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教育與創造教育思想

教育與創造教育思想

發布時間:2022-10-22 03:42:00

㈠ 淺談小學教育中創造性的培養

        創造性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活動。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學科教學是培養學生創造力主要渠道之一。創造教育是一種建設性教育,必須符合小學發展特點,發展性的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通過一定的教育和創造出受教育者個性人格特徵,使之具備一定潛能素質並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小學教育屬於基礎教育。從古至今,有許多教育思想家重視小學階段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創造教育的必然性決定了創造力的培養重要性!

一、提出創造教育概念的時代背景和必然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們同時也面臨著生存與發展的嚴重挑戰。社會和人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環境惡劣、不平等合作、人類精神家園失落等。但就人類改變這種生存環境境況的根本出路而言,首先應該是人的自身素質的改變,人的創造性資源的不斷開發與再生利用。就我國的基礎教育狀況而言,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現行高考制度、傳統文化及社會轉型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加上歷史的、社會的原因,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制度、管理體制、課程設置、教學觀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不重視也不利於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弊端和陳舊落後的東西。學校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唯一標准;教師把分數的多少作為考察學生的優劣標尺;家長把孩子能否考上大學作為有沒有出息的標志。這一切就像一條條無形的繩索將學生捆綁得透不過氣來,結果是學生思維不活躍、知識面不廣,動手能力不強,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差,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達不到應有的要求,扼殺每個學生獨特的個性和難能可貴的創造精神。

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特點

        小學生的教育屬於基礎階段,培養創造性並不僅僅是高等學校的事,相反,我們應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重視人才培養與基礎教育的關系。培養創造性小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逐步掌握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識技能,掌握大量的間接的知識經驗,學會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來掌握概念,學會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邏輯判斷和推理、論證,這些大大促進了兒童書面言語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此外兒童的一些比較穩定的個性傾向和品質也形成和發展起來。這一切使得兒童在心理的各個方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小學生心理諸方面的新變化、新發展影響著他們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小學生創造力的形成和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想像創造性的發展和思維創造性的發展兩個方面。

          想像創造性發展的特點 兒童入學後,想像的創造性有了較大的提高,以獨創性為特色的創造想像日益發展起來。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再造想像占很大比例,隨著經驗的逐步豐富,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大腦中的表象越來越多,想像的創造成分也隨之增加,想像的內容也更細致、豐富,並且能在此的水平上進行生動和形象的聯想,初步具有了創造想像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學生作文中想像能力的發展中發現,一、二年級的兒童寫人物的時候,必須以具體形象作為支柱,談不上什麼創造;三、四年級的兒童寫人物的時候,以真實為主,適當地加工修飾,有創造想像的因素;五、六年級的兒童寫人物的時候,表現出明顯的創造力。

三、創造性的培養

    1、創造寬松的心理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教師應給學生創造一個支持、寬容標新立異者或偏離常規思維者的環境,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給學生創造較為寬松的學習的心理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發揮,以提高學生的創造性

(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

在可能的條件下,應給學生一定的權利和機會,讓有創造性的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干自己想乾的事,為創造性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比如,可以使學生有機會選擇不同的課程來學習,給學生呈現應用創造性思維才能解決的問題等

(3)改革評價機制

創造性水平與類型的差異,決定了我們的評價標准也應該是多元的。作為教育者應該承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的差異,避免用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和管理學生,改變統一化的教育模式和「工廠化」的教學管理模式

(4)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應使考試真正成為選拔有能力、有創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試的形式、內容等方面都應考慮如何測評創造性的問題。比如,在學業測試中,可以增添部分開放性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發揮其創造性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由於創造性與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因此,從個性入手來培養創造性,這也促進創造性產生的一條有效途徑。研究者提出各種建議,可概括如下:

(1)保護好奇心,激發求知慾

好奇心、求知慾與創造性是緊密相連的。一個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人對於新奇的事物總是主動的探索,提出各種怪問題,並尋找答案,發現事物的內在規律。好奇心是學生主動觀察事物,反復思考問題的強大內部動力。一些研究認為,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如果得不到支持和扶植,也會衰退的。因此,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探索活動應該受到鼓勵和贊賞,而不應該受到責難和譏諷

