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1加1等於0科學家是誰

發明1加1等於0科學家是誰

發布時間:2023-01-11 05:32:36

⑴ 1加1等於

1加1等於
到問題補充了,給分哦!

那要看你在什麼情況下咯。1加1不是總是等於2的。比如一滴水加另一滴水,那麼還是一滴。又或者酸加鹼,不會得到既酸又鹼的東西,因為酸鹼中和,即1加1為0。當然還有最常見的1加1等於2的,那是因為這里的兩個一擁有相同的性質,比如兩個蘋果,或者抽象點的,兩段感情。因為性質相同所以它們相互獨立沒有融合的可能,也沒有作用的過程。所以兩個相加只是純粹地表示它們的數量的多少~~~~~

第一種答案:1+1=0
(你是頭腦比較零活的人)
這種人適合做人事工作,他可以用一個人對付另一個人,自己魚翁得利,比較會整人,仕途會爬的很快,用誰交誰,真正的朋友很少。

第二種答案:1+1=1
(你的學歷可能比較高,明知道等於二,但認為不會出現這么簡單的問題,腦子比較復雜)
這類人的優點是一般具有管理協調能力,具有凝聚力,能讓兩個人擰成一股繩,這種人適合做企業的領導者。

第三種答案:1+1=2
(一般幼兒園小朋友會脫口而出)
這類人具有原則性,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我都按規律辦事,做事嚴謹,比較適合做學者,科學家,如搞搞"神七"等
第四種答案:1+1=3
(你屬於家庭主婦型),
這樣的人將來一定會是好丈夫、好妻子型,會生活的人,和這樣的人結婚比較幸福。

第五種答案:1+1>2
(你是外向型人,做事有激情)
這樣的人能把每個事物的優點發現出來。有頭腦。能把有限的力量發揮至無限,可以做政治家、軍事家等。

第六種答案:1+1=王
(你屬於不無正業型,也可能你是小學在讀)
這樣的人做科研工作或做技術開發。空間思維能力比較強。

第七種答案:1+1=豐
(你很冷靜,看問題有深度)
這種人做發明家比較合適,想像力豐富,而且邏輯思維能力強。

第八種答案:1+1=田
(你很有思想,喜歡換位思考)
這種人空間想像力豐富.做設計師比較合適.
第九種答案:是我同事女兒回答的。
(庵秩撕苣壓槔啵?
在小丫頭二歲的時候(當時他只認識二十以內的數字)我兩只手每隻手伸出一個食指。靠在一起問她:「寶寶,一個加上一個等於幾個」她大聲說:「11」。 (我暈)
數字如此之大,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料~
1+1=1表示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生了一個寶寶
1+1=3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生了一個小寶寶後成了一個三口之家
1+1=4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生了一對雙胞胎,成了一個四口之家
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
(b) 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三個奇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從哥德巴赫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對......

⑵ 第一個發現1加1等於2的人是誰

第一個發現1加1等於2的人,無從考證
第一個提出1加1等於2的人,是哥德巴赫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個≥6之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
(b)任何一個≥9之奇數,都可以表示成不超過三個的質數之和。
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⑶ 計算1加1等於幾的那個科學家叫什麼名字啊

陳景潤

⑷ 是誰發明中國的。1+1等於幾

你想找的是不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他曾在1965年5月,發表了論文《大偶數表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2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1+1「=」2。對否?能幫上忙嗎?

⑸ 老科學家出題1 1等幾後的想法

老科學家出題1 1等幾後的想法

答案: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敢於堅持真理。記住,這就是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
有個熱愛數學的孩子,每次考試,總是得100分。他暗自下定決心:長大一定要當科學家。然而,科學家又該具備什麼條件呢?
一天,他懷著激動的心情,給一位大名鼎鼎的老科學家寫了一封信,向他提出這個問題。不久,老科學家熱情地回信給他,約他在科學院里碰頭。
見面後,那位白發蒼蒼的科學家拿出一張試卷,莊重地說:「先考一考你再講!」
孩子緊張地接過試卷,展開一看,只見潔白的大紙上寫著「1+1=?」,而且,只有這一道題。孩子疑惑地看著試卷,又詫異地看看老科學家,左思右想,不敢動筆。
這時,老科學家閃著深邃的目光,和藹地說:「孩子,為什麼不寫呢?如果一加一分明是等於二,那麼,就應該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敢於堅持真理。記住,這就是科學家最重要的品質!」

1+1等於1那位科學家說的

愛迪生

20年後的我 科學家

為了分
我祝賀你20年後是
科學家

為什麼1+1=1? 求科學家版的!1

其實科學包括數學是為了較好的認識與理解客觀世界而定義的學科,他只是一個相對的參考系,給我們帶來了方便和認識世界的途徑。但人是活的,你用它要看條件,而不是一概而論。若我們不把一些不確定的近似化,怎麼能夠理解世界?人本來就是主觀的認識世界,以部分去統一全部,因為人不可能統計所有的個體,也沒必要那樣。你要的科學版的估計沒答案的,不要把自己陷阱一個所謂定義、定理、規則或公式等的圈子裡!

