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是畢升發明的。
北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世界發展
13世紀末,高麗用金屬活字印《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本。
1376年,朝鮮出現木活字《通鑒綱目》。
1436年朝鮮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勸學文》。
㈡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是畢升發明的。
畢升(972年-1051年),生於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北宋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畢升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於北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法未及推行即卒。
活字印刷術的優點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具有一物多用、可重復使用、快捷、省時、省料等優點,在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迅速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加速了經濟文化發展的途徑,對後世影響很大。
㈢ 我國的活字印刷術是由什麼朝代的什麼人物發明的
我國的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期的畢升發明的。
畢升,北宋布衣,湖北英山縣人,宋初為書肆刻工。宋慶歷年間(1041-1048),他根據實踐經驗,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這一技術未及推廣,畢升就去世。他的字印為沈括家人收藏。
活字印刷術具有一字多用、重復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時省力、節約材料等優點,比雕版印刷術有了質的飛躍,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傳播
畢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國已非常盛行,並在13世紀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
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聖經》,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而迅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
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
㈣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的鉛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又發明了轉輪排字。明代中期,銅活字在江蘇南京、無錫、蘇州等地得到較多的應用。
畢升簡介:
畢升(972年-1051年),生於淮南路蘄州蘄水縣(今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為北宋發明家,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
畢升初為杭州書肆刻工,專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實踐中,畢升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於北宋仁宗慶歷年間發明活字印刷術,其法未及推行即卒。畢升事跡僅見於沈括《夢溪筆談》。
畢升創造發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
㈤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北宋活字印刷術是畢升發明的。
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個發明家,其之所以能夠發明出活字印刷術與他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
他早年只是一個印刷鋪子中負責手工印刷的工人,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術並積累了深厚的經驗。而且他還發現了當時印刷技術存在時間長、成本高的弊端,因此他通過自身的經驗、技術以及不斷的探索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
活字印刷術的基本原理其實十分的簡單,它就是將每一個字的反單體用鑄造的膠泥刻出來,一個一個的分開來,將比較常用的字大量的製造出來,如果要印刷一本書就可以將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挑出來進行重新排列。
然後在排列好的字上塗抹墨汁,然後在上方貼上一層紙就能夠將書中的內容復制下來,整個操作過程和之前的臨摹或者拓印相比,要簡單省力很多,而且如果一個膠泥鑄造的字不能使用了,還可以快速的再製造一個,不僅方便快捷,而且失誤率低。
㈥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畢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北宋慶歷間(1041年-1048年)中國的畢升(970年—1051年)發明的泥活字,標志著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人,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
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後,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至遲到東漢末年的熹平年間(公元172-178年),出現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它開始於唐朝的雕版印刷術 ,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一,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活字印刷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製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
畢升的方法是這樣的: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為便於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的時候,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和紙灰混合製成的葯劑,然後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葯劑稍微融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葯劑冷卻凝固後,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為了可以連續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後,用火把葯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
畢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於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後變形,以及和葯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升沒有採用。畢升的膠泥活字版印書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極其可觀了,不僅能夠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質量,比雕版印刷要優越得多。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復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存儲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
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詔書,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活字排印的開始,不過他雖已發明,未能廣泛應用”。古代的印章對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啟示作用。
古代凸版鉛印
現代的凸版鉛印,雖然在設備和技術條件上是宋朝畢升的活字印刷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中間,中國的平民發明家畢升的功績不可磨滅的。可是關於畢升的生平事跡,我們卻一無所知,幸虧畢升創造活字印刷術的事跡,比較完整地記錄在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的名著《夢溪筆談》里。但是除開西夏文字的幾本推測為活字印刷的佛經外,中原地區無發現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與後文“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升活字印刷技術的最早歷史見證。”矛盾。)
各種活字種類
畢升發明泥活字,是活字的開端。以後又發展了錫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鉛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對後世影響較大,僅次於雕版。朝鮮古代曾有過鐵活字。現代鉛合金活字是德國人J.谷登堡於15世紀50年代所創制。
漢字活字字體主要有宋體、正楷、仿宋、黑體4種。並有長扁變形體,另有隸書、魏碑、美術體等不同風格的字體多種。宋體又稱老宋體,橫細直粗,整齊清晰,容易辨認,閱讀效果好,為中國書刊報紙正文的基本用字,字面有粗體、細體等三四種,日本人稱為“明朝體”。正楷字體端莊方正,筆法和手寫相仿,有幾種不同風格的活字,適用面廣,小學課本和兒童讀物更多使用。仿宋體是仿照宋刻本的正楷字設計的活字,橫直筆畫粗細相近,橫畫略向右上傾斜,秀麗清健悅目,書刊的正文、標題、圖版說明文,商品包裝廣告等均適用。字體有方形、長形2種。黑體,視覺上橫直筆畫粗細相同,方正粗黑,又名方體字、等線體字,字體也有粗體細體的不同,一般作標題和重點文句用。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活字有朝鮮文、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等等,都各有不同的字體。外文活字,有拉丁文、希臘文、俄文、日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緬文、泰文等多種,都設計有多種字體。拉丁文活字字體種類最多,按不同風格,可分為哥特體、羅馬體、無裝飾線黑體 (又稱等線體)、方裝飾線黑體(又稱埃及體)、斜體(又稱義大利體)、手寫體、美術體7大類,每一類中都有不同風格的字體,少則十多種,多則幾十種,各國有自己的使用習慣。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的木版活字印刷術在2010年11月,已被列入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候選名單。《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的是那些在社區或群體的努力保護下,生存能力仍然受到威脅的文化遺產。為將文化遺產列入名錄,相關國家需要承諾執行專門的保護計劃,並有可能從教科文組織管理的一個基金獲得財政方面的資助。
㈦ 活字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升發明的。最初,畢升先用木頭做字模,木材遇油墨會膨脹,字跡模糊不清。他又改用膠泥做字模,印出來的字跡非常清晰,於是,膠泥活字開始進入到印刷業當中。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比德國人約翰內斯·古騰堡活字印刷術早約400年。2010年11月15日《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列入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