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2017財富創造

2017財富創造

發布時間:2022-12-27 02:31:44

1. 2017財務管理如何創造價值

財務管理 是很常見了,這財務管理如何為企業帶來價值?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呢?我為你帶來了“財務管理如何創造價值”的相關知識,這其中也許就有你需要的。

財務管理創造企業價值的三種途徑
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經營目標在財務上的集中和概括,是財務管理工作的定向機制、出發點和歸宿。綜合我國目前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財務管理的要求,筆者認為,財務狀況最優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我國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目前關於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基本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利潤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利潤代表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越接近企業目標。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能夠促使企業講求經濟核算,改進技本,加強管理,提高勞動效率,降低成本,關心市場,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但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它未考慮利潤的時間價值;未考慮所獲取利潤和資本沒入量的關系;未考慮所獲利潤承擔風險的大小。因此,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可導致企業各種短期行為,同時還會引起企業因不能科學計量風險因素,導致決策失誤的不良影響。

二、股東財富最大化

也稱企業價值最大化。即通過企業的合理經營,採用最優的財務政策,在權衡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報酬的前提下,使企業的總價值達到最大,進而使股東財富達到最大。財富最大化不僅考慮了取得收益的時間,而且考慮了收益與風險的關系.避免了企業由於盲目追求利潤而造成的行為短期化,具有極大的綜合性,可以讓企業更全面地經營決策。但是,在中國現有條件下,財富最大化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用性:

〈一〉我國大多數企業還不是股份制企業,而且目前的股份制企業多為國家控股企業,在整個國家經濟中占的比例不大,不足以代表我國企業的整體特徵,也還沒有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股東概念

〈二〉缺乏一個能合理衡量企業股價的機制和市場。當前我國證券市場還不規范,市場非理性的投資遠遠超過理性投資,股價波動劇烈.較多地偏離了企業的真實價值;

〈三〉由於企業投資者很少能參與企業的直接管理。當作為財務管理主體的企業與投資者目標不一致時,企業的財務管理就會傾向於企業本身,背離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

〈四〉只強調股東財富最大化,勢必與其他利益主體如債權人、政用機構、內部職工等的期望值發生矛盾。

三、每股效益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應當把企業的利潤和股東投入資本聯系起來考慮,用各股收益來概括企業的財務目標。這種觀點的缺點:一是沒有考慮到目前收益和長期收益的關系;二是沒有反映收益的風險。

總之,以上三種目標與我國現階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不相適應。因此,財務狀況最優化則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評價本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資產負債率、資本金利潤率、營業收入利稅率、成本費用利潤等。財務狀況最優化是從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償債能力幾個方面綜合體現的。

財務狀況具體化為: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從而使財務管理活動的目標變得可以計量:可以用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資金利潤率來衡量企業的營利能力;可以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等指標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用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全部資金周轉率等來衡量企業的營運能力;用產值增長率、利潤增長率、銷售增長率等指標來體現企業的發展能力。

這些指標可以很容易從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中獲取。將財務狀況最優化作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不僅克服了利潤最大化目標和每股收益最優化目標的不足,也比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更接近我國國情,體現了財務管理活動的真正自的,而且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了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總目標。可見,將財務狀況最優化作為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現實性的。
企業財務管理在公司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企業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企業財務管理是 企業管理 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 財經 法規制度,按照企業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簡單的說,企業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企業財務管理在公司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新經濟形勢下,企業財務管理在公司價值創造活動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怎樣才能真正起到核心作用呢?

我們認為只有明確了財務工作的宗旨、扮演了正確的角色、取得了工作實績才能贏得企業財務管理應有的地位。

第一,企業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協助者。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生產,從存貨儲備到產品銷售,每一個環節的經營活動都與價值變動相聯系。企業財務管理者應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各個經營環節的決策服務,提高創造價值的能力和水平。具體來說,企業財務管理者可以在批量采購、最優庫存、自產與外包、更新與維修、生產批量、銷售定價與銷售政策、收款策略、商業信用與供應鏈金融等方面協助經營管理者進行科學決策,從而確保企業各個經營環節的價值創造。

第二,企業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戰略規劃的主要參與者。戰略規劃決定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關繫到企業的興衰成敗。而企業主要是一個經濟價值創造的主體,關鍵戰略一般事關財務問題。這就要求公司的企業財務管理工作關注公司戰略規劃,為公司戰略產生理想的財務影響起到參謀和支持作用。隨著經營管理模式的國際化,戰略規劃和戰略指導的任務越來越多地落到了公司企業財務管理者身上,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必須充分運用其綜合管理能力確保戰略計劃的全面性和科學性;充分運用財務規劃與決策工具輔助戰略規劃,確保公司戰略的經濟性與創值性,確保公司發展的正確方向。

第三,企業財務管理應成為新環境下的價值直接創造者。波特在《競爭優勢》中提出了價值鏈的概念。他把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基本活動涉及企業生產、銷售、進料、發貨、售後服務。支持性活動涉及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等。基本活動創造價值,輔助活動保證基本活動的運行。在現代經濟環境下,企業財務管理除了作為輔助活動支持企業的各項創值活動之外,還可以利用現代經營環境發揮創造價值的功能。比如,企業可以在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中通過降低成本費用來實現價值創造:利用多種結算手段降低結算成本;對外統一籌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建立外匯資金平台,統一結售匯,降低企業用匯成本;進行資金集中管理,降低流動性成本;進行稅收籌劃,降低稅收成本;積極增加現金流入創造價值;科學利用閑散資金進行投資,獲取現金流流入;用好政府優惠政策,獲得補貼收入;等等。

第四,企業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促進者。公司的價值創造和其他活動一樣,要想產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一定的激勵機制。一般來說,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就會內在地作用於企業價值創造系統本身,使企業的價值創造機能處於良性的運行狀態。公司企業財務管理要參與相應的經濟責任考核和薪酬激勵以及各項獎懲制度的制定,完善與價值創造相關的激勵機制,並通過經濟責任考核以及各種獎懲 措施 促進公司的價值創造活動。

第五,企業財務管理應成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保護者。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經營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面臨著內外部多方面的風險,任意一項風險的發生都會毀損企業的價值。這就需要企業建立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和風險防範與預警機制以對風險進行評估、防範和監控。在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中,企業領導人是關鍵,企業財務管理是核心。企業要圍繞防範價值毀損這個關鍵目標,構建起內部控制與風險防範體系,而企業財務管理在內控體系建設過程中要發揮主導作用。

財務管理如何創造價值相關 文章 :

1. 財務管理未來發展趨勢

2. 財務管理實訓心得

3. 財務管理實訓心得總結

4. 財務管理學習心得體會精選

5. 財務管理實訓體會總結

2. 如何看待1%的富人獲取了2017年全球新創造財富中的82%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是我們無法規避必須面對的 歷史 必然,但如果99%的人所持有的1%的財富能保證這99%的人衣食無憂,滿足其大多數的物質需求,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是可以被接受的,資本主義的福利國家制度、馬恩的共產主義大抵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消滅資本基本不可能實現,但極大的豐富生產資料,滿足99%的人的需求還是可以實現的。

