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原始人是怎麼形成的
一)原始人的發現
馮特沒有在史前期的古人類方面花費多少筆墨,而是首先介紹德國學者、旅行家喬治·施魏因特富特
(G.Schweinfurth)於1870年沿尼羅河上游航行時,在上扎伊爾(Haut-Zaire)的蒙巴塔(Monbuttus)發現俾格米人(Pygmies),即非洲矮人。此外,他介紹的還有菲律賓的小黑人(Negrito)、馬來半島的內地部族——塞芒人(Semang)和色諾人(Senoi),以及錫蘭(現斯里蘭卡)的吠陀人(Vedah)、南非的布希曼人(Bushman)、安達曼群島(Andaman)的居民等。這些民族都很可能和文明隔離了幾千年。我們只能從相對的意義上說某種人是原始人。對原始人的判斷是由他們的外表文化提供的,如在服飾、住所、食物、自製的工具、武器和其他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文化。所以,馮特認為原始文化的標准基本上是心理學性質的。原始人是相對的原始,因為他們雖已具有某些文化的萌芽,但幾乎都是自然賜予的。也正是這些最原始的獲取,才使原始人從動物中分化出來。
(二)婚姻和家庭
馮特同意瑞士法理學家巴霍芬(J.J.Bachofen)的《母權》一書中的觀點,即總的來看,原始人的婚姻有三個發展階段:無婚姻或亂交,繼而是女性優勢或母權婚姻,最後是男人統治或父權婚姻。實際在今天仍有約五分之三的部族由母系追溯家世,而只有五分之二的部族是由父系追溯的。原始人的多偶婚姻的兩種形式,一個是一夫多妻,另一個是一妻多夫。一夫多妻至今仍然存在,而一妻多夫在較原始的民族中才有發現,如澳大利亞南部土著和印度斯坦(Hinstan)南部地區土著,白令海峽一帶的愛斯基摩人以及西伯利亞的楚克奇人(Chukchi)和吉利亞克人(Gilyak)。一夫多妻總伴有男子的兩個因素——財產和權力。在一夫多妻盛行的野蠻人中,妻子成了丈夫的財產,可能被遺棄或交換。一妻多夫則是在女子稀少的地區發現的。女子的稀少又大都是由於一種罪惡的習俗——溺嬰引起的,而主要犧牲者是女嬰。自然的後果便是婦女數銳減。為什麼要殺死嬰兒?原始人為了謀生奮斗而無力撫養孩子,最好的辦法只有保存有限數量的生命。在波利尼亞西(Polynesian),孩子只有落地超過一小時才禁止被殺害。有時,信邪的動機也起作用。男嬰比女嬰可能倖免於難,是由於男子在賽馬、狩獵和戰爭中更為有用。馬來半島內陸的塞芒人和色諾人,錫蘭的吠陀人,菲律賓的小黑人,中非的黑人,還有布希曼人,他們的聚居地相隔甚遠,但他們的外表文化大都相同。他們處在人類文化的最低水平上,可一夫一妻是他們唯一的婚姻方式。
(三)社會結構
只要原始人的社會結構尚未受到較高文化的影響,可以說仍然過著類似牧群或游牧部落(horde)的生活,這意味著它仍然是一種無結構的而不是有結構的部落社會。這種特殊群體,作為一個相當大的社會群體只帶有非常微弱的部族結構跡象,確定是原始時代的特有現象。一個牧群就是一個人群。這個人群中的關系是通過語言的共通性而確立並使關系得以保持的。沒有人際交往,語言便不可能產生,語言當然也反過來加強了社會溝通。
使人群和獸群有所區別的是原始人的語言,以及和語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動——思維。
(四)語言和思維
心理學家很重視原始人的語言問題。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所以語言的基本差異確實暗示思維有方向和形式方面的歧異。調查發現,原始部落最初的語言似乎大都已不復存在。吠陀人說的是僧伽羅語(Sinhalese)和泰米爾語(Tamil);塞芒人、色諾人和菲律賓的小黑人說的是馬亞語(Maya);中非的俾格米人講蒙巴塔語,而布希曼人講霍屯督語(Hottentot)。這些人怎麼會喪失他們原來的語言?這里發生的一切也是人所共有的生存競爭原理應用於心理現象的結果。可能是較強的人種把弱者最重要的心理創造物——他的語言,排擠出歷史舞台。較弱人種的語言可能非常貧乏,而「屈服」於發展水平較高的語言。至於馬來語(Malay)的廣泛流行,似乎與多次的遷徙有關。然而,原始的語言也會不知不覺地對高級的語言產生一種反作用。在較優勢的少數和較不開化的多數之間的競爭中,前者決定主要的詞彙甚至語法形式,後者對發音會有決定性影響。霍屯督人(亦稱科伊人,Koikoi)從布希曼人那裡吸收了許多生硬的語言,但它也帶有某些原始思想的性質。
手勢語是一種原始的語言形式,這種溝通的手段能在文化較低的民族中發現,特別是那些由方言很不相同的部族組成的民族,要用手勢彼此溝通。北美印第安人、澳洲人,甚至南歐的一些民族把手勢語作為一種秘密溝通的重要手段。在使用手勢語的人的動作中,臉部表情不僅有情緒反應,也有思想流露。原始人當中,特別在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中流行圖解式(graphic)的手勢語,即以在空中畫圖形的方式表現一個不在場的客體。手勢語最重要的特徵在於:不存在任何抽象概念的痕跡,只有感知的表象。不過,原始人的思維,甚至從它的開始,便頑強地向抽象概念迫近。印第安人的「真理」這個概念,是用食指直接從嘴唇向前方移動來表示的,這被認為是直言不諱的意思。
