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創造一個網站怎麼創造
網站設計八步驟
由於目前所見即所得類型的工具越來越多,使用也越來越方便,所以製作網頁已經變成了一件輕松的工作,不像以前要手工編寫一行行的源代碼那樣。一般初學者經過短暫的學習就可以學會製作網頁,於是他們認為網頁製作非常簡單,就匆匆忙忙製作自己的網站,可是做出來之後與別人一比,才發現自己的網站非常粗糙,這是為什麼呢?常言道:「性急吃不了熱豆腐」。建立一個網站就像蓋一幢大樓一樣,它是一個系統工程,有自己特定的工作流程,你只有遵循這個步驟,按部就班地一步步來,才能設計出一個滿意的網站。
一、確定網站主題
網站主題就是你建立的網站所要包含的主要內容,一個網站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特別是對於個人網站,你不可能像綜合網站那樣做得內容大而全,包羅萬象。你沒有這個能力,也沒這個精力,所以必須要找准一個自己最感興趣內容,做深、做透,辦出自己的特色,這樣才能給用戶留下深刻的印象。網站的主題無定則,只要是你感興趣的,任何內容都可以,但主題要鮮明,在你的主題范圍內內容做到大而全、精而深。
二、搜集材料
明確了網站的主題以後,你就要圍繞主題開始搜集材料了。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讓自己的網站有血有肉,能夠吸引住用戶,你就要盡量搜集材料,搜集得材料越多,以後製作網站就越容易。材料既可以從圖書、報紙、光碟、多媒體上得來,也可以從互聯網上搜集,然後把搜集的材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作為自己製作網頁的素材。
三、規劃網站
一個網站設計得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設計者的規劃水平,規劃網站就像設計師設計大樓一樣,圖紙設計好了,才能建成一座漂亮的樓房。網站規劃包含的內容很多,如網站的結構、欄目的設置、網站的風格、顏色搭配、版面布局、文字圖片的運用等,你只有在製作網頁之前把這些方面都考慮到了,才能在製作時駕輕就熟,胸有成竹。也只有如此製作出來的網頁才能有個性、有特色,具有吸引力。如何規劃網站的每一項具體內容,我們在下面會有詳細介紹。 四、選擇合適的製作工具
盡管選擇什麼樣的工具並不會影響你設計網頁的好壞,但是一款功能強大、使用簡單的軟體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網頁製作涉及的工具比較多,首先就是網頁製作工具了,目前大多數網民選用的都是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工具,這其中的優秀者當然是Dreamweaver和Frontpage了,如果是初學者,Frontpage2000是首選。除此之外,還有圖片編輯工具,如Photoshop、Photoimpact等;動畫製作工具,如Flash、Cool 3d、Gif Animator等;還有網頁特效工具,如有聲有色等,網上有許多這方面的軟體,你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運用。
五、製作網頁
材料有了,工具也選好了,下面就需要按照規劃一步步地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了,這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一定要按照先大後小、先簡單後復雜來進行製作。所謂先大後小,就是說在製作網頁時,先把大的結構設計好,然後再逐步完善小的結構設計。所謂先簡單後復雜,就是先設計出簡單的內容,然後再設計復雜的內容,以便出現問題時好修改。在製作網頁時要多靈活運用模板,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製作效率。
六、上傳測試
網頁製作完畢,最後要發布到Web伺服器上,才能夠讓全世界的朋友觀看,現在上傳的工具有很多,有些網頁製作工具本身就帶有FTP功能,利用這些FTP工具,你可以很方便地把網站發布到自己申請的主頁存放伺服器上。網站上傳以後,你要在瀏覽器中打開自己的網站,逐頁逐個鏈接的進行測試,發現問題,及時修改,然後再上傳測試。全部測試完畢就可以把你的網址告訴給朋友,讓他們來瀏覽。
七、推廣宣傳
網頁做好之後,還要不斷地進行宣傳,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朋友認識它,提高網站的訪問率和知名度。推廣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到搜索引擎上注冊、與別的網站交換鏈接、加入廣告鏈等。
八、維護更新
網站要注意經常維護更新內容,保持內容的新鮮,不要一做好就放在那兒不變了,只有不斷地給它補充新的內容,才能夠吸引住瀏覽者.
