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方程中的元!!!
說法1:古時候常用通假字,而「元」通「源」,解方程其實就是"追本朔源"。說法2:康熙內皇帝拜比利時的容傳教士南懷仁為師,學習數學。他雖然聰穎,但是聽南懷仁講課並不輕松,因為老師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清楚往往就力不從心了。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常常被搞得暈頭轉向。
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經過冥思苦想,學生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或「解」……
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下來,他發現,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來表達,果然清晰多了。這使他大為驚異。
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 聲明:答案非原創,來源於網路。
② 數學方程中的真根是什麼意思
有的方程式解出方程後有幾個根,其中帶入方程有意義的根就是方程的真根。真根帶入方程後兩邊的值是一樣的,而且使方程兩邊的式子都有意義,如果無意義的就是增根。
③ 數學方程中的問題
用方程解應用題時,怎樣找等量關系? 在解應用題時,常常先找出應用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等量關系」,然後列方程求解。下面舉例說明。(1)只含有三個數量的簡單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和方程。只含有三個數量的簡單應用題,已知兩個數量,求第三個數量。這類應用題的等量關系比較明顯,容易找出。根據三個量間的等量關系,往往可以列出三個等式。在這三個等式里,可選擇一個等式作為解答該題的方程,習慣上把未知的數量放在等號的左邊,用字母x表示。例1:黃豆和綠豆共重90千克,其中黃豆65千克,綠豆的重量是多個千克?分析:根據這道題里的三個量,可以列出下面三個等式:①共重90千克-黃豆65千克=綠豆重量;②綠豆重量+黃豆65千克=共重90千克;③共重90千克-綠豆重量=黃豆65千克。如果把未知量用x表示,並且把它放在等號的左邊,可列出方程:x+65=90或者90-x=65由於題目中說的是「黃豆和綠豆共重90千克」,所以列出的方程以「x+65=90」為好。例2:小俠身高158厘米,比小勇高13厘米。小勇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分析:根據這道題里的三個量,可以列出下面三個等式:①小俠身高158厘米-13厘米=小勇身高;②小俠身高158 厘米-小勇身高=13厘米;③小勇身高+13厘米=小俠身高158厘米。如果把未知量用x表示,按照題目里所說的「小俠的身高是158厘米,比小勇高13厘米」,可列出方程:158-x=13或者x+13=158例3:一輛卡車每小時行駛45千米,幾小時可以行駛270千米?分析:根據速度、時間與路程三個量之間常用的數量關系,可以寫出下面三個等式:①每小時45千米×小時數=路程270千米;②路程270千米÷每小時45千米=小時數;③路程270千米÷小時數=每小時45千米。如果設x小時走完全程,根據題意可以列出方程:45x=270或者270÷x=45 例4: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800平方厘米,它的長是70厘米,寬是多少厘米?分析:有關計算面積、體積的題目的等量關系,就是面積、體積的計算公式。這道題是長方形面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寫出下面三個等式:①長×寬=長方形面積;②長方形面積÷長=寬;③長方形面積÷寬=長。如果設長方形的寬為x厘米,根據題意可列出方程:70x=2800總之,在找等量關系和列方程時,主要是以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為基礎,根據四則運算的意義列成等式。但是,方程解法與算術解法在解題思路上是不同的。算術解法,為了求出未知數,需要把已知數集中起來加以分析,找出未知數與已知數之間的關系,利用已知數與運算符號組成算式,通過計算求出未知數。而列方程解應用題呢,可以用字母表示未知數,例如x、y等,讓未知數x和已知數處於同樣地位,按照題目中三個數量的等量關系直接參加列式運算。有些在算術中需要「逆解」的題目,用方程解法往往比較容易。(2)含有三個以上數量的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和方程。遇到含有三個以上數量的應用題,要認真審查題意,弄清題目所說的是怎麼一回事,才能分析出已知數量同未知數量間的關系,列出方程。例1:地球繞太陽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繞太陽一周用的時間的4倍多13天。水星繞太陽一周要用多少天?分析:由於列方程解應用題可以讓未知數(x)和已知數處於同樣地位,直接參加列式運算,我們可以把題目中敘述的條件適當變換一下說法。這道題可以說成:水星繞太陽一周所需時間(x)的4倍再加13天就等於365天。這樣,可列出下面的方程:4x+13=365這道題也可以說成:365天減去水星繞太陽一周所需時間(x)的4倍等於13天。這樣,可列出下面的方程:365-4x=13這道題還可以說成:365天減去3天與水星繞太陽一周所需時間(x)的4倍相等。我們把未知數(x)寫在等號左邊,可列得方程:4x=365-13以上舉出的三個不同形式的方程,都是解答這道應用題的方程,在解答這道題時,用哪一個都可以。例2:學校買來5個籃球和7個排球共用去355元,已知每個籃球的價錢是36元,求每個排球的價錢是多少元?分析:這道題,如果按照算術方法去解,是「逆解」的題目; 如果利用方程方法去解,根據題目里的已知條件,就比較容易找出等量關系。已知每個籃球的價錢是36元,如果設每個排球的價錢為x元,那麼可列出方程:7x+36×5=355例3:柳長堤小學五、六年級同學今年共植樹150棵,六年級植的棵數是五年級的2倍。兩個年級各植了多少棵?分析:這道題是常見的一種典型應用題,通常叫「和倍問題」。如果用算術方法解,是有規律的。即:兩個數的和÷(倍數+1)=作為1倍的數但是,用方程方法解,可以按照題目里敘述已知條件的順序直接寫出等量關系。