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字的創造故事

漢字的創造故事

發布時間:2023-01-08 17:25:42

❶ 漢字來歷的小故事

1、中國的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才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我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典籍中的神話傳說,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個眼睛,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遠古時候,人們只會說話,不會寫字,要把事情記錄下來很不方便。傳說有一次,倉頡的母親出外採桑,倉額一人在家編筐。突然,一位同年好友跑來告訴他,山上的一隻猛虎將本村一頭黃牛咬死吃掉了。倉頡十分氣憤,約了夥伴去除害。

臨行前,他在西牆上畫了一隻老虎,又畫了一個圓圈,裡面點了一點,意思是他出外打虎,太陽落山才能回來。倉頡的母親歸來,見牆上畫了一隻老虎,旁邊還有一口井,誤以為自己的兒子被老虎逼得跳了井,氣得暈了過去。

傍晚,倉頡打獵歸來,見娘臉色蠟黃,氣息奄奄,忙問有何傷心事,娘說明了原委,由於過度驚嚇,不久便去世了。倉頡既後悔又難過。從此,他便騎著驢騾,離開家門,體察各地風土人情,記錄方言土語,立志要造出字來。

那時沒有紙,倉頡便把搜集到的資料記錄在樹皮和葦葉上。驢騾馱得過重,行到今岐山縣境內倉頡廟村時累死了。倉頡不能繼續前行,便尋了座茅草房住下,從早到晚寫寫畫畫,忙著造字不停。

當時,他正琢磨著「出」和「重」兩個字,山上架山本該為「重」,遠行千里本該為出門在外的「出」,但由於青蛙的聒噪擾亂了他的思緒,把這兩個字給弄顛倒了。他一氣之下,飽蘸了濃墨,狠勁向旁邊的池塘中甩去。墨點子把青蛙的嘴全都油墨了,青蛙這才不叫了。

至今,這里的青蛙嘴全是黑的,有詩雲:「倉頡造字思緒濃,小蛙咯咯叫不停,神筆輕點墨封嘴,從此閉口永無聲」。據說,倉頡在這兒造的字非常多,民間有詩為證:「倉頡造字一石粟,孔子讀了七斗七,剩下二斗無用處,撒到鄰邦贈外夷。」

關於倉頡及倉頡造字,在許多辭書典章中均有論述。《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述「倉頡作書」。《淮南子》記載:「史皇生而能書」。《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遠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

黃帝的記事官員倉頡,看見鳥獸的瓜印蹄遠之跡,知道了從事物的本質及外在表現形態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事物,這才開始創造了文字。

2、相傳,上古時期有一條河名為繁水河(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北),依河定居著一個部族,他們靠種植農業和打魚捉蝦繁衍生息。部族首領倉頡,二目重瞳,且是睜目降世,眾人皆稱奇事。

少年時代的倉頡聰明過人,且擅於描摹繪畫。有一天,倉頡與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鬧玩耍,忽然從河水中游出一巨龜,同伴見狀驚慌而去,獨倉頡於沙地上畫巨龜形狀。

這巨龜受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已成靈物。它睜目細看,見倉頡生得虎頭燕頷,日月角起,伏犀貫頂,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猶似電閃,心中大悅,說道:「天生你大貴之相,必委以重任。

今天下有一聖賢之君,以土為德,名為黃帝,你將來可投奔於他,定成大器。」說罷,那龜飄然而去。後來繁水河泛濫,部落之民無法棲身,四散逃亡。倉頡投奔了黃帝。

黃帝知其擅長描摹繪畫,而且聰明過人,就封他為史官,負責結繩記事。倉頡就把大事在繩上打一個大結,小事打個一小結,特別的事情則打一個特別的結,凡事相連就打一個連環之結,甚是細致。

有一年,蚩尤請出風伯和雨師,縱起狂風暴雨,困住黃帝,搶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黃帝不服,讓倉頡帶上結繩前去評理。那蚩尤為人狡詐,否認搶走了牛羊和人,倉頡拿出結繩上前理論,蚩尤卻說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顏色,就立即送回。