『貳』 元素是如何創造
化學元素被創造的第一個想法是在宇宙的開始,但是未能成功的發現其途徑。在1920年,亞瑟·愛丁頓第一個由觀測到的現象建議恆星是經由氫融合成氦來產生能量的,但是這個想法未能被接受,因為當時仍欠缺核反應的機制。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那一年,漢斯·貝特首先證明了氫融合成氦的核機制,然而,這些早期對恆星能量的研究工作並不能處理比氦重的元素是如何起源的。弗雷德·霍伊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之際,剛開始研究重元素的核合成如何在恆星內部進行(見參考資料列表),這項工作認為由於恆星的演化使比氫重的元素得以產生。霍伊爾的研究解釋了當星系變老時,元素的豐度是如何隨著時間增加。隨後發生的是,由霍伊爾所描繪的情景,在1960年代對威廉·艾爾弗雷德·福勒、艾利絲泰爾·卡麥倫(Alistair G. W. Cameron)和唐納德·卡萊頓(Donald D. Clayton),以及其他的許多研究者產生了創造性的貢獻。回顧在1957年由伯比奇夫婦(E. M. Burbidge及G. R. Burbidge)、福勒和霍伊爾等撰寫的論文(見參考資料列表),可說是對這個知名領域的狀態做了總結。經由天文學家所提供的文件,這些論文定義了在個別的恆星中,重元素如何由一種轉變為另一種的過程。
『叄』 如何創造幸福
如果我們問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如果我們問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回答兩個字「幸福」。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快樂。
快樂是檢驗幸福的標准。
快樂是實現幸福的標准。
曾經有位年輕小姐傾訴她的不快樂,原因是她發現爸媽相處不好,成天爭執,看到爸媽不快樂,所以,她也不快樂了。
另外一位是兒子念小學四年級的媽媽,她說:「孩子在學校人際關系不好,成天不快樂,所以,我也跟著不快樂了。」
這兩位女性對「快樂」的說法,都是典型的「為他人而活」的情形。也就是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常不知不覺教育了我們:「你要為別人有沒有快樂而負責。」
像前述年輕小姐,她的父母從她有記憶以來,常向她訴苦,同時要她勸告對方;如果沒處理好,爸媽又責怪她沒有盡力。也就是在這種從小無能為力解決大人問題,又心懷內疚的成長過程,使她愁容滿面。
當老師提供她另一種想法:「爸媽是成年人,他們快不快樂是他們自己要努力去學習和改進的地方,那不是你的責任。」霎時之間,這位釋放重擔的年輕小姐,臉上綻放了愉悅的笑容。
至於,擔心兒子不快樂,連帶讓自己不快樂的媽媽,她需要跨越的是「不要自責」的心理障礙。兒子要學習的,不是看到大人和他一起掉人情緒泥淖,而是要看到大人為他提供一面好鏡子,讓他學習改善人際關系的方法,建立擁有自得其樂渠道的人生態度。
雖然幸福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內涵可能較為復雜,問題的本質卻和以往任何時候一樣,沒有改變。
當老婆提高嗓音提醒他:「我——不——是——你——的——媽媽!」
突然之間,這位男士怔住了。他問老婆:「為什麼你會這樣說?」
「因為上回媽媽來家裡住的時候,你也是這樣對她大聲小聲地吼。我看得出來,你的媽媽對你很沒有耐心,每次不等你講完話,她就急著離開,難怪你那麼生氣,可是我不是她,我是你的老婆,有什麼事,我都很願意和你溝通,所以請你不要再用那種方式來對待我。」
男士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竟然帶著童年時代的怒氣和老婆相處,他也才想到——這么多年來自己一直不快樂的原因,可能和媽媽有關聯。在深思之後,這位男士決定邀媽媽再到家中小住,他要看清楚自己和媽媽的相處模式。
果然,當他和媽媽講話時,他發現媽媽總是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之後,就示意要回房休息。
「可是我的話還沒講出來呀!」這回,做兒子的他鼓足勇氣,大聲地爭取回應的機會。他又說:「談話是兩個人一來一往地說才算,如果你說過了而不讓我說,這樣只是在命令,或是交代事情。」
「好吧!你想說什麼呢?」多年來,媽媽終於注意到兒子的需要,而願意傾聽。
快樂,是在人際互動中有了被尊重的回應。如果不是老婆的提醒,這位男士可能還要生活在童年不滿的情緒當中,繼續「找錯對象」(老婆)來發泄怒氣。
一位媽媽自認是孩子使她壓力重重。因為孩子動作慢吞吞,所以做功課要催,洗澡要催,上床睡醒也要催。結果,適得其反,孩子的生活起居,包括做作業、洗澡,都不是百分之百的自動自發,這位媽媽也總是生活在壓力當中。
為什麼這位媽媽會用如此「高標准」來管教孩子?究竟是她自己的因素,還是其他人的因素?
