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十大科技之父
1. 李四光
2. 錢學森
3. 錢三強
4. 袁隆平
5. 劉華清
6. 王選
7. 茅以升
8. 南仁東
9. 詹天佑
10.華羅庚
1.李四光
尊稱:地質之父
李四光是湖北黃岡人,是我國著名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2.錢學森
尊稱:導彈之父
錢學森是浙江杭州人,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有著「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稱。是中國現代傑出男性之一。
3.錢三強
尊稱:原子彈之父
錢三強是浙江紹興人,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4. 袁隆平
尊稱: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在水稻研究上面花費了大半個世紀,甘於奉獻,嘔心瀝血。為人名群眾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十大先鋒人物之一。
5.劉華清
尊稱:航母之父
劉華清是湖北大悟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為國家和民族盡心盡力,為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6.王選
尊稱:激光照排印刷之父
王選是江蘇無錫人,計算機文字信息處理專家,也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創始人,為中國科技發展史奠定了基礎,添加了一筆色彩。
7.茅以升
尊稱:現代橋梁之父
茅以升是江蘇鎮江人,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是中國土力學學科的創始人和倡導者。主持修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也就是錢塘江大橋。
8. 南仁東
尊稱:天眼之父
南仁東是吉林遼源人,是我國偉大的天文學家,他潛心天文研究,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平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
9. 詹天佑
尊稱:鐵路之父
詹天佑是中國鐵路工程專家,負責修建京張鐵路等工程,中華鐵路第一人,嚴謹認真,兢兢業業,他是我國鐵路事業的科技驕子。
10. 華羅庚
尊稱:現代數學之父
華羅庚是江蘇丹陽人,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也是中國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為數學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❷ 希臘神話故事有哪些
古希臘神話或傳說大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包括如《荷馬史詩》中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赫西奧德(Ησοδο)的《工作與時日》和《神譜》,奧維德的《變形記》等經典作品,以及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Σοφοκλ)和歐里庇得斯的戲劇。
1,羅馬詩人奧維德(《變形記》),斯塔提烏斯,蓋尤斯,塞內卡和維吉爾以及塞爾維烏斯的作品和注釋;
2,希臘近古時期的詩人:儂努斯,安東尼努斯·萊伯拉里斯和Quintus Smyrnaeus的作品;
3,希臘化時期的詩人:阿波羅尼奧斯,卡利馬科斯,偽埃拉托斯特尼和巴弟尼的作品;
4,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小說家艾普利亞士,佩特羅尼烏斯,洛里亞努斯和赫利奧多羅斯的作品。
5,羅馬作家,如偽許癸努斯,將編造和天文作為神話的兩個最重要的綱要。老菲洛斯特拉托斯和小菲洛斯特拉托斯的想像以及卡利斯特拉托斯的描述是神話的另外兩個來源。
6,最後,亞挪比烏和一些拜占庭希臘作家根據早期的現今已不可考的希臘作品完善了神話的細節。這些神話的保存書籍包括赫西基奧斯的蘇達辭書以及約翰·泰澤和歐斯塔休斯的專著。基督教引用希臘神話進行教化:ἐν παντὶ μύθῳ καὶ τὸ Δαιδάλου μύσος / en panti muthōi kai to Daidalou musos ("每個神話中都有代達羅斯的污穢")。知識廣博的蘇代斯認為代達羅斯的形象符合帕西菲的對波塞冬所幻化的公牛的"邪惡興趣":「自從這些惡魔的起源和過失都被歸屬於代達羅斯,同時他為它們所憎恨,因此他成為箴言的主角。」
❸ 英國雷電之神無人機的研發背景
英國雷電之神無人機是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研製的第一款高科技隱形無人機。於2011年試飛。
自2006年開始研發以來,「雷神」無人機曾作為秘密研發的隱身無人機項目,「雷神」無人機的研發是為了研究和推進英國的無人機隱身技術,使其空中作戰能力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製造這架無人機的目的不僅是檢驗英國在無人機製造方面的高尖端技術,同時也是為下一代無人機的設計製造做准備。
❹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中電力的發明者是誰
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發明出來的說法,應該說是被發現。
發現歷程為:
1752年7月,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用風箏吸引雷電的危險試驗,使人們認識到雷電是一種電。
1786年,大利科學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放在兩塊不同金屬之間的蛙腿會發生痙攣現象,他認為這是一種生物電現象。
1791年,伏特得知這一發現,作了一系列實驗。
1793年伏特發表一篇論文,總結了自己的實驗。後來,伏特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終於發現兩片不同金屬不用動物體也可以有電產生。
1839年英國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項業余的實驗中發現了神奇的燃料電池。
1866年,德國工程師西門子,發明強力發電機,並用於機車上,電真正進入人類社會生產。西門子是最終將電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學技術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發明作為標志)
1、 標志: 珍妮機 的發明 最先從 英 國開始 生產組織形式由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
2、 重要發明: 瓦特 改進了蒸汽機 人類進入「 蒸汽時代 」 史蒂芬孫 發明了 火車機車
(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應用為標志,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
1、 人類進入 電氣 時代. 美國 和 德國 在這次工業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落後.
