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醫生發明的嗎

醫生發明的嗎

發布時間:2020-12-08 20:19:32

㈠ 為什麼古代的大夫會治病誰最先發明的醫術

伏義畫八卦,先皇是第一個知道人若有傷病必須要醫治,標志著人類邁向了文明;神農嘗百草,伏羲發明了醫人之術,神農嘗盡百草試葯效;黃帝寫<內經>,經過前面兩個先皇的醫和葯,黃帝結合起來,寫出第一本醫學書<內經>。

㈡ 最新的醫學技術是醫生發明的還是科學家發明的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既有醫生發明的也有相關研究醫學領域的科學家發明的。
醫學上專全世屬界內,都分為臨床運用和基礎研究,一部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研究醫學領域的新辦法或者更好的解決方案,一部分則是服務於臨床上為大家治療和回復病狀。
詳細些說有一些臨床的醫生也會是科研中的研究發明者。

㈢ 愛迪生醫生發明過多少專利

愛迪生一生中的創造發明有一千三百二十八種,比較重要的有電燈、電車、電影、專發電機、電屬動機、電話機、留聲機

電燈是愛迪生在1879年發明的,他一生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有1328項,加上放棄的專利項目,約有2000餘種,

㈣ 醫生這個職業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服了你了,問這么奇怪的問題。 扁鵲(約公元前519年—前479年),《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專》載」扁鵲過雒陽屬,聞周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因此扁鵲可以說是中國也是世界最早地五官科專科醫生。 是他吧。好早了。 學歷史應該知道吧。

㈤ 人類是什麼時候開始學會治病的醫生最早是何時出現的

界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1891年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的爪哇猿人,距今回60至80萬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國答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10萬年,最早出現人類的是亞洲。1981年我國發現的山東沂源猿人,與北京猿人屬同一時代。然而,這一人類最早起源之說為我國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距今100萬年,元謀猿人距今170萬年。
那麼,人類歷史到底有多長呢?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非洲大陸發現了許多猿人化石,使我們對於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195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的一個幾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和勞動工具,測定年代為距今175萬年。1972年,在肯亞發現的猿人頭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測定年代為距今260萬年。1973年,有報告說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或300萬年以前。由此看來,人類歷史不是80萬年,也不是170萬年,而是300多萬年。至於人類最早的出現地,也還有待更多的考古發現方能確定

㈥ 中醫是誰發明的哪個年代最早的醫生是怎麼稱呼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
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最早的醫學典籍為《黃帝內經》。【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
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
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
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
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
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㈦ 醫生的聽診器是誰發明的

雷奈克:聽診器的發明者

1816年9月13日,法國名醫雷奈克用一本薄筆記本捲成圓筒,解決了困擾他很久的診斷難題,隨之他發明了聽診器。

■最初的醫學熏陶

雷奈克的全名叫何內·希歐斐列·海辛特·雷奈克,出生於1781年2月17日,當時的法國醫學正處於黃金時代。雷奈克6歲那年,他的母親便因肺結核去世了,他父親是個小公務員,由於擔負不了沉重的生活負擔,就把小雷奈克送到他的叔叔居洛木·雷奈克醫師那裡寄養。

居洛木不是一般的開業醫師,他早先在巴黎學習醫學,其間曾到德國進修,最後畢業於歷史悠久的蒙佩里大學。由於他的醫術精湛,在短短的兩年內就當上了南特大學醫學院的院長。在當時的南特地區,居洛木家可以說是比較顯赫一時的。少年時代的雷奈克本來很喜歡機械工程學,但由於受叔叔的影響,雷奈克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受人注目的醫學作為以後的職業,並在叔叔的幫助下,於14歲時進入南特大學附設醫院開始學習醫學。

因為雷奈克生來就很瘦弱,而且有遺傳性結核病的症狀,加上他在學習期間過於用功,沒有多久就大病一場。雖然後來康復了,但這場病大大耗弱了他的體能,使他的一生都處於病蔫蔫的狀態之中。而雷奈克的叔叔居洛木一心想讓他在將來能接其衣缽,並且希望他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便和他的父親達成協議,共同出資送他到巴黎去進一步提高醫學造詣。居洛木在送雷奈克遠行時,這樣告訴他:「我的孩子,醫師這個職業就像鎖鏈一樣,只要搭在了我們身上,我們日夜都不能把它卸下來!」