近年來,全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論是推崇自由競爭的美國,還是傳統上分配比較平均的德國、日本,概莫能外。

2012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就指出:「最富有的10%的人口不再拿走全部收入的1/3,而是拿走了一半。在過去,首席執行官的平均薪資水平大約是普通工人的20倍至30倍,如今則為273倍。」如今,20%的美國人稱缺乏足夠的錢去購買家庭所需食物,有4600萬人靠政府發放的食品券度日。

德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從14%增加到15.2%。日本的貧困人口比率也達15%。據日本媒體報道,因為終身僱傭制的式微和企業越來越傾向使用外派勞工,很多年齡偏大的失業者只能從事一天一結賬的臨時工作,工資處於最低水平,除掉吃飯和住宿所剩無幾。別說存錢,他們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沒飯吃。

可以說,財富分配越來越集中、貧富差距擴大已經成了一種全球性的現象。這裡面的根本原因在於:首先,知識經濟在全球經濟增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知識經濟是一種贏家通吃的經濟,每個行業只有一兩家可以存活然後包攬所有利潤。比如Facebook市值幾千億美元,但只僱傭不到3000人,而傳統製造業的代表通用 汽車 市值為350億美元左右,但光美國本土的雇員就有7.7萬人,全球則有21萬人。

其次,全球各國和地區稅制的差異,使得富人們可以用腳投票,移居到稅率更低的地方,也可以僱傭專業人士採取各種合法手段避稅,更多的富人則在鑽法律的漏洞,一名富豪常常在晚上搭機飛離英國領空,過了午夜之後,再回到英國機場降落。因為英國現行稅法規定,每年在英國居住的時間不超過90天的話就不用繳稅;而剩下的275天里,只要午夜前不在英國也可以不用繳稅。

貧富差距的擴大不僅是一種經濟現象,而且會產生嚴重的政治後果。近年來多國民粹主義的泛濫、「佔領華爾街」和「阿拉伯之春」等事件,都與此有莫大的關系。

資本就是滾雪球,越滾越大。

1.富人有資本創造新的財富,昨天回答了一個問題,富人為什的更願意買銀行理財。因為只有一萬的窮人就算資產翻倍也就是幾萬,而擁有千萬甚至上億資產的富人就算購買收益只有3左右的理財收益也是窮人的好多倍。

2.越有錢 社會 資源越聚集,賺錢的方法越多,投資的渠道越廣,不論從經濟還是政策都有足夠的參與能力。可以說富人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資本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影響zz,西方一些國家與其說很少有腐敗,是因為資本影響了政策,不公平寫在法律里,為更好的斂財。

4.從財富傳承上看,富人階級的子女更容易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接觸到不同的圈子,見多識廣。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各種基礎,只要不是敗家玩意,不論在各個領域,更容易創新,創造。返觀普通人,生活的約束太多,很多中產階級所謂的精養子女,無非是學習更多的技能為資本服務,或是談好資本[捂臉]

這種現象是動搖 社會 穩定的危機,但是現在借著互聯網的創新可以改變這種現狀,自組織普惠金融應運而生,精準滴灌式扶貧,讓富人的資金像流水一樣流向窮人(窮人多得,富人少得),最終讓 社會 財富結構像橄欖型!

這 社會 不就是這樣嗎,小數人掌握大部分財富,分化加劇。強者更強。其實從某些方面說也是有好處的,形成大公司大集團才具有更強競爭力,才能更有實力進行技術或者創新升級,促進 社會 進步。這就要看國家政府如何處理這種分化。其實從來都沒有公平的 社會 。通過一定的機制實現差距縮小,財富為廣大普通人謀福利,也是政府重要職能之一。

我覺得這個概念有問題,百分之1的人是賺取利潤,馬克思說的剩餘價值,某些人口裡的剝削

那麼生產的絕大部分的物品(這些東西應該都算財富)都是絕大部分人消費了,只是大部分人消費之後結余較少,而資本家有。

所以我挺好奇這個財富的定義是什麼,這個數據是怎麼算出來的?如果你按股票市值?股價包括其未來的潛在價值,

即便一個人再富有,他也吃不了10個人的飯

由一切的不公平鑄造而成

別人掙多少錢跟我有什麼關系?

正常

3. 如何在新時代中培養自己創造財富的思維

這種史無前例的變化既讓人心潮澎湃,也讓每一個人倍感焦慮。在機會與風險並存的時代,選擇賽道永遠比努力奔跑更重要。

一旦做錯一個選擇,你付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都無法挽回。

再對比1999年和2017年的胡潤首富排行榜,前二十大富豪竟然沒有一個重復。

而對於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說,花光了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終於知道勤奮與聰明的結果卻可能是失敗。

但會因為可能失敗,就選擇不投資而把錢存起來嗎?

對於不滿足於低配生活的每一個人,不想十年後二十年後成為被時代拋棄的那一個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3、投資的意義:從勞動造富到投資造富

隨著新消費一起到來的,是每個人普遍的焦慮。

貨幣寬松雖然推高了你的工資,但也激發了你的焦慮,幾乎所有東西都漲的比工資快,房價翻了十倍,甚至連家門口的橫瀝湯粉也從3元一碗漲到了10元一碗。

當你沒什麼積蓄時,當然只能靠工資性收入,大家關注的是一年賺多少新錢,但現在逐漸有積蓄了,投資性收入就變的越來越重要,大家會更關注過去的老錢能生多少新錢。

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僅增長8.7%,而人均財產凈收入大幅增長11.6%,尤其對很多新中產來說,投資性收入可能早已超過了勞動性收入。

未來的社會是投資的時代,誰先掌握了正確的投資方法,誰就能預先獲得新時代的入場券,但是你真的了解投資嗎?

