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自敘傳」浪漫小說有哪些特點
創造社及自敘傳小說的興起
一、創造社
成立於1921年6月,主要成員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等。以1926年為界,創造社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後期創造社新增的成員有李初梨、朱鏡我、馮乃超等,主要是一些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的青年學生。前期創造社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觀,強調天才、靈感、直覺對於創作的重要性,宣稱文學創作是「聽眾內心的要求」,其文學主張包含著要求肯定自我價值、承認個人心靈自由的內容。這對代聖賢立言、文以載道的傳統的文學觀念,對於封建制度文化缺乏人道,毀滅個性的性質是強有力的沖擊和叛逆的宣言,集中地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創造社以自己的藝術實踐開創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先河。但後期創造社轉而否定浪漫主義的文學觀及五四浪漫主義文學的成就,轉而提倡革命文學,並因此與太陽社一起展開了與魯迅的一場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通過這次論爭,雙方聯手成立了「左聯」。
創造社在詩歌創作方面成就最高的是郭沫若,他的《女神》超越了胡適的《嘗試集》,奠定了中國新詩的基礎。他的歷史劇創作,如《卓文君》《王昭君》《聶 》,借歷史來馳騁自己的想像,在古人的骸骨里吹噓進一點生命進去,一開始就顯示了表現時代精神的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創造社小說創作方面成就最高的是郁達夫,郁達夫開創了一種以「自敘傳」為特徵的現代浪漫主義抒情小說的新風格。
二、「自敘傳」抒情小說的興起
「自敘傳」抒情小說又叫「自我小說」。作品中大都有一個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並不著意於人物性格的刻畫,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讀者,而是直接抒發主人公的強烈感情去打動讀者。
「自敘傳」抒情小說的興起,體現了五四個性解放的時代精神,反映了現代青年不能自禁地要通過文學來表達其內心的激情。這些作家始而久居於海外,繼而漂泊於本土,正在青春期,對愛情問題極為敏感,但所感受到的,卻是由於民族的衰敗所導致的歧視、委屈、恥辱,以這種感受寫小說,便發生了集中寫「窮」(生的苦悶)寫「色」(性的苦悶)的情況。既有強烈的叛逆傾向,又有濃郁的感傷情調。
除了時代的因素外,日本私小說的影響對於自敘傳抒情小說的興起也起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私小說又稱「身邊小說」,是日本大正時期(1912年--1926)出現的一種純文學。它是一種突出地描寫個人身邊的瑣事和心理活動的小說。不重視背景和環境,不重視情節、細節的真實,而強調主觀感受的真實,寫人不重視其外表,而重視其內心世界。創造社作家留學日本時剛好是日本私小說流行的時期,私小說的情調和表達方式非常切合這些作家的內心要求,因而受到感染,在精神生活方式和藝術表達方面借鑒了私小說的經驗。
三、浪漫抒情小說的藝術特點
1.以自我作為藝術構思的中心。把表現自我作為藝術構思的中心,多取材於自己的生活經歷,多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反映自我內心感受和情緒的波動,塑造了一個獨特的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零餘者。
2.側重表現情緒、感受、心境。不重視對人物的外部社會關系的客觀描繪,而是側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摹刻劃。往往不惜筆墨,調動文字大段繪景和抒寫內心獨白,通過描寫人物的幻覺和夢境,反復詠嘆和直抒主人公的情緒與感受,充分展示主人公的心理、心境、心態。
