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共建共享

創造共建共享

發布時間:2020-12-09 00:42:05

㈠ 如何培育積極進取、創新求實的機關文化

對加強機關文化建設的探索與思考

去年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做出了重大戰略部署,向全黨全社會和全體公民奏響了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號角。因此,探索作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改革發展具體實踐、有力抓手的機關文化建設的課題,無疑是適時和必要的。
一、 關於文化的含義、特徵以及機關文化和機關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文化的含義及特徵:
1、文化的含義:
文化本無確切的概念范疇,如果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習性,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覺的觀念和方式。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如果比較確切地說,文化就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
2、文化的特徵:
(1)文化具有內生動力和內在力量
文化本身是一種極具內生動力和內在力量的因素。例如,比如在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之際,不用說教和動員,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做著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即便是連續數日不吃飯、不睡覺也要排隊等候那難求的一張機票、船票、車票,即便數日不吃飯、不睡覺,也要等候在機場、碼頭、車站乘飛機、輪船、火車、汽車,更或者開摩托車、騎自行車,甚至邁開雙腳,朝著回家過年這樣一個目標前進前行。這種我們中國人對於「春節就是團圓」的普遍認同的觀念和方式,就是文化。這樣一種統一的行動,不用號召,不用法律規定,就可以成為一種自覺,這背後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使然。所以我們說,文化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是一隻看不見的巨手。文化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左右著人們的行動。
(2)文化的作用:
同時,文化又是具有巨大作用的: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內燃機。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當一種舊的制度、舊的體制無法進一步運轉下去的時候,文化對新的制度、新的體制建立的先導作用就十分明顯。蘊藏在新制度、新體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為批判、否定和超越舊制度、舊體制提供銳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種新的價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價值世界為藍圖,給人們以理想、信念的支撐。因此,人類歷史上新的制度戰勝舊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內燃機的作用。
文化是社會常態的調控器。在新的制度代替舊的制度、新的體制代替舊的體制之後,社會相對地就會處於一個常態的狀態,而常態中的社會仍然會存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矛盾,而且還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慾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決,這個社會的常態就會被打破。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人們解決這些矛盾常常採取多種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這是因為,法律、理想、道德、禮俗、情操等文化因素,內含著社會主體可以「做什麼」和「不可以做什麼」,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的意蘊。所以,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種種矛盾,就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的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的作用,通過有說服力的、貼近民眾的方式,將真誠、正義、公正等文化因子潛移默化地植入民眾的心裡。只有這樣,一個社會才能健康、有序、和諧和可持續地運行和發展。
文化是凝聚社會的粘合劑。文化雖然說是屬於精神范疇,但它可以依附於語言和其他文化載體,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環境,對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作用,為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善惡觀塗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為他們認識、分析、處理問題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點,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的導向賦予經濟發展以價值意義,經濟制度的選擇、經濟戰略的制定,經濟政策的確定,無不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決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約。文化給物質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思想、理論、輿論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人作為文化的單元,不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認同,從而形成社會整體。文化的這種滲透力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它能夠促進社會主體的人之間相互溝通,保證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在一定的組織內有序開展。三是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經濟活動所包含的先進文化因子越厚重,其產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帶來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場中實現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
所以說,文化又是一種具有如此巨大作用的東西。
因此說,一個國家的文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二)機關文化的含義及加強機關文化建設的作用、意義:
1、機關文化的含義:
所謂機關文化,是指各級機關在履行各自職能、開展本職工作、服務服從發展過程當中長期形成的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包括相對統一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是一個機關思想理念、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是機關每個工作人員在一個機關長期工作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制度規范的總和。一般來說,這些精神、觀念、思想、行為方式、行為規范、道德規范,極大地促進了機關重要職能的發揮、機關服務質量的提高、服務效能的提升、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和機關自身的發展。同時,不同的機關,由於職能的不同,目標任務各異,也有各自不同的機關文化和特色。機關文化建設,內涵豐富,外延廣博,包括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人性修養文化、工作氛圍文化、職業道德文化和環境文化等方面,滲透於機關管理等各個層面、領域,體現於機關幹部職工行為、習慣、交往等各個方面,涉及機關內部各機構和所屬各股辦室的方方面面。《從最一般意義上來說,機關文化包括三個層次,核心層是機關精神文化,是機關文化的精神層面,中間層是機關行為文化,是機關文化的實踐層面,最外層是機關物質文化,是機關文化的物質層面。這三個層次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機關整體的文化圈或文化氛圍。》產生出文化力。在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科學和諧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強機關文化建設,是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必然要求。
2、加強機關文化建設的作用、意義
機關文化的核心是形成核心價值觀,根本是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加強機關文化建設,塑造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機關文化,對於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形勢,對於強化機關自身建設,提升機關幹部職工綜合素質、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提升機關服務水平、服務效能,加強機關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實現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且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主要表現在:
一是機關文化具有吸引凝聚作用。當一種機關文化被認同之後,它就會成為一種粘合劑,從各方面把其成員團結起來,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使機關幹部把個人的感情、目標與單位的發展緊密地聯系起來,對單位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從而充分發揮出機關的整體優勢。
二是機關文化具有規范約束作用。機關文化對每位成員的規范和約束是一種不成文的軟約束,主要體現在思想和行為方面。這種軟約束與行政命令、苛刻強求等硬約束相比,顯得更人性化,可以產生更強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約束效果,甚至可以更直觀地表現在機關風氣和職業道德對機關幹部職工的規范作用上。
