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拼音的創始人是誰
拼音的創始人是誰?
最早用於拼注漢字語音的注音符號,可能是唐朝時期日本人創造的假名。明朝時期朝鮮人創造了諺文。明代回回創造了用阿拉伯字母為漢語注音的小經。1605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早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採用音素字母為漢字注音。早期的漢語拼音以南京官話為藍本。以後又出現了以北京官話為藍本的漢語拼音以及廣東話等拼音。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
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范,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Hànyǔ pīnyīn fāng'àn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or pīnyīn, which was officially adopted on 1958-02-11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used to transcribe Chinese. The transcriber writes dow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adings in pǔtōnghuà.)
目前大部分海外華人地區如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歷史
古人曾採用直音、反切等方法為漢字注音。最早用於拼注漢字語音的注音符號,可能是唐朝時期日本人創造的假名。明朝時期朝鮮人創造了諺文。明代回回創造了用阿拉伯字母為漢語注音的小經。1605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最早採用拉丁字母為漢字注音。1626年,法國傳教士金尼閣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採用音素字母為漢字注音。早期的漢語拼音以南京官話為藍本。以後又出現了以北京官話為藍本的漢語拼音以及廣東話等拼音。1867年英國人威妥瑪創制的威妥瑪式拼音採用北京官話作為藍本。
1892年,盧戇章仿拉丁字母造「中國切音新字」字母,並主張以南京語音為漢語語音標准,這被認為是統一全國語音的首倡者。1900年王照受日本片假名啟發創制漢字筆畫型拼音字母「官話合聲字母」,並主張以北京語音為漢語語音標准。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09年,江謙正式提出把官話定名為國語,1911年清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法案》。1913年中華民國召開「讀音統一會」,最後確定「國音」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同時吸收各地方言的語音特點,並為國語創制了注音字母(又稱「注音符號」)。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設「國語統一籌備會」,1924年決定廢除國音,放棄入聲,確立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1928年國民政府公布推行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批准公布 《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採用《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中文羅馬字母拼寫,1991年修訂。
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公布(2001年開始生效),正式確立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拼寫和注音工具。」並給出了「《漢語拼音方案》」的定義和使用范圍,並且要求「初等教育應當進行漢語拼音教學。」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而不是字母。
2
反切
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有時單稱反或切。漢語本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某字,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
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廣韻》「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反切的產生,是為了補救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志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
據歷史學家範文瀾研究,音韻學開始於東漢末年,當時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創反切法來注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一般認孫炎為反切的創始人。《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
3
漢語拼音方案與漢民族標准語
—紀念漢語拼音方案發表44周年
北京大學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從簡略的回顧中,闡明從19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漢民族共同語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二、通過注音符號、國羅、北拉和漢語拼音方案的歷史淵源關系,具體說明方案在哪幾方面繼承和發展了這幾種拼音的主要優點並加以創新,從而總結了二十世紀前六十多年來中國人民創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歷史經驗。三、通過對台灣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爭的分析 ,揭示隱藏在這場發生在台灣的激烈論戰的背後,其實質性問題是什麼。
一、漢語拼音運動與國語和普通話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漢民族標准語的拼音方案。
漢民族標准語是在十九世紀末期興起的對中華民族的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語文現代化運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語文現代化運動最初指的是漢語拼音運動(當時叫「切音字運動、簡字運動」)、國語運動和白話文運動。清末民初的三大語文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通過改革語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適應當時社會發展和科學文化發展的需要,然後富國強兵,振興中華民族。國語運動是建立和推廣漢民族標准語口語的運動,而白話文運動則是提倡用能夠表達口語的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作為正式書面語的運動。三個運動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內在關系卻十分密切。就歷史淵源關系說,切音字運動發生最早並引發了國語運動。其後,國語標准音的確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漢語拼音方案的產生,都是由此一脈相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的論述也由此入手。