老師交出科學家,為什麼老師不是科學家啦?

你是說的中學老師吧!
中學老師一般主要從事教學事務,而不是科研事物,所以一般不稱中學老師為科學家。
大學老師除了教學事務外,也大量從事科研工作,可以成為科技工作者,或科學家,工程師等。

科學家身後的辛酸故事

牛頓童年身體瘦弱,頭腦並不聰明。在家鄉讀書的時候,很不用功,在班裡的學習成績屬於次等。但他的興趣卻是廣泛的,游戲的本領也比一般兒童高。平時他愛好製作機械模型一類的玩藝兒,如風車、水車、日晷等等。他精心製作的一隻水鍾,計時較准確,得到了人們的贊許。 有時,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盞燈籠掛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借風箏上升的力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流動,人們大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盡管如此,因為他學習成績不好,還是經常受到歧視。 當時,封建社會的英國等級制度很嚴重,中小學里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歧視學習差的同學。有一次課間游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 *** ,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勤思。 經過刻苦鑽研,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籬笆下的樂趣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科學家的家境是清貧的。他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與困苦的境遇作過頑強的斗爭。牛頓少年時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頓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國一個普通農民的家裡。在牛頓出生前不久,他的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他兩歲那年改嫁了。當牛頓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繼父不幸故去了,母親回到家鄉,牛頓被迫休學回家,幫助母親種田過日子。母親想培養他獨立謀生,要他經營農產品的買賣。 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多麼不願意離開心愛的學校啊!他傷心地哭鬧了幾次,母親始終沒有回心轉意,最後只得違心地按母親的意願去學習經商。每天一早,他跟一個老僕人到十幾里外的大鎮子去做買賣。牛頓非常不喜歡經商,把一切事務都交託老僕人經辦,自己卻偷偷跑到一個地方去讀書。 時光漸漸流逝,牛頓越發對經商感到厭惡,心裡所喜歡的只是讀書。後來,牛頓索性不去鎮里營商了,僅囑老僕人獨去。怕家裡人發覺,他每天與老僕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個籬笆下讀書。每當下午老僕人歸來時,再一同回家。 這樣,日復一日,籬笆下的讀書生活倒也其樂無窮。一天,他正在籬笆下興致勃勃地讀書,趕巧被過路的舅舅看見。舅舅一看這個情景,很是生氣,大聲責罵他不務正業;把牛頓的書搶了過來。舅舅一看他所讀的是數學書,上面畫著種種記號,心裡受到感動。舅舅一把抱住牛頓,激動地說:「孩子,就按你的志向發展吧,你的正道應該是讀書。」 回到家裡後,舅舅竭力勸說牛頓的母親,讓牛頓棄商就學。在舅舅的幫助下,牛頓如願以償地復學了。 在暴風中研究和計算風力 時間對人是一視同仁的,給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對時間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識也大不一樣。 牛頓十六歲時數學知識還很膚淺,對高深的數學知識甚至可以說是不懂。「知識在於積累,聰明來自學習」。牛頓下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數學的高峰。在基礎差的不利條件下,牛頓能正確認識自己,知難而進。他從基礎知識、基本公式重新學起,扎扎實實、步步推進。……

對科學家學習蝴蝶,你有什麼想法?

人類發射的人造衛星,在太空飛行時會受到太陽光的強烈輻射,面向太陽的一面溫度往往高達200℃,而背著太陽的一面溫度卻會降到-200℃。這樣,衛星上裝置的各種精密儀器、儀表就很容易被「烤」裂或「凍」裂,對此,科學家們傷透了腦筋。後來,他們發現了蝴蝶的鱗片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當太陽光直射時,鱗片會自動張開,以減小太陽光的輻射角度,從而可以少吸收太陽光的熱能;當外界氣溫下降時,鱗片又會自動閉合,緊貼體表,使太陽光直射到身上,以便吸收到更多的太陽光的熱能,因而它能使自己的體溫始終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就這樣,科學家模仿蝴蝶的鱗片,為人造地球衛星設計出一種控制系統,從而圓滿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科學家分為哪幾種科學家.

分位3重

寫出幾位科學家,並寫出每位科學家的偉大成就

中國
張衡:地動儀
畢升:活字印刷
蔡倫:造紙
祖沖之:圓周率
曾一行:最早發現本初子午線
袁隆平:雜交水稻
外國
牛頓:萬有引力,力學
愛因斯坦:相對論
愛迪生:發明之王
居里夫人:鐳元素
法拉第:電磁感應
瓦特:蒸汽機

計算1加1等於幾的那個科學家叫什麼名字啊?

