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核彈頭發明

核彈頭發明

發布時間:2025-03-28 03:10:48

Ⅰ 中國的核武器是誰發明

核武器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核武器真正的創始人是奧本海默。而且核武器不是一個人能發明出來的,而是要整個國家的支持,核武器是上千家科研單位和工廠,數十萬人的協作以鄧稼團隊為主發明出來的。
鄧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為中國核武器、 身患重病的鄧稼先在醫院與同行探討學術問題。為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他追授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在他逝世後13年,被追授為「兩彈元勛」。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後,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

中國為了對抗美國和蘇聯,於1959年6月發動"596工程",自1964年中國首次試爆原子彈,並在兩年後開發出第一種可搭載核彈的導彈。接著早於法國在1967年於新疆羅布泊執行第六號實驗,試爆第一枚氫彈。數十年來,中國的核武技術水準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要遠遠小於常規武器與世界的差距。中國具有與美、俄一樣的空、地、潛全方位投射打擊能力。啟動核武必須要取得中央軍委的授權,並對二炮部隊實施啟用指令。

Ⅱ 核導彈是誰發明的

發明者是羅伯特奧本海默。

核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內作用的武器。爆炸容性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爆炸而形成毀滅性的殺傷破壞效應。

核武器的一種,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的能量點燃氫的同位素氘(D)讀音(dāo)、氚(T)讀音(chuān)等質量較輕的原子的原子核發生核聚變反應(熱核反應)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稱聚變彈、熱核彈、熱核武器。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

Ⅲ 核彈之父到底是誰

核彈之父指的是王淦昌院士。中國兩彈一星的元勛王淦昌院士,他被譽為中國的核彈之父,一生作出了很多偉大的科學成就,只可惜限於研發條件,多次和諾貝爾獎擦肩而過。為了中國的核武研發,這位一代宗師隱姓埋名長達28年。
核彈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爆炸而形成毀滅性的殺傷破壞效應。核彈是一種具有極大的破壞性的武器,現作為國力強大的表現和底蘊威懾。
戰術核彈和戰略核彈的主要區別是用途不同;戰術核彈主要是戰術用途,主要用在局部戰場上;戰略核彈主要是戰略用途,主要用在全局戰場上。根據用途不同,還衍生出其他的不同,如:射程不同,一般戰術的都小於戰略的;威力不同,一般戰略的都大於戰術的;彈頭數量不同,戰術的一般是單彈頭,戰略的一般是多彈頭的;造價不同,因為當量和射程等原因,戰略的一般更貴;在的地位不同,戰術的只能改變局部戰場的命運,戰略的可以改變的命運;還有戰略的要比戰術的先發明出來。戰略核武器是指用於襲擊對方戰略目標,核當量在2萬噸以上。通常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如洲際彈道導彈。它的使命是削弱或摧毀對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使對方在中處於被動地位。
原子彈核武器之一,是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阻止對方軍事行動以達到戰略目的的大殺傷力武器。主要包括裂變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稱為原子彈)和聚變武器(亦稱為氫彈,分為兩級及三級式)。亦有些還在武器內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氫元素,以增大輻射強度擴大污染,或加強中子放射以殺傷人員(如中子彈)。
1958年,當時正是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展開了激烈的太空爭霸,美國制定了一個秘密的太空計劃「獵戶座計劃」。科學家打算造一艘像遠洋客輪般龐大、至少可以搭載40名宇航員的巨無霸太空船,用數萬枚小型核彈作動力,將其送往火星、木星或土星。「獵戶座」是一種太空運載工具,它的推進系統利用身後200尺距離上的核彈爆炸作為動力。表面上看起來這個主意是很荒謬的,也許這就是獵戶座計劃失敗的原因之一。但是實際上許多傑出的物理學家都曾為其工作,並且確信這一計劃在工程實踐上是可行的。因為核彈是彼此分開的個體,所以發動機採用脈沖的方式工作,而不是連續運轉。太空船會攜帶20000枚小型核彈,當飛船需要動力時,宇航員就從船尾釋放出一顆核彈,接著再釋放出一些由含氫塑膠製成的固體圓盤,當飛船駛出一定距離,核彈將在飛船後面爆炸,蒸發掉塑膠圓盤,將其轉化成高熱的等離子漿。這些等離子將會向四面八方沖擊擴散,其中一些將會追上太空船,撞擊太空船尾部巨大的金屬推進盤,從而推動太空船高速行駛。事實上,這些等離子的推動力將非常猛烈,它們將會使飛船產生令人難以承受的加速度,因此,太空船上將設計一個震波吸收系統,沖撞到金屬推進盤上的能量可以被儲存起來,並逐漸被釋放出去。「獵戶座」太空船將從美國內華達州傑克斯平地核測試地點被發射升空,整個太空船有60層樓高,外型有點像顆子彈頭,太空船尾部的推進盤直徑將達41米,發射平台將由8個高達76米的發射塔組成。當太空船被發射升空後,太空船尾部每隔10秒鍾就要爆炸一顆相當於2萬噸TNT能量的小型原子彈。1963年8月,獵戶座計劃遭受到重大打擊:美國、英國和簽署了禁止大氣層核試驗的條約。獵戶座就當前的國際法而言是違法的。然而這一計劃還沒有被立即宣布死亡,它仍然可能被認為是和平利用太空的計劃而獲得許可,雖然這的確減少了獵戶座計劃的資本。1965年,美國空軍要求NASA一起投資「獵戶座計劃」,NASA卻以資金已全部投入「阿波羅計劃」為由加以拒絕,美國空軍隨即宣布終結對「獵戶座計劃」所有投資,歷時7年之久的「獵戶座計劃」正式死亡,此時,美國已對這項匪夷所思的秘密太空計劃投入數億美元。
1945年8月6日,美國空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廣島投擲核武器「小男孩」。該款轟炸機經特別改裝,可攜帶原子彈。事件中估計71379位平民遇難,廣島遭受極大的破壞。這是原子彈的第一次引爆,並首次應用於軍事行動。之後,又一架B-29在長崎扔下「胖子」核彈。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迫使日本在第二次受襲後的第六日投降。原子彈爆炸後,廣島市重建為「和平紀念都市」。最接近引爆位置的倖存建築物,定名為「原子彈爆炸圓頂屋」,為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的一部分。市廳持續提倡廢除核武器,更主張世界和平。1968年以來,各地若有核武引爆,他們都會舉行抗議。
核彈頭的基本結構不管核武器樣式多麼繁多,核彈頭的基本構造通常由殼體、核裝葯和熱核裝葯、引爆控制系統(引信)和電源等組成。其中殼體用於盛裝核彈的各種裝置並能防止其機械損壞。在彈道導彈核彈頭殼體外殼還塗有特殊塗料或隔熱層,以防彈頭進入大氣層時受高速氣動加熱使彈頭殼體及內部裝置因過熱而燒毀。核裝葯和熱核裝葯,由裂變和聚變材料構成,以氫彈為例:核裝葯(裂變裝葯)置於由普通炸葯構成的球形裝葯的中央部位,在球形裝葯外面四周安裝了許多電。引信傳來的敏感信號通過引爆控制系統產生的高壓電起爆各電,使普通炸葯以「槍法」或「內爆法」使裂變材料迅即達到最大超臨界質量而實施核裂變爆炸,並使爆炸產生的部分輻射能量轉換用以加熱和點燃(高能中子的轟擊)熱核裝葯產生聚變反應,形成整個氫彈的核爆炸。引控系統是保證核彈到達預定炸點時發出起爆核裝葯指令並可靠起爆的裝置。電源是給彈頭各組件提供能源的小型一次性使用的蓄電池,在導彈發射准備時激活蓄電池,導彈發射起飛時才能用彈上蓄電池供電。

