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男孩生於2015年5月16日7點13分求取名陳祖x最後一個字
陳祖強 陳祖瑜 陳祖清 陳祖興 陳祖燁 陳祖遠 陳祖月 陳祖成 陳祖漢 陳祖斌 陳祖迪 陳祖鵬 陳祖俊 陳祖濱 陳祖磊 陳祖峰 陳祖方 陳祖霆 陳祖巍 陳祖武 陳祖南 陳祖韻 陳祖濤 陳祖祺 陳祖夏 陳祖品 陳祖煒 陳祖翰 陳祖繁 陳祖平 陳祖科 陳祖毅 陳祖雄 陳祖龍 陳祖言 陳祖岑 陳祖海 陳祖鑫 陳祖潞 陳祖飛 陳祖寧 陳祖俊 陳祖越 陳祖晟 陳祖一 陳祖坤 陳祖竹 陳祖潤 陳祖鑫 陳祖義
⑵ 螳螂拳是誰發明的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專)所創。而螳螂拳真正的創始人是屬海陽司馬李氏家族四世祖李贊元之玄孫李炳霄。螳螂拳盛行於山東省萊陽縣(今為萊陽市),趙珠、李秉霄、梁學香、姜化龍、以及近代的李坤山、王寶山、崔壽山等,都是螳螂拳的著名傳承人,尤其是後三位是中國近代螳螂拳的傑出代表人物,被武術界譽為萊陽「三山」。
螳螂拳是中國著名的漢族傳統武術流派之一,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發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眾多武術流派之長而成,僅依拳譜所載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說,可以說螳螂拳是中國古代武術文化的載體,研究這種拳術對於了解明清之際的武術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⑶ 螳螂拳是誰發明的
螳螂拳產生於明末清初,相傳由明末清初抗清人士王郎(山東棲霞人於七)所創。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極」、「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
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相傳為明末清初山東即墨縣人王朗所創。他比武失敗後,看到螳螂捕蟬的靈巧激烈情況,有所啟發,便捕捉螳螂,觀察其運用兩個前臂的搏鬥技巧,從而創造了勾、摟、采、掛、刁、纏、劈、滑等多種武術手法,成為別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其技術和理論與山東傳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與南拳各派技術卻極相似。 上述南北兩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礎上又經多年傳習或與其他拳法混合,還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產生。 螳螂拳主要流傳於山東膠東各地。主要流派有「太極」、「七星」、「梅花」、「六合」四大派。七星螳螂拳和梅花螳螂拳在動作的組合結構上更為相近。這兩種螳螂拳的許多套路名稱,動作組合,攻防辦法等方面都大同小異。 「梅花」名主要來自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多以幾招連貫為伍,強調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遇回為高,加之步法的靈活變換好比朵朵梅花迎雪開。由於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較比七星螳螂拳在剛柔相濟等方面更為深化些,所以有人稱梅花螳螂拳。 少林螳螂拳是少林寺正宗拳法之一,屬於象形拳,講究臂肘出擊靈活,變化多端,動作敏捷,剛柔相間。集技擊與修身於一體,活學活用,配合實戰教學,攻防自如,實用性更強! 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太極螳螂拳。來由於宋子德宗師,在繼承古傳螳螂拳的基礎上,創編了《崩步》套路,演化出365手《摘要》,使螳螂拳加以完善。它以《亂接》練手稍之勁,以《崩補》練身法之變化,以《八肘》為母演勁法之變化,更以《摘要》為綱,演全身之變化。內功以《三回九轉羅漢功》築基,以《神仙起居法》、《易筋經》、《太上養生法》、《十二動功》輔之,講究以「空氣」為絕佳之練功器械。器械方面有《老子鴻門文武劍》、《十八槍》、《太極玉環刀》、《掠水棒》等。②梅花螳螂拳。講究出手成撮,招招相連,一招三變,以活為上,迂迴為主。魚鱗步靈活變化,恰似朵朵梅花。勁法上講究順勁、巧勁、柔勁。練功內容和七星螳螂拳大體相似。