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現創造性

發現創造性

發布時間:2020-12-10 20:04:11

㈠ 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分別是什麼意思

意識抄的目的性:

意識對客觀世襲界的反映同人的需要是分不開的,總是帶著一定的目的和計劃進行的.人在行動以前,總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和條件,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目的,並依據這種目的建構准備實行的計劃.實踐就是在這種目的和計劃指導下的行動。

舉例:比如我想知道怎樣才能使我的博客更加受歡迎,(這是目的)我就會去了解受歡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這就是計劃)。

意識的創造性:

創造亦稱創新,是指發現新的客觀對象(科學創新)、推出新的美好事物,包括技術創新(發明)、體制創新(改革)、文化創新(創作)等等。
創造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

舉例:為了弄好我的博客,我有空就會在頭腦裡面設計我的博客,讓我的博客看起來更好看,更方便讀者閱讀(這就是主動創造性),雖然網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我在設計時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用在我的博客上,這樣會很雜亂,我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這就是自覺選擇性)。

㈡ 靈感思維在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等創新思維過程中有什麼功能

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思維的區別
創造性思維,就是可以更多面、更多變得看待同一事物、產生不同的想法,比一般思維更有前沿性,更有創造能力。

創造性思維之所以有別於一般思維而成為一種新的思維形式的主要特點是,思維形式的反 常性,思維過程的辯證性,思維空間的開放性,思維成果的獨創性和思維主體的能動性。
1、思維形式的反常性——又經常體現為思維發展的突變性、跨越性或邏輯的中斷,這 是因為創造性思維主要不是對現有概念、知識的循環漸進的邏輯推理的結果和過程,而是依靠 靈感、直覺或頓悟等非邏輯思維形式。
2、思維過程的辯證性——主要是指它既包含有抽象思維,又包含有非邏輯思維;既包 含有發散思維,又包含有收斂思維;既有求同思維,又有求異思維等等。由此形成創新思維 的矛盾運動,從而推動創新思維的發展。創新思維實際上是各種思維的形式的綜合體。
3、思維空間的開放性——主要是指創新思維需要從多角度、全方位、寬領域地考察問 題,而不再局限於邏輯的、單一的、線性的思維,形成開放式思維。 4、思維成果的獨創性——是創新思維的直接體現或標志,常常具體表現為創新成果的 新穎性及唯一性。
5、思維主體的能動性——表明了創新思維是創新主體的一種有目的的活動,而不是客 觀世界在人腦內簡單、被動的直映,充分顯示了人類活動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㈢ 意識具有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分別是什麼意思,區別是什麼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就是說我們認識世界都有一定的目的,並通過計劃去實現我們的認識.比如我想知道怎樣才能使我的博客更加受歡迎,(這是目的)我就會去了解受歡迎的博客有哪些成功的要素。(這就是計劃)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為了弄好我的博客,我有空就會在頭腦裡面設計我的博客,讓我的博客看起來更好看,更方便讀者閱讀(這就是主動創造性),雖然網上能美化博客的元素有很多,但我在設計時不可能把它們全部用在我的博客上,這樣會很雜亂,我只能選擇最需要的元素放在博客上。(這就是自覺選擇性)

學習其實就是認識世界的活動了,學習是有目的的,而且我們的學習一般都是有步驟的。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主動創造出很多東西(比如舉一反三),而且還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學習。

(3)發現創造性擴展閱讀

意識的能動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在堅持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於物質的同時,又承認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積極反映世界與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動。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反映世界具有自覺性,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人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確定反映什麼、不反映什麼、怎樣反映,表現出主體的選擇性。

第二,意識不僅反映事物的現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意識反映對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動地創造。意識既有對當前的反映,又有對過去的追溯和對未來的預測,可以超越特定時空的限制。

第三,意識具有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的作用。改變世界或創造世界不僅意味著強化客觀世界的變化過程,而且意味著創造出世界上所沒有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

第四,意識還具有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



㈣ 用自已獨特的創造力去發現生活中的新事物嗎

創造力是推動生產、促進科學和文學藝術創造發明的重要力量。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引起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化藝術和科技界的普遍重視,對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文化作品創作等創造成果的多少和質量,也因此影響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水平。知識經濟的時代和社會發展進程是離不開一個國家整體素質(包括國民創造力在內)的提高的。因此,國家教育的重點不在單純的智力開發,更在於受教育者創造力的培養之上。

創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

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 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

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

如何培養創造力?

