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為了創造藝術的需要

為了創造藝術的需要

發布時間:2023-01-10 16:11:15

① 進行美術創造首先需要做什麼

首要的就是好的審美觀念:要確定的一點就是審美這詞或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比如黃山之美,其美在雲,大海之美在其闊而無所不容,人性之美在其心胸寬大,無所不包!俗點講則是美女愛看靚仔,男人好美女,然何為美女?何為靚仔?回答這問題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這是有一定即定模式的。單就藝術來說也是一樣,藝術無非就是書畫、戲曲、音樂等行為表現方式。個人認為審美功能與藝術活動是不存在對應關系的,這點在以上有所述明,具體俺也不太明了,待以後吧。審美行為是一種精神文明享受,它與藝術體驗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就書畫藝術這塊來說就是你的文化水平提升後所感受到的美,這與有錢人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樣的,這種存在就必然出現了俗與雅的區別。國人繪事者向來以達到二者其存或共同分享為目的,以實現已之大家俗願,可俺總覺得有所不當,具體為何,眼不仍未自知,總的說來,爾之提問應和俺之所好,答以已明,是為引玉。

② 舉例說明為什麼藝術的發展既需要繼承有需要創新,500至100字,謝謝

藝術的發展創新首要條件就是繼承。沒有繼承傳統何談發展創新。要發展就必須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藝術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所以繼承的同時,創新也很重要,可以說,繼承與創新在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是緊密相連的。沒有繼承,發展就沒有根基,就談不上創新;如果只是繼承,沒有創新,那麼藝術將如死屍一般;沒有未來,而繼承也就沒有意義。所以藝術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除舊布新,推陳出新的過程,其間,繼承和創新是緊密連在一起的,沒有繼承便沒有創新。在藝術發展過程中,繼承是手段,發展和創新才是目的。
關鍵詞:繼承 借鑒 發展創新
正文:
一 術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繼承性
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論是中國還是外國,人類的全部的文學藝術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批判的繼承,革新創造的歷史。這種繼承性表現在藝術發展的各個方面。從內容到形式,從創作方法到藝術技巧,無一不是在繼承了前人的成果基礎上才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內容來看,前人通過藝術所表現出來的進步思想在後人的藝術中都有表現。雖然這種繼承不都是直線上升的, 有時會遇到曲折,甚至好的思想內容在一個時期內還有可能遭到拋棄或者歪曲,但最終會被後人繼承下來並加以革新和創造。例如,在古代希臘的神話中,有一個普羅米修斯的英雄形象,這是一個把天火盜竊給人間,給人類造福的叛逆者的形象。幾千年來,這一形象一再出現在歐洲各國的藝術作品中,不僅在詩歌,戲劇中有,在繪畫,雕塑,交響樂中也有。
藝術是人們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認識結果,而人們對現實世界的認識是需要不斷的積累,不斷的深化,才能完成的。每一時代的藝術遺產,實際上是作為當時藝術家對現實進行審美認識的結果而留給後代的,而後代藝術家們則在這一認識結果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化。僅僅認識了生活,還不能稱為藝術;藝術要求人們把對生活的認識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對表現生活的形式的認識也是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深化才能逐步完成的。
例如,在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從單音到復調音樂的過渡,就是一種認識深化的一種體現。當人們剛剛開始把生活中的音調變成音樂中的曲調的時候,這種曲調都是單線條的,但隨著對生活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發現生活中的聲音是那樣豐富多彩,有著那樣多的層次。許多同時出現的聲音又是那樣地和諧動聽,於是就在繼承了單音音樂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寫作復調音樂。
藝術發展的歷史繼承性是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正是由於各個時代的藝術之間有著這一種一脈相承的聯系,有著歷史的繼承性,才使得人類藝術的寶庫不斷地增添財富,以至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並將繼續不斷向前發展。
藝術的歷史繼承性,表現為對本民族藝術遺產的吸取和接受。一個民族有著自身完整的獨立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和傳統風尚,同時,也有著與這些密切相關的藝術活動方式的特點。一個人對本民族這一切的繼承最初常常是在不自覺的過程中進行的,他自幼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接觸的文化氣氛,所感受的審美情感,無不侵透著本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由於一個民族天然的歷史聯系,前世的藝術必然直接影響後世,後人對藝術的學習,也必然首先著眼於本民族的藝術精華。
藝術的歷史繼承性,還表現在對其他民族和國家優秀文化和藝術成果的吸納。人類的文明是相通的,當由於地理及科技條件等因素的限制,使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初期,世界民族之間還難以進行文化交流之時。東,西方便幾乎同時出現了燦爛的藝術。隨著歷史的演進,東,西各民族的交往從起始到逐漸增多,文化藝術的交流也越來越廣泛,各民族之間的藝術上的互相繼承和借鑒早已成為事實。人類藝術不應有國界,任何民族的優秀藝術成就均應為世界共有,今天的人們應當把無論任何民族的藝術遺產均視作寶貴的財富,以求通過吸取互相滲入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展。
二 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創新
藝術的創新是指當代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倆個方面,對過去時代藝術的革新發展,每個時代都有向藝術家提出了新的問題和任務,要求藝術反映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形成具有體現當代新內容的新的藝術形式,用心的人物 主題 進步思想 方法 手段和手法豐富藝術創作。
藝術發展中的繼承借鑒是十分重要的,但繼承和借鑒都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目的是為了藝術的發展。因此,就應該在批判地繼承借鑒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沒有創新就談不到藝術的發展。
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如果在藝術領域中沒有創新,沒有發展,而是死抱住舊的東西不放,藝術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任何新的東西出現,都意味著對傳統中某些舊的,過時的東西的突破和否定。
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為了創新,就要堅持,批判的原則,對過去的文化遺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又要堅持在藝術內容,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的創造,不斷適應新的時代人們對審美文化和藝術的需求。
要想在藝術上有所變革,有所創造,就需要藝術家有膽識。敢於打破前人的條條框框,敢於標新立異。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就是一位這樣的藝術家。他的創作在早期還有很多受海頓,莫扎特等人影響的痕跡,但是中期以後,逐漸表現出了自己的特點,他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實際上就是伴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為主宰世界而發出的吶喊。貝多芬繼承了以巴赫為代表的歐洲古典音樂傳統,但並沒有到此止步,而是繼續突破傳統,進行創新,直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在他身上也看到了浪漫主義的聲音。他有一句名言:「為了獲得更美的效果沒有一條規律不可以被破壞。」這句話十分形象的顯示出貝多芬大膽突破,敢於創新的精神。
所以,藝術發展過程中的繼承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倆個方面。我們當代的藝術工作者應很好的把握這一經驗。為人類藝術的繁榮做更大的貢獻。