2、 重要發明: 愛迪生 發明 電燈 ,被譽為發明大王. 卡爾'本茨 發明 內燃機 ,設計出 汽車 萊特 兄弟發明 飛機.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40、50年代)
1、 核心: 電子計算機 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 信息化 時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術 最為引人注目
❺ 製成避雷針的科學家
避雷針是一種防止直接雷擊的裝置。它的作用是將高空的雷電引向自身,使之瀉入大地,從而保護建築物。近200年來,避雷針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
是誰在哪一年發明避雷針的呢?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1706~1790年),但許多文獻資料中卻未指明他是如何發明的,即使提到,也眾說不一。不僅如此,有些科技史,物理學書籍則記載著富蘭克林是最早提出設計建議或設想者。發明和首次應用者是捷克牧師、博物學家迪維什(1696~1763年)。例如,日本湯淺光朝編的《科學文化史年表》內記載著避雷針是富蘭克林於1750年發明的。而日本伊俊太郎等編撰的《科學技術史詞典》中的「避雷針」詞條,卻說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設計避雷針,寫信告之英國友人。1752年法國科學院達利巴德(1703~1779年)製成、安裝了避雷針,並引雷成功。同年,富蘭克林在費城安裝了避雷針。
美國科學史學家卡里約(1859~1930年)所著《物理學史》對上述詞典的達利巴德製成避雷針並引雷之說作了較詳盡的描述,從中可知達利巴德並非製成、安裝避雷針,僅是在1759年5月10日,在靠近巴黎的馬利進行過如下高空引雷實驗:用1根高40英尺、底部絕緣的鐵竿豎立在小桌上,當出現雷雲時,經過訓練的信鴿嘴含黃銅絲飛近鐵竿,隨後出現了電火花並發生「噼啪」聲。達利巴德說:富蘭克林的設想已不是猜測,它在這里已變成事實。一個星期後,在巴黎的德洛爾以99英尺的鐵竿重復了這樣的實驗。可是富蘭克林認為達利巴德和德洛爾在巴黎的引雷實驗,鐵竿並未伸入雲層,不相信鐵竿是由於高空閃電而帶電,因而他在費城郊區冒著生命危險做了聞名世界的風箏實驗,才證實了與地電一樣,雷電確是一種電現象。至於《科學技術史》中提到富蘭克林於1752年在費城安裝避雷針之說,似不可信。
荷蘭兩位科學史教授費伯斯(1900~?)和狄克斯特霍伊斯(1892~?)合著的《科學技術史》一收中指出: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於1752年首次由達利巴德在法國馬利鎮進行表演,富蘭克林本人在1752年7月又做了風箏實驗表演。這意味著富蘭克林在1752年前就已發明了避雷針。顯而易見,書中是指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採用避雷針防止直接雷擊的設想或建議而已,卻被誤認為發明了。
美國卡約里在《物理學史詞典》中還提到富蘭克林採用避雷針保護建築物的建議,在1754年被捷克普林迪茨地方的牧師迪維什第一項實現。富蘭克林於1760年在費城一座大樓上豎立起一根避雷針,沃德森於1762年在英國安裝了第一根避雷針。
《中國大網路全書》物理卷上卻記載富蘭克林於1750年提出用避雷針防雷的建議,1752年首先在法國馬利大學得到應用。
查閱一些其他物理學史等著作,大多提到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是在他進行著名的風箏實驗的次年,即1753年。
1954年,捷克斯洛伐克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紀念迪維什發明避雷針200周年。這套郵票共2枚,面值分別為30赫勒和75赫勒。圖案都以迪維什的半身像為主圖,背景就是他發明的避雷針,其結構設計成樹枝狀,通過鐵鏈和大地相連接。這套郵票發行表明,迪維什發明了避雷針。
綜上所述,有關文獻資料對避雷針的發明者和發明年份之說大相徑庭。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時間,有1750,1752,1753年等不同記載,其中有的很明顯把設計或建議和發明等同起來,混淆不清。最為可信的史實應該是:富蘭克林最早提出(1750年)提出避雷針的設想(建議),並於風箏實驗後的次年(1753年)發明避雷針;捷克迪維什於1754年發明避雷針並安裝使用。其實,據《淮南子》記載。我國早在三國和南北朝(公元3~6世紀)時代的建築物就已有「避雷室」的設置。唐代(618~907年)一些建築物上設置的動物狀瓦飾,也是兼作避雷之用的。古塔上的尖端往往塗上一層金屬膜,那直達地下的塔心樁是採用容易導電的材料,塔心樁下端又有貯藏金屬的「龍窟」,這就構成為避雷裝置。宋代(960~1297年)及以後建成的高大殿宇,常有「雷公柱」等設施,起到了避雷作用。
