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1971年誰發明的電腦

1971年誰發明的電腦

發布時間:2023-06-27 23:16:13

⑴ 1971年的電腦是誰發明

如果說計算機產業的騰飛需要一根導火索,那麼非1971年的世界第一台微處理器「英特爾4004」莫數,而點燃這根導火索的正是它的發明者特德·霍夫(Ted Hoff)。

⑵ 電腦(1976)計算器(1971)電視(1927)是誰發明的

到了70年代,集成電路技術的引入極大地降低了計算機生產成本,計算機也從此開內始走向千家萬戶容。1972年以後的計算機習慣上被稱為第四代計算機。基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及後來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1972年4月1日 INTEL推出8008微處理器。
1976年Stephen Wozinak和Stephen Jobs創辦蘋果計算機公司。並推出其Apple I 計算機。1977年5月 Apple II 型計算機發布。1979年6月1日 INTEL發布了8位元的8088微處理器。

機械式計算器被使用直到20世紀70年代,直到電子計算機變得更受1927——1929年
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⑶ 電腦是誰發明的

電腦是誰發明的:約翰阿塔那索夫

約翰阿塔那索夫(JohnVincentAtanasoff)是保加利亞移民的後裔,1903年10月4日生於美國紐約團孝頌州哈密爾頓,是保加利亞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得計算機先驅獎、1990年IEEE授予的電氣工程里程碑獎()、布希授予的全國技術獎章、1970年,保加利亞政府授予的,FirstClass。1978年,入選依阿華州發明家名人堂。1983年,依阿華州立大學校友會授予他傑出成就獎。1995年6月15日,在馬里蘭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

電腦簡介

電腦(Computer)是一種利用電子學原理根據一系列指令來對數據進行處理的機器。電腦可以分為兩部分:軟體系統和硬體系統。第一台電腦是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的ENIAC通用電子計算機。

人們把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新出現一些新型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1954年5月24日,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

電腦中文名字由來

1971年6月,台灣教育部國立編譯館要審核電子名詞,塌鄭當時有很多的委員。范光陵為主任委員之一,他當時主張叫電腦,很多人贊成,很多人反對叫電腦,最後吵了很久,決定了把Electriccomputer這個字翻譯為:【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范光陵又不同意,又吵了很久,最後才改成為兩名詞通用:【電子計算機,電腦】。

徐遲《生命之樹常綠》:以勞動的手指揮電腦,作用於大自然以的為生,不僅保護大自然,而且按照進步人類的意志,徹底地、完美地改造人類社會。

電腦的發展過程

第一台計算機

通常說到世界公認的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大多數人都認為是1946年誕生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但它的體積龐大,它由17468個電子管、6萬個電阻器、1萬個電容器和6千個開關組成,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E.Berry,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

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科技獎。(1973年10月19日,美國明尼蘇達州一家地方法院經過135次開庭審理,當眾宣判:莫齊利和埃克特沒有發明第一台計算機,只是利用了阿塔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並且判決莫齊利和埃克特的專利無效,理由是阿塔納索夫早在1941年,就將他對計算機的初步構想告訴給莫齊利。但是阿塔納索夫所在的衣阿華大學並沒有為ABC計算機申請專利,而且打官司的也不是幾位計算機設計慎州者本人,而是兩家計算機公司,Honeywell和SperryRand公司。)

進化過程

1642至1643年,法國人巴斯卡(Blaise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國Samuel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

1671年,著名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製成了第一台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1673年,GottfriedLeibniz製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機,叫Stepped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字相乘,並自動地加入加數器里。

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Leibniz,把巴斯卡的Pascalene改良,製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製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thirdEarlofStanhope發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製造。

1801年,Joseph-MarieJacquard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54年,GeorgeBoole出版,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後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並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1876年,AlexanderGrahamBell發明了電話並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Kelvin製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S.Burroughs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並專注於加數器的發明。

1889年,HermanHollerith的電動製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並被用於1890中的人口調查。HermanHollerith採用了Jacquard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後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明。

老式計算機

1895年,GuglielmoMarconi傳送廣播訊號。

1896年,Hollerith成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MachineCompany)。