在追索壓力來源時,她恍然大悟,原來給她壓力的不是孩子,而是丈夫。
她的丈夫常指責她沒有把孩子教好,整個家亂七八糟的。為了減少丈夫的責備,也為了營造家庭的美好氣氛,更重要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是盡心盡力在教養孩子,於是……
她變得有點緊張兮兮,尤其在丈夫下班快進家門前,她會要求孩子把客廳收拾好,把澡洗好,把功課寫好……在不斷地叮嚀和催促下,整個家是雞飛狗跳。
等到丈夫進門時,看起來全家是若無其事,各就各位,然而事實上,孩子氣嘟著嘴,自己也是淌著冷汗,暗中喘氣。
這位年輕的媽媽動機何在?當然不是要想將家裡弄成現在這個樣子吧!懂得幸福、快樂的人,會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會以愉悅的心情面對家人。幸福屬於快樂的人。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肆』 自己如何創造機會
「我們有可能通過這條路直接穿越嗎?」拿破崙問他身邊的工程師們。因為這些工程師曾被派去探尋能夠穿過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聖伯納山口的路。「也許有可能,」他們回答得很牽強,「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可能性的。」「那就前進吧。」瘦弱單薄的拿破崙堅定地說,他絲毫沒有覺察到工程師們言語之中的弦外之音:那個山口似乎是不可逾越的。
而與此同時,當拿破崙要穿越阿爾卑斯山的消息傳到英國人和奧地利人的耳朵里時,他們只是輕蔑地報以無聲的冷笑,畢竟那座神山從未有車輪碾過,是一片凈土,也不可能有車輪能夠從那裡碾過。更何況拿破崙還率領著7萬軍隊,載著成噸的炮彈、設備和物資,還拉著笨重的大炮呢!
