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各朝代發明數量

各朝代發明數量

發布時間:2022-09-27 14:24:16

『壹』 求中國古代發明一覽表(只要發明者的名字和朝代)

前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有陶窯及模製的陶器。
前3200年,中國炎黃時代。
前2050年,中國夏朝建立。
前1200年,中國用蠶絲織絲絹。
前1200年,中國殷商青銅(銅錫合金)冶鑄技術已達成熟階段。
前1066年-前221年,中國周朝。
前770-前476,中國春秋時代。
前770年,中國已會鑄鐵。
前722年,中國開始用干支記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記載了磁石。
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即後來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5世紀,中國的《周禮》中記載了用金屬凹面鏡從太陽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戰國時代。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發現小孔成像。
前350年,中國戰國時代的甘德、石申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250年,中國戰國末年《韓非子》一書中有用「司南」識別南北的記載。
前221-前206,秦朝。
前206-公元220年,漢朝。
前2世紀,劉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記載用冰作透鏡,用反射鏡作潛望鏡。
前2世紀,中國西漢用絲麻纖維紙。
1世紀,中國的《漢書》記載尖端放電。
105年,中國東漢時蔡倫造紙。
132年,中國東漢時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220-581年,三國兩晉南北朝。
3世紀初,中國漢末華佗發明麻醉劑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
3世紀,中國魏晉時期的劉徽提出割圓術,得圓周率為3.1416 。
5世紀,中國南北朝時南朝的祖沖之(429-500)算出圓周率的值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7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國南宮說等人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9世紀,中國唐朝的煉丹士發明火葯。
960-1279年,宋朝。
11世紀,中國宋代沈括寫成《夢溪筆談》一書。
1041年,中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方400年,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
1054年,中國《宋史》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超新星爆發的文字記載。該超新星的殘骸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蟹狀星雲。
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充有火葯,可用投擲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形。
1259年,中國南宋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形。
1279-1368年,元朝。
14世紀中前葉,中國開始應用珠算盤。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國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596年,中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出版,書中記有葯物1892種,是重要的科學典籍。
1637年,中國明朝的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工農業生產技術。
參考資料:http://www.wenganred.com/forum/view.asp?id=125

『貳』 唐朝至今有幾項偉大的發現和發明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此外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比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全唐詩》收錄數量最多的大城市為長安、越州、洛陽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首都長安城與東都洛陽規劃嚴整,長安在盛唐年間的極盛時人口達到100萬。不僅是當時的世界一流大都市之一,也為後世留下了城市規劃的樣板。當時周邊國家的首都,如當時的:日本奈良平安京、京都、新羅金城、高句麗平壤和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仿照長安建造。唐朝的木結構建築規模雄渾,氣魄豪邁。佛塔形式也融合了中國與印度的造型,顯得千變萬化,多種多樣。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都有較大發展。唐朝以道教為國教,王公貴族皆以道士為榮,並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典開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在的印度)取經657部,唐朝因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玄奘在翻譯佛教經典時期為了符合當時唐朝國情,大量吸收道教術語,佛教經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得到了穩固的發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採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佛,使得除禪宗等少數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並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們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後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

『叄』 中國歷史在遠古的四大發明在什時候朝代年間誰發明的,到今天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在遠古的回大發明(火葯,印刷業,造紙業,指南針)在東漢年間'發明的到今己有′一干多年了發明者(蔡倫l…)