■一個醫學天才在巴黎求學的輝煌歷程

1801年4月中旬,雷奈克揣著父親和叔叔給他的600法郎,前往巴黎。他在米修拉丁區安頓好住處之後,不顧極度疲倦的身體,當天便向巴黎最有名的大醫院——創建於1607年的慈善醫院申請入學。雷奈克之所以選擇這家醫院,是因為它擁有當時最有名的醫生科維薩特。科維薩特是19世紀法國醫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於1804年成為拿破崙的御醫。他有無數個才智非凡的學生,法國醫學史上的許多名人大都出自他的門下。但後來最能彰顯師門與法國醫學界的,也就是這個來自南特大學的瘦弱年輕人——以發明了聽診器聞名於世的雷奈克。而雷奈克進入慈善醫院時,科維薩特年僅46歲,但在整個法國醫學界,他儼然已是仰之彌高的聖人。

在巴黎,醫學生只要完成兩件事就可以揚名立世。其一是成為「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其二是通過競爭激烈的考試,進入專門為已學完三年醫學課程的特殊學生所設立的臨床學校。雷奈克在導師科維薩特的熱心指導下,順利地獲得了這兩項殊榮。科維薩特之所以在群賢畢集的眾多學生中特別青睞雷奈克,是因為雷奈克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在學術研究上也做出了突出成就。比如他在研究酒癮患者的受損而結痂的肝臟時,發現了肝上有暗棕色的特殊光澤,便使用希臘文Laennec』scirrhosis(暗褐色或暗棕色)來形容,後來此病也因而被命名為「雷奈克氏肝硬化」。直到現在,一些醫生提及雷奈克之名時,首先想到的是肝硬化而不是聽診器。

在科維薩特成為拿破崙御醫那年,雷奈克通過了當時最優秀學校的所有嚴格的資格考試,獲得了一名法國醫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被選進屬於皇家醫學會的醫學衛生學院。當時他才23歲。但荒唐的是,取得如此成就的雷奈克,居然找不到一家醫院願意聘用他。

■醫學史上的重大發明就在一瞬間

1816年,在巴黎呆了十幾年也沒被政府醫院任用的雷奈克已經35歲,正准備回到南特大學參加叔叔的執業行列時,意想不到的一件事不僅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也改變了醫學的歷史——內克醫院決定聘用他!非常可笑的是,這位在歐洲大名鼎鼎的醫學研究者之所以能獲得他期待許久的工作,不是因為他超凡的能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而是單純地因為人際關系。雷奈克的一個名叫貝菲的朋友正好從次國務卿升任為內政部長,有權決定誰到內克醫院任職。

不管怎麼說,雷奈克就是在內克醫院發明了使整個醫學前進一大步的聽診器。他的一位名叫格拉維爾的學生在關鍵時刻正好在場,這個來自英格蘭的年輕人記下那天是9月13日。格拉維爾的記錄帶有幾分野史意味:「早上雷奈克醫師在盧浮宮廣場散步時,看到幾個孩子正在玩他在孩提時代常玩的一種游戲——一個孩子附耳於一根長木條的一端,他可以聽清楚另一個孩子在另一端用大頭針刮出的密碼。絕頂聰明的雷奈克一下子想到他的一個女患者的病情……他立即招來一輛馬拉篷車,直奔內克醫院。他緊緊捲起一本筆記本,緊密地貼在那位美麗少女左邊豐滿的乳房下——長久困擾著他的診斷問題迎刃而解了!於是,聽診器誕生了!」然而,雷奈克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1816年我去探視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她正因心臟病的症狀而受苦。由於她體形肥胖,以手敲診或觸診斷又起不了作用,而附耳於其胸口做診斷又不被風俗允許,我忽然想到少年時用木桿傳遞聲音的游戲,我的意思是,音響學里指出,聲音透過某些固體的傳遞可以達到放大的效果。靈光一現之後,我立刻用紙捲成圓筒,結果一點也不意外,我聽到心臟運動的聲音,比我以前任何一次直接附耳於患者胸口來得更清晰。那一刻,我思索著,這是一個好辦法,除了心臟以外,胸腔內器官運動所製造的聲音,應該也可以使我們更確認其特性……」

顯然就在一瞬間,一個捲起的紙筒使臨床醫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雷奈克親自製造出第一個聽診器之後,有人稱之為「獨奏器」,也有人稱為「醫學小喇叭」,他的叔叔建議命名為「胸腔儀」。幾經考慮後,雷奈克最後決定定名為「聽診器」。