(2)解除個體對打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對學生所提的問題,無論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態度接納他所提出的問題,對出現的錯誤不能全盤否定,也不應指責,應鼓勵學生正視並反思錯誤,引導學生嘗試新的探索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應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見解、觀點,並盡量採取多種形式支持學生以不同的方式來理解事物。對平常的問題的處理能提出超常見解者,教師應以鼓勵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非邏輯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在各種創造活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貫穿整個創造活動的始終。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進行豐富的想像,而不拘泥於常規的答案。給學生機會進行猜測,並盡量讓他們有猜測的成功體驗。在豐富學生想像力方面,可以應用事物,圖片、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組織參觀、訪問開辟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使學生頭腦中表象更為鮮明。完整

(5)給學生創造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參觀各類創造性展覽,或與有創造性人直接交流,再或引導學生閱讀文學家、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傳記,使學生受到創造者優良品質的潛移默化影響,從而啟發他們見賢思齊的心理需求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氣氛,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革新意識;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進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樹立學生具有創造力的個性品質。只有這樣,才能較好的進展學生的創造力,為國家培養出德才兼備的跨世紀新人。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知識和能力儲備。只有當教師自己能夠打破傳統定勢,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時,才能更加靈活地去引導學生的進展,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續進展。

㈡ 陶行知先生「創造教育思想」的演變2021-10-10

讀《創造教育》有感

沂源縣南魯山鎮中心小學  張濤

創造教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要想學習其創造教育思想就得統攬全書,是個漫長的過程,不能在碎片化閱讀中談收獲論是非。

陶行知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倡導並實踐創新、創造教育的教育家。仔細閱讀《文集》,陶行知先生通過創造「教育思想的提出——創造教育的實踐——創造教育思想的形成」用了將近30年的時間。「創造教育思想」是在行與知不斷反復的過程中形成的,陶行知是真正的在勞力上勞心的實踐者。

陶行知先生創造教育思想大體可以歸納為:先行後知、手腦並用、試驗教育、解放兒童幾個方面。創造教育的思想始終貫穿於「陶行知教育思想」三方面的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

一、創造教育思想的「試驗教育」

1919年到1921年,陶行知先生先後發表了《試驗主義與新教育》、《試驗驗教育的實施》、《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中學教育實驗之必要》等等文章。

中國有過燦爛的創造與創新的光輝,引領了世界幾千年。但是到了近代,當西方富蘭克林、愛迪生、牛頓等等科學家井噴式的爆發的時候,舊中國卻手足無措,在列強欺辱下求存。在陶行知看來就是舊中國的教育缺乏試驗精神所致。在《試驗主義與新教育》中先生道「故欲求教育刷新進步,必先有試驗,以養成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發明;能發明,則陳法自去,教育自新矣」。故此先生又進一步在《試驗驗教育的實施》中提出:「凡是師范學校及研究教育的機關,都應當注重實驗的附屬學校;地方上也應當按著特別情形,選擇幾個學校,做試驗的中心點。」這應該就是我們各級各類「實驗中學」、「實驗小學」、「實驗學校」的由來。

2020年曾有畫家問我四個問題:「一是什麼是實驗學校?二是為什麼不是試驗學校?三是這么多實驗學校他們都實驗了一些什麼?四是把實驗的成果推廣了多少?」我一時語塞。回家後抓緊補腦。度娘說:實驗學校是擔負探索和檢驗某種教育理論或進行教育改革試驗任務的學校。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家為了實施和檢驗教育主張,常創辦實驗學校。……在中國,20 世紀 30 年代前後, 教育家陶行知、陳鶴琴等也創辦過實驗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探索、檢驗社會主義教育改革設想和教育理論,各省、市、區普遍設立了實驗小學和實驗中學。第一個問題找到了答案。度娘又說:「實驗」與「試驗」不同,實驗指的是已經擁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論,只是缺少在實地使用的經驗而已,但試驗的結果則較難控制。看來實驗是是已有理論和經驗的實踐,試驗是嘗試。第二個問題也算是有了答案。第三個問題關於實驗學校都實驗了什麼?勉強也可以找到答案。第四個問題值得細細琢磨,在全縣、全市、全省領先的實驗學校,成功經驗和成功做法都推廣了哪一些?痛心的是這么多研究項目得不到推廣,得不到更好的應用。陶行知先生建立「實驗」學校的初心就喪失了。

二、創造教育思想的「先行後知」

陶行知先生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雖然王陽明學說含有 主觀唯心主義 的成分,陶行知先生卻從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

