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關鍵是什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及時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移,逐步發展成為全球製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近半數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和貨物出口額躍居世界首位。同時也要看到,長期以來,中國產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製造和勞動密集型裝配環節,在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鏈上處於中低端,製造業大而不強問題十分突出。
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傳統優勢減弱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
爭,迫切要求我們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近幾年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一直圍繞「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專題開展調研。從調研情況看,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認識還比較模糊,政策上也有許多偏頗和缺陷。例如,早在「九五」期間,政府就提出要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但許多地方卻把戰略重點一股腦地轉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先進製造業,並沒有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改造放到應有位置上。一些地方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簡單對立起來,在土地、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新興產業許多優惠政策,傳統行業卻難以享受到。一些地方通過行政手段「騰籠換鳥」,熱衷於鋪新攤子,結果不僅打斷原有企業供應鏈條,喪失傳統產業優勢,造成嚴重的就業和稅收問題,而且一些新引進的所謂「高端產業」依然處在組裝、加工、製造的低附加值環節,缺乏核心技術,產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並沒有得到相應提高。
實際上,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就是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中國製造」是基礎,「中國創造」是目標。在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在技術改造與新建項目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
首先,需要政府更加重視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傳統產業都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當然要發展新興產業,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更重要的基礎。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目前,傳統產業面臨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在經濟增速下行、傳統產業產能普遍過剩的情況下,必須更加重視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把優化傳統產業結構作為主攻方向,下大力氣淘汰落後產能,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產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傳統產業由加工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專利、融資、投資、品牌構建、商業模式、物流體系延伸,促進製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
第二,更加重視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並不僅僅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更主要是結合傳統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科技優勢、培育和發展能夠滿足和創造有效社會需求的支柱產業。要從科學技術最新進展和社會重大需求出發,選擇處於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顯著的重大技術和產品進行重點突破,加快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域若乾重大項目,拉動產業發展,培育市場需求,加快形成競爭優勢。加快建立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准和重要產品技術標准體系,支持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市場需求的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新業態。適應需求升級、技術進步、產業發展的需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在新一輪經濟和科技制高點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第三,更加重視促進企業技術改造。技術改造以內涵發展為主,投資省、工期短、見效快,在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加快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關鍵在於推動企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提高研發設計、生產過程、經營管理水平。目前,中國製造業正處於工業化中期,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聚焦技術創新、品種質量、綠色發展等關鍵環節,推動技術改造由設備更新向通過技術創新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過程式控制制、完善檢驗檢測手段轉變,由單純生產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領域拓展。要把技術改造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起來,以科技創新為技術改造提供支撐,把技術改造作為科技創新的途徑,實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的相互促進,切實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第四,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在中國製造的基礎上培育和發展中國創造,關鍵在於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據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企業銷售額的10%以上都用於技術研發投入,80%的科研工作依靠大企業完成。與此形成鮮明對照,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1%左右,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不到四分一,開展研發活動的企業不足三分之一,許多企業甚至根本沒有研發投入,也沒有開展任何研發活動。長期以來,大多數科研成果來自科研單位,但科研經費使用效率低下,科研成果運用和轉化緩慢。在企業自主創新與國家創新之間,我們要更加重視鼓勵企業自主創新,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吸引技術、人才、資源等各種生產要素,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系統集成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不斷增加企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2.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政府如何構建自主創新環境