三是機關文化具有激勵促進作用。在機關文化的作用下,全體成員間有共同的價值觀,可以營造理解人、信任人、尊重人、關心人的和諧氛圍,能進行充分的交流,讓每個人都能發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領導與同事的贊同和認可,激發為機關事業而努力拚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是機關文化具有引導輻射作用。機關文化反映了機關整體的價值取向、共同的利益追求,能夠潛移默化地將機關幹部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轉化成具體的奮斗目標、人生信條和行為准則,形成機關幹部職工的精神支柱和前進動力,這不僅對機關內部起作用,也可以通過幹部的言行對社會產生影響,最終在社會和群眾中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良好的導向作用。
總之,機關文化建設是提升機關服務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科學和諧發展水平的根本,也是提高全體機關幹部職工政治素質、業務素質、技能本領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方面。
(三)機關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近幾年來,各級機關按照黨的總體部署和要求,不斷加強機關文化建設,在創新機關文化理念、樹立機關幹部榮辱觀、提升機關文明創建水平、開展有特色的幹部職工文體活動等方面作了一些積極的有益的探索,通過以學習型組織培育人、以健康生活凝聚人、以規范行為引導人、以良好環境陶冶人等等機關文化建設的途經和措施,機關文化建設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機關服務理念不斷更新、服務效能不斷提升、管理模式不斷創新、幹部職工素質有新的顯著提高、幹部職工行為規范有新的明顯改觀、社會對機關的滿意度有新的提升。近年來,各級機關面貌煥然一新,拿我們身邊所能夠接觸到的我縣縣級機關來看,總體感覺和印響十分深刻,作為硬環境建設的機關基礎設施建設效果明顯,辦公用房用地寬敞幾凈,建築美觀大方、新穎時尚,環境干凈整潔,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效果明顯,機關作風朴實扎實,服務質量、效能顯著提升,制度健全、治安良好,幹部職工熱情大方、文明禮貌、精神飽滿,素質提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等等,一派井然有序的狀態。
但從總體上看,以機關文化建設欠賬、滯後、機關先進文化氛圍不濃、機關幹部職工思想文化教育不夠等為根本因素的機關病、機關不正之風依然十分盛行。
例如,一些機關中存在的作風機關化趨向十分明顯,表現在:由於受傳統思維定勢、社會輿論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機關似乎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陳腐、僵化的代名詞,一些機關面貌頹(tui)廢破敗,人員老態龍鍾、老氣橫秋,精神不佳,環境凌亂,樓梯水房臭氣難聞,機關人員也被貼上了官僚主義的標簽。隨之帶來的或表現出來的是,機構臃腫、人員冗餘、人浮於事,滿足於在機關發文件、搞布置,包括人事安排、工作任務完成、工作業績取得等大多都還依然靠傳統落後的、單一的的行政命令方式。幹部職工作風飄浮、性情浮躁、黨性不強、能力弱化,基層的情況、群眾的意願,靠在辦公室空想,就可以定奪。
特別在縣級機關,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學風、領導作風、幹部生活作風問題依然集中、突出。
思想作風方面,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實事求是難的情況;
工作作風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問題,表現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夠,對上級負責與對下級負責的一致性把握不力,凡事以上級滿意為是,職工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重視不夠,對處理群眾來人來訪,就事論事,對「源頭」問題研究和解決的不力,工作作風不夠扎實,存在著形式主義,好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服務態度生、冷、硬的現象依然存在。
學風方面,深入系統學習不夠,存在著理論不能聯系實際,理論不能指導實踐;理論根底不深,政策法規理解不透,缺乏新知識、新技能、新本領。
生活作風方面的問題,一是艱苦奮斗作風不強,享樂意識強烈。二是對業務工作要求得多,抓黨風廉政建設時緊時松,一些人為政不廉,影響機關形象。一些幹部不能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經受不住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有不廉潔行為。存在著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和「吃、拿、卡、要、報、占」等不良行為。
機關作風的這些方面,工作方法的這些不適,與為民服務的宗旨格格不入,與新形勢新任務隊機關應具備的執政能力、執政水平極不適應。
上述種種機關病、機關問題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的、有客觀的。但其最根源的還是機關對先進文化的崇尚不夠,先進文化氛圍不濃,先進文化在機關的粘合劑、助推器作用發揮缺失,用先進文化教育、引導、佔領機關陣地、佔領幹部職工思想陣地不夠,機關人的自主意識不強,一句話就是機關文化建設消極滯後之所在。
同時,對於具體的機關文化建設工作,也存在目標不夠明確,思想認識不夠到位,相關的激勵、運行機制不健全,對機關個性化的特色體現不足,內容與實際工作聯系不緊等等。
面對新形勢,機關文化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更高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機關文化建設,是從根本醫治機關病、從根本強化機關自身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把握機關文化建設的內容和要求
加強機關文化建設,在內容上概括地講,就是建設符合機關重要職能、目標任務和管理實際的、具有引導和激勵作用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團隊精神、進取理念、服務意識、道德情操等。創建一套具有競爭激勵、優勝劣汰作用的管理機制,培育一種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嚴謹高效的工作作風,促進機關自身建設的全面加強和機關效能的全面提升。說到底就是在機關和機關幹部中明確培養什麼意識,樹立什麼理念,學習什麼知識,培養什麼人才,打造什麼形象,弘揚什麼精神的問題。具體地應該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首先,培育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打造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規定著文化的本質和導向,機關文化的導向,直接決定著機關幹部職工的作風、政風。要加強機關幹部思想政治建設,始終把培育機關幹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機關文化建設的首位,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導教育機關幹部職工,不斷提高機關幹部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的水準,以優良的機關作風帶動政風,促進行風,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
其次,豐富機關幹部的文化知識,打造精湛博學的素質文化。樹立長期學習、深入學習、系統學習,不斷鑽研,精益求精,聯系實際的意識。既要加強基本理論和業務的學習,又要圍繞機關職能、目標任務和發展需求,加強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知識的學習。通過創建機關區域網、閱覽室、活動室等載體,為幹部職工打造學習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幹部職工八小時之外的精彩生活,讓大家相互學習,增進了解,共同提高。同時,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機關幹部進行通識教育、前沿知識教育和知識更新教育培訓。
第三,規范機關幹部的言行舉止,打造行為規范的修養文化。修養文化是機關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關幹部的言行不但體現著自身的文化修養,也代表著整個機關的文化形象。機關幹部要按照《國家公務員行為規范》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發揚溝通、互助、協作精神;機關單位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符合本單位實際的行為規范或崗位職責,以提高機關幹部的文明水準。
第四,提升機關幹部的能力本領,打造服務大局的職業文化。針對機關幹部的崗位職責,對機關幹部加強崗位培訓、業務培訓,不斷提高機關幹部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本領,促進機關幹部在崗位上實現自己的理想、價值。要鼓勵機關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現和總結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把理論學習與工作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機關幹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成效,進而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第五,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和工作機制,打造強勢全新的管理文化。要制定機關工作標准,明確機關工作的內容、程序、許可權、時限、依據和責任人,促進機關工作運行規范化、服務標准化。要積極探索實行工作標准化管理和工作目標責任制,建立完善績效考評機制,增強機關幹部工作的責任感;整合工作資源,精簡會議、文件,努力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適當引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堅持品德、才能並重、學歷、能力並重原則,加強幹部的選拔與交流,對工作踏實肯干、成績明顯突出的幹部,適當破格任用,為幹部的成才、發展創造良好外部條件和內部環境,事業單位做到公平、公正,重視、支持專業技術幹部職稱晉升,調動技術人才工作積極主動性。
第六,鼓勵機關幹部解放思想,打造與時俱進的創新文化。創新是機關充滿活力,工作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開展機關文化建設,一方面要著力培育幹部職工敢於面對挑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要建立鼓勵創新的機制,為幹部職工提供展示創新成果和能力的平台,激發廣大幹部的創造熱情;還要著力培養幹部職工的創新能力,加快知識更新,使人人都「敢創新、願創新、會創新」,形成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良好風氣。