這個問題其實到現在我自己仍在學習中,只是這個階段有少少的體會可以與大家分享:

如果你屬於投資領域的「小白」,身邊又沒有非常靠譜長期泡在投融領域或機構中的老朋友,建議從銀行理財、基金定投等開始自己的投資基礎知識普及,待適應和了解一定的金融投資邏輯後再嘗試復雜點的實體投資和私募基金;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年輕,還有一定的工作熱情,可以將投資的邏輯從散戶化理財到投資企業(即實體);可以開始將自己小部分資金選擇實體投資類的項目,但要注意做好完善的法務和投資文件等保護自己的應有的權益,實體類投資會比基金投資操心,需要自身具備一定的投後跟蹤意識;

如果閑置資金量比較大,可以開始跟投正規機構的股權投資基金和二級基金。

我個人實體投資比較傾向於投資新消費領域,只要趨勢判斷正確,運營團隊靠譜,一般新消費領域的項目都有現金流強、邏輯簡單清晰,從中還可以學習一個新的消費領域。

無論是哪種投資,都必須培養自己成熟的投資人心智,簽訂正規的合同,做好法務保護,但同時明白收益和風險是並存的,投資與債務不一樣,其產生的風險和收益也不一樣。

其實我最想強調的是,邁出投資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開始培養自己投資的思維,這個「思維」的產生才尤為珍貴。

其次就是選擇靠譜的團隊,選對方向,進行投資後放寬心態,只要自身保持有不斷賺新錢的能力,即使投資風險產生了,也能坦然面對,經驗累積多了自然而然成功的概率就越來越高。

最後,投資和賺錢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不要著急,不要慌張,正視失敗,不斷學習,試錯中前進。

祝福這個時代,祝福我們自身,健康和財富相伴一生。

作者:Tina Lee(ID:crzxifm)

(以上文字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金評媒立場)

產融IFM

深圳基業資本董事兼COO;互聯網投資銀行領投羊創始人;電商、O2O、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連續創業者;成功創立並參與多個互聯網項目的經營與並購重組,熟悉互聯網、證券股權投資領域。

4. 獲得被動收入最簡單高效的方式

在羅伯特・T・清崎所著的《窮爸爸富爸爸》一書中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財富創造邏輯:

1、你要有一個好工作;

2、努力工作獲得現金流;

3、將現金流換成資產而非貨幣;

4、資產給你帶來被動收入;

5、當被動收入超過你的支出你就走上財富自由之路了。

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獲得「被動收入」。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獲得被動收入的方式並不多,比較常見的有2種,要麼通過出租房子獲得租金收入要麼通過持有股票基金等資產獲得分紅收益。

獲得房租店鋪的租金收入需要前期支付較大的投資本金,對於普通人來說,並不是容易的事。

而通過有計劃的投資和持有股票基金等資產,獲取長期持續的分紅和盈利收益則是最簡單高效的獲得被動收入的方式。

2

我個人比較推薦想要獲得被動收入的小夥伴堅持做基金定投。

我自己從2008年開始接觸基金定投,這期間看過很多書,學習了很多定投的方法,經歷了幾次不錯的股市上漲,每個定投周期也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但是早期的定投還是以盈利為目的,沒有考慮到為了獲得被動收入而進行的財務投資是否在投資風險上有可控性。也沒有考慮到所持資產是否具備長期的分紅和盈利能力。

大約2016年的時候讀到《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開始意識到獲得被動收入的必要性。然後跟媳婦商量,我們應該有計劃的做一個長期的基金定投規劃。那時候她並不理解,只是問我這個月買了,下個月能漲多少。我給她舉個例子:基金定投就像是你種下一顆蘋果樹,第一年是一顆小樹苗,第二年長高了一些,但果實青澀,第三年你開始收獲,此後一直收獲。而基金定投種下的不是一顆果樹,而是一顆搖錢樹,當你持有的份額足夠多後,它會一直給你賺錢,給你分紅。

後來我還反復給她洗腦,她說一個同學在平安上班,一個月的提成都過萬了,我說你的基金裡面持有中國平安,你是她老闆。她過年想給家裡人買幾瓶好酒,去專賣看了說又漲價了,我說你是茅台的股東,酒漲價了,你也跟著賺錢。

最最洗腦的是持有的基金分紅派現的時候。我用她的支付寶給她設置好定投日期和額度,自動扣款。有一天她跟我說,支付寶里不知道怎麼多了幾百塊錢。我拿過來一看,是中證紅利分紅了。我說,哎呀,忘記設置紅利再投資了。這個是基金的分紅,我們應該繼續買入份額,不要現金。然後她二話不說就直接把分紅的錢申購買入了。

2017年我在知乎回答了一個關於個人投資「聚沙成塔」的問題。通過回答這個問題,我比較清晰的理清了基金定投的思路。於是從2017年4月開始在公眾號做了一個「小雞窩」的欄目。每周定投一次,每周寫一篇關於基金投資的文章,到現在已經定投了113期。我每周日會在公號底部菜單欄的「直播定投」里更新截至最近一期的定投收益情況,以及下周的定投計劃。另外還有一個配圖,可以很直觀的看到投入、市值、收益率、收益額四項的歷史變化情況。

3

通過基金獲得被動收益有2個優勢。

第一,你不需要支付較多的資本金。

基金的投資門檻很低,不像股票最少要買100股。你在申購基金的時候不是按照買多少份算,而是按照買多少錢的算。比如,你可以跟馬爸爸說,給我來十塊錢的某某基金。一點點小錢的積累,可以真正做到聚沙成塔。你要是投資房產,那一筆首付幾十萬還要貸款付利息,你能不能獲得被動收入不知道,但肯定會成為銀行的被動收入來源。

第二,指數基金投資可以獲得穩定的市場平均回報。

在資本市場上投資,最怕的就是選錯標的和踏空。但是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不可能為了每周幾百元的投資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分析調查標的的財務質量,以及學習太過復雜的金融知識。所以,我在做基金定投時只選擇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顧名思義就是市場上那些重要指數的成分股組成的基金。這就意味著只要指數漲,我們基金凈值就會漲。不存在踏空的風險。其次,指數基金對成分股的公司信譽、經營收入都有比較嚴格的要求,不達標的公司會在年度調整時被剔除出指數基金。因此,盡管我始終持有一隻固定的指數基金,但是這只基金的成分股卻總會變化,我們總是會持有更好的公司。

直接買股票最大的風險在於那些看起來很好的公司爆雷。今年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由於個人的資金有限,很難做到分散投資,單只股票的持倉佔比通常都在10%甚至更高的比例。一旦爆雷,整體收益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是指數基金會控制單只股票的持倉市值,一般不會超過2%。也就是說,即便某隻持有的股票停牌爆雷完全賣不出去直到退市清盤,哪怕一分錢不值,它對指數基金的業績影響也就是2%。

4

我在小雞窩中使用的是低估值定投的方法。從為了獲得被動入手而進行的長期投資角度來講,這種定投方式不僅風險較低,還有機會獲得超越市場平均回報的收益。

低估值這個理念是借鑒了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思想。我在歷史文章中有過多次的分享,這里再簡單復述一下。

估值通常指的是市盈率。市盈率其實就是股價相對每股收益的倍數。

假設股價是10元,每股收益是1元。市盈率就是10倍。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以10元買入該股,每年獲得1元的經營回報,10年的時間我們的投資資金就可以回本。

而我們在做指數基金低估定投時,其實是將股票的估值概念運用到指數基金上。

對於一隻個股來說,其盈利的波動比較劇烈,估值的穩定性比較差,但是對於一個持有了幾十隻成分股的指數基金來說,其整體的估值穩定性會比較可靠。這也是指數基金的估值值得信賴的基礎。

