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人才創造科技

人才創造科技

發布時間:2020-12-12 05:02:18

㈠ 科技、人才、創新和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作文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有創新人才作保障。記者在兩會上聽到許多代表、委員的呼聲: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能否創造一個讓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氛圍,是能否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必須把造就和吸引創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

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把造就和吸引創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在科技界的委員中這個話題非常集中。改革開放30年的輝煌成就,到處閃耀著我國廣大科技人員智慧的光芒;新的歷史時期,走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更多的創新人才。在農耕社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在工業社會,「謀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在走向工業化與信息化相結合的現代社會過程中,「謀事在人,成事在人,尤其在創新人才」。

農工黨副主席何維委員提出,「目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產品的附加值比發達國家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推動我國由世界製造中心向世界研發中心的歷史性轉變。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是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http://www.stcsm.gov.cn/Detail/Detail.aspx?tbno=202&id=a12fda1c-cb94-43ed-b7e5-fb849769b2c3

㈡ 美國教育很垃圾的!都是全世界高科技人才創造的美國

在我的印象裡面,美國比較提倡教育自由,就是很多學生比較有自主性。但是中國教育可能就偏向於死記硬背吧。就是強制性的比較大。就像美國可能有些人他不一定就是那是要求你讀書。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法,比較片面。

㈢ 是以創新為主的教育,什麼是以從小培養高科技創新人才的為理念的教育

當前,中國青少年體質下降、心理疾病和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在考問教育責任與使命的同時,也對學校體育的實效性(特別是其實踐價值、實踐地位和本質內容的落實等)提出了極其尖銳的質疑。為此,很多學者從理論方面進行了「困局」的分析以及「破局」的探索。但總體而言,許多討論不僅難以觸及學校體育的本質,而且過度專注於技術性的策略而無法形成價值觀念的糾偏與統領,忽視了破解中國學校體育問題的前提性:學校體育的根本是育「體」,只有育好「體」才能以「體」為基礎並超越「體」而為人的整體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因而學校體育的工作內容、體制機制改革和保障條件提供等都應以此為出發點和依據。
十八大報告指出,「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是我國進一步深化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可以說,十八大報告所提出的「創新」理念,是馬克思主義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而產生的科學發展觀,對社會改革與發展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當代,「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驅力即是「人才創新」,而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園地,「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十八大報告對學校教育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體要求,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教育的內在組成部分,學校體育應當深入把握十八大精神,樹立創新意識,以育「體」為基礎、緊契教育的成「人」使命,發揮其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1 十八大報告對於「創新」核心理念的科學詮釋
從哲學層面講,「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對人和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化概括。在分析我國社會發展總體形勢和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創新發展」的綱領性理念。從十八大報告科學理解「創新」、「創新人才」的理論內蘊,不僅是正確認識社會發展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進行社會各項改革創新實踐的前提,對學校體育落實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1 十八大報告提出「創新」理念的時代背景
「創新」及其相關的概念,在十八大報告中出現多達55次,可以發現其核心指向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具體的途徑即是「創新」本身。從相當程度上說,「創新」表達了黨和國家關於現階段社會主義發展任務及其總體布局的重要理念,即要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深化改革和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從而建立具有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報告指出,經過黨的領導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際權威的「歐洲創新計分牌」EIS①系列年度報告通過包括創新驅動力、知識創造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績效、知識產權等5個方面進行數據標准化計算,得出了領先型國家(綜合創新指數達到或超過0.5)、平均水平國家(綜合創新指數在0.35~0.50,平均水平是0.42)、「追趕型國家」(綜合創新指數接近於平均水平且保持1%以上的增速)、落後型國家(綜合創新指數低於0.35)等4種創新標准。參照EIS的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方法對我國綜合創新指數進行了測算,我國綜合創新指數約為0.3左右,「考慮到我國各項評價指標近年基本都呈上升趨勢」,按照創新計分牌的分類,可以判斷我國目前尚屬於追趕型國家[1]。按照GIS指數排序,中國處於4大類創新程度不同的國家中創新指數最低的一類之中;中國的創新指數為0.127,處於第35位[2]。比對國際標准和我國提出的目標,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仍是一項極其艱巨的任務。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我國要提升自身與世界發達國家競爭的實力,實現綜合國力和社會結構的深層轉型,就必須要增強國家的綜合創新能力。可以說,「中國必須建設創新型國家絕非權宜之計,從更深層次看,這是由我們所處的特定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特殊的國情和獨特的現代化道路共同決定的」[3]。為此,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的迫切任務,以「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階段性目標,從社會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首先在理論上賦予了「創新」以戰略性的地位。
1.2 十八大報告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關系的認識