第七,塑造黨政機關良好的形象,打造名副其實的物質文化。建設與工作需要相適應的物質基礎條件,保障職工群眾工作、學習、辦事方便、快捷。要在機關醒目處張貼機關的核心價值理念、服務用語、行為規范等,讓機關幹部時刻牢記在心,指導行動、規范行為,也便於職工群眾認識、了解機關文化,監督機關建設機關文化。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增強機關的凝聚力、吸引力,激勵機關幹部共同參與到機關文化建設中來。
加強機關文化建設,要以「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為目標要求,按照建設學習型、服務型、效能型、創新型、廉潔型、和諧型機關的要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共建共享文化成果,突出服務群眾、改革創新、完善機制「三個著力點」,構建具有自身特點、突出特色的文化理念,建設「以事業凝聚人,以情感感染人,以精神鼓舞人,以利益激勵人」的機制,營造以人為本、健康向上、團結協作、充滿活力的機關文化氛圍。
三、把握途徑、堅持原則、建立機制,大力推進機關文化建設
(一)開展機關文化建設要把握正確的途徑:
「一是要抓住關鍵點,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機關幹部的道德修養上下功夫;二是要找准切入點,在創建學習型機關,提高機關幹部的綜合素質上下功夫;三是立足根本點,在加強制度建設,促進機關各項制度的健全、規范及其有效運轉上下功夫;四是要把握著力點,在創新機關文化活動載體,保障全員參與上下功夫。」
(二)開展機關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從大局、全員參與、彰顯個性、與時俱進、常抓不懈的「六個原則」:
以人為本是本源,服務大局是主線,全員參與是關鍵,彰顯個性是特色,與時俱進是要求,常抓不懈是需要。
六個原則同等重要,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堅持六個原則是機關文化建設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
(三)開展機關文化建設,需要建立健全良好的運行保障機制:
一是領導機制。要建立健全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各處室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定期分析、研究機關文化建設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為機關文化創建工作出主意、想辦法,推動機關文化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突破。二是保障機制。要保證創建活動有經費、有時間、有地點、有人員、有載體,促進創建工作順利開展。充分發揮廣大幹部職工的主體作用,增強共創共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機關文化建設的任務貫徹到處室、落實到部門。三是激勵機制。要定期檢查、考核機關幹部參與機關文化建設的情況及其成果,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評先評優、職級晉升、提拔使用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同時可與黨風廉政建設、機關作風建設、機關黨建目標考核等內容相結合,真正使機關文化建設成為機關幹部成長的源動力,促進各部門增強建設機關文化的責任感和自覺性。

開展機關文化建設,是提高機關幹部職工綜合素質,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又具有長期性、艱巨性的特點,需要常抓不懈,更需要全體機關幹部的積極參與。同時,開展機關文化建設,要大力提倡注重實效,求真務實的良好風尚,堅決抵制形式主義,不搞虎頭蛇尾。通過開展機關文化建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用幹部職工的全面發展和進步引導社會成員的進步,用機關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用機關的和諧帶動全社會的和諧,達到以機關帶動、推動整個社會的創新、發展。