3.抒情性和散文化傾向。以抒發人物強烈而又感傷憂郁的情感為主,力圖以這種情緒去感染讀者,大都具有熱烈、感傷、憂郁的風格特徵,抒情成為這類小說的主要內容和藝術方式,所以郭沫若稱之為「主情主義」。
四、創造社其他小說家的創作
浪漫主義是「五四」時期最引人注目的時代精神,浪漫小說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主情主義,二是感傷傾向。
中國現代浪漫文學在小說和詩歌中體現出不同的情調。浪漫主義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空間高亢、激越、樂觀的情緒,而浪漫主義小說則彌漫著憂郁、感傷。浪漫派詩歌抒發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懷抱天下,兼善濟事的英雄主義幻想與情懷,表現的是知識分子精神中理想和崇高的一面,浪漫派小說則是以最直率、最無顧忌的姿態,袒露了知識分子心靈中卑微、軟弱與卑怯的一面。
浪漫抒情小說創作成就最高的是郁達夫,此外還有郭沫若等人。
1、郭沫若的小說
郭沫若最具代表性的小說是其自敘性的系列抒情小說。
(1)《漂流三部曲》:以三個連續性的短篇《歧路》、《煉獄》、《十字架》構成。
(2)《行路難》、《月蝕》、《湖心亭》等小說。
(3)《殘春》、《落葉》、《葉羅提之墓》、《客爾美蘿姑娘》等。
2、馮沅君的小說
馮沅君(1900——1974)原名馮淑蘭,筆名淦女士,河南唐河縣人。馮的創作從1923年——1929年,只有《卷施》、《春痕》、《劫灰》三個小說集。《旅行》、《隔絕》、《隔絕之後》和《慈母》四篇小說,多以第一人稱敘述,女主人公的姓名雖有所不同,但寫的卻是同一個人的一段人生和心靈歷程。
3、張資平的小說
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留學時認識郭、郁、成,後與他們一起組織創造社。主要作品有:《沖積期的化石》(長篇)、《梅嶺之春》、《愛之焦點》、《苔莉》(長篇)、《飛絮》(長篇)等。1922年出版的《沖積期化石》,是中國新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長篇。
張資平早期的小說表現為兩種傾向:①一批作品宣洩個人性的苦悶和受經濟壓迫的痛苦,屬於浪漫抒情小說。②多數作品熱心描寫戀愛的故事,充滿細膩的兩性心理刻畫,屬客觀寫實小說。前者多為短篇,抒寫平庸;後者多為長篇,筆端甜熟柔婉。
張資平以善寫戀愛故事馳名文壇。他的愛情小說,不是以社會生活的內在矛盾來推動情節的發展,而是以種種形態的性心理、性苦悶、性挑逗、性嫉妒等來編織三角或四角的戀愛故事,故其在拋棄了傳統禮教的同時,也連同拋棄了一些傳統的美德,並把一切親戚、朋友關系都淹沒於性慾的污水之中。
⑵ 中國當代文學在思想和藝術上有哪些特徵
中國當代文學的特徵:深厚的政治情節
一般把1919前後到1949年之間的大約30年的
文學
發展稱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開端時間,開創性的作品: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魯迅《狂人日記》、郭沫若《女神》、胡適的白話新詩,戲劇、小品散文的出現,最早的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為人生現實主義)、創造社(為藝術浪漫主義),特點:奠基性,開創性。
②1928-1937年,開始的標志是革命文學運動的開始。創造社、太陽社於1928年正式發起革命文學運動,革命文學標志現代文學從藝術形式到思想內容的深刻變化。重要內容:左翼革命文學的發展,集中出現了一批革命文學的作家作品,左聯五烈士、東北作家群、蔣光慈、葉紫、魯迅後期、茅盾前期的創作,都看作左翼時間的創作。左翼之外,風格獨立,卓有特色的藝術大家有:巴金、老舍、沈從文、曹禺等。特點:從思想到藝術都進入成熟階段,整個文學創作呈現繁榮、復雜、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開端標志:抗戰爆發進一步深化的階段。特點:抗戰爆發,形成全國規模的抗戰文藝運動,使現代文學又出現一次深刻的變化,抗日救亡成為壓倒一切的主題,現代文學密切配合社會發展。由於政治變化,出現國統區、解放區。解放區與國統區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制度,解放區已經是不同於國統區的「新天地」,局面更復雜,流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