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古代蹴鞠的三大發明是哪些

中國古代蹴鞠的三大發明是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7 06:10:38

A. 蹴鞠誰發明

相傳蹴鞠是黃帝發明的。黃帝是古代的部落聯盟首領,經常帶領一些人年輕健壯的武士去打仗。但是,發現有些人很健壯卻不靈活。於是,用皮革做了一個圓球,讓他們來踢,以此來選拔,那些健壯靈活的武士。

B. 蹴鞠是誰發明的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 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較 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 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C. 中國古代蹴鞠的起源是什麼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編輯本段]【蹴鞠溯源】
《史記》和《戰國策》最早記錄了足球運動的情況。《史記》和《戰國策》記載都表明,在當時的齊國故都臨淄,蹴鞠(為足球)已發展成一種成熟的游樂方式,而且在民間廣為盛行。齊宣王於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斷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齊國故都臨淄城足球活動就已廣泛開展。蹴鞠已發展成一種民間盛行的體育和娛樂活動項目。 秦統一六國後,蹴鞠運動一度沉寂。西漢建立後,又復興盛。漢朝人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西京雜記》上就記載:劉邦當了皇帝之後,把父親劉太公接到長安城的未央宮養老,吃穿用度極盡豪華,終日看歌舞伎樂。但他卻並不滿意,終日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層,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殺牛之輩,工作之餘的娛樂活動離不開斗雞、蹴鞠。於是,劉邦就下了一道聖旨,在長安城東百里之處,仿照原來沛縣豐邑的規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部遷住到新城,劉太公和劉溫也遷住到那裡。又開始「斗雞、蹴鞠為歡」,這才心滿意足。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到了西漢初年,足球也得到貴族階級的喜愛。桓寬的《鹽鐵論》中說,西漢社會承平日久,「貴人之家,蹴鞠斗雞」為樂,一般的人們也是在「康莊馳逐,窮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就很喜歡觀看蹴鞠運動。《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宮中經常舉行以斗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的家中還專門養了會踢球的「鞠客」(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在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面更為擴大了。 由於蹴鞠運動的興盛,漢代還出現了研究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曾有人寫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體育專業書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體育專業書籍。班固在寫《漢書·藝文志》時,把《蹴鞠二十五篇》列為兵書,屬於軍事訓練的兵技巧類,可惜後來失傳了。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而名垂史冊的人,不過他的經歷卻很不幸。《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名醫淳於意為項處看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處不聽,仍外出踢球,結果嘔血身亡,這也使得項處成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個狂熱「球迷」。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製作技術也有所改進。唐代在制球工藝上有兩大改進:一是把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殼改為用八片尖皮縫成圓形的球殼。球的形狀更圓了。二是把球殼內塞毛發改為放一個動物尿泡,「噓氣閉而吹之」,成為充氣的球,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個發明。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時間。 唐代的球體輕了,可以踢高。球門就設在兩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稱為「絡網為門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漢代是直接對抗分隊比賽,「僻脫承便,蓋象兵戍」。雙方隊員身體接觸就象打仗一樣。唐代分隊比賽,已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著球門,雙方各在一側,以射門「數多者勝」。從足球技術來說,是一種發展:而間接對抗,從體力訓練來說,卻是足球運動的一個退步。 由於球體輕了,又無激烈的奔跑和爭奪,唐代開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門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樣為能事,稱為「白打」。唐代詩人王建有一首《宮詞》說在寒食節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為樂。唐太宗、玄宗都愛看踢足球,當時球門是「樹兩修竹,絡網於上,以門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唐代不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術還很高超。 不僅皇帝宮中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寒食城東即事》詩中說,「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可見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詩中也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宋時期,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描寫過這個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又《感舊末章蓋思有以自廣》詩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鞦韆蹴鞠趁清明」的詩句。 有比賽就有球星。當時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如果你讀的古書多,大概已經猜到了:惡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個「勤政樓」去居高臨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這場景可真夠諷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氣重了不少。當然,也不只是他一個人如此,等到幾代之後的唐僖宗,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惡少年,親自蹴鞠斗雞,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溫逼迫著從長安搬遷到洛陽的路上,六軍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軍或者惡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著他,可見感情深厚。中唐以後的軍隊當中,本來就有不少是惡少年,平日間就在街上蹴鞠斗雞賭博的。 蹴鞠在宋代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施耐庵的《水滸全傳》中,寫了一個由踢球發跡當了太尉的高俅。小說雖然在人物事跡和性格上作了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當了殿前都指揮使,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發跡,告訴了我們這樣兩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貴族是喜愛踢球的,有些人本身愛踢球,有些人愛看踢球。宋徽宗趙佶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後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文獻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隊153人,衣四色,綉羅寬衫,系錦帶,踢綉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上海博物館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宋代社會上還有了專門靠踢球技藝維持生活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和南宋臨安城,在皇宮蹴鞠宴會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蘇述、孟宣、張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藝人,有黃如意、范老兒、小孫、張明、蔡潤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樣,有用球門的間接比賽和不用球門的「白打」,但書上講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謂「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樣動作和由幾個花樣組成的成套動作,指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終日不墜」。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由射門比准已向靈巧和控制球技術方面發展。 宋代制球工藝比唐代又有提高,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是「密砌縫成,不露線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兩」。足球規格要「碎湊十分圓」。這樣做成的球當然質量是很高了。當時手工業作坊製作的球,已有四十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各有自己的優缺點。制球工藝的改進,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而制球手工業的發展又反映了社會需要量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發揚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踢球藝人還組織了博納養生杯:蹴鞠杯自己的團體,叫做「齊雲社」,又稱「圓社」。這是專門的蹴鞠組織,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這是我國最早的單項運動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也可以說,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到了元代,關漢卿等人的散曲中記述了男女對踢足球的情景。但這種男女對踢,已不是雙方尋求自身的娛樂,而是以婦女踢球作為一種伎藝供他人欣賞。薩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說:「畢罷了歌舞花前宴,習學成齊雲天下圓」。可見踢球和歌舞一樣,都是宴會上的伎藝。「占場兒陪伴了英豪」的婦女,大都是「謝館秦樓」、「鳴珂巷裡」的「絕色嬋娟」,可見踢球成了妓女娛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已大大縮小,它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也不再是宴會上的節目,而是和放盪行為相聯系的娛樂。 《明史》上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一種賭具)、蹴鞠,擁婦女酣宴。」可見踢球已和淫樂連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稱帝之後,傳下聖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軍人踢球,但並不能改變足球的娛樂性質。被稱為明代社會網路大全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寫西門慶在麗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門慶吃了一回酒,出來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與兩個圓社踢。「一個捎頭,一個對障,拗踢拐打之間,無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寫,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娛樂性質。 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結合起來,出現了「冰上蹴鞠」的運動形式。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我國古代的蹴鞠活動,自戰國起經歷了幾千年,在漢、唐、宋時代,曾經象彗星一樣,發出閃亮的光輝;後來,投入清代社會的水中,只留下一點泡沫,終於暗落了。

