增強市場活力。建立健全法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外國直接投資創造良好環境。

制定科學的外商投資企業行業規劃,配合以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重點引進技術先進型產業的外商投資,嚴格控制技術傳統型產業的投資,適當引進外國金融產業資本進行有效的產業政策指導,完善外商投資的外貿效益檢測評估工作。

改變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在出口導向戰略條件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政策,以競爭優勢為導向,將比較優勢與新技術優勢發展模式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現有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吸收發達國家的技術、制度、管理,支持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結構創新,從而實現出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㈢ 什麼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截至2018年,中國出口商品結構:

一是進出口更趨平衡。進口增速快於出口4.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收窄.8%,中國市場向世界進一步開放、共享。

二是貿易夥伴多元化積極推進。對東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分別增長13.7%、14%和12.4%,共同拉動同期外貿增長3.1個百分點,我國外貿多元化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三是市場主體表現更加活躍。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4.5%,對我國進出口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最高,達到56.5%。其他各類型企業進出口也實現增長,市場主體參與外貿發展的動力更趨強勁。

(3)中國貿易創造擴展閱讀: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措施:

在當前經濟發展過程中,兩難或多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克服這些困難需要企業、政府共同採取措施來努力。從出口來講,決定性因素還是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也有我們自身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問題。

在外貿出口當中中小微企業大部分是民營企業或者是私營企業,國家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再加上這些小微企業適應市場快、船小好調頭,對國際市場的變化反映更加靈敏,所以他們的出口所佔的比重在不斷上升。這也是我們國家對外貿易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成果

過去外商投資企業占我們國家外貿出口50%以上的情況在逐步改變,國內的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在快速發展,這應該是一個好的勢頭。就此來講,我們國家已經確定對外貿易要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商品結構一系列措施。

(3)中國貿易創造擴展閱讀:鳳凰網-海關總署:進出口產品結構更為優化 國際競爭新優勢逐漸顯現

㈣ 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西方發達國家有什麼不同

中國的對外投資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以下特點:
一、.非資本過剩型的對外直接投資
西方發達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是資本過剩的產物,或者說,是資本輸出的一種形式,可以稱之為「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而發展中國家大多不存在資本過剩的問題,而且各國國內建設資金短缺,大規模地引進外資仍將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一項艱巨任務。因此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應屬於「非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它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過剩型跨國投資」不僅在動因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投資效果的價值判斷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二、整體產業素質偏低。
發達國家現有的對外直接投資是在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率先實現,為各微觀經濟主體建立國際生產體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與之不同的是,發展中國家改造產業結構的任務還很艱巨,整體產業素質仍然偏低。這意味著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現階段對外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特徵在於,不具備國內產業結構高度化的先決條件或優勢,相反,是要通過國際生產體系的建立,來推動國內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這種特定的宏觀經濟背景,決定了發展中國家發展對外直接投資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微觀經濟主體自身經濟收益的增長,同時還必須體現國家產業政策的客觀要求,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也就是通過開展對外直接投資來帶動本國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
三、行業分布以多種經營和傳統製造業為主
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行業分布,相對集中於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而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更多地集中於多種經營和傳統製造業。以發達國家公司為主的全球最大100家跨國公司與發展中國家最大50家跨國公司相比,產業分布有很大不同。多樣化經營在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中,所佔比例高達22%,而在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中,僅佔4%。相反,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投資相對集中於電子、電器設備、化工與制葯、汽車等行業,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在這些行業中的投資比例較低,尤其是汽車、傳媒和電信三個行業,發展中國家的跨國公司很少涉足。
四、 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相對較低
跨國程度指數是一個跨國企業國外資產與總資產、國外銷售額與總銷售額和國外雇員與總雇員3個比率的均值。跨國程度指數可以衡量一個跨國公司對國外資產、國外銷售和國外雇員的依賴程度。跨國程度指數高,表明海外企業相對於母國企業,在跨國公司中的地位較為重要;跨國程度指數低,表明這個公司雖然也有海外投資企業,但對母國的資產、市場和雇員依賴性較大。發展中國家最大50家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指數為54.8%,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跨國程度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
五、跨國公司海外投資項目的勞動密集程度高
研究表明,全球10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佔有量為30.4萬美元,發展中國家50家最大跨國公司海外雇員的人均資產佔有量為6.4萬美元。表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項目,具有資本含量較少而勞動相對密集的顯著特點。

