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是什麼意思
創造通俗來講就是弄出一件未曾有過的事物,可以理解成創新地製造,與「發明」一詞類似。但是發明多用於製造方面的事物,而創造也可以指代思想上的東西
㈡ 世界是誰創造的
對於佛教來講,世界分為三種:
一種是有情世界,也叫做眾生世界。三界五趣、流轉生死的世界都叫做眾生世界。有情世界,佛教講得比較寬,不但是人,還包括動物,與植物在一起共同構成一個聯系的整體。
一種是器世界,指一切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因國土世界好像器物,能容納眾生居住。包括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從微觀到宏觀。微觀,在佛教上稱為微塵、芥子,科學上講的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等,這是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就是以微觀世界為基礎而集合起來的一個星球、一個世界。從佛教來講,一個日月星辰照明就是一個世界,一千個這樣的世界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稱為三千大千世界,由此推論,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就像現在天文學講的,一千二百個恆星組成一個銀河系,有若干個銀河系,有無量無邊的星球。
一種是聖者世界,即是凈土,指修行人凈化了心靈,經過修行後進入賢位、聖位。小乘為三賢四果;大乘為三賢十聖,就是菩薩行;地前因位菩薩叫賢位,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乃至證得究竟的菩提果位就是聖位。《華嚴經》上講的菩薩修行之五十二位階梯,就是從賢位到聖位,從因位菩薩到果位菩薩,乃至等覺、妙覺,這些都是聖者世界。同時在佛教來講,有幾種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庄嚴土、常寂光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聖交叉,有凡有聖;方便有餘土就是聲聞、獨覺所居,修解脫行的;實報庄嚴土就是菩薩所居;常寂光土就是佛的法身所居。分析得很詳細,很有等次。
以上所介紹的是佛教對於世界的看法,有有情世界(眾生世界)、器世界、聖者世界。這些世界面對現實可證、可觀察、可了解,由現證因量而知就可推論。所以過去有人認為,佛教亦宗教亦科學亦哲學。原因就是:說它是宗教,是因為它有信仰,信仰三寶,信仰因果,類似宗教,但卻不是一般宗教。一般宗教講神權,講上帝,講真主,講神權統治,佛法不講這個,它信仰三寶,信仰真理,是正信。說它亦科學,因為佛教講實證,講因明、現量、比量、聖言量,有分析歸納,符合科學方法。佛法也是哲學,講思辨,佛法的哲學除思辨外還有實證。但說佛教完全是宗教、完全是科學、完全是哲學,也是不對的,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科學、哲學都不能包括它的內涵。所以說佛法是真理,有最精深博大的教義,境界很高。
㈢ 人類是怎麼來的,有什麼創造出來的請說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後,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徵.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復始,具有新特徵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復雜,構成了生物體的系統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於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裡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後,外麵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裡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後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裡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性別的出現是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又一個重大的事件,因為性別促進了生物的優生,加速生物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真核的單細胞植物出現以後沒有幾億年就出現了真核多細胞植物.真核多細胞的植物出現沒有多久就出現了植物體的分工,植物體中有一群細胞主要是起著固定植物體的功能,成了固著的器官,也就是現代藻類植物固著器的由來.從此以後開始出現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內部細胞的形態也開始分化.由此可見,細胞核和性別出現以後,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態和功能的發展. 生命的起源 關於生命起源的問題,很早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近幾十年來,人們根據現代自然科學的新成 就,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根據科學的推算,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熾熱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氣體狀態,那時候是絕對不會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目前,這種關於生命起源是通過化學進化過程的說法已經為廣大學者所承認,並認為這個化學進化過程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根據推測,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開始進行的.當時,地球表面溫度已經降低,但內部溫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動極為頻繁,從火山內部噴出的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下圖).一般認為,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像圖 (左)原始大氣(右)有機物形成 (NH3)、水蒸氣(H2O)、氫(H2),此外還有硫化氫(H2S)和氰化氫(HCN).這些氣體在大自然不斷產生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單糖等一系列比較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後來,地球的溫度進一步降低,這些有機小分子物質又隨著雨水,流經湖泊和河流,最後匯集在原始海洋中. 關於這方面的推測,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1935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設計了一套密閉裝置(下圖).他們將裝置內的空氣抽出,然後模擬原始地球上的大氣成分,通入甲烷、氨、氫、水 米勒實驗的裝置 蒸氣等氣體,並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閃電,連續進行火花放電.最後,在U型管內檢驗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產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製成了另一些有機物,如嘌識、嘧啶、核糖,脫氧核糖,脂肪酸等.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是完全可能的.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有機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是怎樣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學者認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現在,已經有人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製造出了類似蛋白質和核酸的物質.雖然這些物質與現在的蛋白質和核酸相比,還有一定差別 ,並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過程是否如此,還不能肯定,但是,這已經為人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線索;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產生這些有機高分子的物質是可能的. 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 根據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里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麵包有最原始的界膜,與周圍的原始海洋環境分隔開,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即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已經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活動了.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過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有些多分子體系經過長期不斷地演變,特別是由於蛋白質和核酸這兩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終於形成具有原始新陳代謝作用和能夠進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後,由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階段進入到生命出現之後的生物進化階段. 關於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但是絕大多數實驗只是集中在第一階段,有些階段還僅僅限於假說和推測.因此,在對於生命起源,問題還必須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 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就沒有生命.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一種含有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種).這些工作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的重大成就.