D. 誰能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蹴鞠

「蹴鞠」一詞,最早載於《史記·蘇秦列傳》,蘇秦游說齊宣王時形容臨苗:「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即用腳踢,「鞠」系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有直接對抗、間接對抗和白打三種形式。

蹴鞠流傳了兩千三百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和」與「中庸」,多數情況下的社會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輕「武功」。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E. 中國蹴鞠的發展史

到了秦一統天下之後,由於統治者的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體育活動也就無從談起,進入漢代才迎來了蹴鞠的第一個發展時期。漢代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開始修養聲息,大力發展經濟,尤其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更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進一步為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條件。

漢代統治者認為蹴鞠有治國習武之象,在宮廷之中大力推廣,據《彈棋序經》載「昔漢武帝平西域,得胡人善墩鞠者,盡炫其便捷跳躍,帝好而為之。」

在統治階級的大力推廣之下,蹴鞠得到了快速發展,因其認為蹴鞠在軍事練武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開始出現了多鞠室競爭,隊員身體直接對抗,場面激烈。

這一時期隨著深入發展,制定出了詳細的比賽規則,還對裁判員的公正執法提出了要求。隨著競賽制度的進一步完善,還出現了專業的蹴鞠書籍《蹴鞠二十五篇》,不僅如此,更出現了女子蹴鞠賽。

南北朝是一個非常動盪的時期,人們連基本的生存都比較困難,像蹴鞠這樣的體育活動自然沒什麼發展。

進入唐宋時期,蹴鞠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頂峰。唐朝時,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各族文化交流頻繁,蹴鞠、相撲、圍棋就是那個時候傳到日本以及朝鮮等民族。