清代康熙年間,法國傳教士、旅行家戴馬甘蘭曾到我國游歷。回國後,於1688年(清康熙27年)撰寫出版了一本游記《中國新事》其中記載著:「當時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都有一個揚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著一根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時候,就大顯神通。若雷電出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舌沿鐵絲下行地底,起不了絲毫破壞作用。」
由此可見,這與近現代的避雷針又何其相似!細加推究,不言而喻,發明避雷針的應該是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
❻ 是誰揭開雷電的秘密的
揭開雷電秘密的人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
❼ 古希臘科技之神
阿基米德是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網路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回學家,靜態力答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並且享有「力學之父」的美稱,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與浮力定律,利用浮力定律發明了螺旋式水車,被後世科學家們譽為「科學之神」.「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是阿基米德杠桿原理的誇張說法.
故選A.
❽ 雷電流是直流還是交流
是直流!!!!!!
雷電基本知識
1、現代雷電理論雷擊分類
直接雷擊、感應雷擊和球形雷。其中球形雷發生的幾率很小,而且理論界對它也沒有統一的認識。(也有稱:直接雷擊為外部雷擊,感應雷擊為內部雷擊)。
直接雷擊的定義:雷雲之間及雷雲對地的迅猛放電稱直接雷擊,前者稱雲閃,後者稱地閃,後者的危險性最大。這一放電過程會產生強烈的閃光和巨大的聲音,這就是平常人們能感受到的閃電和雷聲。雷雲是帶電的雲,可能帶正電荷,也可能帶負電荷,也可能是同時帶有正負兩種電荷。大多數雷雲是上層帶正電荷下層帶負電荷,雷擊後下層的負電荷放掉了,剩下上層的正電荷剛好補充地球上空的電離層。
2、直擊雷:雷電直接擊在建築物上,產生電效應、熱效應和機械力者。
3、雷電感應:雷電放電時,在附近導體上產生的靜電感應和電磁感應,它可能使金屬部件之間產生火花。
4、雷電波侵入:由於雷電對架空線路或金屬管道的作用,雷電波可能沿著這些管線侵入屋內,危及人身安全或損壞設備。
5、雷擊電磁脈沖:作為干擾源的直接雷擊和附近雷擊所引起的效應。絕大多數是通過連接導體的干擾,如雷電流或部分雷電流、被雷電擊中的裝置的電位升高以及磁輻射干擾。
6、等電位連接:將分開的裝置諸導電物體用等電位連接導體或電涌保護器連接起來以減小雷電流在它們之間產生的電位差。
7、雷電現象
雷電是一種大氣物理現象,自古有之。最初,人類對雷電現象的是主要體現在人能直接感覺到的「雷電」、「閃電」上。由於時代知識所限,雷電中的很多現象不能理解,於是就將雷電「神化」了。直到18世紀中以富蘭克林為代表的科學家創造了雷電基本理論並發明了避雷針,人類對雷電才有科學的認識。200多年以來,經過幾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現代雷電理論。
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就記錄了雷電給人類帶來的各種災情:雷電毀壞建築物、損壞財物、傷害生靈等,已是網路社會的今天,雷電又毫不留情的將各種網路損壞,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為的不便。如我國山東黃島油庫雷電引起特大火災,死傷100多人,毀壞數萬立方的原油,這可是血的教訓。1987年美國弗吉尼亞州羅普斯島的火箭發射場上,有五枚准備發射的火箭,其中三枚因雷擊而自然點火升空,損失慘重。對於雷電災害這一點人們已經是深有體會了。但很少人知道雷電還是人類的保護神,在地球的上空有一層帶正電荷電離層,如電離層的電荷得不到補充,則此電離層不久就會消失,人類也就失去了生命的保護層,地球上的生命就會被來自太空的射線所殺死而最終滅跡,然而雷電不斷的為此電離層補充電荷,使得電離層的電荷大體保持平衡,人類採用員擁有保護層,因此,地球有今天的文明,雷電功不可沒。