原始思維有兩類觀念:一類是觀念儲存庫,是由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作用提供給意識的;第二類觀念起源於情感,是向外投射到環境中的,它包括一切不能直接感知到的有關觀念,是真正超感性的。
(五)早期的巫術和魔鬼的信仰
只要原始人的神話能站穩腳跟並產生影響,它便是由一種對巫術和魔鬼的信仰構成的。有兩種動力引起這種信仰,這兩種動力 是死亡和疾病。原始人認為生命是在某種程度上繼續以一種神秘的方式駐留在屍體內的東西。因為這個緣故,死人對他而言,變成了魔鬼,一個看不見的東西,能殺死他或使他生病。除了魔鬼觀念外,還有一種肉體靈魂的概念,意思是相信肉體是生命的運載工具。馬六甲的塞芒人認為靈魂像一隻鳥,在人死時飛入太空。原始人相信,魔鬼在身體內可以採取任何形式裝扮自己,而騙人的巫醫能利用這一點詭稱把病魔當做一片木頭或一塊石頭驅走。當吠陀人進入婚姻關系時,男方要給他的未婚妻圍腰束上一根帶子。這不過是一種「紐帶巫術」,以確保他妻子的堅貞。遇患病時,通常將一根帶子束緊在身體的某一病痛部位,另一端傳送到一棵樹上,相信那一病症會神奇地轉移到樹中。
(六)藝術的萌芽
巫術觀念在一定意義上是投射到藝術之中的。原始人只有一種藝術發展到完美的高度——舞蹈藝術。起初,舞蹈是達到巫術目的的一種手段,然而它也能引起愉快,這使它又以娛樂的形式演出。原始人的舞蹈沒有音樂伴奏,舞蹈的真正音樂伴奏是人的歌唱。
原始人對樂器幾乎是一無所知。較復雜的樂器差不多都是從外界輸入的,如馬來半島內陸部族的鼻笛,布希曼人的弦樂器。另一種樂器名叫牛吼器(bull-roarer),這實際上是一種樂音與噪音相混的樂器。
和巫術及魔鬼觀念有聯系的還有造型藝術。成為狩獵對象的動物刻在弓上或吹管上。馬六甲婦女的梳子是極富於線條美的,它被認為是防禦疾病的一種工具。布希曼人的繪畫在性質上顯然既不是巫術又不是裝飾。布希曼人的原始洞穴繪畫是回憶藝術(memorial-art)的作品。畫這些畫的人首先期望的是,把他經歷的事情再現在他的記憶中,他無疑也希望能將這場景保存起來留給親人回憶。
(七)智力特徵和道德特徵
原始人的智力和道德不是平行發展的。要理解一般的心理發展,並理解這些心理側面之間的關系,人類文化的早期狀況是特別重要的。原始人的智能曾經停留在一個非常低下的水平上。這不是他們在本質上的心理能力低下,而可能是由於原始人的需要的有限性。學者們都認為原始人最突出的特徵是易於滿足。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長期隔離狀態而形成的環境條件的固結。一套風俗和習慣在一個民族盛行的時間越長,它也越難改變。
原始文化的特徵在於它從太古時代以來一直沒有進展,但這並不表明原始人的智力要比現代人低下。原始人尋覓、追捕和俘獲獵物的手段足以說明他們的智力水平不低。弓箭的發明,從一種智力的觀點看,並不比現代火器發明者的智力低多少。在近代馬六甲的學校中,中國人、色諾人和馬來人同在一校讀書。在學生能力方面,中國人第一,第二為色諾人,第三為馬來人。被認為原始的色諾人比被認為有天資的馬來人能力要高得多。只是,原始人的智力是限制在一個狹窄的活動范圍內,在這個范圍內,他們的智力不低。
原始人是坦率和誠實的,不說謊,不盜竊。有人稱原始人是世界上的嬰兒民族,意思是他們具有童年的純真。原始人的這種道德態度應歸因於他們有限的需要。原始人在同周圍民族相爭時,道德表現則另是一樣,往往表現出恐懼,然後是欺騙和惡意。這表明外部生活條件對道德的發展有極大影響。
Ⅱ 原始時代人類的勞動創造了什麼
原始時代人類的不同歷程,都是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專。勞動不僅創造屬了人,創造了石器工具,而且創造了人類最原始的精神文化——美的裝飾品以及原始的雕塑製作。因為人類在漫長歲月的勞動中,鍛煉了手的靈巧,發展了腦的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在這個基礎上,隨著精神生活的需要,創造了各種藝術。
Ⅲ 原始人是怎麼創造出服飾的
我國古代文獻對原始人創造服飾前後的狀況曾有過生動的描述:「古初之民,卉服蔽體,時多陰雨,乃木茹皮,以御風霜,綯發閨骨,以去靈雨,命之曰衣皮之民。」又說:「太古之時,未有布帛,人食禽獸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後。」《白虎通德論·號》:「古之時……能覆前而不能覆其後,卧之法法,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韋。」並歸之為伏羲氏創始。所有這些說明,在人類脫離了猿類之後,由於勞動、意識、語言和思維活動,使人類生活和追求的目標日趨進步,在衣著上產生了原始的文明,人們由裸體而進為半裸體,即所謂「知蔽前未知蔽後」的衣著狀況。山頂洞人遺址發現有紡輪和一端帶孔的骨針,顯然是縫制獸皮為衣的工具。在我國許多新石器時代遺址中,都曾發現有紡輪,這是當時已能用植物纖維紡線縫制衣服的確鑿證據。如在仰韶遺址發現有石紡車、骨針,在西安半坡村遺址發現有陶紡輪。一些出土的陶器上有布紋飾,是當時已可編織結網的有力證據。原始人從赤裸露體無有衣服的生活,發展到獸皮、樹皮為衣,乃至後來創造發明了紡線、編織、縫紉,後又有夏衣冬服,這是人類衛生保健的又一次飛躍進步。既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減少了疾病,而且大大增加了人們適應自然界寒暑風雨變化的抵抗能力。
