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陶器誰發明的

陶器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3-01-07 03:05:43

❶ 陶器是什麼時候發明

制陶的發明與人類知道用火有密切的關系,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粘土因落入火堆而變得堅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因此,就一般意義來說,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不一定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形制、器類、工藝與裝飾都不一樣,顯然都是各自獨立發生的。

第三種說法是虞舜發明了陶器。《史記》中就有虞舜在河濱制陶的記載,這種說法看來比較可信。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指出,陶器並不是具體某人發明的,而是無數先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改進的產物。

❷ 歷史問題傳說中發明陶器的是誰

傳說中發明陶器的是炎帝神農氏
神農耕而作陶
神農氏,是中國古史傳說中的著名神話人物,是農神和醫葯神,又是陶神。傳說他教民播種,又教民作肉,還嘗百草治病於民。這是在《周書》中記載下來的。這可能反映了周代以前的傳說歷史。
舜陶於河濱
舜,是古史傳說中的著名人物,是上古五帝之一。從前的陶工一般都供奉舜為窯神,把發明陶器的功勞歸於舜。說他「耕於厲山,漁苗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這則記載見於《史記》,類似的文字還見於先秦諸子文獻中。還有《考工記》說「有虞氏上陶」。據研究,舜屬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族首領,他決不可能是發明陶器的人。但是舜在古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和較好的形象,所以人們極為贊美他的功德。
寧封子為黃帝陶正
寧封,是道教的神話人物,是一位神仙。說他是黃帝時候的人,曾於黃帝手下為官,主管制陶。後來寧封積火自燒,隨煙氣上升成仙。寧封子為黃帝陶正的傳說見於《列仙傳》。在《呂氏春秋》中又有「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的說法。
另外,也有人將「女蝸摶土造人」看作制陶的傳說。