㈣ 人類是怎麼創造的
上帝創造的呀
上帝用泥土
造的男人
又從男人身上
取一根肋骨
造了一個女人
㈤ 趨向自我實現的創造態度是什麼
創造性概念似乎越來越接近健康、自我實現、豐滿人性等概念,最終也許會證明這是一回事。
即使對已有的事實不完全肯定,但似乎有必要做出這樣的結論:創造性的藝術教育,更確切地說,通過藝術進行的教育,它之所以特別重要,與其說因為能造就藝術家或藝術產品,不如說能造就更完美的人。
假如我們對教育人的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假如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變成人性豐滿的人,能逐步發揮他們所具有的潛在能力,那麼,能有這種作用的一種教育就是藝術教育了。
因此,之所以會想到通過藝術進行的教育,並不是因為藝術能產生美的印象,而是因為藝術教育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切其他教育的範式。那就是說,假如我們認真對待並盡力去做,使藝術教育能達到我們所期待的標准,而不是被認為是十分脆弱和可有可無的東西,我們終將有一天能依據這一範式教數學、閱讀和寫作。
我們所指的是一切教育問題,也是對於通過藝術進行教育感興趣的原因——只因為它似乎是潛在的有效教育。
馬斯洛對藝術教育、創造性心理健康等感興趣的另一個原因,是深感歷史的發展所引起的每一個變化。我們正處在歷史上和以往任何時刻相比都是全新的一點。現在生活比過去任何時候都快得多地運轉著。例如,各種事實、知識、技術、發明、工藝進步在發展速度方面的急劇增長。顯然,這需要我們在對人的看法上、在對人和世界的關系的看法上有一個改變。
說得更直截了當些,我們需要一種不同的人。必須認真地看待赫拉克利特、懷特海德、柏格森的那種觀點——世界是一種流動,一種運動,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靜止的東西。
假設真是這樣,今天顯然要比1900年或甚至1930年遠更如此,那麼我們就需要一種不同的人才能在一個永遠不斷變化而不是靜止不動的世界上生活。對於教育事業可以更進一步說:教授事實有什麼用?事實用不了多久就變得過時啦!教授技術有什麼用?技術也很快就過時啦!甚至工科學校也由於有這樣的認識而弄得面目全非。例如,麻省理工學院已不再把工程學僅僅作為一系列技藝來教授了,因為工程學教授過去所學的一切技藝幾乎都已經過時了,再學習怎樣製造馬車鞭子還有什麼意義?據了解,麻省理工學院某些教授所做的是放棄念過去的真經,寧願嘗試去創造一種嶄新的人——他能隨遇而安,能以變化為樂,能即席創造,能滿懷自信、力量和勇氣對付他生命當中的突發事件。
甚至一切都在改變:國際法在變,政治在變,整個國際舞台在變。人們在聯合國中彼此從不同的世紀出發討論問題。某人依據19世紀國際法發言,另一位依據某種全新的原則回答他,從不同世界的不同講壇上發言。事情就是變得那麼快。
言歸正傳,如何使我們自己轉變為一種新人——他們不需要靜化世界,不需要凍結它,使它穩定,他們不需要做他們前輩所做的事,他們能滿懷信心地面對明天,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麼將要降臨,什麼將會發生,但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在從未出現過的情境中隨機應變。這意味著一種新型的人。你也許會認為是赫拉克利特型,但請記住,能造就這種人的社會將生存下來,不能造就這種人的社會將滅亡。
但需要特別強調,這種隨機應變和靈感,而不去探討那些己完成的藝術活動和各種偉大的創造活動。實際上,馬斯洛甚至不想從任何已完成的產物出發探討這個問題,為什麼如此?因為依據我們對創造過程和創造性個體的心理分析已經相當明確地意識到,我們必須在原發創造性和次級創造性之間進行區分;原發創造性或創造性的靈感階段應該和靈感的發揮和發展區分開。這是因為後一階段不僅強調創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單純的艱苦磨練,依賴藝術家的日常訓練,他或許要花費半生的時間學習使用工具,學習技巧,熟悉素材,直到他終於有了足夠的准備,能夠充分表達他的積累。
