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瘟疫中的創造

瘟疫中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10 22:51:52

1. 瘟疫是怎麼產生的

瘟疫就是傳染病的大流行!

瘟疫史話

是非典型肺炎把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一個人類久已荒疏的詞——流行疾病——一個多少年來震懾人心、動盪歷史而生死攸關的詞語。

無論是18世紀全球流行的鼠疫、還是1918年的流行感冒,無論是多少年來困惑世人的天花、還是伴隨著戰爭而肆虐無忌的霍亂……

關注歷史不難發現,人類與流行疾病的斗爭總是以人類的勝利而告終。這毫無疑問是歷史,但是在這些勝利的背後,也許積累的汗水、淚水甚至是血水才是歷史的真諦。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當人類的汗水流淌在一起,當人類的目光交織在一起,當人類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這一服葯,將治癒世界上所有可怕的死亡病毒。畢竟,書寫歷史的是智慧、是生命,而從來就不是病毒。

當世界各地的一流科學家夜以繼日地工作在防非典第一線的時候,我們相信,這一次與病毒的較量將同樣以勝利而告終。

千百年來,各種致病的微生物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人類的世界,相反,它們隨著人類的演進而不斷的變化,在我們的體內尋求適合的存在方式。當這些微生物變異而足以突破我們的免疫防線時,疾病出現了,蔓延了……

病毒兇殘觸目驚心,人類因頑強奮力前行。人們就這樣在一次又一次的劫難之後,重新找回生的力量。

雅典瘟疫——夢魘造就醫德規范

■主要經過

直到今天,沒有人知道這場發生在2400多年以前的瘟疫從何而來,但可以確定的是,疾病幾乎摧毀了整個雅典。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雅典的市民們生活在噩夢之中,身邊強壯健康的年輕人會突然發高燒,咽喉和舌頭充血並發出異常惡臭的氣息。不幸的患者打噴嚏,聲音嘶啞,因強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

疾病像惡魔一樣席捲整個城市,任何口服、外敷的葯物都無濟於事。最後,醫生也被感染而生病。

恐慌面前,人們開始選擇放縱的生活,沒有什麼比現時的享樂更能使他們逃避現實的恐懼。於是,雅典城因為人們的絕望而土崩瓦解。

■人類抗爭

對這種致命的疾病,人們避之惟恐不及。但此時希臘北邊馬其頓王國的一位御醫,卻冒著生命危險前往雅典救治。他一面調查疫情,一面探尋病因及解救方法。不久,他發現全城只有一種人沒有染上瘟疫,那就是每天和火打交道的鐵匠。他由此設想,或許火可以防疫,於是在全城各處燃起火堆來撲滅瘟疫。這位御醫就是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著名醫生、歐洲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前377年)。

■人類收獲

古代西方醫生在開業時都要宣讀一份有關醫務道德的誓詞:「我要遵守誓約,矢忠不渝。對傳授我醫術的老師,我要像父母一樣敬重。對我的兒子、老師的兒子以及我的門徒,我要悉心傳授醫學知識。我要竭盡全力,採取我認為有利於病人的醫療措施,不能給病人帶來痛苦與危害。我不把毒葯給任何人,也決不授意別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醫和生活。無論進入誰家,只是為了治病,不為所欲為,不接受賄賂,不勾引異性。對看到或聽到不應外傳的私生活,我決不泄露。」這個醫道規范的制定者就是希波克拉底。20世紀中葉,世界醫協大會又據此制定了國際醫務人員道德規范。

鼠疫恐怖——催生衛生革命

■病毒

鼠疫桿菌

■主要經過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發生於公元6世紀,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這次流行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萬人,死亡總數近1億人。

第二次大流行發生於公元14世紀,持續近300年,遍及歐亞大陸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歐洲為甚。歐洲死亡2500萬人,占當時歐洲人口的1/4。

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暴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人類抗爭

當鼠疫在歐洲各地蔓延時,依文化不同人們想出了各種方法企圖治癒或緩和這種令人恐懼的症狀,使用通便劑、催吐劑、放血療法、煙熏房間、燒灼淋巴腫塊甚至把干蛤蟆放在上面,或者用尿洗澡。

