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井渠發明者

井渠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0-12-11 11:22:22

① 唐朝時哪個地區已經存在井渠了

唐朝,吐魯番已有井渠,不僅見之於遺跡,還見之於第一手文獻資料——《吐魯番回出土文書》。如高昌縣阿答斯塔那唐墓出土的有關田產的文字,就不止一次地提到井渠、胡麻井渠等名.稱。其中「胡麻井渠」的規模似乎不小,可灌高.昌城北和城西的農田。

② 新疆水利廳廳長和新疆人大委員會副主任提到的古老井渠遺跡有多少年的歷史

與西漢不同,從魏晉到隋唐,有關西域井渠的資料逐漸增多,有文字記載,也有專遺跡出土。

新疆水利廳屬廳長維吾爾·米努甫和新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鶴亭,各在自己的論文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新疆一些地方修建水庫時,曾發現了一批十分古老的井渠遺跡。米努甫在文中所舉的古老井渠遺跡在吐魯番金勝口水庫區。這條古井渠長約100米,已經乾涸;有七個豎井,每個豎井相隔約10米;暗渠出口處,有一段已坍壞成明渠。與古渠遺跡同出的還有古陶和古城等。經鑒定,屬於魏晉時文物。這條古老井渠,當有一千五六百年的歷史。王鶴亭所論述的古老井渠,位於高昌故國東面,鄯善縣魯克沁西北。這里發現的不只在同一層面上的三條廢棄的井渠,而且在三條古井渠下面,還有許多廢棄井渠。這批古井渠竟毀滅了一個新水庫。王鶴亭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這里建了一座名叫「海洋」的水庫。蓄水不久,即由漏水潰決。「經檢查,是由於水庫下面埋有三道廢棄的老坎兒井。經過很大的工程回填後,再次蓄水,又發生了決口,原因是深處還有很多廢棄的老坎兒井,修不勝修。」新水庫只好報廢。文章認為,修建這批坎兒井的時間,約在1000年以上,相當唐朝前後。

③ 井渠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是西漢

④ 坎兒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

⑤ 坎兒井是誰發明

坎兒井是新疆一種特殊的水利工程,始建於西漢。本工程共有6個豎井。地下渠改道顯然是版一口現代的卡納井權。坎兒井是新疆獨特的灌溉取水口工程。新疆部分沖積扇地貌區土壤多為礫石,透水性很強,雪水溶入山中後,大部分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較深。

在平原地區,為了抽取滲入地下灌溉的水,可以方便地開挖井渠。在龍首渠施工中,採用了井渠聯合施工技術。新疆的勞動人民吸取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將其應用於新的地理條件,創造了一種新型的灌溉工程。

⑥ 井渠法傳入新疆有什麼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據《復史記·河渠書》制記載,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征發1萬人,從陝西澄縣一帶開鑿水渠,引洛水至大荔縣。途中經過商顏山時,由於山腳的黃土土質非常松軟,按通常的施工方法沿山腳明挖河渠,經常出現渠岸倒塌的情況,工種無法進行下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水工發明了井渠法。他們在地下挖一條暗渠,將水從商顏山的西面引向東面。開挖之前,在相隔一定距離的地方先開鑿一口豎井,以確定暗渠開挖的位置,並作為開挖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豎井深淺不等,隨暗渠距地面的深度而定,最深處達四十餘丈。經過民工不懈的努力,終於建成了一條全長5公里,從地下穿過3.5公里寬的商顏山的井渠。由於在施工過程中挖掘到龍骨(遠古動物骨骼化石),所以這條渠又稱「龍首渠」。它的建成,有力地緩解了大荔縣嚴重缺水的狀況,使五六十萬畝鹽鹼地變成良田。水工在施工過程中發明的井渠法,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的創舉,它很快就推廣到甘肅、新疆一些乾旱地區。至今仍在新疆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坎兒井(古稱「井渠」),就是在井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⑦ 請教「井渠法」,誰知道請賜教,謝謝

