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們說一般書桌亂的人比較有創造力,這是真的嗎
有科學家試圖終結這場討論,但是,科學家們關心的不只有桌子,而是整個環境以及身處這個環境中的人。並希望找到雜亂的環境或井然有序的環境對人的創造力以及決策的影響。比如,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Kathleen D. Vohs和她的同事。她們的工作預測了整潔的環境和混亂的環境對不同決策的影響。
其實關於環境對人的影響已經有了很多研究,做著名的莫過於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已經屢次被改編成電影,今年又被搬上熒屏,據說還是津巴多本人最滿意的一版。
另外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理論叫做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於1982年提出。
在一個混亂的環境中,如果有一扇窗戶的玻璃碎了,那麼其他的玻璃也會很快被打碎。
破窗效應認為,微小的混亂就會導致更大的影響甚至誘發犯罪。而整潔干凈的環境則會誘導人們做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
不 過,從人格特質的角度來看,喜歡整潔的人可能也會喜歡秩序,傳統,慣例,約定俗成,保守。能夠忍受混亂的人,同樣可以忍受模糊不清的狀態,對自由也看的非 常重要。人類學家Mary Douglas認為,秩序通常與道德約束、正確的行為模式有關,而混亂則與偏離標准、禁忌的行為關系密切。
也有人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時間和精力如果花費在整理房間或者書桌上,就無法用在任何有創造力的工作中。
整潔的環境有利於工作效率的提高,因為環境會提高人們的自律行為。但是混亂的工作環境卻更能激發人們的創造性。
不 論你是在追求創造力還是追求紀律和效率。這些研究對我們的啟發應該是:我們的行為深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超過你的想像。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應 當利用這種影響,去建構我們需要的環境,以實現我們的目標。如果你需要你的員工或者家庭成員的行為符合規則、健康、道德規范的要求,那麼也許你應該經常清 理你的工作環境和家庭環境。但是,如果你更需要創造性的見解或突破性的決策,那麼整潔的辦公環境反而會扼殺創造性思維。
B. 誰能幫我做一下快點漫畫的封面,十分感謝,圖你們幫我弄個吧,創意點的,漫畫名貓和老鼠混亂時空
需要請私我
C. 有關紀律規矩的名言警句
1、紀律能美化集體。
2、執行力不講如果,只講結果。
3、紀律是勝利之本。
4、機會是不守紀律的。
5、加強紀律性,企業無不勝。
6、紀律是管理關系的形式。
7、企業的執行力靠的就是紀律。
8、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執行。
9、例外恰恰證明了規章的合理性。
10、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11、學校沒有紀律便如磨房裡沒有水。
12、改革如果不講紀律,就難以成功。
13、學校沒有紀律便如磨坊沒有水。
14、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夠保證公平。
15、軍人以服從為第一要義。
16、萬事離不開方法,世界離不開秩序。
17、不受舵盤支配的船,註定會受礁石的支配。
18、企業絕大多數人應該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
19、紀律的重要性就在於,服從是行動的第一步。
20、美國人紀律性之強是你不可想像的。
21、一個計劃的成敗不僅僅取決於設計,更在於執行。
22、贊揚戒律是一回事,遵守它則是另一外一回事。
23、秩序就是正確的規律和事物永久的合理性。
24、一個團結協作、富有戰鬥力和進取心的團隊。
25、有令則行,有禁則止,是最起碼的工作紀律。
26、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紀律,就沒有戰鬥力。
27、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
28、我們缺少的不是各類管理制度,而是對規章不折不扣的執行。
29、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小麻煩。
30、我們現在必須完全保持黨的紀律,否則一切都會陷入淤泥中。
31、**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32、只有嚴格的紀律,才會有堅強的集體,強者和弱者就區分開了。
33、斷線的風箏不僅不會得到自由,反而會一頭栽向大海。