③ 為什麼人們要創造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有所變化,在不斷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萌芽階段,主要是因為巫術宗教而進行藝術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為了要為國家機器服務,就會有因為倫理教化的原因而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主體及觀眾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就逐漸產生了審美心理,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當然,藝術創作還會受到政治、軍事、認知(傳神、體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藝術創作目的:
1、巫術宗教(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巫術的傳統,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巫術與政治和社會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說文解字》,意思是:巫術,是與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術對神靈進行控制的手法。巫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不僅相信各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藉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應的歌唱、舞蹈等儀式)認識掌握那種超能力。這種巫術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的源頭,在這種巫術觀念的影響下,以描繪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為主要特徵的繪畫就很自然的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釘紋方鼎,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古人認為,龍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畫其形象來達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描繪了墓室主人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靈,在宗教儀式中是非常神聖的。顯然,作為承擔導引墓室主人靈魂升天重任的帛畫,其庄嚴肅穆的宗教圖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倫理(人類社會早期以來)
在周代禮制制度和戰國儒家理性主義產生之後,巫術作為中國早期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種人本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想和態度。這種道德主義的看法認為,繪畫可以區分善惡,使人棄惡從善,相信繪畫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勸誡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歷代名畫記》 「成教化, 助人倫」就是通過教育文化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使其獲得社會化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秩序。 教化倫理功能即使是在現在社會還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勞模以及各個行業的模範,都是想給普通大眾樹立一個怎麼的標准。
《女史箴圖》則是規勸、教育宮中婦女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南齊的謝赫在《畫品》中也曾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句話的大意是,繪畫可明勸戒、教誨人民;可記載歷史沉浮興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圖畫中見到。在謝赫的觀點中,繪畫還是一宗歷史文獻,具有總結歷史得失和教訓的作用。如漢唐時代的人物畫,是稱頌聖賢的君主和賢惠的王後,如唐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以及表彰治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如東漢的《凌霄閣二十七賢肖像》,還有描繪歷史上的昏庸的帝王來勸戒後世的人民。「古人圖畫,無非勸誡」—米芾,這既指五代兩宋之前存在著大量「勸誡」繪畫的事實,也指,自戰國,尤其是兩漢以來就有的道德主義的繪畫觀。
3、審美心理(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後期)
繪畫想要完成它的目的,並非抽象說教,而是通過喚起人的道德情感來達到樹立道德意識的目的,表明,繪畫已經具有描繪形象、傳達觀念、表現情感的多種可能。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愉悅性情」「自娛」的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國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個體自身的生存問題變得比維系國家社會穩定的倫理綱常更重要,對人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響的玄學和佛道思想,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樂於汲取的養分。
「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畫序》指的完全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而所謂的神暢,則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義。 宋代興起的文人畫,則更多的反應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理想,追求個體精神解脫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個人情感的表現。

④ 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嗎你怎麼看

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藝術作品,因為他們收生活之後,他們才會找到一些靈感,這樣才能夠創造出非常不錯的一些藝術作品是非常好的,因為很多藝術家他們都是這樣子,才會創造出一些好的作品

⑤ 為什麼藝術創作要遵守藝術法則為前提

藝術創作是人類形象化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復雜的精神勞動與特殊的物質勞動相統一的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勞動方式,既是藝術勞動主體勞動發揮的過程,也是在藝術創作生產實踐中使本身的本質力量得到確保、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是人類創造精神財富的重要途徑之一。藝術創作需要遵循以下規律:

第一,藝術創作的主導地位。弗朗索瓦·科爾伯特在《文化產業營銷與管理》一書中提到:「藝術家的作品是神聖的,營銷管理者的任務就是為這些作品找到適宜的市場,而不是讓藝術家去適應這一市場。」從這一說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藝術產業的運營需要尊重藝術家,尊重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藝術創作在整個藝術產業運營的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藝術創作決定了藝術產品的流向、決定了藝術消費類型、決定了藝術產業運營策劃者、管理者、營銷的行動方向。藝術家在任何文化藝術行業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所有的文化藝術產品都依賴於這種特殊的勞動力。沒有藝術家,沒有藝術創作,就沒有藝術企業,也沒有藝術事業。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是神聖而自由的,作為藝術產業運營的企業和部門應該極力引導藝術家進行自由創作,提供給他們藝術創作所需要的各項條件支持,不主張讓藝術家去特意迎合市場。將適宜數量的人,以適當的形式與藝術家進行溝通,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到達與實現藝術企業部門目標可相提並論的最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才是藝術產業市場運營的首要任務。
第二,美的構建。按照美的規律構建對象世界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也是對創作主體的根本要求,按照美的規律去感受和體驗自然、社會和人生,通過塑造審美意象,表達主體的思想、感情、表現美好追求,生動而形象的反映、表現和再現社會生活。在創作主體的審美實踐過程當中,也創造了相關的審美認識需求、審美情感抒發需求和審美理想寄託需求,為其與第三者的審美溝通提供了前提,實現美的構建。美的建構也是作為藝術創作最基本的要求,藝術創作成功的因素是其作品得到外界的認可,能滿足外界部分人群的精神文化審美需求,享受審美過程,在這一階段中,沒有美的因素的介入,是實現不了的。實現美的構建,是藝術創作者的社會責任,它迎合社會文化發展的戰略需求,創作出更多的思想性、藝術性、欣賞性俱佳的優秀作品,最大限度佔領市場,贏得群眾,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應的內在統一。