井渠法也就是坎兒井

坎兒井是我國新疆特有的一種利用地下水通過地下渠道灌溉農田的水利設施。有中國第三大工程之稱。(繼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之後)
坎兒井起源於漢代的「井渠」,《史記·河渠書》和《漢書·溝洫志》均有記載。漢武帝時,在陝西大荔一帶開龍首渠,引洛水灌田。因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設計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術和鑿井法通過漢朝的軍隊傳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據當乾旱、夏季炎熱、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條件發展了坎兒井,主要流行於吐魯和哈密一帶。
坎兒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經山麓透入礫石層里的伏流或潛水。坎兒井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輸水道;第二部分是豎井,每隔20-30米有一個通地面的豎井,作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風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經田莊處通過明渠引用灌溉。
坎兒井有很多優點,可減少水流蒸發,可避免風沙理沒,可利用地下深層潛水,可自流灌溉,可隨地開挖獨立成一灌區,施工比較簡單,使用期長等等。減少地下水的蒸發,對當地的環境也到了保護作用。

被稱作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爾井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其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在新疆境內的坎兒井全長5400公里,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統。

在2000多年前出土的一石塊上刻有吐魯番地區坎兒井的分布圖,說明了坎兒井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坎爾井由豎井、暗渠、澇壩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人出入出土用的。 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出到農田之間的水渠。澇壩,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後灌溉農田。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近千條,全長約500O公里。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人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並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吐魯番現存的坎兒井,多為清代以來陸續修建。如今,仍澆灌著大片綠洲良田。吐魯番市郊五道林坎兒井、五星鄉坎兒井,可供參觀游覽。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古稱「井渠」。坎兒井是古代吐魯番各族勞動群眾,根據盆地地理條件、太陽輻射和大氣環流的特點,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創造出來的,是吐魯番盆地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

坎兒井在吐魯番盆地大量興建的成因,是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分不開的。吐魯番盆地北有博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地質條件。吐魯番乾旱酷熱,水蒸發量大,風季時風沙漫天,往往風過沙停,大量的農田、水渠被黃沙淹沒。而坎兒井卻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坎兒井最早出現在18世紀末葉,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盆地、哈密和禾壘地區,尤以吐魯番地區最多,計有千餘條,如果連接起來,長達5000公里,所以有人稱之為「地下運河」。「坎兒」即井穴,是當地人民吸收內地「井渠法」創造的,它是把盆地豐富的地下潛流水,通過人工開鑿的地下渠道,引上地灌溉、使用。

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結,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兒井開始發展緩慢,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林則徐在伊拉里克「增穿井渠」(《新疆圖志、建置》)時,「吐魯番舊有三十餘處」(《清史稿,薩迎阿傳》)。後經推廣,吐魯番坎兒井發展到百處。光緒六年(1880),左宗棠率兵平定阿古柏叛亂後,「督勸民戶,淘浚坎兒井」,「吐魯番所屬渠工之外,更開鑿坎井一百八十五處」(《左文襄全集奏稿》卷五十六)。此後,吐魯番坎兒井繼續發展。據本世紀五十年代統計,吐魯番坎兒井發展到1300多條。由於水位下降等種種原因,到1990年吐魯番坎兒井(出水)只有700條,流量2.94億立方米。

坎兒井根據吐魯番盆地地理條件及水量蒸發特點,利用地面坡度引用地下水灌溉農田。它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四部份組成。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時人出入及出士用的。豎井口長1米,寬0.7米。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高約1.6米,寬約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農田之間的水渠。澇壩,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後灌溉農田。

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各不相同,長的可達20公里,短的只有100米左右。最古老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它位於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至今已使用了470多年了。名氣最大的坎兒井是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它全長5公里,最深處為80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它是維吾爾人米衣木·阿吉開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坎兒井是古代新疆人創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出現雛形,以後傳到中亞和波斯。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1100多道,年徑流量達 2.94億立方米,它是綠洲的生命之源。西郊的坎兒井民俗園是參觀這種古代遺留下來的地下工程的好地方。