陳景潤

⑹ 歷史上提出1加1不等於2的人是誰

2004年10月,一條科學新聞在國內的媒體上不脛而走:「1+1=2入選最偉大的公式。」原來,英國著名的科學雜志《物理世界》此前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評選活動,邀請世界各地的讀者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偉大、最喜愛的公式、定理或定律。結果,讓很多人意外的是,1+1=2這個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基本數學公式不僅入選,而且還高居第七。一個加拿大讀者說出了他的理由:「這個最簡單的公式有著一種妙不可言的美感。」此次評選活動的主持者則這樣評價到:「一個偉大公式的力量不僅論述了宇宙的基本特性並傳達了標志性的信息,而且還在盡力孕育出更多自然界的科學突破。」
無獨有偶,1971年,尼加拉瓜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改變世界面貌的十個數學公式》,排在第一的赫然正是這個「1+1=2」。(看來它是很重要!!!)
1+1=2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在於它是一條關於「數」的基礎公式。沒有它,就根本不會有數學,更不要說物理、化學等其他自然科學了。
[編輯本段]數的出現
早在蒙昧時代,人們就在對獵物的儲藏與分配等活動中,逐漸產生了數的感覺。當一個原始人面對放在一起的3隻羊、3個蘋果或3支箭時,他會朦朧地意識到其中有一種共性。可以想像,他此時會是多麼地驚訝。但是,從這種原始的感覺到抽象的「數」的概念的形成,卻經過了極其漫長的時間。
一般認為,自然數的概念的形成可能與火的使用一樣古老,至少有著30萬年的歷史。現在我們無法考證,人類究竟在什麼時候發明了加法,因為那時沒有足夠詳細的文獻記錄(也許文字也剛剛誕生)。但加法的出現無疑是為了在交換商品或戰俘時進行運算。至於乘法和除法,則必定是在加減法的基礎上搞出來的。而分數應該是處於分割物體的需要。
應該說,當某個原始人第一個意識到1+1=2,進而認識到兩個數相加得到另一個確定的數時,這一刻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時刻,因為他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質——可加性。這個性質及其推廣正是數學的全部根基,它甚至說出數學為什麼用途廣泛的同時,告訴我們數學的局限性。
人們現在知道,世界上存在三類不同的事物。一類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量。比如質量,容器里的氣體總質量總是等於每個氣體分子質量之和。對於這些量,1+1=2是完全成立的。第二類是僅僅部分滿足可加性的的量。比如溫度,如果把兩個容器的氣體合並在一起,則合並後氣體的溫度就是原來氣體各自溫度的加權平均(這是一種廣義的「相加」)。但這里就有一個問題:溫度這個量不是完全滿足可加性的,因為單個分子沒有溫度。
世界上還有一些事物,他們是徹底拒絕可加性的,比如生命世界裡的神經元。我們可以將容器里的分子分到兩個容器,使得每個容器里的氣體仍然保持有宏觀量——溫度、壓強等。但是,我們對神經元不能這樣做。我們每個人都會產生幸福、痛苦之類的感覺。生物學告訴我們,這些感覺是由神經元產生的。但是,我們卻不能說,某個神經元會產生多少幸福或痛苦。不僅每個神經元並不具備這種性質,而且我們也不能將大腦劈成兩半,使得每個半球都有幸福或者痛苦感。神經元不是分子——分子可以隨時分開或者重組,神經元具有協調性,一旦將他們分開,生命就會終結,不可能再組合(你可以自我實驗下-.-)。
目前的數學盡管已發展了5000年,卻仍主要建立在可加性的基礎之上。遇到這些不滿足可加性的問題時,我們常常覺得很難用數學來處理。這正反映了數學的局限性。
[編輯本段]另一種「1+1」
數學上,還有另一個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盡管聽起來很神奇,但它的題面並不費解,只要具備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義.原來,這是18世紀時,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偶然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試圖證明自己的發現,卻屢戰屢敗。1742年,無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當時世界上最有權威的瑞士數學家歐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歐拉很快回信說,這個猜想肯定成立,但他無法證明。
有人立即對一個個大於6的偶數進行了驗算,一直算到了330000000,結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對的,但就是不能證明。於是這道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素數之和[簡稱(1+1)]的猜想,就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紀20年代,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數學方法「篩法」證明,每一個大於6的偶數可以分解為一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和另個不超過9個素數之積的和,簡稱「(9+9)」。從此,各國數學家紛紛採用篩法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後寫了四十多篇論文的陳景潤調到科學院,開始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專心研究數論。1966年5月,他象一顆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數學的天空,宣布他已經證明了(1+2)。
1973年,關於(1+2)的簡化證明發表了,他的論文轟動了全世界數學界。「(1+2)」即「大偶數都能表示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積之和」,被國際公認為「陳景潤定理」。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數學系。由於他對塔里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進,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並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1996年3月下旬,由於積勞成疾,在距離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輝頂峰只有咫尺之遙時,陳景潤卻倒下了,給世人留下無盡遺憾。
沒有「1+1=2"就沒有我們的宇宙了.然而為什麼「1+1=2」?是誰讓「1+1=2」呢?為什麼呢?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來的!