第三,思想的注入。將健康積極向上的思想注入到藝術創作的過程當中是藝術創作成功實現的基本條件,也是必要條件。藝術創作的過程,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勞動過程,有了勞動的介入,創作主體的思想必然會滲透於整個勞動過程當中,也正因為如此,其勞動才有價值,其創作作品才會有血有肉、生生不熄、經久不衰。積極向上的思想,能產生號召力、凝聚力,使人上進,不健康的思想則讓人消極、淪落,作為譯名優秀的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提高自身身心素質,關心國家安危,心系黎民百姓,其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才可能具有先進的思想性和影響力。
第四,產業規律的支配。馬克思指出:「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形式,並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將藝術活動市場化、產業化,將藝術產品與服務相結合,通過市場經濟手段,滿足適應人群的精神消費需求和審美慾望,使藝術活動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大規模產業。藝術產業的發展也同樣遵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商品生產的普遍規律,同樣要接受藝術資源配置、藝術市場供給與需求,以及投資價格、成本回報率等一系列市場杠桿的調節,遵循價值規律,接受價值規律的調節。有自由也就有限制,我們主張藝術創作在藝術產業運營中佔主要位置,提倡藝術家自由創作,但是在其享有自由權利的同時,也要遵循某些限制,如果其藝術創作的成果不符合產業規律的支配,顯現不了生產、再生產、儲存、消費,現實技術實現不了的話,相對的產業運營也就運營不起來。例如藝術家的一些奇特想法雖然很有創意,但是利用技術手段實現不了,不能將創意、想法依託到物質載體上,就沒辦法現實藝術生產、藝術流通、藝術消費等過程。

⑥ 很多人為了藝術創作而孑然一身,他們為什麼不結婚

主要也是因為這些藝術家,將自己一生的熱情全都奉獻在了藝術上。


現在有很多藝術家都選擇晚婚或者不結婚,其實這種現象也是比較正常的,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他們將所有時間放在藝術上的時候,也就不會再有多餘精力去處對象,去結婚。而且結婚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多人單純為了性,甚至是繁衍後代而去結婚。不管是哪種原因,這樣的婚姻真的幸福嗎?

不管是因為哪種原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許我們不能理解,但我們應該尊重。

⑦ 藝術在當代世界中可以滿足哪些需要

人類之所以創造和珍惜藝術,乃是因為它能滿足人類的一些基本需要,對於人類,尤其是生活在當代世界的人來說,它究竟能夠滿足哪些需要呢?美國美學家海格??哈特查多雷安在《現代世界對藝術的需要》一文中對此作了系統的闡述。他指出,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要,這種需要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也是一種普遍的、無處不在的和無時不有的需要。它表現為各種各樣的形式,而且涉及人的情緒、理智、想像、意志等種種心理要素,概括起來,它主要表現為下列四種形式。
一、通過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洞察人自己的內在現實和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的現實,洞察這兩個世界那時時變化著的外貌,對這種基本的需要,可稱之為人類追求真理的需要
二、通過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去發現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對此,可以稱之為人類追求理想的境界或完美的境界的需要。
三、通過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可以使人們進入夢境和其他虛幻的境界,使人生活在「可能性的世界」而不是「現實世界」之中,使它們的想像力自由馳騁,使他們的理解力得到自由的發揮,使它們回望過去,預見未來,觀看種種未曾誕生過的東西,用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自然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的話說,這就是人類追求盡可能多的「可能性世界」的需要。
四、通過創造藝術和欣賞藝術,可以達到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平靜。這種神聖的快樂來自人對富有秩序的和有機統一的美的形式的體驗,這種需要可以稱之為人類對快樂的需要。
哈特查多雷安指出,上述需要是人類的共同需要,但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能感到這些需要.每一個時代和不同的地區對這些需要的追求的迫切性、深度和持續性都不相同。特定的環境可以使其中一種需要顯得特別突出,而其他的需要則退居次要地位。由於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瘋狂而又悲慘的世界(他指的是西方世界)充滿了精神上的麻木,充滿了空前未有的破壞、野蠻和有步驟的劫掠,由於世界經濟滾雪球般的惡化,由於存在著種種社會政治問題,我們這個時代對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需要就比任何以往的時代都顯得更為迫切。不只是對藝術,就是對科學,尤其是高度發展的人類科學,人性的科學和人文的科學的需要也很迫切。
在總結時,哈特查多雷安提出:「沒有美好深沉的夢,就沒有偉大的覺醒。」他說,人是一種創造性的動物,他是向著一個目標奮求,其全部時間都是花費在為自己設計一條通往某個目標的道路上,但人同時又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動物,對普通人來說,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未來總比現在更好。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因為他是一種有目標的動物,由於他自始至終都在熱烈地追求自己的目標,所以他就經常把幻想當成真實,有意地蒙蔽自己和他人,使自己和他人在虛幻中到達這個目標或接近這個目標。假如有一天他停止了對某種目標的追求,他就要萎靡不振,甚至死亡。對某種目標的追求可以通過「理想」的藝術境界得到滿足。假如人類自身沒有這樣一些想像的幻境或完美的食物的外觀來占據自己的心靈,他就會像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不知自己究竟走向哪裡。