㈤ 中國推動更多企業走出去的目的

最佳答案檢舉 (一)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1、從貿易方面來看,將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國與東盟在貿易方面發展很快,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東盟已經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中東貿易額從1990年的66.91億美元增至2003年的782.52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20.8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啟動後,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效果。

(1)通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擴大出口規模

首先,通過關稅降低導致的貿易創造效應將大於貿易轉移效應,東盟會將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轉向自中國進口,從而擴大中國的出口規模。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通過靜態模型分析研究表明,自貿區建成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加106億美元,增幅為55.1%,如果考慮到其他動態因素,可能還會不止於此。

其次,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也將帶來中國出口的擴大。UNCTAD(1994)研究報告指出,僅與通關相聯系的各種程序所付出的成本相當於貿易總值的7%?10%,如果在這些領域協調一致,那麼這些成本將減少25%,也即將增加相當於貿易總值1.75%-2.50%的收益,以2003年的數據計算,中東自貿區建立後通關程序的協調簡化將使中國至少增加13.7億美元的經濟收益。標准和認證的差別也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美國商務部和歐盟委員會1998年的研究指出,與標准和認證相關的技術條例造成的出口損失占總出口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東自貿區的建立能夠使標准和認證統一,以2003年數據計算,則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因此增加11.60億美元。因此,降低非關稅壁壘也將使中國對東盟的出口規模擴大。

(2)通過規模效應提高出口競爭力

據相關資料,到2010年中東自貿區GDP將達到3萬億美元左右,區內人口約20億,這將為中國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通過市場擴大引致的規模效應,能夠促使中國出口企業降低成本,從而提高出口競爭力。

(3)通過互補性貿易優化貿易結構

通過與東盟互補商品貿易的發展,將促進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中國與東盟在資源構成、產業結構和工農業產品等方面各具特色,互補性很強。具體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鞋、食品、穀物、建築材料等產品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機械電子設備、精密儀器、鍾表手錶、車輛、金屬產品和化工產品具有潛在優勢,因此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出口將會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從而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

(4)降低出口市場波動,實現多元化戰略

東盟已連續11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雙邊貿易增長速度遠遠高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自貿區的啟動將進一步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貿易上的聯系,從而降低我國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性,減少其市場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出口風險,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現。 (待續)
2、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積極開展經濟合作,雙邊投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截至今年6月底,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累計34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6月底,不包括香港和澳門,中國企業在東盟10國協議投資額近10億美元。

(1)促進對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

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但中-東自貿區所帶來的投資刺激效應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吸引外資的增加。自貿區建成後,將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到中國投資生產就可以方便地進入東盟市場,而且中國投資的軟硬環境要比大部分東盟國家好,投資中國要比投資東盟更容易取得成效,因此中國在吸引外資的競爭中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

(2)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東盟投資,規避貿易壁壘

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投資雖然以6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長,但仍然落後於東盟對中國的投資,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中-東自貿區的啟動將給中國企業帶來一個更加便利廣闊的區域性市場,而且中國企業赴東盟投資達到一定比例,還可以享受到區內的關稅優惠政策,並規避發達國家專門針對我國設置的部分貿易壁壘如「非市場經濟地位」等所帶來的出口風險,這些都將促進中國對東盟的投資。

3、中-東自貿區將促進中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我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東盟國家是這些省區的主要出口市場,其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從而有力地配合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以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尤其是廣西和雲南與東盟國家毗鄰,歷史上與東盟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和文化交往,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擁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今後它們將從國內的地理邊緣變成自貿區在物流、商務、投資等方面的中心,從而發揮獨特作用,帶動經濟的發展。

4、中-東自貿區將提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

中-東自貿區將從以下方面提升中國整體的經濟實力。

首先,中-東自貿區啟動後,將通過外貿和投資的增長以及內需的擴大所導致的乘數效應,拉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根據東盟專家「全球貿易分析項目」模型的測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後,中國GDP將增加0.3%,達35億美元。

其次,中-東自貿區啟動後,通過關稅的降低,可以增進國內競爭,推動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並且通過東盟市場化所產生的示範效應,從而促進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