套路有翻車、蹦步、攔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傳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與前兩種流派差異較大,動作、勁法更傾向於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論中所載的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要領,強調以「意變」導「形變」,意會身隨,以人之勁為勁,引進落空,要求活似機輪,圓似鋼球,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勁力分剛、柔、 明、暗、 滑五勁。套路主要有短錘、雙封、鐵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燈、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螳螂拳又可分北派螳螂與南派螳螂。北派螳螂拳傳於山東省膠東一帶,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據傳是清代廣東人周亞南創始的,與南拳各派相似。 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極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發勁的形式劃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屬"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屬"軟螳螂拳"。
⑷ 螳螂拳是誰發明的
自明末清初王郎創螳螂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一直以來,對於螳螂拳歷史源流,已有眾多描述。早年螳螂拳的師承發展只有口頭傳說,並無史料考證。至真正有螳螂拳文獻記載,已是近代萊陽縣志所載小赤山李秉霄及世傳梁學香之「螳螂拳譜」,另尚有王雲生所傳之「升霄道人重集一少林真傳七星螳螂拳」。有關在祖師王郎之後傳至升霄道人、宇宙道人 或福居禪師之說,至今尚無資料證實。有感於香港及海外螳螂拳史述與發源地山東省差異頗大,故想就螳螂拳近代發展問題表達個人意見,以期望世界各地螳螂拳同門交流溝通,共同探討。
螳螂拳的發源地是山東省煙台地區,最初流行於萊陽、海陽一帶。經歷代宗師充實發展,逐漸形成了三大古老流派: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早年螳螂拳並無門派之分。傳說王郎創螳螂拳時只有「崩補」和「八肘」,至李秉霄及趙珠時才創出「亂接」(現也叫攔截),再傳至梁學香才有「摘要」。故螳螂拳的經典套路為「崩補」「八肘」「亂接」「摘要」。其後流傳廣泛,研習者眾多,始分枝成各種流派,套路亦各有發展創新。
在此順帶一提,梅花、七星、六合三種流派的螳螂拳是各有特點和要求的。其演練風格及技擊方法均各有偏重,不可混為一談。同樣一套拳,外表結構差別不大,但其身法、步法和勁法卻有區別。例如不能用六合螳螂的風格去演練七星螳螂的套路就變成七星螳螂,也不能用梅花螳螂的風格去演練六合螳螂的套路就變成六合螳螂。又如太極拳,發展至陳、楊、吳、孫、武、趙堡等各派,是各具風格和技術特點的,內涵也有很大區別。在發展過程中,也有將幾種流派合而學之而產生另類風格的,這又當別論。有關各派螳螂拳之技術分析,容日後詳談。
螳螂拳外傳始於二十世紀初葉。當時煙台地區的螳螂拳名師紛紛到外發揚光大。到香港傳播螳螂拳的主要是七星螳螂羅光玉,太極螳螂趙竹溪,梅花螳螂鮑光英三大名師。傳播到東北三省、北京及北方各省的有太極梅花螳螂郝家門,七星螳螂林景山,梅花螳螂(太極螳螂)姜化龍、宋子德一脈以至傳人萊陽三山即李崑山、王玉山、崔壽山及紀春亭等名師。到台灣傳播的已是一九四九年以後,有梅花螳螂李崑山、七星螳螂王松亭、六合螳螂張祥三。其後亦衍生出八步螳螂、秘門螳螂、長拳螳螂等。由於當時尚處於資訊落後時代,以至其後的歷史原因,在幾十年的一段長時間內,香港和海外的螳螂拳與發源地山東省及國內的螳螂拳,基本上是處於隔離狀態。所得到的螳螂拳史料、拳譜、拳理、技術特點等資料,主要是言傳身教。但這些來自山東煙台地區的名師在語言溝通上是有一定困難,故此就產生了許多對螳螂拳史料、技術理論的不同理解。其傳人亦根據各自的悟性去演繹,以至有窮畢生精力研究螳螂拳而其權威性的某些觀點,卻令山東的螳螂拳同門難於理解和接受。筆者感覺兩地對螳螂拳資料各有偏頗,香港對於螳螂拳南傳的同時山東及北方各省螳螂拳發展缺乏資料,而山東地區各派嫡系螳螂拳對外傳螳螂拳情況亦理解不足。鑒於此因,筆者希望將兩地螳螂拳近代發展慨況提供參考,以利彼此增進了解。正如去年往煙台與市武協及螳螂拳傳人的交流中達成共識,海內外應加強溝通交流,共同為發揚螳螂拳而努力!