㈡ 如何進一步推進社會管理創新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九 百花譚 省第十次黨代會要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持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推動保穩定向促和諧轉變。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把城鄉社區管理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切入點,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推動基層管理創新,實現街道(鄉鎮)工作重心向社會管理服務轉移,強化社區管理和服務功能。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大調解」工作體系,深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黨代會提出了未來五年我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本思路。我們認為要進一步推進我省的社會管理創新,應當做到「四新」,即強化新理念、完善新格局、構建新機制、健全新體系。 一、明確目標任務,強化社會管理新理念 劉奇葆書記指出,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城鄉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更加重視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主動解決社會轉型中的矛盾和沖突,建立適應現代化發展趨勢和要求的現代社會管理體系。因此,社會管理的短期目標是主動解決社會轉型中的矛盾和沖突,保持社會穩定;社會管理的長期目標是建立適應現代化發展趨勢和要求的現代社會管理體系,促進社會和諧。 隨著四川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迅猛發展,社會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社會沖突在一定區域內有所激化。國際經驗表明,趕超型國家在現代化初期往往容易出現社會動盪,保持有效的社會管理和穩定的社會秩序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隨著四川省情的快速變化,城鄉人口結構的迅速變動,人們思想觀念的不斷更新,那種以「控制」為核心的傳統社會管理理念必須得到根本改變,代之以「治理」為核心的社會管理新理念。目前,四川各級黨委和政府基本樹立了社會管理的新理念,但是還應當加強學習和領會,強化社會治理的觀念。 社會治理是在對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這三對基本關系的反思中產生的,現已逐漸成為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價值理念和實踐追求。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治理具有三個基本特徵:它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互動和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在今後一個時期,我省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路徑就是要從以政府為單一主體、以單位管理為主要載體、以行政辦法為主要手段、以管控為主要目的、以事後處理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向行政管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基層自治管理良性互動,社區管理與單位管理有機結合,多種手段綜合運用,管理與服務融合,有序與活力統一的多元治理、源頭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轉變,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穩定因素,構建起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管理體制。 二、堅持多方參與,完善社會管理新格局 治理理論強調社會主體的多方參與、多元合作。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主體已經多元化,除了黨委、政府以外,傳統的國有「單位」已經大幅減少,非公組織大量增加,「社會人」大量出現。結合我國的國情,就是要落實黨委、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民眾等社會主體的相應職責,履行社會義務,建立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從重政府作用、輕多方參與向政府主導型的社會共同治理轉變。 黨委要在社會管理格局中發揮領導和核心作用,總攬全局、制定方針、統籌協調、動員資源。我省正在推行的「區域化黨建」是創新社會管理中實現黨委職能的一種有效形式,通過「聯合黨委」、「黨委聯席會議」等形式,充分發揮黨委統籌全局的作用,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事務共擔、責任共負。政府要強化社會管理職能,象抓經濟管理一樣抓社會管理,做到社會管理的政策到位、機構到位、職能到位、保障到位、責任到位、監督到位。要改變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包攬一切的做法,屬於自身的事務履職到位,屬於市場的事務放權到位。各種社會組織和企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和參與意識,發揮自治、自律、互侓作用,與政府機構同心互動、優勢互補,共同完成社會管理工作。人民群眾要充分發揮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堅持走群眾路線,引導群眾積極、理性、有序、依法參與社會管理。目前,我們在最大程度地激發社會活力方面還做得不夠,「社會協同」和「公眾參與」程度和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社會組織數量較少,專業的社工人才數量不足,對現有的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的作用也遠未充分發揮出來。需要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和社工人才,特別要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增加政府向社會組織和企業購買服務的力度,吸引更多的社工人才從事社會管理服務工作。要建立企業參與社會管理的長效機制,除了通過區域化黨委統籌以外,還應當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在就業服務、勞資關系、拆遷補償、生產安全、產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履行好社會責任,就是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途徑。可以說,堅持完善社會管理格局,是把維系社會秩序和激發社會活力有機結合起來的主要途徑,既可以保證社會的安定有序、規范運行、調控有力,又有利於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提高社會運行效率,從而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相關評論: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一:如何看待四川五年輝煌巨變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二:如何理解高位求進加快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三:如何理解西部經濟發展高地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四:如何推動「兩化」互動發展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五:如何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六: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七:如何再造「兩個都江堰灌區」 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系列評論之八:如何加快實施文化強省戰略

㈢ 創造勇於奮斗共建共享美麗家園是病句嗎

詞語搭配不當。應該是勇於創造,勇於奮斗,共建美麗家園

㈣ 如何才能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1、保持戰略定力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步形成一系列符合國情、行之有效的制度,必須長期堅持。



2、從實際出發制定新的制度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例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政治和全局高度推進監督制度改革,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逐步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並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3、將已有成熟經驗和做法上升為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過程中,我們堅持及時總結成功經驗和成熟做法,對其進行認真梳理和提煉,並適時將其上升為制度規定,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例如,我們黨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鮮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這一制度創舉,對於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制度治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和創新做法,增強其全面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形成長期、穩定、可靠的制度,有利於更好指導實踐。

(4)創造共建共享擴展閱讀

制度是治國之重器,良制是善治之前提。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得來的,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產物。

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不斷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

