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逗號,英國,王爾德,是寫作方面哪一個成語
《一個逗號》王爾德抄的故事
2007年05月12日 星期六 06:38 P.M.
有一次,英國著名作家王爾德舉行宴會。賓客們濟濟一堂,在客廳里等了很久,也不見主人的到來,很是著急。後來,王爾德匆匆忙忙趕來向客人道歉。客人們問他干什麼去了,他回答說:「我在修改我的詩稿。」客人們又問:「這么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爾德笑著說:「我做了一件極其重大的工作,我刪去了一個逗號,但後來覺得不妥,我又把它加上了。」
成語:反復推敲
『貳』 中國的標點符號是誰發明的
在1919年4月份,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很不原因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鑒的意思都沒有了」。
所以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因為古代樂器一般不添加標點符號,否則會給未經訓練的人造成閱讀困難。因此,1919年,馬玉藻,朱熹祖,錢玄同,劉甫,周作人,胡適等人共同提出新標點動議,上海商報於1919年2月出版了胡適的「中國哲學史綱」。
這是第一本用白話和新標點寫的「新書」。 1920年,在陳獨秀和胡適的支持下,王淵在上海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首次使用標點符號發表經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在促進漢語白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創造逗號擴展閱讀: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
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
眼下這本書名為《歐美環游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雲:「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
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叄』 青蛙寫詩寫了什麼內容,寫幾句話
1、《青蛙寫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第7課的一篇課文。原文如下:
下雨了,雨點兒淅瀝瀝,沙啦啦。
青蛙說:「我要寫詩啦!」
小蝌蚪游過來說:「我要給你當個小逗號。」
池塘里的水泡泡說:「我能當個小句號。」
荷葉上的一串水珠說:「我們可以當省略號。」
青蛙的詩寫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
呱呱,呱呱,呱呱呱……」
2、 這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巧妙地將幾種標點符號鑲嵌在課文中,通過生動、具體、形象的事物引導學生來認識逗號、句號、省略號,極富情趣,很適合孩子們學習標點符號規范。
(3)創造逗號擴展閱讀:
一、《青蛙寫詩》簡介
1、這篇課文是一首輕快、活潑的兒童詩,共有五小節。作者生動地描繪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詩一樣鳴叫的情景,形象地將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詩歌中的逗號、句號、省略號,讀來讓人浮想聯翩。
2、教材內容圖文並茂,富於童趣,富於想像,富於創造,十分適於天性活潑、充滿好奇的一年級學生學習語言、認識事物,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教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這首兒童詩生動、有趣、語言優美,很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對於訓練孩子的想像、朗讀的能力有一定的意義。
二、《青蛙寫詩》設計理念
1、好的課文內容使學生百讀不厭,心花怒放。依據教材及學生學習特點,以鮮明的圖畫、生動的詩歌為識字載體,將閱讀和識字教學相融合,以閱讀帶識字,以識字促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立足學生豐富的生活,引導學生掌握漢字的構字規律,運用多種方法識字,力求構建了一個情境化、生活化的開放性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2、教學中,充分優化教學資源,樹立大語文觀念,適當拓展延伸,豐富教學內容,引發學生個性表達,挖掘學生的潛能,凸顯課程校本化研究的特色。設計和教學時,我努力體現「三新」,即理念新,設計新,方法新;凸現「三重」,即重識字,重朗讀,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