①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③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④培養急驟性聯想能力。

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採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起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

㈤ 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集中制的創造性發現突出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內治理能力現代容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㈥ 論語十則中強調有創造性的見解和新發現的人才可以做老師的句子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㈦ 亞里士多德認為什麼是發明發現等一切創造性活動的源泉

亞里士多德認為,(想像力)是發明、發現等一切創造性活動的源泉。

㈧ 如何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好奇心是其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先導,是創造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造。孩子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對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家長應予以愛護、鼓勵和引導,使之合理的發展。
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應鼓勵他提問。能提出問題說明孩子在動腦筋,進行積極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幼兒的嘴,使他敢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重大的創造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好提問題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體現,是創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長要善待幼兒的發問,認真解答並力求回答的生動具體,使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探索事物奧妙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奇思異想是創造思維的源泉。平時,孩子總喜歡歪著腦袋、拖著兩腮靜靜的思考,並經常產生一些不合邏輯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心理,家長切不可認為是「瞎想」、「胡鬧」予以指責和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斷送孩子的創造慾望。
有鑒於此,家長要允許幼兒自由地想像,允許他們產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觀念,如孩子的繪畫中會出現 「紅海洋」、「藍太陽」、「五彩樹」等,這是他們獨特思維、豐富想像的體現,我們應予以鼓勵並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想像,如講故事、童話敘述、朗誦詩歌、音樂、小製作等,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讓幼兒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的內容。
三、豐富幼兒的認知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創造的基礎。沒有感知經驗作鋪墊,想像、創造必定是枯竭、貧乏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幫助他們積累經驗。
家長可向幼兒提供合適的讀物和音像材料,創造多種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與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游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有觀察才能有發現,幼兒生而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敏感性,只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幼兒就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的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所以,家長可利用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四、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眼睛、嘴巴、時間與空間)。首先是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是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活動,才能使創造思維的結果物化,同時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具有實際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長要鼓勵引導幼兒多動手。研究者發現,適度的練習,有助於增長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其創造力的開發。幼兒在一次次動手做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操作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或出差錯,對此,家長應持寬容態度,理解幼兒,而非批評責備。
當然,家長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並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平,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傢具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使幼兒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創造性的玩法中獲得發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基本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幫助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五、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主支配,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才能的發揮。德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促發創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輕松。

㈨ 摘抄關於發現創造的成語

獨得之見 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見解。
出處:明·歸有光《送王子敬之任建寧序》:「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爭自為說,創為獨得之見。」
獨具匠心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獨到的靈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的創造性。
出處:《詩刊》1978年第3期:「詩味的濃淡,與比興之運用關系非常密切。李賀的詩歌在這方面是獨具匠心的。」
廣開言路 廣:擴大;言路:進言的道路。指盡量給下面創造發表意見的條件。
出處:《後漢書·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戛戛獨造 戛戛:形容獨創。別出心裁,富有創造性。
出處: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門接山光來異縣,牆分花氣與芳鄰,皆戛戛獨造。」
另開生面 另外創造新的形式或開創新的局面。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一回:「今日行這酒令,已是獨出心裁,另開生面。」
神領意造 指用心神領會和創造藝術形象。
推陳出新 指對舊的文化進行批判地繼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造出新的文化。
出處: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不特推陳出新,饒有別致。」
鑄新淘舊 創造新的,汰除舊的。
出處:李大釗《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這都是先生在中國民族革命史上繼往開來,鑄新淘舊,把革命的基礎,深植於本國工農民眾,廣結於世界革命民眾的偉大功績。」
自出機軸 比喻作文章能創造出一種新的風格和體裁。同「自出機杼」。
出處:明·胡應麟《詩藪·近體下》:「右丞輞川諸作,卻是自出機軸。」
自出機杼 機杼:本指織布機上的筘,織布時每條經線都要從筘齒間穿過,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寫文章能創造出新的風格和體裁。
出處:《魏書·祖瑩傳》:「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自出心裁 心裁:心中的設計、籌劃。出於自己的創造。指不抄襲、模仿別人。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那些童生都讀過前人這篇,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襲。」
自我作古 作古: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自我作故 作故: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稱謂》:「唯魏收遠不師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無所憲章。」