經過教育實踐先生認為「三思而後行」和王明陽心學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導致舊中國教育缺乏創造力的根本原因。先生認為要使學生有創造力就必須顛覆傳統的知行關系,所以先生來了一個180度的翻轉,明確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27年至1930年先生先後發表了《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在勞心上勞力》、《生活即教育》等等文章,是其創造教育的實踐階段。

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創辦曉庄學校;3月在南京北郊 曉庄 創辦鄉村師范學校 曉庄學校 並創辦第一個鄉村 幼稚園 燕子磯幼稚園;1932年創辦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這些學校的創辦就是實施創造教育思想的典範。

三、創造教育思想的「手腦並用」

1934年,他在 《生活教育》 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本名為陶行知。《創造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在1933年發表的文章,是其「創造教育思想」形成的標志。文中介紹了何為創造教育,創造教育的目的、對象、范圍、內容、方法等等。直到先生去世,先生又相繼發表了《創造的宣言》、《創造的兒童教育》、《創造的社會教育論綱》等文章,又把創造教育思想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教育的意義就是由行動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的價值」。先生認為「手和腦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我們的教育非但要教,並且要學要做。教而不學,學而不做,叫做『忘三』。」現在鋪天蓋地有著不少的論文與課題,只是在思想上進行了轉換,沒有經過行動到思想的歷練,所以大多都是淺層次研究,經不起推敲。科研成果沒有得到推廣就是例證。至於由思想產生新價值更是鳳毛麟角。我們要做有行動的教育研究,把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而廣之,把教育行動與教育思想轉化為生產力,讓更多的人收益才是教育研究的目的。

㈢ 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個理論,三大原理,四種精神,五大主張。

1、一個理論即生活教育理論,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稱。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3、四種精神是:

「愛滿天下」的大愛精神;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張是:行是知之始、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學思想,認為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在勞力上勞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傳都是具體的教學方法。

在勞力上勞心,即主張手腦並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張教學相長;即知即傳,則是主張隨學隨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為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原則。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嘴、眼睛、時間和空間,還兒童以自由,從而解放兒童的創造力。

(3)教育與創造教育思想擴展閱讀: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

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2]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參考資料:網路-《陶行知教育名篇》

㈣ 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1. 21世紀教育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創造力的人才。就目前我國專基礎屬教育而言,我國的兒童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還很薄弱,不論家庭、學校、社會,壓制摧殘兒童創造力的現象都很嚴重。為了培養一代新人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我國的基礎教育應該關注創造教育,大力開展創造教育。

  2. 在我國明確提出對兒童進行創造教育的是現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自己長期教育實踐里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問題,曾對兒童教育做過許多精闢的論述。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就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重新發掘,研究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教育思想對於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教育遺產,推進新時期我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以及創造教育的順利實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定從以下四個部分展開對這一問題的論述。

  3. 第一部分: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從學術背景來看,他科學地吸收了王陽明和杜威的教育哲學思想及兒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內核,並把「創造的兒童教育」思想

㈤ 陶行知師德精神內涵是什麼

陶行知師德觀的主要內涵

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

忠誠教育事業,勇於為教育事業獻身,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核心內容,也是教師職業感情、職業行為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把這種獻身精神稱為「教育的命脈」。他說:「教育者應當知道教育是無名無利且沒有尊榮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機會,純系服務的機會,貢獻的機會,而無絲毫名利尊榮之可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5.「共學,共事,共修養」的和諧精神

和諧是師德的一個重要內容。陶行知先生對當時社會上文人相輕的舊傳統和嫉妒型的人際關系深惡痛絕。他強調教師之間要和睦相處,同心協力。在他看來,一個學校的教師之間只有團結協作,「共學,共事,共修養」,才能培養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視師生之間的合作,要求做到「謙遜豁達,協作合群」。他說:「教師對學生,學生對教師,教師對教師,學生對學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校之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形成師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風、共守校規的和諧氣氛,而師生間「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則是一種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好學精神

陶行知先生經常用於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針對當時教育界的通病,即教師將自己從前所學的知識照搬販賣給學生,明確指出:「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因為好的學生往往在學問和修養上願意和教師進行賽跑,這就迫使教師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和放鬆,而是要不斷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的前頭,這也是師道可敬之處。同時,勤奮好學的教師也能給學生以表率模範作用。他諄諄告誡教師:「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學好,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陶行知先生還強調教師不但要勤奮好學,而且要拜人民為師,要向學生、兒童學習,為此他專門寫了一首詩:「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師。」這就給教師指明了學習的途徑與方向。