34、在人類中,秩序起著支配作用,這就證明了理性和道理最為強大。
35、紀律永遠是忠誠、敬業、創造力和團隊精神的基礎。
36、為了自己的方便而隨意請假,必然會造成他人和公司的不便。
D. 什麼是短時記憶遺忘的原因
記憶力差的原因
.壓力過大
適度的壓力可以促進記憶力,但壓力過大會傷害記憶力。研究表明,壓力使得腎上腺分泌皮質醇,而皮質醇過高則可以殺死大腦中對學習和記憶起到關鍵作用的海馬。青年人往往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工作量過大會讓人產生過重的心理壓力,人也容易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反而增加壓力,影響記憶力。長此以往,必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中。
2.睡眠不足
青年人由於工作量大,經常加班熬夜工作,直接導致睡眠不足。大量研究證實,缺乏睡眠的人在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創造力和制定計劃的能力都會降低,這很可能與缺乏睡眠後,大腦前額葉皮層活動降低有關。
由於平日睡眠不足,大多數年輕人一到周末或者節假日就喜歡睡懶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補眠。然而睡懶覺會使大腦皮層抑制時間過長,時間久了會導致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擾亂身體的生物節律,使人懶散,產生惰性。
所以,即使是休息天也不宜睡懶覺,應該按照日常的生物鍾起床。而平時也應該合理安排工作,逐步改掉睡眠不足的習慣。
3.過度「宅」在家中
現在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一到休息天就喜歡宅在家裡,把時間都花在睡覺、看電視劇這類不需要怎麼動腦的事情上。然而,思考是鍛煉大腦的最佳方法,不願動腦只會加快大腦的退化,降低記憶力。
愛宅的人大多都不喜歡動,平日也很少進行運動鍛煉。這也是降低記憶力的一個原因。因為運動對大腦的好處非常明顯,它使得更多新鮮血液攜帶著大量氧氣通過大腦,給大腦豐富的滋養。同時運動可以刺激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促進大腦神經元的生長。
4.長期抽煙酗酒
工作之餘總有許多無法推脫的應酬,在各種交際場合上總少不了煙酒。而且,年輕人也喜歡用抽煙酗酒作為減壓的一種手段。長期抽煙酗酒可能大腦血液供應不足,血流不暢的地方的腦部細胞有可能逐漸萎縮,嚴重者有可能記憶力逐漸減退並引起痴呆。
5.吃太多高熱量食物
來自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研究中心和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專業人員認為,飲食對於大腦衰老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是有影響的。日常飲食應注意減少熱量的攝入,多吃水果、乾果、蔬菜、魚肉和雞肉,可以降低年齡相關的認知下降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發展的風險。所以,愛吃油炸食品等高熱量食品的人,尤其偏愛零食的女孩們,平日應該注意節制。
6.輕視早餐
上班族們經常因為趕著上班,就不吃早餐或者早餐的質量差。但是,早餐是大腦活動之能量源泉,不吃早餐,體內無法供應足夠的血糖,會感到疲勞、精神無法集中、反應遲鈍。大腦的營養長期供應不足,自然會對大腦有害。此外,早餐也要營養搭配得當,其質量與思維能力也有密切聯系。
7.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
隨著科技的發達,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比如電視、電腦、手機等。尤其是年輕人,上班對著電腦,下班拿著手機不放。美國科學家測試發現,當向被試者釋放一種家電很普通的微弱電磁場時,他們的短時記憶下降了。前蘇聯的測試表明,低頻電磁場可引起多動症和干擾睡眠習慣,損害記憶和邏輯思維。這些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輻射會產生電子煙霧,可影響記憶,導致學習能力喪失、大腦和行為混亂、造成抑鬱症。
8.蒙頭睡覺
隨著棉被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氧氣濃度不斷下降,長期吸進潮濕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E. 孩子幾歲開始培養邏輯思維能力怎樣培養
其實從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維開始就可以培養了,一般寶寶幾個月大就開始有自己的思維了,你可以觀察仔細點,可以用物品或是動作去引導。
F. 早上幾點起床比較好
一般睡覺時間:
1.