最後,通過啟動中-東自貿區,可以在東亞地區可以構建新的有利於我國的國際分工,從而形成並加強中國與東亞地區經濟的互動增長關系,進?步促進中國經濟的開放和發展。

5、中-東自貿區將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中國與東盟將政治安全也作為自貿區協議的重要內容納入,通過啟動自貿區,與東盟國家建立戰略夥伴關系,能為中國營造良好的區域政治環境,提高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使我國在世界經貿、政治和安全事務中具有更大的發言權,從而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

(二)中-東自貿區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貿區啟動後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如「早期收獲」安排中,有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給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對南方水果蔬菜的沖擊更大,如中泰關於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零關稅貿易,就使中國南方的水果種植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後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於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後,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繫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迷失方向1995

㈥ 急急急!!中國為何要積極建立和參與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區和自由貿易協定

區的話,上海那,好像與好多國家簽了自由貿易協定。積極方面:簽版約國雙方國民可以享受權優質低價產品,增加技術及資本間的流動。消極方面:本國部分產業受到沖擊,成本壓力大,市場佔有率會被壓縮,經營困難。美國方面嘛,最近一直在搞TPP,不和中國玩,中國只好自己和別人搞了

㈦ 中國經濟是怎麼被玩垮的

從神州成為世貿組織成員的第一天開始,神州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另類,和其他成員國齷齪不斷,貿易糾紛層出不窮,世貿組織的各項規則在神州人的眼裡基本都是一紙空文。據世貿組織統計,最近十年世貿組織受理的絕大部分貿易糾紛申訴都是針對神州的,這讓美國和歐盟等主要經濟大國焦頭爛額,不勝其煩。操縱匯率、操縱重大工程招投標、給國企大量資金補貼、侵犯知識產權、人為操縱出口商品價格等等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行為已經成為神州人的家常便飯,並且是屢教不改。正是神州這些讓人難以接受的表現,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急於撇開神州,另行成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和諧的新型世界經濟組織。而現在,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接受央視采訪時說:神州經濟總量的60%以上是對外貿易創造的。等tpp協議簽訂,神州被世界經濟排斥,那大量的廉價神州商品賣給誰?神州大量需要的石油、煤炭、糧食以及大量的工業原材料到哪裡去買?我們還能再去剽竊誰的知識產權?

以前我們工人長期加班、長期沒有社保、年輕幹活老了滾蛋;我們的土地直接可以徵用;我們這里污染沒人管;我們還通過匯率和補貼,用納稅人的錢幫助老闆們出口。所以我們的優勢獨此一家,但很多國家也一樣人多、人窮,人家也在等製造業迴流到他們那裡,他們現在工資更低,教育程度卻也不相上下,製造業本來就是復雜程度低,鏈條低端的容易轉移,衣服,牛仔褲這些有幾個零件?

現在房產經濟已經拉不動了,地方政府進場把它搞成壟斷行業,中央把它折騰成了10年10倍8倍價格的暴漲。國企利用城投公司利用征地抵押貸款玩了十年左右,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弗里德曼曰的話:「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最為經濟;花自己的錢給別人辦事,最有效率;花別人的錢為自己辦事,最為浪費;花別人的錢為別人辦事,最不負責任。」時間終於到了還款的那一天,問題來了,到了這時候才發現,地可以無窮無盡的征、無窮無盡的抵押貸款,卻不可能無窮無盡的賣!還不了錢,一環扣一環,反正不是誰個人欠的,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誰愛還誰還!兜底,意味著放水印鈔,債務全民分享;不兜底,賴賬?把這些合法經營的企業都拖死?

㈧ 論述題:自由貿易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對中國的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有何影響(答案請簡介明了)