低估值分為絕對低估和相對低估。

比如中小板的估值是22倍,創業板指數估值40倍,那麼相對於創業板來說,中小板就是相對低估。

但是如果將指數基金的估值設定一條10倍的分割線,超過10倍算做高估,低於10倍算作低估,那麼22倍估值的中小板就是高估,而我最喜歡的紅利類指數上證紅利和中證紅利當前都只有8倍多,是處於絕對低估水平。

5

我當前階段定投的標的都是絕對低估品種。

定投絕對低估品種的好處是不僅可以獲得分紅收益和公司的長期盈利收益,還可以獲得估值回歸的收益。

市場情緒比較悲觀時,估值就會較低,投資者不願意支付較高的溢價進行投資。當市場情緒轉為樂觀時,估值就會上升,投資者偏好風險投資,樂於支付較高的溢價。

當我們在絕對低估階段投資收集了比較多的份額,當市場情緒恢復後,估值上漲,我們持有的市值就會在內在盈利不變的前提下大幅上漲。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因市場情緒悲觀,某基金的估值只有8倍,如果每股收益0.5元,其凈值是4元。

我們以4元每份買入100份,投資400元。

一年之後,市場的情緒恢復,整體估值水平都在提升,8倍估值的該基金目前以12倍估值進行交易,如果每股收益仍為0.5元,那麼其凈值為6元。

在內在盈利不變的情況下,由於估值的變化,我們獲得了200元,也就是50%的市值上升。

再如果這一年該基金的每股收益提升8%,也就是0.54元,估值從8倍升至12倍,那麼凈值為6.48元。市值上升62%。

即便估值仍維持不變,而基金成分股的整體經營盈利增速達到8%,那麼一年後的凈值為4.32元。市值增長為8%。

再做一個更為極端的假設,如果每股收益增長8%,但是凈值不變,意味著市場情緒更加低迷導致估值更低,那麼估值是多少呢?答案是7.4倍。

再再做一個極端假設,每股收益增加8%,但是凈值下跌10%,從4元跌至3.6元,那麼估值是多少呢?6.67倍。

如果出現這么低的估值,我們要做的當然是買買買(堅持定投)。

你會發現,只要我們選擇的基金在業績上有保證,不會出現每股收益下降的情況,並且當我們定投時,它處於絕對低估階段,那麼我們在定投過程中抗風險的能力會非常強。

5

下圖是我的小雞窩歷史收益率波動圖。

我從2017年開始定投到現在,完整的經歷了2018年的熊市行情。在熊市的最低迷的時候,小雞窩的持倉浮虧是9.76%。見下圖。

今天本來計劃是說一下如何規劃和制定定投額度,最近好幾位小夥伴問到這個問題,但是一不小心又安利了一回低估指數基金定投的好處。

有好幾位比較晚才開始做定投的小夥伴說,並沒有感受到2018年的熊市,這和其持倉大多數低估品種有非常大的關系。

我覺得對於長期從事投機交易的小夥伴來說,提早給自己規劃一個可以長期獲得被動收入的資產投資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你在險惡的金融市場里搏殺的避風港。

大作手禮佛摩爾投機生涯幾起幾落,其晚年雖不如意,但也是靠著其利用投機收益購買了一份200萬的基金而過得衣食無憂。

因此,借當前低估階段,做一些指數低估定投,既可以獲得被動收入,有可以使得投機收益在投資,大有裨益。

5. 10萬億大灣區規劃落地 誰是粵港澳金融龍頭

從區域金融力的視角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兩大看點值得關注。其一,灣區五大戰略定位中沒有提及建設金融中心,金融業發展的相關目標放在了服務業部分表述,但立意卻非常之高,提出建設國際金融樞紐,其二,誰是灣區金融的龍頭揭曉。

2月18日,醞釀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這一重要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入新階段。昨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舉行,對於粵港澳發展的相關戰略、優勢和各地區的發展重點都進行了闡釋。

規劃綱要落地,對於身處大灣區的廣東、香港、澳門,意味著什麼?中國的區域競爭格局會否因此而改變? 一直關注中國區域金融發展狀況並於2018年11月發布首份「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的新財富發現,從區域金融力的視角來看,灣區規劃有兩個看點值得關注和研析。

01

看點一: 灣區五大戰略,並無提及金融中心

根據規劃綱要所提到的戰略定位,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更要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五大戰略定位中,並無提及金融中心。 金融業發展的相關目標,主要放在綱要第六章《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表述。

對於擁有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兩大交易所,香港和廣州、深圳三大金融重鎮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在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大灣區金融業的發展也在全國乃至全球處於領先地位。

新財富發布的「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研究顯示,中國31個省份的金融實力顯著不平衡,其大致可分成四個梯隊: 主要金融中心和金融交易市場所在地的廣東、上海、北京處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江蘇、浙江、山東、四川、天津、湖北、福建7個省市具備一定實力,卻與第一梯隊有一定差距;其他占據中國大半個江山的東北、中部、西部地區的21個省份,金融實力均處於較低水平。 縱觀整個榜單,中國金融資源的分布呈現向領先金融中心集中的態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突出(表1)。

表1:新財富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

資料來源:新財富

同處於第一梯隊的廣東、上海、北京三地,雖然金融實力得分差距非常小,各自側重點不同,優劣勢也各異,但廣東最終以總得分7.39分,超越北京和上海,成為榜單上最具金融實力的省份。

北京雖然是全國性的銀行中心、金融監管和決策中心,匯聚多數金融機構總部和央企總部,具有強大的經濟輻射力和商業影響力,但沒有形成完整的金融市場體系;上海金融中心的特徵最為明顯,無論是在金融業增加值、金融機構實力方面,還是金融市場和金融生態上優勢明顯,但在「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這兩項指標上落後於北京和廣東。

分項來看,在本次排名的六個維度中,除在「金融業發展程度」這個維度上,廣東的5.63得分低於上海的8.14分和北京的7.49分, 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機構實力、融資能力、資本化程度和民間資本活躍度5個維度上,廣東均高於上海和北京,均位列第一(圖1)。

圖1:廣東、上海、北京金融實力對比

數據來源:新財富

在「融資能力」上 ,廣東以2017年度22091.26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省市區,得分6.46分,在人民幣貸款、信託貸款、股票市場融資方面都具備優勢。廣東擁有深圳、廣州兩大金融強市,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存在,使之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方面也具備相對優勢。

在「金融機構實力」維度上 ,廣東的得分最高,為11.5分。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廣東擁有銀行類法人機構數219家,根據統計的券商法人所在地數據,廣東擁有券商法人數量達27家,公募基金數量達34家,省內金融機構的資產總額也位於31個省市的首位。深圳和廣州不僅各自聚集了一批國內知名的金融機構,同時,廣東毗鄰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坐享得天獨厚的外溢優勢。

在「資本化程度」上 ,廣東擁有A股上市公司的數量最多,截至2017年年底,廣東有569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10.73萬億元。資本市場助力財富創造,在2018新財富500富人榜中,廣東上榜富人最多,一地貢獻了113位富人,上榜者財富總額達28610.1億元。同時,廣東也是GDP大省,在「宏觀經濟實力」維度上,廣東以2017年度89705.23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一。

那麼,何以大灣區規劃綱要中,沒有把金融中心建設列入五大戰略目標?