面對瘟疫,米蘭大主教無意中找到了一種阻擋瘟疫蔓延的有效辦法:隔離。當瘟疫快要蔓延到米蘭時,大主教下令,對最先發現瘟疫的三所房屋進行隔離,在它們周圍建起圍牆,所有人不許邁出半步,結果瘟疫沒有蔓延到米蘭。在隨後的幾百年中,地中海沿岸,隔離已經成為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情。

■人類收獲

國際上把對鼠疫等傳染病的防治稱為「第一次衛生革命」。在18世紀前後,歐洲各國積極加強基礎衛生設施的建設,如上下水道的改進,並且重視對垃圾的處理,加上普遍進行殺蟲和消毒,使鼠疫等一度嚴重危害人類生命的傳染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鼠疫等傳染疾病在發達國家已基本消失,只是在非洲貧困地區還時有發生,可以說第一次衛生革命已經取得了勝利。

痘滅天花——劃時代的醫學試驗

■主要經過

公元846年,在入侵法國的諾曼人中間,突然暴發了天花,天花病的流行使諾曼人的首領只好下令,將所有的病人和看護病人的人統統殺掉。1519年,當西班牙軍隊入侵墨西哥時,他們將天花這種致命的疾病帶到美洲大陸,而他們自己並沒有察覺。天花當時在墨西哥是沒有先例的,當地居民也沒有機會增強對天花的抵抗力。在以後的3年裡,天花傳遍了全國各地,致使兩三百萬墨西哥印第安人死亡。西班牙人在攻列印加帝國時又把天花傳入了南美……

16—18世紀,歐洲每年死於天花病的人數為50萬,亞洲達80萬人。有人估計,18世紀內有1.5億人死於天花。

■人類抗爭

1796年5月17日,是人類醫學史上一個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位著名的醫生成功地進行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試驗———天花接種。這項試驗的成功,標志著困擾人類一千餘年、曾奪走無數人生命的病魔,被醫學史家們稱為「死神的幫凶」的天花,從此被人類制服了。主持這項試驗的人是英國著名醫生愛德華·琴納。

■人類收獲:

醫學史表明,在工業化早期,對於傳染病的防禦方法基本上來自技術先進國家。那時候在歐洲等地,城市密集,人口密度非常大而且又沒有公共衛生系統,容易造成大規模的傳染病,擴散得非常快。17~18世紀,倫敦、愛爾蘭等地都發生過嚴重的瘟疫,然後他們政府花大力氣逐步發展公共衛生系統。「預防勝過醫治」就是從天花疫苗開始的,當時變成了歐洲很多國家的一種政策。這種政策為他們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擴張貢獻極大,是歐洲實力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拿破崙軍隊最早推廣天花疫苗預防,這對其軍隊的長期征戰也至關重要。

結核殺手——全球緊急阻擊

■病毒

分支桿菌

■主要經過

自1882年柯霍發現結核菌以來,迄今因結核病死亡人數已達2億。而今日重提防治結核病,是因為最新資料表明,全世界結核病人的年死亡人數已由1990年的250萬增至2000年的350萬。75%的結核病死亡發生在最具生產力的年齡組(15—45歲),全球已有20億人受到結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為1%。

■人類抗爭

結核原是不治之症,但是自鏈黴素、雷米封、利福平、乙胺丁醇等相繼問世後,它已成為可治之症,美國在1980年代初甚至認為世紀末可以消滅結核,但是,近20年世界許多地區政策的疏忽,使結核防治系統遭到破壞;結核病和艾滋病的惡性聯系從而使結核病暴漲;近十年在人口出生率高的地區,兒童已達結核高死亡率的年齡段;多種抗葯性菌株的產生,以上原因使結核在1984年開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成為公共衛生嚴重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1993年4月22~23日在倫敦提出「全球結核病緊急狀態宣言」。我國結核病600萬,每年死亡23萬。