90年代以來,在WTO的全球貿易自由化目標倡導下,區域經濟一體化作為國際多邊貿易體制的過渡階段和補充形式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東南亞地區作為中國的近鄰,改革開放以來,雙方貿易、投資以及其他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快,相互間經濟政治關系日趨密切。2002年中國與東盟十國共同簽署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總體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框架。2005年,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全面啟動進入實質性階段。因此,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後的經貿效應如何、以及其發展前景,都是我們大家都非常關心和需要研究的問題與對象。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研究理論背景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不同國家彼此間就國家整體經濟或某些經濟領域、經濟地區的經濟聯合而達成經濟聯盟的狀態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生產要素在區域這個地緣范圍內的不斷趨向自由化流動,從而帶來生產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生產效率的相應提高,亦即世界福利水平的帕累托改進。(一)關稅同盟理論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中,關稅同盟理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的奠基石。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JacobViner出版了《關稅同盟問題》一書,標志著關稅同盟理論的形成。書中重點論述局部均衡分析: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認為關稅同盟可以在成員國之間實現自由貿易,但同時又對非成員國實行差別待遇的保護貿易,因此它的建立並不意味著世界福利的凈增加。維納得出結論,關稅同盟效應就是貿易創造收益減去貿易轉移損失所取得的實際利益。其後,Macmilan、Meeann、vanek和Kemp等著重對關稅同盟一般均衡研究分析方法進行了論述,對關稅同盟福利影響的一般均衡分析加以說明,提出了方法論。(二)一國模型與兩國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貿易區(FTA)是比關稅同盟更為現實的一體化形式。英國學者Robson將關稅同盟理論運用於自由貿易區,得出了專門的自由貿易區福利理論。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區實行內部自由貿易的同時,成員國對外不實行統一的關稅和貿易政策,使進口國避免因單邊降低壁壘而蒙受不必要的貿易轉移的損失;自由貿易區實行嚴格的「原產地規則」。同時,已經實行比較自由的貿易體制或願意放開貿易政策的成員國將不再受自由貿易區的制約。因此,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要優於關稅同盟。二、建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必然性當今的世界經濟越來越趨於開放、自由,貿易自由化正深刻地影響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只要國家之間存在成本差異,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就可以發展起來。自由貿易區的出現,歸根結底是市場全球化、世界經濟一體化和自由貿易政策的必然結果。(一)外部環境要求中國與東盟進行經濟合作外部的壓力和挑戰促進東盟與中國進行區域合作。近二十年來,不僅在地理上臨近,經濟發展水平相似的國家間形成了很多FTA(FreeTradeArea),還出現了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間的FTA,跨越不同地域的FTA,在社會、文化、經濟等領域建立廣泛的聯系的FTA。再看亞洲地區,除正在成長的東盟自由貿易區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蓋面積較大的地區經濟合作機制。這使各國失去了巨大的、本來是有可能獲得的貿易實惠。(二)東盟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目前GDP和外貿進出口額已排名世界前六位,外匯儲備為世界第一位,吸引外資連續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尤其金融危機的發生使東盟認識到,應對經濟全球化靠單打獨斗不行,在集體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時要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與中國合作建立自由貿易區成為期望。(三)經濟合作具有可行性1良好的政治與經濟關系是合作的前提條件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政治關系穩定發展,政府高層官員互訪頻繁,雙邊經貿合作愈益密切,雙向投資呈現良好的態勢,形成了全方位的合作,不僅涉及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而且在金融、文化、航空、旅遊、郵電、交通、海運、環保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也取得了明顯的進展。2貿易結構具有互補性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中國與東盟之間尚未建立一種密切的產業分工,目前雙邊貿易的基礎還是一般性的資源互補;隨著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雙方高層次產業分工協作框架的確定,雙邊的貿易、投資會大幅度增長,從而有效拉動各自國內的經濟增長,但可以樂觀地預測,隨著雙方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規模經濟效應、競爭刺激效應和投資刺激效應將同時生效,最終有利於雙方經濟的有效整合。3地緣優勢和文化相通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橋梁中國和東盟國家在地理上相鄰近,為建立自由貿易區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中國和東盟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交往。這種源遠流長的關系是雙方擴大和加強經貿合作的堅實而深厚的基礎。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現狀分析從研究背景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看,自由貿易區建立對雙邊均產生了積極作用,具有極大的經濟和戰略意義。(一)雙邊貿易與經濟增長有了長足的發展自1990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額以年均約20%的速度遞增。