❸ 陶器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經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漸發現了粘土與適量的水混合後,它就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隨意把它塑造成各種形狀,在強烈的太陽光下曬干,泥坯變硬,即可盛放干東西。當然,這些土器由於沒有經過焙燒,不太堅固,使用時容易破碎,尤其遇水要溶化。但是,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火與土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為陶器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條件。考古材料證明,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只要具備了必要條件,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獨立製作出陶器。它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各自獨立創造出來的。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的產生還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聯系,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後才出現陶器。這些創造發明,無疑應歸功於婦女。因為在性別分工的基礎上,婦女是家裡的主人,必然首先從事這些活動。這種習俗還可以從現在雲南景洪傣族婦女慢輪制陶中看到痕跡。要詳細說明我國陶器的起源,目前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都很不足,不過最近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安武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較原始,據碳14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華北新石器時代已知的最早遺存。這些發現不僅有利於探索陶器的起源問題,同時還揭示了正是在這些遺存的基礎上,才發展成為後來廣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到階級社會的商周文明,它們在制陶工藝和器型的發展上,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此外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岩的陶器也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碳14斷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同樣屬於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存,它們同後來華南地區的陶器發展也有著互相聯系。考古發掘表明,全國很多地方,在新石器時代,都曾普遍地使用過陶器,但那時的陶器製作,還只是把泥土先搓成條,然後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並將里外抹平,稱為盤築法。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在器底內部還保留著泥條盤築法的痕跡。用盤築法製成的器形不可能規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紋。以後人們經過不斷實踐,反復摸索,又發明了用輪制來修整陶坯。它是將泥料放在陶輪上,藉其轉動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輪製法製成的陶器,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器物表面留有圓環狀輪紋。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內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輪紋。從出土的陶器來分析,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輪制設備,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輪紋,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輪紋大多出現在器口部分,這是慢輪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輪制已普遍使用,從器物內外同心輪紋上看,無疑是在快速轉動的快輪上製成的。輪製法的使用,標志著制陶技術的發展和日漸成熟。
當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工藝不斷改進的同時,人們也對陶器加以裝飾。為了美觀,用有色顏料,如赭、紅、黑、白等在陶器的表面進行彩繪,於是誕生了各種紋飾美觀、色澤鮮艷的彩陶,以期達到實用與美觀的效果。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中,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別精美。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屬於另一種類型,即黑陶。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一朵奇葩。
商代青銅器的製作尤為輝煌,但青銅器的使用不能代替陶器,因此陶器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而盛行不衰,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以生產灰陶為主。商代晚期灰陶的製作變得更為粗陋,雖說呈下降趨勢,但白陶和印紋陶卻有了更大的發展,其中尤以白陶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花紋謹嚴,吸收了同期青銅藝術的特點,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制陶業以生產民間實用器皿為主,除承襲商代一些陶器形制外,並沒有多大的創新,但建築用陶卻有了新的發展。
秦代陶器的品種繁多,大多仿自銅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奇觀。個個形體高大,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形象生動而傳神。整個軍陣嚴整統一,氣勢磅礴,充分展現秦始皇當年「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統一中國的雄偉壯觀情景。由於陶俑體型高大,製作時,首先考慮如何能使它穩固地站立起來,於是陶工們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將腿部做成實心圓柱體,承受腿部以上軀體的重量,使之不易壓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塊足踏板,這樣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還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觸面增大,從而使陶捅的穩定性大大增加。秦兵馬俑的燒成,是陶瓷工藝史上的空前壯舉,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而且為我們研究秦代燒陶技術和雕塑藝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漢陶俑的製作也極為藝術化,出土的說書人俑神形皆備,令人嘆服。漢代的磚瓦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畫面精細,內容豐富,極富時代氣息,多側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西漢陶器最常見的是泥質磨光灰陶,同時又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的鉛色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又一成就。釉料中加入鉛,不僅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以綠釉為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往往泛出一層銀白色的光澤,稱為銀釉。其形成銀釉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折射下,就產生了銀白色的光澤,並非在釉料中加入銀的緣故。漢綠釉中的銀白壺、狩獵壺在1984年時,每件價格在香港一下子升到了兩三萬美元,以後隨著綠釉罐的大量出土,價格才跌落下來。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在我國陶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為後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現開辟了道路,而且為明清景德鎮五彩繽紛的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的釉陶樓閣雖是陪葬物,但它也是我國開始燒造琉璃瓦的先導,在我國建築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器,由於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使用,逐漸不為人們所重視,所以制陶業呈現衰落局面。陶器製品一般都很粗糙,不僅種類不多,且灰陶的火度低,質量低劣。而陶塑藝術的水平也不高,製作程式化,表面呆板,比例失調,非常粗拙。能代表這時期陶塑藝術水平的是北朝陶塑人物和動物。其造型尤為生動。陶塑人物中,文吏俑一般頭戴冠,身著袍,腰束帶。或雙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溫良恭謹,具備北朝藝術的特徵。武士俑以騎甲馬武士俑和按盾武士俑令人注目,人馬全身披甲,威武強悍,勇猛異常,體現了北朝軍隊的戰鬥力。陶塑動物中突出的有馬和駱駝,馬四蹄矯健,鞍韉華麗,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陶塑駱駝,從北朝始方有,製作也有相當的水平。元邵墓中出土的一件駱駝,昂首屹立,雙峰間設鞍,上被長毯,毯上橫置貨袋,彷彿正在跋涉遠行,是北朝陶塑藝術中頗具特色、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
在南北朝的陶塑藝術基礎上,唐代三彩陶俑的出現,更是將陶塑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無論是造型、施彩或是製作都達到了相當高度,為後世所不及。三彩女俑、鎮墓獸、文武俑官、罐壺盤碟等,都成為文物交易中的寵兒,身價倍增。三彩女俑,每件萬元,高一點的文官三彩俑,每件五萬元上下,三彩罐壺等,每件也都在萬元左右。三彩陶俑,一直到宋、元、遼還在流行,但無論風格和氣派,整體水平都趕不上唐代盛世。就在三彩陶的發展後勁不足的時候,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又異軍突起,成為陶器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種。紫砂陶產生於宋,盛行於明中葉以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至今仍長盛不衰。特別是紫砂陶優良的質地,美觀古樸典雅的色澤,更是令古代文人雅士們傾倒,於是紫砂陶茶具上詩、書、畫、篆刻一應俱全,成為我國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古樸高雅的紫砂陶歷來為藏家所珍愛,成了文物中一個獨特的品種。