「創新」、「創新人才」、「創新型國家」三者形成了內在的價值性關聯。在理念上,這一關聯是經過了價值邏輯轉換了的,十八大報告將其表述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正是認識到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在十八大報告中,重申了「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的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了「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加大創新人才培養支持力度」的具體要求。從這個意義說,「創新」並不僅僅只是目標,而且是推進「創新型國家」的一條必經之路,「創新人才」實際上就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動力,即積累了人的因素。歸根結底「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其基礎是要培養創新人才」[4],提倡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既表達了黨對國家的發展形勢及其任務(社會現代化)的宏觀把握,也是對人的現代化的深切關注。 「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脫離於學校教育,而在學校教育中落實「創新人才」培養,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認識。在現階段和未來很長時期,學校教育落實「創新人才」培養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對於「發展中的問題」,十八大報告清醒認識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務艱巨。」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因此,對於「創新人才」培養而言,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是合二為一的,即為了突破「發展中的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積極地發揮學校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
從相當程度上說,十八大報告對教育的重視,以及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關注,標示了學校教育落實「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性地位,也同時強化了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1.3 學校體育落實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創新人才,具有不證自明的合法性,因為「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5]。學校體育也是在「培養人」的實踐中,取得了自身的合法性:在「培養人」的框架內,「體育與德育、智育構成了學校教育的基礎,它既是一種學校教育活動,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構成要素,所以,體育是一種教育,它要遵循教育的規律,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6]。換言之,在制度化學校中,「體育」就是「教育」,它承擔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總體任務和基本目的。
在十八大報告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以教育方針的形式表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報告提出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因此,在制度化學校中,創新人才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三者凸顯了實踐上的關聯。1)創新人才是具有創新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專才」(但並不是「偏才」),其「創造性/創新性」是建立在全面素質基礎上的個性化素質,因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創新人才的基礎和重要特徵;2)由於1)限定,學校體育落實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在「教育」的立場下,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體性與自覺性(主體創新能力與自覺的創新意識)、道德性與內在的信仰(創新信念與創新精神)、可持續發展;3)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動力是「創新人才」,學校體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並沒有脫離「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整體框架。
2 學校體育在創新人才培養實踐中所體現的價值
制度化的學校體育本意上就是「身體教育」,是圍繞著「培養人」進行的教育實踐。在整個制度化教育(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是不證自明的客觀事實。對此,毛澤東就樸素地指出了「體育」之於人的發展的重要地位:「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於吾人,實居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7]67但更為關鍵的是,學校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形式——一種超越於專門體育活動的「大教育」,因而學校體育培養創新人才並不局限於「體育創新人才」的培養,而是在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創造性發展」,為整個學校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實踐貢獻自身的力量,從而使其成為了「大教育」的內在組成部分。
2.1 育體是奠定創新人才培養的物質基礎
「體育」一詞主要來源於日本對英文「Physical Ecation」的翻譯,從詞義上看即是「身體方面的教育」。由此,作為「身體方面的教育」,體育的首要目的即是育「體」,這是自然而然的常理,同時也是辨認其存在價值的第一個常識。因為,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需要建立在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所聯結的種種關系的基礎之上:「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第一個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8]。毛澤東也極為深刻地指出:「人者,動物也,則動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動物也,則動必有道」,「動之屬於人類而有規則之可言者,曰體育。」[7]69不僅說明了人的「動物性」,更說明了人尚「動」的心理傾向,吻合了人超越其「動物性/肉身性」的社會屬性,而學校體育則是直接順應了人的身體條件與生理發展的「自然事實」。
在「培養人」的價值框架中,學校體育培育、激活和開發人的身體素質,為人的正常發展提供完整的生理前提,天然地成了其本職的要務。進一步延伸,學校體育首先要以「育體為基」,它構成了促進人發展的生理性條件,為人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因而無論是哪種具體的教育實踐,忽視或者殘害人的身心機體,都不是人道的合人性的教育,育「體」也就集中體現了學校體育的本體性價值。其一,在教育的活動層面,「體育」是進行「心育」的不可或缺條件,它與其他教育實踐活動相配合,共同促進個體的身心全面發展,即「體育之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於體,無體是無德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則從之而隳矣。」[7]67-68其二,在教育的目的層面,育「體」的根本在於完成教育培養人的總體目標,這些目標在學校體育領域即是:1)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學生的身心素質;2)傳播體育觀念文化,培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自覺習慣和進取精神;3)提高學生體育專項技能,為國家輸送優秀體育人才。
在學校體育中,育「體」是最為直接和極其主要的內容,但實際在整個教育培養人的實踐中起著基礎性的影響和具有普遍的意義。具體就「創新人才」的培養來說,學校體育在育「體」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體魄是創新人才從事生產生活、工作與科研的前提性條件,育「體」客觀上為創新人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身體條件;第二,育「體」在培養體育技能、培養身心素質的同時,也孕育了人的刻苦精神、進取精神和超越精神,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了積極的心理環境;第三,在整個培養人的實踐中,強化「育體」的學校體育功能,有利於各項活動之間的調節,促進人的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了寬松的氛圍。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方面都是針對整個普通教育階段來說的,而在專門體育院校強調培養「體育創新人才」則是題中應有之義,無可置疑地要以育「體」為核心,但需要警惕為了服從於競技等的功利目的而將人的身體素質職業化和職能化。 2.2 育智是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支撐