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常常把「可以作為1份(1倍)」的數設為x,在這道題里,設五年級植樹棵數為x棵,那麼六年級植樹棵數為2x棵。列出方程為:x+2x=150例4:A、B兩鎮之間的公路長216千米,甲、乙兩汽車同時從兩鎮相對開出,3小時後相遇。甲汽車每小時行38千米,乙汽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分析:甲、乙兩輛汽車同時從兩鎮相對開出,3小時後相遇,這就說明了:甲汽車3小時行的路程+乙汽車3小時行的路程=兩鎮之間的公路長。設乙汽車每小時行x千米,可列出方程:38×3+3x=216這道題還可以按照下面的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即:兩鎮之間的公路長-乙汽車3小時行的路程=甲汽車3小時行的路程。可列出方程:216-3x=38×3甲、乙兩汽車同時開出,相向而行,那麼,每小時兩輛汽車共走的路程是甲、乙兩汽車速度之和。這樣,又可以寫出一種等量關系,即:甲、乙兩汽車速度之和×時間=兩鎮之間的公路長。可列出方程:(38+x)×3=216
④ 數學中的「元」、「次」、「根」是康熙命名的嗎
是的,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數學水平最高的一位帝王。他天資聰慧,十分熱愛數學,14歲起跟著從比利時來華的傳教士南懷仁學習數學。
由於南懷仁的漢語和滿語水平十分有限,平時的日常會話還能勉強應付,但在教授嚴謹、高深的數學知識時,就不能很好地表述清楚,使得康熙學得不太輕松,經常被弄得暈頭轉向。
在學習方程時,南懷仁講授的句子冗長,加之吐詞不清楚,康熙學得很吃力。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輕松一點呢?經過深思熟慮後,康熙向老師建議,將未知數用「元」來翻譯代替,最高次項的次數翻譯成「次」(特指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用「根」(或「解」)來代替……。
(4)數學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方程F(x)的根是指滿足F(x)=0的x的一切取值。一元二次方程根和解不同,根可以是重根,解一定不同,一元二次方程若有2個不同根,又稱有2個不同解。
一元方程中方程的解可能受到某些實際條件的限制,如:一道關於每天生產多少零件的應用題的函數符合²-10x-24=0 此方程的根:x=12,x2=-2,雖然x=-2符合方程的根的條件,但考慮實際應用,零件生產不可能是負數,所以,此時x2=-2不是這個問題的解了,只能說是方程的根。
⑤ 關於數學方程中的改變符號
先移項
7b-b2-12=0
兩邊同乘以-1
b2-7b+12=0
⑥ 方程中的元和次代表什麼
元代表著方程中有幾個未知數,次是代表方程中最高次數,比若說 一個方程 X+Y^2=1,則是二元一次方程。
方程表示兩個數學式(如兩個數、函數、量、運算)之間相等關系的一種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稱為「解」或「根」。求方程的解的過程稱為「解方程」。
通過方程求解可以免去逆向思考的不易,直接正向列出含有欲求解的量的等式即可。方程具有多種形式,如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等,還可組成方程組求解多個未知數。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將一些函數與其導數相關聯的數學方程。在應用中,函數通常表示物理量,衍生物表示其變化率,方程定義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是非常常見的,微分方程在包括工程,物理,經濟學和生物學在內的許多學科中起著突出的作用。
在純數學中,微分方程從幾個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主要涉及到它們的解 - 滿足方程的函數集。只有最簡單的微分方程可以通過顯式公式求解;然而,可以確定給定微分方程的解的一些性質而不找到其確切形式。
如果解決方案的自包含公式不可用,則可以使用計算機數值近似解決方案。動力系統理論強調了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的定性分析,而已經開發了許多數值方法來確定具有給定精確度的解決方案。
⑦ 數學方程中的真根是什麼意思
解出方程後有幾個根的時候,帶入方程有意義的根就是方程的真根。就是帶入方程後兩邊的值是一樣的,而且使方程兩邊的式子都有意義。如果無意義的就是增根。
⑧ 怎樣在Word打出數學方程中的那個「x」
1、依次點擊「插入」-「特殊符號」,選擇「數學符號」,選擇「乘號」。
2、搜狗輸入法法下 輸入cheng hao拼音 再選擇
⑨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於什麼年代是哪位數學家發明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的年代沒有明確的記錄,據說是康熙皇帝在學習西方數學時專提出的,因屬當時沒有可以代替「未知數」的代詞,因此採用「元」為方程的未知數。
公元820年左右,數學家花拉子米在《對消與還原》一書中提出了「合並同類項」、「移項」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紀,數學家韋達創立符號代數之後,提出了方程的移項與同除命題。1859年,數學家李善蘭正式將這類等式譯為一元一次方程。
(9)數學方程中的元和次術語誰創造的擴展閱讀: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盈虧問題、積分表問題、電話計費問題、數字問題。
如果僅使用算術,部分問題解決起來可能異常復雜,難以理解。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將能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可解決的數學問題。
⑩ 請問數學方程中的未知數怎麼打
用sougou輸入法,菜單欄里的軟鍵盤,α你說的是這個么?alpha...英文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