Ⅳ 世界上哪個國家先發明原子彈.誰發明的

美國,發明者是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了,情報也顯示,德國已經在海森堡的主持進行原子彈的研究。美國羅斯福總統下達總動員令,成立了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劃,目標是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整個計劃的經費是20億美元,總工作人數10萬。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成功地製造了第一批原子彈,隨後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並發出耀目閃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狀雲。

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美國在太平洋蒂尼安島上的空軍基地朝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

(4)核彈頭發明擴展閱讀:

原子彈發展歷史: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辟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

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

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H.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 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天,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里奧-居里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

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小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

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伯特·奧本海默

Ⅳ 核武器的來源,是誰發明的要短一點!

是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的,第一個成功的核裂變實驗裝置在1938年的柏林被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莉澤·邁特納和弗瑞茲·斯特拉斯曼製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些國家致力於研究核能的利用,它們首先研究的是核反應堆。1942年12月2日,恩里科·費米在芝加哥大學建成了第一個完全自主的鏈式核反應堆,在他的研究基礎上建立的反應堆被用來製造轟炸了長崎的原子彈「胖子」中的鈈。

在這個時候,一些國家也在研究核能,它們的研究重點是核武器,但同時也進行民用核能的研究。

1945年7月16日,美國研製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

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從而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9年8月29日,蘇聯爆炸試驗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彈,成為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52年10月,英國在澳大利亞沿海的一艘船上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11月,美國在太平洋比基尼島核試驗基地爆炸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顆氫彈。

1960年2月13日,法國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4年10月16日,中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人邁進了原子核時代。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鮮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2009年5月25日實施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是朝鮮第二次實施此類試驗。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試驗取得「成功」,核爆炸威力「比前一次更大」,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5)核彈頭發明擴展閱讀:

核武器的分類有:

原子彈:

原子彈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製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變反應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過光輻射、沖擊波、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沖起到了殺傷破壞作用。

氫彈:

氫彈是利用氫的同位素氘、氚等輕原子核的聚變反應,產生強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稱熱核聚變武器。其殺傷機理與原子彈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幾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彈:

又稱弱沖擊波強輻射工彈。它在爆炸時能放出大量致人於死地的中子,並使沖擊波等的作用大大縮小。在戰場上,中子彈只殺傷人員等有生目標,而不摧毀如建築物、技術裝備等設備,「對人不對物」是它的一大特點。

電磁脈沖彈:

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沖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范圍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伽瑪射線彈:

它爆炸後盡管各種效應不大,也不會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敵人離開。所以它比氫彈、中子彈更高級,更有威懾力。

感生輻射彈:

感生輻射彈是一種加強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產生感生放射性物質,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空間上造成放射性沾染,達到阻礙敵軍和殺傷敵軍的目的。

參考資料:
核起源-網路

閱讀全文

與核彈頭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
注冊商標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13
如何處理山林糾紛 瀏覽:314
校內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168
創造與魔法中玉米分布圖 瀏覽:855
陝西知識產權代理機構調查報告 瀏覽:202
亦庄南海家園買賣糾紛 瀏覽:217
蘭州水站轉讓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