東盟已經連續12年成為中國第五大貿易夥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啟動後,雙方進出口額增長幅度更加明顯。從表1中看到,2004年雙方貿易總額達1058.798億美元,同比增長35.3%。其中我國出口429.02億美元,同比增長38.7%;進口629.76億美元,同比增長33.1%。自2002年中國和東盟啟動自由貿易區進程以來,僅僅兩年時間,雙邊貿易額增長了500億美元,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五大出口市場和第四大進口來源地。2005年上半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達597.6億美元,增長25%,東盟已躍升為中國的第4大貿易夥伴。從以上分析,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一直在快速增長。(二)自由貿易區建立將為雙方帶來明顯的優勢1自由貿易區對中國經濟的優勢從貿易方面來看,將促進中國擴大出口規模,提升出口競爭力,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通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擴大出口規模通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的降低導致的貿易創造效應將大幹貿易轉移效應,東盟會將從其他國家的進口轉向自中國進口,從而擴大中國的出口規模。通過規模效應,提高出口競爭力。中國西南省區同東盟國家地理位置相鄰,東盟國家是這些省區的主要出口市場,其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互補性更強,通過與東盟在自由貿易區的框架下加強經濟合作,將大大促進這些省區的出口,為其在更大范圍參與國際分工和分享分工效益創造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同時也將提升中國整體經濟實力和擴大中國的政治影響力。2自由貿易區對東盟的機遇在自然資源、工業製成品、技術、旅遊和勞務方面形成很強的互補性。以資源稟賦的差異為基礎而具有優勢的商品,約占雙方貿易額的一半。東盟從中國進口的機電產品以通用機械電器為主,而中國從東盟進口的機電產品中很大部分是電子元器件類產品。在工業電子產品出口方面,東盟國家較早形成了比較優勢,而中國處於相對弱勢。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東盟提供了廣闊的銷售市場。亞太地區的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區域內的貿易量不斷增加。由於地理上的聯系和優勢,中國西南部省份將會與東盟成員中的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甚至泰國形成緊密的經濟聯系,增加雙方之間的投資與貿易往來。(三)雙邊政治互信不斷增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高層互訪頻繁。1991年7月,中國外長錢其深首次被東盟邀請參加了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的第24屆東盟外長會議。1994年,中國參加「東盟地區論壇」。1996年7月,中國成為東盟的正式對話夥伴。1997年底,東盟與中國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系」,這標志著東盟與中國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9年,中國與東盟各國高層互訪達到高潮。高層的頻繁互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消除猜疑、增進了解、加深信任、促進合作的一個重要的有利因素。(四)成員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得到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成為一個擁有18億消費者的龐大的統一市場,將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貿易區,其國內生產總值將佔全球總額的10%,成為僅次於美、歐、日之後的全球第4大支柱。這將極大的提高中國東盟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增強他們在世界事務中的籌碼和發言權。四、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雖然有其巨大的經濟和政治意義,但也存在相當多的障礙、問題、可能發生的不利因素,值得雙方予以關注。(一)雙方產業結構存在相似性,市場競爭激烈從表2可見,近年來這種相似度還在增加,說明中國與東盟產業結構相似,在很多領域存在競爭。我國與部分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接近,產業結構較為相似,並大都以農業、資源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同時雙方的主要出口國都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這必然導致雙方貿易結構趨同,使雙邊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不僅影響雙邊貿易額的增長,也會給雙方的進一步合作帶來負面影響。(二)區外勢力的干預與壓力也使該區的建設步履維艱東盟自由貿易區各國都曾經是歐盟主要國家的殖民地,日本在二戰期間也曾佔領過東盟各國,戰後法國和美國又先後侵略越南,至今歐盟、日本和美國仍然未放棄對東盟的控制。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壓力仍然很大。(三)中國東盟內部矛盾重重目前,東盟本身還處於成形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和各種矛盾。一是東盟區內各成員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二是其各成員在貿易自由化方面存在的分歧和矛盾,三是其實施貿易自由化的有關措施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這些因素都可能對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形成一定障礙。(四)由於雙方缺乏了解,因此增進互信舉步維艱目前,我國對東盟國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少數幾個較發達的成員國,而對一些落後國家的信息資源則缺乏了解。同樣,東盟一些國家對我國的投資環境、市場結構、貿易法規等信息也缺乏了解。由此信息渠道不暢和缺乏了解,互相不信任。要真正加強東盟國家和中國的互信,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從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的要求來看,中國和東盟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必然涉及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溝通和合作,要實現經濟一體化,必須鞏固雙方不斷加強相互信任的基礎五、發展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對策(一)加強區內產業政策、投資政策和貿易政策三方面的協調中國和東盟應該積極協調產業政策、貿易政策和投資政策,其目標是促進中國與東盟的經濟聯系,促進中國、東盟組建自由貿易區的福利增長,避免中國、東盟之間的惡性競爭,同時完善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調機制,使中國、東盟組建自由貿易區所產生的利益能均衡分配。