㈤ 如何發揮商會作用,創新社會管理問題研究

縱觀全國商會發展情況,可以說商會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制約商會發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影響了其社會管理作用的發揮,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人力資源的供給
商會有多層次的需求,包括專職人員和社會志願者在內。由於社會組織的有一定的公益性而專業性較弱,我國各級政府應該加大對商會員工的培訓力度,提高商會員工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適合現階段商會需求的人才。需要建立起類似於其他行業的商會員工的職業水平認證標准,對商會員工的職業素養進行合理的評估和分級。社會志願者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社會志願者在社會組織當中有著一定優勢。政府應該充分挖掘社會志願者資源,不斷為商會的發展提供新鮮血液。
(二)內部治理體制建設
我國商會普遍缺乏完善的治理結構。針對這一問題,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社會組織當中實行的理事會制度並完善內部的監督機制,將商會的發展納入科學理性高效的軌道中來。通過提升商會內部的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商會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三)社會管理績效評價
各級政府還應該出台社會管理目標評價體系,實現對商會在幫助實現社會管理創新目標的有效評估,形成商會對社會管理創新的良性促進。商會領域法律體系的缺失也影響了商會對自身行為的規范,導致了目前部分商會和地方政府相互勾結導致的腐敗現象。商會的發展也將可以因此而進入法治化的道路。
(四)商會的管理方式與手段
政府應轉變商會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商會是我國非公經濟發展的代表,促進商會的發展,除了加速我國社會管理的創新之外,將可以進一步地活躍我國的市場經濟尤其是非公經濟的中小企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深化政府職能改革,發揮商會在社會管理當中的作用是必然的趨勢。政府應該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進行社會管理,轉移到主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手段進行社會管理的道路上來。商會等社會組織可以作為市場經濟背景下,良好的社會管理主體存在,從政府手中得到更多的社會管理許可權和職能。我國各級政府應該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促進鼓勵商會的發展,進而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管理創新的目標。
總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社會組織重要組成部分的商會,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是商會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影響其作用的發揮,這就需要改進和完善,以便進一步加強其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

㈥ 新發展理念 文明城市創建文章怎麼寫

五大發展理念分別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分別的含義如下:
創新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培育壯大若乾重點經濟區,實施網路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二〇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提高政府效能,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協調
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統一,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綠色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製度,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開放

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必須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推進雙向開放,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和經濟區,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台灣地區合作發展,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以互利共贏方式深化兩岸經濟合作,讓更多台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受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主動參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共享

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提高教育質量,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促進就業創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完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並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理順葯品價格,實行醫療、醫保、醫葯聯動,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施食品安全戰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㈦ 創建工人先鋒號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創建

充分認識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的重要意義

工人階級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工人階級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不畏艱險、奮力拚搏,自強不息、甘於奉獻,為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前,我國發展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既為工人階級實現自身利益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工人階級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廣闊舞台。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在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爭當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排頭兵,是工會組織的重要任務。

多年來,各級工會緊密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圍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有效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反響。實踐證明,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有利於激發職工熱愛本職、鑽研技術、創新管理、提高效益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不斷發展工人階級的先進性;有利於發揮我國工人階級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推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指導方針的貫徹落實;有利於促進和諧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共建共享,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有利於擴大工會組織的影響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發揮工會在組織、引導、服務職工和維護職工權益等方面的作用。

深入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是推進「當好主力軍、建功『十一五』、和諧奔小康」競賽活動的重要抓手,是依靠主力軍、建設主力軍、發展主力軍的重要舉措,也是貫徹「組織起來、切實維權」工作方針、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維權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發展道路的具體體現。各級工會要充分認識開展創建「工人先鋒號」活動的重要意義,組織引導廣大職工積極投身到創建活動中來,通過創建活動激勵職工立足本職、勤奮工作、學趕先進、爭創一流,充分展示工人階級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和主人翁風采。

㈧ 如何培育和創建特色小鎮

一、精心培育特色小鎮

1、遴選的基礎

一是產業有優勢。特色小鎮應是推動產業集聚、創新和升級的新平台。培育特色小鎮要求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產業定位科學精準,在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和特色方面要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和疊加效應。同時能夠吸納就業,帶來長足發展。

二是風貌有特色。特色小鎮應是融合風貌、文化、旅遊等多元要素特色發展的新載體。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將文化元素植入小鎮的風貌建設的各個方面,指引建築、街區、空間、環境等多維度的風貌建設,形成具有文化底蘊的特色風貌,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促進特色旅遊發展。

三是發展有成效。特色小鎮應是創新發展的引擎和有示範作用的排頭兵。特色小鎮自身需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能夠在短期內快見成效,成為帶動自身及周邊地區發展的引擎,同時在發展路徑、發展模式上能成為條件相似的小城鎮發展的範例。

四是動力有保障。特色小鎮應是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和吸納社會資本投資的新熱土。培育特色小鎮要選擇動力有保障的小城鎮,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務,政府為企業創業提供條件,讓小城鎮在提升社會投資效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2、培育的主要內容和要點

特色小鎮的創建關鍵在「產業形態、宜居環境、傳統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主導產業定位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有獨特性,注重採用新技術手段和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產業優勢明顯,產品市場佔有率和產品知名度高,利潤率和裝備水平有優勢,注重研發投入。產業環境優良,有支持特色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產業增長勢頭良好且經濟社會帶動作用明顯。

產業要有基礎、有依託,產業選擇不可「空穴來風」;產業類型能完善小鎮功能,拉動小鎮發展。兼顧鎮里原有產業,提升品質。

二是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城鎮風貌和諧統一,能有效彰顯小鎮特色文化內涵。鎮區新建建築體量適宜,形式與傳統建築風貌相協調,能較好的表現本地區的建築文化特色。鎮區沿街建築的體量、色彩、材質、符號、細部協調統一。特色小鎮周邊美麗鄉村建設要保留鄉土特色和田園風光。

注重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景觀多用自然,不要套用城市。風貌要突出地域、民族、時代的特徵,注重地域材質、符號的應用,避免歐式,尊重地域文化,找到文化自信。

三是彰顯特色的傳統文化。傳承獨特的民俗活動、特色餐飲、民間技藝、民間戲曲等傳統文化類型。保護好文保單位、歷史街區、傳統建築掛牌等物質文化遺存。政府支持傳承人及非遺文化活動的持續開展。文化傳播具有獨特地域文化特質,宣傳途徑多樣。