7.「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先生一貫主張「教師應當以身作則」,「教人者,必須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師要能自律,要「各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身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在此基礎上,他要求:「凡要求學生做的,自己首先應當做到;凡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要嚴於律己,身體力行,言行一致,表裡如一。」陶行知先生這種「以身作則」「自化化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觀性、模仿性原則。陶行知先生從教的一生,就是「以身作則」「自化化人」的一生,其一生不愧為「萬世師表」之楷模。

㈥ 教育心理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對學生進行創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以要求學生必須有發明創造為目的,而主要是培養學生具有創造意識和初步創造能力。
而只有具有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創造型人才,那麼教師應怎麼做呢?一、樹立創造教育思想教師的教育行為受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而教師的教育活動及其效能、質量又會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因此教師首先應有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創造教育是根據創造學原理,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開發受教育者的創造力的教育。創造教育把開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的,認為教學的核心應是理解知識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勤於動手。只有充分理解這些思想要求,才會真正有利於培養出創造型人才。教師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有活躍豐富的思維,靈活創新的觀念和教育方法,掌握有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基本知識及訓練方法,積累有關創造研究的新成果並及時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如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或自製巧妙的教具進行教學活動,或向學生介紹發明創造成果及其過程等,對培養學生創造意識都有很大的啟發。

㈦ 淺談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與創新實踐

教育思想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為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淺談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與創新實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淺談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與創新實踐

一、取得的成果:八大特色課堂

1.以「兒童」為基本立場的兒童數學教育思想體系

首先,我們確立了以「兒童」作為數學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基本立場「。兒童數學教育」就是以兒童發展為本,滿足兒童發展需求,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的教育。進一步,我們需要提煉能反映兒童數學教育系統本質特徵的因素。英國學者歐內斯特(P.Ernest)在《數學教育哲學》中,提出了數學教育哲學應圍繞以下四個基本問題展開:數學的本質、數學學習活動的本質、數學教育的目的、數學教學活動的本質。參考這一框架,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提出了兒童觀、兒童數學教育價值觀、數學觀。

(1)兒童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兒童觀」是:兒童是活生生的人、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兒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著兒童是具有豐富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體。因此,教師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善待兒童,使得每一個兒童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在集體中。「兒童是發展中的人」,意味著兒童是有潛力的人,但又同時具備不成熟的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兒童,要注意開發、挖掘兒童身上的潛能,兒童能做到的教師一定不要包辦代替,促進兒童的自我成長,讓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創新能力。兒童又是未成熟的個體,所以教師要包容、悅納他們的錯誤,並善於利用錯誤資源,使之成為促進兒童再發展的新能源。因此,兒童的學習應是學生的主動建構及與同伴和教師互動交流的活動,是一個自產生、自組織與自發展的過程。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能」,並使之循著兒童成長的規律獲得自然和自由發展。

(2)兒童數學教育價值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價值觀」是:數學教育的價值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數學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汲取知識、增長智慧、浸潤人格。為此,教師要教與生活聯系的數學,要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數學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感受數學的價值;要教相互聯系的數學,在學習新知識中播下知識的「種子」,在溝通聯系中體會數學的整體;教有思想的數學,注重數學的基本思想,使學生收獲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方法,啟迪學生的智慧;教美的數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內在魅力,從而產生好奇心和興趣,進而為形成美的心靈和情操奠定基礎;教能完善人格的數學,使學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負責任、有毅力和會自省」的品格。

(3)數學觀關於數學本質及其作用的認識對學校的數學課程,教學與教學研究的發展有著關鍵的影響(J.Dossey)。M.Niss更是強調數學教師數學觀的.重要性,他有一段應當引起所有數學教師深思的話:「缺乏多元多維的數學觀也許是今天數學教師的致命弱點。」對於「多元多維」的理解,至少可以體現在如下方面:數學不僅僅是計算,而是包括著數量、關系、圖形、規律、不確定性、解決問題等豐富的內容。數學不僅僅包括靜止的結果,更包括生動活潑、富有創造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數學不僅僅需要演繹推理和證明,還需要觀察、分析、類比、歸納、實驗等火熱的思考,還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實事求是…………