坎兒井
作者:師巧梅轉貼自:新疆日報點擊數:1

坎兒井的起源
入夏,進入吐魯番盆地,浩瀚的戈壁灘上,看得見一行行排列整齊的錐形土堆,形似墳瑩;冬季,一
股股熱氣從地中徐徐噴出,那就是坎兒井的井口。
坎兒井是吐魯番古代各民族群眾的偉大創造。 坎兒井的起源,眾說不一,主要說法有三種。一
是關中井渠說:認為坎兒井起源於關中井渠,隨絲綢
之路向西傳入中亞一帶。清代著名學王國維《西域
井渠考》指出:新疆坎兒並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已經
出現,它來源於中原地區的井渠。二是中亞說;認為
坎兒井先誕生於中亞,之後逐漸向東傳入吐魯番。三
是本土說:認為坎兒井產生於吐魯番,是古代吐魯番
各族人民,根據高溫少雨蒸發量大的氣候條件和盆
地地形的特點,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創造的。
近年來,持「本上說」觀點的人日趨增多。吐魯番
人創造了坎兒井,功不可沒。
坎兒井名稱的由來
坎兒井,伊朗稱之為Qanat,伊拉克稱作
Madazcha,而吐魯番則稱作kariz,三者讀音顯然不
一樣。
在我國,坎兒井一詞,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
期。《莊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獨不聞夫坎井之蛙
乎」之句。唐代西州文書中有「胡麻井渠」的記載。明
代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石茂華《遠夷謝恩求貢
事》一文中有關於「牙坎兒」的記載。到了清朝乾隆年
間則稱之為卡井。
由此可知,坎兒井名稱源自中國。它演變的過程
可歸納為井(周)→坎井(戰國至漢)→井渠(唐、元)
→卡井(清)→坎兒井(現代)。
坎兒井一—綠洲生命之源
吐魯番是全國有名的火爐。高溫少雨,水貴如
油,可是吐魯番綠洲卻逐年擴大,城鄉經濟日趨繁
榮。論功行賞,坎兒井當推首功。
吐魯番地區共有坎兒井 1100多道。其中吐魯
番市為538道,鄯善418道,托克遜180道。這些坎
兒井,年徑流量達 2.94億立方米,占吐魯番總灌溉
面積的30%以上。
坎兒井,是綠洲生命之源。沒有坎兒井,就不可
能有吐魯番那麼多的綠洲。
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兒井
坎兒井,被譽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與橫亘
萬里的長城、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齊名,是我國古代各
族人民的偉大創造。
每條坎兒井的長短,因地理環境實際利用不同
而不同。長的可達20公里以下,短的只有100米左
右。按每條4公里計算,總長度將超過4400公里,
比搖籃之河黃河還長。
坎兒井之最
年齡最大的坎兒井是吐爾坎兒孜。吐爾,維吾爾
語,烽火台之意。位於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莊子村。
全長3.5公里,日水量可澆20畝地,1520年挖成,
至今已 473歲了。
最長的坎兒井是鄯善縣紅土坎兒孜。該坎兒井
在鄯善葡萄開發公司東1.5公里處,全長25公里,
日澆地 58畝。
最短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阿其克村的
阿山尼牙孜坎兒孜,全長僅150米,日水量澆地1
畝。
豎井最深的坎兒井是鄯善吐峪溝鄉蘇貝希坎村
東部的努爾買提主任坎兒孜,全長20.7公里,井深
98米,日澆地25畝,開鑿於1900年。
水量最大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艾丁湖鄉吾力托
爾坎村歐吐拉坎兒孜,日水量澆地70畝!
水量最小的坎兒井是吐魯番市牙兒鄉伊里木村
西面的克其爾坎兒孜,全長300米,日水量澆地0.6
畝。
坎兒井的命名方式
吐魯番地區的坎兒井,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命名
方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如「楊西成坎兒孜」、
「何元坎兒孜」、「艾提巴克坎兒孜」,艾提巴克是維

爾族人名。
以動植物名稱命名。如「尤勒滾坎兒孜」,尤勒
滾,維語,紅柳之意;「提開坎兒孜」,提開,維語,
公山
羊之意。
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如「吐爾坎兒孜」,吐爾,
維語,烽火台,因井旁有烽火台,故名。「邊西坎兒
孜」,邊西,維語,地名。
以水的味道命名。如「西喀力克坎兒孜」,西喀力
克,維語,甘甜;「阿其克坎兒孜」,阿其克,維語,苦
味。
以職務職業命名。如「吉力力團長坎兒孜」,「木
匠坎兒孜」、「醋房坎兒孜」、「大毛拉坎爾孜」,大毛
拉,維語,伊斯蘭教的一種職稱。
以其它方式命名的。如「博斯坦坎兒孜」,博斯
坦,維吾爾語,綠洲之意。「霍日古力坎兒孜」,霍日古
力,維語,「辦事不徹底之意」。「阿扎提坎兒孜」,
阿扎提,維語,解放之意。
坎兒井的構造
坎兒井的構造
坎兒井由明渠、暗渠、豎井和澇壩四部分組成。
暗渠是坎兒井的主體,即地下水河道,一般高約1.7
米,寬約1.2米,掏撈工程十分艱巨。豎井是出運井
下泥沙石礫的通道,也是通風送氣口。井深因地勢和
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而有深有淺,一般是越靠近源頭,
豎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達90米以上。豎井與豎井
之間的距離,隨坎兒井的長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是
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越是水源上頭,間距越
短,反之,間距則越長。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十多
個,多則上百個。豎井井口呈長方形,長1米左右,寬
0.7米。暗渠的出水口叫「龍口」,和地面的明渠相聯
接。坎兒井水注入澇壩,然後引入渠道灌溉農田。

