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夕是中國人用共同的生活理想裝造出來,並以各自的努力實現的現實。這句話的含義
習慣形成的民風習俗,沒有實現之說,只能說是傳承。
2. 給媽媽一封信400字
親愛的媽媽:
您好!我來到這個世界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您總是默默地為我不辭辛苦地奔波操勞,卻從來沒有收到女兒給您的祝福,更沒有收過任何禮物,隨著日歷的翻動,轉眼又到了母親節,女兒想說:「媽媽,我愛您!」
在生活中,您對我無微不至地照顧,卻從來不求回報,您只求我能健健康康地成長。
記得有一次,外面下起了傾盆大雨,可我又沒有帶傘,眼看別的同學都走了,可您還沒來接我,正當我著急得來回走動時,一個熟悉的身影向我走來,我走近一看,啊!原來是媽媽您,回家的路上,咱們母女倆有說有笑,您把傘都傾斜在我這一邊,回到家,您的身上都濕了,媽媽,謝謝您對我的關心與照顧,您也要關心一下自己的身體呀!
在學習中,您也對我十分嚴格,您對我約法三章:
1、每次考試要考95分以上,否則休想看電視;
2、每天完成一篇350字的文章,而且字跡還要工整,否則以後去春遊就不去;
3、每天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外還要完成您布置的卷子和練習。我的休息時間幾乎都被您奪走了,盡管您在生活中對我無微不至地照顧,但都被您的嚴格所掩蓋,如果沒有媽媽的嚴格,我就沒有今天的學習成績,媽媽,感謝您在學習中陪伴我,謝謝您!
最後,我祝您身體健康,工作順利,母親節快樂!
您的女兒:王崢嶸
2017年3月22日
3. 四川過年的習俗
四川過年的習俗如下:
四川過年,年三十晚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是做一大桌年夜飯,特別豐盛,但不吃餃子。他們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臘肉、香腸等種類繁多、數量也多的腌臘品,一般是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就煮好了的,要吃到過完年。
四川過年要放鞭炮,初一至初三白天「走人婦」(串門),一般是看望年長、輩份高的親戚,要帶上雞、蛋、面條、酒、葉子煙(煙葉)等這樣的禮品。媳婦、姑爺回娘家,在農村比較遠的還要住幾天。晚上(城市中)狂燈會。白天場(廟會)、荼館非常熱鬧,有許多川劇、平書等表演。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也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
(3)除夕誰創造擴展閱讀
春節習俗大盤點,全國各地過年風俗大不相同。
1、祭灶: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這一天,老人們會 「請」一幅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畫,恭恭敬敬掛在廚房。廚房內方桌上,擺上紅棗、核桃、柿餅、灶糖等四盤「乾果」,前三樣可隨機變化,但灶糖(芝麻糖)必須有。
2、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4、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5、倒貼「福」字:這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6、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7、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8、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9、拜年:新年初一,人們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4.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
,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在過春節時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很多人家還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氣已到」。
年畫 年畫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後來變得豐富多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是中國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吃餃子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包餃子要和面,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爆竹聲中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