㈣ 如何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調研報告

1、以項目和社團為載體,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 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投身於回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社會公答益活動中,通過開展創業教育講座,以及各種競賽、活動等方式,形成了以專業為依託,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形式的「創業教育」實踐群體來激發大學生的。

㈤ 科學引進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什麼等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能力

這么說吧,假如我舉個例子:我現在是科研人員,我到了科研單位,首先得內有實驗室儀器東西我的專容業來給我研發吧,東西齊全了我不能做主,被動的研發,邊上還有個不懂的大俠瞎指揮,一問才知道他是某某科研單位主任的侄子,然後我只有聽他的,因為研發需要經費啊,需要他審批啊,另外我在科研單位還需要拜在導師哪裡,他有決定權啊,我有好項目研究沒人能看見,沒人理睬你,家裡的瑣事也不斷的煩你,我想能不能把自己的項目申報上去,然後得到這個行業的專家的研究,最後投票決定撥給我一批經費,但是我跑斷了腿還是沒有蓋完章,我知道我的事黃了,我的信心沒有了,我也加入到了麻木不仁的隊伍。

㈥ 科技,教育。創新,人才與發展的關系

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得總鑰匙。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㈦ 現代為國科技奉獻的名人故事

一、錢學森

1850年,英國人約瑟夫·威爾森·斯旺(Joseph Wilson Swan)開始研究電燈。1878年,他以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得到英國的專利,並開始在英國建立公司,在各家庭安裝電燈。

