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商譽
商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shāng yù,英文是Goodwill,通常是指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能獲得高於正常投資報酬率所形成的價值。這是由於企業所處地理位置的優勢、或是由於經營效率高、歷史悠久、人員素質高等多種原因,與同行企業比較,可以獲得超額利潤。
商譽是指能在未來期間為企業經營帶來超額利潤的潛在經濟價值,或一家企業預期的獲利能力超過可辨認資產正常獲利能力(如社會平均投資回報率)的資本化價值。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的組成部分。在企業合並時,它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被合並企業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
(1)創造股東權益擴展閱讀:
商譽的特性
商譽的經濟含義是企業收益水平與行業平均收益水平差額的資本化價格。它是由顧客形成的良好聲譽、企業管理卓著、經營效率較好、生產技術的壟斷以及地理位置的天然優勢所產生的。
商譽能為企業創造間接的經濟效益。它之所以作為一項資產具有價值,正是因為它的這種效益性特徵。它是企業收益水平與按社會平均收益率計算的差額的資本化價格。
人們通常是採用資本化率把企業超額收益還原求得商譽價格的,而資本化率實際上又是投資(投入資本)報酬率,企業超額收益經過還原所得的就是創造這種超額收益的資本額。所以,應把商譽的價格看作為資本化價格。
商譽是一種不可確指的無形項目,它不具可辨認性故屬於無形資產。它不能獨立存在,它具有附著性特徵,與企業的有形資產和企業的環境緊密相聯。它既不能單獨轉讓、出售,也不能以獨立的一項資產作為投資,不存在單獨的轉讓價值。它只能依附於企業整體,商譽的價值是通過企業整體收益水平來體現的。
❷ 如何計算公司的凈資產
凈資產=資產-負債 受每年的盈虧影響而增減
企業期末的所有者權益金額「不等於或不代表」凈資產的市場價值。
由於是市場價值(通常是現在的市場價值),當然「不等於或不代表」企業期末的所有者權益金額(這里是歷史成本)。
凈資產就是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後的余額。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
其計算公式為:凈資產=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資產總額-負債總額。
凈資產是企業集團資產超過負債的部分,即全部資產減去全部負債後的凈值。凈資產代表企業集團所有者(企業主或股東)在企業中的財產價值。它包括股本、公積金(盈餘公積金、資本公積金)、未分配利潤等。由於企業集團的資產凈值,屬於股東所有,所以在會計上把它稱為「股東權益」。它是反映企業集團經營業績的重要指標。
凈資產受所有者原始投資、追加投資、企業集團後來發生的利潤和損失,以及從滾存的利潤或投資中提走的數額等的影響。本方案的基礎數據中,為反映企業集團股東權益和信用風險的大小,只包括有形資產在內。至於企業集團信譽、專利權等無形資產,暫不參與計算。
❸ 什麼是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一般是指經營貨幣資金借款、外匯買賣、有價證券交易、債券和股票的發行、黃金等貴金屬買賣場所的總稱,直接金融市場與間接金融市場的結合共同構成金融市場整體。
❹ 股份比例公式
持股比例=出資額/注冊資本金。只出技術而不出資金.需經過技術評估確定價值;然後根據評版估值跟其他股東權投入的現金計算相互的比例采確定股份。股份是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的構成成分,代表了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權利與義務,股份可以通過股票價格的形式表現其價值。
規定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向公司申報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變動情況,在任職期間每年轉讓的股份不得超過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總數的25%。
(4)創造股東權益擴展閱讀
從股東來看,在通貨膨脹加劇時期,企業多借債可以把損失和風險轉嫁給債權人。經濟繁榮時期,企業多借債可以獲取額外的利潤。經濟萎縮時期,少借債可以減少利息和財務風險。
產權比率高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財務結構。產權比率低是低風險低報酬的財務結構。該指標同時也表明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受到股東權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說是企業清算時對債權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民資與國資合作後的地位與話語權,主要取決於股權比例大小。因此,經邦研究中心對此發表看法,除少數需要高度壟斷的行業外,國有企業控股比例應該盡量降至相對控股地位,真正改變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格局,這有利於民資與國資的平等、公平合作。