❹ 陶瓷是哪個朝代發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現在一般作為工藝品收藏。
歷史[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
早期陶器的製法[編輯]
一般認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並在篝火(bonfires)燒制。燒制時間短但火達到的最高溫度可以很高,約在900℃左右,而且達到的速度很快。黏土與沙、砂礫、打碎的貝殼或打碎的陶器調合後會被用來製造篝火燒制陶瓷器,這是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坯體質地令水及其他揮發性成分可以輕易離開。黏土中較粗糙的粒子亦會發揮在冷卻時限制陶器坯體內部收縮的作用,此過程以緩慢速度進行,並減低熱應力及破裂的危機。早期以篝火燒制的陶器主要是圓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銳的角令破裂容易發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設的窯是穴窯(pit kiln)或溝窯(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個洞再在上面鋪滿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離層,令燒制過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一個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繩文時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編輯]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Gravettian)),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4] [5]。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6][7][8]。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9],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發現的陶器。
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 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編輯]
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14]。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15]。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發展[編輯]
約在700年阿拉伯人對北非的入侵終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貿業,而制陶業的中心被帶回歐洲,但其質素並不佳。制陶技術的發展轉為由東方中國的隋朝(581年-618年)帶領。那裡的陶藝家開始製作陶瓷杯及水壺,而這些陶器的受歡迎情況由東方直達西亞。但因為陶器本身不適合作長途的旅程的關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亞變得太貴。以上情況令當地人想出了利用鉛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國陶瓷的白色。此技術慢慢的倒過來轉回中國及歐洲。約在1200年的元朝,中國的彩釉技術令西亞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國,而歐洲則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亞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發展[編輯]
在安土桃山時代,日本的陶瓷技術開始萌芽,當時日本主要由韓國引入陶藝家的戰俘來滿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聖"千利休的大力推動及翻新以質朴為本質的日本古窯,令日本陶器的發展及質素出現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紀中期崩潰後,歐洲漸難取得中國高質素的陶器,所以轉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術得到另一次作進一步發展的機會。而後期日本進行了鎖國的措施,令日本傳而向本土的傳統技術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藝發展包含成過多的裝飾及過多的技巧[18]。
16世紀晚期,紫砂陶製作開始成熟,各式各樣的紫砂陶具開始出現,其中以紫砂茶壺為最。清代開始紫砂壺造型變為繁復,壺面上出現題字,書畫乃至篆刻,成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現代[編輯]
在19世紀後期,因為機械的引入令大量生產的時代來臨,但同時亦摧毀了陶藝的發展。陶器質素的下降趨勢持續至20世紀,直到1930年代才在歐美間出現了復甦。陶藝發展轉變為個別的陶藝家來帶來創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藝家則從日本的原始陶藝,或是古代美國印地安人的陶藝來取得靈感。現代的商業產品則從他們帶來的靈感引入大眾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最早出現於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
原料純凈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時,會發出類似金屬相撞的清脆聲音。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為中國特產奢侈品之一,千百年來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會被視作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驗證瓷器最早的產地是在中國,但究竟出於哪個年代尚沒有準確的定論。目前人們將發掘自河南鄭州商代(約前15世紀—前9世紀)的高嶺土彩釉器皿作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國在其東漢時期發展出較為成熟的青瓷製法。
中國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產國及出口國。宋以前高檔瓷器主要用於皇室的生活,在中國陝西省法門寺出土的越窯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瓷器制藝的顛峰。宋代有五大名窯,北宋後中國瓷器製作工藝不斷上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大量瓷器出口至東南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藝品之一。
與之相對的日本,也在平安時代開始出現陶瓷藝術製造,結合日本發揚的茶道文化,不斷地出現瓷器的著名產地,先後有六古窯、遠州七窯等瓷器名產地。而在安土桃山時代一段繁榮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掃部、古田織部、芝山監物同時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製作者。