由於結繩記事簡單,無法記得那樣詳細,結果黃帝與倉頡失敗而歸。此後,倉頡決心研究出能詳細記事的辦法。

有一次,倉頡到陽虛山,只見河水濤濤,滾滾東去,忽見一隻大龜背負一丹書前來,倉頡上前相拜,認出是曾經點化他投奔黃帝的那隻靈龜。倉頡便說,為創制詳細記事的辦法而苦惱。靈龜就把背負丹書賜給了倉頡。丹書全用紅色寫成,故稱丹書,文字深奧,凡人不能認讀。

得丹書後倉頡廢寢忘食,朝夕研讀,常仰觀天上奎星圓曲之勢,俯視山川脈絡之象,又旁觀鳥獸魚蟲之跡,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繪寫,造出各種不同的形勢。歷經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風呼嘯天下粟雨,神鬼亂號。

後來,黃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見倉頡問道:「聽說你借靈龜神書,方成文字,可否一觀神書?」倉頡把丹書呈上。黃帝觀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寫些什麼,就讓倉頡解說其中的原故。倉頡說:「此乃六體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擬事物形狀方得一種造字法。

如日像一輪紅日,月像一彎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辦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號標出事物的特徵。四是形聲,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如:「賞」字,「貝」是意符,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與錢財有關,「尚」是音符,表示這個字的讀音。

五是會意,是合字表義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借日月之強光,來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轉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通可以互相訓釋的山有之字。如「老」可以訓「考」。

天下禮儀歸於文字,文字必歸於六書類。黃帝聽後高興地說:「你將六書更加詳解,布教天下。民得文字,如眼重明,此乃萬世之功也。」

3、上古時候沒有文字,人們只能結繩記事,既麻煩,還不能記載復雜點的事。那時,伏羲的大臣史官倉頡就常常琢磨著,要找出一套好的記事的方法。

倉頡,姓侯岡,名頡,因是陳他人,所以後人稱其為倉頡。異人有異相。據《歷代神仙通鑒》說,倉頡長相是面似龍顏,嘴愛大大地張著,四隻眼閃著電光。倉頡從小愛畫畫,還養了一頭靈龜隨身帶著,常望著龜背上的紋路發呆。

那天,倉頡來到今洛寧縣興華鄉的陽峪河畔,見風和日麗,就坐在沙灘上歇腳。他隨手掏出懷揣的靈龜,放龜在沙灘上爬行鑽窩。龜行過去,沙灘上流下些橫痛和線窩,與河邊群鳥踏下的爪跡混在一起。倉頡看看龜紋鳥跡,心裡猛地受到了震動。

他步上河邊的一座高台,讓順河風吹涼客頭,擰眉琢磨起來。他忽然想道,這龜紋鳥跡,一畫一豎,一點一圈,撇捺鉤挑,不比結繩復雜得多了嗎?於是坐下拿細樹枝在地上畫呀畫呀,配合出了現今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文字在百姓中推廣開後,人們記事達意不再困難了。為紀念這件了不起的發明,就把河邊的檯子稱為「倉頡造字台」。

4、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秀才識字讀半邊。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字典,或怕丟面子,有個竅門是讀半邊字。例如: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

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原來,有些形聲字。

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現在「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5、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

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

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

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❷ 漢字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漢字的故事有:

1、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2、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3、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員」說:「我不認識你啊?」「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4、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常把筆畫寫錯。一次,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應該寫在左邊,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5、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嗤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枇杷並非此琵琶,只怪當年識字差。倘若琵琶能結果,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❸ 古人造字的故事

倉頡造字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
人們
結繩記事
,即大事打一大結,
小事
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
用刀子
在木竹上刻以
符號
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
文明
漸進,事情繁雜,
名物
繁多,用結和
刻木
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
文字
的迫切要求。
黃帝
時是
上古
發明創造
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
鏡子
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有一年,倉頡到南方
巡狩
,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
龜背
上面有許多
青色
花紋
。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
龜背上的花紋
竟是有
意義
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
人人
都可用來傳達
心意
,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
星宿
的分布情況、地上
山川
脈絡
的樣子、
鳥獸
蟲魚
的痕跡、
草木
器具的
形狀
,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倉頡造字是
中國古代
漢族
神話傳說
之一。倉頡,稱
蒼頡