是不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嗎?顯示不是。新財富統計發現,在規劃綱要中,對於「金融」一詞的提及頻率多達62次,甚至高於香港之外各城市的提及頻次,其重要性凸顯無疑(表2)。

表2:規劃綱要中各城市的提及頻次

而且,在《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三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詳細闡述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

一是建設國際金融樞紐。

香港:發揮金融領域的引領帶動作用,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投融資平台。

廣州:支持廣州完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區域性私募股權交易市場,建設產權、大宗商品區域交易中心,提升國際化水平。

深圳:支持深圳依規發展以深圳證券交易所為核心的資本市場,加快推進金融開放創新。

澳門:支持澳門打造中國-葡語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建設成為葡語人民幣清算中心,發揮中葡基金總部落戶澳門的優勢,承接中國與葡語金融合作服務。研究探索建設澳門-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

二是大力發展特色金融產業。

香港:支持香港打造大灣區綠色金融中心,建設國際認可的綠色債券認證機構。

廣州:支持廣州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研究設立以碳排放為首個品種的創新型期貨交易所。

澳門:支持澳門發展租賃等特色金融業務,探索與鄰近地區錯位發展,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綠色金融平台、中葡金融服務平台。

深圳:支持深圳建設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開展科技金融試點,加強金融科技載體建設。

對於金融業的發展目標和各個城市的金融發展定位,都作了詳細闡釋。其中,尤其是國際金融樞紐的目標定位之高,不言而喻,金融在灣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不可忽視。何以在灣區的五大發展戰略中,未提及金融中心?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來觀察,這或與經濟轉型升級、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有關。

雖然灣區金融業處於優勢地位,但從整體環境看,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穩杠桿仍是當前中國金融業的重要任務。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更是把防控風險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與早些年中國金融業一些領域的「超前」發展不無關系,即流動性超前於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交易超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而自我循環、金融市場發展超前於監管和法律的約束。

在新財富「中國區域金融力排行榜」榜單上,有一個數據指標,即「金融業發展程度」下的「金融、保險業GDP佔地區GDP的比重」,除湖南和吉林2省外,餘下29個省市的金融業增加值佔比均超過了5%。其中,有11個省市這一指標上的得分高於位於榜首的廣東。部分地區金融發展是否發展過熱,當地金融業發展是否真正服務於本地實業,不乏疑問(圖2)。

圖2:11個省市的金融、保險業GDP佔比超過廣東

數據來源:新財富

因此,在脫虛向實的大方向下,金融業需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 而從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來看,無論哪一個目標的達成,無疑都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其中,尤其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更將與金融業的發展相得益彰。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華南理工大學IPP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在最近一次的媒體采訪中也提到,「未來世界的競爭,就是對優質資本的競爭。所謂優質資本,不光是錢,還有高科技,技術含量要高。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服務業、科技、法治、制度優勢;澳門服務業水準很高;珠三角產業鏈完備,有廣闊腹地。如果大灣區的制度銜接到位、全要素自由流動,又有技術又有市場,還有資金和法治,對於國內、國際的優質資本吸引力就太大了。華爾街不會放棄,歐洲、日本也不會放棄」。

金融和經濟高度相連,大灣區已有的資本、交易市場等金融資源,無疑將為科創企業提供孵化土壤,而科創企業的成長又可望為金融機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何況當今世界,科技與金融正在主導全球經濟,占據全球價值鏈的主要部分。全球城市的格局也在因此發生變化,一些老牌的全球中心,有的地位在下降,有的也在轉型。像紐約不再僅僅是金融中心,也在向科技創新中心轉變,紐約科技創新領域的從業人員數量以及科技、創意產業的增速在大幅提升。也就是說,未來的全球性城市將既是金融的中心,也是科技創新的中心。 由此就可以理解,粵港澳大灣區雖然並未以「金融中心」進行定位,但強調科技創新等,事實上有利於引導金融業通過服務實體經濟做強做大,實現良性循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東興證券策略及商貿零售行業分析師宋勁,通過對歷史的分析比較提出,中國的三個經濟核心區: 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未來的發展應分別對應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這正與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中,對科創的定位相一致。

而如果長三角的發展對應於紐約灣區,那麼金融業的發展應當也是題中之義。事實上,中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多個金融中心支持不同區域的發展。尤其是,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納入戰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和科創板的落戶,上海也可望突破創新短板,鞏固全國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中,居於領先地位的廣東、上海和北京三地可以各展所長,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金融業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服務創新,形成合力促進高質量發展,成長為帶動中國經濟崛起的三駕馬車,打造可與紐約、倫敦比肩的金融中心體系。

02

看點二: 大灣區內,誰是金融龍頭

全球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灣區,灣區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活動最為活躍的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9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圖3)。

圖3:粵港澳大灣區示意圖

區內各市中,香港、廣東、深圳的金融業發展居於領先地位,香港更是國際金融中心,不過,擁有證券交易所的深圳也不可小覷,2018年深圳GDP更超越香港,位居亞洲第五。那麼,誰堪當區內金融龍頭?其他城市是否定位為不同輻射層次和領域的區域金融中心?

灣區規劃綱要中,對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均作了描述, 其中,唯有香港的定位中提及金融中心 :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由此可見,香港的灣區金融龍頭地位彰顯無疑。這也與其實力相匹配。

從宏觀數據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一直是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2017年金融及保險業占本地GDP的比重為17.52%,比例高於上海的17.4%,更高於北京,居國內之首;2016年,香港金融業提供約25.31萬份職位,相對全港勞動人口的比例為6.46%。在上市公司數量和總市值上,2017年,香港擁有216家注冊地在香港的港股上市公司,總市值達84437.88億元。Z/Yen Group於2018年3月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中,香港排名第三。該指數自2007年3月首次公布以來每半年更新一次,香港一直獲評定為亞洲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表3)。

表3:北上廣、香港、澳門的金融實力比較(均為2017年統計數據)

細看其在金融領域的實力。 香港具備穩定而靈活的資本市場,貨幣、商品、資金、信息和人才可自由流通,在股票市值、IPO集資、資產管理及銀行等方面更持續在全球領先之列。 此外,作為世界金融樞紐,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案人民幣業務中心,還通過「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等,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發揮跨境資金融通作用。作為灣區金融重鎮,地位尚難以取代。