Ⅳ 原始人在美術上有什麼創造
原始人對於美術的貢獻是,他們通過繪畫的方式,讓後代明白可以通過繪畫來記錄信息,這改變了以往的語言傳播信息的方式,而我們現在所有的文字、圖片、信息記載的方式都是從最早的繪畫演變而來的
Ⅳ 原始人是怎麼形成的
約150億年前,產生了宇宙。
約46億年前,誕生了地球。
約33億年前—25億年前的太古代,出現了最早的生物——原核細胞的菌類。
約25億年前—6億年前的元古代,出現了真核細胞的藻類、原始的腔腸動物、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約6億年前—2.25億年前的古生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寒武紀出現了無脊椎動物,海藻開始繁盛;奧陶紀出現脊椎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開始繁盛;志留紀出現魚類,植物開始上陸;泥盆紀出現兩棲類,魚類開始繁盛;石炭紀出現原始爬行動物,兩棲類開始繁盛;二疊紀出現類似於哺乳動物的爬行動物。
約2.25億年前—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是爬行動物的時代。三疊紀出現最早的恐龍;侏羅紀出現最早的哺乳動物及鳥類,裸子植物繁盛,恐龍繁盛;白堊紀出現有袋及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出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恐龍稱霸於世。
約7000萬年前開始的新生代,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時代。
在新生代的第三紀(約7000萬年前—300萬年前)的古新世(約7000萬年前),誕生了高級的哺乳動物;始新世(約6000萬年前)出現了最早的靈長類;在漸新世(約4000萬年前),靈長類中產生了猴類和古猿類;中新世(約2500萬年前)時,古猿在歐亞大陸擴散;到上新世(約1200萬年前)時,古猿逐漸向人轉化。
新生代的第四紀(約300萬年前至今)是人類的時代。在第四紀的更新世(約300萬年前),原始人開始向現代人演化,人類就是從高級靈長類古猿發展而來的。從約1萬年前至今,稱做全新世。
在靈長目中,人與類人猿在體質構造上最為相似。人類和現代類人猿(長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有著共同的祖先——一種古猿。
人是由古猿發展來的。在從猿到人轉變的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下到地面直立行走。
人類在成為完全形成的人之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類。
Ⅵ 原始人在美術上有什麼創造
壁畫
納斯卡巨畫
Ⅶ 古老原始人是怎麼形成的
古老的原始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當然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直立行走就是從「猿」進化到「人」的根本標志)
Ⅷ 原始人開始建造幾何結構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為了居住。
人類建造建築的最初原因是為了居住。人類最初的房屋是用樹木搭建而成的,僅僅是為了能夠遮風避雨。這只能說是建築的雛形。隨著人類的進化,建築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奇跡。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類最早的建築行為是為了遮風避雨。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築空間與造型的巨大差異常常使人感到困惑。人類歷史上的建築及其空間形態究竟是怎樣創造出來的呢。在原始人心中,一根樹枝、一塊石頭、搭造起的房屋本身都存在著一種東西,他們稱之為「靈」。
原始人認為,如果沒有得到巫師的允諾,那麼任何盲目的嬗越就可能使自己遭受某種超自然力的報復。廣泛存在的史前巨石建築,多是一些尺度巨大的建築遺存,如果不是受觀念中所崇信的某種超自然力的驅使,這樣龐大的建築行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時期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Ⅸ 原始人是怎樣學會勞動的
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的動手摸索,先是打制石器,後來學會用火,勞動創造了人類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