復姓
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
史官
,曾把流傳於
先民
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
漢字
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
腳印
研究出了漢字,為
中華民族
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
功績
。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
只是傳說
,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白水縣城西北35華里史官村有
倉頡墓

倉頡廟
,倉頡廟為
全國文物
重點保護單位,廟內有
古柏
50餘顆,居三大古柏群之一,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文字學
家也認為白水才是倉頡造字的發源地,因為"源泉"的泉字分開來就是白水。

❹ 中國古代關於造字的故事有哪些

1、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2、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❺ 關於漢字產生的故事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時,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❻ 漢字來歷的小故事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並仍然或曾經在日語和朝鮮語、越南語中使用。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狹義地說,它是漢族的文字;廣義地言,它是漢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中華文明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並成為東南亞文化圈形成的內在紐帶。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先人們留下了大量詩詞、對聯等文化,並形成了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

漢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承載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目前,漢字的使用已經很成熟了,而關於“漢字的創造”,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論證,只有相關的傳說。

下面我們來一起瞧瞧漢字的由來的故事:

第一個漢字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取名字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復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曌:zhao

曌字的意思:大概有日月當空、明亮闊大的意思吧。

第二個漢字故事:漢字詞語"竹竿"和漢字詞語"豬肝"的搞笑故事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第三個漢字小故事:四漢字的詞語“天心取米“帶來的小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第四個漢字小故事:因為錯誤字鬧出的笑話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念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第五個漢字故事: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

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挨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托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挨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第六個漢字故事: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

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合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

❼ 漢字來歷的故事

漢字來歷的故事(精選6篇)

中國文字文化源遠流長,大家喜歡漢字嗎?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漢字來歷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1

《施氏食獅史》是一由趙元任所寫的設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連標題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施氏食獅史》這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讀給別人聽,他是無論如何也聽不懂的!

本文為漢語中最難讀的一,如要嘗試,請先備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齒受傷。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只用一個發音來敘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無其他語言能做到了。

白話文譯文:

《施氏吃獅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著一位詩人姓施,愛吃獅子,決心要吃十隻獅子。

他常常去市場看獅子。

十點鍾,剛好有十隻獅子到了市場。

那時候,剛好施氏也到了市場。

他看見那十隻獅子,便放箭,把那十隻獅子殺死了。

他拾起那十隻獅子的屍體,帶到石室。

石室濕了水,施氏叫侍從把石室擦乾。

石室擦幹了,他才試試吃那十隻獅子。

吃的時候,才發現那十隻獅子,原來是十隻石頭的獅子屍體。

試試解釋這件事吧。

背景

話說50年代初期,有人提議漢字全部拼音,以解除小學生識數千漢字的痛苦。語言學大師趙元任老先生大不以為然,戲寫一文施氏食獅史。全文共92字,每字的普通話發音都是shi。這文言作品在閱讀時並沒有問題,但當用拼音朗讀本作品時,問題便出現了,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緣故。趙元任希望通過文字,引證中文拉丁化所帶來的荒謬。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2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3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彙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4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有人送枇杷給一個縣官,可他在禮單上把枇杷錯寫成了琵琶。縣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有個客人應聲到;「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蕭管盡有位老詩人姓潘,筆名浪波,當過省文聯主席。熟人和下屬,皆稱潘主席。場面上叫浪波先生、浪波主席亦合適。但也常有初見面者敬佩得失了分寸,一口一個浪主席、浪主席,叫得旁人身上直起雞皮疙瘩。

有人給孩子起名叫怡,王怡、李怡、孫怡、趙怡。你在家隨便怎麼叫,叫姨奶都行,出去見到朋友,就得注意了。指著孩子對一位五十多歲的老爺們說:「這是孫怡。」對方不喝多也得犯暈:哪冒出這么個小姨?