特色小鎮要有文化、有內涵。要注重保護歷史、傳統文化,提升完善小鎮精神,形成小鎮的文化認同。

四是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鎮區對外交通路面等級在二級以上,且情況良好。道路設施及綠化配置完善。公用設施建設水平較高,給水管網全覆蓋,且符合國家相關標准。鎮區污水管網全覆蓋,且污水處理設施完善。建成區小學建設規模、標准、配置數量達到要求,可滿足實際需求。鎮區內中心醫院、衛生院建設規模和標准達到國家相關規范要求,鎮區建有一座綜合超市,商業設施可滿足多元需求。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應是市場與政府相結合,相得益彰;共建共享,與原有鎮結合,不要兩層皮,考慮季節性需求變化。

基礎設施建設要完善、要適用、要小,切忌大規模;共建共享,滿足生活、發展需求;集約利用,符合小城鎮的特點;污水、垃圾處理做到科學合理,保護特色小鎮賴以發展的環境。

五是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有創新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符合自身發展規律。建設管理方面實現多規協調,設有專門的規劃管理機構,實現「四所合一」,制度健全,能實現規劃管理數字化。社會管理服務水平高,建有綜合的辦事大廳,基礎行政管理適度下放。在機構人員、購買服務、財政收支、人才培養等方面有突破性創新。


二、科學創建特色小鎮

1、區別對待東、中、西不同地區的發展重點

我國東、中、西地區條件各不相同。東部地區建制鎮在地理空間上布點密集度、城鎮在國內生產總值、鎮區人口規模、城鄉規劃管理、宜居環境建設水平等方面,高於中、西部地區水平。針對東中西部地區的這種差異,特色小鎮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地明確不同的培育重點和方向。各省也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科學確定特色小鎮發展重點。

東部地區重點要控制規模,提升存量,防止大拆大建。如浙江經驗是核心區建設控制在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控制在3平方公里。

中部地區則重在找准產業方向,明確市場定位,找准發展動力。

西部地區要注重發展特色鄉鎮,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2、精心策劃、找準定位

根據自身的基礎和獨特的潛力,抓准特色,精心策劃,明確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

基於現狀基礎,充分挖掘潛力。基於小鎮的自然、生態、文化、景觀、民俗等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質。如古北水鎮是在本身有司馬台古長城等優勢旅遊資源基礎上,打造成為京郊最具北方特色的度假小鎮。

特色要鮮明。聚焦優勢產業、獨特文化內涵和環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優勢強化突出特色。如拈花小鎮定位特有禪文化,打造禪意度假小鎮。

3、在現狀產業基礎上提升和發展

產業有基礎。在現有基礎上發展產業,不要憑空創造和引進新的產業。

提升和發展。借勢特色小鎮的人氣與資源集聚優勢,拉動、促進小鎮產業發展,完善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構建合理的產業集群,打造競爭優勢,擴大產業影響力,提升產業競爭力。

4、嚴控建設規模

規模一定要小,小才能精,小才能美。特色小鎮建設應該走精明收縮的道路,小城鎮規模較小,避免建設規模過大,反對粗放式、快速式,一窩蜂的建設。規模建設根據浙江經驗,規劃三平方公里,建設一平方公里。

建設應緊湊布局和集約節約建設用地的原則,避免攤大餅式或脫離現有產業分布人為劃定建設區,根據自身資源和產業基礎及其分布情況,盡可能連片提升和完善現有建設區。

精心打造。特色小鎮建設要完善原有城鎮功能,提升生活質量,高標准建設,成為小城鎮建設的示範和城鎮化的新樣板。提升、完善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小鎮。

分期建設。鼓勵分期建設,反對一次成型,建一個成一個,要有高標准和長遠性,可放慢建設速度但要保證質量。分期建設還可以保證特色小鎮在風貌和形態上的多樣性。

5、打造地域特色的宜居環境

有地域特色才能特。我們國家有著豐富的風貌類型,材質、符號、元素等可提取和利用的要素充分,多用地方材料、符號,體現地域特色。

結合自然山水,避免人工打造。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觀和小橋流水的田園風光結合起來。注重整體格局和風貌的打造,格局自然,風貌整體和諧統一,體現特色。景觀多用自然,注重小品等景觀打造。

因地制宜,反對國際式和徽派的泛濫。風貌提倡地域式,反對國際式。反對整體格局、建築風貌完全復制國外小鎮。尊重本地建築文化,發揚特色,找到文化自信。

6、傳承重塑小鎮文化

有文化才有靈魂。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需深入挖掘和精心打造。求快往往效果不好,將文化做足,影響大且深遠,可以形成很好的品牌。

文化傳承。對歷史文化豐厚的小鎮,注重保護歷史、傳統文化,做好傳承、挖掘文化要充分,形成小鎮的文化認同。

品質提升。合理開發利用文化資源,系統打造,形成文化品牌,增強競爭軟實力。

重塑精神。對於文化資源匱乏或是新建的小鎮,注重文化培育和打造,在現有建設的基礎上發展,逐步形成自身文化特色。

7、聚集人氣和活力,防止鬼鎮的出現

特色小鎮要注重人氣和活力,要聚集一定的人口,給小鎮帶來持續的發展動力,避免建設「鬼鎮」。

打造活力街區。要結合棚戶區改造等,打造一些有活力的早餐、夜宵、娛樂街區等受大眾歡迎的有活力的街區。

提升冬季的活力。北方地區特色小鎮選擇考慮彌補氣候條件等因素,積極發展全季節旅遊,增加冬季項目。

注重夜色經濟打造。增加夜晚的商業和文化活力,打造具有魅力的夜色景觀,增加小鎮活力。

8、打造宜游宜產的旅遊環境

挖掘旅遊題材。特色小鎮的開發建設,旅遊不是核心目的,但擁有一定的旅遊功能作支撐,小鎮會更有生命力。可將山水風光、地形地貌、風俗風味、古村古居、人文歷史等作為旅遊題材。