不過,對於廣深兩地來說,金融業的發展也不無機會。廣州、深圳長期是中國經濟總量第三、第四的城市,其中,廣州是華南地區的門戶,深圳則是中國民營經濟和科技創新最為活躍的城市。自1990年深交所開業,深圳成為中國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擁有了配置全國性資源的能力,寬松的創業氛圍下也孕育出平安、招商等大型綜合性產融結合的巨頭。如今,深圳連年成為新增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金融業增加值以及和金融業相關的法律、會計、咨詢等服務人員的就業規模,也僅次於北京、上海居全國第三,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金融服務業「金領」集聚地。

在大灣區規劃下,除了依託本地科創、智能製造業共同發展,在戰略目標之一的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方面,金融底蘊深厚的廣深兩地也可通過與香港探索深度合作,持續成長。

在《規劃綱要》第六章第三節中,「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也是重要目標,在資金和產品互通、機構設立、金融監管協調溝通機制等方面作了詳細的規劃。金融市場互聯互通,不僅能增強灣區金融的核心競爭力,也將使灣區其他地區甚至全國各類金融機構參與大灣區建設,分享大灣區的發展紅利。

這方面,灣區的其他7個城市應當更有機遇。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珠海等市發揮各自優勢,發展特色金融服務業。廣東各城市的經濟發展並不平衡,以大灣區內的廣東9市為例,珠海、肇慶、江門的GDP佔比均不到總量的4%,而深圳和廣州所創造的GDP則占總量的58%,貢獻了絕大多數的經濟增量。 發展不平衡,是阻礙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重要原因,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難點所在。

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經濟篇中提出,阻礙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機構發展不平衡、兩大區域金融中心建設不平衡、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在新財富區域金融力榜單的「金融業發展程度」這一維度上,廣東得分僅5.63分,落後於北京和上海,甚至比第四名的江蘇還要稍低。雖然2017年度,廣東的金融、保險業GDP以6853.01億元的總量位列全國第一,但是金融、保險業佔全省GDP的比重為7.64%,不足上海和北京的1/2,也低於全國水平的7.95%。正是金融業增加值對地區經濟的貢獻不高,以至於廣東金融業面臨「大而不強」的局面。

不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布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完善大灣區至泛珠三角區域其他省區的交通網路,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在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框架下, 廣東與港澳地區互聯互通,無疑可望為省內金融業的平衡發展更添助力,改寫廣東金融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進而影響中國區域金融的格局 ,並將有助於區內有潛力的城市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程度和競爭力,從而服務於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文章來源:新財富)

6. 2017年中國私人財富報道,中國目前有187萬存款上千萬的人,也就是流動資金,這裡面,有40%是

你所說的應該是資產上千萬,存款上千萬的個人在當今社會基本上不存在,因為身家達到千萬的千萬富翁本來就不多,更不用說只是存款,如果不會把存款通過理財產品增加收益的話,只怕他也存不了這么多錢,哪怕他只是混日子的富二代。
對於可以隨時使用的上千萬流動資金來說,那它的銷售規模至少也是幾億幾十億的規模企業。

7. 私人財富傳承的窗口期什麼時候到來

中國私人財富正規模化崛起。據招商銀行-貝恩公司《2017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數據,2016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已達到165萬億元,2017年將達到188萬億元,其中家族企業佔比超過70%。
優脈財富匯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可投資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達到158萬人,2017年將達187萬人左右;可投資資產一億元以上的超高凈值人群2016年達到12萬人,2017年將達15萬人,可投資資產規模將達23萬億元。
現階段,我國的高凈值人群、超高凈值人群基本都是第一代的財富創造者,這得益於近40年來的改革開放。但這一成績的另一個現實是——在年齡結構上,我國高凈值人群年齡大部分超過40歲,超高凈值人群大部分在50歲以上,相當一部分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2014~2015年,我國超高凈值人群50歲以上的佔比58%,其中,60歲以上的佔比17%。且高凈值人群資產規模與年齡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資產規模越大的高凈值人群,其平均年齡也越大。
所以,優脈財富匯產品經理預測,未來10-20年將是中國私人財富傳承的集中窗口期,中國的財富戰場上將迎來波瀾壯闊的一幕:一方面,經濟轉型的新機遇將繼續催生一代創富英雄;另一方面,日益逼近的傳承腳步,將會衍生出大量繼受上一代財富的「富二代」,「富三代」,由此揭開個人財富向家族財富演進的序幕。

8. 靠100美元起家26歲實現財富自由,股神巴菲特的開掛人生有多牛

電影《西紅柿首富》中,沈騰為了花光十億元,請了股神巴菲特來共進晚餐,一共花了300萬,那麼巴菲特到底是誰呢?光請他吃個飯,就花這么多錢。

巴菲特12歲,因家庭原因搬家到美國首都華盛頓,13歲開始第一份工作賣報紙,憑借對數字的絕對敏感和聰明才智,小小年紀的巴菲特對此游刃有餘。

受家庭的影響,以及對數字的敏感很小的巴菲特就對股票感興趣,11歲買了人生第一隻股票,第一隻股票雖然只賺了六美元,但是對小小的巴菲特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勵,後來不斷嘗試積累經驗, 21歲時已經在股票獲得了9800美元,這筆錢為他今後的股票投資奠定了基礎。

後巴菲特自主創業,當時美國經濟處於低谷,很多行業處於虧損狀況,股票也不外如是,但我們的主人公巴菲特迎難而上,低價買入別人轉手的股票後高價出售

不只是“股神”,他也是一個成功的投資者,1965年,以合作的方式買下當時處於瀕臨破產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有了自己獨立的投資公司後,不斷收購紡織公司,百貨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

後來的巴菲特向大家證明,當時他的決定毫無疑問是成功的。

9. 紐約為何能創造出接近7萬億人民幣的GDP總量

紐約是美國的第一大城市以及第一大港,全市總面積只有1214.4平方千米,人口約851萬人。2018年紐約GDP約為1.03萬億美元(接近7萬億人民幣),是世界上GDP最高的城市。



紐約為何能夠創造出那麼高的GDP總量?這不得不提它引以為傲的金融業。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上金融業最發達,實力最強的國家。世界上最賺錢的行業自然是金融業,這是錢生錢的行業,而紐約就是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位於紐約曼哈頓島南部的華爾街就是美國財富和經濟實力的象徵,這里集中了世界金融、證券、期貨及保險等行業的精華,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均設在此,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有56家總部企業位於紐約,有超過2800多家公司在這里上市,全球市值高達15萬億美元。



當然,除了發達的金融業,紐約的製造業也非常的發達,在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等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而且紐約的服裝、印刷、化妝品等行業均居全美國首位。

總之,紐約是一座世界級城市,一個多世紀以來,紐約在商業和金融方面,發揮著巨大的全球影響力,直接影響著全球的經濟、金融、媒體、政治、教育、 娛樂 與 時尚 界。

紐約,作為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城市(沒有之一),能夠取得這樣的經濟成績是十分正常的。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幾個全球最發達城市的經濟數據。