漢語拼音運動的歷史前奏可以遠溯至明末,但是導致中國社會產生聲勢浩大的漢語拼音運動,其直接原因是中國人至今銘心刻骨的「甲午」國恥。這一點錢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現代國音》(1929)一文中說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國給日本打了一次敗仗,於是國中有識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於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個問題發生,則漢字形體之難識,難寫是也。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於是,「推行簡字以謀求普及教育的運動,日盛一日……」。其實,文字領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經開始,漢字幾千年來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經發生動搖。甲午戰爭後,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除了賠償巨額軍費之外,還割讓了台灣和澎湖等地。其時,朝野震驚,激發了社會民眾,特別是有進取精神的知識階層的愛國天良,大家推究中國失敗的原因,一致認為「漢字不革命,則教育決不能普及,國家斷不能富強。」當時,被稱為「思想界之彗星」的譚嗣同就首先帶頭呼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響應,紛紛起來創制簡單易學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運動,也就是漢語拼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
據統計,清末最後十年中,至今猶有案可查的各種拼音方案就多達二十七種。這一時期的拼音方案大多為拼寫某種方言而設計的,但拼音文字畢竟是一種拼寫語言聲音的文字,所以一開始就觸及了漢民族語言的統一問題。被當時稱之為「從事切音運動第一人」的盧戇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兩個基本原則:「字話一律」和「字畫簡易」,也就是文字表達話音,字形簡單易寫。同時,又倡議以南京話為「各省之正音」,這樣全國「語言文字既從一律,文話皆相通,中國雖大,猶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對面而無言也。」這些話顯然已超出了純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圍,涉及民族語言的統一和發展了。
但是,盧戇章設計的各種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他後來向清政府學部呈交的《中國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認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駁了。之後不久,一種體現民族共同語發展趨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立刻脫穎而出了。它拼寫的是當時影響最大的「京音官話」,字母形式完全採用漢字的偏旁。《官話合聲字母》通行極廣,遍及大半個中國,「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話字母遍及十三個省。」王照本人可謂完全把握了當時民族語言的發展趨向,他在《官話合聲字母》序中就明確宣稱:「語言必歸劃一,宜取京話……京話推廣最便,故曰官話。官者公也,公用之話,自宜擇其占幅員人數多者。」也正因為如此,他的《官話合聲字母》得到了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總教習吳汝倫的支持並跟張之洞以及管學大臣張百熙一起奏請朝廷在「學堂章程」中規定「於國文一科內,附入官話一門」,理由是「各國語言皆歸一致」,清朝也應「以官音統一天下之語言」。他們的奏請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於是,漢語拼音運動在引發了國語統一運動,並與國語統一運動合而為一的同時,得以從民間躋身政府。之後,清政府學部在「國語教育事業」(1911)中規定拼音「簡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國語,二是范正漢字讀音,並通過了一個「統一國語辦法案」,規定在宣統八年(1916)普及國語。沒想到就在這一年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於是,經公決並通過的「統一國語辦法案」也就成了一紙空文。確定國音,制定字母,統一國語的運動,實際是由下一個社會和國民政府開展起來的。
從上面簡略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十九世紀末發展起來的漢語拼音運動,從一開始就是與語言的統一,社會的發展,民族的團結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歷史事實不止一次的證明,無論哪一種拼音設計,違背了語言統一的發展趨勢,註定會以失敗告終。盧戇章設制的第一個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寫閩廣方言為主的《中國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統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駁了。其後,又有同治進士,朝廷命官勞乃宣設計了幾乎可以使用於各省主要方言的《簡字全譜》(一種漢字筆畫式的拼音文字),「全譜」包括《京音譜》,《寧音譜》(南京話)、《吳音譜》、《閩廣譜》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還提出了「引南歸北」的主張:「南人先就南音各譜學習,以便應用,學成之後,再學京音,以歸統一。」勞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見,他進呈的《簡字譜錄》也得到御批,讓「學部議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學部也仍然因「分裂語言,有礙統一」,始終擱置高閣,不議不奏,而社會上也對他提出了尖銳的指責,認為照他的辦法,「將使中國愈遠同文之治,」罵他是「分裂語言文字的罪魁」。對照清末切音字運動中唱主角的盧戇章、勞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別是勞乃宣和因參加了「百日維新」而受到通緝的「欽犯」王照他們兩人的拼音方案的命運,實在是足以發人深省的。
二、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的歷史淵源關系
1912年,民國成立後,政府繼續推行國語。在推行國語的熱潮中,國語標准音經過「京(音)國(音)問題」大辯論,由「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修正為純以京音為準的新國音,其後注音字母也更名為注音符號,並成為推行國語的利器,使國語進入師范及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電台廣播、電影、話劇等領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陣地。
民國時期,從官話到國語,從老國音到新國音,國語運動最重要的一條歷史經驗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沒有明確標準的初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官話)成為有明確規范的高級形式的民族共同語(國語和普通話),必須選擇一種自然語言,作為自身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國語運動在長期的實踐中終於找到了「中國語言的心」(劉復語),明確宣布以北京(系)作為統一全國語言的標准音(見《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這是它最大的歷史功績,它為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所開展的漢語規范化運動、推廣普通話和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從學術發展的角度看,在漢語拼音運動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國語注音符號、國語羅馬字、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後期的漢語拼音方案,顯然是一脈相承的繼承發展關系。漢語拼音方案的設計充分吸收了過去許多拼音設計,特別是國羅和北拉的許多寶貴經驗,並廣泛地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獨運之處。但更多的是吸取並發展了歷史上許多拼音設計的長處。下面我們就從幾個主要的方面來說一說漢語拼音方案與注音符號、國羅、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設計的繼承發展關系。
我國引進26英文字母改進成為漢語拼音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學術界認為漢字是落後的,不能適應現代化發展,尤其不能在電腦中使用。因此,要麼廢除漢語,要麼讓漢字拼音化。於是產生了簡體字和漢語拼音。但漢語拼音難以使用,很多不同漢字讀聲都相同,各地的漢字發音也不同。因此,成為了漢字的注音。現在看來,廢除漢字的任何理由都是錯誤的。