1874年,加拿大的兩名電氣技師申請了一項電燈專利。他們在玻璃泡之下充入氦氣,以通電的碳桿發光。但是他們無足夠財力繼發展這發明,於是在1875年把專利賣給愛迪生。

愛迪生購下專利後,嘗試改良使用的燈絲。1879年他改以碳絲造燈泡,成功維持13個小時。到了1880年,他造出的炭化竹絲燈泡曾成功在實驗室維持1200小時。但是在英國,斯旺控告愛迪生侵犯專利,並且獲得勝訴。愛迪生在英國的電燈公司被迫讓斯旺加入為合夥人。

但後來斯旺把他的權益及專利都賣給了愛迪生。在美國,愛迪生的專利亦被挑戰。美國專利局曾判決他的發明已有前科,屬於無效。最後經過多年的官司,愛迪生才取得碳絲白熾燈的專利權

㈧ 中醫葯科技如何創新

而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一個綜合性過程,是技術開發與實際應用的有效統一,核心在於科技的應用,強調的是經濟性與應用性。中醫葯科技創新體系應表現在知識創新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管理創新體系三個方面。中醫葯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創新體制和機制;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創新項目和成果;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下面我們針對這些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建立中醫葯創新體制和機制,首先,各級政府應充分重視中醫葯事業的發展。要加大對中醫葯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投入 ,加強中醫基礎理論和戰略攻關課題的研究 ,將中葯產業開發列入當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之中 ,給中醫葯人員創造良好的提高與發展空間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制訂措施鼓勵中醫葯人員的科研創新。中醫葯創新的突破及推廣應用 ,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體制、科學管理,機製作保證。把中醫葯當產業實業來發展 ,實行投資多元化 ,鼓勵發展民營中醫葯企事業 ,鼓勵發展民間中醫葯事業。國家要明確扶持的重點 ,設立政府科研基金 ,重點扶持有優勢、有特色的中醫葯企業搞好科技創新 ,支持中醫葯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科技研究,成為創新的重要基地 ,鼓勵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大中型企業、基層醫療單位搞「聯姻」、技術轉讓、技術合作 ,使中醫葯科研成果能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為經濟建設作貢獻。要扶持中醫醫療機構的建設和發展。中醫醫療機構是中醫科研的重要陣地,但比起其它醫療衛生機構的建設,一般來說起步晚、投資少 ,顯得「先天不足」 ,尤其是縣級中醫院比起縣醫院來大多條件差異明顯。因此 ,建議各級政府要繼續採取措施扶持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建設 ,使各級中醫醫療機構的基本建設跟上同級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的步伐。只有設備完善、人才充實、管理健全的各級中醫醫療機構才能擔當起中醫科研醫療及預防保健工作的發展與創新。當然科技創新的重點還是要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發揮領導作用,大力開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規,組建適應課題需求的科研團隊,突破界限,構建科技資源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勵多學科交叉,解決中醫葯的重大科技問題及難題。同時,轉變觀念,不斷創新中醫葯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機制。 關於中醫葯創新人才培養,一定要堅持繼承與發展二個方面,中醫葯是傳統的,必須在很好的繼承基礎上才談得上創新,以往我們的教育,人才培養過於強調創新,強調現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經典的學習和繼承,許多名老中醫已經站出來對此做了嚴歷的批評。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所渭 「 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性人才 ,即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具體來講 ,中醫葯創新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如下幾方面:廣博的知識與合理的知識結構,時刻准備創新的意識,堅持不懈的創新精神,靈活的創新思維,有計劃的創新學習和努力的創新實踐。但目前中醫人才的現狀卻是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淡薄,創新思維學習不夠,實踐能力不強等。中醫葯院校學生普遍存在重理輕文的傾向,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輕人文知識的儲備;重中醫葯學知識的積累和中醫葯學技術的學習,輕人文精神的修養。高等中醫葯教育仍是以課堂講授為中心,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專業考試開展,教學方法仍是滿堂灌,而學生學習多是死記硬背,以通過考試為目標 ,加之課程繁重,使之難以進行創新學習。過高的專業程度,單薄的知識結構,狹窄的知識面,學科之間缺乏相互交融,從而使中醫葯學生思想不活躍,缺乏創新的沖動與慾望,思維方式呆板。古代中醫葯未能走上實驗醫學發展的道路,忽略醫學實驗活動,而多在理、法、方、葯等方面傾注力量。這種狀況導致當代中醫葯學生動手能力不強。面對這些情況,我們人才培養一定要須以繼承為基礎,培養學生具有扎實寬厚的中醫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要強調中醫葯教育與人文教育並重,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進行理性思考、解析和發掘 ,探索一條既有鮮明時代特點,又遵循中醫葯教育規律的中醫葯學與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之路。