8、雷雨雲的形成
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雲稱為雷雨雲,其實有幾種雲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雲、雨層雲、積雲、積雨雲,最重要的則是積雨雲,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雲就是指積雨雲。
雲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雲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1)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2)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雲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
積雨雲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雲。由於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於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於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於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在強對流過程中,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並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於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雲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後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雲砧,是積雨雲的顯著特徵。
積雨雲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雲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雲與雲之間或雲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雷電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近幾年來,雷電災害頻繁發生,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我們應當加強防雷意識,與氣象部門積極合作,做好預防工作,將雷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9、雷電的產生
我國古代最早的雷擊記錄是《周易》記述的公元前1068年一次球形雷襲擊周武王的住房。古代的人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不能正確解釋雷電現象,就把雷電與鬼神聯系起來,創造了雷神電母等神話故事。在封建迷信時期,人們將舊歷6月24日定為雷神的生日。第一個破除迷信的人是東漢哲學家王充(公元27-9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雷是火」的論斷。1749年美國科學家Benjamin Franklin(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美國傑出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等經過科學實驗,為我們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雷電與我們日常所用的電有相同的性質。 雷電為遠古人類提供了最早的火種,推動了文明的進程,但同時又具有巨大的破壞性,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那麼雷電是如何產生的呢?