㈩ 怎樣才能成為具有創造性的中學生200字

創造力是每個學生都具備的一種普遍特徵。因此,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不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們不能奢望每個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礎上充分發展其創造才能。在學校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總的說來,只有在學生的創造活動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和創造精神,根據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資料,主要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問難

所謂「質疑問難」,就是要勇於提出疑問,並為解疑而不恥下問,敢於攻關。中學生生活在一個空前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裡,對他們來說,新事物層出不窮,疑惑也會接踵而來。由於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對觀察到的各種事物常常會提出許多問題,他們提的問題,絕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提出的問題有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難開始,從解疑入手的。從有疑到解疑到創新,這正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們以史豐收創立「快速計演算法」為例,普通的加法、減法、乘法運算都是從低位算起的,而史豐收在十一歲時就對這人人熟知的運演算法則提出懷疑。他認為由於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的存在,加法、乘法運算的結果與其運算順序是無關的。現在通行的低位算起的運演算法則與讀數寫數的順序不一致與人們口算的一般習慣也相矛盾,可不可以把讀、寫、看、算四者結合起來呢?正是這種質疑問難的鑽研精神推動著他進行了長期的探索,終於找到了高位算起運算中的進位規律,創立了獨具一格的「快速計演算法」。可見,大膽生疑、勇於解疑、敢於創新,是創造人才的一種寶貴品質。

培養中學生這種品質,首先,應當鼓勵他們大膽質疑、勇於發問。對他們的發問,教師要耐心予以解釋,不可挫傷他們的好奇心,一時說不清楚的,也要鼓勵他們去繼續探索研究。其次,要引導學生有目的設疑。疑,包括無意的和有意的。無意的即見什麼問什麼,這在中學生當中是普遍的、多數的。有意的即為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去設疑、解疑。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無意設疑向有意設疑發展,這樣才會使疑問與創造有機地結合起來。再次,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和學生一起設疑,並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逐步解疑,使學生在探索新知識中有所發現和創新。

(二)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解決問題

縱觀各級各類學校的現行教材,習題解答、學習參考書,多數是採用一問一答式論述問題、解答問題的方法。這一方面說明高度集中了人類歷史所積累的科研成果,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我們也從中發現,這種傳統刻板式的一問一答的學習內容在束縛著學生的創造力,使之長時間地固定在一種傳統的解決問題、論證問題的方法上。這樣久而久之就使學生的思維容量趨於僵化,是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的。在這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工作中,明顯暴露的問題:一是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等著老師「灌」,這就顛倒了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二是學生所學的內容是機械死板的條文,學過之後,不能深刻理解、融會貫通,不能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而創造力是靠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開拓他們的思路,堅持手腦並用,在各種學習活動中來促進發展的。所以必須從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當前的信息傳遞從內容到方法日益豐富多彩,而教科書在豐富性、新穎性、趣味性和實踐性等方面的局限性日益顯露,所以,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角度來看,第一課堂的教學僅僅是一個方面,同時應當開辟第二課堂,通過各種學科小組的科技活動,注意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對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來說是多方面的非常重要的。

(三)鼓勵學生敢於標新立異

傳統教學禁止學生猜想,這是不利於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從第一課堂到第二課堂,在各種創造性活動中,學生所面臨的是沒有現成答案,也沒有舊例可循的一些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只有兩條途徑,一是依靠嘗試錯誤的方法,不斷淘汰無效嘗試,最後找到解題方案。二是依靠猜想,判斷思考方向,提出一個可能性較大的假設,然後加以檢驗。如一位數學教師講解分數除法時,教材上對有關運演算法則是這樣概括的:「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它乘以原分數的倒數。」老師講完後,一個學生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分數除以分數,能不能將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呢?」教師信任地望著這個學生說:「你看呢?」這個學生不加思索地說:「我看是可以的。」當老師讓他敘述一下道理時,這個學生卻無言答對。因為他不過是根據分數乘法法則而提出的這個帶有直覺性的猜想並沒有什麼充分的依據。這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一道算題,讓兩個學生到黑板上演算。一個學生按老師講解的法則計算,一個是剛才發表過不同看法的學生讓他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算。兩種演算法結果是一樣的。學生的猜想被證實了。由於這個學生的求知慾受到保護,他的猜想得到鼓勵和引導,所以他不但學得的知識完整,而且他的創造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所謂聚合性思維是在思維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標准,在多種假設或方案中確認選擇一種最理想、最合適的設想,得出一個標準的固定結論。所謂發散性思維則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受現代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知識的束縛,其結果可以由已知導致未知,發現新事物、新理論。因此,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發散性思維與創造力有直接關系。是創造思維的核心,也是測定創造力的標志之一。