有人帶外孫上街,偶見到姓朱的女同事,一時反應不及,拉過外孫說:叫朱姥姥。外孫可不是省油燈,他立刻說:牛姥姥。完啦,活急死人。其實叫姥姥就行。

漢字里使用頻率最高的就是豬馬牛羊狗貓兔魚蝦蟲,一旦與姓同音,就得注意了,尤其要注意後面的詞。在報社,編輯簡稱編,碰上姓馬牛楊的,就不能簡為馬編牛編楊編了。叫了就不尊重了。姓胡也不行,胡編?

開花。」

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上,一個賣魚的喊道:「鮮魚!」這時,一個賣泡泡糖的緊接著喊:「泡糖!(泡湯)」那個賣魚的聽了,對那個賣糖的人說:「哎,你為什麼說我的魚泡湯了啊?」他們越吵越凶。就在這時,一個賣豆芽的又喊道:「豆芽!(斗呀)」一位治安員走了過來問:「還有誰在和他們吵架啊?」正巧一位賣油果的喊道:「油果!(有我)」治安員聽了以後說:「那好,把你們四個一並帶走!」……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5

漢字數目字分大寫和小寫兩種,一種為小寫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另一種為大寫的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要用到這些數字。可了解這些數字的人並不多。記得1994年的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就曾考過這方面的知識。結果那道考題成了當年難度系數最高的試題。下面就漢字的十個大寫數字,為大家簡介如下。不當之處,請指正。

漢字大寫數字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這十個漢字並不是從先民創造出來後就直接用來表示數目的。

「壹、叄、伍」是最早用作大寫數目字的文字。

「壹」最初通作「一」,表示專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時期,「壹」被用作數字。如《管子》「狐白應陰陽之變,六月而且壹見。」

「叄」本是「參」字的俗體字,很早時就通用作「三」,表示「三」這個數目。《左傳》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後來不知何時,這個數目字「參」就寫作「叄」了。

「伍」本義指軍隊的編制,五人為一伍。後來就通用為「五」,表示「五」這個數目字。如《易經》:「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這里的「參」和「伍」都是陰陽爻相的位置數字。

「陸」和「柒」是何時被借作數目字的,查閱了許多書籍,沒有看到更具體詳細的說法。但在《說文解字》里,「陸」是形聲字,本義指陸地;「柒」是「漆」的俗體字,也是形聲字,本義是指一種木名。

「貳、肆、捌、玖、拾」這五個數目字,則是在唐朝武則天時期被確定為數字大寫的。這幾個字都是形聲字。

「貳」本認是副職。「肆」從長、聿(yù)聲,本義指擺設、陳列,後引申為放肆。「捌」本義是指一種農具,漢《急就章》:「無齒為捌,有齒為杷(即耙)。」「玖」從玉、久聲,本義是指似玉的黑色美石。《說文解字》:玖,石之次玉,黑色。「拾」從手、合聲,本義是撿取,從地上撿起來。

據說,武則天時代,各地國庫管理混亂,出現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官吏。武則天為了加強國庫的管理,不給貪贓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機,讓他們不能隨意塗改數據,就下令有關部門,統一漢字的數目字。他們就找了讀音相同或相近的筆畫繁難的十個文字,作為十個小寫數字的另一種寫法。這十個文字就成了漢字的大寫數字。於是,在武則天時代,就出現了漢字的大寫數字。應該說,統一規范漢字數字,用大寫數字代替漢字的小寫數字,這是武則天的一大貢獻,功不可沒。

另有傳說明朝以前人們記賬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漢字和自己創造的一些簡單符號,這種記數的方法簡單實用,而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簡單了,容易塗改。這就讓一些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機,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跡潦草一些,想辨出真偽真是難上加難。

漢字來歷的故事 篇6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漢字的起源有種種傳說,中國古書里都說文字是倉頡創造的。說倉頡看見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長得好像是一幅繪有文字的畫,倉頡便描摹他的形象,創造了文字。有的古書說,倉頡創造出文字後,由於泄漏了天機,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還有一種傳說,說倉頡觀察了鳥獸印在泥土上的腳跡,啟發了他發明文字的靈感。這種種傳說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根據實際生活的需要,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地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考古工作者多次發掘了半坡遺址(今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發現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劾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半坡人的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國文字。