❺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國文化史家羅伯特·路威精闢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數。"早在6000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了品種極為豐富的彩陶、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紋陶等。這些陶器,無論選擇原料、成型技術、藝術加工和燒成溫度方面,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界標,表徵了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因此,考古學上,各文化階段往往是以當時藝術家製造的陶器形狀和花紋來命名的。關於陶器的發明時間及發明者,歷代有著諸多不同的傳說。 一、神農制陶說。據說是孔子刪《尚書》所剩的資料編成的《逸周書》記載了"神農耕而作陶"的故事。這一說法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贊同。明代山陽人羅欣在《物原》一書寫道:"神農作瓮。"明萬曆年間,黃一正撰有《事物紺珠》,確認陶器造於神農。近人吳仁敬、辛安潮的《中國陶瓷史》中指出"及神農伏羲時,......以火燒土,使成為素燒之陶器"。一部分學者認為,陶器的發明不僅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對於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陶制紡輪、陶刀、陶銼之類的工具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正是把製作陶器和農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逸周書》系戰國、秦、漢之間的著作,其中真贗參半。傳說中的神農是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離《逸周書》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這些記述顯然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制陶說。南宋羅泌撰有《路史》一種,其中《前紀》記傳說時代三皇及陰康、無懷等事跡,《後紀》記太昊至夏朝的事跡。書中認為陶釜的發明者是鑽木取火和結繩記事發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發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但是,由於《路史》大都取材於緯書及《太平經》、《洞神經》、《丹壺記》等道家依託之言,駁雜不純,多不可信。 三、虞舜制陶說。先秦史官檔案記錄匯編《世本》的"作篇"講:"舜始陶"即虞舜這位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是陶器的發明者。《周禮·考工記》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說法。這一見解也為後代許多論著轉相引用,《史記·五帝本紀》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確認舜是在"曹州濱河作瓦器"。 四、昆吾制陶說。戰國末由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賓客輯合百家之說而成的《呂氏春秋》,認為黃帝時才創設專官陶正昆吾來管理制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鑄於昆吾"的記載。相傳昆吾是顓頊的後裔,傳說他"製作陶冶,埏埴為器",發明了制陶技術。蜀漢時的史學家譙周著《古史考》,認為神農時食谷,是把放在石頭上之谷燒烤後食之,直到黃帝時才有了陶制的釜甑。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書認為昆吾實際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於燒制陶器和鑄造青銅器著稱,相當於夏代時期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出土的遺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燒制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學者指出古文獻里關於早期具體人物發明陶器的傳說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傳說當做真實的歷史,把某種發明歸功於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創制,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而是無數先民從生產實踐中逐步改善的產物。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描繪了19世紀美洲印第安人用泥塗在樹枝做的筐里,曬幹了盛物品,由曬乾的泥器到燒成陶器,這是累積了生產經驗所得到的進步,必然是集體智慧的產物,而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 但是任何傳說都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做根據的。探究這些古文獻記載的傳說,從這種紛繁雜陳的矛盾敘述中,是完全有可能理出對陶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史實來的。 (鄒振環)

❻ 陶瓷是誰發明的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乾隆時期是我國制瓷業盛極而衰的轉折點,到嘉慶以後瓷藝急轉直下。尤其是道光時期的鴉片戰爭,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力衰竭,制瓷業一落千丈,直到光緒時稍微有點迴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清王朝壽終正寢。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並至此落下帷幕。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陶瓷發展史,它雖然是以衰退而告終,但是它給後人留下的這份珍貴而又豐富的遺產,將永遠放射出燦爛的光輝。

❼ 陶瓷是誰發明的

上古時代已有遠古人類發明並開始使用陶器了,至於陶瓷於哪年被誰發明無從考證。

陶瓷發明及發展歷程如下:

商周時期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是原始青瓷的發生發展階段。當時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嶺土做胎子的原料,這一方面提高了燒成溫度,使胎質堅致,不滲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顏色由深變淺,提高了潔自度。器表施一層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溫釉,經過1200.c以上高溫燒制後,胎釉結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備了瓷器的條件。但當時製作工藝水平低下,胎中還是有一定量的鐵成分,在略低的溫度中燒結,顏色較深,透光性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東漢時期原始青瓷製作精細,胎多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盤。罐。盤口壺等成為主流。東漢青瓷在造型和裝飾上與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學組成以及燒成溫度等方面則有本質的不同。東漢青瓷胎質緻密堅硬,胎色多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較高,敲擊聲音清脆。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僅個別有剝釉,積釉現象;釉色青綠,也有些為青黃,但釉面勻凈。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為普及,瓷器燒造技術迅速發展。瓷製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樂器以及實用的瓶,壺,罐等各種器皿,幾乎無所不備。五代時的陶瓷造型則較多地沿襲了唐代風格。

(7)陶器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陶瓷的保養

1、 日常清潔可用家用洗潔精。

2、 用肥皂加少許氨水或先用等量亞麻子與松節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強,可將瓷磚擦的更有光澤。

3、 如將濃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強的液體灑在磚上面,應立即擦洗干凈。

4、 定期為拋光磚打蠟,取得持久保護作用,時間間隔2—3個月為宜。

5、 如磚面出現少許劃痕,在劃痕處塗牙膏,用柔軟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劃痕擦乾凈。

❽ 是誰發明了陶器

炎帝神農是陶器的發明者 太平御覽》中說:神農「耕而作陶」;《路史》中寫道:「神農」延之為器,說的都是炎帝神農發明、製作陶器的情況。

閱讀全文

與陶器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