■人類收獲

世界衛生組織1995年提出結核控制戰略,內容包括:①控制傳染源;②直接監督治療;③短程化學治療。

一例肺結核若未被檢查出,一年可能感染10人。因此一旦發現一個病例,必須對與此人有接觸的人進行跟蹤檢查。治療的關鍵目標是在病菌產生抗葯性之前徹底殺滅它們。

霍亂恐懼——首開疾病理論研究

■病毒

霍亂弧菌

■主要經過

霍亂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播快,屬國際檢疫傳染病,也是我國法定管理的甲類傳染病之一。自古以來,印度恆河三角洲是古典生物型霍亂的地方性流行區,有「人類霍亂的故鄉」之稱。從1817年至1923年的百餘年間,共發生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大流行都曾波及我國。

第一次在1817—1823年,傳到歐洲邊境;第二次在1826—1837年,分三路穿過俄羅斯到達德國,又從德國帶到英國。1832年被愛爾蘭僑民傳到加拿大,在同一時候又達到美國;第三次流行時間特別長,1846—1863年,1848年到達北美並波及整個北半球;1865—18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大流行是通過一艘從埃及到英國的航船流傳開來的;第五次和第六次分別發生在1883—1896年和1910—1926年。

自1961年起,由埃爾托生物型霍亂弧菌引起的霍亂開始從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向毗鄰國家和地區蔓延,迄今已波及五大洲14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報告患者350萬以上,稱為霍亂的第7次世界性大流行。1992年10月,由O139霍亂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亂席捲印度和孟加拉國的某些地區,至1993年4月已報告十萬余病人,現已波及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有取代埃爾托生物型的可能,有人將其稱為霍亂的第8次世界性大流行。

■人類收獲

對於霍亂的治療,人們認識到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治療關鍵是補液,包括靜脈補液和口服補液。

霍亂讓人們知道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不幹不凈吃了沒病」被「飯前便後要洗手」所取代。

預防霍亂的措施: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加強人群免疫力;4.嚴格進行疫點疫區處理。

流感死神——從來沒有停止

■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主要經過

翻閱美國年鑒你會驚訝地發現,1917年美國人均壽命大約為51歲,到了1919年,人均壽命僅有39歲,流感病毒在一年中吞噬了50萬美國人的生命。

1908年5月,這種流行病在歐洲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士兵中間開始傳播。該病很快通過擁擠的戰壕和營房擴散開來。到7月份,它又傳染給了歐洲大陸的眾多平民。

1918年流感,美國有超過25%的人口受到感染。

今天我們不會認為流感是一種致命的疾病,除非是老年人或者已經有病的人得了流感。但是,1918年開始的那次流感卻使全世界2100萬人喪生。

自20世紀以來已有5次世界性大流行的記載,分別發生於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那次流感最為嚴重,死亡人數達2100萬之多。我國從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進入1980年代以後流感的疫情以散發與小暴發為主,沒有明顯的世界性流行發生。

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1月,在剛果(金)赤道省、班頓杜省和首都金沙薩等地已有50餘萬人患上流行性感冒,其中2000餘人已經死亡。

流行性感冒隔幾年在世界上傳播一次,但由於葯物的發展,它的危險性已減輕。現在應用疫苗可以預防某些類型的流感,而用抗生素治療可減輕該病的危害。

■人類收獲

流感病毒臨床上有甲、乙、丙三大類。三大類病毒的抗原結構不同,故無交叉免疫。臨床上的症狀如發熱、衰竭、周身酸痛、無力等中毒症狀較重,而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咳嗽等較輕。其誘因大多是在淋雨、受涼、過度疲勞或體弱、呼吸系統防禦功能低下時,容易被流感病毒侵襲而致病。

祖國醫學中雖然無流行性感冒這個病名。但早在兩千年前的中醫文獻中即有詳細的記載,如《傷寒論》中對熱病的論治對其症狀治療方法均有細致的描述。民間長年日久累積了許多治療流感的小偏方,近20年中國內地採用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已經確定有一些中草葯:如銀花、板藍根、蒲公英、野菊花等有抑制、殺死病毒的作用。在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中,通過在軍隊、工廠、學校及農村煮大鍋湯的經驗,也充分顯示了中草葯在防治流感方面具有無比威力。