2.以八大特色課堂為核心的教學策略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吳正憲團隊創造了體現兒童數學教育的八種特色課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課堂、經驗對接的主體課堂、思維碰撞的智慧課堂、機智敏銳的靈動課堂、縱橫聯通的簡捷課堂、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追本溯源的尋根課堂、充滿魅力的生活課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課堂」的基本特徵是:用真心引領學生進行學習;用真情營造學生敢說敢為的學習氛圍;用真情喚起學生成長的力量。「經驗對接的主體課堂」的基本特徵是:運用情境喚起學生的經驗;用學生經歷過的例子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思維碰撞的智慧課堂」的基本特徵是:激發學生在「問題串」中不斷深入地進行思考;鼓勵學生在比較中辨析;促進學生在解決「沖突」中提升。「機智敏銳的靈動課堂」的基本特徵是:預設靈動的學習資源;創造靈動的學習機遇;激發靈動的學習智慧。「縱橫聯通的簡捷課堂」的基本特徵是:梳理學生心中的數學;在聯系中啟發學生新的生長。「以做啟思的實踐課堂」的基本特徵是:鼓勵學生在操作和實踐中體驗;促進學生在體驗中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在思考中進行創造。「追本溯源的尋根課堂」的基本特徵是:體現數學發生和發展的創造過程;在數學思考過程中體驗數學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充滿魅力的生活課堂」的基本特徵是:從生活實際中創設情境;鼓勵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積淀生活經驗回歸數學。

二、「再起航」: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的提煉與創新實踐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兒童數學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為了真正體現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價值,促進實現既體現教育真諦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兒童數學教育教學,提煉北京市兒童數學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標志著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研究和實踐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一項重要工作是開展「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理論內涵與創新實踐」的研究。這項研究工作正是對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課程標准中,對於數學教學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些應該在兒童數學教育實踐中得以體現。

第二,在價值分析、學生研究基礎上的深化。兒童數學教學實踐,離不開對於教育價值全面實現、遵循兒童學習規律的這些基本問題的叩問。本研究將選擇小學數學的某些核心內容開展教育價值分析、學生學習路線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和評價的整體設計。

第三,在實踐效果檢驗下的深化。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進一步做教學實驗,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1.進一步完善和構建「兒童數學教育思想」

本研究將進一步提煉和總結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內涵,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兒童觀、兒童教育觀、數學觀,指導數學教學的實踐。具體說來,需要回答以下幾個主要問題:第一,兒童數學教育思想下的兒童觀、兒童教育觀、數學觀是什麼?第二,兒童數學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要素及其關系是什麼?第三,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評價的特點和原則是什麼?

2.開展兒童數學教育視角下的整體教學實驗

能夠對課程與教學實踐產生最直接、最為具體影響的教育研究可能非教學改革實驗莫屬,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開展的教學實驗必然具備「整體」的特徵:

第一,教育價值在兒童發展中的整體實現;

第二,基於價值分析、學生研究的教學評價的整體設計。根據數學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師實踐中的困惑、本課題的研究基礎,本課題選擇以下兩個方面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整體教學實驗、發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統計教學整體實驗。

(1)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的研究和實踐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數學問題提出的教學研究引起了國內外數學教育界的關注。其主要原因在於: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數學教育改革運動的興起,以及知識經濟社會對數學教育提出的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的課程目標,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也把原來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拓展為「發現和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圍繞著「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下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實踐:

第一,一個「好」的數學問題發現和提出的過程一般經歷了哪些環節?學生的思維過程是什麼?

第二,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的目標和過程方面有何差異?促進他們提高的策略方面有什麼不同?

第三,從整體設計上看,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不僅僅局限在學習之前,素材也不僅僅停留在根據情境提出問題上,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還有哪些培養目標、培養時機、選擇素材和活動設計?第四,發現和提出問題,對於不同學生的作用和價值是什麼?