與宏觀層面的體系推進相映成趣,微觀層面有關知識產權的新聞也日漸繁多。而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影響力巨大的專利訴訟。僅在通信產業,就有多起專利訴訟潮起潮落,而且幾乎囊括了中國最領先和全球最主流的廠商。 專家指出,專利訴訟的增多與兩大因素息息相關:一是中國經過多年努力,構建了一個良好而清明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之間的專利紛爭才會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否則要麼就是忍氣吞聲,要麼就是以行政調解而不了了之;二是中國提出了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產業轉型大戰略,這必然會導致企業間在知識產權歸屬及計算上發生激烈碰撞及爭議。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張平指出,早前中國在設計專利法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專利訴訟管理機關,即專利執法機關,可以就專利糾紛進行調解。張平認為,這樣一個制度的設立是基於中國原來計劃經濟的體制,其他國家並沒有這樣的制度。在這種背景下,很多機關和企業有了專利糾紛不太會通過法院起訴的方式解決,而更願意去執法部門說理或是求助,從而成就一個「中國式現象」。 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今天,這種現象已不合時宜。 西諺雲: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它鮮明昭示著私權的神聖不可侵犯。而專利權就是一種私權。張平認為,這種私權的保護應當由當事人自己去爭取調解,並通過法院來解決。換言之,政府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不要去做任何的行政干預。給企業以充分的自由、公正的司法環境,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 不插手專利訴訟,實質上反映了政府對本國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以及市場競爭秩序的強大自信。而這種自信,可以讓創新真正得以穿越訴訟,成為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美國被譽為全世界重視創新、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典範,但對專利訴訟,從來都是徹底不做干預。也正因如此,企業間知識產權訴訟的數量全球領先,微軟、蘋果、高通等知名公司每年要應對的訴訟多達幾十起,金額動輒幾億十幾億美金,但企業發展並沒有受多大影響,同時整個社會的創新源源不斷。 對於中國而言,放棄在專利訴訟上的「凱恩斯主義」,意義重大。因為這不僅體現了正視戰略轉型現實的勇氣,更是一種前瞻未來的遠見。 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是,盡管中國的製造業這些年已取得了長足進展,但要完成「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企業的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來完成自身技術積累,更為重要的是,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和市場競爭秩序仍有待完善並和國際接軌。以促使中國企業從國內市場起步伊始就按照通行的市場經濟游戲規則開展經營活動,這樣在日後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後才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對於企業而言,更需要深入骨髓地堅定一個立場:只有卓越的創新才是脫困專利訴訟、不斷跨越成長的良方,來自政府的庇護或許可以為自己尋求片刻的寧靜甚至是短暫的勝利,但長遠來看,無疑是對自己做大做強的自我扼殺。 顯而易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程度越深,面臨的知識產權糾紛就會越多。在對待他人的知識產權問題上,要破除狹隘的民族主義與狹隘的自尊心,面對西方公司的知識產權訴求,要積極地通過友好的協商談判來解決;在自身技術相對落後的領域,付費使用他人知識產權並不丟人,這跟民族尊嚴絲毫扯不上關系。如果面對知識產權問題躲躲閃閃或者一味向政府尋求保護傘,為了少付一點專利費而錯過了參與廣闊的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顯然是缺乏遠見。 如果協商談判無法達成共識,升級為知識產權訴訟,也要用平常心對待,企業間因為專利技術使用費談不攏或達不成交叉許可的條件時,企業,不管他是民營的、國營的、中國的、外國的企業,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公正的第三方裁決都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企業善於運用法制手段,或者說市場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才是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法制化、真正走向成熟的表現。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知識產權中心主任續俊旗認為,知識產權訴訟是一種運用和保護的手段,被企業作為競爭策略的一種是正確的選擇。從這個層面來說,專利訴訟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武器。但此時之盾,彼時之矛,完全要看企業在專利戰爭中的砥礪、學習和頓悟。實質上,當初一些看似在專利訴訟中處於下風的中國企業,經過不斷地學習、努力和成長,今日反而能熟練運用專利訴訟。 其實,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企業間的知識產權糾紛,是全世界成熟的通行慣例,也是一個司法體系健全和知識產權環境完善的的社會所必須堅持貫徹的基本行為准則。中國在知識產權建設上的努力和貢獻,有目共睹,並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因此,在面對企業專利訴訟時,應繼續秉持與國際並行的前沿姿態,保持中立。將知識產權訴訟交給市場、司法去解決,並不是不作為,而是在恪守不越位的原則。 「中國製造」要走向「中國創造」,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競爭秩序和知識產權保護環境至關重要。 唯有如此,企業才捨得在創新上進行投入, 尊重創新、願意創新、享受創新的產業文化才能真正樹立,全社會創新的春天才會到來。
3. 如何實現中國創造2025
1. 發展對策
中國製造要實現四大轉變:一是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二是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三是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製造向綠色製造轉變;四是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同時,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統籌利用各方面優良資源,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為發展方針,提出戰略對策並配套一系列行動計劃,具體可分為八項戰略對策: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製造,並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製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製造應用示範;2020年後,全面推廣智能製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感測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製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製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體,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台;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出口自創產品和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製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製造基礎。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需要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准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製造。促進流程製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的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製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製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製造服務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製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製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製造業的轉變。