1908年,英國科學家CampbellSwinton?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製造電視。

1911年,Hollerith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並,組成(C-T-R),製表及錄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BM)。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KamerlinghOnnes在LeidenUnversity發現超導電。

1931年,VanneverBush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引入IBM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鍾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部。

1937年,AlanTuring想出了一個通用機器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演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概念。

1939年11月,JohnVincentAtannsoff與JohnBerry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同年,Zuse與Schreyer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科學計算器

1946年,第一台正式的電腦埃尼阿克在美國誕生,但十分耗電。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開始應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79年,開始計劃製造,1983年蘋果lisa型電腦上市,它是首個擁有滑鼠和GUI的電腦。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

1984年,DNS(DomainNameServer)域名伺服器發布,互聯網上有1000多台主機運行。

1984年,Hewlett-Packard發布了優異的激光列印機,HP也在噴墨列印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1984年1月,Apple的Macintosh發布。基於Motorola68000微處理器。可以定址16M。

1984年8月,MS-DOS3.0、PC-DOS3.0、IBMAT發布,採用ISA標准,支持大硬碟和1.2M高密軟碟機。

1984年9月,Apple發布了有512Kb內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提高。

1984年底,Compaq開始開發IDE介面,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年,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年,EGA標准推出。

1985年3月,MS-DOS3.1、PC-DOS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路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80386DX推出。時鍾頻率到達33MHz,可定址1GB內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晶體管。

1985年11月,MicrosoftWindows發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MS-DOS3.2、PC-DOS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Apple發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Amstrad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PC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年,MicrosoftWindows2.0發布。

1988年,EISA標准建立。

1989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Berners-Lee創立WorldWideWeb雛形。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的發展。

1989年3月,EIDE標准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的硬碟,能達到33.3MB/s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所採用。

1989年4月10日,80486DX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的時鍾頻率達到100MHz。

1989年11月,SoundBlasterCard(音效卡)發布。

1990年5月22日,微軟發布Windows3.0,兼容MS-DOS模式。

1990年11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該標准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KB/sec的傳輸率。

1991年,ISA標准發布。

1991年6月,MS-DOS5.0和PC-DOS5.0發布。為了促進OS/2的發展,BillGates說DOS5.0是DOS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在DOS上合作的終結。

1992年。WindowsNT發布,可定址2GB內存。

1992年4月,Windows3.1發布。

1993年,Internet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年,經典游戲Doom發布。

1993年3月22日,Pentium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多萬個晶體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66MHz、每秒鍾執行1億條指令。

1993年5月,MPC標准2發布,要求CD-ROM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240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幀圖像。

1994年3月7日,Intel發布90~100MHzPentium處理器。

1994年,Netscape1.0瀏覽器發布。

1994年,著名的即時戰略游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年3月27日,Intel發布120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6月1日,Intel發布133MHz的Pentium處理器。

1995年8月23日,純32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Windows95發布。該操作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模式。Windows95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年11月1日,PentiumPro發布,主頻可達200MHz、每秒可執行4.4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年12月,Netscape發布其JavaScript。

1996年1月,NetscapeNavigator2.0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的瀏覽器。

1996年1月4日,Intel發布150~166MHz的Pentium處理器,集成了310~330萬個晶體管。

1996年,Windows95OSR2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年,HeftAuto、Quake2和BladeRunner等著名游戲軟體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年1月8日,Intel發布PentiumMMXCPU,處理器的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年4月,IBM的深藍(Deep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年5月7日,Intel發布Pentium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1997年6月2日,Intel發布233MHzPentiumMMX。