經過一段時間,中國和東盟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會有所減輕。在目前情況下,區內各國當務之急應積極協調產業政策,制訂、實施與產業政策相配套的國際貿易和投資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在保證必要的競爭以促進效率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小不必要的內耗,增強其經濟的互補性和競爭力。(二)借鑒歐共體發展經驗,多頭發展、齊頭並進、相互促進英國對歐共體的建立持抵制態度並親自牽頭拉攏了奧地利、丹麥、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組建成立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對抗以法德為核心的歐共體。歐共體的策略就是一邊完善歐共體的內部建設,一邊擴大其影響的范圍、發展新成員,壓縮歐洲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空間,最終使英國和丹麥、葡萄牙、奧地利、瑞典、芬蘭退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加人歐共體(歐盟)。因此,歐共體的發展經驗給我們以啟示:中國一方面加快與東盟的談判步伐,另一方面以中韓的東北亞合作為突破口,盡快吸收韓國加入,充分利用中國連接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地理優勢,使中國成為構思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樞紐,增強中國的主導地位。(三)建立由條約、法規規范的「開放、緊密」的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的模式應該定位為:由條約、法規規范的「開放、緊密」的自由貿易區,靈活、變通的安排措施應在條約法規中得到體現。1)在合作方面,以全面合作協議為制度基石。各區域性組織為了達到全面協調,均在非常正式的環境下簽訂正式的全面合作協議,並且按照法律所要求的程序,由各國議會對政府所簽訂的協議進行審批,從而保證這些合作協議得到各國法律的確認,並以此約束各國政府嚴格按照協議所確定的權利和責任行事。2)在決策方面,建立以「Y-X」原則為核心的決策原則。考慮到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發展水平的差異和部分國家對於區域經濟一體化認識的欠缺,決策機制可以引用東盟現存的「Y-x」原則(如果少數幾個成員國表示暫時不參加某項決策所擬訂的集體行動,但又不反對該項決策,而其他成員則表示支持並願意參加該項集體行動,那麼該項決策可以作為決議予以通過)。它體現了決策層面的靈活性,符合各成員國經濟、文化、歷史、社會、科技發展水平方面的差異和距離。3)在執行方面,建立具有超國家機構性質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執行委員會。為執行機構考慮到決策上的靈活與一致,執行必須得到切實的保障,因此引用歐盟委員會的建制,代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整體利益,實行集體負責制,不接受任何政府或其他組織的指示,保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條約與協定得到執行。4)在爭端解決上,建立中立的協調、仲裁機構。因為東盟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對主權問題一直比較敏感,對違反條約的行為,建議採取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與AFTA兩個自貿區爭端解決機制相融合的方式,即建立一個專門協調仲裁機構,重點解決商品原產地、關稅及海關程序、商品與服務標准等問題。5)其他配套制度。組建多層次的談判協調小組,分層次、多階段地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建立內部警告機制,保證內部穩定;建立內部挽救機制,提升區域化影響。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發展前景展望盡管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充滿風雨,但是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充滿信心。今後幾年內,自由貿易區以及雙邊經貿關系將出現以下發展前景:(一)雙方貿易將有更大的增長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在可預見的未來10年內,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將進一步加深並更為緊密。據東盟的測算,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貿易額將從目前的1,3萬億美元大幅提高,接近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水平,各成員的區內貿易比重將從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30%以上。二)雙方合作領域將更加廣泛隨著雙邊貿易的擴大,經濟技術合作逐漸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規模還比較有限,形式也不夠多樣,而根據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專家組的建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使雙方以往的經濟合作擴大到金融、投資、農業、人力資源開發、信息技術、產業合作、知識產權等領域。在科技方面,中國和東盟國家都重視發展科技,增加對科技的投入。農業方面也將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的重要領域。(三)雙邊投資將逐步擴大我國與東盟之間的雙向投資是我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內容。隨著雙方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投資壁壘的逐漸消除,相互投資將會增多。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投資是重要的措施,投資的重點區域今後首先將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周邊的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等東盟新成員國。隨著我國電信、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的開放,一些較發達的東盟成員國也將擴大對我國的投資。總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將是中國「人世」後對外經濟關系中一個新的里程碑。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意在雙贏,利在長遠,最終目標是與東亞實現共同繁榮。-大哥可以自己參考下如果答案不怎麼好還請海涵!