⑧ 為什麼要藝術創新 藝術如何創新

任何藝術不創新,就沒有生命力。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藝術有所突破的標志,更是書法藝術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的本質特徵。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
簡而言之,不創新,總是臨摹和模仿,這樣的藝術沒有生命力,怎麼能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綿延數千年而不斷。中華傳統的藝術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自豪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與當代世界文化有機融合,給我們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需要我們引起高度重視和認真研究和實踐。
用先進文化引領藝術創新。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世界文明進程曾經產生過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中國擁有眾多光輝的文化遺存,中華文明更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過的文明,在人類文明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對於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維系華夏民族綿延不絕、長盛不衰的精神紐帶。如中國的象形文字,令人驚嘆的是不是來自圖形的象形文字,通過考古證明,幾乎所有古文字都來源於圖形文字,而且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將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改用字母,而中國卻沒有發生這種變化,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文化的本質特徵。發展先進文化,必須不斷推動文化藝術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根本問題,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中華文化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共產黨要帶領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發展先進文化,樹立新的文化藝術發展觀。文化既是繼承和積累的結果,又是不斷融和和創新的產物。沒有繼承,藝術發展就失去了根基,沒有創新,藝術就失去了活力與生機。首先要在理論上創新。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要與時俱進,創新載體。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技藝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創新是藝術的生命,是藝術有所突破的標志,更是藝術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動力之一。其次,要在實踐中創新。創新的前提首先是繼承優秀的傳統,在繼承中學習,在學習中揚棄,在揚棄中發展,這是創新的有效途徑。只有不斷的創新,才有藝術的前進。創新要敢於突破傳統的束縛,要反映時代特徵、昂揚民族精神。要保持先進方向是核心。創新在新世紀新形勢新階段,要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特別是要通過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等,努力鑄造中國傳統藝術的新輝煌,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總之,藝術當隨時代。藝術唯有創新才能生存,只有創新才會進步。墨守成規,一味模仿,最終一定要失敗。

⑨ 藝術美的創造對藝術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藝術美的創造過程。

藝術美也就是藝術作品的美。因而藝術美的創造過程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從人類審美活動的角度來看,所謂藝術作品的創造過程,實質上就是審美主體使自身本質力量逐步顯現為作品藝術形象的過程。具體說,也就是藝術家使其在審美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審美意識,包括審美感受、審美意向、物態化的過程。現就創作的幾個主要環節作如下說:

1、審美感受的產生。一切藝術美的創造,都以藝術家對客觀生活的審美感受為基礎、為起點。審美感受是審美意識的初級階段,沒有審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審美意識,也就無法進入創作過程。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高級形態,審美的孕育就在於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觀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之為「藝術構思」。藝術家從事藝術、從事藝術美的創造,都必須以其內心的創作慾望和創作沖動為契機,而這種慾望和沖動則是由藝術家一定的審美感受所激發的。《樂記》說:「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鍾嶸在《詩品.序》中說:「器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盪性情,形諸舞泳。」他還認為,無論是自然界的陰晴寒暑,四時代續,還是社會生活中的悲歡離合,人事變遷,都是感盪心靈,激發起詩人的創作沖動,也就是悲陳詩,何以其義;悲長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們所引的鄭板橋畫竹論便形象地描述了藝術家由一定審美感受的觸發而產生的創作過程和狀態。關於審美感受的產生,我們可以分三個層次來把握:

第一層,審美感受一般離不開對感性對象的直接反映,而且總是同客觀事物的表象相聯系的。因而,人們常常把它稱為審美直覺和藝術直覺。當然,這種直覺實際上已滲透了藝術家的自覺理性,是一種包括感覺、知覺、情感、理解、想像等因素在內的復雜心理過程,只是還沒有上升到通常所說的理性認識。蘇珊朗格在談到對事物的直接把握時曾舉過這樣的例子,大部分人通過直覺就能夠覺察到自己左右手間的相似,而必須首先通過思維去找出這一隻手與那一隻手間的—一相似,我們只要對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測出幕履內部的空間形狀,而無須先將它解剖開來,然後再加以仔細研究。他這里所說的就是對對象的一種直覺把握。這種直覺把握不同於科學的理性認識,它不需要對手的特徵作科學的抽象來對它們作把握點或通過對幕履的解剖,科學的計算出它的內部結構。但在這種直覺的把握中,卻既包含了理解與想像的因素,否則就不可能覺察到雙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測到幕履的空間形狀。我們所說的覺察、猜測就帶有理解、想像的性質。在藝術和藝術美的創造中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第二層,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審美感受是對感性對象的一種包含有理解的直覺把握。鄭板橋在另一處論「畫竹」,一反蘇軾「胸有成竹」之說,首倡「胸無成竹」之精論。說他畫竹時,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這似乎是一種不經過頭腦思維的無意識的塗抹,實際上是對竹子作長期觀察體驗後的一種直覺把握。所謂「胸無成竹」,實際上並不是胸中無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說在作畫時這種意象自然而然的流於筆端,好像作者並沒意識到它的存在似的。繪畫能達到隨手寫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備的境界,離開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這個審美感受的體驗的審美產生過程,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第三層,審美感受不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還寓有情感的因素。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感覺,就在於其表象運動和情感活動是密切地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家在感知客觀世界中的某一具體事物時,一方面在大腦中產生對該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於對該事物與自身的某種肯定或否定的關系而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況構成了審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綜合運動與融合。利夫.托爾斯泰談到藝術創作中的情感表現時舉了這樣一個簡明的例子,比方說,一個遇見狼受過驚嚇的男孩,把遇狼的事敘述出來,他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體驗過的這種感情,於是描寫他自己在遇見狼之前的情況所處的環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後描寫狼的形象、動作,他和狼的距離等等。所有這一切,如果男孩子敘述時再度體驗過他所體驗的一切,這就是藝術。托爾斯泰用這個例子說明了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很顯然,在這個審美感受過程的階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態、動作以及周圍的環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與狼之間的意識,情感也就是由此而產生的恐怖,這些是彼此交織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織、融合,共同構成審美感受的內容。

審美感受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但是由於它總是由具體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於對具體對象的感性直觀,帶有分散性、個體性的特點。在審美感受中雖然包含有理解、想像的成分,但這種理解僅僅局限於主客體間的有限范圍,想像也難以逾越有限的時空。因而它只是屬於藝術家審美意識的初級形態。這種初級形態的審美意識,還不能直接轉化為作品的藝術形象,但它是藝術家信息庫中的寶貴庫存,是構成未來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對於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總是以滿腔熱情投入生活,去觀察、體驗、感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情態,乃至具體生動的細節,不斷豐富積累自己的信息庫存。以上講的是藝術創作的第一個環節,審美感受的產生。