(2)發展學生數據分析觀念的統計教學研究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2011年版)》中將數據分析觀念作為統計課程的核心,並闡述了數據分析觀念的內涵「:了解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應當先做調查研究,收集數據,通過分析做出判斷,體會數據中蘊含著信息;了解對於同樣的數據可以有多種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選擇合適的方法;通過數據分析體驗隨機性,一方面對於同樣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數據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能從中發現規律,數據分析是統計的核心。」這實際上也體現了人們對統計課程教育價值的深入理解。在教學實際中,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實施,大家普遍感覺統計知識和技能的落實比較容易,但數據分析觀念在各個年級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如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合理的活動來發展數據分析觀念,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以上的兩個切入點,我們將採取教學實驗的研究方法,設計基於價值分析、學生研究的整體教學實驗方案;按照新的教學實驗方案進行教學實驗;對於教學實驗過程中和之後學生的變化和發展進行評估;分析實驗的效果,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能力、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是否有提高,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其典型表現(群體表現和個案學生表現)是什麼;在實驗的基礎上對於教學和評價提出建議。

3.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將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

第一,運用量化和質性的方法刻畫八大特色課堂的具體特徵。本研究將進一步提煉和明確八大課堂的具體特徵指標,一方面運用這些指標對於課例進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對於具體案例進行質性分析,由此描述兒童數學教育思想指導下的課堂教學的具體特徵。

第二,分析和開發圍繞著核心內容的課例。圍繞著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內容,選擇已有體現兒童數學教育思想的優秀案例進行再次驗證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開發新的課例,從而形成案例資源庫。

總之,中國教育在整體取得進步的同時,有一個主題是我們永遠不能忽視並要堅定守護的,就是兒童教育。北京市的兒童數學教育將在繼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不斷總結提煉、不斷探索創新、不斷研究實踐,促使兒童在「好吃」中享受「有營養」的數學學習,獲得健康、全面而生動活潑的發展。

㈧ 請你評價陶行知在這個案例中所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

一、萌芽期(1919 年――1926 年)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在萌芽時期的觀點主要是有這兩個方面:一是創造教育與教育的關系。他認為,創造發明是教育的發展動力,是新教育的本質所在。一是創造教育與教育者的關系,陶行知很早就主張教師應敢於創造發明,要有開拓創新精神。
二、發展形成期(1927 年――1938 年)
陶行知在這一時期逐步提出了他的創造教育思想,並通過實踐來試驗自己的創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曉庄學校創造教育的實施,側重於自然的訓練,先是手腦並用,進而發展到「科學下嫁」,廣泛開展小發明活動,這是創造教育的開始。
三、成熟期(1939 年――1946 年)
陶行知認為創造力無處不在,無時不見,無人不有。他在《創造的兒童教育》提出「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斗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在《創造的宣言》中指出,「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人……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著創造力。」「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他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來,創造能力先天存在於人的身上,而不是說通過教育可以後天賦予人以創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應是立足於使人身上的創造力得以發揮出來。如是,我們便可以明確創造教育的涵義。創造教育,應是一種教育方式,他本身無所謂創造什麼,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礎之上,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培養加強發揮人身上已存的創造力,使其得以成長。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 「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首先要認識孩子有力量,有創造力。解放兒童的頭腦,要把兒童的頭腦從迷信」成見「曲解」幻想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小孩子有動手機會,使他們能幹;解放兒童的眼晴,使他們能看; 解放兒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使他們能說; 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大社會中去……」。
傳統的美術活動往往以教師為中心,畫什麼和怎麼畫都是教師規定,壓抑了幼兒的創造力,要讓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滿激情地自由創作,我們就應該轉變以往的「要我畫」為「我想畫」。「想不想」是幼兒藝術創造活動的內驅力,教師要為幼兒大膽地想,富有個性地表現創造條件。在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的引領下,在平時課內外的美術教學中,要以此為目標進行積極嘗試與探索。
1、解放孩子的頭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地想」
繪畫是幼兒心靈的窗口,它反映幼兒內心的情感世界。教師要善於理解、接納、欣賞幼兒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感受,要善於為幼兒創設想畫、敢畫、願意畫的氛圍,幫助他們大膽地表現對世界的看法和認識。
2、解放孩子的雙手,支持他們「富有個性地表現」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性的,幼兒美術創作受思維的符號性和自我中心性影響,往往憑直覺表象而進行,因此,具體美術操作活動對促進幼兒發展創造力,提高審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國對於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希望保育員或先生跟愛迪生的母親學,讓小孩子有動手的機會」。可見,多給幼兒動手的機會,讓幼兒手和腦並用,是培養創造力必要的途徑。
3、解放孩子的嘴,提高他們自我表達的能力
「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我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給幼兒問的自由,讓幼兒從問題的解答中,增進有關美術的知識;給孩子講的機會,讓幼兒能充分地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利於教師讀「懂」孩子的作品,引導孩子繼續創造,積極引導幼兒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在自評和互評中提高審美能力。讓每個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處,增強創作的自信。總之,教師要給幼兒以充分的機會,讓幼兒積極地提問,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4、解放孩子的空間,體驗他們美術創作的樂趣
陶行知先生認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的創造力。生活經驗是幼兒園進行美術創造的源泉,幼兒進行美術創作主要依靠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在教學以外的時間,我們經常帶領幼兒去接觸自然、接觸社會,去觀察、去體驗,特別是讓幼兒積極地去參與游戲活動,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創作靈感,從而使幼兒受到情感的、藝術的、綜合的、直觀形象的教育。
我們教兒童學美術並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美術家,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各種能力,促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具有個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我們美術教師神聖而艱巨的職責。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的、實踐的過程。在民國時期這樣一個特殊的時代,陶行知吸收借鑒了西方先進的有關創造教育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這些思想都構成了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我們也要看到,陶行知雖然「拿來」他人的思想,但不會抄襲他人思想,而是在自己親身實踐的基礎之上,藉助自己認識的進步,發展和改造他人的思想,使之與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相適應。這是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他的這一思想在一個世紀後的今天仍有極高價值的原因所在。