⑷ 電腦是誰發明的

人類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ENIAC1946年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埃尼阿克」(ENIAC)宣告研製成功。「埃尼阿克」的成功,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座紀念碑,是人類在發展計算技術的歷程中,到達的一個新的起點。「埃尼阿克」計算機的最初設計方案,是由36歲的美國工程師莫奇利於1943年提出的,計算機的主要任務是分析炮彈軌道。美國軍械部撥款支持研製工作,並建立一個專門研究小組,由莫奇利負責。總工程師由年僅24歲的埃克特擔任,組員格爾斯坦是位數學家,另外還有邏輯學家勃克斯。「埃尼阿克」共使用了18000個電子管,另加1500個繼電器以及其它器件,其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佔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是個地地道道的龐然大物。 這台每小時耗電量為140千瓦時的計算機,運算速度為每秒5000次加法,或者400次乘法,比機械式的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當「埃尼阿克」公開展出時,一條炮彈的軌道用20秒鍾就算出來,比炮彈本身的飛行速度還快。埃尼阿克的存儲器是電子裝置,而不是靠轉動的「鼓」。它能夠在一天內完成幾千萬次乘法,大約相當於一個人用台式計算機操作40年的工作量。它是按照十進制,而不是按照二進制來操作。但其中也用少量以二進制方式工作的電子管,因此機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而在數據輸入、輸出時再變回十進制。 「埃尼阿克」最初是為了進行彈道計算而設計的專用計算機。但後來通過改變插入控制板里接線方式來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而成為一台通用機。它的一種改型機曾用於氫彈的研製。「埃尼阿克」程序採用外部插入式,每當進行軟體中心一項新的計算時,都要重新連接線路。有時幾分鍾或幾十分鍾的計算,要花幾小時或1- 2天的時間進行線路連接准備,這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它的另一個弱點是存儲量太小。 1996年2月15日,在「埃尼阿克」問世50周年之際,美國副總統戈爾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的隆重紀念儀式上,再次按動了這台已沉睡了40年的龐大電子計算機的啟動電鈕。戈爾在向當年參加「埃尼阿克」的研製、如今仍健在科學家發表講話:「我謹向當年研製這台計算機的先驅者們表示祝賀。」埃尼阿克上的兩排燈以准確的節閃爍到46,標志著它於1946年問世,然後又閃爍到96,標志計算機時代開始以來的50年。[4] 計算機進化過程 1642至1643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為了幫助做收稅員的父親,他就發明了一個用齒輪運作的加法器,叫「Pascalene」,這是第一部機械加法器。 1666年,在英國Samuel Morland發明了一部可以計算加數及減數的機械計數機。 1671年,著名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G.W.Leibnitz)製成了第一台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機械式計算機。 1673年,Gottfried Leibniz 製造了一部踏式(stepped)圓柱形轉輪的計數機,叫「Stepped Reckoner」,這部計算器可以把重復的數字相乘,並自動地加入加數器里。 1694年,德國數學家,Gottfried Leibniz ,把巴斯卡的Pascalene 改良,製造了一部可以計算乘數的機器,它仍然是用齒輪及刻度盤操作。 1773年,Philipp-Matthaus 製造及賣出了少量精確至12位的計算機器。 1775年,The third Earl of Stanhope 發明了一部與Leibniz相似的乘法計算器。 1786年,J.H.Mueller 設計了一部差分機,可惜沒有撥款去製造。 1801年, Joseph-Marie Jacquard 的織布機是用連接按序的打孔卡控制編織的樣式。 1854年,George Boole 出版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Laws of Thought」,是講述符號及邏輯理由,它後來成為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概念。 1858年,一條電報線第一次跨越大西洋,並且提供了幾日的服務。 1861年,一條跨越大陸的電報線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連接起來。 1876年,Alexander Graham Bell 發明了電話並取得專利權。 1876至1878年,Baron Kelvin 製造了一部泛音分析機及潮汐預測機。 1882年,William S. Burroughs 辭去在銀行文員的工作,並專注於加數器的發明。 1889年,Herman Hollerith 的電動製表機在比賽中有出色的表現,並被用於 1890 中的人口調查。