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創造的藏戲

誰創造的藏戲

發布時間:2020-12-10 21:03:12

㈠ 藏戲問題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一般一演就是三五天,隨心所欲,沒有舞台。與群中圍在一起,優哉游哉。

【藏戲的演出部分】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即《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每年的「雪頓節」是藏戲班子紛紛演出的日子,故雪頓節有「藏戲節」之稱。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7150053.html?si=1&wtp=wk
回答者: why19 - 秀才 二級 3-26 10:00
藏戲
藏戲,藏語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區普遍流行、在祖國百花藝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劇種。

起 源

關於藏戲的起源問題,有人竟與八世紀時蓮花生在桑耶寺開創的「跳神」聯系在一起。其實,兩者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八世紀,赤松德贊執政時期,桑耶寺落成之後,從天竺請來的高僧蓮花生,根據佛祖釋迦牟尼關於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學說中的瑜伽部、無上瑜伽部里金剛舞一節,組織跳神法會,驅鬼酬神,為寺院開光。蓮花生的傳記中說:「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洲』譯經完後,由長老手持經繞『務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從此沿襲至今。這是西藏各寺院跳神的來歷。

藏戲恰恰相反,是以民間歌舞形式,表現故事內容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從十五世紀起,噶舉教派僧人唐東傑布立志在雪域各條江河建造橋梁,為眾生謀利。他煞費苦心,募籌造橋經費,雖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後來,他發現虔誠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聰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來組成戲班子,以佛教故事為內容,自編自導成具有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化導人眾、募集經費。這就是藏戲的雛形。為此,人們把唐東傑布視為藏戲的祖師;又因藏戲最初由美貌出眾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們又把藏戲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語意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為仙女。當然,經過很多民間藝人的加工、充實、豐富和提高,藏戲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樣了。但是,藏戲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藝術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紀以後的事情。

西藏民間藏戲劇團是十分普遍的。隨時隨地可以見到農村的廣場上,或搭大帳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沒有什麼遮蓋(更不用說什麼布景和台幕了),藏戲班子就地演出,周圍方圓十里的群眾都會來觀看,常常是圍的水泄不通。在近代歷史上,由於各地業余的、自發劇團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點和風格,從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西藏著名的藏戲劇團有:江孜的江嘎爾、南木林的香巴、拉薩的覺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現在,藏戲業余劇團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幾乎每個社隊都組織了一個戲班子,象拉薩郊區的墨竹工卡縣,就有二十來個業余藏戲隊。

流 派

解放前,每逢雪頓節,各地的藏戲班子需要到拉薩來支差,為達賴及地方政府的官員獻戲。這些來支差的藏戲班子成了各地業余戲班的骨幹力量。而各個地區的戲班,由於歷史、地理、語言、風格、造詣的差別,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流派。

在這些流派中,有屬於舊派的白面具派,有屬於藍面具的新派,也有獨腳戲。

屬白面具的舊派,有窮結的賓頓巴、堆龍德慶的朗則娃,乃東的扎西雪巴等。因舊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們的戲動作和唱腔都比較簡單,影響巴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爾、覺木隆、香巴四大劇團,他們的演出開始時,由戴藍面具的演員出場,故稱藍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藝術有較大發展,影響也比較大,慢慢就把舊派代替了。

程 式

藏戲在幾百年的表演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固定的程式。

藏戲的演出,一般是廣場戲,少數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與紅脂,沒有復雜的臉譜。

樂器也較簡單。打擊樂只有一鼓一鈸,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志地吟唱,由於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後台一般有幫腔,形式與川劇差不多。

藏戲唱腔很多,大致分為表現歡樂的長調,藏語叫「黨仁」; 表現痛苦憂愁的悲調,藏語稱「覺魯」; 表現敘述的短調,藏語稱「黨統」等等。

武功、舞蹈、技藝在藏戲演出中,也廣泛運用。一般是演唱一段以後,便出現一段舞蹈。舞蹈動作很多,爬山、行船、飛天、入海、騎馬、斗妖、擒魔、禮佛等等,都有一定的舞姿。

藏戲的演出時間可長可短,有的演幾小時,有的演一、兩天,過去連演幾天的情況也有。要演長,則細唱細作; 要演短,則用後台快板道白,敘述劇情,一下子跳過去。一般每台藏戲都可分為三大部分:

一是「溫巴頓」,意為獵人凈地,就是身著獵人裝束手持彩箭首先出場,凈場地,高歌祝福。其次是「加魯欽批」,即太子降福。就是著太子裝束者登場,象徵加持舞台,給觀眾帶來福澤。最後是「拉姆堆嘎」,即仙女歌舞。就是著仙女裝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與人間共享歡樂。這就是藏戲開場的序幕。

二是「雄」,也就是正戲。

三是「扎西」,即告別祝福儀式,過去的戲班子演到這里,就是通過集體歌舞,向觀眾募捐。

劇 目

藏戲的傳統劇目不少,但在二、三百年的創作、演出實踐中,有的被淘汰了,有的經過再創作再提煉,保留了下來。現在,藏戲的主要劇目有八個:《文成公文和尼泊爾公文》、《朗薩唯蚌》、《蘇吉尼瑪》、《卓娃桑姆》、《諾桑法王》、《白馬文巴》、《頓月頓珠》、《赤美滾丹》。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劇目,不過這八個戲是大多數劇團都演出過的,公認保留的劇目而已。

創造藏戲的初裹是什麼

藏戲是起源於西藏地區的藏族戲曲劇種。青
它的起源為原始宗教摫坎〝巫師儀式與當地土風舞相結合而成的啞劇性跳神儀式。
它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比京劇還早400多年,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㈢ 藏戲是由誰創造的

藏戲創始人--湯東結布
湯東結布(1385--1464年),明代著名建築師,藏戲創始人。

明洪武十八年(藏歷第六饒迥陰木牛年,公元1385年),湯東結布誕生於後藏昂仁宗沃迦拉孜地方,原名措吉達真。幼時家境貧窮,被迫與家人一同牧羊,兄弟3人,他排行末尾。16歲時,湯東結布的家鄉徵兵,他的兩位兄長不願從戎,他只好應征拿起了槍桿。數年後他遵照父親的旨意,去朵卡等地做生意,兜售氂牛尾巴和麝香等土特產品。一次他在朵卡看見尼香等7人犯法,將被處以極刑。湯東結布見到此情,憐憫之心油然而生,於是他不顧一切,大膽上前,將自己的麝香等物獻給地方長官,請求寬怒這些人的罪行,終於如願以償。可是回到家這中,兩手空空,遭到了父親的嚴厲的叱責。從此,湯東結布削發為僧,從強定寺住持尼瑪森格受沙彌戒,得僧名尊珠桑布。學習期間,他刻苦鑽研,博學多思,尤其修習顯、密宗佛學,很快得到醒悟,成為有一定造詣的學者和得道者,被眾人譽為湯東結布(意為「千里平原上的國王」)。