艾滋病毒——加速蔓延

■艾滋數據

全世界死於艾滋病的人已達2200萬人,世界有2700萬人不知道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全球感染艾滋病的成人和兒童將超過3300萬;全球每天16000人感染艾滋病;每天以感染1000個兒童的速度蔓延;我國1985年發現首例艾滋病,全國已報告的艾滋病感染者11170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38例。

■人類抗爭

艾滋病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凡隱瞞病情不申報,逃避查驗的;已知是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感染者,有傳播艾滋病行為的;瞞報攜帶被艾滋病病毒污染或可能造成艾滋病傳播的血液和血液製品,毒株,生物組織,動物及其製品的,將由衛生行政部門給予罰款並強制採取預防、治療和消毒措施。

對於違反艾滋病管理條例規定,引起艾滋病傳播,或者有引起艾滋病傳播嚴重危險的,由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人類收獲

倡導科學生活習慣———不要與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勿與他人共用注射器;醫療時使用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檢查、治療器械。

艾滋病易感人群———與多個男性有性關系的女性;處於流動狀態的無業者、青少年。

埃博拉禍首——神話世界裡的魔鬼

■病毒

埃博拉病毒

■主要經過

1967年8月,德國馬爾堡小鎮一個實驗室里的工作人員突然發生高熱,腹瀉,嘔吐,大出血,休克和循環系統衰竭,據查原因是該實驗室曾經用來自烏干達的猴子做脊髓灰質炎疫苗等研究。共有37人染上這種疾病,其中有9人死去。3個月後德國專家找到罪魁禍首:一種危險的新病毒,形狀如蛇行棒狀,是猴類傳染給人類的,這就是「馬爾堡病毒」。

到1976年,這個病毒的一個近親「埃博拉病毒」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又掀起新的恐怖,殺死了280人。從那時起,「埃博拉、馬爾堡」等其他致死性「出血熱病毒」幾乎成了一個神話世界裡的魔鬼。

1995年,在剛果(金)的同一地方又暴發了埃博拉病,315人患病,255人死亡。接著蘇丹的馬力迪地區在1976年和1979年先後兩次暴發了大規模的埃博拉病,造成近200人死亡。2000年,烏干達全國共有428人患病,其中173人死亡,在烏國內及鄰近國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罕見的致命病毒,可通過血液、體液迅速傳播,潛伏期為兩周左右,患者最初的症狀是突然發燒、頭痛、肌肉痛,隨後出現嘔吐、腹瀉和腎功能障礙,最後是體內外大出血。這種病毒的感染者死亡率高達50%甚至90%。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到目前為止,該病毒已使大約1500人受感染,其中約1000人死亡。

■人類收獲

臨床治療中,醫生發現恢復期病人血清及免疫血清球蛋白早期應用有效。而其病菌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與病人及其帶病毒血液及排泄物接觸受感染。

美國2000年8月份的《自然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指出,90%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都會出現內出血症狀,其原因可能是由於一種病毒蛋白破壞血管內壁細胞。

這項研究結果意義重大,有助於開發出通過攻擊這種蛋白來減小或防治埃博拉傳染病的葯物和疫苗。科學家已能確認破壞細胞的主要埃博拉基因,並已為研製新的抗病毒葯物和疫苗提供了方向。雖然現在還沒有能夠治癒埃博拉傳染病的方法和疫苗,但是科學家們認為這項研究已在研製這類葯物與疫苗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2. 歷史上有什麼人在對瘟疫的斗爭中作出傑出的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3. 歐美電影中的傳染性生物,創造的靈感是對中世紀瘟疫的可怕回憶嗎

比如生化危機就不是

4. 請問瘟疫的問是怎麼來的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溫疫在我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瘟疫成人類頭號殺手列入八國首腦議題