梅花螳螂拳(太極螳螂拳、太極梅花螳螂拳)
梅花螳螂拳的文獻記載始於清代李秉霄。據萊陽縣志所記,李秉霄是清朝乾隆萊陽赤山史家河人,是清朝順治年間兵部右侍郎李贊元第十七代後人。據李贊元的第十五支家譜載:「李姓是從福建遷至海陽縣鳳城西關,其子則分布萊陽、海陽各地。」傳李秉霄於乾隆年間隨父宦遊南中,有大盜某甲於獄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獄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醫理,過試其脈,買葯飲之,盜汗出而蘇,夜半伺隙潛循。其後大盜將生平所學傳授,藝成而盜不復至。而其藝正是王郎所創之螳螂拳,師承過程史無記載。李秉霄原從文考取貢生,後棄文從武,苦練經年而成螳螂拳一代宗師。因其使用雙鉤出神入化,故人稱「李二鉤」或「二鉤爺」。根據「縣志」和「螳螂拳譜」記載及有關傳說,李秉霄是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李秉霄傳於趙珠,字起祿,清嘉慶年間萊陽赤山村人。趙珠自小攻文習武,文才橫溢,武藝超群,盡得李秉霄真傳。趙珠的螳螂拳環環相繞,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連,故此稱為「梅花螳螂拳」。據「萊陽縣志」記載:「大赤山趙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嘗跌坐床上。劇盜衛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揮之,跌床下,不敢少動。」趙珠傳藝於梁學香。
梁學香,字書圃,海陽縣發城鄉榆山夼人,生於清道光年間(1810年)。外號「梁一眼」,家中堂號「德順堂」。其身材瘦小,但極為靈敏,因聰明勤奮,博學多才,故武學造詣非凡。曾在比武中一拳置對方於死地,因此亦有「梁鐵錘」之稱,並從此聲名大振。梁學香半生以保鏢為業,憑螳螂拳旗號闖盪江湖無敵手。梁學香不但精通「梅花螳螂拳」,他對「太極拳」也有極深的研究。他將「梅花螳螂拳」的主要技法與「太極拳」的精要融合,創編了「摘要」拳,「摘要」成了螳螂拳的精華,歷代拳師不輕易外傳。從此時起,「梅花螳螂拳」又稱為「太極梅花螳螂拳」或簡稱「太極螳螂拳」。梁學香不但將「梅花螳螂拳」技法創新,同時也是「梅花螳螂拳」蓬勃發展的奠基人。他打破螳螂拳單傳習慣,傳藝極廣,先後在海陽、萊陽、棲霞、黃縣、文登、芝罘、榮成、牟平等地授徒。其在煙台地區的部分徒弟有:梁敬川(梁學香之子)、郝宏,姜化龍、李明環、孫碤、石古都、王承志、王桂芳、蔣老七、修坤善等人。而據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門人所載,趙竹溪師承遲守進、任豐瑞,而遲、任二人師從孫元昌,而孫元昌正是師承梁學香(香港記載為梁樹香)。由此可見,香港趙竹溪太極螳螂其源流也是出自梁學香。梁學香將生平所學,寫下了「螳螂拳譜」一書,為「梅花螳螂拳」的發展奠下了理論基礎。筆者在去年與山東省煙台武術協會的交流活動中,有幸見到了梁學香所寫的「螳螂拳譜」。「拳譜」除了論述螳螂拳理外,主要有三套拳譜,就是「棚補」(崩補)、「亂接」、「分身八肘」,從中可以看到梅花螳螂拳發展過程中的根據。自梁學香之後,「梅花螳螂拳」發展至今已如浩瀚大海,傳人不計其數。在此謹列山東省郝宏、姜化龍二大主流及趙竹溪、鮑光英南傳發展的概況。
(一)太極梅花螳螂郝家門(郝宏一脈流傳概況)