㈨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創造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創造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優生學家高爾頓開創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遺傳的天才》等。20世紀40年代美國奧斯本研究集體創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紀50年代以來,這種教學在美國得到發展。如布法羅大學開設了指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實驗課程。20世紀60年代以來創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視,1960—1979年有關創造力培養著述譯作有250多種,並開展這方面的實踐活動,設「發明教室」等。德國則把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滲透在中小學各年級的課堂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創造教育受到廣泛重視,初步形成理論體系。創造教學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為中國創造教育開拓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育才學校設立「育才創造獎金」,後發表《創造宣言》。60年代後,台灣省教育界亦就此進行實驗研究。如賈馥茗1968年在國語科中進行小學生創造力發展的實驗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造教育在中國再度興起。如1982年中華創造力開發研究所研究人員在上海和田路小學進行實驗,運用一些專門編排和設計的教法。此後,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開展。
陶行知是我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創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論體系的精髓,其創造教育實踐更是貫穿於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結合中國教育實際,在美國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而提出的一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論。
陶行知實施創造教育的目的,可以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來看。就學生而言,創造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手腦雙揮」「手腦聯盟」「手腦雙全」——這就是創造教育要達到的目標,又是實現創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經說過,「手腦結合,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師而言,教師的創造,不像宗教家、戀愛至上主義者、美術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教師「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先生、學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創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並認為「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發揮出來。」
創造教育的三個關鍵:在培養兒童創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營養、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三個關鍵」。

㈩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範文(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1

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說:"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人在中學階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發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在這樣的認識下,我在教學上,把愛生放在了首位。不僅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禁絕粗話俗話,推行愛心用語,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二、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

傳統教育的致命弱點是只教人讀書。陶行知批評舊教育是"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是摧殘人才。過去的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更是強化了"三中心"(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用灌輸的方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科書上的知識,使學生遠離社會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師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系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在課外,指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如學生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學生們自編小報,自己寫稿,自己設計版面,幼稚的.作品中體現著學生們豐富的想像和創造。每組織一次活動,都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盡可能好的實效。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2

今年暑假,我認真讀了《陶行知教育理論》。

陶行知教育理論蘊涵著深刻的哲理,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繫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這是陶行知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陶行知教育理論讀後感3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在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後,我深有體會。

創造教育理論,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個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要進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將其與傳統教育區分開來。陶先生稱傳統教育為吃人的教育,因為這種教育下學生只讀死書、死讀書,逐漸失去了生活里、創造力。相較而言,生活教育則剛剛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讀活書、活讀書,這樣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這種是非分明的論斷雖有些偏激,但一語道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並且為我們指明了教育發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簡單的例子讓我們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這對我們現今的教育很是有啟發。就從小學的課本上來看,教材中的課文越來越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也開始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再看課程的設立,多了綜合活動、校本課程等綜合課;最後看學校的制度,逐漸從管理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律,通過與社區合作,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校與社區結合,讓學習與生活結合。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她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其次這個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保持一顆健康,公平的心態,關注每個學生,善待每個學生,關心愛護他們,讓她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成長。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校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充實自己,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閱讀全文

與教育與創造教育思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