■最珍貴的遺產

1819年,他辭去內克醫院的工作,乘著一輛黑色的馬拉篷車離開了巴黎。幾經游歷之後,雷奈克於1826年6月和妻子雅奎琳·雅龔回到故鄉,接著便一病不起。

8月13日,雷奈克最後一次從譫妄中清醒過來,他看見妻子坐在一邊注視著他,便掙扎著坐起來,慢慢把手上的戒指摘下,一邊放在床邊的小桌上,一邊斷斷續續地說:「我不這樣做,其他人馬上也會為摘下它,我不想讓他們來做這痛苦的事情。」兩個小時以後,舉世聞名的醫學家、醫學史上第一種診斷工具的發明者雷奈克長辭於世。他的遺囑中有這樣一項內容:「將我的醫學書籍和論文都贈給我的外甥梅希笛克,還有手錶和戒指;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值得永存的是,我把我所製造的第一個聽診器留給了他,這才是我贈與他的最珍貴的遺產

㈧ 英國醫生誰發明了體溫計

第一個體復溫計是伽利略在16世紀制時發明的。但直到300年後才設計出使用方便、性能可靠的體溫計。1714年,加布里埃爾·華倫海特研製了在水的冰點和人的體溫范圍內設定刻度的水銀體溫計。一位荷蘭醫生用它來給發熱病人量體溫,但體溫計仍然太大了,大多數醫生未能很快使用它。後來,奧爾伯特在1867年設計了一個能快速而准確測量體溫、長度只有約15厘米的體溫計。

㈨ 醫生一詞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 dài,而不讀 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醫生(5張)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日本在明治以後稱呼為:醫師先生、醫生、老師 美國傳統性地醫生被稱Physician。同時,以不同專業領域被分招呼為:內科醫生(Physician)和外科醫生(Surgeon) ,doctor

因為古代認為得病是由於惡魔和神等的詛咒,所以醫生職業在世界各地同宗教有很大關系。在西方的「醫」是象徵希臘神話里Asklepios(Asklepios手拿拐杖的形象是WHO世界衛生組織標志)。希臘古代時候以不同階級診斷治療,奴隸醫生為奴隸工作(奴隸與後世黑人奴隸概念不同),自由市民找自由市民的醫生看病)。醫生的地位不高貴(這個是由於羅馬統治階級少於奴隸階級,還有就是大部分醫生是由於戰爭被俘虜)。 醫生的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因為是關乎人命的重要職業,作為專門技術職務給予特別的地位。但當時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醫生的社會地位同陶土木匠等相當,認為是下賤的工作。朝鮮醫生社會地位往往低於高級妓女的地位。印度的醫生作為統治階級存在,只看護高貴血統的人。在日本醫生稱為葯師並和宗教聯系密切,在江戶時代社會地位在士農工商工上,依附於武士階級存在。 日本明治維新後醫生的制度變更完善,中醫同西醫合並存在。中國;韓國和朝鮮的中醫與西醫,依然各自獨立存在,但中醫逐漸減少有失傳跡象。

看參考資料

㈩ 西醫是誰發明的

Ⅰ、近代西方醫學發展概述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醫學開始了由經驗醫學向實驗醫學的轉變。1543年,維薩里發表《人體構造論》,建立了人體解剖學。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志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志是哈維發現血液循環。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其中之一,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18世紀莫干尼把對疾病的認識由症狀推到了器官,建立了病理解剖學,為研究疾病的生物學原因開辟了道路,此外,牛痘接種的發明,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一些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
到了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微爾嘯(Virchow)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的原因解釋為細胞形式和構造的改變。細胞病理學確認了疾病的微細物質基礎,充實和發展了形態病理學,開辟了病理學的新階段。19世紀下半葉巴斯德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科赫(Koch R.)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巴斯德還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 I.)系統闡述了吞筮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
在臨床醫學上,19世紀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叩診法在臨床上推廣應用;雷奈克(Laennec R.)發明聽診器;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19世紀中葉以後,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葯物學方面,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葯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到19世紀末合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葯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
19世紀,預防醫學和保障健康的醫學對策已逐漸成為立法和行政的問題。勞動衛生學、營養和食品衛生學、學校衛生學相繼產生。19世紀末葉和20世紀初,衛生學中又劃分出社會衛生學,它的目的是研究人民的健康情況,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原因以及與它們斗爭的方法。此外,英國南丁格爾(Nightingale F.)1860年創立護士學校,傳播其護理學思想,提高護理地位,使護理學成為一門科學。