郝宏,字蓮茹,(1986-1914)煙台牟平萊山區初家廟後人。盡得梁學香真傳,創辦「螳螂郝宏」拳坊,是煙台近代極負盛名的三大拳坊之一。郝宏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時,因其槍術出色,人稱「神槍郝」。郝宏對「太極梅花螳螂拳」的技術理論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論,精闢地闡述了拳理技法,使之達至完美的極高境界。其子郝恆議、郝恆祿、郝恆常、郝恆信、郝恆坡、郝恆祥俱得父傳絕學,武功精湛。郝家兄弟傳人極廣,桃李滿天下,形成了現今山東省、東北各省和海外各國影響極大的「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
郝恆祿,字綏唐,道號「雲穀子」,外稱「二老道」,是郝宏第二子。自幼隨父習武,終生研究武學,在郝家兄弟中功力最為深厚。郝恆祿依據螳螂劍法,吸取各家劍法精華,創出飲譽武林的「螳螂達摩劍」,其劍法出神入化,技擊性極強,風格獨特。郝恆祿生平禪佛修道,悟性極高,文韜武略、博學多才,他在一九二六年重修拳譜,發表了「太極梅花螳螂拳論」,奠定了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論體系。郝恆祿曾任吳佩孚部隊的武術教官和蓬萊國術館長,並先後在煙台、青島、蓬萊、哈爾濱、上海、北京等地授藝,傳人多不勝數。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禮、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郝斌等。
郝家兄弟各有傳人。長子郝恆議(1815-1929),先後在北京、哈爾濱、濟南等地傳藝,曾任張宗昌部隊武術教官。其傳人主要有賈百勝、賈百龍、張玉成、楊典傑、賈世林、賈其雲、賈玉坤、譚炳章等。
三子郝恆常,主要傳人有孫若康、楊學敏、賈世善、王化亭、畢樹財、張瑞卿、邵明光、牟傳清、陽玉等。
四子郝恆信,(1892-1957)外號「郝四彪子」,以氣硬功著稱,在煙台授藝數十年,曾任煙台特區國術館教練。主要傳人有郝忠岳、蘇世昌、劉繼須、王明儒、宋肇德、劉忠齊、劉忠訓、張思秀、劉吉田、劉封鏡、紀忠德、張楷堂、姜沂等。
五子郝恆坡,外號「五猴子」,功夫扎實,靈活如猴。先後在濟南、蓬萊、青島、大連等地授藝,曾任青島市國術講習所所長。主要傳人有郝貢、姜炳祥、陳淑海、周鳳嶺、騰培熙、張萬福、袁惠琴、葛殿升、陳炳超、孟憲雲、孫振先等。
六子郝恆祥,主要傳人有郝永傑、賈世善、姜勤方、姜保方、姜萬景等。
郝家兄弟一門六傑,由此而衍生的傳人不計其數。
郝斌,(又名郝賓)字善卿,(1906-1984)是郝恆祿之子。自幼隨父親、祖父習武,十八嵗時已獲山東省國術決賽冠軍,終生以授拳為業,是「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其最擅長「螳螂達摩劍」及「摘要」,精於技擊,藝高功純。生平與人較技無數,未嘗敗績。他曾任牟平縣國術館最後一任館長,並傳藝於牟平、煙台、青島、東北三省等地。他為了發揚中華武學,不辭勞苦走南闖北,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是武林中的典範。回想當年筆者往煙台拜郝斌為師學藝,千辛萬苦歷盡艱難,郝斌師父有感於筆者誠意,盡將武功傳授,其情景至今歷歷在目,刻骨銘心,師父對我可謂恩重如山!郝斌傳人不計其數遍及海內外,連續四屆的「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其承辦者正是其門下「青島太極梅花螳螂拳委員會」。在歷屆比賽中,其傳人均能勇奪螳螂拳、械冠軍。筆者有幸參與近兩屆賽事,去年取得螳螂拳、螳螂劍及傳統拳三面金牌。