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新月社的代表人物,語絲社的代表人物,文學研究會的代表人物,創造社的代表人物各是誰,請詳細列舉。
1、新月社來:胡適、徐志摩自、聞一多、梁實秋
2、語絲社:孫伏園、周作人
3、文學研究會: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孫伏園
4、創造社: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
(1)郁達夫創造社後期擴展閱讀
新月社於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遷往上海,1933年結束。
文學研究會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學社團,而且因其成員多、影響大,在流派發展上具有鮮明突出的特色,成為新文學運動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的小說創作佔有重要比例,曾有沈雁冰、鄭振鐸先後主編了《小說月報》。
創作社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
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❷ 「創造社」是郭沫若和誰一起發起組織的
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專、田漢、鄭屬伯奇等赴日留學的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協商,並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第二改盛館的郁達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東圖書局的一些條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文學團體——創造社。
(2)郁達夫創造社後期擴展閱讀
成員介紹
1、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2、張資平(1893—1959),廣東梅縣人,出身破落世家。1922年4月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理學院地質系。
3、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本名田壽昌,乳名和兒,筆名有田漢、陳瑜、伯鴻、漢兒倚聲、首甲、紹伯、漱人、陳哲生、明高、嘉陵、張坤等。男,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編劇、小說家、詞作家、詩人、文藝批評家、文藝活動家,中國現代戲劇三大奠基人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創造社
❸ 五四運動前後,郭沫若與郁達夫,成仿吾發起的新文學團體是什麼
五四運動前後,郭沫若與郁達夫、成仿吾發起的新文學團體是「創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專鄭振鐸、沈雁冰、屬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為宗旨的文學研究會。
作為響應,1921年6月上旬,留學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於日本東京成立創造社。
創造社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
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❹ 郁達夫什麼時期的作家
郁達夫是中國現代作家。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學日本,畢業於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和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❺ 郁達夫的簡介
郁達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達夫,幼名阿鳳,浙江富陽人,中國現代作家、革命烈士。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七日,郁達夫出生於浙江省富陽市滿州弄(現更名達夫弄)的知識分子家庭。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郁達夫的父親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郁達夫進入私塾讀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就讀富陽縣立高等小學。
清宣統二年(1910年),郁達夫與徐志摩、厲麟似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學堂,後又到嘉興府中學和美國教會學堂等校學習。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郁達夫與關楚璞、姚楠、許雲樵等文人創建新加坡南洋學會。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星華文化界戰時工作團」團長和「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行委員,組織「星洲華僑義勇軍」抗日。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
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一位為抗日救國而殉難的愛國主義作家。在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其文學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懷魯迅》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達夫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達夫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證書。
郁達夫的散文無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現」,而且是「自敘傳」式的自我表現,是最為坦誠、露骨的自我表現。在郁達夫看來,小說帶有作家的自敘傳,「現代的散文,卻更是帶有自敘傳的色彩。」
其作品《還鄉記》《還鄉後記》和小說《遲桂花》,都運用大量內心獨白式的抒情、描寫、記敘,錯落有致,感情真摯,打上有很深的個人印記。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著這一原則構造的。
他不加掩飾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將自己的信仰、習慣、性格甚至病態也大白於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現了在舊社會的壓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悶,從而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學特色。
這種特色就是感傷的弱者的情調,浪漫的青年覺醒者的理想,反壓迫的民主主義者的傾向。
郁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此,他常常把個人的生活經歷作為小說和散文的創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飾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個性和人生際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代表作品是《沉淪》。
郁達夫在《沉淪》中大膽地描寫了男女性愛、性心理,同時也發出了「祖國呀祖國!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吧!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裡受苦呢」的悲號。
❻ 郁達夫的創作分為幾個階段
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 早期的散文創作(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一共寫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後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郁達夫作品圖片(12張)。 首先,強烈地表現作家個性,這是郁達夫散文創作的理論認識,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無所顧忌地對自己的思想、生活細節進行詳細的描寫,非常強效地表現了他「自敘傳」的獨特風格。第二,憂郁感傷的情凋。郁達夫的散文,與小說一樣與眾不伺,憂郁感傷的情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創作中。第三,恣肆坦誠、熱情呼號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腸盪氣的詩的調子。另外,郁達夫散文中那種不拘形式縱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達夫的散文發出的是帶有強烈個性的自己的聲音,篇篇洋溢著回腸盪氣的詩的情調,熱情坦白,毫無遮掩地表現了一個富有才情的知識分子在動亂社會里的苦悶心情,展現出一幅幅感傷,憂郁而又秀麗、雋永的情景交融的畫面。
中期的散文創作(1933年—1938年)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於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後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於山林江湖。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願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晚期的散文創作(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❼ 郁達夫是創造社的嗎
郁達夫是創造社的。郁達夫是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在進行文學創作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各種抗日組織,先後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
郁達夫介紹
他是現代文壇的大家,創造社的主要發起人之一。他的一生給文學愛好者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名篇,包括小說、散文、詩詞。就是這樣一位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日常生活卻是不拘小節、不修邊幅的一個人郁達夫不講究衣著,連布料的好壞,式樣的新舊,都一概不問。
他常說:「衣服只要保暖就可以了,何必問這問那呢?」據郁達夫第二任夫人王映霞回憶,在與她共同生活的十二年中,他一直穿著布衣,夏天穿夏布短衫、夏布褲子,出門時罩上夏布長袍。
有時不罩上長衫,就往外跑,甚至有一次游普陀山,也是不穿長袍,所以王映霞的同學都說他像個剃頭師傅。他平日不穿西裝,不穿皮鞋,只穿個圓口的布鞋。這些布鞋有些是王映霞做的。他始終穿著布衣,只做過一件紡綢長袍,而且僅穿過一兩次。
1936年冬,郁達夫應日本各文學團體之聘請,赴日本講學,並走訪流亡於日本千葉縣鄉下的郭沫若,勸其回國。這次出國,郁達夫為了國家和自己形象,也不能再穿布衣了,便做了兩套深灰色的西裝。但回國後,依然故我,繼續穿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