近年來,中國在山東莒縣陵陽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處遺址里發現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個圖象文字,共發現了10多個單字。這些文字是按照實物的形狀描繪出來的,所以稱為「象形字」。字體的結構與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徵。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

❽ 漢字的來歷小故事,50字左右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

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

(8)漢字的創造故事擴展閱讀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制漢字。

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人自行簡化漢字並制定了日本新字體;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今已廢棄漢字。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

漢字為漢民族先民發明創制並作改進,是維系漢族各方言區不可或缺的紐帶。現存最早可識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至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

❾ 有哪些造字的故事

1、嬴政造字。傳說,秦始皇的秦字原來是寫作琹,他統一中國後認為琹是兩王並肩坐在木椅上,所以決定重立國號,眾臣說:開天闢地以來,誰的功勞大小《春秋》上都有記載,嬴政聽了說:「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為一個秦字,以代琹」,提筆寫了秦字,從此,便立國號為秦。
2、楊堅造字。隋文帝楊堅,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隨國公,當他建立新王朝後按照慣例准備取隨作國號,但他覺得隨有逃跑、不吉利、不穩定之意,就把辶字底去掉,造個新字隋,從此,便立國號為隋。
3、武則天造字。唐朝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作為她的名字。
4、劉岩造字。五代劉岩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5、朱元璋造字。朱元璋發布法令,在財務管理上進行技術防範,要求記賬的數字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陌、阡等復雜的漢字。
6.倉頡造字。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❿ 漢字的起源故事

大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直到今天,各種字體紛紛誕生,綜藝體、整塊體、浮雲體、變體等等,這是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也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的結果。世界上所有的國家裡,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漢字的起源故事,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於漢字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有關漢字起源的說法繁多,有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等。

1、結繩說:

《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原始社會部落或中國一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2、八卦說:

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里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3、河圖洛書說:

《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書」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義正是此說的一大特點。虛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圖畫與書錄,實而言之,可以理解為《易經》與《尚書》。

4、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後稷作稼。」《荀子》《韓非子》也有記載。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

倉頡到底是什麼人呢?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5、圖畫說: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畫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拿它們與古漢字中的一些「魚」比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確信漢字是從原始圖畫演變出來的。

漢字的結構

關於漢字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書」古代指寫字,也指寫下的字,故「六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六種字的意思,六書說就是關於六種漢字的學說:

1、象形: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畫成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筆畫,「日」字、「月」字就是這種字。

「日」字篆文像太陽形,中間一短橫是填空隙的飾畫,無實義;「月」字篆文像弦月形,中間一畫,也是飾畫。如考察商周文字,二字象形程度更高。

象形字例如:

羊,甲骨文像羊頭形。

木,甲骨文像有枝幹根梢的樹形。

水,甲骨文像流水形,本義為河流通稱。

2、指事: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說,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認識,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它的意義,「上」字和「下」字就是這種字。指事是一種用抽象符號來指示字義所要表達事物的字。

指事字例如:

本,金文、小篆在木下用點或橫指出樹根之所在,本義指樹根。

末,金文在木上用一橫畫指出樹梢之所在,本義指樹梢。

旦,金文像旭日初升,下邊還連著地面(一說為雲氣)之形,本義為天明、早晨。

3、會意: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意思是說,會意字是並列字類即兩個以上的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來表現該字義所指向的事物,「武」字、「信」字就是這種字。「武」字篆文由止戈二字組成,「止」本像人的腳,在別的會意字中多表人的行走前進,所以止戈會意是持戈前進,即征伐用兵的軍事行動之意;「信」字篆文由人言二字會合成意,本義為誠實,人言必須誠實。

會意字例如:

光,甲骨文從火在人上,表人頭頂上有火光照耀。本義是光輝。

宗,甲骨文從宀從示,表示室內置示(即神主)。本義是宗廟。

從,甲骨文從二人相隨,本義是相聽從。

4、形聲: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說,形聲字是用與字義所表事物有關的字來作形符造字,取比擬新字讀音的字即讀音與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跟它合成新字,「江」字、「河」字就是這種字。

形聲字例如:

暮,甲骨文,從日在四屮(草的象形字)或四木中,會意字,本義是日將落時,隸定為「莫」。後在「莫」下加形符,成為從日莫聲的形聲字「暮」,以表其本義。

溢,甲骨文像器皿中有水漫出形;小篆從皿從水。二者均為「益」字,本義是水漫出。後在「益」字旁加形符,成為從水益聲的形聲字「溢」,以表其本義。

唯,甲骨文像鳥形,即「隹」字,與「鳥」本為一字。甲骨文、金文常藉以表發語詞,後世加形符「口」,成為從口、佳聲的形聲字「唯」,其本義為應答聲。

5、轉註: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

許慎《說文解字·敘》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六書是戰國以來人們分析、總結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書講造字法,轉注和假借二書講用字法。要知道對事物進行分類,每次只能根據同一標准,不同類者不可為比,這是一般常識,古人既以「六」統「書」,便可知此「書」字在「六書」一詞中只能有一種含義,不能既當造字法又當用字法講,因此傳統六書說從本質上講決不可能是造字法和用字法的混合。

漢字的形體演變

漢字是不斷發展演變的,其演變包括文字結構的演變和文字形體的演變,它們不僅與時代有關,也與國家或區域、文字用途、書寫材料等等的不同都有關系。漢字的形體,是指的文字的書寫外形,即通常所說的字體。

人們一般習慣把自漢字產生以來至小篆的字體書寫的文字,統稱為古文字;把用秦隸書以後的字體書寫的文字,統稱為今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一般用於占卜的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遠在新石器時期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陝西省長安縣花園村遺址就已發現了甲骨契刻符號。現已發現的商代甲骨,約有十餘萬片,有字甲骨總數在62000片左右,整理出單字3978個。現能識讀確認的甲骨文有900多個,多為較常用字;不能識讀確認的有3000多個,多為人名、地名、族名等專名字。

2、金文:

金文,是指先秦刻鑄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人稱銅為金,固得此名,實為銅器銘文的省稱。青銅器中,樂器以鍾最多,禮器以鼎最多,一般用鍾鼎代表古代青銅器,故又稱鍾鼎文。其中凹下去者稱為陰文,也稱作款,款是空的意思;而凸起來者稱作陽文,也稱為識,識是標志的意思。合稱款識。至今刻鑄有銘文的先秦青銅器,已出土8000多件,上有不重復的單字3000多個,可識讀者在1800字左右。

3、大篆:

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小篆,筆畫更加線條化,文字逐漸走向定型。

4、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之一就是統一文字,以改變戰國時期文字異形的紛亂局面。小篆文字形體定型化,一般每字只規定一種統一的寫法,廢除了古文字許多舊有異形字。字體進一步符號化。字形向著簡化的方向發展。

5、隸書:

隸書,是在戰國晚期的秦國以篆書的草率寫法即俗體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較篆書簡便易於書寫的字體。這種字體開始時專供秦代的獄卒使用,故稱隸書。隸書漢字形體上全面符號化,即完全拋棄了古漢字的象形因素,使文字變成純由筆畫組成的符號,失掉了原有的象形和以形會意作用。例如:鳥、馬、魚、燕,小篆多少還有象形的遺意,而隸書把魚和燕的尾巴與鳥和馬的足、尾都改為四點,原形再也看不出來了。徹底筆畫化,即解散篆體,改圓轉的筆畫為方折或截斷了的筆畫,把字形分解成若干基本筆畫的積累,逐漸形成點、橫、直、曲、撇、捺、挑、鉤等幾種筆畫。

6、草書:

草書,是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今文字字體。草書之「草」是草率的意思。常見的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三種。