因參與國家和地區眾多,是難得的高水準國際傳統武術大賽。為紀念郝斌,青島孫德龍已開辦「郝斌螳螂拳武館」;煙台曲滋君成立了「煙台太極梅花螳螂拳研究總會」;筆者身為郝斌弟子,先在廣州傳播,近年在香港發揚光大,已成立了「香港太極梅花螳螂拳總會」;南韓金寅來也成立了「韓國梅花螳螂拳總會」。現山東省、東北三省及全國各地和海外傳人均以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為尚。郝斌聲名顯赫,威震膠東,一生對螳螂拳作出了重大貢獻,是螳螂拳蓬勃發展的歷史人物。郝斌傳人無數,未可盡錄,主要有其子郝維志、弟子孫德龍、曲滋君、孫德堯、孫德孝、汪宜臣、王聚勝、魏文阜、葛希信、孫寶恩、孫雪坡、陳學昆、張發龍、姜道泉、鄭興書、梁焯忠、關曉文、危鳳池等。
曹德坤,(1885-1959) 是郝恆祿的得意弟子。於一九一五年由煙台到哈爾濱授藝,是東北三省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創有「德坤武術館」。東北三省螳螂拳的發展是非常蓬勃的,其流行程度比海外甚至發源地山東省有過之而無不及。有所謂「發源在山東,發展在東北」之說,可見東北三省螳螂拳盛況。曹德坤在東北傳播數十年,傳人多不勝數,主要有齊志崗、張炳熙、張松岺、盛風洲、董子剛、劉占幫、齊立德、顧雲召、張逕松、張傳進、馮照明、劉長功等。曹德坤的徒孫即張炳熙之子張同濱,在哈爾濱創辦「梅花太極螳螂拳武術館」;曹德坤的另一弟子劉長功在東北也成立了「梅花太極螳螂拳委員會」。至今,俄羅斯、東歐各國相繼邀請其傳人出外教授螳螂拳,使螳螂拳的發展走向另一高峰。
郝宏一脈的「太極梅花螳螂拳」,至今也稱「梅花螳螂拳」,又名「梅花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已形成非常龐大的體系,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地位。在螳螂拳的歷史里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二)姜化龍一脈流傳概況
姜化龍,(1855-1924)山東萊陽黃金溝人,深得梁學香真傳,是「梅花螳螂」系統的另一主要傳播人。在清末民初年間,世有「打得硬姜化龍」美譽,為當時山東武林泰斗之一。據萊陽縣志載:「化龍身不滿五尺,又痴肥,若無能者,及試其技則靈巧若猴。」姜化龍三下滄洲無敵手,名震武林。其時,萊陽有習羅漢拳和地功拳的名師李仲祥、字丹伯,他和姜化龍交流武藝,互補長短,將其精要納入螳螂拳,為螳螂拳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姜化龍授拳足跡遍及膠東,晚年在煙台、萊陽設館授徒,弟子眾多,有名望的主要有宋子德、李崑山、劉祖源、姜東洋、紀雷山、袁子、於振江、崔羅亭。
宋子德,字耀坤,萊陽趙格庄人,生於一八五五年,與姜化龍同齡,卒於姜化龍之後。因家境富裕,人稱宋二爺。宋子德原習猴拳與長拳,後拜姜化龍門下研習螳螂拳,與姜化龍和李丹伯結義為兄弟,情同手足。宋子德全面繼承了姜化龍武學,並遍閱各派武典,訪友論武,吸取各派武學精華,對姜化龍所傳「梅花螳螂拳」進行充實發展,從而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太極螳螂拳」。其傳人亦確定為「太極螳螂拳」始於宋子德。宋子德富有文采,故能對姜化龍所傳梁學香的拳譜重新整理,形成了理論體系更為完整的「螳螂拳譜」,對螳螂拳的發展貢獻良多。螳螂拳在姜化龍、宋子德時代盛況空前,其開設的武館遍布膠東及以外地區。宋子德武功超卓,相傳與人過招,對方鮮有能擋其鋒者。宋子德先後在萊陽、煙台等地授拳,其主要傳人都是名震一時之輩,如:王玉山、崔壽山、趙石亭、宋環亭、姜吉和、紀春亭、姜玉龍等。
