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是誰發明了詩

是誰發明了詩

發布時間:2023-01-07 23:47:21

A. 《詩經》是誰發明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
詩經並不是由某個人發明的,而是一部跨越多個朝代的詩歌合集,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
王官采詩
《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謠,以觀民風。」《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劉歆《與揚雄書》亦稱:「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遒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准編選了其中300篇
正在載入《詩經》
,整理出了《詩經》。唐代孔穎達、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對此說均持懷疑態度。《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公元前544年魯樂工為吳公子季札所奏的風詩次序與今本《詩經》基本相同。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獻詩說
當時天子為了「考其俗尚之美惡」,下令諸侯獻詩。《國語·周語》載:「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師箴,瞍賦,曚誦。」

B. 詩詞是誰發明的

人發生而言,言成文而詩。詩詞是人發明的。

C. 是誰發明的古詩

和古詞分別在盛唐和晚宋到達了頂峰。作為地球上最復雜的漢語文學,唐詩宋詞成為世界古典文學里一顆最燦爛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貢獻包括了詩詞格律的音樂化、規范化。唐詩宋詞有極其嚴格復雜的格律,所以,我們國家需要有一些專業人才去終身研究古文字、古漢語、古典文學、古典詩詞,特別是唐宋詩詞的格律。

詩詞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音調、用韻、章法。其中以音調最為重要,用韻為其次。

那什麼叫韻呢?每個中國字的發音由聲母、韻母所組成的,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古人沒有拼音,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韻字組成韻部,並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為部的名稱,而裡面全是韻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聲調音韻和今人有很大的差異,要研究古詩詞聲調音韻是非常復雜的。古代沒有錄音機,後人只能從前人的詩歌作品和有關音韻的書籍去推斷。但是,從遠古起年代的變遷、地域方言的融合變異使這研究極度困難。

漢語發音從西周到南北朝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南北朝人讀先秦文獻的時候,發現有許多押韻不和諧的地方了。例如《詩經·邶風·燕燕》「燕燕於飛,上下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中的「音」和「南」兩個字不押韻,後來的人牽強地改變「南」字的讀音使其押韻。北梁人沈重在《毛詩音》中指出:「南:協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標注他認為正確的讀音(用普通話讀,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這種方法叫做「協韻」 (亦稱「葉音」)。

隋朝人陸德明認為不應該使用協韻法,因為他認為古代人押韻不嚴謹,沒有必要改正《詩經》的讀音。他指出:「沈雲協句宜乃林反,今謂古人韻緩,不煩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繼承發展了南北朝的協韻法,系統地改正《詩經》和《楚辭》里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他們把讀音脫離時空固化了,把韻的使用絕對化了,認為古人寫詩都嚴格,認為古人對韻腳字可以臨時改讀,導致了錯誤的分析。

宋朝吳棫、鄭庠、項安世、程迥等人對古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後代的學者開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徑。

明代音韻學家陳第反對宋人葉韻說,認為《詩經》、《楚辭》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為標准隨音改讀來求韻腳的諧合。他明確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的觀點,徹底掃清了葉音說的謬誤。

最早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學者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顧炎武。他繼承了陳第的學說,認為「古詩無葉音」,並發明了「離析唐韻」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復古代漢語的發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礎,一直到今天,他的「離析唐韻」仍然是上古音構擬的原則之一。

字的讀音除了有韻之分,還有聲調之分。今天普通話規定了第一字調(現名陰平)、第二字調(現名陽平)、第三字調(現名上聲)和第四字調(現名去聲),(「兒化」「輕聲」等讀音變異例外)。但唐人對聲調的劃分卻不同,漢語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即所謂「四聲」。「平仄」就是四聲的簡單化歸類:平就是平聲,仄包括了上聲、去聲和入聲三個聲調。

現代的普通話已經沒有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可以認為,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

入聲這個聲調是一個短促的調子,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的方言里都還保存著入聲。在普通話的體系下,入聲字已經分別歸屬於入聲字變為去聲、陽平,也有歸屬於陰平、上聲的。

