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數學方程的" 元""次"是誰 發明的
解:數學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
『貳』 數學方程中:元.次等術語,是誰創業造的
選康熙創造的
『叄』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於什麼年代是哪位數學家發明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的年代沒有明確的記錄,據說是康熙皇帝在學習西方數學時專提出的,因屬當時沒有可以代替「未知數」的代詞,因此採用「元」為方程的未知數。
公元820年左右,數學家花拉子米在《對消與還原》一書中提出了「合並同類項」、「移項」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紀,數學家韋達創立符號代數之後,提出了方程的移項與同除命題。1859年,數學家李善蘭正式將這類等式譯為一元一次方程。
(3)數學方程元和次等術語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盈虧問題、積分表問題、電話計費問題、數字問題。
如果僅使用算術,部分問題解決起來可能異常復雜,難以理解。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將能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可解決的數學問題。
『肆』 數學方程的元和次分別表示什麼
數學方程的元是指:方程中含有不同未知數的個數;次數是指未知數的最高指回數,最高指數是幾,答就是幾次。
如:x的平方+y的3次方+z=28,就是一個三元3次方程。
必須含有未知數等式的等式才叫方程。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
(4)數學方程元和次等術語是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過「降次」將它化為兩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種解法:直接開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還是因式分解法,在應用因式分解法時,一般要先將方程寫成一般形式,同時應使二次項系數化為正數。
『伍』 方程中的元和次代表什麼
元代表著方程中有幾個未知數,次是代表方程中最高次數,比若說 一個方程 X+Y^2=1,則是二元一次方程。
方程表示兩個數學式(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種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還可組成方程組求解多個未知數。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將一些函數與其導數相關聯的數學方程。在應用中,函數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變化率,方程定義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非常常見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經濟學和生物學在內的許多學科中起著突出的作用。
在純數學中,微分方程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們的解 - 滿足方程的函數集。只有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可以通過顯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確定給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質而不找到其確切形式。
如果解決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則可以使用計算機數值近似解決方案。動力系統理論強調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的定性分析,而已經開發了許多數值方法來確定具有給定精確度的解決方案。
『陸』 一元一次方程發明者是誰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後,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代數初步>譯出. 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代數學>,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九章
算術>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裏被廣泛採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數學誕生的故事")
『柒』 我們現在數學用的方程,根,解等名詞都是康熙創造出來的嗎有何依據(正史,謝謝!)
康熙教皇子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測量學、農學等。先以觀測日食回為例。康熙三十六年答(1697年)閏三月初一日,日食。時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在外,皇太子在北京觀測,使用皇父所賜嵌有三層玻璃的小鏡子,裝於自鳴鍾之上,用望日千里眼觀望。日食似不到十分,日光、房屋、牆壁及人影俱可見,甚屬明耀。觀測奏報自京城發出,送皇父覽閱。康熙帝得到奏報後,硃批曰:「覽爾所奏,果然如此。」後來皇四子胤禛(雍正)回憶道:「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耀,難以仰視。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宮,用千里鏡,四周用夾紙遮蔽日光,然後看出考驗所虧分數。此朕身經實驗者。」又以幾何學為例。法國耶穌會士白晉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說,康熙帝親自給皇三子胤祉講解幾何學,並培養其科學才能。後又讓胤祉等向義大利耶穌會士德理格學習律呂知識,「命臣德理格在皇三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殿下前,每日講究其精微,修造新書」。康熙帝命在暢春園蒙養齋開館,派允祉主持纂修《律歷淵源》,匯律呂、歷法和演算法於一書。允祉還為《古今圖書集成》的纂輯做出貢獻,成為康熙朝一位傑出的學者。但他在雍正繼位後,仍未逃過劫難:被奪爵,禁景山永安亭而死。
『捌』 方程中的元!!!