然而,當一向認為勝利在望的奧地利人正洋洋得意之時,拿破崙的軍隊卻突然出現在了他們的視野中,這讓他們感到十分震驚,被困在熱那亞的馬塞納將軍也因此從飢餓的境地被解救出來。拿破崙並沒有像其他先行者那樣被不可逾越的高山嚇倒,他率領軍隊成功穿越了阿爾卑斯山。拿破崙成功了,他在世界戰爭歷史上創造了奇跡。
被人們認為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一旦被征服時,總會有人說,這個障礙在很久以前就能被征服;還會有人說,他們在征服這個障礙時遇到了任何人都無法想像、無法克服的困難,進而把在困難面前畏縮不前的事實說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好讓自己從困難面前大搖大擺地溜走。盡管許許多多的指揮官有精良的裝備,有必要的工具,有善於穿越崎嶇山路的士兵,但是他們卻缺乏拿破崙在困難面前的堅韌勇氣。盡管那些困難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難以克服的,但是對於拿破崙來說,他只能前進,他只能自己創造機會並牢牢握住這個機會,才能夠更勝一籌。
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格蘭特將軍在新奧爾良不幸從馬上跌落,受了重傷。這時,他接到命令要求他去指揮查塔努加的戰役。當時,聯邦軍已被南方軍重重圍困,投降只是一個時間早晚的問題了。到了晚上,敵軍在四周的群山中燃起無數篝火,在漆黑的夜空的映襯下猶如點點繁星。而對於格蘭特將軍來說,所有的補給與供應線都已經被切斷了,他只能強忍著身體的疼痛斷然下令,揮師轉移,尋找新的戰場。
轉移戰場對於一支軍隊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格蘭特將軍拖著重傷的身體,坐在馬拉著的擔架上指揮著軍隊前進。它們沿著密西西比河北上,穿過俄亥俄河及其星羅棋布的支流,一路艱難跋涉,走過茫茫荒原,最後,格蘭特將軍終於在4名士兵的幫助下,率領軍隊到達了查塔努加。一個偉大的指揮官到了!他的到來立刻改變了整個戰場的局勢,他能夠扭轉戰局,而且也只有他才能夠扭轉戰局。他的堅韌和毅力鼓舞了整個軍隊的士氣。敵人仍然在一步步地逼近,但是在格蘭特將軍的身體還沒有痊癒時,北方軍就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回了周圍的所有陣地。
發生在這里的一切是完全出自偶然,顯然是因為重傷的格蘭特將軍那不屈不撓的決心鼓舞和激勵了整個士氣,才扭轉了失敗的局面。
『伍』 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大多數的人想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托爾斯泰你可以為這個世界增添許多的精彩,只要你願意。在這個不景氣的年代裡,每個人都怕輸,敢變又肯變的人又太少。
決定命運的成敗,性格是個重要的關鍵。你的遭遇並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是否成功的契機,在於你對「遭遇」的反應。
要做一個敢於顛覆自己的人,就要學習作跳躍式的思考,一天做一點點的改變,人生就會充滿向光性,隨時都可以重新出發,只要你願意,那麼,放心地做自己吧!
人生的風浪只是刺激,該如何主宰身體的反應,將決定你的未來和人生。活著,就是要尋找最棒的自己。我們常常會在意一些不相乾的人的意見,卻往往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支離破碎、無所適從。為什麼不聽聽自己的意見呢?為什麼不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呢?再蹩腳的故事,也是自己的人生路,只要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創意與計劃,讓自己可以打心底覺得歡喜,日子就沒有白過,人生也就沒有白活。
當我們處於生活步調快速、大量多元的信息當中,許多人都有著不知要如何在這個失序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感覺。
人生之旅是一段自我創造的歷程,我們的未來會變成怎樣?或者會有如何的發展?要如何塑造自己的人生?這一切都得靠我們的智能與毅力來主導。我們希望自己站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未來要走向何方,其實,有相當驚人的比例是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境遇無法決定一切主動權操在我們的手上。
曾有人說:「死魚是順流而下,活魚卻要逆流而上。」一個人若沒有自我的反省與要求,很難逆流而上。無論是發掘或者是創造,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我要求,而自我的要求,則需要「熱情」與「活力」來支撐。惟有充分做好自我的要求,才能展開自我的發現之旅。堅持逆流而上,你就不會隨波逐流了,發展自己的本性,創造自己的人生,都是生命極其精彩的事。
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才可能有熱情、有動力。你不妨捫心自問,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真心想要做的嗎?假如不是,你就必須改變心態或是改變目前的工作。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向外面看,卻忘記真正該用心去探觸自己內心的世界。人是感情的動物,心情自有起伏,難免有低落、消沉、沮喪的時候,不管你是為了什麼事,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惟有肯定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優點和特質。我想,有的人可能終其一生,從來都沒有真正發掘過自己,甚至是了解自己。在人的旅程當中,我們也可能終其一生都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擁有哪些才能和本領,也許,我們一直害怕探索自己的真正內在,害怕改變、害怕冒險,甚至,害怕看見真正的自己。
無論你是設定目標、建立信心、集中焦點、對抗內外的不一致,還是檢視內心感情執著的程度,這些都是一種自我發掘、自我認識的歷程。敢於顛覆自己,才能創造自己的精彩。很多人都害怕變化,「變」代表的是一種不安定、不妥協。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精彩,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能。你活得精彩嗎?並不是出類拔萃的人,才能精彩;平凡朴實的人,依然可以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別以為精彩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者是一種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其實,精彩並不是要你干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活得充實與飽滿,不用華麗來襯托,也無需虛張聲勢、敲鑼打鼓。精彩就是一種美好素樸的本質。別說平凡的人,不能擁有精彩!勇於嘗試,敢於改變,就能擁有創新的自我。改變,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改變,註定與成功無緣。創造自己生命的精彩,因為,即使是平凡的人,也一樣能活得很精彩。