空中的塵埃、冰晶等物質在雲層中翻滾運動的時候,經過一些復雜過程,使這些物質分別帶上了正電荷與負電荷。經過運動,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重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下部(一般為負電荷),帶上相同電荷的質量較輕的物質會到達雲層的上部(一般為正電荷)。這樣,同性電荷的匯集就形成了一些帶電中心,當異性帶電中心之間的空氣被其強大的電場擊穿時,就形成「雲間放電」(即閃電)。
帶負電荷的雲層向下靠近地面時,地面的突出物金屬等會被感應出正電荷,隨著電場的逐步增強,雷雲向下形成下行先導,地面的物體形成向上閃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對地放電。這就容易造成雷電災害。
雷電形成於大氣運動過程中,其成因為大氣運動中的劇烈摩擦生電以及雲塊切割磁力線。
閃電的形狀最常見的是枝狀,此外還有球狀、片狀、帶狀。閃電的形式有雲天閃電、雲間閃電、雲地閃電。雲間閃電時雲間的摩擦就形成了雷聲。
10、雷電的描述
在氣象學中,常用雷暴日數、年平均雷暴日數、年平均地面落雷密度,來表徵某個地方雷電活動的頻繁程度和強度。此外,也使用年雷閃頻數來評價雷電活動,它是指1000平方公里范圍內一年共發生雷閃擊的次數。
大量觀測統計資料表明,一個地區的雷閃頻數與雷暴日數成線性關系。通常,建築行業的防雷,更多的注重雷暴日的多少;航空、航海、氣象、通信等行業越來越關心年雷閃頻數的多少。
我國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數將雷電活動區分為少雷區(<15天)、中雷區(15-40天)、多雷區(41-90天)、強雷區(>90天)。
我國的雷電活動,夏季最活躍,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躍,隨緯度升高而減少,極地最少。
11、雷電與雷聲的奧妙
閃電和雷聲同時發生,為什麼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呢?這是因為光的傳播速度要比聲音的傳播速度快得多。光在空氣里差不多每秒鍾要走30萬公里,用這樣的速度,1秒鍾可以圍繞地球的赤道跑7圈半。聲音在空氣中每秒鍾約走340米,差不多隻有光速的九十萬分之一。
光從閃電發生地傳到地面的時間,一般不過幾十萬分之一秒,而聲音跑同樣的距離就需要較長的時間。有時候只見閃電不見雷鳴,這是由於放電雲層離開我們太遠,或是發出的聲音不夠響的緣故。因為聲音在空氣里傳播的時候,它的能量是越來越小的,到最後就聽不到聲音了。
既然天空里發生一次閃電,就有一次雷聲,可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閃電只一閃而過,而聽到的雷聲是隆隆不絕的,響好久才停。這是因為天空的閃電,一般是很長的,有的線形閃電長達2~3公里,甚至10公里左右。由於閃電各部分跟我們的距離不同,所以雷聲傳到我們耳邊的時間就有先有後了。另一方面,閃電往往不是發生一次就停下來,常常在一剎那間連續一連串地閃幾次,那麼當第一次放電的雷聲還沒有繼續,又傳來了第二、第三次放電的雷聲,先後的雷聲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隆隆不斷的雷聲。
另外,當雷聲遇到地面、建築物、高山或天空的雲層時,都會發生反射,產生回聲。這些回聲傳到我們耳朵里的時間也是不一致的,因此也就形成了隆隆的雷聲。有時候由於幾種原因湊到一起,隆隆不絕的雷聲甚至可以連續響到1分鍾左右才停下來。
❾ 超神學院的設定解說
超神學院動漫設定中的「德星」、「諾星、」烈陽星「屬於這一階段,詳細解說如下。
在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有一個凌駕於現所有已知文明之上的地方神河星系,而拉開故事序幕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一位發明家,他的名字叫做黑默丁格。
當文明等級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並不會再僅僅局限於自己已知領域的探索,他們慢慢把目標轉向那個神秘的未知世界,而丁格黑一直致力於宇宙探索。
隨著研究深入,對於所在星際之外那個無窮無盡的黑色世界,他一次又一次從心底泛起陣陣的無力感,如果自己沒有上萬甚至百萬千萬的壽命,能探索到的成果基本是微乎其微,所以他做出了一次科學領域上的探索轉折基因工程。
目的是創造出能夠生活萬年,百萬年甚至上千萬年的人種,可能只能創造出極少數,但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探索宇宙,而這些人,在後來自詡為神。
丁格黑是提出「超神基因工程」理念的第一人,他希望能夠發動起宇宙中接近「已知宇宙文明等級」的星系一同聯合起來翻越這個科學屏障。
在計劃即將實施的時候,不知名的原因,所在星系的所有恆星、行星突然加速聚變,而最後一刻,丁格黑卻選擇了和神河星系一同湮滅,從此成為宇宙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神話。