對接區域市場需求,尤其大城市周邊,旅遊產品策劃考慮外溢的功能需求。

9、提升和共享服務水平

特色小鎮的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除了滿足基礎生產、生活需求以外,還應做好三個服務。

服務社會事業。設施建設要與鎮區結合,共建共享,建設完善的服務體系,推動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服務經濟發展。建立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服務體系,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成為整合資源、集聚創新、特色產業的「新載體」。

服務周邊村民。統籌布局、互聯互通,完善補足城鄉服務設施體系,促進服務設施向周邊農村延伸。

10、構建信息通達的智慧體系

智慧發展。互聯網是最先進的代表,小城鎮是傳統的居住形態,二者完美結合,通過信息的便捷,釋放空間對人的約束。節約人流物流,實現智慧化,更易於小城鎮打造;用智慧手段促進產業發展,對接更廣闊的市場,服務更多人群;用智慧系統提升鎮區的服務水平,提升幸福指數,從而提升特色小鎮的吸引力。

綠色發展和生態低碳。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布局形態、建築技術都應採用綠色化和生態低碳的發展思路和標准。基於綠色低碳和物聯網、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結合的「智慧城鎮」是面向未來的全新的城鎮形態。

三、探索特色小鎮規劃

特色小鎮規劃不是簡單的小城鎮規劃,特色小鎮規劃也不能單一的照搬城市規劃,而是以特色為導向的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應注重特色小鎮的建設性和可實施性。

1、特色小鎮規劃體系和主要內容

一個定位策劃+五個要求+兩個提升+一個空間優化落地的規劃體系。

一個定位策劃:要找准發展定位,明確特色小鎮發展思路和重點;

五個要求:產業、宜居、文化、設施服務、體制機制五個方面的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保障特色小鎮發展;

兩個提升:旅遊和智慧體系兩個提升規劃,建設系統提升;

一個空間優化落地:最終通過一個空間優化落地規劃落實所有規劃設想,並明確實施步驟。

2、特色小鎮規劃重點

特色小鎮規劃是以特色為導向的各種元素高度關聯的綜合性規劃。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多元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統籌考慮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國土空間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特色導向。作為立鎮之本的產業規劃要找准自身的特色,要為自身發展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撐。文化是特色小鎮發展之源,其規劃要注重挖掘文化魅力,圍繞文化內容深入挖掘。特色小鎮一般生態環境優美,其旅遊規劃要注重挖掘、整合小鎮的特色自然與人文資源。

多元融合。提高產業競爭力,注重高端產業、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以產業、項目規劃,引導特色小鎮空間規劃的功能組織與布局。以文化特色、生態資源為導向,在空間、風貌、項目、活動、環境等方面進行落實。規劃內容不是簡單的疊加,而是高度融合。

3、特色小鎮規劃方法

多規合一。從內容上看,除了常規的空間規劃內容,還包括產業規劃、社區規劃、旅遊規劃、交通規劃等,同時需突出生態、文化等功能。特色小鎮規劃必須堅持多規融合,突出規劃的前瞻性和協調性。推進產業、空間、設施等方面協調有序發展,引導項目與產業落地。

重點突出。特色小鎮規劃的重點應在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上,確保規劃的綜合性和實用性。

項目落地。建設項目落地是衡量特色小鎮規劃可操作性的重要內容,也是規劃成敗與否的關鍵性要素之一。結合小鎮特點選擇發展項目並進行合理定位布局是保障建設項目落地的重要手段。

近遠結合。近遠結合是評價特色小鎮規劃可實施性的重要標准。以往的小城鎮規劃重視規劃期末終極藍圖的編制,而忽視近期建設規劃的安排。近期建設項目對於完成規劃期末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特色小鎮規劃應注重近遠結合,尤其要保持近期建設規劃的相對完整。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特色小鎮「產業研究+規劃+落地」機構。

㈨ 全國有哪些城市在文明城市創建中的先進作法

十多年來,綿陽市始終堅持把創建文明城市作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來抓,注重讓市民主動參與創建,在參與中接受教育、提高素質,整個創建過程得到了市民的廣泛支持和認同,實現了由被動性到自覺性再到自發性創建的轉變。即便在「5.12」特大地震後,廣大市民仍然表現出非常高的創建熱情。這種自覺性和主動性,正是綿陽多年來做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動力所在。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深化認識為先導,不斷創新體制機制。

多年來,綿陽市始終把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作為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重要載體,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工作理念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

一是不斷創新工作理念。牢固樹立抓文明城市創建就是抓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綜合性工程的理念,堅持為民創建、全民創建、自主創建,堅持以人為本、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使文明創建過程成為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過程,在全社會形成了「人人爭當文明市民,共同爭創文明城市」的普遍共識。

二是不斷創新網路體系。堅持創建工作「一把手」負責制,成立了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領導小組,並詳盡規定了相應職責。各縣市區、街道、社區和市級部門、單位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創建組織網路,為抓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提供了組織保證。

三是不斷創新工作機制。

第一,是建立會議制度。把文明城市創建列入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的議事日程,專題研究文明創建工作,並確立了市文明委每年1次、市創建領導小組每年2次全體會議等制度。

第二,是制定和落實規劃。每五年制定全市精神文明創建規劃,每年制定創建計劃,各個單項、階段性創建都做到了年初有計劃、年底有總結。

第三,是落實工作責任制。由市委書記、市長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市創建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織實施、督查,市級18個大口(區)、58個責任部門分別負責相關指標任務落實。