倫敦2018年的GDP總量為4.4萬億人民幣,面積1577平方公里;東京的GDP在8萬億人民幣左右,面積2155平方公里;香港GDP為2.5萬億人民幣左右,面積1106平方公里。

可以看出,全世界最強大的幾個城市同樣擁有非常驚人的實力,但仍無法和紐約相比。紐約之所以能夠以如此小的面積創造出驚人的經濟實力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美國2019年GDP總量為21萬億美元,比排名第二的中國高出了7萬億美元,比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加拿大這6個全世界最發達的經濟體的總和還要多(G7的其它6個成員國)。紐約作為美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自然能夠笑傲全球。

2.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金融資本市場

紐約是著名的金融中心,其主要GDP創造源為金融產業。在紐交所上市的公司都是世界最大的企業,紐交所的市值吊打全球任何一家股票交易所。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四家公司,超過全球大部分交易所的市值。紐約的金融造富能力可見一斑。

3.馬太效應,強者愈強

聽過二八原則吧?全世界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裡,事實上全世界90%的財富掌握在10%的人手裡可能更加確切。國家、城市也是一樣,大部分資源都在少數城市那,紐約就是全球資源的集合體。越是強大就越吸引強者去投資。同時,能留在紐約工作的人是全世界最出色的人才,他們的財富創造能力能夠做到以一敵萬。

4.周圍沒有其他強敵

美國處於北美,除了和他關系極好的加拿大外,沒有國家和它是一個級別的。同樣的,紐約周圍幾乎沒有競爭對手,產業上唯一能和其對抗的也就是在美國西岸的洛杉磯。而其他城市則不同,倫敦周圍有巴黎、柏林、蘇黎世等地;東京周圍有香港、新加波、上海、首爾等地。地緣上的優勢也是紐約能夠集中更多資源的重要原因。


紐約只有851萬人,為何能創造7萬億GDP成為世界第一大城市?

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美國始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美國經濟中,紐約則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2018年全世界GDP87萬美元,而美國獨占其中的20.49萬億,約佔全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而同時,美國3億人口只有全世界75億人口的25分之一。美國用全世界25分之一的人口,創造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GDP。

再看紐約,你會發現更加逆天。紐約只有851人口,1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是水域),卻創造了1.03萬億美元(約合7萬億RMB)的GDP。人均GDP高達12萬美元,相當於美國人均水平的二倍!

如果和國內城市對比,你會發現我們差距還有很大。

我國境內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被稱為"超大城市",我國總共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人口超過1000萬。如果論城區人口,紐約其實和重慶差不多。

可是,對比GDP總量,紐約相當於2個北京和上海,3個廣州和深圳,3.5個重慶。如果紐約作為一個省,在我國各省市排名中,毫無懸念地能排在第一。

為什麼紐約這樣一個二線規模的城市,創造了令全世界無法企及的經濟成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城市?

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

1,紐約聚集著世界上最大最多的金融公司。

紐約的曼哈頓下城和華爾街,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總部,有73家都在紐約。同時,紐約還有世界聞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紐交所總市值15萬億美元,上市公司有2800多家,包含了美國乃至世界的最優秀企業。

2,紐約聚集著世界上大部分的優秀企業總部。

紐約控制著世界上40%的財政資金,無數企業把總部設在這里。同時,紐約還從事著服裝、印刷、化妝品等工業,機器製造、軍火生產、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宇宙中心,紐約還聚集了全世界的遊客,自由女神像、大都會博物館、時代廣場,都是舉世聞名的 旅遊 勝地。

3,紐約金融家,隨時在全世界收割韭菜。

紐約能讓全世界為他服務,還能抓住機會隨時收割全世界的韭菜。美元持續貶值,你以為你的財產在增加嗎?美元快速加息幾次,快速升值,就能把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資產一網打盡。東南亞金融危機、拉丁美洲經濟衰退很多影響世界的金融大事,背後都有華爾街的黑手在推動。

有朋友說,紐約完爆上海,就像上海完爆孟買一樣,這種說法對不對?

單憑GDP對比,紐約1萬億美元,上海5000億美元,孟買2600億,紐約是上海的二倍,上海是孟買的2倍;人均上,紐約有12.8萬美元,上海則是2萬美元,孟買則是1.2萬美元,紐約是上海的6倍,上海只有孟買的不到2倍!

單純從表面上看,紐約城市建設和傷害差不多,都比孟買強太多,但是,從經濟成果上看,孟買與上海的差距,遠小於上海和紐約的差距。

所以,印度崛起是大概率事件,前有狼後有虎,我們只能往前沖!

紐約是美國金融霸權的縮影,剪全世界羊毛的總部,它創造出7萬億美元的GDP,絕大多教是世界各國的血汗錢。僅全世界的貿易結算這一項,美國就撈進了不少美元,還是美元加息或降息來回折騰,又從世界各國壓榨資金,低息的美元,放出去的是高息,每月利息差就讓美元帝國賺到盆滿。美元是世界貨幣,印美元卻是美國的事,這就是世界貨幣的現狀。

關於紐約市的GDP有幾個說法,有的說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有的認為大概在8000億美元左右(網路認為紐約地區2018年GDP是8017億美元)。即使是按照8000億美元的GDP規模來算,紐約經濟規模在世界所有城市中也是數一數二的。80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就接近5.5萬億元。那是放在我國妥妥的排名第一。我國第一大城市,上海的GDP大概只3.2萬億多一點,相當於紐約的6成。

但是紐約市人口和面積卻並不算大。人口還不到900萬,面積只有1200多平方公里。為什麼紐約能夠創造如此規模龐大的財富呢?那就要看看紐約有什麼產業了。

首先紐約是全球航運中心之一。它和倫敦香港並稱紐倫港。同時紐約還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有統計數據說,在10年前紐約就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全球最大上市公司總市值。在全球金融市場擁有呼風喚雨能力的跨界就是位於紐約,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高盛著名銀行的總部就是位於華爾街。

當然除了航運和金融業,紐約的其他產業也很發達。在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有56家總部是個紐約。這56家世界級大企業遍及製造業、金融業、制葯業、航空業、電信業等各行各業。

擁有這么強的經濟實力,所以紐約GDP能夠達到8000億美元,一點都不要覺得奇怪。一直下我國的上海,世界500強企業的總部數量還不到10家,香港也不到10家。

紐約有著超多的總部級企業,有著極為繁榮的金融業和商業,這些都是GDP貢獻值的大戶。就像香港一樣,香港沒什麼製造業或工廠經濟,卻能夠製造出龐大的GDP,這就是得益於總部企業、金融業、商業的充分融合。

另外就是跟貨幣價值有關,美元是全球通用貨幣,結算貨幣,也是幣值最高最穩定的貨幣之一。那麼假如生產同一件東西,在中國是價值1元RMB,在美國是價值1美元,東西一樣,但後者GDP貢獻值是前者的7倍。當然這只是舉例,畢竟有些商品在各自國家的性價比是反差較大的。