正常人睡眠時間8--10小時.
2.
美容覺的時間10點--凌晨2點。
3.
長時間熬夜……就算是有睡足8小時,幾年下來會容易內分泌失調,生理時鍾也會亂掉
4.
小孩最好在晚上8:30之前睡覺,因為長身體時生物鍾的需要
5.
青少年應該在晚上10:00左右睡覺
6.
至於愛美的人,應該在凌晨2:00之前睡,(在午夜12:00之前睡覺最好)因為皮膚在凌晨2:00前新陳代謝
7.
老人應該在晚上9:00--10:00之間睡覺比較好。
還有:晚上12:00一定要去睡覺,每個人的體內都有生理時鍾,在不同時間擔負著不同的生理作息使命,可別輕易忽視了哦!
生理時鍾說明:
1.
00:00--01:00
淺眠期--多夢而敏感,身體不適者易在此時痛醒。
2.
01:00--02:00
排毒期--此時肝臟為排除毒素而活動旺盛,應讓身體進入睡眠狀態,讓肝臟得以完成代謝廢物的作用。
3.
03:00--0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發病的時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時死亡,熬夜最好勿超過這個時間。
4.
09:00--11:00
精華期--此時為注意力及記憶力最好,為工作與學習的最佳時段。
5.
12:00--13:00
午休期--最好靜坐或閉目休息一下再進餐,正午不可飲酒,易醉又傷肝哦!
6.
14:00--15: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淋漓的極致時段!
7.
16:00--17:00
低潮期--體力耗弱的階段,最好補充水果來解饞,避免因飢餓而貪食致肥胖。
8.
17:00--18:00
鬆散期--此時血糖略增,嗅覺與味覺最敏感,不妨以准備晚膳來提振精神。
9.
19:00--20:00
暫憩期--最好能在飯後30分鍾去散個步或沐浴,放鬆一下,紓解一日的疲倦困頓。
10.
20:00--22:00
夜修期--此為晚上活動的巔峰時段,建議您善用此時段進行商議,進修等需要思慮周密的活動。
11.
23:00--24:00
夜眠期--經過鎮日忙碌,此時應該放鬆心情進入夢鄉,千萬別讓身體過度負荷,那可得不償失哦!
G.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⑴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沖突
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
在這一時期孩子開始出現了基本的心理需求,有著簡單的心理活動渴望著認識這個世界,又要避免這個世界對他的傷害。他在尋求依靠,靠自己能夠用手抓、咬感受到的實物。它信任能給他生的希望的人,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處理的就是生與死的沖突,感知運動僅僅只是一個手段。出現了想要的心理特徵。
⑵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在這一時期孩子生理自我開始成熟,在孩子第一次說出「我」這個字的時候,他開始將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個時期的孩子有著很強的獨立傾向,自立的意思就是分清自己的事情獨立去做!