Ⅱ、西方醫學的再次傳入
明末清初,來華的傳教士把基督教帶到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近代科學和醫葯學。由於當時主要傳人的只是淺顯的解剖生理知識,而且西醫在臨床治療技術上並不優於中醫,故影響不大。西醫開始對中國醫學發生影響是在19世紀初,牛痘接種法以及西醫外科和眼科治療技術的傳入,隨著西醫傳入的擴大,近代西醫學的成就相繼引入中國,從而為西醫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原有的歷史進程和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後,教會醫院由沿海進入整個內地,幾十年間教會醫院在各地比比皆是,成為和教堂一樣引人注目的教會標志。
廣州是近代中國最早與西方世界接觸的前沿,也是西方醫學最早輸入和最先繁榮的城市。早在1835年廣州就有了傳教士建立的第一所眼科醫院,1838年「中國醫學傳教協會」在廣州組成。鴉片戰爭後,1842年11月伯駕從美國回到廣州於舊址重開醫院,在1845年以前,教會醫院的外科切割手術都是在無麻醉下進行。1846年伯駕引入乙醚麻醉法在他的醫院第一次試用,使醫院在實施外科手術上有重大進步。同年10月,伯駕又從波士頓買到傑克遜(Jackson CT.)醫師研製的麻醉儀和一批乙醚,隨同附來的一封信介紹有使用這種儀器和葯物的方法。這種儀器的安全性顯然更好。時隔兩年伯駕很快又引進氯仿麻葯,1849年11月24日,他首次對一例膀胱結石病人用氯仿麻醉,結果十分成功。麻醉葯引入教會醫院,使教會醫生外科手術的選擇范圍大大擴展。以伯駕為代表的教會醫生在引進麻醉劑方面是迅速的。1846年美國醫生摩頓(Morton WTG.)首先使用乙醚拔牙。在英國1846年12月,倫敦外科醫生也開始應用乙醚於外科手術,1847年11月15日辛普森醫生在愛丁堡皇家醫院首先用氯仿於外科手術。這兩種麻醉葯為西醫外科發生根本性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於教會醫生和他們本國教會組織保持著密切聯系,使他們能即時地輸入一些新技術,為教會醫院在中國的發展保持技術優勢。1842年後廣州教會醫院的治療范圍逐漸擴大,眼病雖然是醫院的治療重點,但是疾病的種類已涉及到內外科、骨科、皮科和牙科方面,手術包括腫瘤、膀胱結石、乳腺疾病、壞死性骨骼切除等。
廣州眼科醫局是當時規模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教會醫院,除此之外還有幾個小診所。例如,1848年美國公理會鮑爾(Ball D.)醫生在城內公理會教堂里開有一個診所,1851年美國長老會醫生哈珀(Happer AP.)在廣州開辦惠濟診所。
五個口岸的教會醫院的根本宗旨當然是為了傳教,但同時它還發揮著另外一個作用,即給口岸上的外國商人、僑民和駐軍服務。譬如寧波舟山教會診所為駐扎舟山的英軍提供大量葯品。上海倫敦會醫院開創之初的主要經費都是向上海的英國僑民募捐的。
英國傳教士洛克哈特開創了在上海建立教會醫院的歷史。他看到了上海作為華東沿海一個商業中心的重要性,於是停止舟山診所工作轉到上海。洛克哈特在1845年的醫院報告中說,他的醫院一年時間治療的病人達一萬餘人次,不僅有上海的居民,還有蘇州、松江等附近城鎮的患者。鑒於這種有利的形勢,1846年起他又計劃建立更大的醫院和購買更多的設備。1849年上海醫院開始用氯仿進行外科手術。
在上海從事醫葯事業的教會仍然是英美的基督教差會和法國天主教會。1847年美國浸信會曾派遣詹姆斯(James JS.)來上海開診所。1848年美國美以美會傳教士泰勒(Taylor G.)到上海辦診所持續了5年,1854年由凱利醫生接替直到1856年。美國聖公會的菲什(Fish MW.)醫師1856年到上海,在城裡聖公會教堂附近設有一個診所直到1858年。法國天主教會於1849年在上海建天主教堂,教堂里兼開診所,神父勒麥特里(lemaitre)和法國兩名外科醫生法勒(Fallier)和休巴克(Hubac)在這個天主教診所負責醫務工作,診所維持到1867年。