作為丁格黑畢生最偉大的發明時光神(基蘭),星際的毀滅讓他領悟到,無論文明如何的高度發展,都避免不了這種被湮滅的命運。
這是他第一次正面接觸到終極恐懼,一種已知的所有科技都解決不了的力量,甚至無法觸摸而遙不可及的力量。
丁格黑死後,基蘭才開始踏上了宇宙旅行,在游歷宇宙的時候,基蘭選擇性的在其他高等級文明星球上建立據點「超神學院」。
試圖通過這個載體,把神河文明的先進技術和道德理念,以及之前那種體會到的星際文明湮滅恐懼感和防範帶給相對年輕的世界。
其中,就有「超神基因工程」一些最重要的科技理念,比如微型蟲洞搬運技術,宇宙中暗能量和暗物質揭秘技術。
當然,建立「超神學院」的先決條件是,這個高等級文明上除了有初步的進化和科技知識,還要經歷過核洗禮。
最先的神河星際,在德星、諾星、烈陽星等一系列高度發展的星繫上也先後出現了超神學院。
直到這么一天,和平的契約被打破,落後永遠是暫時的,更不用說那些本身就屹立於宇宙文明中頂端的星系,隨著基蘭建立的超神學院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這些星系的科技文化再一次得到質的飛躍,但是,無論文明如何發展,只要越是接近金字塔頂,就更加的要面臨科技的瓶頸,那便是虛空世界,所有已知文明擁有的科學技術加起來都無法解釋和理解的世界。
超神學院的高層們突然發現,伴隨而來的,還有那個慢慢靠近這些文明的黑色氣氛終極恐懼。為了應對這個最大的挑戰,他們開啟了「造神計劃」。
烈陽星人擁有了毀滅一個星系的能力,也是唯一的一個。諾星則是顯得中規中矩,傳統高效的管理秩序和氛圍讓他們順利的進行著「諾星之手」計劃,並且製造出了終極武器。
德星在致力於「德星之力「開發的時候面對文明發展的瓶頸,他們需要的是接觸終極恐懼,因為設計理念是創造出一把能夠撕裂終極恐懼的劍,還有找到能夠駕馭這把劍的超級戰士。然而,在德星已經摸到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時刻,一場突如起來的戰爭爆發了,戰爭結束後,德星生靈塗炭遭受滅頂之災,而烈陽星球則被劈成了兩半。
諾星則是元氣大傷。一千年前,杜卡奧帶著「超神基因「來到了地球,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認流浪瑞茲,兩個人悄悄將」超神基因「融入部分人體。
超神學院作為「神河文明」向其他已知文明傳播交流的載體,這是一所由基蘭建立並代表著丁格黑意志理念的學校,當星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經過核洗禮並且接近第二文明等級),便奠定了建立的初步基礎。
地球,除了這個星球的原住民以外,似乎夾雜著越來越多的外來「人種」,外表興許與地球人沒有多大差異,或者兢兢業業或者安居樂業,隨著蟲洞和卡爾薩斯的出現,似乎平靜的只有正常的人類世界而已。
已知宇宙文明恆星等級,此等級比第一文明等級更進一步,這個級別的文明可以充分利用他們星球附近恆星的能量,並且完全納入支配之下。他們在所在恆星系內的各個行星上自由生活活動,並且已經解決了能源問題,能夠高效的利用恆星上無窮無盡的能量。
動漫設定中的「德星」、「諾星、」烈陽星「(三個星球在同一個星系)屬於這一階段,其中烈陽星在恆星能量利用支配上遙遙領先。
❿ 電的發明人是誰
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進而得到產生交流電內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容拉第發明了圓盤發電機,是人類創造出的第一個發電機。
法拉第,英國物理學家、化學家,也是著名的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出生於薩里郡紐因頓一個貧苦鐵匠家庭,僅上過小學。1831年,他作出了關於電力場的關鍵性突破,永遠改變了人類文明。由於他在電磁學方面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電學之父」和「交流電之父」。
(10)科技之神雷電發明家擴展閱讀:
紀錄中法拉第最早的實驗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鋅片以及六片浸過鹽水的濕紙做成伏打電池。他並使用這個電池分解硫酸鎂。
在很久以前,就有許多術士致力於研究電的現象。可是,所得到的結果是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紀,才出現了一些在科學方面重要的發展和突破。1732年,美國的科學家富蘭克林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物體中;
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並且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直到等到十九世紀末期,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工業用發電機,才把電帶進了工業和家庭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