2. 重點領域
我國正處於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中,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基礎。落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的「中國製造2025」,對於推動中國製造由大變強,使中國製造包含更多中國創造因素,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託中國品牌,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葯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10大領域,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工藝水平和產品質量,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提升製造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 強化保障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終端、工業互聯、移動寬頻在製造業的應用,系統集成度越來越高、系統管控難度越來越大,因此需要強化質量保障。應結合應用要求開展全面專業的系統測試評估,結合國外先進的智能產品指標,開展國內外產品對標測評,以提升應用質量。例如,中國軟體評測中心已經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的對比測評、工業智能電子系統的對比測評,對於保障系統質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4. 怎樣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自主創新
5. 如何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培養人才,大力發展科技,加強與國外科技技術進行交流。
中國製造只能讓中國人干低附加值的工作,並且對整個國家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受制於人,隨著人力資源成本增加,製造業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成本低的國家。中國創造具有高的附加值,屬於產業鏈的上游,從世界范圍的角度說,就可以用些無形的東西換回巨額的財富,可以使整個國家產業更加健康。
(5)建立中國創造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在過去基礎上繼續保持長時期的較快增長,就必須實現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的轉變,讓自主創新成為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經濟生態效益、有效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環節和可靠保證。
強調自主創新是基於中國國情、實現國家自強、自立和趕超需要而做出的英明決策,是克服過分技術依賴,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決定著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質量,決定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決定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地位,是支撐國家強盛的筋骨,事關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安全,事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後勁,因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6. 中國創造的中國創造
人類進入21 世紀以來,伴隨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速度如同原子裂變、一夜之間讓世界變得扁平,瞬間讓世界地變成「地球村」。眾所周知,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能源和資本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社會經濟的主體由製造業轉向以高新科技為核心的信息工業,即信息和知識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的信息經濟活動的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從此信息產業逐步取代工業社會中物資和能源的核心角色,一躍成為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
由於信息科技對科學技術和社會各行各業具有廣泛的滲透力,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流通,辦公,商務,軍事國防的組織形態和行為模式。勞動力主體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設計者和傳播者。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靠現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網路銀行。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信息與時間,效率,金錢等同,信息可以逐步取代資本,它可以提供勞動生產力,可以轉化為科學技術。信息工業的迅猛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進而改變人類社會的整個面貌在信息化浪潮席捲之下,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不在是物質的擁有量,而是取決於對信息的佔有程度,誰佔有了信息,誰就佔領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制高點。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爾勒所言「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路,誰將擁有整個世界」
在中國,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世界大國,一個計算機用戶最多的國家,其中傳統網民有4億,潛在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可能是8—9億。互聯網用戶平均在線時間是2-3個小時,而移動用戶要達到10個小時以上。 如果把虛擬網路比作一個國家的話,中國相當於3個日本還多。「創造公社」旨在打造「社交化商務模式」,並引領國際流行的「宅經濟」, 集論壇、微博、社交平台、電商平台為一體的創造社區,通過「雲計算」技術,致力於打造全媒體時代本地(基於地理位置)最大網路互動社區和社交平台。全新的創造公社creationBOX將以「SoLoMo」理念作為運營宗旨。所謂SoLoMo,是指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即網路的社交化、本土化和移動化,代表著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雲計算被視為科技業的下一次革命,整個信息服務產業將發生全面重新洗牌和整合 。
未來是強調用戶體驗的時代—簡單,輕松,自由將主導未來。數字化的推進,紙媒體的逐步消失,無處不在的存儲和分享及空間位置的轉移對雲存儲的需求不斷的加大。尤其是當今社會的快節奏的生活,碎片時間的大量產生,CreationBOX雲成為一種紐帶。如今,我們一周的所接受的信息量,相當於中世紀一位學者一生的信息量。面對日益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信息量。在中國,這個擁有13 億人口的世界大國,一個計算機用戶最多的國家。中國人應該擁有自己的信息存儲計算平台與超級共享空間。CreationBOX 項目計劃就是基於海量用戶海量信息計算與處理的巨大需求而研發的智能雲端系統。
隨著網路技術以及信息識別技術的高速發展,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變得輕而易舉。CreationBOX的應用前景相當廣闊,預計將廣泛應用於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個人健康等諸多領域。在未來幾年中CreationBOX將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與優秀合作夥伴建立無縫體驗,並迅速把它們提供給數千萬,甚至數億人。我們相信在未來有網路的地方就會有CreationBOX!