可以肯定,許多人曾在夜半醒來時有靈感的閃現,這靈感告訴他們有某一小說他們想寫,或有某一劇本、一首詩詞,或不論什麼他們想做的事等待著他們去做,靈感是多得很的。而這些靈感的大多數從未達到過任何成就。在靈感和最終產品之間的差別。例如,在靈感和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之間的差別,是極繁重的艱苦作業,大量的訓練、大量的修養、大量的實踐和重復以及推陳出新的修改等等。那麼,第二類創造性所需要的美德,和產生實際成品、偉大繪畫、偉大小說、橋梁、新發明等等相連結的美德,這些美德對於其他德性——頑強、耐性和艱苦創業等等——的依賴程度如同對於人格的創造性的依賴一樣。
因此,為了保持論述范圍的純凈,你也許會說,必須重視這一最初靈感閃現時的即席創作,並暫時不去考慮它會產生什麼成果,盡管我們承認它們當中很多都會半途而廢。部分地因為這個原故,要研究創造性的這一靈感階段,需要以幼童作為一部分最好的試驗對象,他們的發明才能和創造性大都不能依據產品做出說明。當一個小男孩自己發現十進位制時,這可能是一個靈感的高峰、一個創造的高峰。我們絕不能因為某一經驗的定義說創造性應該有社會效用,或它應該是新穎的,或應該是前人從未想到過的,等等,就把這一創造的高峰一筆抹過。
同樣因為這個原故,馬斯洛寧願利用別的例子而不再把科學的創造性當作一種範例。現在進行的許多研究都是有關科學家的創造的,他們已證明自己是有創造力的,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大發明家,等等。
難題在於,假如你熟悉很多科學家,你很快就會知道這個標准有些不對頭,因為科學家作為一群人通常並不如你期望的那樣有創造力。這也包括那些曾經做出過發現和確實有過創造的人,那些發表過著述、促進了人類知識發展的人。實際上,這並不很難理解。這一發現與其說能使我們對創造的性質有所認識,不如說它僅僅說明了一些有關科學性質的問題。馬斯洛說:「假如允許我更放肆些,我甚至要說科學是一種技術,利用它,沒有創造力的人也能創造。這絕不是取笑科學家。我覺得,這是一種奇妙的事物,能迫使缺乏創見的人投身於偉大的事業,盡管他們自己不是大人物。」
科學是一種技術,是社會化和制度化的,以致並不具備創造力的人掌握了它也能在知識的進步中起點作用,這是馬斯洛對它所說的盡可能極端和激烈的評語。由於任何一位科學家都不能脫離歷史的懷抱,都只能站在很多前人的肩膀上,成為一個大型籃球隊的一員,成為一大群人中的一員,因此他自己的缺陷可能也被掩蓋了。他變得萬人矚目,值得大受敬重了,因為他參與了一項偉大而值得敬重的事業。因此,當他發現了什麼的時候,這不過是一種社會制度的產物,一種協作的產物。即使他沒有發現它,或許其他人也會很快做出這一發現。因此,選擇我們的科學家,盡管他們有過創造,仍不能作為研究創造理論的最佳對象。
另外,除非我們認識到幾乎所有我們一直在使用的創造性定義和我們所使用的大多數創造性例證絕大多數都是男子的或男性的定義和男子的或男性的產品,我們就不能說是在徹底地研究創造性。我們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到婦女的創造性,僅僅因為那種簡單傳統上的定義只把男子的產品說成是有創造性的而完全忽視了婦女的創造性。通過對高峰體驗的研究,馬斯洛認為應該注意把婦女和女性創造性作為一個極有價值的研究領域,因為它較少涉及產品,較少涉及成就,較多涉及過程本身,涉及進行中的過程而不是明顯勝利和成功的峰巔。
這是我們所談論的問題的背景。
為什麼有創造力的人,在創造激情的靈感階段,會追悼過去、不思未來,而僅僅生活在現時之中?他付出了一切、深深迷戀並全神貫注於現在,沉湎於當前,一時一刻也不離開眼下的問題。或者引用阿什頓·沃爾納的《老處女》中一句完美的話來形容這種情境。那位教師傾心於教授她的學童閱讀的新方法,說:「我完全沉迷於現在了。」這是我們急需解開的謎。
這種「完全沉迷於現在」的能力,絕對在任何一種創造性中都是必要的。但創造性——不論在任何領域中——的某些先決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和這種變得無時間、無自我、置身於空間、社會、歷史之外的能力有關系。