❺ 凈資產是什麼
凈資產(Net asset),是指所有者權益或者權益資本。企業的凈資產(net asset value),是指企業的資產總額減回去負債以後的答凈額,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企業開辦當初投入的資本,包括溢價部分,另一部分是企業在經營之中創造的,也包括接受捐贈的資產,屬於所有者權益。
在股票投資基本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的各種技巧和方法中,凈資產和與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一樣,都是最常用的參考指標。
(5)創造股東權益擴展閱讀
房地產行業在經過幾年高速發展以後,負債規模也在同步攀升,2019年,在外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和內部融資環境不斷收緊的情況下,降負債成為房地產企業共識。
2019年,凈資產規模TOP100企業凈資產達到62574.8億元,同比增長22.9%,較2018年增速下降,但高於總資產規模的增速,房地產企業降負債取得一定成效。企業入榜門檻提高,2019年,凈資產規模TOP100入榜門檻為15.1億元,較2018年12.3億元的入榜門檻提高了2.8億元。
❻ 急求股東阻礙企業正常生產的問題,急求
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融入到整個企業的管理系統當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只是制度上的管理。企業的一切經濟事項都與財務有關,所以財務的管理就是企業的管理,財務管理的目標就是中小企業管理的目標。
二、財務目標選擇的現實約束
從宏觀定位角度來看 ,我們的市場經濟目前仍處於新舊體制轉軌時期 ,仍處於探索發展過程中。或者現實地說仍是一種不成熟的市場經濟 ,這種現實背景決定了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選擇過程既有西方已走過的道路 ,也有在現實國情、現實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狀況下的個性選擇。關於財務目標的選擇 ,目前我國學術理論界流行的觀點是棄用「利潤最大化」而代之以「股東財富最大化」、「權益資本利潤率最大化」、「相關者利益最大化」等 ,主要理由是 :(1)具有雙重性質的國有企業既要盈利又要承擔社會責任 ,「利潤最大化」會扭曲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 ;(2)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大公司 ,作為公司代理人的經理對「利潤最大化」沒有足夠的追求動機 ;(3)「利潤最大化」缺乏可操作性 ,「利潤最大化太難實現 ,既不現實 ,也不道德」 ;(4)「利潤最大化」使競爭者產生短期行為。上述各觀點的提出主要是在理論上分析其優缺點而決定其取捨。但是 ,聯系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和企業運行的現實情況 ,我們不得不對「利潤最大化」做一重新審視。
1.利潤是收入和費用配比後的結果 ,為實現「利潤最大化」 ,經營者會想方設法降低費用或增加收入。常規的做法包括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強化成本核算、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銷售等等。在這一過程中 ,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一些短期行為。企業行為的短視、投資的盲目、市場交易的不公平競爭 ,凡此種種給人們帶來了諸多憂慮 ,認為利潤最大化和短期行為之間有絕對的前因後果關系。但是透過各種表面現象我們不難發現 ,短期行為不是目標選擇本身造成的 ,而是由環境制度不完善及行為者自身素質缺陷決定的。配套機制出了問題 ,採用什麼樣的目標都是難以奏效的。我國市場經濟起步較晚 ,維護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對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也不盡如人意 ,再加上競爭者自身素質的約束 ,他們在市場經濟中的不適應、不成熟 ,導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利潤最大化」 ,就像我們不能否定人類正常的趨利動機一樣。我們要做的是盡快建立健全市場法規制度體系 ,加強法規的執行力度 ,為企業追求利潤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秩序。