7. 中國製造怎樣才能推進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質檢總局和國防科工局今天發布了《促進裝備製造業質量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指南》,提出到2018年,裝備製造業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達到90%以上,質量信譽形象明顯改善;一批企業邁入產業價值鏈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中國製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於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質量和品牌是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反映,是製造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製造大國的地位,由於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坦言,我國裝備製造業在質量基礎能力、質量安全風險、產品品種結構、產品實物質量和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因此要推進品質革命,打造精品裝備,構建以質量安全為基礎,以先進質量為核心,以贏得市場認可的國際化品牌為標志的裝備製造業競爭新優勢。
為此,《行動指南》提出分三個階段,在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實現我國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水平大幅提升。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到2018年,夯實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發展的基礎,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個階段是到2021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整體提升,國產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等指標得到顯著提高。第三個階段是到2025年,推動裝備製造業質量和品牌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以中國裝備樹立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品牌新形象。
「第一個階段解決的是基礎能力問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說,比如要解決一批行業非競爭性共性質量問題,在裝備製造業相關的關鍵原材料、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三階段則是要升級,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提高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
《行動指南》強調要通過完善扶優限劣的采購制度來激發企業提升質量和品牌的內生動力。工信部將在工具、量具、模具、基礎零部件、電子元器件等基礎類裝備,以及重點通用類裝備等領域,試點建立產品質量分級制度。同時,加強國際產能合作,加快高端技術裝備和優質產能「走出去」。
「政策將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向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企業要形成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辦法,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沙南生說。
據介紹,工信部將以區域、行業和產業集群為重點,實施質量和品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行動。依託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提升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的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開展質量提升、品牌培育、創意設計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領域的培訓、診斷和輔導等服務。到2018年,在500個以上中小企業服務平台形成質量和品牌服務能力。
8. 百度是中國創造的嗎
中國發明的,
網路,2000年1月創立於北京中關村,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2000年1月1日,公司創始人李彥宏、徐勇攜120萬美元風險投資,從美國矽谷回國,創建了網路公司
9. 中國製造固然值得驕傲,但更需要中國創造,我知道世界上,影像中的中國創造有哪
世界上有影響力的中國創造:
1、中國的高鐵技術,中國一區這項技術與全球多個國家均有合作,與之創建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系,也培養了良好的友誼。就高鐵技術來講,就連日本也不是中國的對手。中國的鋼鐵行業從設計,建造,再到使用完全是一條產業鏈,而且鏈子設計的非常精密。
2、中國的導航技術:中國的北斗系統目前已經有了超過六萬件專利,位居全球第一。根據推測,北斗系統將在未來廣泛運用,國內的各個行業都會使用北斗系統,北斗系統也完全有能力跟美國的GPS一較高下。
3、基建技術,港珠澳大橋已經成功的開通,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中國的基建工程團隊在建造該橋的過程當中,克服了很多艱難險阻,並且成功的解決了很多的世界性難題,所以中國的基建技術是世界第一的。
4、量子通訊技術,量子領域是一種十分高深的領域,並且其涉及的方面十分之多,而量子通訊就是中國最為擅長的一個領域,量子通訊在未來或將用於信息的加密以及通訊,中國的量子通訊領域已經有了非常大的進步,比如說墨子號通訊衛星,可以說,在量子通訊領域,即便是美國也是自愧不如的。
5、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解析度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