現在的簡體字也是廢除漢字的第一步驟,但以後的第二步驟——二簡字,完全不能使用,因而半途而廢。
⑵ 創造的拼音是什麼
chuang zao
⑶ 創造是什麼
創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詞語】:版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創造基本釋權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創造引證解釋:
發明;製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雜交,創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記錄。"
三、創造用法示例:
1、機會是自己創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別人的賜予。
2、生活里沒有奇跡,大部分的時候奇跡是你自己創造的。
(3)創造什麼拼音擴展閱讀
創造近義詞:獨創、創設
一、獨創
【詞語】:獨創
【拼音】:dú chuàng
【釋義】:獨自製造,也指獨特的創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個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獨創精神。
二、創設
【詞語】:創設
【拼音】:chuàng shè
【釋義】:開始建立等。
示例:
1、僅在南航權證的創設上,券商就獲得了高達150億元的收益。
2、從課堂的教學情景創設,到社會的教學情景創設,都環繞著充分認識應用材料的主題,使學生主動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應用材料。
⑷ 中國拼音是什麼時候創造得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拉丁化方案,於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中國
文字改革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定。該拼音方案主要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
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1958年2月11日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公布該
方案。1982年,成為國際標准ISO 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部分海外華人地
區如新加坡在漢語教學中採用漢語拼音。
目錄
1 歷史
2 漢語拼音方案
3 語音
3.1 聲母
3.2 韻母
3.3 聲調
4 作用
5 漢語拼音化
歷史
漢語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
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
丁化方案都為漢語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
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
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漢語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漢
語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
漢字筆畫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記式
圖案式
數字形式
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漢語拼音方案
《漢語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方案。
1977年,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准化會議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決定採用漢語拼音
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准。
1982年,國際標准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
語音
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分聲母和韻母。漢語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讀音的符號系統,不
應視為獨立的字母。
聲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聲母有21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邊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濁音 濁音 濁音
不送氣 送氣 不送氣 送氣
雙唇音 b [p] p [p'] m [m]
唇齒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後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話里還有一些音節開頭不是輔音而是母音,如「案」(an),這種沒有聲母
的稱之為零聲母。
韻母
漢語普通話拼音中一共有39個韻母。分別是:
單母音韻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復母音韻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帶鼻音韻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個母音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的情況,該母音稱之為韻腹,所帶的鼻
輔音稱為韻尾。兩個母音構成的韻母,則是開口度較大的為韻腹,韻腹前的母音稱為韻
頭或者介音,韻腹後的母音稱為韻尾。3個母音或者2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則中間的元
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還曾經有人根據韻頭把韻母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齊齒(i)、合口(u)、撮口
(ü)。漢語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照這個來排列的。
聲調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ˉ」);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ˊ」);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ˇ」);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ˋ」);
漢語中還存在著一種特殊聲調,叫做輕聲,有時也叫「第五聲」,在漢語拼音中不標
調。有些學者認為「第五聲」的說法並不確切。輕聲雖然能夠起分辨語義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漢語「四聲」之一,因為聲調是正常重音音節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輕音
只有音區特徵,聲調還有曲拱特徵。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漢語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若有兩個母音,且第一個母音為i、u、或是ü時,則將聲調標示在第二個母音上。
其餘狀況下聲調皆應標示於第一個母音之上。
作用
漢語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
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
較簡單,發音更規范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漢語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由於漢語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漢語拼音寫出來的文章