普通話也沒有全濁聲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濁」三類,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濁音(以上都是按漢語拼音標注)。全濁字與入聲一樣,已經在普通話中消亡了。

歷代的韻書把同一聲調內的同韻字歸為一個韻目,各以一個代表字加序號命名,比如上平一東、入聲一屋等等。

詩不是寫的,是吟出來的,是唱的。從唐代起,詩詞發展了極其嚴格的韻律,特別是對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準許違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韻,只能稱作「打油詩」。如果想仿作古詩,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調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詩詞,那是必須務必嚴格遵守規則的。

既然詩是吟唱而生,詞詩是填寫而成,那麼人們必然是依附他們那個年代和那個地區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語言的差異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詩家詞人都帶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語言之間的融合變異,復雜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寫詩詞,大都不會苛求更古老的音韻,而是各自依照本地當時代的發音去寫、去配曲的。即便是參照韻書,那韻書的根基也來源於詩人詞家的方言。

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普通話來朗誦唐詩宋詞,往往會覺得平仄錯了,甚至用用韻也錯了。律句對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例如「當春乃發生」句中的「發」字,唐代是入聲字,與「春」字平仄相錯,但如果用普通話來讀,「入聲」已經消失,讀陰平,顯然與平仄格律相抵觸。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其中的「期」和「兒」似乎沒有押韻,但「兒」用吳語發音,是「ni」,實際上是押韻的。我的家鄉在無錫,我說家鄉話「兒子」就讀成「nize」,而非「erzi」。

確實,專業人士研究古詩詞,必須研究歷代詩歌的發展史,了解唐韻,研究各個朝代方言的變化,研究古音韻的變化。而今人弄詩填詞,必須符合格律,但惟獨發音,我認為不必再依照古韻了。

另外,有四點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詩詞,必須依照韻書,那不符合今人的標准發音,否則怎麼順利地頌讀吟唱呢?那也違背了詩詞吟唱而成的創作原則了,勢必流於文字游戲。

(2)宋人不依秦韻,清人有別唐韻,唐宋詩人詞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讀音,那麼還能出現盛唐繁華的詩壇嗎?還能出現南北宋繁華的詞壇嗎?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批評古人作詩詞為什麼不選用最最古老的發音,也不能批評古人為何不統一方言,在交通發達、媒體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話推廣的今天,要讓格律詩詞獲得新生和發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讀音創作,不宜提倡按古韻書選字。

(3)今人模仿寫古體詩詞,即使嚴格按《詞林正韻》選字,即使格律規范,也難以表達出現代社會的意境和風味,總給人「東施效顰」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統」到進入古人的境界。

(4)其實聲調的束縛遠大於章法的束縛,放棄追求古老死亡的讀音,有利於減輕格律的束縛,有利於格律詩詞的新生。

前幾天,[中華詩詞報]對我的《五絕·山雪》提出很專業的意見,因為我把古入聲字「白」按現代普通話的陽平的發音使用了,建議我修改後推送。為此我提出可以按現代人的讀音來寫的,並請求他們給以答復賜教。[中華詩詞報]要求我註明「新韻」,否則要按「平水韻」改寫。一字之改,談何容易,即使勉強修改,原作的韻味意境也沒有了。何況我是依新韻而作,沒有修改的必要。當然,我們以後創作、推送古體詩詞,必須註明新韻或平水韻。

總之,祖國的文學寶庫需要很多專業人員來進一步發掘,古典文學需要他們採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採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訂、補缺、求證、評注、收藏、保管、出版、發行。當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學的學者來帶動古典文學的發展,給古體詩詞賦予新的生命。

作為一般的業余愛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學的專業底蘊,要硬裝成文人墨客,張口「之乎者也」,閉口古風古韻,反而要給人感覺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韻書、了解詩詞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學的語法,是更好地賞析古典文學的必要條件。