2、審美意象的蘊育。藝術家從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而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由此產生創作的慾望和沖動。但是不存在藝術家信息庫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藝術家頭腦中經過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審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審美意象是藝術家審美意識高級的形態。所謂意象,顧名思義是意與象的統一。具體說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與內在意義的統一。事物的表象是個別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的意義是普遍的、概念的東西。意象的孕育就在於實現個別與普遍的綜合,或表象與概念的統一。這一工作,在藝術創作中通常稱為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對於藝術形象的創造乃至整個創作過程的實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巴爾札克在談到義大利畫家高雷奇奧創作的聖母像時說,這個藝術家遠在他創作聖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賞這個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說:一個詩人一個畫家或是一個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給人栩栩如生的感覺,是因為他的創作構思和創作過程是同時進行的。這就告訴我們,藝術家在把他所構思的藝術形象提到畫幅之前,這個形象實際在他的心靈中已成熟了,以後的事只是把這活的生命體交給觀賞者而已。這充分說明了藝術構思的重要性。

藝術構思的任務就是把藝術家在審美感受階段所獲得的豐富表象材料綜合、加工改造成蘊含有一定生活意義的審美意象。正因為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循著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同時又有其自身的特點。人們一般把藝術構思階段這種具有自身特點的思維活動稱為「形象思維」。因而藝術構思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形象思維的過程。當然這並不是說形象思維只存在於藝術構思階段,而只是說在這個階段中,形象思維顯得特別活躍,其作用也尤為明顯。在藝術構思階段,藝術家賴以孕育審美意象的形象思維活動,主要表現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和想像活動。

⑩ 藝術與人生修養

經常有人問起:什麼是藝術?藝術是怎樣產生的?藝術有什麼作用?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如若確切地回答,解釋清楚,並不是太容易。雖然人的一生都離不開藝術,從呱呱墜地起便聽媽媽唱搖籃曲;以後長大成人,少不了要看戲、看電影電視,買幾張畫掛在家裡;直到壽終正寢,人們以哀樂、輓歌相送。如果將藝術擴大,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也無不與藝術結緣。然而,如何說明這些事實呢?這里涉及到一些藝術原理的問題。有人借哲學上的「本體論」來解釋藝術,說藝術本來是什麼樣子,應該是個什麼樣子,結果使問題更復雜了。因此,我想從藝術與人生的關系入手,對此加以探討。一、 人與藝術

人為什麼創造藝術?須要從人之所以為人說起。從最早的歷史看,人事從動物中分化出來的。從猿到人經歷了漫長的歲月,由直立行走到鍛煉了手的靈活並帶動了腦的發達,進而開始了復雜的造物活動。動物所有的特點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則是動物所無。如思維和創造,特別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創造。歷史學家稱人類最初的原始社會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就是分別以粗糙的「打擊石器」和精緻的「磨製石器」為代表。舊石器時代經歷了幾十萬年乃至上百萬年。人們將堅硬的石頭打磨成各種用途的工具,為了便於把握,逐漸認識了物體的對稱形。在山西陽高縣的許家窯村,發現了一千多個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雖不光滑,可是十分圓整,是十萬年前的原始人用來狩獵的投擲武器,小的則是「飛石索」上的彈丸。這些石器固然不能說就是藝術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對於對稱形和圓形的認識和掌握,卻為藝術的形式美鑄造了一把鑰匙。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四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各種磨製石器已相當精緻和規范。在這個歷史階段,以農耕和畜牧的出現為標志,表明已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制陶、紡織、制玉等工藝的產生和發展,其製造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也說明農業和手工業開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圖案豐富而精美,變化無窮。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氣象萬千的幾何形圖案外,還有想像的龍,圖騰式的崇拜物,以及文身的人物。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內面,畫著一群人,手拉著手分成三組跳舞,說明舞蹈藝術已很發達。就各地出土的陶塤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已可用來為舞蹈伴奏或吹奏樂曲。在這已時期,藝術不但產生,並且得到了普遍的發展,藝術的門類和樣式也已多樣化。

現代人論藝術,多是側重於所謂「純藝術」,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以區別於實用性的藝術,如工藝美術、裝飾藝術、建築藝術。實際上,藝術是伴隨著勞動而發展起來的,按藝術發生學的序列看,是實用先於審美。鑒賞性的「純」藝術是從實用性藝術中派生出來的。俄國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以民族學的大量資料論證了藝術最初都是起源於勞動,由實用轉化為審美的。即使舞蹈也是為在勞動中減輕疲勞,而繪畫則是用於記事,有點近似於地圖。近些年來,我國有上百處的地方發現了岩畫,有的年代很早,可遠推到新石器時代;有點則是後來的邊遠地區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質仍然屬於原始時期。岩畫的題材很多,大量的是動物和人物,也有各種符號。從內容上看,大都是表現他們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則是某一事物的記錄。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岩畫中,有不少刻畫的馬蹄印、鹿蹄印、牛蹄印、羊蹄印等,作為一種符號是無疑的,它的功用,似乎是告訴獵人某種動物出沒的地方。
《吳越春秋》中記載著一首遠古時代的《彈歌》:

「斷竹,續竹
飛土,逐肉。」
歌很短,只有四句八個字,讀起來頗感古澀。所謂「彈歌」,就是歌唱一種古老武器的製造和功能。這武器叫「彈(音旦dan)」,是一種利用彈(音旦tan)力發射的彈弓。「斷竹」即截斷竹竿;「續竹」是用弦連接竹片的兩頭;「飛」系發出,「土」指彈丸;「逐」狀追趕,獵取,「肉」指鳥獸。如果譯成現代語體,可為:

「截斷竹竿劈成片,彎成彈弓裝上弦,
發射泥丸快如飛,獵取鳥獸作美餐。」
意思懂了,卻有些乏味。這大約就是語言藝術的一個特點。另一方面,在現代人看來其內容也過於平淡。假如我們推後幾千年,在原始時代,誰能發出巧思並做出這樣的好武器,便於射獵鳥獸,那種喜悅的心情可真要放聲而歌了。