根據吉爾福特的觀點,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徵:流暢、變通和獨特。流暢,指智力活動暢通少阻,靈敏迅速,能在短時間內表達較多的概念,這是發散性思維的量的指標,只要不離開問題,發散量越大越好。變通,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面,不受消極定勢的桎梏,因而能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習俗的新觀念。獨特,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去認識事物,反映事物,對事物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因而,它能更多地代表著發散性思維的本質。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應當從培養其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而要培養這三種特徵,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發散性思維的機會,安排一些能刺激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環境,逐漸養成學生多方位、多角度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習慣。在這個方面,奧斯本發明的「開竅反應」法是有一定作用的,「開竅反應」法是一種班級集體討論方式,不過,這種集體討論,不同於一般的集體討論,它不集中於單一的「正確答案」,而是鼓勵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去尋找盡可能多的解答和答案。例如,讓一個班的學生集體討論平常物體的非常用途,就是這種方法的應用《課堂教育心理學》(美)林格倫著,章志光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6頁。。實驗證明,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我國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作文教學中的「一事多寫」(對同一事物用不同體裁作文),都與此類似,都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有效方式。

流暢、變通和獨特,這三個特徵是互相聯系的,我們曾用「1=?\"的問題在140多人中作過一次小實驗,一位高一的學生說:「1=0+1,1=5-4,1=1×1,1=99÷99,1=5+3-7,1=5÷5,1=48÷48,1=11,1=85-35,1=12,1=13,1=1k(k為任何實數),1=1……」他乾脆說:「說不完,1=n+1-n(n代表任何數),1還等於兩個連續數之差的絕對值。」能流暢才能變通,變通本身也是一種流暢,只有能流暢又能變通,才可能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觀念。因此,對這三個特徵的培養也是統一的。

在中學階段,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有著廣闊的天地,不僅在第一課堂的各種教學中(如語文教學中的一詞多義,數學教學中的一題多解)可以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在第二課堂的各種實踐活動中也可以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一是要提倡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像,靈活變通;二是要講究提問的內容和方式,少提那些可用「是」、「非」、「對」、「錯」回答的問題。如關於可能性推測的問題,屬性枚舉方面的問題。此外,讓學生為一篇寫好的文章加標題,要求盡可能貼切、新穎。這些方式都會有力地推動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五)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基礎,所謂邏輯思維是指依據已有的知識和事實,遵循一定法則,按照嚴密的步驟進行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從已知到未知,把握事物本質的認識過程。在創造活動中,學生依靠直覺思維,提出大膽猜想、假設,這些假設能否成立,還必須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周密的論證。離開邏輯思維,這些猜想和假設將是毫無意義的。

許多心理學家的研究資料表明,高智力不一定能保證一個人有創造性活動,但低智力肯定有損於創造活動。因此,智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智力又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核心的。因此,我們在強調發展創造思維時,決沒有理由貶低邏輯思維。抽象邏輯思維永遠是人的思維最基本的形式。

此外,知識的掌握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影響。在發現問題過程中,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他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能性也就越大。在提出假設階段,知識經驗豐富的人更容易產生新的聯系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由此可見,學生的創造力是與他們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基本思維方式的訓練都是密切相關的。

(六)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

在第一課堂的各科教學和第二課堂的各種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這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條件。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指具有一定困難,需要學生努力克服的學習情境。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運用設問、提問、作業、實驗等方式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教師究竟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呢?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關鍵在於從問題的刺激情境到問題解決的過程,這個「解答距」確定的難點是否適當。「解答距」的實質就是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解決之間的差距、矛盾或不平衡性。學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消滅差距,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使學生的認識與教師提出的問題之間的不平衡性轉化為相對平衡,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一般說來,教師提出難度適中,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典型問題,是教師創設的最佳問題情境。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貫徹始終,根據教學的進程和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教師可以適時地、靈活多樣地創設各種不同「解答距」的問題情境,來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發現創造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