李崑山,字進玉,(1890-1982)萊陽縣沽匯鄉由各庄人。十二歲時隨伯父李丹伯習長拳,至十七歲時李丹伯感染沉痾,彌留前將其托咐結義兄弟姜化龍。李崑山拜姜化龍為師,苦練六年,將「梅花螳螂拳」中精華「摘要」六段、「八肘」、「攔截」、「梅花路」等盡得真傳,而姜化龍所精擅之氣功,如「達摩易筋經」、「氣功八段錦」及「三回九轉內功」等,均能承繼衣缽。一九三三年春天,先與同門王玉山、劉祖遠、宋舉龍共四人往濟南參加山東省國術考試,李崑山獲長兵組第一名。同年秋天赴南京參加國考,連戰連勝,最終獲得長兵組冠軍。李崑山先在李景林於濟南所創辦的山東國術館任教,後返萊陽,籌組萊陽縣國術館。當時李崑山曾任黃縣警察隊長,認識了黃縣首富也是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其後武館就設於丁子成所開但已歇業的北當鋪內。不久,參加了抗日戰爭,後來隨軍到了台灣,成了台灣「梅花螳螂拳」的開山始祖。李崑山在台灣的主要傳人有李登五、孫鶴豐、李鴻傑、於峨一、李純德、崔維國等。在萊陽傳人有張壽山、張繼先等。張壽山再傳張炳斗,張炳斗是李崑山外孫,得到真傳,後曾跟螳螂名家王玉山深造,著有「太極梅花螳螂拳體用全書」及長篇小說「螳螂拳史演義」,一九八二年擔任山東電視台「武松」電視劇武打設計;一九九二年開辦「青島市萊西市崑山武術學校」,培養出不少人材。
崔壽山,字彭年,(1890-1969) 萊陽諸陸人。師承宋子德,主傳煙台一脈。其對螳螂拳造詣頗深,他的最大貢獻在於重新編寫「螳螂拳譜」,該譜一脈相傳,是螳螂門的武學經典。崔壽山曾任教於萊陽國術館,後到大連傳播,三十年代初到煙台設館授徒,晚年回家鄉萊陽。其主要傳人有張楷堂、孫相庭、曲伸、徐鳳岐等。張楷堂,煙台所城裡人,曾師承煙台武林赫赫有名的郝恆祿、郝恆信兄弟習「郝家梅花螳螂拳」。三十年代初拜師崔壽山學「太極螳螂拳」,苦練六年盡得真傳。張楷堂卒於一九九三年,終年八十三歲。繼承其衣缽者有周振東,現在煙台發揚光大,是崔壽山一脈「太極螳螂拳」的嫡系傳人。另徐鳳岐有傳人孫德等,也在煙台傳播。最近出版了不少「太極螳螂」的影碟,對發展螳螂拳作出了貢獻。曲伸,遼寧大連人,出生於一九一九年,原師承趙培起、王子章習秘宗拳,一九三四年拜崔壽山門下習太極螳螂拳,主傳東北吉林省一脈。
王玉人,萊陽崔疃人,(1892-1976)宋子德之得意弟子,武功超卓,享有盛名。主傳青島一脈,有太極螳螂青島派之稱,其武館設於青島,傳人遍布膠東。他兩個兒子王元亮、王元乾盡得真傳,在青島、萊陽設館授徒,桃李滿門,主要傳人有呂國堂、劉美傑、李飛林等。王家兄弟在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也有傳人,其日本弟子有「螳螂拳大要」巨著問世,是第一部由海外講述現今山東省太極螳螂拳系統的代表作,內容豐富精彩,可見其日本傳人研究螳螂拳已達至登峰造極之境界。
袁子(址),字紹周,師承姜化龍,是「梅花螳螂」傳播東北三省的另一支脈。主要傳人有頂門弟子李端祿以及女兒袁俠。現今遼寧省丹東傳人最多。在二零零零年山東青島國際武術錦標賽,筆者親眼目睹袁俠前輩下場表演,果然老當益壯,功力深厚。其主要傳人有衣海峰、王寶吉、徐再興、王孝東等。
姜化龍一脈的「梅花螳螂拳」或名「太極螳螂拳」,在近百年的發展中是非常蓬勃的。教授螳螂拳的武館遍布山東,名聲遠播,流傳極廣,成為山東省第一拳種。經歷幾代名師的努力,寫下了螳螂拳發展的光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