從這首歌中,也可看出藝術的功力目的。人為了自己的需要創造了藝術,藝術又反過來給人以鼓舞。不論是純精神的藝術還是與實用結合的藝術,都是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產生,既是心靈之美的抒發,又是同科學技術同步。科技也是為了人的需要,它與藝術在形式和手段上雖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著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業時代,制陶的工藝與陶器,紡織的工藝與錦緞,髹漆術與漆器等,表現在科技與藝術的關繫上,實在是不可分的。高爾基稱人類用理智的力量所創造的文化是「第二個自然界」,以區別於客觀存在的「第一個自然界」。他認為「三個人」是創造文化、創造第二個自然界的,就是科學家、藝術家和工人(見《說文化》)。這里所說的「三個人」,是指三種工作的人。科學家發明了科學和技術,藝術家對形體進行塑造,最後由工人製造成品。這是分工,又是協作。隨著社會分工的細致,協作也就更多樣。現在有種人從實利出發,帶著世俗的觀念將職業強分尊卑,是恨庸俗的。

人的造物活動已經延續了數千萬年,考古學家在不停地發掘、鑒定,數不盡的東西充滿了博物館,可以排出一條壯闊的文化長河。究竟誰是「造物主」呢?古代的哲人也在思考。中國人說是「聖人」,西方人說是「上帝」;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列舉了畫家畫床是根據木匠造的床,那麼木匠又是根據什麼而造床呢?最後只有歸結到「神的理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中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動物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我們理解,這里所指的「美的規律」,是需要和理想,當然也包括美學的要求在內。人的需要是無窮的,只能是相對的滿足;人的理想也是永在追求,不過是逐漸升高。因為人都有一種進取心,用馬克思的話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顯現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實。」(同上)

我們所說的「文化」,通常被分作「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由兩種文化導致了兩種文明。因而將自然科學劃為物質文化,將人文社會科學劃為精神文化。大致看來,這種劃分是必要的,但不能過於機械。因為,物質和精神是不能硬性分開的。事實上,人類最早的文化是融為一體的,可以叫做「本元文化」。以後文化的多元分化並沒有將本元文化解體,而是相並列。也就是說,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或之間,還有未經分解的「本元文化」。當然它也兼有兩種文明,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在人的造物活動中,每每都說明了這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現代科技和藝術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需要,兩者正在產生新的綜合,而且層次越來越高。如果說,實用性的藝術本來就兼有文化的雙重性,那麼,所謂「純」藝術也不可能離開物質的載體。這「載體」已經不僅是畫畫用紙、用顏料,演奏要樂器,而是反作用於藝術。當攝影術發明之後,曾經沖擊過繪畫,特別是西方的油畫肖像;一百年前電影的出現,一方面是隨著產生了電影藝術,另一方面無疑也直接影響到戲劇;現在是電視進入家庭,各種不同形式的電視藝術應運而生,不僅戲劇、電影受到沖擊,連兒童連環畫也受到影響,甚至影響到家庭的生活方式。

再過一百年藝術會是什麼樣子呢?誰也無法估計。即使原理不變,但在藝術的形式上和體裁上必然是五花八門。就因為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生硬地分開,又忽視了「本元文化」的存在,從歷史上到現在便產生了「功能主義」與「唯美主義」之爭,以及「為人生的藝術」與「為藝術的藝術」
之爭,還有與此相聯系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辯論。說到底,只有明確藝術與人的關系,藝術對人的積極作用,立論才不致偏頗,才能辯證地看問題。

人的思維方式有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藝術是形象思維的升華和結晶,是表現人的心靈之美的意識形態。就藝術與人的關系看,人生離不開藝術,藝術也不能脫離人生。

二、藝術的種類

人類社會的文化積淀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人們對於藝術的需要並非從一個角度出發,而創造藝術更不是使用一種模式;加之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藝術便顯得種類多樣,形式紛繁。直到電影的產生,西方曾有「八大藝術」之說,即文學、音樂、繪畫、戲劇、建築、雕刻、舞蹈和電影。所以電影也叫「第八藝術」。我國古代在藝術上只有專稱,沒有總稱。「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對「藝術」和「美術」還有混稱,以後才逐漸分開,藝術是個大概念,美術史藝術的一個門類。豐子愷先生曾做過一些藝術的分類工作,也沒有通行。對於「文學」,西方是作為語言藝術對待的,但在我國卻習慣與藝術並列,統稱「文藝」,只是在美學研究中還有人在藝術中談及文學。

作為藝術的分類,至今還沒有定型的分類法,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分別加以說明。從一個角度是分不清楚的,可能會越分越亂。因此,為了便於了解藝術的性質和體系,我們也列舉出一下的幾種分類法:
(一)以作者而分

就藝術與人的基本關系而言,最初的藝術不過是有感而發,任何人都會表現出來,如果得以流傳,也就是「藝術」。以後有了分工。藝術分成了若干種職業,從事這類職業的人,先是叫匠人『藝人,以後才稱為「藝術家」。豐子愷先生說:「藝術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變多端,人事煩瑣,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於生活之一隅,而喪失其人生之常情。於是世間始立『藝術』為專科,而稱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藝術漫談》序,1936年)。因此,在社會上便有專門的藝術家和非專門的藝術創作者之分,有專業和業余之分,有高雅和通俗之分。從藝術分類學的角度看主要的不是橫向的排列,而是縱向的層次關系。有幾種不同的情況:

1.專門藝術與民間藝術——這是相關聯的兩個藝術層次。民間藝術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種重要基礎,也是專門藝術家吸取營養的寶藏。一般的說,專門藝術家經過了長期嚴格的專業訓練,並以此為社會工作,專門從事藝術的創作、設計、表演、演奏『其藝術是帶有娛他性的,個人的風格也較強。民間藝術則是帶有民族性的群眾藝術,在我國主要是農民(以及牧民和部分手工業者)的藝術,他們從事藝術活動多數是為了自娛,只有少數當作副業。民間藝術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個人的創造多是融匯在集體之中,形成一個地區的帶有歷史性的集體創作。民間藝術的作者多是書本文化不高,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訓練,是在傳統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漸發展起來的,,所以民間藝術作品都表現得比較率真質朴。

