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劇目創造

劇目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1 14:10:12

⑴ 南冠草的越劇劇目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897年春入家塾讀書。習讀《詩經》、《唐詩三百首》,喜歡王維、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 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8年 秋 患傷寒並發中耳炎,聽力受損。病中讀先秦諸子等古籍,偏愛《莊子》。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 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 ,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 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 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7年 試譯泰戈爾詩集,因無法出版而中止。 1918年 參加留日學生罷課,抵制簽訂二十一條。夏 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 與留日同學張資平醞釀出版文學刊物。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0年 與田漢、宗白華的通信輯為《三葉集》出版。譯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譯稿被老鼠咬毀未能出版。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 6月 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 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 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 《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 石政府通緝。8月 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 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纂》、《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 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1年11月 周恩來、於右任、馮玉祥等發起紀念郭沫若創作生活25周年及50壽辰。編《五十年簡譜》。改寫《棠棣棣之花》。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 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 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後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 建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 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 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 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 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⑵ 關於梅蘭芳的勤奮故事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清光緒二十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京劇形成初期,以梅巧玲為代表的一代老前輩藝術家開啟了京劇男旦藝術的篇章。梅巧玲開創的梅派藝術,對京劇旦角表演藝術的提高與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也成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

到第二代梅派傳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缽,良好地繼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對梅派藝術的傳承功不可沒。

此外梅蘭芳的畫清麗秀雅、神形兼備,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抗戰時期蓄須銘志,曾以賣畫為生計。梅蘭芳先生的書法雖沒有他的畫出名,但是其書法功底深厚、清靜雋秀。

以行楷書為主,小楷尤精。小楷風格來源於《樂毅論》《黃庭經》《十三行》等二王小楷,並伴有唐人寫經筆意。

⑶ 關於梅蘭芳的資料

梅蘭芳(1894~1961),京劇大師。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梅派」。代表戲京劇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崑曲有《思凡》、《游園驚夢》等。所著論文編為《梅蘭芳文集》,演出劇目編為《梅蘭芳演出劇本選集》。梅派藝術傳人有李世芳、張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梅蘭芳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 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藝名由來
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出生於京劇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著名旦角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胡琴演奏家。父明瑞,字竹芬,小生改花旦,母為楊隆壽之長女長玉。他8歲學藝,師從名小生朱素雲的哥哥朱小霞,11歲登台,他刻苦鑽研不斷實踐,繼承並發展了京劇傳統藝術,形成風格獨具的「梅派」,成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藝術很早就蜚聲海內外,但他到16歲才起了「梅蘭芳」這個藝名。梅蘭芳為中國「四大名旦」之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秋天,喜連成班主葉春善帶領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一天早晨,葉春善偕籌資組建喜連成的開明紳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倆邊爬山,邊閑談,忽然發現有一人在小樹林里練劍,但見他體態輕盈,動作敏捷,那劍被他舞得寒光閃閃,風聲嗖嗖,把自己圍在水潑不進的弧光圈裡,牛子厚簡直看呆了。他生平酷愛京劇,也觀賞過不少武術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見到這樣的絕倫劍技,還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連連拍手叫好。那舞劍人聽到有人喝彩,連忙把劍收住,兩頰緋紅,用手帕揩拭額頭沁出的細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禮:「牛老闆,喜群獻丑了。」 牛子厚這時近前定睛細看,只見面前這個年輕人儀表堂堂,氣度瀟灑,舉止端莊,真是一個挑大樑的料子,便問道:「你可曾有藝名?」葉春善接答道:「我給他起了個藝名叫『喜群』。」牛子厚沉吟良久說:「這孩子相貌舉止不俗,久後必成大器,給他更名『梅蘭芳』如何?」葉春善師徒二人欣然同意。從此,就用了「梅蘭芳」這一享譽國內外的藝名。

⑷ 京劇的特點

京劇的特點有:

1、程式化:京劇表演的過程和形式都已形成高度的規范和固定化,不同行當的唱念有各自不同的聲腔,表演的動作,唱念做打等及服裝,臉譜,道具等都有相當明確的規定。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

⑸ 梅蘭芳的評價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老舍:忽然聽到梅蘭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們都黯然久之,熱淚欲墜!我們之中,有的是梅大師的朋友,有的只看過他的表演,傷心卻是一致辭的。誰都知道這是全國戲曲界的一個重大損失!

1913年10月28日,《申報》13版《劇談》這樣評論梅蘭芳: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並,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台又將座物隙地矣。

中國評論家、戲劇家梅紹武在《梅蘭芳全集·總序》評論:他是個勤勉好學的演員,從青年時代起就認真鑽研古典文 學、國畫、民族音樂、民族舞蹈、民俗學、音韻學和服飾學等多方面的祖國傳統文化,並把這些知識融合到他的藝術中去,從而創造了大量優秀劇目,形成了具有獨 特風格、大家風范的藝術流派--梅派。

(5)劇目創造擴展閱讀:

梅蘭芳(1894-1961),名瀾,又名鶴鳴,字畹華、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江蘇泰州人,1894年生於北京,他出生於京劇世家,10歲登台在北京廣和樓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連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舉行京劇演員評選活動,張貼菊榜,梅蘭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綵樓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戲,初來上海就風靡了整個江南,當時里巷間有句俗話:「討老婆要像梅蘭芳,生兒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戲、新式舞台、燈光、化妝、服裝設計等改良成分,返京後創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第二年再次來滬,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蓮》、《貴妃醉酒》等拿手好戲,一連唱了34天。回京後,梅蘭芳繼續排演新戲《嫦娥奔月》、《春香鬧學》、《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來滬,連唱45天,1918年後,移居上海,這是他戲劇藝術爐火純青的頂峰時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綜合了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創造了醇厚流麗的唱腔,形成獨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蘭芳大量排演新劇目,在京劇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上均進行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創新,被稱為梅派大師。

⑹ 京劇有什麼主要特點

四大名旦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

尚小雲初學武生,後改花旦,師從孫怡雲、陳德霖,並向李壽山學習崑曲,文武昆亂不擋,故他所扮演的人物,多為技藝超群、叱吒風雲的巾幗英雄和烈性女子。代表作品有《梁紅玉》《秦良玉》《林四娘》《昭君出塞》《雙陽公主》等。

京劇旦角四大流派梅、程、荀、尚,各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從而使京劇旦角唱腔和表演藝術,如百花盛開,五彩紛呈。

⑺ 四川過年的習俗

四川過年的習俗如下: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他們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

四川過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也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

(7)劇目創造擴展閱讀

春節習俗大盤點,全國各地過年風俗大不相同。

1、祭灶: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這一天,老人們會 「請」一幅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恭恭敬敬掛在廚房。廚房內方桌上,擺上紅棗、核桃、柿餅、灶糖等四盤「乾果」,前三樣可隨機變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須有。

2、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4、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5、倒貼「福」字:這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6、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8、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9、拜年:新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⑻ (28分)2013年10月26日,韓再芬主演的黃梅戲《徽州往事》獲得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四屆文華獎優秀劇目


(1)①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梅俗好演採茶小戲黃梅戲體現了人民群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4分)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黃梅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其他戲曲長處,體現了文化具有包容性,不同區域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鑒、融合的基礎上不斷發展;(4分)③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黃梅戲藉助熒幕大放異彩,體現了藉助大眾傳媒和科技,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4分)
(2)依據:①制定正確戰略,面向市場,滿足人民增長的精神需求;(2分)②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培育文化品牌,發揮文化品牌影響力;(3分)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創新黃梅戲的內容和傳播形式。(3分)
推動黃梅戲的新發展應:①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創新黃梅戲,找到黃梅戲與現代人審美取向中的共性;(3分)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革新黃梅戲內容,創新黃梅戲的傳播形式;(3分)③在個人與社會統一中,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生價值,努力前行使黃梅戲煥發新生。(2分)

⑼ 崑曲與京劇區別

關系:

當年徽班進京時,北京地區流行著很多戲曲。有崑曲、戈陽腔等其中崑曲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他備受士大夫文人的青睞,被稱為「雅部」,而其他地方劇都被成為「花部」。當時清廷的戲曲政策試揚「雅部」抑「花部」,崑曲成為宮廷壟斷的劇種,漸漸脫離了廣大的人民群眾。

為滿足觀眾的口味和演出市場的需要,徽班在演出劇目、人員組成、藝術形式等方面都採用了兼容並蓄、為我所用的姿態,吸收崑曲梆子腔等劇種富有藝術生命力的腔調和表現形式,字韻上也受京城文化的熏陶浸染,更加規范講究。

經過不斷的融化吸收,在北京形成了新的劇種——京劇。經過幾代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兼收並蓄,推陳出新,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迎來了第一個繁盛試期。由此可以說,京劇是由徽調、崑曲、楚腔、梆子腔等不斷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兼收並蓄,推陳出新形成的。

區別:

1、文學性不同。

崑曲的劇本多為「傳奇」,少數是「雜劇」,是正統的中國戲曲劇本構成的形式,作者多為文學家、劇作家或知識分子。

京劇是俚俗的劇本,傳統劇作者多為社會中下層,姓名有的不可考。

2、句子構成不同。

崑曲的唱詞是曲牌體,由長短不規則的句子構成;京劇唱詞是五字句或七字句,也有變體到十字句,有著源自說唱文學的痕跡。崑曲是一首一首的歌曲,曲牌名稱雖有一樣的,但曲調隨字的四聲陰陽不同而變化。

京劇是所謂板腔,由少數十分單調的曲調原型(主要只有西皮及二黃兩種,是上下句的說唱文學套上音調而構成,音樂非本質,本質是吟哦)加以幾個變型,型式少,調子往往聽來千篇一律。因屬吟哦,所以才以板為單位拉長縮短,這就是板腔的來源———說唱文學的「吟哦」。

(9)劇目創造擴展閱讀:

京劇歷史起源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業的成功引發了文化消費慾望的高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紛紛蓄養家班,角色斗藝,並賣力為乾隆下江南收集聲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裝徽劇色藝,客觀上為徽劇進京創造了條件。

雄霸明清商界500餘年的徽州商幫以鹽商出名,黃山歙縣的鹽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戲曲聲腔崑山腔的興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紛紛蓄養家庭戲班。已經在外地商界嶄露頭角的徽商也紛紛效仿。長期為某個徽州商人所養所用的戲曲班社就被外人稱為「徽班」。

徽商廣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帶,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戲也開始興盛。他們唱崑腔,由於語言的差異而不「諧吳音

與劇目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