『陸』 如何創造自己的人生
奮斗改變命運,浮士德精神」另一個重要方面在於他重視實踐的積極入世精神。走出書內齋是他實踐意容識的朦朧覺醒。
追求、實踐、不滿足、再追求,自強不息,精近不止構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質內涵。還是用浮士德的自白來作為結尾吧,這些已經告訴了你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追求什麼,實現什麼。
總之,「浮士德精神」是指在追求真理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勇往直前的精神。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容主要有三點:重視實踐和現實;永不滿足於現實;不斷追求真理。
『柒』 如何創造幸福
1、不抱怨生活:
幸福的人並不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因為他們對待生活和困難的態度不同,他們從不問「為什麼」,而是問「為的是什麼」,他們不會在「生活為什麼對我如此不公平」的問題上做過長時間的糾纏,而是努力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2、不貪圖安逸:
幸福的人總是離開讓自己感到安逸的生活環境,幸福有時是離開了安逸生活才會積累出的感覺,從來不求改變的人自然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也就難感受到幸福。
3、感受友情:
廣交朋友並不一定帶來幸福感,而一段深厚的友誼才能讓你感到幸福,友誼所衍生的歸屬感和團結精神讓人感到被信任和充實,幸福的人幾乎都擁有團結人的天才。
4、勤奮工作:
專注於某一項活動能夠刺激人體內特有的一種荷爾蒙的分泌,它能讓人處於一種愉悅的狀態。研究者發現,工作能發掘人的潛能,讓人感到被需要和責任,這給予人充實感。
5、降低負面影響:
少接受些有關災難、謀殺或其他的負面消息,這樣,無形中就保持了對世界的一份美好樂觀的態度。
6、生活的理想:
幸福的人總是不斷地為自己樹立一些目標,通常我們會重視短期目標而輕視長期目標,而長期目標的實現更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受,你可以把你的目標寫下來,讓自己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而活。
7、給自己動力:
通常人們只有通過快樂和有趣的事情才能夠擁有輕松的心情,但是幸福的人能從恐懼和憤怒中獲得動力,他們不會因困難而感到沮喪。
8、規律的生活:
幸福的人從不把生活弄得一團糟,至少在思想上是條理清晰的,這有助於保持輕松的生活態度,他們會將一切收十得有條不紊,整齊而有序的生活讓人感到自信,也更容易感到滿足和快樂。
9、珍惜時間:
幸福的人很少體會到被時間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另外,專注還能使身體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因為,每三十分鍾大腦會有意識地花90秒收集信息,感受外部環境,檢查呼吸系統的狀況以及身體各器官的活動。
10、心懷感激:
抱怨的人把精力全集中在對生活的不滿之處,而幸福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能令他們開心的事情上,所以,他們更多地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因為對生活的這份感激,所以他們才感到幸福。
『捌』 英語是如何創造的
英語是印歐 (1ndo-European)語系。印歐語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語系,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大部分語言。講印歐諸種語言的總人數約有十八億七千五百萬,佔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左右。早在1786年,英國梵文(Sanskrit)學者威廉·瓊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就指出:歐洲、印度、波斯等地的大多數語言,包括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及古印度語屬於同一「家族」。
原始印歐人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居住在何方? 他們的語言究競是什麼樣子的? 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仍缺乏文獻的考證。但是通過長時期的研究,語言學家們得出了探索性的結論他們發現:屬於印歐語系的許多語種都有表示「冬天」、「雪」和「寒冷」等意義的詞,這說明原始印歐語最初是在氣候比較冷的地一帶使用的。另一方面,某些熱帶地區動植物名稱的詞,如「獅子」、「大象」、「稻米」、「竹」、「棕櫚樹」等,在原始印歐語中是不存在的;而印歐語系各語種中卻都有表示「白楊」、「櫟樹」、「柳樹」、「白樺」、「熊」、「狼」、「羊」、「鷹」、「蜜蜂」等動植物名稱的相似詞。通過這樣的探索和研究,許多人認為,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歐洲中東部曾居隹著一些游牧部落,他們飼養著象羊、狗、奶牛和馬這樣的家畜,會使用馬和簡陋的馬車,並能夠馳騁於一望無際的原野上。這些游牧部落就是原始印歐人,他們用於交際的語言就是原始印歐語。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這些原始印歐人開始遷徒。有些向西移動,有些向東移動,而有些則向南移動,到達今天的南亞次大陸。這些部落的大遷徒導致印歐語系的逐步形成。古印度語與古代歐洲語言之所以非常相近,其歷史根源即在於此。
印歐語系包括:(一)印度語族(Indic);(二).伊朗語族(Iranian);(三)斯拉夫語族(Slavic),(四)波羅的話族(Baltic),(五)日耳曼語族(Germanic),(六)拉丁語族(亦稱羅曼語族[Romance]), (七)凱爾特語族(Celtic),(八)希臘語族;(九)阿爾巴尼亞語(Albanian),(十)亞美尼亞語族(Armenian), (十一)吐火羅語族(Tocharian;Tokharian)(十二)赫梯語族(Hittite)。日耳曼語族是一個比較大的語族。它又分為三個語支:(一)東日耳曼語支(EastGermanic)主要以現已絕跡的哥特語(Gothic)為代表;(二)北日耳曼語支(North Germanic),主要以古北歐語(Oid Norse)為代表,包括今日的挪威語(Norwegian)、冰島語(Icelandic)、瑞典語和丹麥語等;(三)西日耳曼語支(West Germanic)包括低地德語(Low German) 今日的荷蘭語(Dutch)、高地德語(High German)、英語、弗里西亞語(Frisian)佛蘭芒語(Flemish)等。因此,我們說: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