2.專門藝術與業余藝術——兩者的關系也只是層次的差異。業余藝術的作者多是在城市和農村中有其他職業者,或是退休的老年人,

3.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這是藝術上的兩個層次,在社會上也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圈」,但對作者很難說有層次之分。所謂「高雅藝術」,也有的叫「精緻藝術」,在音樂上一度稱作「嚴肅音樂」,實際上是相對與「通俗藝術」而言,在名稱上並沒有嚴格的的規范。而「通俗藝術」則相近於「流行藝術」和「大眾藝術」。通俗藝術的特點是流行性強,通俗易懂,為大眾所樂於接受。如傳統的相聲,月份牌年畫,香港的武打片,,和近些年興起的通俗音樂.戲劇小品.卡拉OK等,都比別的藝術擁有較多的讀者觀眾,特別是在通俗音樂方面,許多青少年對於名「歌星」的追隨,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豐子愷先生說:「淺見的人誤解藝術,原是難怪的。因為藝術這件東西,內容很嚴肅,而外貌很可愛。不像道德.法律似的內外性狀一致。因此眼光短淺的人就上了它的當,以為它不過是一種休閑的玩意吧了。」(《藝術必能建國》,1938年)。確實,很多人把藝術當做消遣,二很多藝術又迎合了這種要求。於是泥沙俱下,推波助瀾,用時髦的話說,變成了「炒」藝術。順便講一句,對於「流行」問題不能籠絡的論是非,每個時代都應有顯示自己特點的時尚。通俗也不庸俗。關鍵在於藝術的創作和積極的引導,紡織他的負面效應。在通俗音樂方面,所謂,「追星族」的產生,就是,就是將事物引向了反面。即便是消遣,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只要健康活潑,同樣是應該發展的。試想,們創造藝術的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如果對人生無益,不是多此一舉嗎!
(二)以用途而分

前已提及,藝術的具體用途有兩個層次,一是鑒賞性的藝術,二是實用性的藝術。
所謂「鑒賞性的藝術」,是傾向於精神方面,在觀賞、欣賞、鑒賞藝術中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進而在精神上各道鼓舞,培養高尚的情操。藝術作品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獨特的、典型的藝術形象,能夠扣動人的心弦,產生無比的積極力量。

所謂「實用性的藝術」,主要是指建築藝術、工藝美術和現代工業藝術設計等,幾乎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它是在生活中被實際應用的,以其獨具的形色及其裝飾,使人在用的過程中得到心神的怡悅,對精神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是人的積極進取的一個重要方面。生活環境的美化、理想化也是文明層次的一個重要標志。早期美學曾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在近半個世紀才逐漸有所認識。從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生活的提高來看,未來實用性的藝術的發展潛力將是巨大的。

(三)以感官而分

人的感官與外部世界接觸,與藝術關系最大的莫過於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和人體的動作。說來並不奇怪,人類最早的藝術也是從這幾方面開始。所謂「綜合藝術」,即兼有視、聽、動作和語言的,是後來的發展如戲劇、戲曲、電影、電視等。

1.視覺藝術——主要指美術。它與特具的形與色,訴諸視覺,通過眼睛進入人們的心靈。從原始時代起,便發展成為一種最普遍的藝術。

2.聽覺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的和諧、悅耳,通過歌唱、樂器演奏,訴諸聽覺。人們感受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可以想像出有關的藝術形象,如詩如畫,情感交織。

3.動作藝術——主要指舞蹈。舞蹈是身體的「律動」,即有節奏的動作。聞一多說:「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本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分的表現,生命的機能是動,所以它直是生命機能的表演。」他認為,這是舞的「真面目」,而非對日常生活經驗的模擬。「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動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種生命的真實感(一種覺得自己是活著的感覺),那是一種滿足。另一方面,觀者從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樣的生命的真實感,那也是一種滿足,舞蹈的實用意義便在這里。(《神話與詩·說舞》)」

4.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和電影、電視。戲劇和戲曲又稱「舞台藝術」,電影和電視又稱「影視藝術」。舊時戲園的舞台上寫著「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對聯,說明了綜合藝術的能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反映整個社會,揭示全部人生。因此,其意義是恨重大的。
(四)以時空而分

作為藝術的形態,有的以其聲響佔有時間,有的通過造型佔有空間,當然也有的兩者都占。這種分類法雖不多用,但也說明了認識藝術的一個側面。

1.時間藝術——主要指音樂。聲音無形,但佔有時間。

2.空間藝術——主要指美術。美術作品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都佔有一定的空間。所以美術也稱作「造型藝術」。

3.綜合藝術——主要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有形有色有動作,同時佔有時間和空間。舞蹈也是「造型藝術」,同時也佔有時間和空間,因此帶有綜合性。

(五)通常的分類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具體的接觸某種藝術。因此,通常的分類都是約定成俗,也可以稱作「綜合分類法」,即以各種獨立的藝術門類並列。舉其大者,可分六大類。

1.美術——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大類,形式很多,種類也很多。一般分為繪畫、雕塑、建築、工藝、書藝和攝影。
繪畫包括許多畫種,有中國畫(分為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及工筆畫、寫意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粉畫、丙烯畫、版畫(包括木刻、銅版畫、石版畫等)、年畫、連環畫、宣傳畫、壁畫、漫畫等。

雕塑包括雕刻與泥塑,又分圓雕和浮雕。在材料上有泥塑、彩塑、石雕、木雕、鑄銅和不銹鋼等。在體積大小和用途上有案頭、雕塑、建築裝飾雕塑和紀念碑雕塑等。

建築包括紀念物建築、公共建築、民居建築、園林,以及城市規劃設計、小區設計、環境設計等,建築是無聲的音樂。

工藝即工藝美術,包括現代工藝和傳統手工藝,以及工業藝術設計等。現代工藝有染織、服裝、陶瓷、玻璃、皮革等。傳統手工藝有刺綉、編織、牙骨磚石雕刻、漆藝、景泰藍、紙扎、金銀首飾等。工業藝術設計是新興的一門藝術,主要同現代技術和工業生產結合,應與工藝美術相並列。一般包括裝潢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三個方面。
書藝,即書法和印章,包括大篆、小篆、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魏碑等。由漢字而為藝術,是我國文化立於世界之林的一種特殊現象。它是具體的,卻又是抽象的符號,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攝影包括人像攝影、風光攝影、空中攝影等。