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漢語拼音化
由於漢字復雜,學習需時,並且不如英文輸入計算機般直接,中國文改積極分子為了發
展出拉丁化的漢語拼音文字,正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基礎上研究分詞連寫和分化定型同音
詞等問題。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為在中國實現一語雙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從80年代初廢除第二批簡化字以來,中國政府採用了以維持現狀,追求語言文字使用
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主的語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經放棄了「漢字拉丁化」的計劃。
⑸ 創造的拼音
親愛的樓主:
創造
【拼音】[chuàng zào]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⑹ 創造的造的拼音
創造 [ chuàng zào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chuàng zào ]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⑺ 拼音是誰創造出來的
中國人自己的漢語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開始的。 1892年,盧戇章在廈門出版《一目瞭然初階》,公布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為漢字注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雖然由於他的方案只局限於廈門音,所以未能推廣使用,可是他的創舉為漢字注音走向西文字母化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把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廣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組織人力草擬漢語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漢語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1957年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通過《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開始,《漢語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漢語拼音方案》是拼寫規范化普通話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寫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拼音方案。這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種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別是國語羅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優點,它是我國三百多年拼音字母運動的結晶,是六十年來中國人民創造拼音方案經驗的總結,比任何歷史上一個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關於現行的《漢語拼音方案》的細節,因為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這里不再陳述。
早在《漢語拼音方案》推廣實施的初期,在各種媒體上曾經有一種較為普遍的提法,就是拼音方案終將取代中國古老的方塊漢字。理由是,漢字無法輸入電腦。如今的事實已經證明,漢字不僅可以輸入電腦,而且輸入速度不亞於西文,況且充分顯現出漢字獨有的藝術美。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還要歸功於《漢語拼音方案》。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的功能已經由原來單一的為漢字注音發展為注音和輸入兩個方面。作為漢字的基本輸入方法的拼音輸入法,根據電腦操作的具體特點,在保持「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礎上,又派生出「簡拼」「雙拼」等多種輸入形式,大大的加快了輸入速度。還有一種叫作「狂拼」的輸入軟體,在用拼音輸入漢字的同時,電腦會根據自身的模版和用戶的用語習慣自動的分析判斷,根據用戶的意圖恰如其分的選擇字、詞、片語乃至句子,使得漢語拼音達到了相當程度的智能化。
⑻ 創造的創有兩個讀音各組詞
一、創,[ chuāng ]
1、創傷
[chuāng shāng]
身體受傷的地方;外傷:腿上的~已經治癒回。
2、百孔千創答
[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比喻困苦不堪。同「百孔千瘡」。
3、創痛
[chuāng tòng]
因受創傷而感到的疼痛或痛苦:忍受著腿部中彈的劇烈~堅持行軍。她用歌聲安慰母親心靈上的~。
二、
創,[ chuàng ]
1、創造
[chuàng zào]
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性。~新紀錄。勞動人民是歷史的~者。
2、懲創
[chéng chuàng]
懲戒;警戒。唐 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方朔 不懲創,挾恩更矜誇。」宋 陸游《條對狀》:「蓋封王始於 漢 初……後世懲創其失,魏、晉、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豈無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淵傳》:「淵...
3、首創
[shǒu chuàng]
最先創造;創始:這種產品在國內還是~。尊重科學家們的~精神。
⑼ 創造的拼音是什麼
創造 [chuàng zào]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內)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興辦 創作容 創辦 創建 創設 製造 發明獨創 締造 設立
反義詞
仿製 仿造 摹仿 摹擬 模仿 模擬
⑽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創制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讀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義大利人利瑪竇(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1583年來到中國,1605年(明朝萬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一書。內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羅常培根據文章的漢字與拉丁文對照的譯文,整理出一個包括26個聲母和44個韻母的漢語拼音方案。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又名「小兒經」、「小兒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
我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註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漢字,非常困難。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注音符號誕生了。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它是漢語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號」目前仍舊為中國台灣省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為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地區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繼續與拼音同時使用。它的誕生使漢語的發展開始了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