隨著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蹴鞠的生產工藝也不斷提高,唐代以前所用的鞠是由兩塊皮革里邊包裹毛發之類的東西製成的實心球,唐朝時在此基礎上做出了改良,發明了用動物膀胱作內膽,外邊用八片皮革縫制的空氣球。

場地上也在漢代的基礎上做了由竹竿和絲網組成的球門,分為單球門和雙球門,故此在規則上也做出了改變。雙球門蹴鞠比賽的規則是,比賽中把上場的人數分為相等的兩隊,以踢進對方球門的次數多者為勝。這種要求要隊員身體激烈接觸,對抗性強。

單球門比賽的規則是,比賽時場上把隊員分為相等的兩隊,比賽中分別位在球門兩側,彼此不能越過對方區域,比賽以踢過對方場地內的次數多少為勝負的計算方法。這種比賽區域的減小,隊員身體不能有接觸的比賽,減少了對抗性,加強了觀賞性和娛樂性。

蹴鞠在宋代成了真正的巔峰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改良,由唐時的八片尖皮縫制改成用十二片皮革縫制。在給球充氣方面,唐代是用嘴,宋代發明鼓風箱。

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民階級的興起,城市中涌現了供體育藝人們表演的「瓦舍」,進而愛蹴鞠的藝人為了維護本行業的利益自發的成立了自己的組織如「齊雲社」和「圓社」(大致相當於足協)。

南宋文人陳元靚曾一言「四海齊雲社,當場嫩氣球,作家偏著所,圓社最風流,齊雲一社,三錦獨爭先。」隨著在市民百姓中的深入發展,逐漸由競技性向娛樂性和技巧性發展,民間還組織每年向表演的藝人進行評級,通過鑒定可以授予證明其水平的「名旗」。

到了元代,宋代瓦舍勾欄的繁榮景象已經不在,製作工藝也沒有再發展。蒙古族從馬背上得到天下,提倡騎馬、射箭等本族活動,蹴鞠雖然有所開展,但並不受重視。

統治階級的不提倡,導致其活動主體急劇縮小。加上科舉制度的取消,文人的不得志,蹴鞠開始淪落為青樓女子、落魄知識分子等社會下層人民為了逃避社會現實而進行的娛樂嬉戲。蹴鞠淪為青樓妓女取悅客人的手段,因此人們認為它是一種低俗的活動,加速了蹴鞠的衰亡。

明代推崇「程朱理學」,在「重倫理道德,輕實踐競技 」、「存天理,滅人慾」等思想影響下,人們的思想受到嚴重的禁錮,文弱之風盛行。帶球門的蹴鞠活動已經完全消失,進一步的娛樂化,《金瓶梅》中多有提及青樓女子借墩鞠表演以取悅於縱垮子弟的事例。

統治者更是嚴令禁止軍中蹴鞠,「奉聖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蹴圓的卸腳。龍江衛指揮伏禺與本衛小旗姚晏保蹴鞠,卸了右腳,全家發赴雲南。」可見當時的社會氛圍對蹴鞠的發展極為不利。

到了清代,蹴鞠的主體已經不多見了,從出土的文物和文獻來看,清代的蹴鞠形式只剩下兒童對球的追逐和顛踢以及滿族人把蹴鞠和滑冰結合起來的冰上蹴鞠,雖然發展出了「冰上蹴鞠」,但是它的難度加大,掌握的人也少,不過是傳承了千年蹴鞠的一點余韻而已。

(5)中國古代蹴鞠的三大發明是哪些擴展閱讀

蹴鞠的起源有以下三種說法。

1、黃帝歷史起源論。西漢文學家劉向在《別錄》中記載到:「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後其所著的《新苑》中都有相關記載。傳言中蹴鞠最早是黃帝用來練兵之用,不過對於華夏的始祖,描寫過程中難免有誇大嫌疑,目前還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此論。

2、殷商歷史起源論。一部分學者認為在殷商時期的足球舞就是蹴鞠運動的起源,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有這么一段記載:「乎品舞,從雨。」

覺得這個「品」字作為甲骨文,是象形文字的一種,上面的圓代表著足球,下面兩個圓就像人的兩只腳,寓意著一個人用兩只腳踢足球。這個看法看起來也不足以讓人信服。

3、春秋戰國歷史起源論。這一說法是現今學者們認同度最高的,在《史記》、《戰國策》中都有相似的記載,認為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是足球的故鄉。