『肆』 各個朝代的天文發明

英國公元前3100年,英國遠古人建造的巨石陣可以精確了解太陽和月亮的12個方位,並觀測和推算日月星辰在不同季節的起落。
古埃及人4700年前建造了金字塔,部分用於觀測太陽和其它天體。
公元前350年左右,戰國時代,編制了第一個星表,後稱「甘石星表」(中國 甘德、石申)。
公元前二世紀,編制了第一個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表和西方第一個星表。
十世紀,編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 伊本·尤尼斯)。
1088年,宋朝製造水運儀象台,是現代鍾表的先驅(中國 蘇頌)。
1247年,宋朝石刻天文圖(現仍在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的星圖(中國 黃裳)。
十三世紀,編制伊兒汗星表(伊朗納西萊汀·圖西)。
1252年,編制阿耳方梭星行表(西班牙阿耳方梭十世)。
1385年,中國明朝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420年,根據實測編制了恆星表和行星運行表(蒙古兀魯·伯)。
1627年,編制了盧多耳夫星行表(德國 刻卜勒)。
1667年,法國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5年,英國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編成第一個南天星表(英國 哈雷)。
1712年,編制了一個大型星表(英國 弗蘭斯提德)。
1815年,創用直光管、三棱鏡、望遠鏡組成的分光鏡,從此產生「天文分光學」,並發現太陽光譜中的黑吸收線(德國 夫琅和費)。
1852年,編制波恩星表(德國 阿格蘭德爾)。
1859年,發明光度計,經改進使用至今(德國 澤爾納)。
1863年,編制第一個基本星表AGK(德國 奧魏爾斯主持,國際合作)。
1891年,發明太陽分光照相儀,並獲得太陽光譜圖(美國 赫耳,法國 德朗達爾)。
1922年發明溫差電偶法測定行星的溫度(美國 科布倫茲)。
1923年編成精確的新月球運動表,為天文年歷上所採用(英國厄·布朗)
1927年發明石英鍾(美國 馬里遜)。
1930年發明「日冕儀」和折反射望遠鏡(德國 玻·施密特)。
1934年中國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938年編製成包括33,342個基本恆星的位置和自行的總星表(美國 鮑斯)。
1937—1940年,建立第一台九米直徑的拋物面天線射電望遠鏡,研究宇宙射電的強度分布,證實銀河系中心方向來的射電強度最大(美國 雷勃)。建立黃道光理論(荷蘭 維伯爾)。
1948年發明望遠鏡觀測的自動導星裝置(美國 霍·巴布科克)
1949年發明射電分頻儀(澳大利亞 威耳德、馬克累迪)。 製成第一台「原子鍾」,現稱「氨分子鍾」(吸收型),對建立頻率和時間的基準和校對天文有重要價值(美國 李榮)。
1951年發明電子望遠鏡和光電成象技術(法國 拉爾芒)。 發明大視場的超施密特望遠鏡,用於觀察流星彗星及後來的人造衛星(美國 貝克爾)。
發明射電干涉儀(澳大利亞 沃·克里斯琴森)。
1952年發明月球照相儀,精確測定月球的位置(美國 馬科維茨)。
1953年
發現本超星系,這是銀河系所在的龐大的星系團(法國 伏古勒)。
1954年發明超人差棱鏡等高儀,提高測時精度(法國 丹戎)。
1955年製成第一台銫原子鍾,穩定性達百億分之一秒,作時間標准(英國 埃遜)。
1957年中國建立北京天文台。
1960年發明射電望遠鏡的綜合孔徑法(英國 李爾、休伊什)。
1960年,美國基特峰建成太陽塔。
1964年,美國建成天線口徑27m的射電干涉儀。
1985年,拉帕瑪天文台落成。

『伍』 請問: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什麼發明創造最好能詳細點(某人在什麼時候發明了什麼)謝謝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陸』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有什麼發明創造

太多了,看要什麼類型的,簡單列舉一些:
春秋戰國時期有鑄鐵柔化技術
戰國有司南
比如漢代有造紙術,地動儀,有淬火技術,低溫煉鋼技術,翻車,耬車
唐代有火葯,筒車,雕版印刷術
宋代有活字印刷術

『柒』 各朝代科技成就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已出現青銅器。青銅製造業是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生產規模大,工藝精美,品種繁多,應用普遍,分布廣泛等特點。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和「三星堆」文化,其中,司母戊鼎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數學 《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時期,是一部數學名著。它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涉及到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幾何的大部分內容,其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祖率」:南朝數學家祖沖之,採用「割圓術」,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後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一千年。
醫學 華佗:東漢醫學家,擅長外科手術,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編了一套醫學體操「五禽戲」,能強身健體。張仲景:東漢醫學家,因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而被後世尊稱為「醫聖」,寫成《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李時珍:明朝醫葯學家,寫出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後來陸續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
科技巨著 《水經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全書以注錄水道系統為綱,詳細地介紹江河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鎮,地形物產、風土人情、歷史古跡等。《齊民要術》:北朝農學家賈思勰所著,書中總結了我國北方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提倡改革生產技術和工具。這部書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工開物》:明朝末年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書中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這部書後來被譯成多種外文,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建築 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採用中流作堰的辦法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於人民。長城:為抵禦匈奴,秦始皇讓蒙恬負責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蜿蜒萬余里,就是聞名中外的「萬里長城」。此後,許多朝代不斷整修。明代又大規模修築,東部險要地段用條石和青磚砌成,十分堅固。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餘公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跡。宏偉的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獨創性的象徵。大運河:隋朝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趙州橋: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歐洲有類似的橋比中國晚了700多年。北京故宮:明成祖營建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城中心的紫禁城,今稱故宮,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瑰寶。
四大發明

『捌』 中國科學發明最多的朝代

個人覺得是春抄秋或者戰國。宋朝是文化襲鼎盛,詩詞歌賦等。春秋戰國出了那麼多思想家哲學家,比如墨子,我們就知道《墨子》一書記載了最早的光學現象。還有裡面記載有墨子製作「木鳶」的事情等。我們有理由任務春秋戰國那段時期發明最多。當然你可以去查詢下例如發明網路之類的書籍,裡面哪個朝代羅列最多就是了(不過,那裡面記載的都只是有名的而已。)。