近期,八國集團領導人(G8)將在日本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去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正在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5. 瘟疫是什麼來的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這只是其中一方面而已,按照中醫五運六氣的理論,在五運六氣特殊之年份,或因某運不及剛好與司天之氣想矛盾時,會爆發瘟疫。如2003年為火運不及,司天之氣為太陰濕土,所以有『九宮災』,九即對應於人體的肺。而2009年為土運不及,司天之氣也為太陰濕土,故而有『五宮災』,其對應於人體的脾胃。所以2009年會爆發類似霍亂型的傳染病,這個需要每一個人都要注意的事情。
瘟疫在我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瘟疫成人類頭號殺手列入八國首腦議題
近期,八國集團領導人(G8)將在日本沖繩舉行年度會議。鑒於包括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疾等在內的傳染病已成為人類頭號殺手,其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數計,如何遏止全球瘟疫的蔓延將首次正式列入此次會議的議題。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言人格里高利-哈特爾表示,「此舉標志著人類在與傳染病的斗爭中邁出了重要一步。如果不採取措施,這三種傳染病很有可能徹底摧毀人類經濟和社會結構。相反,如果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能共同為此做出貢獻,事情將會有根本性的改變。」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共有3500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70%的人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該地區迄令為止已有1100萬人死於艾滋病。
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最後都死於肺結核,後者每年奪去200萬人的生命,同時又有800萬人感染,幾乎全部集中在發展中國家。
瘧疾只需藉助蚊子叮咬就可以傳染,在非洲,它每年要奪取100萬人的生命。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在發展中國家,艾滋病、肺結核和瘧疫這三種傳染病使各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其中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過去35年中,僅瘧疫一種傳染病就使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三分之一。
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一次重大艾滋病會議上曾表示,他將在八國集團領導人會議上敦促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支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醫療水平。
從以往的情況來看,八國集團所做的允諾往往最終不能兌現。例如,去年,八國集團曾宣布將為世界上最貧窮國家削減1000億美元的債務,但迄令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採取具體行動。
有鑒於此,正在積極呼籲向貧窮國家提供廉價葯品的世界慈善醫療衛生陣線(MSF)警告說,八國集團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實現所許下的諾言。
MSF女發言人薩曼莎-波爾頓說,「八國集團應該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生產一些普通葯品,如治療艾滋病的抗逆轉錄酶病毒葯品,以使這些國家擺脫對國外大醫葯公司的依賴。」
此外,鼓勵、支持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工作也非常重要,研製新葯品不應該象商品一樣為某個跨國大公司所壟斷。肺結核的治療就是一個突出例子。目前僅有的一種疫苗還是在1923年發現的,此後,幾乎沒有人再去研究新的更為有效的葯品。而這種名為TB的疫苗經過30多年的運用之後,不僅價錢昂貴,而且葯力也在逐漸下降。
波爾頓說,「肺結核是窮人的疾病。如果感染了肺結核,你必需呆在醫院里幾個月,無法工作,而這對許多人來說是根本負擔不起的。」

6. 牛頓在1665年回到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為什麼是他創造發明的高峰期

1665年牛頓回到家鄉躲避瘟疫,這兩年是他創造發明的高峰期。他先後創立了二項式定理、光的分解、流數法,還確立了第一、第二定律和引力定律的基本思想。

7. 瘟疫的概念

瘟疫
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溫疫在我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說明當時對溫疫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認為溫疫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原因之一是由於時令之氣的不正常,是由「非時之氣」造成的。

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也有記載。如《素問·刺法論》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素問·本能病》篇:「厥陰不退位,即大風早舉,時雨不降,濕令不化,民病溫疫,疵廢。風生,民病皆肢節痛、頭目痛,伏熱內煩,咽喉干引飲。」指出溫疫具有傳染性、流行性、臨床表現相似、發病與氣候有關等特點,並認為只要「正氣存內」,就能「避其毒氣」。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在其著作《傷寒雜病論》的序言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公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文中的「傷寒」,除了指外感熱病外,還包括了當時的烈性傳染病,可見當時溫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金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代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8. 瘟疫指的是什麼

瘟疫抄-瘟疫亦稱大流行病,指大型且具有傳襲染力的流行病,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對人類後代的影響巨大的有:非典、鼠疫、天花、流感等。總的來說,瘟疫是由於一些強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一般是自然災害後,環境衛生不好引起的。

