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叉是什麼
音叉是呈「Y」形的鋼質或鋁合金發聲器,各種音叉可因其質量和叉臂長短、粗細不同而在振動時發出不同頻率的純音。
音叉在1711年由英國人約翰·朔爾(John Shore)發明。他是一位宮廷小號手,作曲家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韓德爾及亨利·普賽爾皆曾在曲子中專門寫下給他表演的段落。他還是一個魯特琴手,魯特琴非常難以調音,朔爾發明音叉來給魯特琴調音。
一、音叉在教學上的用處
在教學中,音叉可以用來演示共振。敲擊音叉,採集聲波波形圖。試驗發現:
1、輕敲音叉,音叉振幅小,波形圖的幅度小,這時音叉發出的聲音也小;
2、重敲音叉,音叉的振幅大,波形圖的幅度大,這時音叉發出的聲音也大。
3、說明:響度跟音叉振動的振幅有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二、音叉在醫學檢查上的用處
音叉檢查在鑒別耳聾性質——傳音性聾或感音性聾方面,是一種簡便可靠的常用診查方法。音叉也用來測試病人的聽力,最常用的音叉為C-512。較為低頻的音叉(通常是C-128)也作為一項末梢神經系統對振動的感應測試。音叉也作為一些特殊療法中(如sonopuncture)的治療工具。約翰·博利厄研究音叉在治療上的功效,並錄制了一張名為「Calenla」的音樂專輯,裡面所有的音樂都由音叉演奏。其他如亞頓·威肯及傑克·威肯等也是音叉療效的研究者。
三、音叉在鋼琴調律過程中的用處
用音叉取「標准音」是鋼琴調律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之一。它的重要性在於關繫到一台鋼琴各鍵音處在什麼音高位置上。
音叉主要用於樂器調音,雖然電子調音器現已存在,而且一些音樂家擁有絕對音感。當音叉需要調音時,可以在兩端分叉的部分做調整:磨短尖端的部分以頻率調高或者修整兩叉中間接合處以頻率調低;或者調整兩尖叉的重量。即便經過調音,音叉的頻率仍會因為材料的彈性模數改變而受影響,為了使音叉發出准確的音高,仍應將其封存在溫濕度控制良好的地方。大型的音叉通常由電力驅動,如同電鈴,因此可不間斷地震動。
四、工業用途
音叉物位計,即控制物位的開關,工作時,音叉是不斷振動的,當有物體碰到音叉時,會破壞振動諧振,電路裡面有一個電流輸出,輸出激振電流,然後有一個反饋,當破壞振動時,電路會識別出,然後就能輸出一個開關信號,就是繼電器信號。音叉的振動頻率是處於300HZ正負50hz這樣一個頻率。
(1)小號發明者擴展閱讀:
目前最常為音樂家使用的音叉,頻率為440Hz。此音高長久以來就被作為樂團的調音標准,因為同時為小提琴第二弦的音高以及中提琴第一弦及大提琴第一弦的高八度音高。不過市場上也有各種其他音高的音叉,如發出鋼琴中央部基準組所有音高的音叉。
音叉受到敲擊後所發出的音符非常的微弱,常常只有拿到耳邊才聽得清楚。為此,有時在敲擊後會將音叉壓在如桌子等固體平面上,此舉讓這個平面有共振板的作用,大幅增加了音量。
著名的音叉製造商如Ragg 和 John walker,兩者皆位於英國的雪菲爾。
② 西方樂器都有哪些
1,鋼琴
鋼琴(義大利語: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一種鍵盤樂器,有「樂器之王」的美稱。由88個琴鍵(52個白鍵,36個黑鍵)和金屬弦音板組成。義大利人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發明了鋼琴。
2,豎琴
豎琴(英:Harp,意:Arpa,德:Harfe,波斯:چنگ),是一種大型彈弦樂器。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起源於古波斯(伊朗),據埃及古圖記載,此種樂器出現於公元前三、四千年。當時的形狀猶如一個有弦之弓。
3,吉他
吉他(義大利語:Chitarra),又譯為結他或六弦琴。是一種彈撥樂器,通常有六條弦,形狀與提琴相似。吉他在流行音樂、搖滾音樂、藍調、民歌、佛朗明哥中,常被視為主要樂器。
4,小提琴
小提琴是一種弦樂器。總共有四根弦。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
5,大提琴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