科學家到現在才說出來,很復雜的!
1+1為什麼等於2?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又奇妙無比。 在現代的精密科學中,特別在數學和數理邏輯中,廣泛地運用著公理法。什麼叫公理法呢?從某一科學的許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題,對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義,而這一學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下定義;對這些基本命題(也叫公理)也不給予論證,而這一學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題卻必須直接或間接由它們中推出。這樣構成的理論體系就叫公理體系,構成這種公理體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1=2就是數學當中的公理,在數學中是不需要證明的。又因為1+1=2是一切數學定理的基礎,所以它也是無法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的。 至於「1+1為什麼等於2?」作為一個問題,沒要求大家必須用數學的方法證明,其實只要說明為什麼1+1=2就可以了,可以說這是定義,也可以說這是公理。不過用反證法還是可以證明的:假設1+1不等於2,則數學就是一鍋粥,凡是用到數學的地方都是一鍋粥,人類社會就亂了套了,所以1+1必須等於2。 1+1=2看似簡單,卻對於人類認識世界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就像一個小孩滾雪球的過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雙手捧一捧雪,這一捧雪就相當於人類對世界的感性認識。第二步,小孩把手裡的雪捏緊,成為一個小雪球,這個小雪球就相當於人類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形成了概念。於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發現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這就相當於人類的理性認識。雪可以粘雪,相當於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滾一下,發現雪球粘雪後越來越大,這就相當於人類認識世界的高級階段,可以進入良性循環了。相當於2+1=3。1,2,3可以排成一個最簡單的數列,但是可以演繹至無窮。 有了1隻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數學,有了2+1=3才開始了數學的無窮變化。 物理學與1+1=2的關系 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過程。 在數學當中已知1、2、3,則可以至於無窮,什麼是物理學當中的1、2、3呢?我認為:質量、長度、時間等基本物理概念相當於1,它們是組成物理學宏偉大廈的磚和瓦;牛頓運動定律相當於2,它使我們有了真正的物理學和科學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學的相對性原理相當於3,使牛頓運動定律可以廣泛應用。在經典物理學中一切都是確定無疑的,有了已知條件,我們就可以推出未知。 等到相對論的出現,一切都變了。現在相對論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對相對論的人,也基本上是認可相對論的結論的,什麼時間可變、長度可變、質量可變、時空彎曲……經典物理學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同的(雖然牛頓是個唯心主義者)。相對論則認為光速對於不同的觀測者是不變的(雖然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丟掉了經典物理學所有不變的東西,換來的是相對論唯一不變的東西----光速。我覺得就象是用許多西瓜換來了一個芝麻一樣,而且這個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讓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 我認為牛頓三條運動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質疑牛頓運動定律的人開口閉口說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體,也不存在絕對不受外力的物體,卻忘了上學時用的物理教材,開頭都有緒論,緒論中都說:一切物質都在永恆不息地運動著,自然界一切現象就是物質運動的表現。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固有屬性……還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據問題的內容和性質,抓住主要因素,撇開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個與實際情況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來研究。例如,「質點」和「剛體」都是物體的理想模型。把物體看作質點時,質量和點是主要因素,物體的形狀和大小時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把物體看作剛體——形狀和大小保持不變的物體時,物體的形狀、大小和質量分布時主要因素,物體的變形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學研究中,這種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機械運動的規律時,就是從質點運動的規律入手,再研究剛體運動的規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視聽,有人在人雲亦雲,但聽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頓用抽象的方法來分析問題,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抓主要矛盾的指導思想的,否定了牛頓運動定律,我們拿什麼來分析相對靜止狀態、勻速直線運動、自由落體運動……? 看來相對論不但搞亂了我們的基本概念,還搞亂了我們的分析方法,這才是最危險的,長此以往,物理學將不再是物理學,而是一鍋粥,一鍋發霉的粥! 我認為物理學發展的正確思路是先要從質量、長度、時間、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著手,在物理學界開展一場正名運動,然後討論牛頓運動定律是否錯了,錯的話錯在哪裡,最後相對論的對錯也就不言自明了,也容易接受了

⑺ 1加1研究了一身的科學家是誰

1加1研究了一生的科學家是陳景潤。

閱讀全文

與發明1加1等於0科學家是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