四是不斷創新監督機制。制定了創建工作考核評比辦法,將創建文明城市作為市目標考核和幹部政績考核專項。

市創建領導小組每兩個月組織一次檢查評比,由市領導帶隊,有關職能部門參加,市級主要新聞媒體配合,對問題較多的單位進行曝光。市人大、市政協每年聽取創建工作專題匯報,定期或不定期組織視察。市文明辦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各界人士代表座談會,徵求對創建工作的意見,並公布監督電話、接受各方監督。市創建辦組建了督查隊,發現問題及時向單位發出整改通知,並全程督促整改。

二、以規範文明言行為切入點,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

一是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題,努力培育文明風尚。

制定了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推動文明創建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進單位。抓住文明禮儀、公共秩序、社會服務、互聯網管理等重點領域,解決市民文明習慣和社會風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系列活動,舉辦「文明出行,從我做起」萬人簽名和文明勸導以及綿陽市「十種文明行為,十種生活陋習」平面媒體及網路媒體問卷調查等,有力弘揚了知榮明恥的社會風氣。

二是以宣傳教育為手段,努力規范市民言行。

每年印發《創建文明城市宣傳工作方案》,新聞媒體開設《文明監督崗》、《講道德、做好人》等欄目,專版刊登《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調查問卷內容,使市民規范言行有標准、自我教育有標桿。在城區和道路出入口等地懸掛大型宣傳標牌,在全市張貼10萬多份創建常識宣傳畫,街道和社區還利用文藝演出、知識競賽、印發資料等形式宣傳創建文明城市知識,潛移默化地影響市民的一言一行。

三是以基礎建設為重點,大力培育文明細胞。

圍繞創建文明城市總目標設定分項創建目標,制定衛生、環保、園林、科普、旅遊、平安、雙擁等方面的階段性創建目標,分年度逐步實施。把創建文明城區、文明社區作為深化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內容,實行市級領導和部門定點幫扶社區建設制度,廣泛開展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活動。組織全市22個窗口服務行業制定了文明行業創建規劃,連續三屆採取群眾推薦、媒體公示的形式評選市級最佳文明單位、文明公務員、最佳文明市民、文明市民活動,推動了單位和市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以「三個提升」為目標,切實改善城市人居環境。

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創造優美的城市環境,以優美的城市環境影響和培育文明市民,是綿陽多年創建得到的一條重要經驗。2005年以來,綿陽市圍繞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和四川省副中心,大力提升城市現代化程度、文化品位和環境質量水平,全面加快文明城市建設步伐。

一是高起點規劃。聘請國內外著名規劃大師參與,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調整了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了「一心兩區」、「三點兩線」的城市骨架。「5.12」地震後,按照國務院的重建規劃,進一步調整了城市規劃布局,更加註重了防震性和城市整體規劃水平的提升。

二是高規格建設。圍繞城市區域調整和功能分區,按「山、水、林、文、城」五位一體的要求,堅持科學規劃、市場運作、有序推進的原則,全面啟動了城南三江匯合口及濱水區域25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和仙海國家級旅遊休閑度假區建設。結合災後恢復重建,把創建工作融入城市危房處置和水、電、氣及城市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恢復建設之中,市民生產生活秩序很快恢復正常,進一步拓展了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的空間。

三是高水平管理。按照「潔、綠、亮、美、暢」和舒適、美觀、便利的要求,確立了新一輪城市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數字化目標。重點加強對城市臟、亂、差的整治和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改居區域、背街小巷的環境衛生與秩序治理,依法解決違章搭建、亂擺攤點、亂停亂放等問題,綿陽城市管理更加規范、秩序更加良好、市容更加潔凈。

2006年,城市管理工作榮獲「全國十佳標兵」稱號。四是高品位提升。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強城市「軟實力」作為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深入發掘李白、嫘祖、文昌等歷史文化資源和「兩彈一星」等現代科技資源,2006年以來先後建成了我國第一座太空娛樂風洞、全國第三座數字球幕影院等一大批標志性文化設施,成功創建全國首家科技(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充分展示了科技之城、智慧之城的風采。以亞洲郵展、國際龍舟賽、國際體育舞蹈大賽、世界拳擊錦標賽、李白國際文化旅遊節等大型賽事活動為契機,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營造了濃郁的文明創建氛圍。

四、以富民惠民為重點,大力構建和諧綿陽。

按照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最終要惠及群眾的要求,我們經過反復研究、試點和論證,實施了一系列富民惠民的工作舉措,使老百姓特別是困難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

一是健全惠民運行體系。創造性整合各級惠民幫扶資源,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惠民幫扶中心,大力幫扶「老」、「小」、「困」等重點群體。目前,市惠民幫扶中心已有15個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在開展幫扶工作,進入中心的惠民事項達到113項,僅2008年直接用於幫扶的資金就達1100餘萬元,成為了「困難群眾之家」。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組(社區)也分別建立了惠民服務中心、支中心、站(點),形成了全覆蓋的惠民幫扶網路。

二是完善惠民幫扶制度。開發了覆蓋全市35.6萬名困難群眾的「實名制電子網路系統」,統一印發了《綿陽市困難群眾惠民幫扶證》,提升了惠民幫扶工作的數字化、人性化管理水平。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惠民工作的決定》、《綿陽市困難群眾惠民幫扶證管理使用辦法》和《綿陽市應急救助辦法》等規章制度,形成了幫扶工作的政策支撐體系。

三是提升惠民幫扶實效。著眼於把惠民工作好事辦好、實事做實,僅2006-2008年,市縣兩級就累計投入4.18億元,幫助4.9萬戶、15萬貧困人口年均收入超過1000元。目前,全市上下已經形成了惠民、助民、便民的良好氛圍。

閱讀全文

與創造共建共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