寧波、廈門、福州三個同時新辟的口岸,傳教士當然不會放棄。這三個口岸醫葯傳教的情形與上海、廣州沒有根本區別,不過規模較小。1843年11月浸禮會的麥高恩(Macgowan DJ.)就在寧波城內商業區利用一個中國商人提供的房屋辦起診所,主要收治眼病患者。次年,美國長老會的麥卡特夫婦(McCartee DB.)到寧波傳教,在住宅里看病,他們在這里收養中國女孩金韻梅並給予教育,然後送到美國紐約學習醫學,學成回國後一直為教會作醫療工作,是中國第一個在國外留學醫科的女醫生。1841年廈門被英軍佔領。1842年6月,英國傳教士卡明(Cumming WH.)醫生在靠近廈門的鼓浪嶼開辦診所,1843年11月,美國長老會赫伯恩(Hepburn JC.)也來到鼓浪嶼在卡明的診所工作。但是,根據教會的指示,他們很快從鼓浪嶼轉到廈門市區內。1848年倫敦會醫生希斯洛普(Hyslop J.)到廈門開始醫葯傳教工作。1850年美國長老會揚(Young JH.)醫生到廈門開辦診所。1853年赫希伯爾格(Hirschberg HJ.)從香港來到廈門接替揚,直到1858年。福州教會更晚,1848年秋季,美以美會懷特(White MC.)首先到福州開診所,1851年威爾納(Wiley)來繼續這里的工作直到1854年回國。1850年英國聖公會的韋爾頓到福州,在一個佛教廟宇辦診所到1856年。
1842年後香港變成英國殖民地香港有大量英國駐軍和外國商人,當內地發生戰爭時大部分傳教士和僑民便選擇香港作暫棲地,這個狹小的港島成為出入中國的重要門戶。港島因此變得擁擠,加之氣候炎熱和潮濕,經常流行瘧疾、痢疾和黃疸病。病人不僅有原島上的中國居民,還有英軍士兵。英軍艦船上的軍醫院無法適應病人大量增加的治療需要,軍醫院從船上搬到島上。1843年軍醫院全部遷入港島上一幢新建的樓房裡,同年,香港成立公共衛生和清潔委員會,1844年3月,香港頒布「維持香港殖民地秩序和清潔」的公告,1845年香港成立「中國內外科學會」,由英國海軍醫生塔克(Tocker A.)任會長,合信(Hobsen B.)任秘書,成員共7人。學會下面設一所圖書館,他們和內地教會醫生有密切的關系,定期召開醫學討論會,與內地醫生共同研究中國常見的流行病和中國植物葯物等問題。由塔克代表該醫學會提議在香港建立一所教會醫院和醫學校,教會醫院計劃很快得到實現,但關於香港醫學校的計劃後來因為經費來源出現了困難和香港內外科醫學會的悄灰解體沒有得到實施。
在學會直接組織下,1843年6月,香港第一個教會醫院落成。醫院的主要工作除門診部外還有可以容納40多人的病房。實際醫療工作是合信和另一個醫生承擔,同時經常有一些在港的外國醫生幫助,1848年初,倫敦會派赫希伯格來香港負責醫院工作,並於1848年3月20日在中國九龍增加一個診所。赫希伯格在香港工作到1853年後轉到廈門。合信培養的兩名中國青年參與眼科病的治療和手術工作。合信對醫學教育抱有濃厚的興趣,1844年他向香港內外科學會建議盡快發展香港醫學教育。他認為,可以首先組成一個6到10人的醫學班,前期講授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課程,然後在醫院實習臨床科目和解剖示範。醫學會雖然批准了他的計劃,但在三年後,1847年當合信再次從英國回到香港時,他帶來的在國內籌集的經費遠遠不夠用於建立一個學校,加之香港醫學會的解散,合信設想建立香港醫學校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後來香港出現的醫學校與合信無關)但是,1850年,合信卻在廣州發表出版中文書籍《全體新論》,合信希望這本醫學著作成為向中國人講授西方醫學有益的教材。《全體新論》有過幾次再版重印,一度成為為數不多的幾本中文標准醫學著作。

閱讀全文

與醫生發明的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