2.音樂——可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部分。聲樂包括獨唱、對唱、重唱、齊唱、領唱、合唱等。器樂包括弦樂(有小提琴、大提琴豎琴和二胡、板胡、琵琶、古琴、揚琴等)、管樂(有木管如短笛、長笛、雙簧管,銅管有2、小號、長號、大號)、打擊樂(有定音鼓、小鼓、亳、鑼、三角鐵)、鍵盤樂(有鋼琴等)。在演奏上有獨奏、齊奏、重奏、合奏以及歌唱、舞蹈的伴奏等。交響樂是音樂中規模最大的一種樂器形式,以管弦樂為主,也配以其它樂器,有的還加用合唱。音樂又往往與詩歌、戲劇、舞蹈等組合,成為歌劇、舞劇、戲曲等。

3.舞蹈——分獨舞、雙人舞、群舞(集體舞)和舞劇等種類。在形式特點上有古典舞、民間舞、芭蕾舞、抒情舞、交際舞(交誼舞)等。
4.戲劇(戲曲)——戲劇與戲曲有同有異。一般戲劇主要指話劇,按作品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包括鬧劇)、正劇等類型。正劇被稱為「嚴肅的戲劇」,主要特點兼有喜劇和悲劇的因素,能多方面反映社會生活。另外還有多種體裁,如詩劇、啞劇(默劇)、街頭劇(廣場劇)、活報劇、秧歌劇、廣播劇、戲劇小品等。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以歌舞(包括雜技、武術)、劇三者有機結合為表現手段,其藝術綜合性更大。戲曲的劇種除京劇外,各地的地方劇有三百多種。

5.電影(電視)——電影和電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反映生活說上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並能大量復制、攜帶方便,放映簡易,是最為大眾化的現代藝術形式。電影和電視的片種很多,並且還在不斷地創造,有故事片、紀錄片、文獻片、科學教育片、美術片(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等。

6.曲藝(雜技)——曲藝是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它的形式活潑,演出簡便,群眾性強,歷史悠久,在全國各族、個地區共有三百多種。主要種類有:評書、相聲、快板書、彈詞、大鼓、琴書等。雜技是各種雜耍、技藝表演的總稱,包括蹬技、手技、頂技、踩技、走索、車技等。一般吧戲法、魔術、馬戲、馴獸包括在內。
以上六大類,只是主要者。即使不夠全面,也足以說明藝術的多樣性。反映了人生的充實和豐富。正因為人生需要藝術,所以藝術一直在被創造著,形成五花八門,奼紫嫣紅的局面。

三、藝術的社會作用

人們的每一種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只是要看這一活動的意義,其目的是否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漢語中對「功利」和「功能」這兩個詞的解釋,內容上畢節哦接近,在藝術上也常使用。似乎對鑒賞性的藝術多用「功利」,而對實用性的藝術多用「功能」,也可能是著文者的習慣所致,但推敲起來倒是很確切的。然而不論是「功利」還是「功能」,都要考慮其實際的效益。作為藝術,須要從社會的廣角,對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產生積極的效應。歸納起來,可有四個方面:
(一)認識的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學會認識世界,並盡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直到人生觀的建立。但知識來源於實踐,是長期積累起來的,只靠個人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大量的知識要從社會獲得。社會科學在揭示人生方面最為深刻,但也太抽象,不是所有人都能領悟的。自然科學解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有獨到之處,卻又往往受到專業的隔閡。唯獨文學和藝術,是通過想像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釋世界。而藝術的魅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藝術的認識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的各個層面。從兒童的認識事物,游戲、兒歌和玩具,以及看圖識字,都是開發智力,增長知識。青年人走上社會,選擇職業,樹立遠大理想,往往會受到一部文學著作或意見藝術作品的影響。即便到了晚年,不論是再學習還是回顧人生,也存在一個認識的問題。在這里,藝術是大可借鑒的。
(二)教育的作用

藝術是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視的,中外古今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都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早在《尚書·舜典》中就提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孔子重視美語,重視《詩》的教化作用,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樂記·樂本》直接指出:「樂者,通倫理也。」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繪畫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因而「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這些古人所講的具體內容和觀點同我們不會一致,但在強調藝術的教育作用上則是相同的。
問題在於,作為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社會主義文藝,其教育的作用本來是恨清楚的,近些年卻被一些人攪得很亂。由文學生的「游戲人生」、「跟著感覺走」、「過把癮就死」為發端,幾乎影響到藝術的各個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現代派藝術的泛濫,甚至到了在國家美術館里用槍打電話亭、擺攤賣對蝦、發放避孕套的程度,並把這種惡作劇美其名曰「行動藝術」。現代派的「理論家」竟揚言現實主義過時了,未來的藝術必定是現代派藝術。作為一種現代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只要有存在的價值,總會逐漸走向成熟。我們對現代派藝術也應該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既不能籠統否定,也無法全盤肯定,要對具體作品作具體分析。就像物極必反一樣,「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以往餓藝術曾一度變成了政治的附庸,將藝術當做政治和政策的圖解。毋庸諱言,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和政治的關系,總是相互影響的,不可能硬性割裂;既然同是一個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必然有著這樣那樣的聯系,至少是不應發生嚴重的矛盾和沖突。但若變為「服務」關系,有了主從和隸屬,關系是單純了,可藝術的個性也就不復存在。事實上,若深刻地揭示生活,哪個嚴肅的藝術家不是苦心探索。藝術的內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所表現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待到「文革」後期出現的「三結合」創作班子,即「領導出思想,群眾出生活,藝術家出技巧」,藝術也就走向了徹底的敗落。從歷史的因果來看,現在所出現的傾向,誰能說不是對前一種傾向的反撥呢?

書歸正題,藝術的教育作用必須以作品的思想性為依託,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永遠也不會消失。優秀的現實主義藝術作品,是人生的教科書。這不僅是我們現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了的,也為歷代的優秀作品所證實。

閱讀全文

與為了創造藝術的需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