二 英語的形成
英國南面隔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與法國相望,東面和東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遙對。距 歐洲大陸最窄處的多佛爾海峽僅三十公里寬。英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為了說明英語的起源,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語形之前的英國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經證明,古代印歐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顛諸島上已居住著舊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時,不列顛諸島和歐洲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沒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萊茵河(the Rhine)與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間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國仍屬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九千年的時候;由於地殼的變遷,大不列顛諸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出來。所以史前的舊石器人能夠在不列顛定居下來並不足為怪。曾任過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召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說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居住在不列顛的舊石器人: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只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於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獵於沼澤、草灘至於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亞人(Iberians)從地中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島定居。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時征服了先前在那兒居住的舊石器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Celts)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國南部地區,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他們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來到不列顛後,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每到一處,他們都對伊比利亞人進行殘酷的殺戳。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Gaels)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格言。
作者: Koch 2006-7-2 17:22 回復此發言
--------------------------------------------------------------------------------
2 英語的起源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盧(Gaul)之後來到不列顛。那時,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顛,而是想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愷撒大帝的這次『不列顛之行』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愷撒大帝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這次,他在不列顛島東南部站穩了腳跟,並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一些沖突。愷撒大帝雖然取勝,但並沒有能使凱爾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盧;在以後的大約一百年間,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的威脅。 英國歷史上的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後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羅迪斯(Claudius)率領四萬人馬,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隨後,整個的英格蘭被羅馬牢牢控制了。,隨著軍事佔領,羅馬文化與風格習慣滲入不列顛。羅馬人的服裝、裝飾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顛得到推廣;社會生活開始:「羅馬化」這必然導致拉丁語在不列顛的傳播。在以勝利者自居的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無疑是「低賤的」,凱爾特語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時,在不列顛,官方用語、法律用語、商業用語等均是拉丁語;拉丁語成了上層凱爾特人的第二語言。這就是凱爾特語詞彙為什麼很少能倖存下來的歷史原因。在今日英語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稱方面還保留著凱爾特的詞彙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凱爾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凱爾特語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詞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著凱爾特語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頂)一詞的成分。英國著名城市多爾佛(Dover)、約克(York)的名稱也源於凱爾特語。羅馬人佔領不列顛長達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羅馬人才因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不得不開始撤離不列顛。