事情已經變得非常明顯了,這種現象已成為神秘經驗的一種沖淡的、世俗化的、常見的變式,它那麼經常地被描繪過,已變成赫胥黎所說的常存的哲學。在各種文化中,在各個時代,它染上了多少不同的色彩,而它的實質總是能認出的——那是同樣的。
它總是被描繪為自我的喪失,或有時又變成自我的超越。有一種和被觀察的「實在」的融合(和眼前的問題的融合,應說得更中性些),在兩重性存在的地方渾為一體,一種自我和非我的結合。普遍的說法是有一種對隱蔽真理的覺察,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啟示,一種面紗的脫落,而最後,幾乎總是如此——全部的經歷被體驗為幸福、心醉、欣喜若狂、興奮昂揚。
毫不奇怪,由於這一震撼人心的體驗比任何可以設想為人間的事物要偉大多,以至它經常被認為是超越人類和自然的。這樣的「啟示」往往用來作為各式各樣的「天啟」宗教的基礎,有時是惟一的基礎。
但是,甚至這一在所有體驗中最非凡的體驗也已經被列入人類經驗和認識的范圍。對被稱為高峰體驗的研究,和稱為心醉神迷狀態的研究,完全是不謀而合地做出的,都證明這些體驗是十分自然的,這是很容易調查的。而且,和問題直接有關的是,它們能向我們說明許多有關創造性的問題,正如也能說明人在充分發揮作用時的其他方面一樣,例如,當他們在最充分地認識自己時,最成熟和最發展、最健康時,總之一句話,人性最豐滿時。
這種充斥於現在、超越時空而使人完全著迷於此,正是高峰體驗的一個主要特徵。現在又覺得,這些高峰體驗研究使我們懂得的道理也能十分直接地遷移到對現實的經驗、對創造態度的豐富理解。
我們沒必要受這些異常而不極端的體驗的限制,盡管現在似乎已很清楚,幾乎所有的人都不能否認出現過狂喜的時刻,只要他們進行了足夠的深刻回憶而我們訪談的情況又很適當。我們還能提及高峰體驗最簡單的變式——入迷,集中注意,或沉緬於任何事物,只要它十分有意思,足以完全吸引我們的注意。這不僅是指偉大的交響樂或悲劇;這樣的效果也能由一場扣人心弦的電影或偵探故事或僅僅變得專心於完成自己的工作。從我們都有過的這樣普遍和熟悉的體驗開始談起是有好處的,因為這樣我們能得到一種直接的感受或直覺或移情,也就是能得到一種直接經驗的知識,關於思想家「高級」體驗的樸素變式的知識。起碼我們能避免那種時髦的、空中樓閣似的、含有隱喻而極端晦澀的詞彙,那在這一領域是很普遍的現象。
那麼,什麼是這些時刻中發生的事情呢?
㈥ 是誰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人民群眾這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國人民努力奮斗的結果。
㈦ 今天創造營唱的喜歡你原唱是誰
《喜抄歡你》是新加坡著名女歌襲手陳潔儀於1996年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梁文福作詞、作曲,收錄在陳潔儀2000年1月5日發行的音樂專輯《那天那夜》中。曾被徐佳瑩、Selina(任家萱)、Hebe(田馥甄)等多名歌手翻唱。
㈧ 是誰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人民群眾這句話是什麼句
是誰創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人民群眾。
這句話是自問自答句。
㈨ 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從頭再來,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今天開始,創造一個全新的結局。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過去的已經發生了,不可以改變。但是以後的事掌握在自己手中。從現在努力,一定會更接近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