9. 歷史上有什麼人在對瘟疫的斗爭中作出傑出的貢獻

三國
曹植《說疫氣》記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描繪了當疫病流行的慘狀,並明確指出:「癘氣流行」,並非「鬼神所作」,而是「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詩》中也記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是當時凄涼情景的真實寫照。據史料記載,從漢桓帝劉志,至漢獻帝劉協的七十餘年中,記載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連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們也未能倖免。如文學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也一時俱逝。其慘狀可見一斑。

晉朝
晉朝葛洪《肘後備急方》對溫疫也有論述,認為「傷寒、時行、溫疫,三名同一種。……其年歲中有癘氣兼挾鬼毒相注,名為溫病。」並立「治瘴氣疫癘溫毒諸方」一章,記載了辟瘟疫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溫病散等治療、預防溫疫的方劑。

隋朝
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疫癘病諸候》認為疫癘病「其病與時氣、溫、熱等病相類,皆有一歲之內,節氣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風疾雨,霧露不散,則民多疾疫。病無長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厲之氣,故雲疫癘病。」並認為嶺南地區的青草瘴、黃芒瘴等瘴氣也屬疫癘病范圍。並進一步指出:「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葯及為法術以防之。」

唐朝
唐朝孫思邈《千金要方·卷九·傷寒》立「辟溫」一章,記載治療溫疫的方劑。
出於唐朝王冰以後的《素問》遺篇,認為溫疫與五運六氣變化異常有一定的關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癘」之稱。說明古人已經意識到溫疫的致病原因不同於一般的六淫外邪,而是一種疫毒之氣。

宋代
宋代醫家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一·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氣在上,瘟疫大作,必先頭痛或骨節疼,與傷寒、時氣、冒暑、風濕及中酒之人其狀皆相類。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況巴豆之丸乎。」對瘟疫的臨床表現、治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元朝
元朝醫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溫疫五》:「瘟疫眾一般病者是,又謂天行時疫。治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總結了溫疫的治療方法。

明朝
明朝醫家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在前人有關論述的基礎上,對溫疫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探討。其所著的《溫疫論》是我國論述溫疫的專著,對溫疫進行了詳細的論述。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指出溫疫的致病因子是「異氣」,又稱「疫氣」、「癘氣」「戾氣」等,是對溫疫病因的創見。
吳氏認為戾氣是物質性的,可採用葯物制服。雖然戾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復無臭,何能得睹得聞」,但它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又進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氣者葯物也。」
戾氣是通過口鼻侵犯體內的。認為「邪從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氣的方式,「有天受,有傳染,所感雖殊,其病則一」。
而人體感受戾氣之後,是否致病則決定於戾氣的量、毒力與人體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發,感之淺者,而不勝正,未能頓發」;「其年氣來之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
戾氣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與散發性的不同表現。而戾氣致病又有地區性與時間性的不同情況。此外,由於戾氣的種類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臟器部位也不一。認為「……為病種種,是知氣之不一也」。並且還指出人類的疫病和禽獸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氣所引起的。
吳又可在《溫疫論》中,還創制了不少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劑。《溫疫論》是我國醫學文獻中論述急性傳染病的一部劃時代著作,至今仍可用來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清朝
清朝余師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吳又可《溫疫論》的基礎上,認為疫疹的病因是癘氣,指出「一人得病,傳染一家,輕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內,大率如斯。」並根據暑熱疫的病證特點,創立「清瘟敗毒飲」一方,以重用石膏為主,為溫疫病的辨證論治開拓了新的境地。
綜上所述,中醫葯學在與溫疫長期的斗爭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套較為完整的理論與臨床治療方法。應該充分發揮中醫葯治療急性傳染病的作用。

10. 牛頓在哪一場溫疫中發明了什麼東西

牛頓並沒有從瘟疫中發現什麼,瘟疫爆發後,他從劍橋大學回到家中,仍然在思考和研究「蘋內果為容什麼落地而不是飛向月球」「月球為什麼不落下地面」。這些思考與研究為他之後一系列的重大發現奠定了基礎。其後的20多年間,他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

閱讀全文

與瘟疫中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