草書由於難寫難認,不便於使用和流傳,加上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漢字的結構體系,使其失去了交際的作用,故一直是輔助字體,不能正式使用,只作藝術品供人欣賞。

草書由於筆畫比其他字體簡單,故對後來的漢字簡化影響很大。今天所用的簡化字中就有許多草書楷化來的變體字,可見草書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

7、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末年,盛行於魏晉,直到今天,還是日常寫信、記錄、起草文稿等時運用得最廣泛的手寫體。

行書的特點是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筆畫連綿,各字獨立。篆、隸、楷、草各種字體,均各有一定之規,惟獨行書,卻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寫得規矩一點,楷書成分多的,就叫行楷或真行;寫得放縱一些,草書成分多的,就叫行草或草行。晉人王羲之,歷代推為書聖,公認其《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8、楷書:

楷書,是由漢隸經過簡省演變成的一種字體。本名正書或真書,唐以後改稱現名。楷,指法式,即規格整齊,可為楷模的意思。

人們多認為西漢末年已有楷書的萌芽,魏晉南北朝是楷書逐漸趨向成熟,隸書逐漸趨於消亡的階段,至於現在通行的楷書,其風格大體上是由唐代書法家的作品所奠定的,唐人楷書完全革除了南北朝楷書中殘存的隸書遺意,因而唐代楷書才完全成熟。

楷書的主要特點是形體方整,橫平豎直,筆畫清楚。

楷書同漢隸的結構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字楷書比漢隸簡化,隸書有的還殘留一點兒篆書的結構、筆畫,而楷書卻沒有了。二者主要區別在於筆形不同,漢隸長橫有波勢,而楷書沒有,漢隸的長橫和捺最後要上挑,而楷書則不然。

漢字的起源故事

傳說有一次,黃帝的軍隊和蚩尤的軍隊交戰,交戰甚歡,難分難解。黃帝想改變一下戰術,叫倉頡拿作戰地圖來,但發現地圖已丟失。只好收兵再作商議。回營後黃帝很生氣,責怪倉頡沒辦好。倉頡說,現在要記錄的事實在太多,再用結繩記事的方式,實在難以應付,忙了就會出亂子。現在老百姓也在犯愁中,常遇到同樣的問題。黃帝說,你是我朝的第一大臣,有沒有解決方式?倉頡告訴黃帝,改用畫圖的方式,可以記錄更多的事,而且大家一看就會明白。黃帝就命倉頡著手辦理這個事,不用隨軍打仗了。

倉頡接受任務後,整天冥思苦想,半年了,還沒有進展。冬天到了,外面下了大雪,倉頡想去打獵,順便放鬆一下。一路上,看到山雞、小鹿跑過,雪地上留下一排排腳印。倉頡發現,他們的腳印都不同,突然來了靈感。畫山雞的腳印就代表山雞,畫鹿的腳印,不就是鹿嗎。如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把它的形象特徵畫出來,不就代表不同的'東西了嗎。倉頡向黃帝報告了之後,黃帝聽了非常高興。命倉頡把天下的所有東西,上至日月,下至飛禽走獸,都按不同的特徵畫出來,並把這種符號叫做「字」。於是,倉頡開始了造字的旅程。

倉頡每天上觀日月星辰,下觀萬物生靈,創造出來了越來越多的象形文字。並刻在石頭和木頭上。後來發現太沉重,不便攜帶,成了倉頡的心病。後來有人從河邊捉來一隻大烏龜,請倉頡造個字,倉頡發現龜殼上有很多方格子,就造了一個「龜」字,並刻在龜殼上。但烏龜趁人不備時逃走了。三年後,烏龜在另一個地方被人捉住了,他告訴倉頡,龜殼上刻的字還在,不但沒被水沖掉,而且字長大了,而且更清晰。於是倉頡想到,龜殼很常見,不但很輕,而且刻的字很清楚,是很好的記錄材料。他把創造的字,都記錄在龜殼上,串起來。黃帝大為贊賞,並頒布天下。成了現在所說的甲骨文。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國漢字的由來。

倉頡造字的故事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悉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閱讀全文

與漢字的創造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