Herman Hollerith 採用了Jacquard 織布機的概念用來計算,他用咭貯存資料,然後注入機器內編譯結果。這機器使本來需要十年時間才能得到的人口調查結果,在短短六星期內做到。 1893年,第一部四功能計算器被發明。 老式計算機 1895年,Guglielmo Marconi 傳送廣播訊號。 1896年,Hollerith 成立製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1908年,英國科學家 Campbell Swinton 述了電子掃描方法及預示用陰極射線管製造電視。 1911年,Hollerith 的表機公司與其它兩間公司合並,組成 Computer Tabulating Recording Company (C-T-R),製表及錄制公司。但在1924年,改名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Corporation(IBM)。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 Kamerlingh Onnes 在 Leiden Unversity 發現超導電。 1931年,Vannever Bush 發明了一部可以解決差分程序的計數機,這機器可以解決一些令數學家,科學家頭痛的復雜差分程序。 1935年,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 tion)引入 "IBM 601」,它是一部有算術部件及可在1秒鍾內計算乘數的穿孔咭機器。 它對科學及商業的計算起很大的作用。總共製造了1500 部。 1937年,Alan Turing 想出了一個 "通用機器」 的概念,可以執行任何的演算法,形成了一個"可計算(computability)」的基本概念。Turing 的概念比其它同類型的發明為好,因為他用了符號處理symbol 概念。 1939年11月,John Vincent Atannsoff 與 John Berry 製造了一部16位加數器。它是第一部用真空管計算的機器。1939年,Zuse 與 Schreyer 開鈶製造了"V2」〔後來叫Z2〕,這機器沿用 Z1的機械貯存器,加上一個用斷電器邏輯(Relay Logic)的新算術部件。但當 Zuse完成草稿後,這計劃被中斷一年。 科學計算器 1946年 ,第一台正式的電腦「埃尼阿克」在美國誕生,但十分耗電。 1959年,第一台小型科學計算器IBM620研製成功。 1960年,數據處理系統IBM1401研製成功。 1961年,程序設計語言COBOL問世。 1961年,第一台分系統計算機由麻省理工學院設計完成。 1963年,BASIC語言問世。 1964年,第三代計算機IBM360系列製成。 1965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推出第一台小型機PDP-8。 1969年,IBM公司研製成功90列卡片機和系統——3計算機系統。 1970年,IBM系統1370計算機系列製成。 1971年,伊利諾大學設計完成伊利阿克IV巨型計算機。 1971年,第一台微處理機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 1972年,微處理機基片開始大量生產銷售。 1973年,第一片軟磁碟由IBM公司研製成功。 1975年,ATARI——8800微電腦問世。 1977年,柯莫道爾公司宣稱全組合微電腦PET——2001研製成功。 1977年,TRS——80微電腦誕生。 1977年,蘋果——II型微電腦誕生。 1978年,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開始應用。 1978年,磁泡存儲器第二次用於商用計算機。 1979年,夏普公司宣布製成第一台手提式微電腦。 1982年,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1984年,日本計算機產業著手研製"第五代計算機"——-具有人工智慧的計算機。1984: 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伺服器發布,互連網上有1000多台主機運行。 1984年: Hewlett-Packard發布了優異的激光列印機,HP也在噴墨列印機上保持領先技術。 1984年1月: Apple 的Macintosh發布。基於Motorola 68000微處理器。可以定址16M。 1984年8月: MS-DOS 3.0、PC-DOS 3.0、IBM AT發布,採用ISA標准,支持大硬碟和1.2M高密軟碟機。 1984年9月: Apple發布了有512Kb 內存的Macintosh,但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提高。 1984年底: Compaq開始開發IDE介面,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傳輸數據,並被許多同行採納,後來更進一步的EIDE推出,可以支持到528MB的驅動器。數據傳輸也更快。 1985年: Philips和Sony合作推出CD-ROM驅動器。 1985年: EGA標准推出。 1985年3月: MS-DOS 3.1、PC-DOS 3.1。這是第一個提供部分網路功能支持DOS版本。 1985年10月17日: 80386 DX推出。時鍾頻率到達33MHz,可定址1GB內存。比286更多的指令。每秒6百萬條指令,集成275000個晶體管。 