之所以強調貨幣價值,是因為各國家自己的GDP計算價值是以本國貨幣為核算貨幣,那麼如果RMB對美元匯率從目前的1:7變成1:3,那麼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北上廣深的GDP體量都將超越紐約。

但在國際上,GDP核算貨幣是美元,因此我們的GDP拿到世界上去跟發達國家相比,那就是被匯率所淡化的生產價值。倘若我們的貨幣跟美元1:1,每個人的凈資產都要翻7倍,人均GDP會比美國還高。

因此在不同國家不同匯率比之下,GDP沒有實際對比意義。畢竟我們賺的是RMB,花的也是RMB。紐約GDP雖然高的驚人,但美元花銷也高的驚人。因此不同國家只需看實際生活水平即可,購買力差距才是實際差距。在這方面來講,我國民眾實際生活水平已經不比歐美發達國家差多少。發達城市實際生活水準甚至已經比很多歐美國家城市要高。

有點虛,造一個東西,比如電腦, 汽車 ,軍艦,美國的報價都會高很多,中國可能從質量上略有些差距,但是從性價比要高很多,美國可以說造出的東西很值錢,但是從造出東西的實際用處來看,他們那個GDP 明顯被高估了,從製造業的角度講,如果美國造一艘獨特級航母要將近一百五十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要一千億了,中國可能會造出三四艘航母,可能從單一的技術上看會有差距,但是從整體戰力來看要吊打它。完全按照匯率來比較沒有什麼意義,把美元換成人民幣來中國花比較實惠,如果人民幣換成美元去美國花肯定不劃算,從這點看中國的消費還是比較實惠的

金融、高 科技 、房地產、保險和醫療保健是紐約市巨量GDP的基石。紐約——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紐約都會區的中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之一紐約港,每年到訪紐約的遊客就達半億之巨,時代廣場更是被譽為「美國的十字路口」。華爾街也是紐約的一個標志,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所在地。曼哈頓的房地產也還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地段之一,2017年紐約房地產總價估值高達1.072萬億美元!

紐約市是全球商業中心,匯聚銀行、金融、零售、世界貿易、運輸、 旅遊 、房地產、新媒體、廣告傳媒、法律服務、會記、保險、劇院、 時尚 、 體育 、藝術等多重產業。很多財富500強企業選擇落戶紐約。紐約市在吸引資本、商業和遊客方面位居全球第一。早在2013年,總部設在曼哈頓的宏盟集團和國際公眾企業集團在全球廣告代理的收入就高達210億美元。

紐約市最重要的經濟部門當屬金融業,尤其是華爾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紐約市的證券業是紐約市金融部門最大的組成部分和經濟引擎。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共同讓紐約保持在證券節的霸主地位。此外截止2018年,曼哈頓擁有超過4650萬平方米的辦公樓,這同樣位居全美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加工業是紐約最為穩定的產業之一,其價值就達到50億美元,員工數更是接近2萬,巧克力是其著名的特產,年出口額高達2.34億美元。全球最大的巧克力生產商之一歌帝梵的總部就在西34街333號。


2019年紐約的GDP約為1.1萬億美元,紐約的人口約為850萬,也就是說紐約的人均GDP為13萬美元。中國GDP最高的城市是上海,2019年的GDP為38,000億人民幣,人口2400萬,人均GDP12萬人民幣。

對比以上兩組數據,我們就會發現紐約的人均GDP大約是上海的七倍。這就是中美兩國第一大城市的對比,其實也反映了兩國國力之間的差異。

美國2019年的GDP為21.02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大約是146.93萬億。中國2019年的GDP為14.4萬億美元,相當於99.1萬億人民幣。也就是說美國比中國多出了47萬億人民幣的GDP,考慮到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6%,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大約為3%,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繼續發展下去,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將會並不久遠。

紐約的GDP為什麼會這么高呢?這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美國自從建國以來,本土爆發的戰爭就比較少。尤其是從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國內的局勢一直都比較穩定,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

反過來我們看歐洲,歐洲在二戰結束前基本上一直處於戰火之中,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基本上把歐洲的家底給打沒了,原本發達的城市和經濟徹底化為烏有。

此長彼消,美國則在1896年就成為了全球GDP第一的國家,並且在以後的100多年裡,仍然保持著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紐約是美國的第一大都市,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也就成了全球最發達的一個區域。

首先紐約是世界的經濟中心,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中最強大的一個。根據紐約日報的相關統計數字,紐約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大約有2800多家公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的規模大約為15萬億美元。僅此一項,就超越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城市。

紐約還是美國第一大港口城市,作為一個全球經濟最發達國家的最發達城市,大約有17家全球500強企業總部設立在這里。在我們國內有很多城市都在打造紐約經濟,紐約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值得我們學習。

紐約的製造業也相當發達,在很多高 科技 行業都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在13個大型的產業集群里,光電製造排在美國第一,軍工製造業排在美國第二,高新技術企業排在美國第三,新技術和新材料已經被列為紐約的發展重點,包括晶元研究。

紐約還有大量的國家級實驗室,這里吸引了全球最頂尖級的人才,也成為了美國重要的創業孵化中心。大約有41萬家小企業充實和完善著這個城市的產業結構,也為新產業的崛起打開了一個窗口。

我們國內現在普遍重點推進的省會發展戰略就是參考了紐約的發展模式,每個省重點發展省會級城市,以省會級城市為核心打造核心競爭力,成為帶動其他城市發展的橋頭堡。

紐約在美國的作用也正是如此,它不僅為美國的經濟增長提供了活力,而且還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高 科技 創新企業在這里上市。在這里也聚集了全世界的一流人才,這反過來也鞏固了紐約在全球的競爭力。

當然也有人說,紐約的強大是建立在用金融手段剝削全球的基礎上,美國人用金融工具掠奪全球的財富,才堆積出了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

當然這樣說也有一些道理,但我們來研究紐約是為了給自己城市發展提供一些經驗和幫助。我們還是應該多學習紐約的長處,吸取別人的寶貴經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美國就是放高利貸,欺詐百姓,掠奪民眾的世界黑 社會 老大。明目張膽的為所欲為打家劫舍是它們的生財之道。肆無忌憚的想方設法坑蒙拐騙是它們的發家手段,巧立名目壟斷剝削是它們強大的基礎。齷齪無恥顛倒黑白是它們的真實品德。總之一句話美國就不是個好東西。

10. 美國有錢,還是中國有錢

胡潤研究院發布了《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上榜富豪的財富計算截止日期為2017年1月15日。【美捷達移民】

全球十億美金富豪人數達到2257人,增加69人,為歷年最高;其中,9%是一代移民,移民在世界財富創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截至2017年1月15日的統計期內,比爾·蓋茨以56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蟬聯世界首富,王健林再度蟬聯華人首富。

閱讀全文

與2017財富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