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出現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徵。
⑶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兒童能更多地進行各種具體的運動神經活動,更精確地運用語言和更生動地運用想像力。這些技能使兒童萌發出各種思想,行為和幻想,以及規劃未來的前景。這一時期他們處於前運算階段,充滿著自我中心。
在這里我們必須要區分開,自主與主動的區別,自主是能夠自己獨立的想做,想做什麼他們還不清楚,主動這個階段他們才會有明顯的一個區分,明確自己的目的。在前兩個階段,兒童已懂得他們是人。現在他們開始探究他們能成為哪一類人。
在這個階段,兒童檢驗了各種各樣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屬於許可的范圍,而哪些又是不許可的。這個階段孩子通過從他人,父母、老師、同伴的評價中認識自己的目標。出現了我想要...的心理特徵。
⑷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時期孩子的各項生理機能都已不斷的成熟,不斷成熟的肌肉、骨骼、注意力、記憶等在驅動著孩子去達成他自己6歲以前渴望達到而又缺少達到條件的事情。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他們渴望去展現他們自己的能力,去實際探索自己生活著的世界,離開父母的懷抱去真正的呼吸自由的空氣,勤奮的他們要向父母證明自己能行,如果父母給了負性評價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一無發做成任何一件事從而產生自卑。行為出現了分化,他們能夠認清楚想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自己動手去實踐,出現了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徵。
⑸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正在生長和發展的青年人,他們正面臨著一場內部生理發育的革命,面臨著擺在他們前頭的成年人的使命,他們現在主要關心的是把別人對他們的評價與他們自己的感覺相比較,主要關心的是如何把各種角色及早期培養的技能和當今職業的標准相聯系這個問題。
他們已經只知道自己能夠做很多的行為和對世界施加影響,但越長大他們會感覺到越自卑因為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復雜,他們不能適應這個自己童年期以為純粹的世界,這個時候社會的要求和自我的要求開始矛盾,出現角色混亂。
急需要形成正確的社會自我,在矛盾中成長。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我想去做...的心理特徵。
⑹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於冒與他人發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
在這個時期他在尋求一個人或者一些人來與他共同面對自己想做的事,因為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是自己愛與歸屬的需求,在親密關系中產生不斷改變世界的能量。找人一起做。
⑺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我能做的也能做好的心理。
⑻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絕望是畏懼死亡。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艾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我做得還不錯的總結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曾經提出過一個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他把人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對核心的矛盾,能夠解決這些矛盾的孩子,這個問題就不會成為他之後的障礙,而如果沒有解決這個矛盾,那一個人就會出現殘缺性狀態和不連貫狀態。
敏感期理論,和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相結合,就能看出他們的共通點:孩子的發展,確實是連續而階段性的。
埃里克森的理論很有意思,他將人一生整個過程都包含了進去,不管是剛出生還是到老年,人都會遇到不可調和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過程,就是終身成長的過程,而矛盾的順利解決,也是人健康成長的前提。
H. 桌子亂糟糟的人比桌子整潔的人更有創造力嗎
研究主題:經歷混亂(混亂環境;混亂的概念)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實驗結果:混亂是一個令人厭惡的狀態,因此消費者會通過尋求認知(cognition)、喜好(preference)和做決定(choice)上的簡單化(simpilicity)來擺脫混亂.
研究者設計了六個實驗來驗證他們的假設.
實
驗1a-1c(實驗室)和實驗2(現實情境實驗)表明當周圍的環境非常混亂時,消費者會將商品依據更為簡單的類別分類;願意花更多的錢去購買印有簡單圖案
的T恤;選擇更加單一.實驗3作為一個補充實驗,再次證明,當對簡單化的需求得到滿足後,以上由混亂產生的效應隨之消失.最後一個實驗則發現了實驗「邊界
人群」:政治保守的人相對於民主人士更不能忍受混亂.
這個研究只是說明了,混亂的環境會激發消費者去尋求簡約,稍微引申即為混亂的環境會激發人去
追求簡約.該研究的研究者確實對「混亂」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認為混亂會激發簡約.但是這個研究並沒有得出「桌子越亂,工作效率越高」的結論,也沒有任何
的實驗研究曾經得出這樣的結論.
個人觀點:
從社會刻板印象上來說,一個有著混亂的桌子,邋遢的妝容的員工,很容易給他人留下「工作能力
低,生活能力差」的印象.實驗證明這樣的環境會激發一個人去尋求簡約化,但是尋求簡約化對於工作是不是有促進作用,那就要看工作的性質和要求,以及員工是
不是將這份追求放在了工作上了.比如,一個辦公桌非常混亂的員工,工作上沒有追求簡約,倒是成了資深蘋果粉兒.
PS:在關於桌子混亂和工作效率關系的文章中,愛因斯坦經常躺著中槍,因為他的桌子實在是不怎麼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