1985年11月: Microsoft Windows發布。但在其3.0版本之全面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需要DOS的支持,類似蘋果機的操作界面,以致被蘋果控告。訴訟到1997年8月才終止。 1985年12月: MS-DOS 3.2、PC-DOS 3.2。這是第一個支持3.5英寸磁碟的系統。但也只是支持到720KB。到3.3版本時方可支持1.44兆。 1986年1月: Apple 發布較高性能的Macintosh。有四兆內存,和SCSI適配器。 1986年9月: Amstrad Announced發布便宜且功能強大的計算機Amstrad PC 1512。具有CGA圖形適配器、512KB內存、8086處理器20兆硬碟驅動器。採用了滑鼠器和圖形用戶界面,面向家庭設計。 1987 年:Microsoft Windows 2.0 發布。 1988 年:EISA 標准建立。 1989 年:歐洲物理粒子研究所的Tim Berners-Lee 創立World Wide Web 雛形。通過超文本鏈接,新手也可以輕松上網瀏覽。這大大促進了Internet 的發展。 1989 年3 月:EIDE 標准確立,可以支持超過528MB 的硬碟,能達到33.3MB/s 的傳輸速度,並被許多CD-ROM 所採用。 1989 年4 月10 日:80486 DX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120 萬個晶體管,其後繼型號的時鍾頻率達到100MHz 。 1989 年11 月:Sound Blaster Card(音效卡)發布。 1990 年5 月22 日:微軟發布Windows 3.0,兼容MS-DOS 模式。 1990 年11 月:第一代MPC(多媒體個人電腦標准)發布。該標准要求處理器至少為80286/12MHz(後來增加到80386SX/16MHz)及一個光碟機,至少150KB/sec 的傳輸率。 1991 年:ISA 標准發布。 1991 年6 月:MS-DOS 5.0 和PC-DOS 5.0 發布。為了促進OS/2 的發展,Bill Gates 說DOS5.0 是 DOS 終結者,今後將不再花精力於此。該版本突破了640KB 的基本內存限制。這個版本也標志著微軟與IBM 在DOS 上合作的終結。 1992 年:Windows NT 發布,可定址2GB 內存。 1992 年4 月:Windows 3.1 發布。 1993 年:Internet 開始商業化運行。 1993 年:經典游戲Doom 發布。 1993 年3 月22 日:Pentium 發布,該處理器集成了300 多萬個晶體管、早期版本的核心頻率為60 ~66MHz 、每秒鍾執行1 億條指令。 1993 年5 月:MPC 標准2 發布,要求CD-ROM 傳輸率達到300KB/s,在320 ×240 的窗口中每秒播放15 幀圖像。 1994 年3 月7 日:Intel 發布90 ~100MHz Pentium 處理器。 1994 年:Netscape 1.0 瀏覽器發布。 1994 年:著名的即時戰略游戲Command&Conquer(命令與征服)發布。 1995 年3 月27 日:Intel 發布120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6 月1 日:Intel 發布133MHz 的Pentium 處理器。 1995 年8 月23 日:純32 位的多任務操作系統Windows 95 發布。該操作系統大大不同於以前的版本 ,完全脫離MS-DOS,但為照顧用戶習慣還保留了DOS 模式。Windows 95 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5 年11 月1 日:Pentium Pro 發布,主頻可達200MHz 、每秒可執行4.4 億條指令、集成了550萬個晶體管。 1995 年12 月:Netscape 發布其JavaScript 。 1996 年1 月:Netscape Navigator 2.0 發布。這是第一個支持JavaScript 的瀏覽器。 1996 年1 月4 日:Intel 發布150 ~166MHz 的Pentium 處理器,集成了310 ~330 萬個晶體管。 1996 年:Windows 95 OSR2 發布,修正了部分BUG,擴充了部分功能。 1997 年:Heft Auto 、Quake 2 和Blade Runner 等著名游戲軟體發布,並帶動3D圖形加速卡迅速崛起。 1997 年1 月8 日:Intel 發布Pentium MMX CPU,處理器的游戲和多媒體功能得到增強。 1997 年4 月:IBM 的深藍(Deep Blue)計算機戰勝人類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 1997 年5 月7 日:Intel 發布Pentium Ⅱ,增加了更多的指令和Cache 。 1997 年6 月2 日:Intel 發布233MHz Pentium MMX 。

⑸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1944~1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

(5)1971年誰發明的電腦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閱讀全文

與1971年誰發明的電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