我不提倡大量寫古詩詞,不僅格律太艱深,而且時代變了,要「裝」出那樣風味來,確實太難太難。所以以賞鑒為主,偶爾興來,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須絞盡腦汁,苦思冥想,而且絕對不能發表的。所以,我有個原則,實在寫不出嚴格符合新舊韻律的作品,寧可不寫古詩詞,寧可寫現代詩。

所以我倡導青年朋友學好現代漢語,提倡健康的文風。文章要有內容有新意,不要無病呻吟或聳人聽聞,更不要敏感的話題做文字游戲;主題須鮮明,層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別要講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規范化,力求語言的准確、通俗、精練,屏棄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態的語言表述;准確運用各種修辭方法,准確使用標點符號。

我們還應當提倡學習古漢語知識,以便更好地賞鑒古典文學。即使偶爾要模仿寫古體詩詞,不妨拋棄唐宋的發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現代方言,應當使用現代漢語拼音的標准發音,但必須合乎格律章法。

D. 古詩是誰創造

黃帝,但古詩最興盛時期是唐朝.所以後人雲:"唐詩'',漢朝以前,古詩稱為"樂府'',是一種機構.

E. 誰是第一個創造詩歌的人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詩是什麼?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最美麗的語言自然應該用來詮釋世界上最美麗的感情,因此,詮釋愛就是詩歌最大的使命。怎樣寫詩?讓我們一起讀讀聖經吧。聖經大部分是以詩體寫成的,聖經語言之美一如女人肉體之美,因為女人就是上帝創造的一首詩。正因為如此,當女人被創造出來的那一刻,當男人見到女人的那一刻,男人的第一首詩就誕生了,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首詩:這是我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而詩就是詩人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思想之骨被包在一個形態完美的肉體之中,這就是詩。一匹灰色的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死亡。生命與死亡,真正的詩能夠穿越它。

F. 唐詩的起源(請別介紹唐詩,我要誰發明了唐詩,發明的故事是什麼)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並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並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

G. 詩是誰發明出來的

古詩究竟是誰發明的目前誰也不知道,古人用詩來表達情感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詩是怎麼產生的呢?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在中國,最先的一部民間詩歌總匯,就是成書於公元前10月1日世紀至七世紀。采於樂歌,就是可以用音樂而配的,分為風,雅,頌。風的意思是國風,指各諸侯國的樂曲和民歌;雅的意思是祭祀時吹奏的樂曲,代表持重的詩歌,頌是諸侯中王可以施用的禮樂和周王專用的禮樂。《山海經》記載在黃帝統一中華的的過程中,用神巫指引軍隊謳歌,「歌於野」。孔子擬定的六藝中樂僅次於禮(禮、樂、射、御、書、數)。可見古代對笙歌已經形成國家的民風和禮儀的組成部分。因為歌的內部實質意義可以成詩的形式,或詩可以成歌的形式,所以稱為詩歌。
中國的詩歌內部實質意義廣泛,形式多樣,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最先的甲骨文,早期的國風,民風,雅樂,頌樂,編鍾樂,鍾鼎文,金文,到歌賦,吟,駢文,再到輝煌的詩,詞,曲牌,詩劇等等都是繼承而發展的詩歌。

H. 詩從什麼時候有的那個朝代誰發明的

《詩經》
相傳是孔子編定了這部作品。反映了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

I. 是誰創造了古詩

「古詩」的原意是指古代學者所作的詩.約在魏末晉初,流傳著一批魏、晉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詩,既無題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詩,具有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被統稱為「古詩」.
西晉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東晉陶淵明、宋代鮑照等,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到了梁代,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更從理論上總結評論了「古詩」的藝術特點和價值,探索了它們的作者、時代及源流,並大體確定它們是漢代作品.同時,蕭統《文選》,以及陳代徐陵《玉台新詠》又從詩歌分類上確定了「古詩」的范圍:凡無明確題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稱「雜詩」,無名氏者為「古詩」.

閱讀全文

與是誰發明了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