㈨ 自由貿易對中國的影響

1、關稅降低沖擊國內產業,擴大中東貿易逆差
首先,中國與東盟中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中勞動密集型產業都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出口商品具有較高的重合度。因此,自貿區啟動後關稅的降低,不僅會加劇中國與東盟同類產業與商品的競爭,還將導致東盟具有優勢的產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從而沖擊中國國內缺乏競爭力的產業。如「早期收獲」安排中,有些是雙邊互免關稅,但更多的是單方面的關稅減讓,這就給我國的農產品造成了沖擊,尤其是對南方水果蔬菜的沖擊更大,如中泰關於荔枝、龍眼、芒果等熱帶水果的零關稅貿易,就使中國南方的水果種植戶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據中國海關統計,自1993年以來中國對東盟已連續11年維持貿易逆差,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將對雙邊的貿易平衡及中國經濟帶來不利影響。自貿區啟動後關稅與非關稅保護措施的降低,會導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的增加,從而逆差進一步擴大,給中國帶來較大的壓力。
2、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
由於我國在金融、通訊和專業服務等方面不具備比較優勢,而東盟部分國家如新加坡就在這些方面具有相對較強的比較優勢,因此,中國和東盟啟動自貿區後,對這些行業將會放開,東盟將會進入中國同國內相關行業產生競爭,從而對國內服務業造成較大的沖擊。
3、投資替代作用可能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競爭力加劇可能導致中國企業難以在東盟投資
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創造效應將產生貿易對投資的替代作用。例如,原來一些東盟企業之所以到中國來投資,是因為存在關稅、非關稅壁壘,現在隨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了,就無需再將工廠搬到中國,只需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即可。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中-東自貿區可能會造成東盟對中國投資的縮減。
同時,歐、美、日等國一直是東盟的主要出口和投資國,其跨國公司基本上壟斷了東南亞的經濟。如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加工,基本上為英國、荷蘭、美國的石油公司所壟斷,日本的企業基本上控制了東盟各國的家用電子電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目前在中-東自貿區的壓力下,歐、美、日等國的跨國公司正進一步加緊調整生產布局,以圖享受到自貿區內的互惠。面對區外眾多強勢競爭對手,我國企業競爭力本身就較弱,因此,競爭的加劇可能會導致中國企業更加難以進入東盟市場。
4、東盟經濟波動可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
中-東自貿區啟動後,中國與東盟將在經濟關繫上更加緊密,雙方的依賴程度將進一步加深,而目前東盟的經濟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是還存在相當多的變數,因此,一旦東盟經濟出現波動,也會對中國相關部門產生沖擊,從而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的不利影響。

㈩ 談談我國為什麼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順應了全球自由貿易區快速發展的形勢。第一,全球自由貿易協定大量涌現。近年來,由於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以自由貿易協定為主的區域貿易安排不斷涌現。第二,世界貿易日益向各個區域經濟集團集聚。據世界貿易組織專家估計,當前全球貿易的一半左右在各區域經濟集團內部進行。第三,自由貿易區迅猛發展由大國帶動的特點非常突出。美國、歐盟、日本還通過發展跨洲的自由貿易協定關系,在全球合縱連橫,搶占勢力范圍。第四,發達國家在自由貿易區中力推國際經貿新規則。由於自由貿易區具有「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必然形成誰參加誰受益、誰不參加誰被邊緣化的結果,因此,全球自由貿易區發展浪潮正在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我國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形勢十分緊迫。

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能夠增強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動力。第一,推動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同多邊貿易體系的開放相比,自由貿易區的開放有對象可選、進程可控的特點。因此,自由貿易區的開放是一種以局部帶整體、安全而高效的開放。通過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適當提高自由化標准,可倒逼我們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競爭帶動產業健康發展。第二,拓寬經濟發展空間。選擇有關國家發展自由貿易區,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相互開放市場,可以更好地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據測算,如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在10年間,兩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可分別累計增加640億美元和180億美元。第三,保障戰略資源供應。2011年,我國自海合會進口原油占我國進口總量的34%;自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占我國進口總量的43%;自南非進口鉻礦石占我國進口總量的54%。同這些資源豐富的國家商建自由貿易區,可以建立起多元穩定的重要資源海外供應渠道。第四,改善國際環境特別是大周邊環境。建立自由貿易區,可將我國市場吸引力和經濟輻射力轉化為國際影響力,為我國和平發展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閱讀全文

與中國貿易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