坎兒井研究會亞爾鄉開發實業公司
坎兒井研究會亞爾鄉開發實業公司,位於吐魯
番市區西北7.5公里處,1993年5月16日正式成
立。
公司下轄吐魯番坎兒井研究中心、坎兒井開發
公司、坎兒井生活服務公司、坎兒井樂園和坎兒井沙
療醫院五個單位。
公司佔地百畝,擁有固定資產2O0萬元,職工

坎兒井樂園
坎兒井樂園
1993年5月16日,一座為中外旅客提供吃、
住、游、樂、購物一條龍服務的旅遊定點單位—一吐
魯番坎兒井樂園正式向國內外遊人開放。
坎兒井樂園位於312國道南側2公里處,佔地
面積7畝。這里流水淙淙,林木參天,景色迷人。悠
長的葡萄走廊、平展如毯的草坪、風格別具的坎兒井
研究中心展覽廳、民族風味餐廳、客房一應俱全,使
人爽心悅目,勝似世外桃源。
具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二層坎兒井展廳里,陳
列著豐富生動的書畫、圖片、模型、實物,鄧小平、王
震、賽福鼎·艾則孜、於恩茂、司馬義·艾買提、鐵木
爾·達瓦買提等中央領導同志參觀坎兒井的圖片、
題詞特別引人矚目。
舉世聞名的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就在這里。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
吐魯番上千條坎兒井中,名氣最大的首推米衣
木阿吉坎兒井。凡來吐魯番的中外遊客,無一不來此
一瞻它的豐采。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全長5公里,最深處為80
米,日水量可澆地70畝,已有200年的歷史。在吐魯
番坎兒井中很有代表性。
米衣木阿吉坎兒井位於亞爾鄉亞爾村,是吐魯
番坎兒井樂園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維吾爾人米衣木
阿吉首次開掘而成的,故以此命名。
這道坎兒外經過修整加工更具風采。置身拱拜
孜型的坎兒井亭,憑欄四顧,米衣木阿吉坎兒井景觀
盡收眼底。順曲徑迴廊拾級而下,或臨渠啜飲一杯坎
兒井水,或入井下接待室品嘗坎兒井水沖泡的名茶,
盪氣回腸,妙不可言。
林則徐與坎兒井 林則徐不是坎兒井的發明者,但他提倡推廣坎兒井卻是有大功的。坎兒井在林公入疆之前,早已存在。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則徐首次到吐魯番,他在日記中寫得很清楚:「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新疆圖志》載:「林文忠公滴戌伊犁,在吐魯番提倡坎兒井。其地為火洲,亘古無雨澤,文忠命於高原掘井而為溝,導井以灌田,遂變赤地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則徐的推動下,吐魯番、鄯善、托克遜新挖坎兒井300多道。