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是盎格魯(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們乘船橫渡北海,借羅馬帝國衰落、自顧不暇之機『一舉侵入大不列顛諸島。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紀末,大不列顛請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這次外來入侵.對英語的形成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屬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在羅馬帝國時期,他們往往統稱為「蠻族部落」。他們從事畜牧和狩獵,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農耕。他們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財產,農業經營帶有原始的流動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出現了氏族貴族和軍事首領。他們的財富和權勢在頻繁的掠奪中劇增。軍事首領名義上是由民眾大會推選產生的,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這種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稱作軍事民主制;他這樣寫道:「其所以稱為軍事民主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這些民族把獲得財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對侵犯進行報復,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上;觀在進行戰爭,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經常的職業了。「 這些所謂的『蠻族」,在摧毀當時羅馬帝國的奴隸制,以及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誕生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人主要佔領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區;撒克遜人主要佔領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區;朱特人主要盤踞在英格蘭東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漢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於英格蘭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形成許多小國。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並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溶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
作者: Koch 2006-7-2 17:22 回復此發言
--------------------------------------------------------------------------------
3 英語的起源
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
那麼English和England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呢?原來,凱爾特人將征服他們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習慣地統稱為Saxons(撒克遜人)。早期拉丁語學者仿照凱爾特人的習慣.也將這三個日耳曼部族稱作Saxones.並將他們征服的不列顛稱作Saxonia。到了公元七世紀. 由於用森伯利亞王國和梅爾西亞王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影響劇增,而在這棿
『玖』 如何才能發明創造
怎樣培養學生創造力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用來為學生圓夢的,孩子們都是懷著美好的「夢想」進學校的,他們的「夢」燦爛得很,都是「美夢」。教師也有「夢想」,真切地希望培養的孩子將來都是棟梁之才,能大展宏圖。教育歸根結蒂是提高人的生命價值,歷史悠長,人生苦短,同樣是短暫的人生,有的人光輝燦爛,有的人黯淡無光,關鍵決定於人的創造力高低。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以後,創造力對實現人生價值的意義就更大了。
一碗米究竟能創造多少價值,在一般人手裡,按米是用來做飯的常規常識,加點水煮成米飯,就是一塊錢的價值,但如果在有創造力的人手裡,可以將米浸泡後分成幾份,找來蘆葦葉包成粽子,就可以買到五、六塊錢,當然如果將米加酒麴發酵,精心釀成一瓶美酒,可以賣到二、三十元錢。在這里,人的創造力是起決定性因素的,人的創造力是可以通過教育激發和培養的,我希望我的學生都具有創造力,使人生價值最大化,這是我在近三十年教師生涯中,堅持進行創造教育實踐和研究的原因。
我們無法使每個學生都能圓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的夢,但幫助、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這是教師的職責。但在一切為考試,為分數而教的中國教育大環境下,不理會學生這樣那樣的夢想,使有成為瓦特、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潛質的孩子遭到摧殘和壓制,摧毀這些美好的夢想。審視一下我們現在的教育,素質教育進行很多年了,但有多少學校和教師真正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又有多少教師了解或者掌握了創造教育的基本理論、原則和實施方法,我國學生的創造力水平又有多少實質性的提高?