2.一切目標都是追求者根據現實條件的自主選擇 ,其本身有發展變化的規律性 ,不能用一個目標涵蓋一切主體追求。現實制約是企業選擇發展目標的惟一決定因素 ,市場經濟中的每一個企業在經營規模、競爭實力、所有權和控制權結構、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千差萬別 ,每個競爭主體都有權根據內部和外部條件約束選擇這個目標而不選擇那個目標。目標多樣化和動機的變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派生物 ,在市場調節下 ,企業追求的出發點不同 ,但最終的發展方向卻會殊途同歸。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在實踐基礎上對財務目標選擇的規律性進行總結和概括 ,以指導實踐 ,而不是從理論上推斷企業應該採取這個目標而不應該採取那個目標。
3.利潤目標是一個總體目標、總體思路 ,是企業理財工作的努力方向 ,具有指導性意義 ,其實現依靠一系列具體實施目標。企業行為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運動過程 ,日常事務的處理、投資決策、技術應用與開發、產品的更新換代以及市場開發等等 ,應該始終圍繞著一個最根本的目的 ,既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這一總體目標引導下 ,企業的各項活動才能有的放矢。有的學者認為企業的不確定性因素太多、太復雜 ,企業的很多行為無法判斷是否是為了利潤目標。但價值取向確定的只是方針大略 ,對企業行為的影響只能是總體策略性約束和總體方向性引導 ,在這一過程中 ,我們不能排除企業根據現實條件變化採取一些非盈利行為 ,但這只是暫時的、局部的 ,並不影響企業作為盈利組織的最終利潤追求。
4.由於歷史和現實的某些原因 ,我國國有企業在體制改革大潮中顯得力不從心 ,很多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慘淡經營 ,經濟效益大幅度滑坡 ,利潤目標被紛繁復雜的日常行為目標所掩蓋。企業連年虧損並未引起經營者足夠的危機感 ,反而對虧損習以為常 ,這和集體或私有成分的企業強烈的趨利動機形成鮮明對比。按市場優勝劣汰規律 ,目前我國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由於經營不善等原因而陷入破產清算程序。但由於某些政策性或社會性原因 ,破產機制並未完全發揮作用。為喚醒企業沉睡的利潤動機 ,使企業真正加入市場競爭 ,扭虧為盈 ,盡快走出效益低下的泥淖 ,求得生存 ,求得發展 ,我們有必要重提「利潤最大化」財務目標。
5.我國國有企業長期以來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過於沉重。企業辦社會 ,機構龐雜 ,人浮於事 ,行政意識濃厚 ,官本位思想嚴重 ,這些都嚴重地阻礙了企業作為一個正常市場經營者最起碼的利潤追求。企業領導忙於行政職位的升遷、職工福利的提高、社會就業的安排、國家及地方利益關系的協調 ,很少或根本就無暇顧及企業最根本的利潤目標追求。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企業輕裝上陣 ,甩掉各種不必要的包袱 ,集中精力辦企業 ,一個心思創效益 ,而「利潤最大化」此時是最起碼的行為約束。
6.盡管我國國有企業公司制度改革剛剛起步 ,但國有企業內部管理結構與現代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形式上比較接近。國有企業的財產所有權歸最大的「股東」———國家所有 ,企業管理者由代表國家的上級主管部門任命。由於產權國有化在現實中的虛擬性和非人格性 ,長期以來企業的命運實際上由內部管理人掌控 ,產生「內部人控制」問題。經理階層的追求價值與企業的最終使命往往相左。行政職位的遷貶與薪金報酬的多寡和企業盈利不一定呈正相關。由於缺乏有效的內部約束激勵機制 ,經理們也就缺乏對企業盈利追求的積極性。強化國有企業經理階層的利潤觀念 ,並不能僅僅依靠轉換財務目標來實現 ,委託代理關系在利益追求上的趨同 ,最根本的是依靠內部約束激勵機制的建立和完善。
上述種種分析表明 ,現階段我國財務管理目標仍以「利潤最大化」為宜 ,它最符合我國目前的現實經濟情況。對處於市場競爭中的企業來講 ,利潤目標最能反映企業的本性 ,追求利潤是避免淘汰、維系生存和尋求發展的必然選擇 ,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 ,是企業行為的「原動力」。我們不能以利潤目標的某些負面影響或其他理由而否定企業正常的利潤追求。當然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利潤最大化」並不一定要涵蓋所有企業 ,涵蓋所有時期的目標追求。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和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 ,適時調整財務目標 ,保持財務目標的多元化、層次化 ,也同樣是一種客觀必然。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