《鄯善鄉土志》說,「用坎水溉田創之者林則徐,蘭坡黃氏繼之,迄今坎井鱗次利賴無窮焉。鄯善七克台鄉現有60多道坎兒井,據考證多數是林則徐來吐魯番後新開挖的。為了紀念林則徐推廣坎兒井的功勞,當地群眾把坎兒井稱之為林公井,以表達自己的崇敬仰慕之情。 林則徐與吐魯番林則徐,字少穆,號竢村退叟,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 1785年8月30日,林則徐出生於一個下層知識分子家庭。19歲中舉,26歲殿試二甲第四名,選翰林院庶吉士。此後,任江西、雲南鄉試正、副考官,江蘇、陝西按察使,湖北湖南布政使。在任期間,秉公執法,為政清廉,人稱「林青天。」1840年,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招募水勇,督造戰船,組織兵勇操練,禁絕鴉片,抗擊英軍,名垂青史。鴉片戰爭失敗,林則徐負罪遣戌伊犁。其間,先後在南北疆興修水利,墾荒屯田,表現了卓越的施政才乾和實干精神。1845年12月,林則徐在哈密奉旨釋放,以四五品京堂回京候補,翌年1月,離疆進關,結束了3年的謫戍生活。1850年病故。 《荷戈紀程》是林則徐赴戍新疆的真實記錄。林則徐謫戍新疆後,曾四次來過吐魯番。1845年2月25日,奉道光皇帝之命,林則徐同黃南坡、二子聰彝取道根忒克台(坑坑)到吐魯番。領隊海秋帆,同知福致堂,陸巡檢鄭湘出城郊迎,禮節甚恭。這次到吐魯番,林則徐共住了6天。除了會見當地地方官員外,就是回復家信,一口氣競寫了17封! 1845年 8月 1日,林則徐在南疆勘地後,起程去哈密候旨途中,路經葉魯番。這是第二次。1845年9月23日至10月中旬,林則徐在托克遜伊拉里克復勘11萬畝土地後,曾兩次到過吐魯番。 林則徐與托克遜在吐魯番逗留了6天之後,林則徐到托克遜小憩,集中力量「為友人書寫求件,以踐前約。」林則徐擅長書法,「公書具體歐陽,詩宗白傅。」堪稱一絕,為時人所重。在伊犁,「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也」,「遠近爭寶之」,「伊犁為塞外大都會,不數月縑楮一空,公手跡遍冰天雪海中矣、」在烏魯木齊,向林公求字的人不在少數。為了辦成答應過別人的事,他花了兩天時間,寫了50多條條幅。伊犁將軍布彥泰專門請他書寫的「神匾」以及為黃冕寫的行楷七言聯「西塞論心親舊雨,東山轉眼起停雲』都是在托克遜完成的。那天正是驚蟄節。林則徐墾荒伊拉里克 伊拉里克,就是今天托克遜縣的伊拉湖鄉。它地處吐魯番盆地西緣,「地平土闊」。阿拉澤渾(即今阿拉溝)河從天山東流而出,消失在戈壁沙漠之中。1845年春,年逾花甲的林則徐,冒風沙,頂烈日到伊拉里克督辦墾務,興修水利,不到半年,就墾地11萬1干畝。在伊拉里克的滿卡,林則徐在新開荒地的東西兩面,以「人壽年豐」四字分號,漢、維墾區分段,各設正副戶長一,鄉約四,讓移民承領耕種。如今,這里是托克遜最富饒的農業區之一。 當年林公興辦農田水利的遺跡,迄今仍隱約可見。林公開渠墾荒的千秋偉業,澤被後世,將萬世流傳。