公元4世紀初葉,湯東結布於游說謁佛途中,耳聞目睹並親身感受到烏斯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卻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某次,他由蔡公堂地方向拉薩過河擺渡的時候,因沒有向船夫送禮,竟挨了三記耳光,還落入水中。相傳還有一次,他在拉薩河畔見到了一位身挎弓箭的青年小伙,當下借了那人的弓箭,彎弓射向對岸,孰不知箭落河中,湯東結布當即想到,莫不是吾為眾人遇河架橋設舟、排憂解難的好徵兆。有鑒於這些,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先後奔波於工布、波烏、洛瑜(均為今西藏東部地區)等地,廣泛地向眾百姓及善男信女們講明了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許多多的人依賴和支持。他們採集了大量鐵礦石,請鐵匠貢噶.桑傑等人加以冶煉。當消息傳至當地宗本那裡時,也感動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籌集了大量的錢糧,派出建橋工匠、民工,終於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首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湯東結布為了募捐集中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他親自教授她們演唱自己創作的作品,把自己設計的各種款式不同的服裝,裝扮在這些美麗的姑娘身上,外加虎皮袍褂,兩人扮獵人,兩人扮王子,兩人飾仙女,一人敲鈸擊鼓,隨處表演。7姊妹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優美清新的唱腔,為觀眾們所贊嘆不已。看到這樣精彩的藝術表演,大家驚奇地贊日:「莫不是『阿加拉莫』(意為仙女大姐)下凡跳舞了吧!」從此,他的劇團便被人們譽為「仙女七姊妹劇團」。誠如藏文《雲乘王子》劇本的作者在《序言》中所雲:「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東傑白(即湯東結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傘纛覆蓋所有部民,復以聖潔教法,以偉人之傳記,扭轉人心所向,而軌儀殊妙之『阿佳拉莫』遂發端焉。------」智慧過人、能歌善舞的湯東結布把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而且積極組織、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制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當然,這些鐵索橋遠非能與今之相比,其結構是把鐵索凌空懸吊在大河兩端,上鋪木板,構成簡單的橋面,其載重量也不大,一次僅可通行兩人(傳說湯東結布一生還修建了60座木橋和118條渡江船,只是後來由於兵燹戰亂,特別是18世紀初葉,蒙古准噶爾部對西藏的侵擾,這些橋梁被全部毀壞)。上述鐵索橋的建成,反映了500年前藏族封建奴隸制社會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也顯示出了古代藏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基於湯東結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人們親切地贊譽他為「鐵橋活佛」。

14世紀中葉,湯東結布在募集資金,解除眾百姓交通不便之苦、造福人民與後世的過程中,又完成了佛教跳神(羌姆)舞蹈向藏劇的過渡。他在群眾喜聞樂見的白面具藏族藝術形成的基礎上,將佛教經典中的傳記同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內容融在一起,創作出一種具有人物性格和舞蹈、唱腔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形成棗「喇嘛瑪尼」。這種民間說唱藝術即不同於唱民歌,更不同於講故事,它與角色化的戲劇也不盡一致。其表演形式是通過跳神儀式,同一個僧人掛起繪有神佛的本生畫的唐喀,講演者手持木棍指點著一個個畫面,用固定的誦經調演唱故事內容並結合民間歌舞形式,以吸引群眾。同時,湯東結布還汲取了其它一些藏族歌舞藝術形式,加工提煉,使之適合於表現故事,刻劃人物性格的戲曲藝術,逐漸發展成為具有今天規模的藍面具藏戲。這樣,過去那種單一的跳神舞逐漸地戲劇化,表現手段也不斷加強,並從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形成了藏劇藝術的雛形。因此,藏族人民把湯東結布尊為藏戲的開山鼻祖。

明天順八年(藏歷第八饒迥木猴年,公元1464年),湯東結布逝世,享年79歲。

湯東結布一生為西藏交通的開拓、造福人民,為藏戲的創立、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績。他在廣大僧俗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受到人民的愛戴和世世代代的緬懷。人們用各種形式歌頌他,紀念他。至今在許多藏戲演出場地中間的一桌子上都有為祭頌他而編演的藏戲故事內容;看戲的觀眾在捐贈東西以前,首先要在湯東結布的像前敬獻哈達,以示謝恩等等。在湯東結布的故鄉昂仁以及拉孜、薩迦等地的群眾,甚至還保留著一種紀念、緬懷其卓越功績的傳統儀式:每逢大家觀看藏戲表演時,都要帶一些青油和羊毛,將這些禮物送給戲班子表示用青油、羊毛擦在鐵索上,以保存好湯東結布所建的(早不復存在的)鐵索橋上,致其不銹,永存於世。這一方面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湯東結布的無限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是了鐵索橋的興建與藏戲起源的淵源的歷史關系。另外,在西藏的一些寺廟里,也常可看見供著一位白須白眉、神態安詳、和藹可親、手持八節鐵索的湯東結布畫像或塑像。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湯東結布逝世百餘年之後,後人居美登切創作的《湯東結布傳記》(原類烏齊木刻本已佚失,現有德格木刻本傳世)問世,全書174頁,將他奉為珞瑜地區之王,敘述了鐵橋師(又稱為藏戲的「祖師爺」) 湯東結布神奇奮斗的一生,高度地贊揚了他為藏族人民,為藏族文化事業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閱讀全文

與誰創造的藏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