『玖』 哪個朝代發明了哪些東西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發明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畢升在北宋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指南車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瑰寶之一,是中國古代科技成果的傑出代表。但是,從宋代以後,指南車就失傳了。而指南針迅速推廣,造成明清兩代人們普遍將指南車與指南針混為一談,形成了一場為時達數百年之久的誤傳。實際上,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指極性,而指南車是利用機械裝置實現定向性的,兩者的原理和構造完全不同。

古籍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相當多,但分歧較大,直到現在,許多學者對它的看法也不一致。首先,指南車的用途是什麼?是指南(方向)用的嗎?一些學者就指出:指南車是中國古代皇帝大駕出行時儀仗車的一種,既不用於實測方向,更不用於指導實踐。那麼,指南車是誰最早發明的?相傳為黃帝所作,也有的說是周公所作。實際上,大約是西漢問世。《西京雜記》一書中說:「司南車,駕四,中道」。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據說,馬鈞的指南車,是上裝一木人,下連磁石,不管車子向什麼方向行駛,木人的手始終向南指著。然而,這種說法是不大可靠的。指南車到底是什麼樣子?《晉書·輿服志》上才較為明確:「司南車,一名指南車,駕四馬,其下制如樓,三級;四角金龍銜羽葆;刻木為仙人,衣羽衣,立車上,車雖回運而手常指南。」稍後的南朝時期的宋、齊也有指南車。《宋書·禮志》說:「其制如鼓車,設木人於車上,舉手指南。車雖回轉,所指不移。」《南齊書·祖沖之傳》也說:「沖之改造(指南車之)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

其他史籍對指南車的記載也還有不少,但是一般都只限於外形、性能、製造過程、使用情況等,還夾雜一些傳說故事。一直到宋代,對指南車才有較詳細的記述。《宋史》、《愧郯錄》對燕肅和吳德仁製造的兩種指南車的內部傳動系統,以及大小、規格、型制等,均有較為具體的記載。我們從中了解到指南車的結構和原理,大體是這樣的:車身為一轅雙輪車,車箱為重構結構,上立一木人,引臂南指。車箱內部設置有一套可自動離合的齒輪傳動機構。當車子行進中偏離正南方向,向東(左)轉彎時,東轅前端向左移動,而後端向右(向西)移動,即將右側傳動齒輪放落,使車輪的轉動能帶動木人下方的大齒輪向右轉動,恰好抵消車輛向左轉彎的影響,使木人手臂仍指南方。當車子向西(右)轉彎時,則左側的傳動齒輪放落,使大齒輪向左轉動,以抵消車子右轉的影響。而車子向正前方行進時,車輪與齒輪系是分離的,因此木人手臂所指的方向不受車輪轉動的影響。如此,不管車子的運動方向是東西南北,或不斷變化,車上木人的手臂總是指向南方,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

若指南車真在黃帝時被發明,那就是黃帝時期最早了.

『拾』 中國四大發明出現的先後順序和朝代各是什麼

中國四大發明的順序分別是是指南針、造紙、火葯、活字印刷。

四大發明出現的朝代分別如下:

1、指南針:戰國時期。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2、造紙術:東漢時期。

西漢時期出土的植物纖維紙,是東漢蔡倫造紙的前身。蔡倫擴大了造紙原料的范圍,破布、魚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其中樹皮造紙更是他的發明。他的造紙工藝更為精細,造紙術到他這里,擺脫了紡織品附庸的地位——此前都是利用紡織之後拋棄的副產品來造紙的,東漢時期蔡倫將造紙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工藝。

3、火葯:隋唐時期。

火葯是中國古代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4、印刷術:唐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木版水印畫仍用此法,統稱「刻版印刷術」(亦稱「雕版印刷術」)刻版印刷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後來出現的拓印碑石等。造紙和制墨等生產技術出現之後,逐漸發明了刻版印刷技術。

(10)各朝代發明數量擴展閱讀

中國的四大發明對世界影響: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生一定影響。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

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而李約瑟對這四大發明的贊美和強調,使得這一說法獲得了中國的很大認同,並被寫進了教科書。

恩格斯在1857年發表的《炮兵》中寫道:「在中國,還在很早的時期就用硝石和其他引火劑混合製成了煙火葯,並把它使用在軍事上和盛大典禮中」

火葯最早在公元9世紀晚唐時期的煉丹書籍中就有記載。

公元904年,楊行密軍圍攻豫章(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是火葯最早使用於軍事記載,最早的火葯武器則出現在五代時期的敦煌壁畫。

十世紀五代時期的敦煌(時屬歸義軍)壁畫,目前所知最早的關於火槍和手榴彈的描繪。世界上最早的金屬火銃出土於中國黑龍江,製作年代為1288年,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四大發明

閱讀全文

與各朝代發明數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