⑧ 一般學者認為井渠技術西傳在哪個時期

學者們認為,西漢時井渠技術西傳,在史籍中也隱約可見。《漢書·西域傳》內載,宣帝元容康二年(前64),「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行軍地圖),穿卑鞮暖侯井以西,欲通渠轉谷……」三國時人孟康對卑鞮侯井加以注釋,說:卑鞮侯井,「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湧出。在白龍堆東土山下。」根據這些記載和解釋,學者們說,卑鞮侯井就是井渠,白龍堆位於羅布泊東,當時既能用修建井渠來增加漕渠的水量,當然也會在西域興建井渠灌田。上述的理由和依據,值得重視。但推論較多,依據也嫌單薄。西漢時,西域是否已用井渠溉田,當有待於地下遺物、遺跡的發現。

⑨ 坎兒井井渠建於地下的原因

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所以吐魯番盆地坎兒井之所以用暗渠輸水,是為了減少蒸發損耗.
故選:B.

⑩ 中國第一條地下水渠是如何建成的

大約在漢武帝元朔到元狩年間(前120~前111),有一個叫庄熊羆的人向皇帝上書,建議開渠引洛水灌田。他說臨晉的百姓願意開挖一引洛水的渠道以灌溉重泉以東的土地,如果渠道修成了,就可以使一萬多頃的鹽鹼地得以灌溉,收到畝產十石的效益。武帝採納了這一建議,征調了一萬多人開渠。

引洛水灌溉臨晉平原,就必須在臨晉上游的征縣境內開渠。可是在臨晉與征縣間卻橫亘著一座東西狹長的商顏山(今鐵鐮山),渠道穿越商顏山,給施工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最初渠道穿山曾採用明挖的辦法,但由於山高四十餘丈,均為黃土覆蓋,開挖深渠容易塌方,渠岸修一段,塌一段。渠道要穿越十餘里的商顏山,如果只從兩端相向開挖,施工面較少、洞內通風、照明也有困難。若在渠線中途多打幾個豎井,這樣既可增加施工工作面,又能加快施工進度,同時也改善了洞內通風和採光的條件。

於是,當時的工人便發明了「井渠法」。所謂「井渠法」,即在洞線的山坡上,每隔300米打一眼豎井,使龍首渠從地下穿過七里寬的商顏山,開創了後代隧洞豎井施工法的先河。

龍首渠穿山隧洞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工隧洞,「井渠法」無疑是隧洞施工方法的一個新創。同時,龍首渠的施工還表現了測量技術的高水平,它在兩端不通視的情況下,准確地確定渠線方位和豎井位置,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在龍首渠的施工過程中,人們挖掘出了恐龍的化石,於是這條渠道被人們稱為「龍首渠」。

龍首渠的建成,使4萬余公頃的鹽鹼地得到灌溉,並使其變成「畝產十石」的上等田,產量增加了10倍多。這段穿過商顏山的地下渠道長達5公里多,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

井渠法在當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區仍然用這種井渠結合的辦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兒井」。中亞和西南亞的乾旱地帶也用這種辦法灌溉農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至唐代,著名水利家姜師度在這一帶重新興建灌溉工程,姜師度不僅引洛,而且引黃河水灌溉,效益更加顯著。此後引洛灌溉相沿不斷,解放後洛惠渠進一步擴展,灌溉面積增長至60餘萬畝。

獨特的沙漠灌溉方式

新疆的氣候非常乾旱,降水稀少,河流經常斷流,可是為什麼在這種極端不適合作物生長的環境下,會奇跡般長出綠油油的瓜果蔬菜和莊稼呢?這一切都源於坎兒井的滋潤。

如今吐魯番哈密盆地里的生活和生產用水,有的來自地表的防滲、防沖引水渠道,有的來自機井,還有的就是來白古老的坎兒井。這三種引水方式中,歷史最悠久、與當地人民生活水乳相融、甚至成為了當地文化一部分的,就是坎兒井了。

坎兒井的結構,大體上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組成。吐魯番盆地北部的博格達山和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春夏時節有大量融化的積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潛入戈壁灘下。新疆人民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創造了坎兒井,引地下潛流灌溉農田。坎兒井不因炎熱、狂風而使水分大量蒸發,因而流量穩定,保證了自流灌溉。

坎兒井地下水渠里的水是從地下含水層中引出來的地下水,當山上的白雪融化以後,清泉會向盆地汩汩地流下,由於這里的山地大多為裸露的岩石,所以山上的融雪水很快聚流成河,向山下的盆地流去。然而好景不長,融雪水流到山下後又遇到了由粗砂和礫石組成的戈壁灘,水流迅速地滲入了地下,很多河流到了這里就消失了。消失了的融雪水全部匯入了地下潛水層。它們順著緩緩傾斜的地下水渠自然流淌,一直流到地下水渠鑽出地表的地方才「噴涌而出」。

新疆吐魯番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在與嚴酷的自然環境作斗爭、求生存的過程中之所以選擇了坎兒井,不僅是因為它能夠躲避日曬風吹對流水的侵蝕,更是因為它是在當時的條件下,惟一能夠普遍施工的水利工程。吐魯番盆地雖然埋藏著豐富的煤炭、石油等礦產能源,但氣候惡劣、交通不便,這對開挖坎兒井的經濟技術條件上有著很大的限制。而人們在掏挖泉水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發現坎兒井形式的地下渠道,不但可以防止風沙侵襲,而且可以減少蒸發損失,工程材料應用不多,操作技術也簡易,容易為當地群眾所掌握。因此,遠在古代經濟技術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各族勞動人民群眾採用坎兒井方式開采利用地下水,就更加顯得經濟合理了。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我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米3/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布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18米3/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閱讀全文

與井渠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