必須深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拓寬專業口徑,應及時將中醫葯學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最新科研成果納入課程中去,必須改革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斷推出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參與式等新的教學方法,竭力營造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發散式和求異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啟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潛在的創新品質,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必須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加強中醫葯學生的科研實踐。 科研實踐是對創新人才的最有效的培養和鍛煉,學校應把科研育人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學生科研活動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措施,加強學生科研實踐,充分發揮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促進作用,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創造能力的機會和空間,這樣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新精神。要改革較為僵化的中醫葯高等教育體制,才有可能為培養創新人才創造條件。 關於中醫葯創新平台的建設,在前面論述創新機制與體制中已經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中醫葯科研創新的平台,不僅僅包括中醫葯各類各級學校及醫院,中葯企業,研究院所等,還包括無形的政策法律環境,一個好的平台,可以極大的促進中醫葯科技的健康發展,因此,對於中醫葯創新平台的建設,這二個方面都不能放鬆,特別是對於廣東省,我們要抓住建設中醫葯強省的時機,大力建設好我們中醫葯發展的平台,推動中醫葯的大力發展。創新平台建設是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載體,也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沒有一流的科技創新平台就不可能有全面持續發展的科技成果,就無法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作為高校,要努力建設好重點實驗室,建設好附屬醫療機構和科研環境。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做好人才,學科的整合工作,有效利用科技項目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注意吸納社會資金,建設好創新平台。要充分利用中醫葯創新平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促進學科及學術交流,提高中醫葯科技創新持續發展的能力。 關於中醫葯創新項目和成果,中醫葯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作為自己的特色,個體化治療一方面有利於病人及病情的恢復,但同時卻不利於工業化的生產,中醫葯的創新必須要解決好這個矛盾,推動中葯的現代化,使之能更便利,更好的為人民服務。在中醫葯科技成果管理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起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成果管理制度,當前形勢下,對中醫葯知識產權的管理要堅持「嚴格」與「寬松」並舉。「嚴格」體現在要主動提出知識產權要求,特別要研究目前網路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措施,建立起通過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葯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寬松」體現在中醫葯科技成果的創造者、發明者思維要放開,應從國家和社會的層面來強調中醫葯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在保證有形無形資產不流失的情況下,採取靈活措施,依法保證並在一定程度和范圍擴大中醫葯科研人員享有的權利,中醫葯創新項目要從多方面大力支持,推動成果的轉化,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關於中醫葯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目前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比如課題項目的分配不合理,人才結構的不合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醫葯創新工作的展。如何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需要從以下多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基層科研差的問題,適當把科研力量向醫療,教學一線靠近,使科科研工作真正成為有源之水,發展有力,特別是對於中醫葯的創新,必須以臨床療效為第一要務,從療效上狠下功夫。才是科研及中醫學本身的發展之路。人才的培養也需要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對於年輕,有工作能力的中醫學生,要大力支持進行科研工作。支持創新,敢於嘗試。對於中醫繼承方面的科研,也要加大重視,從文獻中發現創新點,同樣是最好的中醫葯科技創新。

閱讀全文

與人才創造科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