創造教育的內涵是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製造能力的培養,「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創新精神的養成離不開動手能力的培養,最有效的途徑是手腦並用,互相促進。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逐步掌握科學方法與勞動技能,最終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又有實踐動手能力的創新型勞動者,這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創造力的培養對學生終生的發展實在是太重要了。下面讓我們了解有關創造的一些基本知識。
一、什麼是創造
創造是人類為實現一定目的,通過其智慧行為向社會提供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創造性成果的活動。
創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一)主體性
創造的主體必須是現實的人,是個人或群體,只有人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積極地改造世界。同時,創造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必須要進行積極主動的獨立思考和具有一定的思維智慧。強調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自主性,強調人們在創造活動中主體的創造性人格、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方式的綜合效應和作用。
(二)目的性
人在行動之前,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而一個人的行動就是把這種目的付諸實踐的過程。創造目標的選擇和實施,創造動機的產生,都受人們思維的控制和調節,創造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
創造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發展。
(三)創新性
創造成果應當是新穎的、獨特的、前所未有的,模仿和抄襲都不屬於創造。人類的社會實踐並非都是創造活動,人類的勞動成果也並非都是創造成果。
創新也是人們經常使用的一個概念,創新是指人們創造性勞動及其價值的實現,在這一點上,創新和創造並無本質上的差別。但是,創新相對於創造可以是一個更加廣泛的概念,它並不過分強調成果的首創,對創新成果的界定也不如創造那樣嚴格,因而在習慣上,創新似乎比創造更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四)功利性
創造應該能為社會帶來實際或潛在的功利,也就是說,創造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而不涉及創造者的創造動機。創造的有益性也往往被當作功利性的一個標准,即創造不能違反公共道德和科學原理。
基於對「創造性」涵義的不同理解,創造又可分為狹義創造和廣義創造,狹義創造是指產生的成果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廣義創造是指所產生的成果僅僅對於創造者本人或有限的群體來講是一種新的產物,而對全人類來說則不一定是新的,或許其他地區、國家已經有了。人們一般所指的創造都是指狹義創造。
在創造教育中,學生的許多創造成果,在嚴格意義上講都是「非創造性的」,根據創造的四項特徵,都不能視同創造,但學生為獲得成果而進行的探索過程,對其本人來說,卻是具有創造性的,對學生創造潛能的挖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因而在創造教育中,我們不應過分看重創造成果的多少,而應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創造的分類
人的創造活動,根據不同的劃分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形式。
(一)根據創造的涵義不同,可分為發展、發現和發明等
1.發展——指相對於原來狀態有所前進和提高。
2.發現——對客觀事物自身的狀況及規律的認識有新的突破、新的進展,獲得了新的知識。
3.發明——運用自然法則,按一定的目的去改變和調整客觀對象,從而獲得新的事物或事物新的狀況、結果和方法等。
(二)根據創造成果的新穎程度,又可分為創造、改造和改進 ,
1.創造——其參照系為整個人類歷史,創造成果對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是新的、有價值的、獨創的。
2.改造——指在已有創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變和更新,或者是將某一領域的創造成果移植於另一新的領域。
3.改進—— 一般指相對於改造而言,其創新和進步的程度不如改造。
除按上述情況分類外,還可按創造活動指向的客體劃分 (如:新的、美的藝術形象和體能創造,產生新的物質產品的創造,產生新的精神產品的創造……);按專業領域劃分;按創造的產物或結果劃分等。
創造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進行分類研究,創造成果可以有不同層次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創造過程存在著不同的難易程度,但有一點值得強調,創造者在其創造探索過程中的創造性是等價的。因而,在學生中開展的「小發明、小創造、小探究」活動是值得積極推廣的。在這一點上,日本及其教育界給予了充分重視,對學生在學習和科研活動中的小創造、小發明採取許多有力措施予以支持,並制定了「實用新案」等法律措施予以保護,甚至認為小發明家、小創造者也「不比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