《蘇秦列傳》中記載:「齊地方兩千餘里,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當然為這一說法提供更加可信性的是,在國際足聯100年慶典閉幕式上,為臨淄頒發了「足球起源地」證書

F. 古代蹴鞠主要的兩大革新是什麼三種主要比賽形式是什麼

唐宋是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兩大革新是
首先,充氣球的出現。蹴鞠從最初使用塞滿毛發的實心球,唐代以後則出現充氣球(一說南朝以後就出現了充氣球)。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
」第二、球門的出現。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說:「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
三種主要比賽形式
一種有球門
1、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這比此前的直接對抗後退了一步,但對踢准要求更高。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桿,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一種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范。這種踢法叫做白打。
2、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於身上稱為「滾弄」。它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
3、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踢法繁多,所以《蹴鞠譜》上說「腳頭十萬踢,解數百千般」。

G. 中國蹴鞠的起源及發展

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約十萬年前的丁村文化遺址首先出土,四萬年前的許家窯文化遺址大量出現。石球最早是狩獵工具,原始社會後期出現了用腳踢的石球及鏤空的陶球。蹴鞠傳說為黃帝所作:「蹴鞠,傳言黃帝所作(劉向《別錄》)」。

明《太平清話》也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發」。是說蹴鞠始於黃帝,開始用於軍事訓練。鞠是用皮子做成圓形,裡面裝滿毛發。戰國帛書有黃帝殺死蚩尤以後,「充其胃以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的記載。

(7)中國古代蹴鞠的三大發明是哪些擴展閱讀

現代蹴鞠:

現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格蘭。

傳說在11世紀,英格蘭與丹麥之間有過一場戰爭,戰爭結束後,英格蘭人在清理戰爭廢墟時發現一個丹麥入侵者的頭骨,出於憤恨,他們便用腳去踢這個頭骨,一群小孩見了便也來踢,不過他們發現頭骨踢起來腳痛,於是用牛膀胱吹氣來代替它——這就是現代足球的誕生。

12世紀初,英格蘭開始有了足球賽。英國國王亨利四世提出最早的英語詞彙foteball定義為足球,比賽是娛樂活動,一年兩次,一般在兩個城市之間舉行。主持人把球往空中一拋,比賽就算開始。

H. 古代的蹴鞠是足球嗎古代蹴鞠發源自哪裡

古代的蹴鞠並不是足球,足球的發源地不來自於中國,足球的起源是英國,而蹴鞠已經在戰國時期就有發明,它們之間相差的時間也很遠,所以,這兩樣東西不可以混為一談,因為它們的玩法有一些不同,不過硬要說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可以說它是中國的足球。

人人都會玩現代的足球,卻不一定會玩古代的蹴鞠,在之前的時候,蹴鞠用於百姓娛樂和鍛煉士兵,後來因為青樓女子借蹴鞠的表演,導致蹴鞠不再用於軍中。

I. 我國古代有什麼四大發明重大發明

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葯。

1、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2、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868年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1世紀初,北宋平民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發明早四個多世紀。東傳朝鮮、日本,西傳埃及、歐洲,印刷術的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保存,是一個重大貢獻。

宋元時期,我國已有套色印刷技術。山西應縣木塔內,發現了遼代的紅、黃、藍三色佛像版畫,這是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3、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4、戰國時人們製作出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後來用磁石指南原理製成指南針。北宋指南針運用於航海。13世紀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為歐洲航海家探索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J. 中國蹴鞠的起源及發展是什麼

蹴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屬於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蹴鞠在現代其實稱之為足球,由此可見,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非常讓人震驚的,只是沒有想到足球起源於我國,而我國的現代足球在國際上做出的成績並不多,也是非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足球的起源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根據歷史資料可以認為有殷商歷史起源論。

我查閱了相關歷史資料後發現,在殷商時期就出現過一種叫做足球舞的運動,而且甲骨文中也有文字記載,但是這個說法並不能使現在研究甲骨文和古代足球的專家認同,他們認為這樣的資料太過主觀,所以這種說法的認同度不高。

總而言之,不管什麼言論,蹴鞠運動起源於中國古代這點是無疑的,雖然在明清時期蹴鞠運動變成了取悅客人的一項工作,因而蹴鞠被人得到了輕視,這項運動也消沉了一段時間,直到現代才煥發出新的生機,可是作為華夏的子孫後代,我們不能拋棄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要把蹴鞠這種運動繼承。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蹴鞠的三大發明是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