說法1:古時候常用通假字,而「元」通「源」,解方程其實就是"追本朔源"。說法2:康熙內皇帝拜比利時的容傳教士南懷仁為師,學習數學。他雖然聰穎,但是聽南懷仁講課並不輕松,因為老師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清楚往往就力不從心了。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常常被搞得暈頭轉向。
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經過冥思苦想,學生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下來,他發現,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來表達,果然清晰多了。這使他大為驚異。
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聲明:答案非原創,來源於網路。
『玖』 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是誰發明的
1500年的某天,義大利北部的布里西亞,一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叫豐坦那。不久,義大利與法國發生戰爭,法軍攻陷了布里西亞地區,大肆屠殺義大利人。豐坦那的父親死於戰禍,小豐坦那的頭部和下顎也受了重傷。好在他的母親是一位聰明而勇敢的婦女,她見兒子受傷,又沒有醫生看病治療,她就想到了狗用舌頭舔愈傷口的情景。於是,她也學著這個方法,用自己的舌頭治好了兒子的傷口。誰知痊癒後的小豐坦那卻得了一個口吃的毛病,說話不連貫,人們就給他取個外號叫塔爾塔利亞(意譯為口吃者)。久而久之,塔爾塔利亞就成了他的名字,豐坦那的名字也被人忘記了。
因為父親死於戰亂,塔爾塔利亞的家境十分貧寒,母親無力送他上學讀書。但是,塔爾塔利亞從小求知慾極強,母親就在他父親墳墓的石板上教他認字、算題。由於他天資聰明,意志堅強,竟獨自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文,對數學的鑽研成績更為突出。經過長期自學,成人後,他終於取得了成功,先後在他的家鄉布里西亞和威尼斯等地從事教學工作。塔爾塔利亞專門喜歡解各種數學難題,在這方面不少數學愛好者敗在他的手下。
1530年的一天,有一位叫科拉的數學教師向塔爾塔利亞提出兩道數學難題進行挑戰:
1.一個數的立方加上它的平方的3倍等於5,求這個數。實際上是一個一元三次方程,即:x3+3x2=5
2.三個數,第二個數比第一個數多2,第三個數比第二個數多2,三個數的乘積是1000,求這三個數各是多少。實際上這也是一個一元三次方程,即:x(x+2)(x+2+2)=1000,展開後是x3+6x2+8x=1000
當時,人類還沒有找到三次方程的解法。塔爾塔利亞於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廢寢忘食地解這兩道題。不久,居然讓他解開了,並因此找到了解開一元三次方程的辦法。於是,塔爾塔利亞向外公開宣稱,他已經知道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但不能公開自己的步驟,他要保密。此時,有一位叫菲俄的人也宣稱,他也找到了解開一元三次方程的辦法,並宣稱,他的方法是得到了當時著名數學家波倫那大學教授費羅的真傳。
他們二人誰真誰假?誰優誰劣?於是,1535年2月22日,在義大利有名的米蘭大教堂里,舉行了一次僅有塔爾塔利亞和菲俄參加的數學競賽。競賽內容專門限於一元三次方程。他們各自給對方出30道題,誰解得對解得快誰就得勝。兩個小時之後,塔爾塔利亞解完了全部30道題,而菲俄卻一道題也解不出來。競賽結果,塔爾塔利亞大獲全勝。
原來,一元三次方程的問題是1404年被人引起來的。當時義大利著名數學家巴巧利說:「x3+mx=n,x3+n=mx之不可解,正像化圓為方問題一樣。」誰知此問題提出不久,就被費羅解出了。1510年,他將方法透露給了他的學生菲俄。於是,當塔爾塔利亞宣稱他找到一元三次方程解法時,便出現了要舉行競賽的事情。
初時,塔爾塔利亞面對出名的學者未免心虛,因為他的方法還不完善。據說在競賽之前的10天,即2月12日深夜,塔爾塔利亞一夜未睡,直至黎明。他頭腦昏昏,走出室外,伸伸懶腰,吸吸新鮮空氣。頓時,他的思路豁然開朗,多日的深思熟慮,終於取得了結果。因此,才在競賽中大獲全勝。
為了使自己的成果更完善,塔爾塔利亞又艱苦努力了6年,才在1541年真正找到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很多人請求他把這種方法公布出來,但卻遭到他的拒絕。原來,塔爾塔利亞准備在譯完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的著作之後,再把自己的發明發現寫成一本專著,以便流傳後世。
在這之前60幾年,米蘭有一位學者卡當,對一元三次方程的問題十分感興趣,苦苦央求塔爾塔利亞把解法告訴他,並起誓發願,決不泄密。1539年,塔爾塔利亞被卡當的至誠之心所動,就把此法傳授給他。
卡當是義大利的數學家,後來又開業行醫,也常常為人占卜,曾受雇於教皇當過占星術士。沒過多久,卡當背信棄義,寫成了一部叫《大術》的書。此書1545年在紐倫堡出版發行。在書中,卡當公布了一元三次方程的解法,聲稱這是他的發明。當時人們信以為真,便把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稱為「卡當公式」。
在《大術》一書中,卡當說:「大約在30年前,波倫那的費羅教授發現了這一法則,並傳授給了威尼斯的菲俄,菲俄曾與塔爾塔利亞進行過公開競賽。塔爾塔利亞也發現了這一方法,他在我的懇求下,把三次方程的解法告訴了我,但是沒有給出證明。藉助塔爾塔利亞的幫助,我找到了幾種證明方法,它是非常困難的。」
卡當的背信棄義激怒了塔爾塔利亞,他向卡當宣戰,要求進行公開競賽。雙方各擬31道試題,限期15天完成。卡當臨陣怯場,只派了他的一個高徒應戰。結果,塔爾塔利亞在7天之內就解出了大部分試題,而卡當的高徒僅做對一題,其餘全是錯的。接著,二人又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鳴和辯論。就這樣,人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塔爾塔利亞才被人們知道,他才是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真正發明人。
塔爾塔利亞經過這場風波之後,准備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成果寫成一部數學專著,可是他已經心力憔悴,1557年,他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就與世長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